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精选5篇)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精选5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改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阐释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深入透彻地分析和讲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危害对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本质、发展趋势及其最终命运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任务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应漠视这一显著的时代性,而是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时补充和完善有关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质特点和最终命运。否则,学生难免产生书本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疑问,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当今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阐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表现——着墨不多。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未进行剖析。

对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未能充分揭示。

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论述不到位。

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防治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发和借鉴未有提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

一、概要地介绍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主要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二、将金融危机与早期的经济危机进行简要对比。

在演化路径上,早期的经济危机大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而金融危机则与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上,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资本所有者的直接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动者,而在金融危机中,尽管表面上看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者,但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信息优势,其财富的损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资者,后者在危机中可能倾家荡产、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负债累累,同时,大资产阶级还能对政府施加影响,获取财政注资和输血,弥补相当一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其对社会整体财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机后果的转嫁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危机的恶果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

三、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实体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从表面上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越来越多地源自金融领域,但实际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都有着深刻的实体经济领域的背景,是实体经济的困境和危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反映。近几十年来,金融领域频繁发生危机的前提在于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闲置资本,其中不乏投机资本。而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的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领域是因为受到与普通劳动者有限的支付能力所决定的总需求水平的限制,大量的闲置资本在实体经济领域寻找不到获利机会,只好将其逐利场所转向金融领域,于是,西方各类投资机构和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同时,许多金融衍生产品在设计时,都有实体经济领域的相关产品作为定价依据,如果这些产品出现严重供大于求、价格缩水的状况,就会拖累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价格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机理就在于此。事实上,拉美金融危机和东南来金融危机也是当时本地区实体经济领域困境的反映,只不过是在国际投机资本的炒作下,实体经济的困境演化成为金融领域的风险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文第2篇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危机中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使债务负担加重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希腊向来以高福利、低盈余为特点,但单凭公共财政盈余也难以负荷过度的举债消费。全球经济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庞大的债务成为国家不能承受之重。

 

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使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潜伏着经济危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会形成支付的连锁关系,一旦有债务人到期无法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关系无法实现,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影响,社会再生产也难以正常运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在一国经济中居统治地位,一切生产都是商品化的,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来实现。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企业追逐利益的本性必然迫使企业生产有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致使市场的发展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资源配置有其滞后性和自发性的弊端,容易产生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其直接的诱因。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2011年7 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09 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 ,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也在 11年 5月底被调整为负面,继而在 9月份和 10 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二)产业结构不平衡使经济发展脆弱

 

1、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2010年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 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 20%,而工业仅有 14.62%,农业更少为3.27%。加上 2004年举办奥运会增加的 91亿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占GDP的 142.8%。另一方面,从反映航运业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 08 年底开始航运业进入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希腊的支柱产业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2、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60% 都发生在西班牙。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西班牙失业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 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20% 以上,其中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一半人拥有工作。而海外游客的减少对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产业——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爱尔兰一直被誉为欧元区的“明星”,因为其经济增速一直显著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 GDP也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两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 2010年底同样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并接受了欧盟和 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爱尔兰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且在市场推波助澜下愈吹愈大,2008年爱尔兰房价已经超过所有 OECD国房价,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下跌,同时银行资产出现大规模缩水,过度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击,爱尔兰高速运转的经济受到重创,从此陷入低迷。

 

3、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葡萄牙在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服务行业持续增长,这与其他几个欧元区国际及其相似。近几年葡萄牙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能源和制药等高新技术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业上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通常都是通过低息贷款来实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从而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三)信用危机加速经济危机

 

《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同时,马克思认为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总体看来,PIIGS 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产生信用危机。

 

(四) 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

 

1、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

 

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 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调整也不够到位, 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公共债务占 GDP 比重上限 60%的标准,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机制,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道德风险不断加剧。具体传导路径为:突发美国金融危机 -- 货币财政制度的不统一造成货币政策行动滞后 - 各国通过扩展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 主权债务激增 -- 财政收入无法覆盖财政支出 -- 危机爆发。

 

2、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

 

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元体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流动的管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欧盟内部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从各国的失业率水平来看,德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下降7% 以下,低于危机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 21.2%。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只统一了对外关税税率,并没有让渡公司税税率,目前法国的公司税率最高为 34.4%,比利时为 34%,意大利为31%,德国为29.8%,英国为 28%,其他边缘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公司税率普遍低于20%,这些税率较低的国家也正是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国家,资金和劳动的结合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断膨胀,资金主要投资在支柱性的产业,比如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泡沫化。从欧元兑美元走势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欧元一直是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南欧国家本来就不发达的工业和制造业更少受到资金的青睐,造成这些国家贸易赤字造成贸易赤字连年增加,各国通过发债弥补,同样是因为欧元的升值,欧债受到投资人的欢迎,举债成本低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同社会消费能力不足等主要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欧元区各国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和社会生产的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追求剩余价值和外部的市场竞争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资料和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却没有顾及到需求的限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资本家唯一的目标就是对价值的无休止追逐,从而导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上升与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

 

3、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目前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出现的问题,市场也随着一次次的讨论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讨论使得危机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近年来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非常疯狂,致使其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其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例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

 

二、总结

 

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成为“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强化和加速了危机的出现。信用制度,一方面加强了货币的支付功能 ,提高了资本的流动性,“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不过,信用可以利用,它容易得到,而且便宜”。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专门为获得贷款而实行委托销售的制度。结果就必然造成市场商品大量过剩和崩溃”。因此,“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促进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要素”。这实际上是说,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文第3篇

西方民主政府已经被金融资本、大众民主、金主所绑架,变成了金融寡头们豪赌获利的工具。而且,政治人物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无节制的兑现他们对选民高福利的承诺,当他们的实体经济的增长满足不了高福利的增长速度的时候,他们通过不断地发行债券维持难以持续的高福利政策,因此,债务年复一年的积累直接导致了债务危机的发生。

综上所述,西方民主政体已经没落、腐朽,从欧美的经济危机中,我们似乎将要看到西方民主政体的末日余晖了。

[关键词]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 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 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 大众民主 选举政治 民主政体 新自由市场主义

席卷整个世界的欧美经济危机,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了,危机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希腊几近国家破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也步了希腊的后尘,陷入了救援的行列,欧元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前景一片黑暗。始作俑者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著名的美国金融银行、房地产公司相继破产倒闭重创了美国经济。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始终保持在8%以上,构成这些国家中坚力量的相当部分中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进入了贫穷者的行列;社会不稳定局面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的美国梦已经化为泡影。面对将倾的资本主义大厦,人们不禁想起了150年前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深刻剖析以后所做的科学论断,被今天的欧美的经济危机做了深刻的例证。人们似乎从即将倾覆的资本主义大厦的瓦砾中,看到了资本主义暗淡的末来。

一、欧美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态

欧美经济危机在形态上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欧洲的经济危机是由于欧洲的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的债务危机。欧洲的财政收入和税收已经远远不能维持那麽高的社会福利,欧洲的政治制度迫使政治人物采取过度发行债卷和高赤字的办法,来维持过高的社会福利,这种不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必然带来债务危机的结果,最终导致国家破产。

2.美国的经济危机应该被称作金融危机。由于里根-撒切尔时期美国实行新自由市场主义政策,金融行业完全摆脱了法律法规框架的束缚,他象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地、无止境地进行金融“豪赌”,使金融市场的资本泡沫无限膨胀,当泡沫破灭以后,成百、上千亿的金融市值瞬间蒸发,此时银行变得负债累累、一贫如洗,一旦缺乏政府救助短期内即陷入了倒闭的结局。

欧美的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扭曲的选举政治和贪婪的金融资本对世界市场无情的掠夺和过度地透支结果,它绑架了其他经济体和无辜的纳税人为其买单,使国家经济增长陷入长期衰退,使人民失掉了住所和工作,造成了一大批中产阶级破产,它宣告了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和西方的民主政治进入了死胡同。

二、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死亡

1.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兄弟出现了,金融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借贷活动,为实体经济提供再生产的资金保证,实体经济作为回报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银行,彼此之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在资本主义200多年发展的历程中,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他之前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还多。

2.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里根-撒切尔时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自由市场主义的经济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和法律部门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靠市场的调节机制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这种新自由市场理论和私有化政策为现在的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尤其在金融领域这些政策导致金融活动违规行为变成了常态,这种失去约束的无政府状态的金融活动酿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3.进入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金融产业出现了急速的“突变”,金融活动彻底背离了金融产业的经营方向,它不是从实体经济中获利,而是从金融投机中谋利。欧美的金融家们利用各种算法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金融模型,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金融衍生品,经过过度的商业包装后卖给了各国银行和金融财团,这种新的金融商业模式在西方快速发展,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对冲基金,后来还制造出了风险更高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把各种风险分散、重新组合,改头换面以后投入金融市场,在交易过程中如果其内部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市场的崩盘,这种影响会立即波及各个相关领域,出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负面效应。2008年美国的诸多银行相继破产所导致的危机,对冲基金的崩盘就是始作俑者,银行的破产直接宣告了美国华尔街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死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加拿大共产党;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党的任务

[中图分类号]D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11-0060-0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加拿大共产党(以下简称“加共”)多次阐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指出:资本主义正陷入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中;日益加深的危机正对经济和社会条件急剧恶化并不断积蓄着反击力量的工人阶级产生根本的影响,反资本主义的情绪以及作为腐朽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方案的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其间充满了危险与挑战,同时也蕴含了社会主义复兴的潜力。

一、加共对危机爆发原因及资本主义应对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加共认为,这场危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败,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运行的必然结果,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实质是为了转嫁危机,并利用危机攫取更多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第一,此次危机不仅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败,更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运行的必然结果。加共指出,信贷危机是这场经济危机的第一步,但是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步。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美元作为外币被其他国家所广泛持有,因此美国经济的大幅度衰退会波及全球,最终会造成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动摇国际贸易关系,引发经济危机的蔓延。加共认为:日益广泛的经济危机不仅具有周期性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撤消管制、反劳工政策等――进一步加深了此次危机的广度与深度;几十年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个资本主义存在的逻辑急剧扩大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其必然后果是,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购买力下降,生产相对过剩。因此,目前的危机是一个制度性危机。这不仅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败,更是资本主义自身制度性危机的必然结果。[1]

第二,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措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牺牲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代价攫取更多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地干预以维持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并避免经济的崩溃,政府干预的方式就是实施“刺激计划”,把数十亿的公共财政资金注入到大企业和银行的手中。对此,加共分析指出,即使如此,对于垄断资本及其经济智囊团而言,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总需求还没有恢复,还依旧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而对于大部分工人而言,失业率依旧高居不下,工资和收入依旧难以增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依旧难以承受。这也就是金融资本及其政府继续坚决主张实行低利率(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零利率)以哄骗人们陷入越来越深的债务危机之中,来人为地刺激消费增长的原因。当然,资产阶级的这种哄骗或许会奏效一段时间,而且对于通货膨胀而言这是一剂成功率颇高的良方,但是这对于引发下一次的经济泡沫与再次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言,同样也是一剂万无一失的“良方”。[2]

针对资本主义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所产生的分歧,加共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在关于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上资产阶级内部争论不休,但是把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是这样一种渴望:以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为代价来克服危机。资产阶级的两大阵营围绕着统治的具体策略问题你争我斗,但是他们在资本主义的根本统治政策上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他们都服从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为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开就的任何良方都是不被允许的。至于公共税收所支持的所谓“刺激计划”,同样地,问题不在于这个“刺激计划”,而在于:什么性质的“刺激计划”就服务于什么阶级的利益需要。[3]

二、加共对此次危机的影响及普遍性特征的分析

加共指出,虽然这场全球性危机仍未完全过去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但是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某些普遍性特征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第一,危机造成了各个地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日益贫困化。失业现象以及失业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全职工人当中)、经济不稳定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条件不断恶化,尤其是对最为脆弱的弱势群体――低收入者以及无业工人、妇女、年轻人和学生、养老金不断受到攻击的老年人、新移民社区,还有公民权利不断受到践踏、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受到破坏的土著居民而言。

第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把危机的代价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展开激烈攻势,其目的是要分化工人阶级的队伍。他们在公共部门的工人与私营部门的工人之间、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与没有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之间进行离间,让失业者、新移民、种族化社区和女性工人当替罪羊。此外,资产阶级还用美好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经济报道来误导劳动人民。加共指出,在诸如此类的资产阶级的言论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事实,但是也存在着大量“臆想”的成分。一些资产阶级的辩护者企图用“好的经济消息”有助于激励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为借口,来使这种一厢情愿的、不诚实的报道合理化。同时这也服务于另一个更加卑劣的目的――欺骗工人阶级并使之相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结束,而他们只需耐心等待、共度时艰,而不是组织起来为争取其阶级利益而战。[4]

第三,目前的危机已经更充分地暴露出,与其他竞争中心相比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美国仍然是最有实力的帝国主义国家,然而其经济地位的削弱却是不可否定的事实:(1)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现在几乎已经占到了其政府总收入的50%,不断累积的国债截止到2009年为止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2)为偿还债务,美国对外国融资的依赖性不断增长(主要是以政府发行债券和证券的形式),而且为维持其国内商品的生产和服务,美国市场处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状态;(3)美元不断贬值,自1971年以来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美元几乎已经贬值三分之二。

第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加剧各居于领先地位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因为他们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每一次努力都是以牺牲国外竞争者的利益为代价的,保护主义措施正在进一步削弱由于需求萎缩和信贷紧缩已经大幅下降的国际贸易。尽管20国集团、世界银行和其他首脑会议上都使用“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说辞,但是日益加剧的经济国家主义趋势和经济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会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和对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的前身。

第五,尽管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在很多国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步,但是总体来讲还仍旧发展缓慢、不平衡且零星分布。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广大工人阶级中普遍存在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削弱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采取限制、有时甚至是直接镇压方式的国家措施的实施;(3)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攻所导致的工人阶级的思想迷失的影响以及工人阶级组织内部的意见分歧;(4)工会不能有效发动(有时甚至是主动阻碍)统一协调的反抗运动的发展。这种失败和阻碍已经激发了工会积极分子和社会工人的强烈批评和不满,而且这些强烈批评和不满在某些方面已经渗透到了领导层面并引发了对“第三条道路”的追寻,尽管这一“第三条替代道路”还不足以克服这场危机,但是它为左翼力量的发展和团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5]

三、加共论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及斗争策略

加共指出,目前的经济衰退将会加深且旷日持久,危机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处境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同时这场危机也让资本主义的停滞及其历史局限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表明了用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迫切需要。克服经济危机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捍卫劳动权利和民利一起,必须成为所有劳工组织和左翼力量的中心工作和压倒一切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对共产党而言,对于可预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而言。为此,加共认为,必须明确党的主要任务和斗争的指导方针:

第一,在日益加深的资本主义危机的条件下党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应把努力的方向聚焦于动员和赢得目前的直接斗争(主要是防御性斗争),为形成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压迫高峰,并最终夺取国家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条件。

在危机中,资本主义为维护自身利益以牺牲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让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为危机买单。这需要工人阶级凝聚所有的团结、决心和力量,与同盟者一起开展群众斗争,在所有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展开反击。但是总体看来,工人阶级在反抗斗争中的团结性、进攻性和目的性还不够强,还不足以赢得反抗斗争的胜利,因此到目前为止,统治阶级能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继续操纵社会的发展成果为自身利益服务。但是,危机还远未结束。更为甚者,危机进入了成熟期的第二个阶段,这很有可能会比危机开始阶段的时间更为长久,影响也更为严重。[6]如果这一分析正确的话,那么改变危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打破阶级力量的平衡并使之朝着反对国际金融资本和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的方向发展,是有可能的。因此,在每个国家,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今天这个问题甚至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促进工人阶级反抗斗争的成长以及反抗斗争的新的进步和胜利,必须要继续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当然也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产主义思想,工会运动的领导层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改良主义、机会主义以及阶级合作主义思想,进行坚决而强有力的斗争。

第二,在全球范围内巩固和扩大具有广泛基础的民主和反帝阵线。这个阵线是一个是能够汇集所有民主和进步力量共同抗衡跨国金融资本以及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并赢得社会和经济的替代方案的阵线。在共产党的工作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

在巩固与扩大民主和反帝阵线的过程中,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持久的坚决的思想斗争,以及努力在广大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建立和发展同盟,都是非常必要的,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在实际运动中,如果离开了劳动者各阶层以及与最紧密的社会同盟之间的高度团结,斗争就不能获得发展。同样,高度团结的取得,也离不开同那些害怕革命并企图与阶级敌人寻求妥协和彻底勾结的力量和思潮进行坚决而持久的思想斗争。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必须在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第三,加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范围内存在的所有进步运动和潮流中,共产主义运动本身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正是共产党,它共享一个建立在马列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的世界观,汇集了各个国家最先进、纪律最严明、政治意识最强的阶级战士,而这些一直是更广泛的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实现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动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就参会的政党数量而言,还是就其开展和加强协调行动和联合行动的能力而言。与此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各成员党之间在某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申这一信念――在尊重每个共产党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发展路线的权利以及努力促进各政党在意见分歧的基础上团结行动的同时,共产党应履行回应和反对队伍中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论调的共同职责,即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和力量来自于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党人在当今世界的动荡和危险局势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加共最后总结指出,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以及困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危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充满信心: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下一步。加拿大将不会成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例外。加共将为争取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战争、饥饿和环境灾难的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而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Report of the meeting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http://communist-party.ca/pdf/CC_November_2010_full_report_colour.pdf.

[2][3][4]Intervention of Harjit Daudharia,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http://11imcwp.in/content/canada-presentation.省略munist-party.ca/.

[6]12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Communist & Workers’Parties,December 3-5,2010,Centurion,South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文第5篇

始自于美??的2008年次贷危机,经过不断演化逐步从金融危机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深陷其中的国家所造成的破坏力不亚于1929年的那次大危机。时至今日,这次经济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普遍乏力的客观现实和并不乐观的前景预期,本文主要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奢侈品价格的变化来探究背后的资产阶级对于不同部类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情况所导致的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全而清醒地认识这次经济危机,还可以为身处全球化中的中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本文从马克思两部类生产出发,对于奢侈品的生产施加一定的限制条件,通过多期模型研究随着经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奢侈品和必需品交换比例的变化情况,为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原因提供新的视角。

二、理论分析

1.奢侈品基本概念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人民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因此,马克思的奢侈品理论为我们研究工人阶级支付能力不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在这一理论中奢侈品被认为是只有资本家才能消费的产品,而必需品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共同消费的产品。因此奢侈品被定义为必需品的补集,是所有的非必需品。就价格表现来说必须品的价格主要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较少;而奢侈品则不同,它主要被资产阶级消费,价格较必需品拥有更多的价格弹性,也可以认为奢侈品较普通品来说受到供求影响较大。同时由奢侈品的定义还可以看出奢侈品的供给并不能随着需求而无限制的增长,一旦奢侈品能够大规模供应就会使得奢侈品也可以被工人阶级消费,奢侈品也就转化为了必须品。同时对于生产奢侈品的资本家我们假设他们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法随时进行调整只能在上一期进行交换。

2.从奢侈品相对必须品的交换比例看结构失调

首先根据《资本论》第二卷中简单再生产的模型进行分析,这里将第二部类的生产分为必需品的生产和奢侈品的生产:

Ⅰ 4000c+1000v+600m+400m=6000

Ⅱ 1600c+400v+240m+160m=2400 (必需品)①

400c+100v+60m+40m=600 (奢侈品)

这是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的40%用来购买奢侈品。在这样的生产状况下生产可以无限的重复循环下去,但是社会产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大。

进入到资本主义时期后,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自给自足转变为得到更多地剩余价值。因此对于资本家来说势必要减少原来投入到奢侈品上的消费,将其用在扩大在生产上。这也即是西方资本家所说的"节欲"。但是所谓的"节欲"也只是仅仅减少了对于非必须品的消费,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资本家不会也不可能减少。假设第一部类资本家将原本用于消费的奢侈品中的50%用于扩大在生产那么在这个阶段的消费如下。

(1)第一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 4160c+1040v+600m+200m=6000

Ⅱ 1664c+416v+240m+80m=2400 (必需品)

400c+100v+60m+40m=600 (奢侈品)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产阶级要进行积累以扩大再生产,使得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消费奢侈品的数量减少,而将一部分本来用于交换奢侈品的生产资料和必须品生活资料留在本部类用于购买机器支付工人工资以扩大再生产,使得用于交换奢侈品的产品减少。同时假设每个资本家能够控制的可变资本是一定的,那么可变资本的提升意味着资产阶级的壮大,即资本家消耗的必需品也会增加;可变资本的减少意味着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消耗的必需品也会增加资产阶级的减少而减少。必需品消费和资产阶级所拥有的总资本成正比。假设资产阶级所需的必须品为其总资本的12%。通过公式可以看到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只有280,而在简单再生产阶段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消费的奢侈品为560,由于奢侈品的交换比率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必需品和奢侈品之间的交换是280:560。即1单位的奢侈品可以交换到大约0.5单位的必需品,而在简单再生产阶段1单位的奢侈品是可以交换到1单位的奢侈品。

(2)第二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 4160c+1040v+1040m=6240

Ⅱ 1664c+416v+416m=2496 (必需品)

176c+44v+44m=264 (奢侈品)

在这一回合的生产中,资产阶级将全部剩余产品的一半用来扩大再生产,另外一半除了用来消费满足自身对于必需品的需求外剩余部分用来消费奢侈品。第二部类的增长则是受到第一部类的制约,第一部类总共需要1684的生活必需品,因而第二部类资本家可用于生产的固定资本为1684,对应所需的可变资本为421v,同样第二部类资本家对于必需品的需求为240,则第二部类资本家总共有151的剩余价值可用于消费奢侈品。这个比例低于第一部类的积累,但是由于第二部类必须品部门只能和第一部类等价交换,因此第二部类的积累率无法达到和第一部类相同。

Ⅰ 4336c+1084v+600m+220m=6240

Ⅱ 1684c+421v+240m+151m=2496 (必需品)

176c+44v+26.4m+17.6m=264 (奢侈品)

现在我们来研究奢侈品和必需品的交换,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将消费压缩,将剩余价值主要用于,使得资产阶级对于奢侈品的需求进一步减少。第一部类资本家可供用于奢侈品交换的部分为220;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用于奢侈品消费的部分是151m。此时总共用于购买奢侈品的部分为371,而总共用于交换的奢侈品共有246.4,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为1:1.5。相比于前一阶段1:0.5,奢侈品部门可以交换到更多的必需品。这一阶段生产的总产品为9000和上一回合总产品相等,经济总量并没有出现变化,但是奢侈品在总产出中有所下降,奢侈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例出现下降主要是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减少他们对于奢侈品的消费而将资本更多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而不是将其用于消费浪费掉。

(3)第三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 4336c+1084v+1084m=6504

Ⅱ 1684c+421v+421m=2526 (必需品)

220c+55v+55m=330 (奢侈品)

积累消费比率和之前相同。

Ⅰ 4529.6c+1132.4v+600m+242m=6504

Ⅱ 1732.4c+433.1v+240m+120.5m=2526 (必需品)

220c+55v+33m+22m=330 (奢侈品)

第一部类资本家可供用于奢侈品交换的部分为242;第二部类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用于奢侈品消费的部分是120.5m。此时总共用于购买奢侈品的部分为362.5,而总共产出的奢侈品为308,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为1:1.2。相比于前一阶段1:1.5,奢侈品部门可以交换到的必需品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这一次的生产总产品为9360和上一次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整个经济出现了良性的增长。

(4)第四次的扩大再生产

Ⅰ 4529.6c+1132.4v+1132.4m=6794.4

Ⅱ 1732.4c+433.1v+433.1m=2598.6 (必需品)

242c+60.5v+60.5m=363 (奢侈品)

积累消费比率和之前相同。

Ⅰ 4742.56c+1185.64v+600m+266.2m=6794.4

Ⅱ 1809.64c+452.41v+240m+96.55m=2598.6 (必需品)

242c+60.5v+36.3m+24.2m=363 (奢侈品)

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接近1:1.07。这一次的生产总产品为9756和上一次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23%。整个经济持续增长。

(5)第五次的扩大再生产

奢侈品作为稀有的产品它的生产并不能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反而是只能以自身的产量来决定对于生产产品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所以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我们假设会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奢侈品只能增长1%,奢侈品更多受到自身产量的限制,而不是像前面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限制,我们将这样一种情况命名为情况Ⅱ。而将之前奢侈品产量仍由、二部类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决定的情况命名为情况Ⅰ。

在情况Ⅰ下第五次生产:

Ⅰ 4742.56c+1185.64v+1185.64m=7113.84

Ⅱ 1809.64c+452.41v+452.41m=2714.46 (必需品)

266.2c+66.55v+66.55m=399.3 (奢侈品)

积累消费比率和之前相同,

Ⅰ 4976.816c+1244.204v+600m+292.82m=7113.84

Ⅱ 1894.604c+473.651v+240m+106.205m=2714.46(必需品)

266.2c+66.55v+39.93m+26.62m=399.3 (奢侈品)

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接近1:1.07。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稳定。这一次的生产总产品为10227.6和上一次相比经济总量增长了4.83%。

在情况Ⅱ下第五次生产:

虽然上一阶段的交换到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但由于奢侈品的产量并不主要由生产资料的多寡决定,而是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前面已经假设这阶段奢侈品产量增加了1%。

Ⅰ 4976.816c+1244.204v+600m+292.82m=7113.84

Ⅱ 1894.604c+473.651v+240m+106.205m=2714.46(必需品)

244.42c+61.105v+36.663m+24.442m=366.63 (奢侈品)

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接近1:1.16。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较情况Ⅰ有所上升。同时也可以看出由于将过多的生产资料用于奢侈品消费使得情况Ⅱ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情况Ⅰ。

我们通过比较情况Ⅰ和情况Ⅱ可以看出由于奢侈品产量增加有限的特点使得奢侈品能够兑换到的必须品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奢侈品价格上升速度快于必须品价格。这种必须品价格的相对下降和奢侈品价格的相对增长使得工人在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状况,收入相对减少。在实证上我们可以认为随着奢侈品价格相对于普通品价格的增加会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一旦兑换比例差距拉大到一定的程度经济危机就会出像。迫使经济进行调整,减弱这种差距。

三、小结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为了解决由于奢侈品和必须品兑换比例过大所最终导致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奢侈品向必需品的转化速度。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曾经产量稀少价格昂贵只能由资产阶级享受的产品逐渐变得大众化。但是这个过程需要科技的支持,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尽快促使奢侈品向生活必需品的转化。

其次:在供给侧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提供卓越产品。生产产品一定要满足工人阶级不断提高的要求才能够促进消费需求?M而促进扩大在生产的实现保证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厂商淘汰落后产能,产生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最后:通过合理的再分配手段降低贫富差距,提高工人阶级的消费能力。奢侈品价格较必需品价格更快上涨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分配使得其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只能追逐有限的奢侈品。降低贫富差距后工人阶级能够更多的消费必需品来促进自身发展,也为资产阶级必需品在生产创造了消费条件,促进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