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作文(精选5篇)

  • 和谐社会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今年“五五”普法的主题是落实“五五”普法规则,促进和谐社会,崇尚和谐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和谐”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尊重规则和秩序的法制精神。在全社会高调唱响和谐理念的今天…

和谐社会作文(精选5篇)

和谐社会作文范文第1篇

为迎接 12。4 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到来,我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紧紧围绕 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这个主题,还向同学们发放了五五普法知识竞赛问卷,使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学法,懂法的重要性。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我们更要成为学法、懂法,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青少年自身的特殊性使学校、社会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有一定比率的上升,引发了法制教育危机。青少年学生可塑性极强,如果,不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而放任自流,必然要导致社会问题。

今年 五五 普法的主题是落实 五五 普法规则,促进和谐社会,崇尚和谐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 和谐 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尊重规则和秩序的法制精神。在全社会高调唱响和谐理念的今天,我们即将迎来 五五 普法的第一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宣传宪法、学习法律。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遵纪守法,崇尚节俭,弘扬传统美德。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任何一个公民都必须恪守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什么都更为重要。我们中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做到知法守法,并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

和谐社会作文范文第2篇

大家听过六尺巷的故事吗?清朝有位官员叫张英,其老家与吴家为邻。因吴家建房占用通道,张家人不同意,最后还闹上了衙门。家里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他能干涉此事,给对方一个下马威。然而张英知道此事后,回信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它三尺有何妨?”家人看完后主动让出了三尺,吴家对此感到很羞愧也让出三尺。这就成了着名的六尺巷。张英的礼让,成就了和谐,也使之成为千年来人们一直传诵的佳话。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乡邻因为一点毛皮小事而斤斤计较,吵架,打架,简直就是一副斗不死对方不罢休的丑样。

近年来,一个名为“大妈”的团体出现了。他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的占领了广场,广场舞也因此风靡了大江南北。然而,看似轻柔的广场舞,如今却越跳越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为什么呢?大妈们早晚在广场上放着喧嚣的音乐,弄得周边的住户很不安宁。为了驱散大妈们,有人泼粪,鸣枪,有人放出藏獒。还有的人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选择买来高音炮对付大妈们。大妈们对广场舞乐此不疲,而住户们却苦不堪言,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在我看来,这都是不和谐因素在作怪。大妈们忙了一辈子,没什么爱好,好不容易等到退休有了休闲自由的时间,作为既能锻炼身体又是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的广场舞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她们的选择。音乐是广场舞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但如果将美妙音乐变成扰人的噪音就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如果大妈们能够将音乐的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而不去打扰到周边住户的正常生活;周边的住户们对她们多点宽容和理解,采用比较合理明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双方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使舞者要运动要健康与居民要安静要休息相互调和,也许一切就会变得美好,变得和谐。

和谐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而且人与自然间也应当保持和谐。乱砍伐树木,工业废水废气随意排放,金属废物污染……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给人们带来种种不便和困扰。在2014年的两会期间,有媒体呼吁大家;“向空气,水,阳光,河流道歉。”这句话给人们心头重重的一击,它提醒了人们应该关注重视当今的环境问题。从“先污染后治污”,再到“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的提出,人们跨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第一步。公民自身应当自觉保护好环境,政府也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手段对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只有每个人都从我做起,才能换回曾经的碧水蓝天。与自然和谐相处让生活更加美好。

和谐社会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和谐社会 和谐文化 影视文化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我们党在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也是新世纪中央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

中共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中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到底实惠于民,是使我们广大老百姓在物质上、精神上、以及生存环境上等有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最终形成,是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支持,全人民的努力。《决定》共分八个方面,其中在第五方面明确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可以说是对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现阶段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工作指导目标。

“和谐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从孔子时代起,“大同世界”、“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和谐理念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和为贵、和气生财等思想同时也为历代先贤所推崇。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曾经说:“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文化正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直接决定着人的思想、人的行为。所以说,和谐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所在。”这些论述无疑表明: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和谐文化,就无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文化形式外化的一种表现和展示,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具体方式。影视文化作为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同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因为影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传播,要紧紧围绕党的方针和政策,不仅仅是娱乐受众的工具。同时也是培养受众的一个重要渠道,影视文化作品中所传达的平等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理念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中心内容和体现。

那么,影视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中具有哪些作用呢?

一、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影视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表现、展示形式之重要组成部分,用光与影最诱人的魅力、用最轻松的方式,令观众感受到团结合作强大的力量,奋发向上不屈的精神。就拿最具有商业代表性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好莱坞就是惟利是图的代名词,对于那些影片是不用讨论其艺术价值的,更何谈教育意义?可事实是很多影片在观众享受完视听刺激后,并没有被完全遗忘。根据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光荣战役》讲述的是一支由白人率领的黑人兵团“麻州第五十四兵团”,在南方的查尔斯坦战役中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却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尊严的故事。影片场面瑰丽而感人,那些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黑人士兵因为同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为了自由、为了国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悲歌。这种舍小我为国家的高尚情操并没有用一些枯燥的道理来讲述,而是用最具有说服力的事实展现给观众,如此鲜活的教育难道不会深深的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吗?

最近热播的国产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剧中,观众除了认识许三多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更加深刻的恐怕还有史班长、马班长、高连长等等,正是他们在“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信念下,把一个本是个“缺根筋”的许三多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兵王。中国军人那种敢于承担、意识顽强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团结和睦的感人精神在影片中被升华到了极点,以至于在多个电视台轮番播映后引发了“士兵突击”现象,很多人用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激励生活中的自己。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和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有观众在网上表示:“士兵突击使我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

对于这些影片我们约定俗成,称之为“主旋律”影片。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主旋律,就和“假、大、空”联系在一起,既虚假的人物形象、空洞的理论说教。毫无美感可言。以至于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此类影片“敬而远之”。但在最近的国内一些影视作品中类似的题材却受到空前的欢迎。2005年,表现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官兵英勇顽强、不畏强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电视剧《亮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第一周平均收视率就达到了11.4%,最高时甚至达13.7%,“亮剑精神”也随之成为文化传播中的一个指代符号。在2006年的电影百花奖评选上,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国产片《张思德》以绝对优势超过了周星驰的《功夫》和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成了最大的赢家。无论是《亮剑》等优秀电视剧的高收视率,还是电影《张思德》、《云水瑶》等的获奖,都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观众渴望欣赏到的还是这种能真正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

二、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我们从小就在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无论是贴在墙上,还是写在纸上,那是我们需要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真正的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而是刻在心里。当诚信、友善、宽容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时,那才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局面最终形成的保障。我们需要我们的人民在危险、紧急、困难的情况下,用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真”“善”“美”,去彰显其人性的光辉。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们下意识流露出他们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和善:50多岁的老人,不忍心救援队为救自己所做的种种努力,割腕放弃生命:灾难来临瞬间用双臂护住学生可敬、可爱的老师:在生命 最后时刻母亲没有抱怨,而是留给孩子在人间最后爱的信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在想什么,但我们一定可以想象他们的行为除了责任还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本能的反映决不是仅仅来自准则的约束,而是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的润泽下积淀而来。影视文化作为大众文化,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很多平凡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影视作品的放大就成为我们生活中模仿、学习的榜样。1990年获奖电影作品《焦裕禄》,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豪言壮语,然而,他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没有何为荣、何为耻的空泛说教,而是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电视剧《任长霞》,电影《大道如天》《牛玉儒》等作品,均是以高尚的精神、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精神上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

鲁迅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而进步影视文化就似这火光、灯火,可以通过有效地传播、点亮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同时也对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励人们的斗志,展示了巨大能量。就连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台湾、韩国电视剧,也是因为其对良好道德品格的崇尚,吸引了无数电视观众的目光。大同小异的故事情节,几乎分不清是哪部戏中的俊男美女,却使那么多的观众如痴如醉,甘愿陪着剧中人欢笑、流泪。《公主小妹》中,甘愿放弃眼前的荣华富贵,而选择艰苦奋斗的小麦和瑾《人鱼小姐》中自强不息的雅丽英《浪漫满屋》中善良、单纯的韩智恩。套用俄罗斯文学家高尔基对文学的精辟阐释:“影视文化(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

1985年,我国著名油画家陈逸飞以周庄水乡为题材的《桥》,被选为联合国首日封c《双桥》,被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作为送给邓小平的礼物。从此周庄闻名于世界。何止周庄,我们从小就知道美丽的祖国地大物博,更是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多民族文化,那些隐藏在田野山寨的青山、翠柏宛若一幅幅未经雕琢的写意画,而神秘、淳朴的民风、民俗,有时却只能被寂寞地尘封在科技发展的年轮,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

承载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文字、绘画、音乐、影像等等,如果说影像是历史记忆最好的载体有些武断,但或许不能否认影像的记忆刻画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2005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在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上,获得了人文及社会类最佳长篇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这样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史诗之作,把在一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国王的大房子”,通过影像、叙事的宏大构建。生动地展现了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影片气势的壮阔、历史的厚重令世界惊叹和信服。

同样在弘扬民族文化中不遗余力的一些影视文化工作者,从来不曾忘记在自己的影片中打上强烈的民族痕迹,他们的名字有许多,张艺谋是其中之一。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有人批他,有人赞他,但也正是他让许多迷人的中国符号走向了世界。《红高粱》中的颠轿、敬酒《活着》中的皮影、戏曲《英雄》中的剑道、书法等等,一部部在国际上映的影片,呈现了多姿多彩,诱人的民族元素。难怪有人评论,中国文化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连好莱坞也不时地把“中国元素”添加到自己的影片当中,当作开发市场的另一个卖点。

四、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从未象今天一样充满自信和活力。自信源自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提高;活力源自于我们开放的政策,人民上下同心,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学会用开放的国际眼光看待自己,更多的开始关注世界对中国的评价。2008年8月8日,一个见证历史的日子,从这一天起,这个终于走向世界的古老国度以自己的热情和奉献。让世界知道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16天见证,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改写了多少介于疑虑和担忧之间的“中国想象”。

“没有开放政策,就没有北京的奥运会。”这是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感慨。英国广播公司总裁说出了同样的感受——“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

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契机面前,影视文化愈发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谁都知道影像、声音是无国界的世界通用语言,你可以看不懂他国文字。但却可以很容易理解,祥和的画面、轻快的声音,意味着热情和欢迎。在奥运筹备期间,一项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市旅游局主办,邀请国际著名导演为正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各自执导一部城市宣传片,名为“国际导演拍北京”的活动,目的在于完成北京在2008奥运会前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推广。五位世界著名导演历经两年时间,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为北京拍摄了五部奥运城市宣传片。在这些影片中,风格迥异的5位导演秉承了各自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分别讲述了一个或优美或激扬或令人振奋的北京城市故事。古老、时尚而热情的北京,在他们执导的影像世界中得以向全球展现。

吉赛贝·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继承者的著名导演,曾拍摄了使他蜚声世界的“回乡”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美丽传说》。此次他再以回乡为题。为北京拍摄的《重聚》,回乡是为了重聚。影片基调一如既往的温暖、恬淡和眷恋,讲述了几十位30年前毕业的学生因奥运会的到来,重聚在早已退休的老师家中,重温旧日时光,喜迎奥运会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平凡、真切、祥和的个性。

而曾拍摄过《小鞋子》和《天堂的孩子》的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吉迪再次将镜头对准了孩子,一个名为《飞扬的五环》的作品,让我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到了民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 成长中的中国北京。

帕特利斯·勒孔特,曾执导《理发师的情人》、《火车上的男人》等影片,有着非常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他眼中的北京,人民安宁、祥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法国天才导演的镜头切换下,呈现给我们一个外国艺术家的《北京印象》。

达瑞恩·古德里奇曾是英国一名出色的运动员,他的影视创作总会融入许多体育元素。这次他选取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为素材,从“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的视角。用蒙太奇的手法表现了北京这座城市因举办奥运会而更加自信和乐观。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中国香港导演刘伟强,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他从美食的角度拍摄了《品味北京》,让观众从影像中品尝到垂涎欲滴,闻名于世的中华美食。

五大导演在没有任何预先安排的情况下,不约而同选取了多角度展现中国灿烂文化。两年时间,活动组织者不进行任何的干预。只提供导演需要必要帮助。中国的人文、地理在摄影机镜头下尽情地给世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奇观。

同样电视文化也在这次奥运会上创造着奇迹,由张艺谋总导演带领的国际团队筹备的开闭幕式表演,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花瓣样飞散的丝绸,令世界各国电视观众叹为观止。仅开幕式当晚的全球收视观众就达十几亿。很多境外媒体表示,“那是一场完美的盛宴,在那一刻北京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16天的时间里,2万多名注册境外记者,还有诸多没有注册上的各国记者,以不间断的方式,用各种语言,将奥运画面、将中国画面、将北京画面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40多亿电视观众期间收看了奥运会,北京奥运前所未有地让多种文化交流沟通。

和谐社会作文范文第4篇

一、文学艺术能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以生动感人的方式传播、展示和谐文化,使和谐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文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审美娱乐功能来实现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鼓舞作用。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进程中,文学艺术能够以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影视作品反映生动、丰富、感人的社会生活,折射出作家艺术家的哲学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提出的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影响很多读者和观众,在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和启迪人们的思想,陶冶和激励人们的精神,塑造和培育人们的品格。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爱国主义精神就是通过文学艺术这个载体,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渗透于人民大众之中,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认识到文学艺术具有展示和谐精神、体现和谐理念的重要作用。《周礼·春官》记载:“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悦远人,以作动物。”周朝的统治者认识到,音乐、舞蹈具有使国家与国家和谐、人民与人民和谐、主人与宾客和谐、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独特功能。唐宋之际的很多大文学家提倡“文以载道”的思想。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通书》)这些论述鲜明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明确地把自己的文学作品与传播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来,承担起文学教化人民的责任和道义。

实际上,文学艺术的许多形式如戏剧、美术、曲艺、杂技、书法、摄影、电影、电视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和谐理念、和谐思想、和谐精神,为构建和谐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当前,文艺作品要以极其丰富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来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描写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生动实践,反映各族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鲜明地体现出来,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思想理念,促进全社会形成文明诚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学艺术具有培养和谐心态、疏导思想矛盾、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营造崇尚和谐、追求和谐风尚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首先,文学艺术具有疏导思想冲突、缓解思想矛盾的巨大作用。文艺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人民和谐心态的涵养,使人们能够以一种和谐的心态去处理好同自然界、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乐记》说:“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乐记》认为,古代的圣王为了克服社会的混乱状况,通过诗、歌感动人的善心,祛除人的邪恶心。荀子认为音乐的教化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作用。他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社会思潮的冲突中既有非对抗性思想的分歧,也有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各种不健康思想甚至错误思想的冲突,还有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艺术各门类要发挥自身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使观众在审美享受的同时,认清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增进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思想意识的和谐,有效避免因为思想差异和冲突而引发社会矛盾。

其次,文艺还可以通过对不和谐现象的抨击,加速不和谐现象的消失,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我国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工作者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激励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前仆后继。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思想、不道德现象甚至违法乱纪的情况,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学艺术作品应该通过鞭挞一切假恶丑的现象,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对不道德行为、不法行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抨击歪风邪气、树立社会正气,为建设和谐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三、创建和谐的文学艺术,也是为和谐文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和谐社会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 ; 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经济建设与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之一。而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深刻而又丰富,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和全民共同合力的凝聚。群众文化因其参与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泛、辐射层面多元、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彩,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价值,成为与全体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的重要文化形态。群众文化独具个性,群众文化的主体是所有社会实践者。它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各种形式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而且完全不受民族、区域、年龄、季节、地点等限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带有全民性质。群众文化最大特点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形成独特的文化艺术传递方式,从而产生无法取代的、特殊的“文化亲和性”。群众文化具有高度的民主性、参与性。广大群众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达到和实现了接受文化与创造文化的转换,体现了群众文化的主体地位和主导性。在群众文化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主导意识传播的亲民效应与社会效益。群众文化面对千家万户,是一种扎根基层群众、扎根于老百姓的文化。群众文化覆盖面广,包罗万象,声势浩大,雅俗共赏,有着强烈的文化传承性、包容性、延续性。

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重要特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和谐的文化精神产生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土壤,贯穿于中国的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统文化。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都在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纯铜文化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中国的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自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在民间故事、民间歌舞、民间戏剧等群众文化作品中,都凸显着非常丰富的和谐、融合、和睦、平和的思想和审美观念。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以及各地形形的庙会,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饱含着人民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蕴含着群众文化的和谐特征。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和谐特征的群众文化引导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建美好家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和基层群众创作的群众文化作品,无论是群众美术、群众书法还是群众歌舞、群众戏剧,都热情讴歌了全民族的大团结,讴歌了党与群众休戚相关、鱼水相依的和谐状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的作用

首先,群众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群众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播和整合效能,它是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通过积极的创作弘扬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深入人心,并且得到社会全体成员的认同,内化为全民族的自觉意识,使全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和理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情操的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是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次,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又是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再次,群众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元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三农”问题,失业、腐败、分配不公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激起了社会的一些不安情绪以及心理危机。面对这些不协和的因素,除了行政、法律、经济手段以外,群众文化也可以发挥积极而特殊的作用。因为群众文化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在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审美效能等。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群众文化的建设

首先,落实各级政府发展群众文化的公共责任群众文化之所以滞后并存在许多问题的首要原因是不少地方的政府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认识,没有担负起发展群众文化的政府责任。上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群众文化的发展缺乏刚性的要求和约束,没有建立与政绩挂钩及责任追究机制。因此,要使群众文化得到发展,当务之急是要落实政府的文化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实质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城市以市、区、街道、社区为主,在农村以县、乡、镇、村为主构成的群众文化网络。但是,这个网络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网络不健全、覆盖面不广的种种不足。网络内的群众文化机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不高。整个网络没有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的服务体系,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必须坚持不移得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享受文化的权利服务,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须的、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再次,切实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文化馆站是国办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肩负着组织、辅导基层文化机构和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体主导地位。文化馆站建设的好坏事关群众文化发展的大局。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文化馆站建设,较大幅度的增加对文化馆站建设的投入,花大力气解决文化馆站目前面临的问题,让文化馆站迅速摆脱困境。要深化文化馆站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使其增强活力,更好地在群众文化中发挥主体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敬.关于群众文化社会化的思考.《戏剧文学》,2004年第9期.

〔2〕徐金辉.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