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测试论文(精选5篇)

  • 技能测试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开展RFID技术和设备的测试工作,为了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开展对RFID产业化中的测试理论、典型应用和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 对RFID测试理论部分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尚不多见,…

技能测试论文(精选5篇)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RFID测试;典型应用;共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开展RFID技术和设备的测试工作,为了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开展对RFID产业化中的测试理论、典型应用和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

对RFID测试理论部分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尚不多见,研究成果不多。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学术界对RFID测试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RFID测试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外RFID测试中心的建立

金青松在RFID产品与系统测试研究[1]一文中对国外RFID测试中心进行了描述,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Sun、IBM、UPS、Microsoft等IT和物流行业巨头已经重金投入对RFID的测试和解决方案的开发。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目前正在进行多项RFID测试。UPS公司把RFID旧货运标签放在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中,这些集装箱用来装运小型或形状不规则的货物,结果发现在不规则形状的包裹上使用RFID旧标签可以提高读取速率。RFID标签被放置在车辆上以测试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标签的工作情况如何以及在不同的车辆速度和阅读距离下.RFID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如何。

IBM也在美国马里兰州兴建了RFID测试中心,并宜布这个测试中心可作为沃尔玛等各家厂商将RFID导入例行操作之前的测试场地。Sun则在整合了硬件、软件和服务后推出了多层的Sun EPC网络架构,并在全球各地部署了多个RFID测试中心。

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RFID技术应用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挑战,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RFID测试中心,其中有中科院自动化所的RFID研究中心、上海复旦的Auto-ID中国实验室,国家RFID检测中心以及相关行业公司的演示中心等。

(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测试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与北京中交国科物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建立了国内首个部级RFID测试实验室,目的是在较为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下测试RFID关键技术的多项可靠性指标,最终总结出可靠性测试的评测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基本数据并引导研发方向。目前实验室已经以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为出发点,首先建立了一个面向物流应用的测试环境,包括物流领域中智能仓库、商品配送、运输管理等多个模拟环境。

(2)Auto-ID中国实验室

上海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Auto-ID中国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开放的RFID演示平台,可结合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基础研究,为建立EPC国际标准和中国RFID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整个演示系统包括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业务场景所需的两个场所(制造商分销中心或发货仓、零售商分销中心或受货仓),每个场所具有一个通道和至少两个侧门,不同的样品将贴上RFID标签通过这个通道。通过评估RFID标签和侧门的工作性能和样品材料之间的干扰,为标准制订和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3)国家RFID检测中心

国家RFID检测中心是国家为RFID产业的健康发展和RFID应用的有序推进而建立的权威性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这也是完善我国RFID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RFID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监督保障作用。中心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条件,如跟踪相关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技术人员;拥有固定的满足产品检验要求的实验室环境和设施;满足相关产品检验、符合标准要求的部分检测仪器设备。

2、RFID测试技术研究

沈剑 RFID在测试中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硕士论文中[2]阐述了RFID测试可分为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并对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进行了分类。RFID技术测试主要测试RFID产品的性能、参数指标、可靠性等,包括硬件(各种RFID天线、RFID读写器、RFID标签、RFID打印机等等)和软件(RFID中间件、集成平台、信息系统等等)测试。RFID应用测试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应用所进行的测试,具体是指在接近实际应用环境的场景下,对RFID实施方案进行测试。

RFID应用测试一般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RFID应用中不同材质对电磁信号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2.RFID应用流程与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

3.RFID设备部署方案的测试验证;

4.RFID系统架构的测试验证;

5.参数可控、可模拟现场物理应用的测试平台;

6.RFID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跨网组网测试。

3、国家863项目RFID测试理论研究

本文以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的RFID测试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综合国内外RFID测试中心和测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展了RFID测试理论研究。本研究的重点放在交通行业和物流行业的RFID应用测试上,将RFID应用技术演示平台和测试技术研究集中在交通和物流行业。

交通,物流行业RFID解决方案测试

通过研究仓储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中RFID应用的特点,按照关键作业点将仓储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进行场景划分,对每一个场景提出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在场景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级别的测试。达到测试交通行业RFID 应用解决方案的目的。

交通、物流行业中RFID相关设备性能测试

由于交通行业的业务特点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RFID相关设备的性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变化,选择具有适应性强的设备和标签具有实际的意义。为此开展了环境耐受性测试,通过模拟不同气候下设备的使用性能来测试设备的适用性。

通过分析仓储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比较使用RFID技术前后业务流程的变化,建立起演示系统,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测试系统的开发。[3][4]

4、结束语

我国RFID测试理论研究尤其是结合具体应用环境的测试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的RFID测试理论研究为RFID测试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必将推动RFID测试理论研究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

参考文献:

[1] 金青松RFID产品与系统测试研究【J】解决方案 2006,(3)P1-2 .

[2] 沈剑 RFID测试中的计算机仿真研究【D】2007(12)P6

[3] 唐辉等《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R】2007:P 6-21.

[4] 张同亮RFID应用测试863项目建设方案讨论稿【R】2009(11):P1-8.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测试;交际性语言测试;高职英语口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68-02

语言测试是使用事先设计好的科学的测试题目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考查,从而评估其语言能力。20世纪初,教学测量学逐步独立和发展,语言测试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学习论、语言学和教学法等获得学科内容,又从心理学获得测量手段,又支配着外语教学,并跟随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而获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对语言测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可以促进外语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语言教学改革,同时也推动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一、语言测试理论及其发展

以下对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作―翻译法 (the essay-translation appro-

ach)。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语言的科学认识尚未形成,只是简单将其看成一门无异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授。教学上多用语法翻译法,也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并使用讲解语法和翻译练习的方法。语言测试相应采用写作―翻译法,Heaton将其特征归纳如下[1]:1)对测试的技能或专长没有特殊的要求,教师的主观判断是测试结果的最主要依据。2)测试项目一般包括语法结构、文段翻译和写作。3)测试的内容多涉及文学和文化知识。4)听力或口语的测试可能出现在一些公开考试中,但绝不是大纲或测试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性和理论依据,所以该时期也被称为语言测试的前科学阶段。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法 (the structuralist-

psychometric approach)。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测量学为科学方法,形成了分离式测试。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有层级的体系,并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分离开,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独立开,以测试考生相应的语言能力。心理测量学则强调语言测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提出通过一道题单独测试一个语言成分或一项语言技能。在测试方式上,多项选择题被广泛运用,其因既能达到分离测试的要求,又具有评分客观、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综合法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受到了挑战,综合法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综合法认为,语言测试应在上下文中进行,注重对话语意和交际效果。因此,不应单纯为了提高测试可靠性而刻意将语言能力划分为单独的测试项目,提倡设计对两项或以上的语言技能进行同时测试[1]。Oller提出“整体能力假设”(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指出语言水平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心理测试提出的做法应当被取代,语言测试应当设置一种新的整体性的测试,也即语用测试,包括完形填空和听写等形式[2]。

第四阶段: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开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理论由Spolsky、Upshur和Jakobovits等人最早提出[3]。随着80年代以来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上的逐步推广,学界对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真实性和交际性是语言测试关注的焦点。在对学生的测试中,交际性语言测试更多强调语言的使用(use),而非简单的语言的用法(usage);重视语言的使用效果,而非局限于语言的准确性;关注学生完成具体交际任务的能力,而不仅是对某个语言知识点的掌握。

二、交际性语言测试

1.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其将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结合一体进行测试的整体性。具体的操作是设置一个真实或者仿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在此过程中评估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Bachman的理论,交际性语言测试可表现为如下特征:测试重点在于语言的意义;测试在语境中进行;语言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语言的使用有实际意义;所用语言材料真实;依据真实处理文本;反应具有不可预见性;在互动基础上进行;被测试者在真实心理状态下表现语言能力;实际交际结果是评估的直接依据[4]。

2.将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优势分析。与语言测试发展前几个阶段所形成的方法相比,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往的测试将语言简单看成是可以拆分层次的知识点或仅重视语用的体系,而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重视语言作为思想表达和交际实践的手段以及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应用。除了基本的语音、语法规则,语言的使用更应遵循实际交际环境的要求。

第二,不论是分离式或是综合法的测试方式,语言作为一门知识,其正确性总是被特别强调,而交际性语言测试更注重交际、任务和意义的原则,对口语在实际运用中能否实现流畅、得体、自然等表达效果更为关注。

第三,传统的语言测试倾向于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程度来评判其语言的运用能力,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强调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5]。

三、在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中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

1.科学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为就业服务的,应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岗位需要。因此,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不是为学术钻研或科研交流,而是在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用性、交际性的训练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迎合就业和职业的交际需要。

传统英语课程在口语方面的测试,侧重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基础的表达能力,通常学生只要提前对规定的测试内容进行简单的模仿准备甚至机械地进行语篇背诵就可以应付测试。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测试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运用的关系。在此前提下,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不但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和语言准确性,还要通过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语言任务设置,以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直接测试方式,扩大技能测试范围。口语测试可分为间接测试和直接测试。间接测试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比如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针对语音、语调、重音等进行某一个细化的知识点的测试,或采取填空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一些常用口语表达的掌握。从测试评分的角度来讲,这类间接测试的评分稳定性较高。但从考试效度上看,教师无法通过间接测试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能力,测评效果较差。直接测试,则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口语,教师便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从而判定成绩,考试效度高。基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直接测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角色扮演 (role play)。教师在测试前先做好语言情景设计,由考生分别扮演角色,或由教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根据情境要求进行会话。在设计情景时,教师应注意常用会话技能和解决沟通问题技能相结合,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各种层次技能的运用能力。

第二,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要求成员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3―4位学生为一个小组,人数过多则不利于讨论者的充分参与。由于是多人参与的讨论形式,语言技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交流的把握上。根据weir的观点,交流把握包括内容的选择,如选择具体话题,引入希望讨论的话题等,以及说话者的顺序意识和谁说、说多长等[6]。因此,想要在小组讨论中取得成功,学生不仅要具备常用的会话技能,更需要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测试学生能否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交流上,这种方法显得更为有效。

第三,面试型口试 (oral interview)。面试型口试是借鉴现实生活中应聘面试特点的一种测试形式。这种形式的赞同者认为,至少从表面上看,面试型口试是一种在自然语境中测试口语整体能力的手段[1]。面试型口试一般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运用多种技巧进行提问,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该测试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熟悉各种提问技巧,又要具有引导口试的能力和应付各种口试情况的灵活性。

3.设计整体法和分析法相融合的评分标准,提高口语测试的评分信度。采用直接测试的方法可以使教师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但由于其瞬间性较强,且一般仅由任课教师一人担任考官进行评分,考试结果中相应存在评分误差,评分信度较难把握。口语测试的评分,通常可使用整体评分法和分析评分法。分析法是将口语能力水平细分为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内容和流利度等多项指标,再将各项指标的得分总和作为测试的最后得分。尽管综合法也包含分析法所列要点作为指标,但考官所给的等级是参考包括这些指标在内的总体印象。两种评分法各有优势,但若单独使用还不能满足口语评价公正、客观的要求,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同时进行,则加大对唯一考官的评分压力。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就融合两种方法的特点,将分析评分法的细致性和整体评分法的全局性结合为一体。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评分标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及样题,1999)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其设计从“语言准确性和范围”“话语的长短和连贯性” “语言灵活性和适切性”三个大方面入手,分别细化为5分、4分、3分和2分四个等次的水平描述分析,若学生的口语表达在上述三个方面均达到4分的等次,则给予最终4分的评价。

交际性语言测试强调测试学生的综合际能力,旨在通过不同类型的任务测试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实际运用,符合高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要求。由于该测试方法的具体设计需要考虑真实性与互动性等因素的结合,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有待不断完善和创新。而交际性语言测试作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科学的语言测试模式,其对口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必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必定助力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M].London: Long-

man,1988.

[2]Oller J W,Language Test s at School [M].London: Longman,1979.

[3]Spolsky Benard,Measured Word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3篇

语言测试是使用事先设计好的科学的测试题目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考查,从而评估其语言能力。20世纪初,教学测量学逐步独立和发展,语言测试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从学习论、语言学和教学法等获得学科内容,又从心理学获得测量手段,又支配着外语教学,并跟随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而获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对语言测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可以促进外语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推动语言教学改革,同时也推动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一、语言测试理论及其发展

以下对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写作―翻译法 (the essay-translation appro-

ach)。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对语言的科学认识尚未形成,只是简单将其看成一门无异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讲授。教学上多用语法翻译法,也即用母语教授外语并使用讲解语法和翻译练习的方法。语言测试相应采用写作―翻译法,Heaton将其特征归纳如下[1]:1)对测试的技能或专长没有特殊的要求,教师的主观判断是测试结果的最主要依据。2)测试项目一般包括语法结构、文段翻译和写作。3)测试的内容多涉及文学和文化知识。4)听力或口语的测试可能出现在一些公开考试中,但绝不是大纲或测试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科学性和理论依据,所以该时期也被称为语言测试的前科学阶段。

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心理测量法 (the structuralist-

psychometric approach)。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心理测量学为科学方法,形成了分离式测试。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有层级的体系,并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分离开,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独立开,以测试考生相应的语言能力。心理测量学则强调语言测量的可靠性和客观性,提出通过一道题单独测试一个语言成分或一项语言技能。在测试方式上,多项选择题被广泛运用,其因既能达到分离测试的要求,又具有评分客观、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三阶段:综合法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20世纪7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受到了挑战,综合法的研究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综合法认为,语言测试应在上下文中进行,注重对话语意和交际效果。因此,不应单纯为了提高测试可靠性而刻意将语言能力划分为单独的测试项目,提倡设计对两项或以上的语言技能进行同时测试[1]。Oller提出“整体能力假设”(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 ,指出语言水平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心理测试提出的做法应当被取代,语言测试应当设置一种新的整体性的测试,也即语用测试,包括完形填空和听写等形式[2]。

第四阶段: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开端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理论由Spolsky、Upshur和Jakobovits等人最早提出[3]。随着80年代以来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上的逐步推广,学界对交际性语言测试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真实性和交际性是语言测试关注的焦点。在对学生的测试中,交际性语言测试更多强调语言的使用(use),而非简单的语言的用法(usage);重视语言的使用效果,而非局限于语言的准确性;关注学生完成具体交际任务的能力,而不仅是对某个语言知识点的掌握。

二、交际性语言测试

1.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交际性语言测试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其将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结合一体进行测试的整体性。具体的操作是设置一个真实或者仿真的场景,要求学生完成具体的交际任务,在此过程中评估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Bachman的理论,交际性语言测试可表现为如下特征:测试重点在于语言的意义;测试在语境中进行;语言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语言的使用有实际意义;所用语言材料真实;依据真实处理文本;反应具有不可预见性;在互动基础上进行;被测试者在真实心理状态下表现语言能力;实际交际结果是评估的直接依据[4]。

2.将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优势分析。与语言测试发展前几个阶段所形成的方法相比,交际性语言测试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试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以往的测试将语言简单看成是可以拆分层次的知识点或仅重视语用的体系,而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重视语言作为思想表达和交际实践的手段以及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方面的应用。除了基本的语音、语法规则,语言的使用更应遵循实际交际环境的要求。

第二,不论是分离式或是综合法的测试方式,语言作为一门知识,其正确性总是被特别强调,而交际性语言测试更注重交际、任务和意义的原则,对口语在实际运用中能否实现流畅、得体、自然等表达效果更为关注。

第三,传统的语言测试倾向于根据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程度来评判其语言的运用能力,交际性语言测试则更强调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5]。

三、在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中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

1.科学应用交际性语言测试,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200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为就业服务的,应以市场为导向,满足岗位需要。因此,学生练习口语的目的不是为学术钻研或科研交流,而是在掌握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用性、交际性的训练加强口语表达能力,从而迎合就业和职业的交际需要。

传统英语课程在口语方面的测试,侧重学生的语音语调以及基础的表达能力,通常学生只要提前对规定的测试内容进行简单的模仿准备甚至机械地进行语篇背诵就可以应付测试。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决定了测试方式应重视考查学生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运用的关系。在此前提下,高职英语口语测试不但要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口语表达的流利性、连贯性和语言准确性,还要通过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语言任务设置,以测试学生应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取直接测试方式,扩大技能测试范围。口语测试可分为间接测试和直接测试。间接测试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比如采用多项选择题的形式,针对语音、语调、重音等进行某一个细化的知识点的测试,或采取填空题的形式测试学生对一些常用口语表达的掌握。从测试评分的角度来讲,这类间接测试的评分稳定性较高。但从考试效度上看,教师无法通过间接测试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能力,测评效果较差。直接测试,则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口语,教师便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实际口语水平从而判定成绩,考试效度高。基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指导下的直接测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角色扮演 (role play)。教师在测试前先做好语言情景设计,由考生分别扮演角色,或由教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根据情境要求进行会话。在设计情景时,教师应注意常用会话技能和解决沟通问题技能相结合,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学生各种层次技能的运用能力。

第二,小组讨论 (group discussion)。小组讨论要求成员就一个话题展开交流,一般控制3―4位学生为一个小组,人数过多则不利于讨论者的充分参与。由于是多人参与的讨论形式,语言技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交流的把握上。根据weir的观点,交流把握包括内容的选择,如选择具体话题,引入希望讨论的话题等,以及说话者的顺序意识和谁说、说多长等[6]。因此,想要在小组讨论中取得成功,学生不仅要具备常用的会话技能,更需要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测试学生能否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交流上,这种方法显得更为有效。

第三,面试型口试 (oral interview)。面试型口试是借鉴现实生活中应聘面试特点的一种测试形式。这种形式的赞同者认为,至少从表面上看,面试型口试是一种在自然语境中测试口语整体能力的手段[1]。面试型口试一般采取问答形式,但又不同于简单的一问一答。教师运用多种技巧进行提问,从多个层面来观察学生的口语能力。因此,该测试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既要熟悉各种提问技巧,又要具有引导口试的能力和应付各种口试情况的灵活性。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岩土体试验;测试;本构模型;不确定性理论方法

中图分类号:F470.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自然物质之一,也是人类能够得到的最古老的材料。人类在广袤深厚的土层上耕耘营造,生生不息,建造楼堂殿宇、运河长堤,创造远古和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利用“准绳”与“规矩”,勘察与实地勘察测试的基础上。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土的本构模型关系理论研究成为土力学园地中最为绚烂的花圃,而土工试验则是他们得以生长和开放的沃土。土工试验是揭示土的受力变形机理和验证本构关系理论模型的重要手段[1]。

岩土工程实践性极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观察、思考、试验和测试,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识到岩土试验理论是认识材料特性及其机理的重要方法,古典的土力学理论都是基于对试验的观测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之上的。因此,研究岩土体的测试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及其有意义的。

1. 测试理论研究方法

1.1室内试验研究

这种试验是测定岩石的物理及力学性质指标的室内试验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岩石的物理性质试验、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以及点载试验,岩石的抗剪强度试验及抗拉试验等。但这种方法很难测得非连续岩体的力学性质:其一,试验结果会因为试样扰动而受到影响;其二,试块中含有的非连续面有限,取得的结果与岩体差别很大,需要小心对待室内试验得出的岩体参数。

1.2原位测试研究

原位测试是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且可在较大范围内测试岩体,其测试结果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原位测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首先,原位测试的应力条件复杂,一般很难直观地确定岩土体的某个参数,因此在选择计算模型和确定边界条件时将不得不采取一些简化假设,由此引起的误差也可能使所得出的岩土体参数不能理想地表征实际岩体的性状,特别是当原位测试中的岩体变形和破坏模式与实际工程不一致时;其次,原位测试一般只能测定现场荷载条件下的岩体参数,而无法预测荷载变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岩体参数的测定,仅仅依靠原位测试也是不行的,需要与室内试验结果相对照[2]。

1.3离散元法

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考虑结构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及由此导致受力状态及系统的变形(块体运动)随时间的变化,该法由Cundll于1971年首次提出,用来 计算 结构面和结构体组成岩体的非连续变形,以后又进一步 发展 了考虑块体本身的弹性变形,并推广至三维和动力问题。目前,离散元应用的文章较多,而研究基础计算方法的文章很少,因此,加强离散元法基础理论、基础算法及误差分析方面的研究,汲取有限元法等数值方法的优点,使之既能保持在描述散体的整体力学行为和力学演化全过程方面的优势,又能有效描述介质局部连续处应力状态和变形状态,使离散元法的模型建立真正满足几何仿真,物理(本构)仿真,受力仿真和过程仿真的原则,是离散元法研究领域的首要工作[3]。

1.4声发射技术

声发射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一项评价材料或构件损伤的动态无损检测技术。声发射AE(Acoustic Emission)是指物体在外界条件作用下,缺陷或物体异常部位因应力集中而产生变形或断裂,并以弹性波形式释放出应变能的一种现象。各种材料的声发射频率范围很宽,从次声频到声频、超声频。但声发射信号的强度一般很弱,需要借助灵敏的电子仪器才能检测出来。用仪器检测、分析声发射信号并确定声发射源的技术称为声发射技术。

2. 理论技术现状

目前工程经验与判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模型试验是快速和低成本取得经验的重要手段。所以足尺试验和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在工程的方案比较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和日本等科技先进的国家,在岩土工程中对于大型的模型试验和足尺试验,甚至野外的原型试验方面,都投入很大的力量。日本兵库县三木震灾纪念公园的大型三维振动试验台,质量1200t;加速度,水平0.9g,竖直1.5g;最大速度,水平200cm/s;最大位移,水平100cm,竖直50cm。造价5亿美元,一座四层楼房可以在这个振动台上作原型试验[4]。

经验与判断除了来自于以前的工程实践外,在同一工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测试与监测,取得信息,超前预报,分析反馈,指导下一步的工程实践,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化施工。“新奥法”的精髓应当就是这种工程实践的理念。上海的一些学者在基坑和地下工程实践中总结的“时空效应”的理论与方法也是如此。刘建航院士在上海地铁施工中,在现场亲自监测,他所总结的“理论导向,经验判断,精心监测,合理反算”可以成为岩土工程实践的经典。

3. 测试理论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数学和软科学的发展,各种不确定性的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工程中受到重视,尤其为一些年轻的学者所喜爱。一时间可靠度、数理统计、随机方法、灰色、模糊、分析、神经网络等在岩土工程中也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应当说,对于岩土这样性质极为复杂的对象,精确、定量的数理方法常常无能为力。L.A.Zadeh说过,“当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时,我们做出系统特点的精确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4]。因而,不确定性理论和方法在岩土工程中肯定是有巨大应用前景的。但是已统计为例,参加统计的样本越多,其精度和可靠度越高,亦即它们是建立在丰富的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脱离了试验、测试与监测,进行的不确定性分析计算,可能只是数学游戏。不认真地进行艰苦的土工试验、土工测试、工程监测,企图从别的学科贩来时髦的东西,并未能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研究”,无实事求是之心,有企图走捷径之嫌,是学术浮躁的表现。

4. 结论

基于图的材料性质复杂性和土力学学科的特殊性,试验与测试是土力学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本环节;土力学理论依靠试验揭示土的性质与机理,通过试验或现场测试确定参数,通过试验验证理论与模型;在工程实践的正反案例、测试资料和模型与原型试验中取得经验,指导今后的实践;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是信息的积累,一方面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测试盒工程监测,另一方面迫切需要的则是岩土工程信息资料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广信.岩土工程——学科的特点与进展.见: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前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0—264.

[2]董兆祥等.2010.岩体斜坡稳定性数字化动态预测.北京.地质出版社.

技能测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介绍了《人员素质测评》的几点教学经验。

关键词 模拟教学 人员素质测评

《人员素质测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有操作性的测评技能。为实现预想的教学目标,笔者曾为该课程的教学构建了模拟教学方案。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一二体会,以供参考。

一、理论教学部分

(一)学习目标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学习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二)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1.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总是先入为主地强调“测评技能”的学习,轻视测评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针对该现象,教师应向学生解释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其明白技能和能力的形成前提是知识。没有系统的测评指标构成和构建、测评基本流程知识的掌握,即进入模拟测评,必然问题百出:或者针对待聘岗位的测评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或者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具操作化。

2.讲授教学中融入其他教学方式。理论知识的教学多采取讲授式,往往可能形成教师“一言堂”。笔者在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调查,有学生反映听课过程中注意力无法持续,教学后半程专注度下降,建议以“问题讨论”、“案例讨论”的方式改善教学互动。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准备适当的案例、事例,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补充阅读材料。从测评内容来讲,人员素质测评内容以心理素质居多;测评方法的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了心理测量的许多内容。所以,在教学开端,就应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材料,如《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二、实验教学部分

无论是智力技能的习得,还是动作技能的养成,都只能通过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实验教学主要采取体验型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完成测评方案的设计、按照方案模拟实施各种测评(如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使其掌握操作化的测评技能。根据笔者在该部分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注意要点:

(一)在指导学生完成测评方案的设计时,一定要着重关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不管是面试,还是评价中心技术,对测评对象的评价都避免不了主考官的主观影响。但是,为了降低主观影响,实现对测评对象素质的客观评价,测评指标的可辨别性、可操作性、可区分性具有明显的作用。指导过程中,学生要么只是给出简单的测评指标名称(如只列出组织协调能力,不做详细界定),要么对测评指标的界定过于模糊笼统。教师的指导,可通过标准样例的介绍来引导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确定测评指标的操作化定义。

(二)面试模拟实践的教学经验

首先,确保面试流程的完整性(接待、过度、正题、收尾、结束),一旦学生遗漏某一步骤,必须指明。笔者认为,必须让学生养成规范化、职业化的专业意识,形式上的面试流程的完整性,是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基本表现。其次,重点强调面试过程中的提问技巧。面试模拟中经常发现,学生在提问时,一个问题、测评对象的回答和下个问题之间缺乏过渡和承接,导致面试缺乏互动性和流畅性。并且,学生面对测评对象的回答,多不加追问和挖掘就进入下个问题的提问。针对此现象,教师应该点明提问技巧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反思如何链接问题、如何追问挖掘测评对象的有效信息(行为面试法STAR原则)。再次,每一小组完成面试模拟实践之后,可展开讨论,让参与者谈谈自身的体验,教师作适当点评。这样的方式,能深化和巩固测评理论知识和技能。

(三)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教学经验

无领导小组讨论对测评对象的评价,主要基于主考官通过观察而收集的信息,所以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设计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可观察性和可区分性。模拟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指导语陈述,问题较多:测评对象的讨论步骤和要求交代不清晰,测评对象讨论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语焉不详。这些地方,教师在指导过程要重视。

三、结语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此介绍了几点教学经验,以供担任实践性课程教学的同行参考,期盼交流共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