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辅总结(精选5篇)

  • 大学生团辅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在我国“班级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我国内地的江光荣、林孟平(2000)因受香港“全校参与辅导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以班级为本的…

大学生团辅总结(精选5篇)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一般团体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6-0012-03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从欧美发展来,在港台地区又被称为“小组辅导”或“团体谘商”。在我国“班级团体辅导”也被称为“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我国内地的江光荣、林孟平(2000)因受香港“全校参与辅导模式”的启发,提出了以班级为本的学校辅导模式的设想,由此班级团体辅导开始逐步发展。樊富珉认为,班级团体辅导是运用班级的特征,为全体学生提供发展性的服务,以协助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班级团体辅导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进行与参与,是一种充分运用团体动力的助人历程。

一、班级团体辅导与一般团体辅导的差异

当前虽然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了尝试,班级团体辅导也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受到各方的重视,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其性质、涵义、目标、功能、内容等的认识尚不统一,经常与团体辅导、团体咨询相混淆。班级团体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团体辅导不仅仅存在群体上的差异,它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与一般团体辅导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一)团体规模

一般团体辅导规模较小,通常8―12人,而班级团体辅导以班级为主体,在我国中小学班级一般人数为40―50人,较多的甚至达到百人左右,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面对人数众多的班级成员,辅导者需要更强的洞察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需要更强的领导力去带领团队向前发展。

(二)团体成员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根据团体辅导的主题对成员进行招募,而且还要对辅导对象进行面谈、心理测量和书写报告等形式的筛选,最后形成的团体成员虽然年龄、学历等不同,但是他们面临的心理或者发展问题相同,因而是同质的。而班级团体辅导不能筛选学生,全班都是团体成员。虽然学生们的学历、背景、年龄等同质,但是他们面临的发展问题或心理困扰可能并不同质。这也就要求辅导者必须真诚接受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和改变。

(三)团体形成

专业团体辅导的招募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宣传手段,成员自动报名参加;第二种是咨询师根据平时的咨询情况、选择出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第三种是由他人介绍或转介而来。而班级团体辅导省略了招募步骤,团体成员由班级成员直接形成。

(四)辅导者

一般团体辅导对领导者从知识、经验、理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甚高,需要有丰富个体咨询经验的辅导者才能胜任。但是在班级团体辅导中,辅导者一般由学校专兼职心理学教师或者由班主任来担任,这尽管推广了团体辅导的适用范围,受众群体更多,但同时也存在辅导者专业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

(五)理论支撑

适用于一般团体辅导的理论复杂多样,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际沟通理论、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等都是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而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威廉姆的班级辅导理论以及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等则是主要依据。

(六)辅导功能

相对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发展、预防、治疗功能,班级团体辅导主要以预防和发展为主: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发展功能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质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七)辅导内容的确定

一般团体辅导通常是辅导者确定好主题后再进行成员招募,也有开放性小组是依据成员需求进行主题确定。但是班级团体辅导要想达到效果,就必须和班情、学情相结合,辅导主题必须来源于学生需求,而不是从辅导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确定主题。

(八)团体规则

班级团体辅导除了要遵守一般团体辅导的规则之外,如保密、全心参与和投入团体、不迟到、不早退等等,班集体长久以来形成的集体规则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体成员。

(九)团体性质

一般辅导团体是由于辅导需要而成立,随着辅导的结束团体也结束。但是团体辅导班级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团体,并不会随着辅导的结束而结束,因此更便于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追踪和评估。同时,班级本身具有发展阶段和特点,其原有的动力会推动和影响团体辅导的开展,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对班级团体辅导的开展尤为重要,只有在和谐明主的班级氛围中,团体辅导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性常用技术

班级团体辅导的阶段可以划分为:暖身定向阶段、冲突表达阶段、问题解决阶段和巩固总结阶段。在完成班级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之后,辅导者通常会按照自己预设的板块进行,除了在头脑中要熟悉每个阶段的任务之外,还需要熟悉每个阶段的常用技术。

(一)暖身定向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调动成员的参与性,让成员能够放松并集中精力参与辅导。所以这个阶段要选择一些轻松、有效、简单的活动,以提高参与性,达到放松的目的。通常辅导者以一个暖身活动开始,引入辅导主题,暖身活动可以是言语或者非言语的。比如,辅导者开场:“今天看大家好像有点疲惫,好,现在让我们都站立起来,请同桌之间相互拍拍手臂,相互揉揉肩……最后我们一起伸伸腰,放松一下身体。”除了直接的放松,我们最好能够设计与主题有关的小活动进行开场。比如,在小学“互帮互助”为主题的辅导中,辅导者可以以这样的活动开始:“现在请所有的同学都取下自己的红领巾,要求只能用你们的左手把红领巾系在你们的右臂上,注意喔,只能用左手。”有些学生可能会成功,但有的学生一定会焦头烂额,此时,“系不上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请同桌伸出右手和你的左手配合系上红领巾”,这样的一个简单活动,既切合了主题,又在活动中让成员体验到了遇到困难时有人帮助的感受,一举两得。

同时因为班级中的人数太多,在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使用分组技术,通常6-8人为一组,可以采用报数随机分组、抓阄分组、同类分组(生日月份、学号等)、活动随机分组(找朋友、大风吹等)等。如果课堂开始前就已经分好组,就可以省略这一部分。

(二)冲突表达阶段

随着班级团体辅导成员间互动的深入,成员们慢慢开始表达自我。刚开始这种表达可能是试探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冲突,此时辅导者需要直接面对成员间的冲突,并给与回应,因为此时是最易生成有价值的情感体验的时候。比如,在“寻找幸福”为主题的辅导中,当有成员分享:“如果爸爸妈妈分开会让我不幸福。我会用自己来威胁他们不让他们分开。”当分享到此时,班级成员哗然,批评她的声音开始出现:“你太冲动,这样做没有用,太傻了。”此时辅导者应该面对分歧:“同学们,如果我们很勇敢地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马上迎来的是批评,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聚焦分享者同感:“面对父母分开,我们一定都会很难受,会觉得无能为力,我们都希望爸爸妈妈在一起。”再询问班级其他学生:“如果我们自己面对这个问题,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好受一些呢?你们有更好的建议吗?”当学生给予反馈后,继续聚焦分享者:“面对这个情况,大家都谈了自己的处理方式,你能有收获吗?”此外,该成员分享的事情来自于其真实生活,作为辅导者私下还要进行关注,给予支持。总之应该牢记,在面对冲突时辅导者应该注意那些被非议和批评的成员的反应,而不是先针对提出批评的人做反应。同时还要引导成员认识到,参加团体是为了探索自己,而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三)问题解决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是问题解决阶段的基础,这个阶段辅导者通过讨论分享、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让成员们在进一步互动过程中,获得他人的支持、指导和理解,从而体验自己的感受,纠正自己的错误。分享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小组内部分享、自愿举手分享、分层递进先小组内部分享再派代表大组分享等。讨论也可以采用圆桌式讨论、分组讨论、辩论式设有正反方的讨论,或者脑力激荡式地尽可能提出各种办法再异想天开都可以接受。角色扮演可以由成员扮演日常问题情境中的角色,把压抑的情绪、想法通过表演释放出来,例如“亲子关系”辅导中,一个成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发生冲突,那么可以找出产生冲突的真实场景,比如重现母亲经常唠叨她写作业,先请不同成员扮演母亲与她进行沟通,找到最相似的那个,再请另一成员扮演生活中的她,与母亲扮演者进行场景重现,最后让分享者观看,通过观看他人的扮演更形象地了解自己与母亲的沟通方式,体会自己的问题。又比如:解决两个闹矛盾的学生之间的问题,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然后体会对方的感受。这个阶段还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技术,比如一个因经常不懂得拒绝而让自己很苦恼的成员,我们可以设置各种情景进行训练,如:你的四个好伙伴约你周末聚会,但是你的妈妈爸爸周末有安排。通过这些场景体会如何表达拒绝。

(四)巩固总结阶段

这个阶段辅导者最重要的是和成员一起总结经验,整理辅导中所学习到的内容,将成员的收获和感受整合起来,并鼓励将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可以用这样的引导语:“通过这个辅导,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这次辅导中你经历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次辅导中你学到了哪些?”等等,然后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比如真情小卡片、护送祝福等,让团体成员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此次辅导活动。

三、班级团体辅导的常见问题及建议

对于班级团体辅导这一学校心理健康的新途径,我们尚处于摸索时期,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常见问题如下。

(一)过多地灌输心理学专业知识

很多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时,喜欢融入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显示团体辅导的专业性,从而忽略了班级团体辅导并非是教授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课堂。灌输专业心理学知识并不能提升效果,反而有违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知识接受特点。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即使需要介绍心理学相关知识,也必须要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用“儿童化”“学生化”的语言进行表述。

(二)辅导者语言过多

辅导教师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说得过多的情况,从而占据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时间。西南大学刘衍玲副教授在评课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只用说四种话,第一种,活动的指导语言,即介绍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第二种,环节板块间的过渡衔接语句;第三种,对学生的反馈评价语言,即对学生在辅导过程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涉及情感表达时反馈共情的语言;第四种,辅导开始和总结的话语,即辅导开始前辅导者引入的部分,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内容的总结和辅导结束的总结。总之,概括起来就是情景规则、环节衔接、反馈评价。

(三)等同于游戏活动课

很多辅导教师对班级团体辅导存在错误的认识,把班级团体辅导课与游戏活动课相等同,整个辅导过程用一个个游戏活动相堆砌,活动之间没有递进的逻辑关系。没有认识到班级团体辅导中游戏活动只是载体,最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从活动中生成自己的体验。

(四)忽略学生的情感反馈和个体差异

团体成员的差异性是团体辅导的重要价值,在班级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模仿、观察和学习他人的情感、行为、态度,从而促使自己的模式发生改变。由于班级团体辅导人数众多,对于辅导者的考验也很大,在辅导中辅导者需要照顾到每个人,这势必会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和交流,有时候会忽视掉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辅导者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一直从自己预设的框架出发,并没有跟随学生走,导致忽略了来自学生自己生成的宝贵东西,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因此,辅导者在辅导过程中一定要有较强的洞察力,跟着学生走,尽最大努力关注于每一个学生。

(五)不重视对班级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

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班级团体辅导也不例外,现在的班级团辅除了对其本身的形成性评价外,缺乏对其辅导效果的评价。如果班级团体辅导不能达到应有的心理健康维护和保健的效果,那就不存在其价值。当然,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显著的效果,辅导者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对班级团体辅导进行系列设计,在辅导结束后利用专业的辅导评价表格和相关的心理测评工具,进行辅导效果的评价检测。

总之,班级团体辅导的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我们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才能真正发挥班级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其必将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定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3-55.

[2] 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4.

[3] Ed E.Jacobs[美].团体咨询:策略与技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26.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情商教育;职校班主任

在职业学校多以班级为小团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协助学生在团体情境下促使学生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中自我认识与提高,自我实现,快速消除陌生环境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与团体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团体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结合班主任工作――身兼两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职校班级管理第一人是班主任,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推进职业学校情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以共青团工作为切入点,协助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班主任可以多一个身份:班级团支部辅导员。职校学生在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下不突出,问题较多,光靠单纯的普通教育是不够的。班主任兼任本班团支部辅导员后,不再单纯是学校规定和制度的传话筒,更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团活动计划,定期运用团辅活动开展团活动,注重学生思想上引导,说教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步心理感受与心理活动体验分享。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阳光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叛逆心理关怀与矫正、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把好德育教育第一关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情商的技能型人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已被职业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广泛地运用到学生情商教育工作中,成为一线基层班主任们的职业品质提高和学生工作创新形式的新方法。

二、结合班级建设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结合班级建设搞团体心理辅导,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辅团体“,从而树立班级正气,提高凝聚力也间接地教育和带动了班内的问题学生。即“小团体运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对新生班主任来讲,在活动过程中留心观察,也会意外收获有带动性和创新性的班干部候选成员。以新生班级建设为例,我们分如下几步开始团辅活动:第一步:开场暖身。如跳兔子舞、“大风吹”、“小风吹”等等,这些都是以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运动性活动。第二步,注重分享。这是团辅的主要活动阶段,注意活动的时间控制,最好每次活动安排3个左右主题相关的项目,具体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目的是为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大家变得“亲近”起来,变得乐于交往和互相学习。注意,每个项目都要注重分享,分享与总结是不同的,应该全员参加,防止游离的成员,总结同学们的共,分享是彼此心灵沉淀和触动的过程。第三步,总结收获,处理离别情绪、彼此祝福,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我们采用宁静身心项目,如唱告别的歌曲、祝福留言卡等。

三、结合主题班会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班会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利器,有效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的完美结合,让主题班会形成各个系列化的小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团辅的形式多样化相互补充,将成为班会创新和发展的新趋势。统一安排和布署主题班会,运用团辅理念和游戏辅导、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法等多种形式等把主题班会有序地连接,以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自我省悟和主动改变。所谓“系列主题班会”充分发挥了团辅的创新应用性与拓展性,与传统班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班主任要尽量保持中立立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重视学生的意见,理解和尊重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学生学生。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情商素质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中职学校班主任情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利用其团体心理转导自身的优势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开展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项,应引起班主任们的重视和注意,提高决策力,掌握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吴磊,钟国芳.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6,2(1):73-75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65-03

一、前言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时间。

2.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以团体情境为平台给学生提供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帮助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团体人际相互作用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接纳、发展自我,并学习新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从而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发展良好的人际适应,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专门开发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3.研究目的。通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于手机成瘾倾向较为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以及后期追踪调查,对实施干预的大学生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得出干预效果,并根据干预效果总结出对大学生手机成瘾者的原因探究和团体辅导干预的手段,希望通过干预,能对手机成瘾者有一定的帮助,希望他们认识到手机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下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生活,也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从而保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交活动正常。与此同时,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利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30名。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团体心理辅导。

3.研究工具。(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该量表具有16到测试题目,共分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各因素之间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分别是0.24~0.61、0.55~0.89,而P值均小于0.01,且具有内部一致性。(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共进行六期团体心理辅导,分别为: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

4.研究过程。①筛选被试:在某高校,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发放测试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共300份,根据量表测试得分情况进行初选。对初选者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细节进行说明,得到最终被试30名。②团体辅导的实施:依据团辅方案的主题和内容,安排每次的团辅时间。领导者与成员签订团体契约,认识彼此后逐步建立团辅关系,保证成员能够完成团辅任务。每次团辅在围绕团辅方案主题和内容进行的同时,也随时依据成员反应变化做细微调整。领导者带领团辅成员进行团辅时,观察员在旁协助领导者观察记录成员的状态变化,包括表情、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等。每次团辅结束后,领导者与观察员交流分析团辅内容与成员表现,对当次团辅进行总结汇报。结合成员手机成瘾倾向的心理机制与在团辅中的实际表现,对下次团辅内容做出调整,并找出团辅中存在的不足,向指导老师请教意见,及时做出调整。③对被试的后测:团体心理辅导全部结束过一个星期后,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被试进行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1.数据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30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被试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前后测结果差异显著,并且总体上的前后测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数据结果表明,被试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手机成瘾倾向有所改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是有效的。

2.分析。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生活是悠闲的,因为并没有之前学生时代那样的紧张节奏,每周没有那么多的课程,可以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自由选择;但同样的,大学的人际关系也不想之前学生生涯的那样联系紧密,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们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此时的手机则变为了一种替代品,一种人际关系缺失的补偿,手机的加入使得自己更加懒于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手机成瘾的倾向。通过“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团体干预”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倾向者进行干预,正是从其审视自我到自信心、人际交往训练,再到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帮助,经过六期的团体干预,使其在以上方面有所改善,近而降低其成瘾倾向。另外,参与本实验的所有乐山师范学院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均为本人自愿,从心理上对自己提供了动力支持,增强了其想要改变的决心。戒断症状是指被试在没有使用手机情况下的一些负面情绪体验,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中,成员之间彼此进行自己“成瘾症状”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了解,促成了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没有手机在身边的情况下,要求成员认真仔细地体会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和变化,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和适应这样的变化。突显行为是指被试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在其思维以及行为当中所占据的比重。就突显行为的各因素来看,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会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手机状态,当手机出现变化的时候,就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完成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更有甚者会出现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让身边的同学朋友都会认为其太过依赖手机。通过对自己短期的阶段目标以及长远人生目标的探索,让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重新找到自己的动力所在,并且能够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以减少手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关注的重心慢慢转移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上来,有效地对抗手机对自己的干扰程度。社交抚慰是指手机在被试的人际交往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会觉得用手机与人交流可使自己更加自信、更加舒适,近而宁愿选择手机聊天而不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所有的成员都要遵守团体的规范,将自己的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并交到特定的位置由工作人员统一进行管理。这迫使团体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来完成团体任务。成员之间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沟通,及时有效的反馈能够很大程度上地改善手机成瘾倾向的同学对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习到一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技巧,让他们会愿意在团体活动之外的生活中去尝试和运用,近而增加自己现实的人际交往,不再像之前一样依赖于虚拟的手机聊天。心境改变是指被试因为对手机的使用而造成的情绪上的变化。团体活动的优势在于给成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的环境,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得到及时的现实检验。当成员因为使用手机遇到功能受阻的情况时,会在其他成员那里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在心理上减轻其因此而产生的负面的情绪反应。成员之间对问题解决办法的沟通和交流,同样可以缓解类似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同时加强了对于人际交往技巧的练习。

四、讨论

根据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网络成瘾干预的方法之一,团体咨询十分有效。从以往的干预研究的对象来看,无论是招募还是第三方推荐,皆为个体自愿,因而具有较高的内在改变动机和主动性,大大地增加了干预的成功率。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试,可以清楚看到被试在戒断症状(包含题目4、6、1、10、8、12)、突显行为(包含题目15、13、5、9)、社交抚慰(包含题目16、2、7)、心境改变(包含题目14、3、11)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则是根据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制定。有人认为,成瘾障碍的本质为个体的动机问题,而改变的动机则是个体能否成功改变的关键因素。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多是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体验方面存在些许问题,所以第一至第四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对被试在这几方面的能力与技巧进行训练。第五期、第六期的团体辅导方案则是以被试与手机使用之间的关系为主题,针对被试对手机的使用情况进行干预。在建立团体初期,团体成员之间较为陌生,又因为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进行团体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难以协调,但好在后面已经解决。所以,团体初期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团体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强制性的干预手段,在团体心理辅导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接受成员自己的意愿,避免了成员脱落的现象的发生。由于成员想要改变手机成瘾倾向的动机比较强烈,积极配合团体领导者的引导,所以团体参与度很高。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对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显著,但由于对被试结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后测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一周进行,不可计算或排除被试为期末复习考试而减少手机使用时间而产生干扰的因素。另外,本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虽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仍旧没有十分完善,而领导者为大三心理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同样为研究带来了一定的误差。团体中的成员均表示曾经尝试过改变自己的手机成瘾倾向,但是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很难对改变的行为进行坚持,最后因达不到目标而放弃改变。因此,本研究将自我管理以及改变方法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重心。通过对改变目标的确定、制定改变计划、自我行为监控、其他行为的替代以及应对态度改变的训练来帮助成员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并且能够做到积极的自我管理。苏文亮等人曾针对网络成瘾提出观点,即当网络成瘾者从前意向期向行动期发展时,应更多采用行为策略,此观点同样可以适用于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当成员在团体之中习得方法之后,要求彼此之间进行监督,大大提高了监控的强度以及客观性,同时使得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利于团体的进行,更是增加了对成员的社会支持,降低了对孤独感的情绪体验。在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研究中,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其他干预方式的优势在于,团体成员可以在团体内部进行自我暴露,将自己关于使用手机与现实生活中体验的区别分享给其他的团体成员,并且能够把在团体内习得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不仅如此,团体心理辅导为成员提供了人际交往之间的环境与刺激,拓宽了成员的社会交往程度,同时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促进了成员的成长。同样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为了整合所有团体成员的时间安排,将进行团体的时间由最初的一星期一次改为四天一次,为最后的测试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其次,尽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但团体方案的制定仍不十分契合主题,影响整体的干预效果;最后,由于团体领导者的实践技能不熟练,对团体方案的贯彻并不十分完整,同样为测试结果带来误差。本研究并没有对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且由于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所以对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干预情况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除要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以及样本数量上进行改进外,还可在其他成瘾倾向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实施不同性质的干预研究。

五、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对具有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的干预在效果显著,也就是说,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一定水平上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从而达到降低其成瘾性倾向。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手机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四个维度上的干预均效果显著,即可以采用①初次相识;②人生规划;③时间管理;④我与手机;⑤自我管理;⑥临别留念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Burger,J. M.人格心理学[M].陈会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7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 大学生 适应能力 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203-02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并普及,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对于年轻人来说,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对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满怀希望和想象。但是随着外在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受到环境的刺激,使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极易引发心理疾病。大学生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心理水平。佳木斯大学心理健康实验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多半是由适应能力引起的,故而做好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适应能力。团体辅导实质上是一个团体创设活动情景,将各个辅导环节贯彻到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全过程。

1 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团体辅导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活动。这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团体辅导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级,从而创新出一套适合现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形势的教育方法。这一方法中有机结合了心理学与教育学,从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大学生展开教育工作。此外,团体辅导开阔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启迪了教育思维模式、创新了教育方法,在进行大学生心理疏通工作中,减轻了大学辅导员的工作难度,提升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能够双双收益。

1.2 对学校心理咨询处的适应与协调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多、辅导员少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工作都难以真正意义上落实。因此,团体辅导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在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能够起到调节与促进的作用,且效果十分理想。总而言之,团体辅导这一教育方法不仅缓解了高校心理咨询师缺乏的难题,还顺利的提升了大学生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大学环境中,协调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健全人物性格。

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20世纪80年代,国内相关教育学者提出了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研究概念,这一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大学新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教育者陈会昌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个关于青少年心理适应能力测量表(APAS),这一研究中选取了大概98名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展开了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研究工作。之后教育者傅茂笋的研究小组研制出关于我国大学生适应问题的测量表,这一表中罗列了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具体实验研究步骤如以下几点。

2.1 实验对象和研究方法

选取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大学2014级学生A组与B组作为研究对象,A组作为实验班级,B组作为对照班级,其中实验班级有50人,男生27人,女生23人;对照班级有48人,男生25人,女生23人。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的15~18周对实验班级进行团体辅导教育活动,每周展开活动一次,一次大概一个半小时,对照班级不做任何变化。

2.2 研究工具

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这一表中主要由7个分表组成,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测量项目一共有60个小点、5个大点,采取自主作答的形式进行测量。将各小点得分相加得出大学生适应能力分数,各分表得分由该项目中的小点分数相加所得,适应能力测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大学生适应能力越强。其中《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的总的值(内部一次性系数)高达0.929以上,重测信用度为97%,换言之,这一量表具有较好的构想性、区分性、实证性。

2.3 实验程序

(1)确定实验对象。做好团体辅导前的准备工作,安排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测量工作。

(2)规划团体辅导具体实施方案。这一方案中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团体辅导教育活动的主题要围绕“小组建立、自我认识、自我接纳、人际提升、问题解决、情绪探索、职业规划、成长分享”展开辅导。

(3)展开实验。在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的第15~18周对实验班级进行团体辅导教育活动。

(4)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团体辅导教育后,结合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的实际情况,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的测量指标进行对照,组织实验班级进行自我评估工作,从而获取测量数据。

(5)数据分析。将实验班级的适应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建立相关的适应数据库,最后运用SPSS11.0的方法进行统计对比,从而得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与作用。

2.4 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团体辅导前测的数据不具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实验班级经过团体辅导教育后的总得分与各分表项目得分高于对照班级。其中校园生活、择业适应以及人际关系显著高于对照班级;从适应能力总得分、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校园生活、择业适应、情绪适应、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班级。具体分析结果如以下几点。

(1)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比较。

从表1中可以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展开团体辅导教育活动前,两者基本素质差异性不大;从实验班测量后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综合适应能力较好,比对照班能够更快的去调整心态,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因此,团体辅导能够提升大学生在择业适应、学习适应以及校园生活方面的综合能力。

(2)实验班前后测比较。

从实验数据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实验班经过团体辅导教育后,综合适应能力得到改善,有显著的提高。其中人际关系、自我适应、情绪适应明显高于测量前的数据,由此可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起着促进作用,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使学生之间能够互动交流,互帮互助。此外,实验班的适应能力总得分,各分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测量前的得分,这一现象说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有以下几点影响与作用:一是,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通过团体辅导能够迅速调整自我定位,能够独自思考、自己解决难题,主动去融入校园生活中。二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安排时间的意识,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而提升学习水平,改善校园生活。三是,通过团体辅导,大学生能够缓解学习中的压力,疏导心理障碍,调节急躁的情绪。通过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多方面适应能力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与适应能力。

3 结论

该次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班通过团体辅导教育后,总的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择业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起着促进与调节的作用。在人际交往方面尤为明显,通过全班同学对团体辅导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同学之间不知不觉间拉近了关系,变得更加团结,解放了学生了心灵包袱,赋予了敢于面对难题的勇气,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建立深厚的友谊,从而变得活泼自信,深化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未来充满期待等,这些都表明了团体辅导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各项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还能使大学生更加清晰的认知自我与他们,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加强班级团结性。种种迹象表明,将适应能力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加大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职能作用,完善大学生心理缺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大学团体辅导教育工作的发展。团体辅导是将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主流方向,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团体辅导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是在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一项教育活动,对完善大学生人格、适应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团体辅导这一教育活动在各高校中已经广泛推广并应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也是将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该文结合实验研究发现,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有着积极作用,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团辅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78-03

问题的提出

由于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的数据,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逐年攀升。笔者认为,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很复杂。第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真正能够吸收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企业尚未发展成熟。于是在这些年便出现了农民工“用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但是转型非一日之功,就业压力却由来已久。第二,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计划,201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80万。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大学生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从以前将工作看作求生的手段变成现在将工作看作自我实现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视自我实现。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合理,对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了解还不够全面,年轻的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的情况,这种认识和准备的不足使得他们在择业的时候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甚至会浪费许多好机会。第四,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有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就业服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笔者拟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对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促进作用。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指对个人自身条件的了解和对职业生涯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划,主要包括充分和准确的自我认识、设置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路径。较为普遍的职业指导教育方式是授课,使学生获得一般的职业规划理论和知识。少部分资源较好的学校可以为部分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个体咨询,这是效果较为理想的指导方式,但是会受到教育资源和范围的影响。笔者的研究采用的是团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对组员进行辅导的一种形式,是通过团体内部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体验,学习合理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为了促进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团体辅导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以及对理论方法的使用和训练。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用海报的方式招募自愿参加团体辅导的大学生,最终确定24名大学生组成研究被试,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男生6人,女生6人)和对照组(男生6人,女生6人)两个组。两组成员在SCL-90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得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研究工具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由国外学者奥西波夫、卡内伊和巴拉克(Osipow,Caney & Barak)于1976年编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最先由陈金定于1987年改编,之后再由台湾学者林香君于1992年修订而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0。(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方案。本研究主要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理论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匹配理论进行设计的,后者主要包括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类型说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这三种理论都认为每种职业都有与之匹配的人,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并且做好某一个职业,他们都提出了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的特点进行匹配的原则。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于帕森斯的理论模型,而霍兰德的类型说及职业兴趣自评量表对于本方案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团体辅导方案中,我们的辅导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兴趣、认识职业、职业与自己的匹配及时间管理的基本技巧。

研究过程 在该研究正式开始之前,需要提前设计好该研究的实施计划,包括:被试招募的时间、宣传方式、报名表及初步筛选访谈提纲;团体辅导的内容设计;前测和后测所需问卷;团体活动中需要用到的材料等。在团体辅导开始之前,将24名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团体辅导的干预,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并要求实验组和控制组成员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和SCL-90量表。对实验组的12名被试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共8周。对该团体实施结构化、发展性团体辅导,中途不允许他人随意进入。在第8次团体辅导结束后,要求24名被试再次填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并采用spss17.0分析其差异。

研究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比较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问卷前侧中的得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在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各项指标中得分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因此,此次两组被试的选取是同质的,可以进行后续比较。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在接受干预前和接受干预后,被试的各项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有差异,总体而言,实验干预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要高于实验前,且在总分、自我认识、生涯目标和生涯决策维度上差异显著,说明被试的自我认识、生涯目标和生涯决策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如表2所示)。被试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自我信心维度得分在统计学角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也有一定的提高。

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通过对对照组的前、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对照组被试的前、后测之间在总分、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得分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如表3所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自我认识维度上,两组的差异不显著;在总分、自我认识、自我信心、生涯目标、生涯决策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显著(如表4所示)。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团体辅导在提高实验组生涯规划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效果。

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入进行 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自我认识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G.H.米德认为,只有将社会反馈与自我觉察结合起来,才能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接受职业规划团体辅导之后,自我认识维度的得分显著增高,而对照组在该维度的得分无显著增加,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经过团体辅导干预后得到了显著提高。夏海燕于2006年在关于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团体辅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提高是通过提高个体自我认识水平实现的。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的有效途径,在团体交往过程中,互相信任、真诚与理解的交流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听取其他成员的反馈和建议,而且成员之间也有机会将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眼中的“我”进行比较,调动起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另外,团体辅导中也有关于自我认识的针对性活动,如“一周大事分享”、“20个我是谁”、“我的自画像”、“放弃练习”和“自我探索”等都可以有效地形成成员的自我认识。雷雯于2007年在关于团体辅导对人际交往的研究中,也发现团体辅导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水平。

团体辅导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一种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内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保证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条件。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于每位成员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且引导每位成员对于其他成员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使得在团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和行为都会得到尊重,正是这种相互尊重、支持的团体气氛,可不断地提升成员的自信心。本研究中实验组前、后测自我信心维度的均值差大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自信心提高的程度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就可以说明问题。

团体辅导可以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定向 团体辅导中有一些根据职业理论设计的活动,使得团体成员能积极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潜在能力。例如,“我的岛屿计划”的理论依据是霍兰德职业生涯类型说,霍兰德根据其研究将绝大多数人分为六种类型:自然型、学术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每个人都是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结合。同样,霍兰德也将主要的职业分为六种大的类型,每个职业都是一种或几种类型的有机结合。通过本活动可使成员初步把每个人的性格类型与对应的职业相匹配。“生涯幻游”通过在放松的情境下带领成员想象每个人未来10年的生活内容,并且通过自由作画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活动可使成员的职业生涯目标更加明确。“生涯拍卖活动”通过模拟人生选择,可以明确成员在生活中最为重视的价值观,了解自己最希望拥有的生活状态。在本研究中,团体成员在良好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生涯探索活动,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定位,实验组成员在生涯目标维度上的得分更是有了显著的提高。

团体辅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能力 生涯决策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理论,指一个人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做出选择使得自己获得最高的报酬,并将损失降至最低。由于在团体辅导中,成员的自我认识更加清晰,分析了自己拥有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可使成员更容易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在本研究中,只有实验组的生涯决策得分显著提高,也就是说,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之后,被试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本研究的实验结果与姜旭于2005年、张菊红于2011年进行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形式,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参考文献:

[1]雅罗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敏,李鸣,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春辉.试论当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12):113-115.

[3]夏海燕.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张菊红,杨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11(4):144-147.

[5]姜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5.

[6]雷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