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水平论文(精选5篇)

  •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一国或某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无论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还是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证实。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在西方经典消费一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整体或某一地区…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精选5篇)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持久性收入 暂时性收入 消费需求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一国或某一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一点无论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中还是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中都得到证实。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都在西方经典消费一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整体或某一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例如,戴晓鹏(2009)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对河南省郑州市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当期收入的关系建立理论模型,对郑州近10年来的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郑州市城乡居民当期绝对收入水平对当期消费支出水平有显著的影响,绝对收入水平提高可以有效扩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杜大琳(2007)根据凯恩斯绝对消费理论对1978~199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当期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建立模型,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当期收入水平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绝对因素,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还受到前期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上述研究都是主要分析即期收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于淑波(2008)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理论,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变化的同时,受到暂时性收入和持有性收入变化的影响,其中持久性收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尤为显著。

广州城乡居民暂时性收入水平和持久性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与广州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北京、上海地区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以便进一步横向比较收入水平对上述三地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1996~2007年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的现状和特点;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相关建议。

广州城乡收入水平与消费需求的现状和特点

1996~2007年间,广州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都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消费支出的增长率要略快于收入水平的增长率。在这12年问,广州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由9940元增长到22469元,平均年增幅为10.5%,城市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由8092.8元增长到18951.32元,平均年增幅达到11.18%。广州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由5164.67元增长到8612.84元,平均年增幅为5.56%。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由3530.62元增长到6341.51元,平均年增幅为6.63%。图1和图2分别表明1996~2067广东城乡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支出的变化情况。

从图1与图2中也可以看到,随着广州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消费支出差距也越来越大。图3表明1996~2007年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差距变化情况,从1996年到2007年,广州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由4775元增加到13856元,消费支出水平城乡差距由4562元增加到12609元,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差距都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二元格局越来越显著。

将1998~2007年间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情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北京、上海相比较。图4与图5反映了三地1998~2007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一开始领先于北京、上海城乡收入水平,而在近5年逐渐被北京、上海所赶超。10年来广州、北京、上海三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96%、14.34%、16.93%;三地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则分别为5.3%、13.73%、8.91%。数据显示广州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率都远低于北京、上海地区,与北京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低接近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率低8.43个百分点;与上海相比前者低4.38个百分点,后者低3.36个百分点。

将1998~2007年间广州地区最终消费率与北京,上海地区和全国水平相比较,可以看出10年期间广州地区最终消费率水平低于北京、上海地区,与全国水平差距不大。图6反映了1998~2007广州、北京、上海三地最终消费率和全国消费率的变化情况。在国际上看,根据库兹涅兹和钱纳里对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间消费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国家消费率基本稳定且保持在76.5%的水平附近,2007年广州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而同期消费率只有42.54%,与上述“标准”也相距很远。因此,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比较,当前广州地区的最终消费率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建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的二元线性模型,并对1996~2007年间

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解释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和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理论,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收入因素有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两种,参考对持久性收入与农村消费支出的相关研究,本文建立一个关于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的二元线性模型,模型方程可表示如下:

Ct=ayp+bym+u (1)

其中Ct是被解释变量,表示广州城镇(农村)居民的当期消费性支出,yp与ym是解释变量,yp表示广州城镇(农村)居民的持久性收入,ym表示广州城镇(农村)居民的暂时性收入,ym和yp共同构成

城乡居民当年的可支配收入yt。而根据弗里德曼的统计方法,yp的估计方法为城乡居民三年内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数:即yp=(yt+yt-1+yt-2)/3,根据上文论述。ym=yt-yp。u为方程的误差项。a和b分别为两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系数的估计参数。

(二)广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分别结合1998~2007年间广州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水平的实证数据可以对方程(1)进行OLS回归估计,其中Ct可以分别根据广州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人均生活性消费支出指标来计算,yt则可分别根据广州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消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计算,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方程估计的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对模型方程的OLS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无论从城镇居民还是从农村居民来看,广州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对其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都是正向而且显著的,这体现为模型的两个解释变量的估计参数为正而且都通过了T检验,而且从模型的拟合优度来看,上述城镇和农村两个模型的R方值都在90%附近,这说明收入水平是影响广州居民当期消费支出变动的主要因素。

暂时性收入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大于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而持久性收入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小于对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估计参数,这表明提高持久性收入水平更有利于增加广州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提高暂时性收入更有利于增加广州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三)广州与北京、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影响的横向比较

选取与广州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北京、上海作为横向比较对象,基于上述已经建立的城乡居民收入一消费二元线性模型,结合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实际数据,可以对三地模型估计的结果进行比较,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城乡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总体在90%水平以上,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三地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都通过了DW检验。其DW值分别位于1%显著水平下的DW下界临界值以上。DW检验结论指出模型自相关问题并不严重。

从三地居民收入-消费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中可以看出:

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城乡居民模型的持久性收入系数都通过T检验,这说明持久性收入对于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都有显著正向的影响。

广州城乡居民模型的暂时性收入系数通过了T检验,北京、上海两地城乡居民的暂时性收入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这说明了暂时性收入对于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比较显著,对北京、上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则不显著。

广州农村居民持久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小于北京和上海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系数,模型说明,持久性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引起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减少)0.675246元,会引起北京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减少)0.74303元,引起上海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加(减少)1.257991元。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与北京、上海相比,持久性收入变化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变化的影响较小。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的变化都会影响广州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变化;暂时一性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持久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从模型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持久性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相应增加(减少)城镇居民0.79元的消费支出,增加(减少)农村居民0.68元的消费支出。暂时性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元,会增加(减少)城镇居民0.94元的消费支出。增加(减少)农村居民1.23元的消费支出。

目前,广州地区的消费率无论是国际比较还是与北京、上海比较都处于较低水平,与广州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水平不相适应。消费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无论是人均收入水平还是收入水平增长速度均低于北京、上海。同时,通过广州与上海、北京消费-收入二元线性模型回归结果的横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暂时性收入变化对广州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要比对北京、上海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持久性收入对广州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小于对北京、上海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的结果,并综合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政府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把提高本地区域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摈弃为GDP而片面追求GDP的数量和速度的理念和行为。二是要针对本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从战略和战术、长期和短期等多维层面和角度系统全面地采取有针对性、可行的措施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从而提高消费率。

对农村居民而言,政府要通过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来增加收入、改善和提高消费水平。目前,特别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品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农村居民的公共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例如,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可以鼓励农村居民信贷消费;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机会等。二是统筹城乡就业,创造更多地适应农村居民就业的岗位。三是增加对农村居民特别是适龄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等就业能力培训的投资;从长期看,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的年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教育。

对城市居民而言,政府更多地采取措施改善和稳定持久性收入预期。一是要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初次分配中保证公平正义的干预功能,保证收入分配的机会平等,促进收入流动性。同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三是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一方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2年),提高居民的受教育年限;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四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市场分割。

基于与北京、上海在收八水平和消费率等方面的差距,政府要积极调整本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居民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确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增加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政策时,在保证两方面政策协调基础上,要优先、及时出台促进暂时性收入提高的一系列政策。并加大提高暂时性收入的政策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 卢荣善国内需求不足诊治――兼评现行扩大内需政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

2 杜大琳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一收入模型的比较[J]英才高职论坛,2007.3

3 宋林辉,刘宽虎,于健,消费收入的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

4 吴炜峰,杨蕙馨,转型时期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消费弹性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08.9

5

臧旭恒,论消费内部构成对消费一收入关系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2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消费结构,问题,措施

 

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经历了一个从生存型到数量型再到质量型的过程,食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食品消费的社会程度不断增强,居民营养水平不断得到满足。硕士论文,食品消费结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食物消费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及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与营养健康的消费模式还有一定的差距。硕士论文,食品消费结构。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现状

消费结构(consumptionstructure)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硕士论文,食品消费结构。

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直到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一直坚持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通过资源的高度倾斜配置,片面发展重工业,最终建成的是一种以自我服务为目的、为生产而生产的工业体系,而将居民消费品的增长长期隔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和人均国民收入翻两番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食品消费模式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食品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②食品供给多样化,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消费结构趋向于肉类食品消费量的迅速提高。③广大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崇尚和青睐。④食品消费方式逐渐由 生存型 向 享受型 转变。这方面突出表现为大量使用 一次性 消费品、包装产品和 深加工产品 。 ⑤外出就餐支出成为居民食品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

二、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消费量下降过快, 偏离东方饮食模式

1993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突破100公斤底线, 到2004年迅速下降到78.2公斤。中国居民粮食下降趋势逐渐偏离东方国家以谷物为主的消费模式, 粮食消费减少程度大大超出西方国家相应阶段的消费水平,与粮食消费量较少的西方国家基本类似。今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观念如果没有根本上的改变, 粮食消费量继续下降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 大跃进 和 文化大革命 运动的影响,造成这一时期居民收人水平和食品消费水平极其低下(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生活水平停滞不前。这一时期的居民和家庭还处在一种勉强温饱的状态,食品消费档次很低,消费结构雷同,居民食品消费模式呈现生存型发展态势。

(二)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动物性食品消费出现动物性食品向肉类食品集中,肉类食品向猪肉集中的倾向。在动物性食品中, 肉类食品所占比例到2004年仍维持在40%左右,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奶类、水产品类食品所占比例较小,只占26%、18%,动物性食品过于向高脂肪的肉类食品集中;在肉类食品中,又过于向猪肉集中,猪肉消费量占整个肉类食品的60%以上,牛羊肉、禽肉所占比例较小。

居民饮食消费主要还是一个习惯问题。硕士论文,食品消费结构。要改变营养过剩的状况, 必须首先改变居民不科学的饮食习惯。

(三)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居民食品消费存在较大差距

1、目前边远落后地区及农村居民刚刚跨越以粮为主高谷物膳食阶段,正在向低层次的副食消费转移,今后对蔬菜、食用油、猪牛羊肉等副食消费有一定的需求空间,对较高层次的禽类、奶类、水产品类副食需求有限,但是由于一般认为其需求弹性较大,增长率较高,农村居民对这些食品的消费潜力很大。

2、发达地区城镇居民对蔬菜、食用油、猪牛羊肉、蛋类等较低层次的副食消费趋于稳定,甚至下降,开始向较高层次的副食消费转移,今后对禽类、奶类、水产品类食品需求大增。硕士论文,食品消费结构。

3、农村居民仍处在 粮食+蔬菜 +动物性食品 的第一消费阶段,城镇居民目前基本步入 蔬菜+动物性食品+粮食 的第三消费阶段,城乡居民之间相差一个 蔬菜+粮食+动物性食品 的食品消费阶段,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城镇居民在食品消费的档次上、数量上都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二、改善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措施

(一)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同时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适度调整,继续发展奶类等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家禽饲养业,努力提高动物性食品的供应量,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二)改变居民的食品消费观念

加强对居民的膳食营养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加强对广大居民的膳食营养知识普及力度, 改变饮食消费依着个人或家庭的嗜好进行的定势和习惯, 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引导居民改变以味领先的饮食观念, 摒弃高油、高盐的饮食方式, 提倡少油、少盐、清淡的饮食方式。硕士论文,食品消费结构。引导居民增加对杂粮、薯类、豆类食品和对牛羊内、家禽、鱼虾、奶类的消费, 减少对耗粮多、油脂大的猪肉的消费。

(三)通过多种途径、多条渠道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增长是制约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决定因素。只有稳定的收入增长才能保证稳定的食品消费支出增长。因此增加收入才是改善食品消费结构的关键所在。

1、建立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从而提高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这些措施纳入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全力抓好并落实到位。

2、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狠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3、增加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

进一步提高西部居民整体教育水平,在加强西部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培训; 切实提高西部城镇就业者工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郝梅瑞.论小康生活中的食品消费问题 北京市食品消费研.消费经济,1996(02)

(2)李哲敏,李干琼.中国农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10)

(3)陈莹.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实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5(06)

(4)陈启杰.中国食品供求结构的发展及对策研究.财经研究,2000(01)

(5)王秀杰.1985-1999年中国农民收入:变化、原因、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1(10)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消费函数;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

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为13,785.81元,消费支出为9,997.47元;农村居民收入为4,140.36元,消费支出为3,223.8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城乡居民消费比为3.101。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消费和城市消费模式上的差异性。在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农村和城市分别进行研究,从而全面了解我国居民的消费模式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来拉动我国的消费需求,推进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一、基本理论

1、理论解释。在诸多的消费理论中,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其中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假定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除收入以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消费函数反映的是消费支出水平与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果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那么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为:c=f(y)。对此,凯恩斯认为,存在一个基本的心理规律,即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模型构建

Ci=C0i+βiYi+μi(1)

LCi= C0+γiLYi+μi(2)

其中:Ci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i为居民人均年收入;μi为随机误差项;C0i为人均年基本消费需求;βi为居民边际消费倾向;LCi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取对数后的值;LYi为居民人均年收入取对数后的值;γi为消费弹性;i=1、2,1为城镇、2为农村。

3、数据来源。2007年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1、模型的分析。根据方程(1)和(2),采用eviews3.1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城乡居民消费函数进行了回归。

(1)城镇居民消费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F=583.1439DW=1.9336

其中,uhc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uhi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3)式的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526,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n-2=29的临界值t0.025(29)=2.045;并且从斜率项的值看,0

F=47.3036DW=1.8507

其中,luhc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取对数后的值;luhi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对数后的值。

由(4)式的回归结果看,模型拟合也较好。可决系数R2=0.942,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非常好。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n-2=29的临界值t0.025(29)=2.045;并且从斜率项的值看,0

(2)农村居民消费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F=247.8769DW=1.4617

其中,rhc表示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rhi表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由(5)式的回归结果看,可决系数R2=0.8953,表明模型在整体上也拟合的较好。从斜率项的值看,0

F=229.3123DW=1.6389

其中,lrhc表示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取对数后的值;lrhi表示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取对数后的值。

由(6)式的回归结果看,可决系数R2=0.95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也非常好。从斜率项的值看,0

2、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1)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描述分析。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23,622.73元,最低的甘肃省为10,012.34元;农村居民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为10,144.62元,最低的甘肃省为2,328.92元;城乡人均收入比值最小的上海市为2.3286,最大的贵州省为4.498。这说明就收入水平来说,第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地区与地区之间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是明显的;第三,同一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也是明显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最高的上海市为17,255.38元,最低的青海省为7,512.39元;农村居民消费最高的上海市为10,144.62元,最低的贵州省为1,913.71元;城乡年人均消费比值为最小的上海市为1.9509,最大的为贵州省为4.0543。这说明就消费水平来说:第一,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递增,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二,地区与地区之间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差距是明显的;第三,同一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差距是也是明显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2)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计量检验分析。从消费函数方程(3)和(5)看,一方面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197,而农村居民则为0.37195,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出约为0.0275,这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即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城镇居民的消费在收入增加中所占比例较低,城镇居民较为富裕;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基本消费为450.33元,而农村居民基本消费为179.19元,表明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

从消费函数方程(4)和(6)看,城镇居民消费收入弹性为0.948,农村居民消费收入弹性为0.853,都缺乏弹性。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消费增加0.948%;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消费增加0.853%。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第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理论比较符合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所以要想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第二,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好几个百分点,说明城乡间由收入的差别导致消费差别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此政府在收入政策制定上更应该向农村倾斜;第三,地区与地区之间无论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差距是明显的,要引起重视,要进行正确引导和加强调节,做到区域协调发展;第四,同一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差距也是明显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要注意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总之,要根据影响收入及其分配的有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动其消费。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居民消费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拥有最大的市场潜力,但其消费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与城市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大约是农村居民的2.2倍,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3.5,消费结构的失调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十将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城镇化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需求。学界普遍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的增加农村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率,从而缩减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Song、Wu&Zhang(2010)从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了城镇化与国内需求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产业失衡”和“经济内外失衡”的双失衡局面,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可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从而使我国潜在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Bairoch(1991)研究发现城镇化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关系,收入的增加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张书云(2010)运用VAR模型,基于我国1978年到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林秀清(2011)强调了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作用,认为城镇化可以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Jorgenson(1961)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可以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甚至整体国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的结论。Jamey、Tung & Loyns(197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消费收入弹性会增大,因此城镇化可以显著提高消费水平。辜胜阻(2011)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可以引导农民进入城市,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使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升级。城镇化对投资需求的刺激作用也会带来建筑和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从而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岗位。蔡 (1999)通过分析得出,农村居民对除食品和日用品以外的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要大于城镇居民,因此在整体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会比城市居民增加很多。同时,将农村居民的自给性消费转变成货币性消费也将会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一转变的过程依赖于市场的发展,城镇化就是完善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蒋南平(2011)认为城镇化可以催生新的生产基地与商品集散地,提高农村的生产率,从而为农村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奠定基础。城镇化还能通过增加城市的消费需求来为农产品开拓市场。他利用协整分析检验了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消费的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结论。曾令华(2001)认为城镇化可以通过减少农村地区的总人口,为剩下的人口腾出更多的农业资源,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Rogers & Williamson(1982)也认为随着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将会下降,农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也得到缓解,这将对农村地区的收入和消费起到促进作用。Ye、Wu & Qin(2009)认为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现在已经得到满足,其消费结构正在向更高的层次转变,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改善其消费结构。

从上述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学界普遍认同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从研究方法上看,关于城镇化和农村消费影响效应的研究多是使用定性分析,而少量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也都是基于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Chamberlain(1984)的理论,面板数据可以扩大样本容量,增加自由度,使参数估计更加理想。因此,本文将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VAR模型,检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Eviews软件和Stata软件,以及世界银行Lnessa Love(2006)提供的pvar计算程序。

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拉动效应的理论分析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既可以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又可以通过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从而使当地居民变为城镇人口。这两个过程都将伴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费的积聚,从而使消费水平扩张。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拉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这一作用主要体现为五大效应:就业效应、结构效应、市场效应、配置效应和成本效应。

第一,就业效应。城镇化可以增加农民就业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过程中,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基础设施、城镇工业、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旅游设施等的发展,将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迁移到城镇地区的农民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社会保障,使收入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消费水平。进入城市的农民工通过就业的实践,拥有了资本,开阔了眼界,具有了更高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他们通过创业融入城市奠定了基础。

第二,结构效应。城镇化可以推动消费的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首先,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人口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其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潜在需求会得到升级,这将会有力地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例如餐饮、旅游、商贸、保险、金融和物流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拉动更多的消费需求。其次,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对农村居民产生的“示范效应”和“攀比效应”也会促使进城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这不仅增加了消费需求,而且对于企业的生产也具有促进作用,刺激企业生产新的消费品以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

第三,市场效应。城乡市场的协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城乡市场的对接不仅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刺激农村非农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间接地对农村消费产生效用。物流业的发展会加快城乡之间商品的流动速度,既可以使农村需求得到满足,又有利于开拓城市新的消费需求和市场。

第四,配置效应。城镇化有助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这一方面减少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使农村地区人均资源提高,缓解农村地区人口多、资源少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随着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其自给性消费会转化为商品性消费,城镇地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这有利于农产品的商业化,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

第五,成本效应。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效率,进而降低消费成本。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具有较低的人口密度,因此其基础设施等的成本较高。通过城镇化,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其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更加便利地利用市场,消费热情得到激发。而对于留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城镇化会促进文化、信息和经济在城乡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变农村居民保守的消费观念,农村市场的消费品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

根据理论的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增长效应,但是近几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却相当缓慢,其与城市地区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长期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的制约等等,我们不能据此断定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进一步验证。

变量和模型简介

(一)变量选取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省份,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了1990-2011年我国29个省(包括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云南和浙江)的相关年度数据,农村地区消费水平(nx)采用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表示(单位:元),城镇化水平(city)用各省的城镇化率表示,为了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本文使用各年的CPI指数将农村地区消费水平减至1990年的物价水平。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介绍

面板VAR模型同时具有时间序列模型和横截面数据模型的优点,可以控制时间效应和区域效应,反应经济变量受到冲击时的动态反应,也可以不区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将所有变量都看作是内生的,从而反应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Chamberlain,1984)。本文将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模型的平稳性,再通过协整检验,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以防止伪回归的现象。在保证平稳性的前提下,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本文将建立一个滞后两期的PVAR模型,因此该模型的形式表述如下:

yit=αi+βt+Ayit-1+Byit-2+εit ;

其中yit={cxit,nxit,cityit};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αi表示不同省份的个体效应,以衡量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βt表示时间效应,用来衡量系统的整体趋势;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它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模型中包含了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估计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为了消除这一影响,本文将对数据进行均值差分和向前差分的处理,从而避免了估计的偏误(Love & Zicchino,2006)。

实证检验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之前,需要分析各个变量的平稳性,也就是针对各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x)和城镇化水平(city)的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的检验(Hausman & Taylor,1981),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面板数据的水平值的检验结果表明不能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各数据的一阶差分值的检验结果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认为农村地区消费水平(nx)和城镇化水平(city的一阶差分值(dnx和dcity)都是具有平稳性的数据。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避免伪回归,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以判定相关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Holtz-Eakin,Newey & Rosen,1988)。

(二)协整检验

此处的协整检验主要使用了Panel ADF和Group ADF这两个统计量,表2给出了两组数据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检验结果显著地拒绝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因此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

1.面板矩估计结果。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这两组数据做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并将结果汇总,估计结果见表3。

分析估计结果可知,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nx),城镇化水平(city)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系数都为正,且数值较大,滞后一期的系数大于滞后二期的系数,这说明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的推动作用,这一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减小。

2.脉冲响应函数图。内生变量受到冲击之后,不仅会对它自身产生影响,该冲击可能通过整个模型传递到其他的变量,脉冲响应函数图可以直观地、清晰地显示出该冲击通过模型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的动态路径(Holtz-Eakin,Newey & Rosen,1988)。给自变量赋予一个标准差的冲击,本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500次实验,得到了图1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如图1所示,对城镇化水平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将会给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一个较为明显的正向效应,但这一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因此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3.方差分解。运用方差分解来分析模型中不同变量的扰动因素对其他变量动态波动的解释程度,从而获知农村消费水平波动的方差中其他变量的扰动项的贡献程度。本文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受其自身的影响很大,维持在80%以上,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消费水平变动的解释程度也较高,在期初,这一比例可以达到将近14%,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会有小幅度的增长,达到16%以上,说明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变量,基于1990年到2011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现有的文献以及理论分析可知,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据面板协整检验的结果,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第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以及方差分解的结果都印证了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效应,因此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将会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第三,根据以上的实证结论,城镇化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城镇化的长期政策,扩大农村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Bairoch,P. 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 [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2.Chamberlain,G. Panel data [J]. Handbook of Econometrics, 1984, 2: 1247-1318

Hausman,J.A. & Taylor,W.E.Panel data and unobservable individual effects[J]. Econometrica,1981

3.Holtz-Eakin,D.,Newey,W.& Rosen, H.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 with panel data[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88

4.Jamey,A.M.,Tung. F.& Loyns,R.M.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 by urbanization: across sec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78(3)

5.Jorgenson,D.W.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J]. The Economic Journal,1961(71)

6.Love, I & Zicchino, L.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 investment behavior: Evidence from panel VAR [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46)

7.Rogers,A. & Williamson,J.G. Migr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2,(30)

8.Song, L., Wu, J. & Zhang, Y.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0,(31)

9.Ye,C.,Wu,S. & Qin,Z. Gra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umption of Farmers [J].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1)

10.蔡 ,都阳.加速城市化进程启动城乡消费[J].会计之友,1999(12)

11.辜胜阻,武兢.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实施路径[J].求是,2011(5)

12.蒋南平,王向南,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启动-基于地级城市分城乡的数据[J].当代经济研究,2011(3)

13.林秀清.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3)

居民消费水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周口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消费中不同商品或服务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包括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医疗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和其他消费等。

一、周口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测度,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3~2010),周口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7.0%下降到2009年的35.2%,与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相比,差距逐年减少,这意味着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也相应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48%下降到2009年的36%,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农村居民支出的一大部分已由食品支出转移到其他方面的支出上。无论是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是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全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02~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食品、衣着支出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稳步上升,交通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则呈下降趋势;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居住支出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本应该加大投入的医疗保健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例却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农村的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改革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衣着、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70%),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和居住支出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约为70%),用于衣着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所占比例还很小,这表明城镇消费结构已逐渐趋于合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欠合理,消费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城乡差距逐年拉大。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是收入的增加,随着周口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2010),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63元,比2006年增长57.4%,年均增长14.3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由2006年的5269元增长到2009年的8879.3元,增长68.5%,年均增长17.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641元增加到2009年的3908元,增长幅度达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06年的1964元增加到2009年的3090元,增长幅度达57.3%。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消费水平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尤其是在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上,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2.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城镇居民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重要标志。从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量看,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已经很高,空调、电脑、移动电话等也已成为具有相当普及率的大众消费品。轿车、住宅等大宗商品正越来越成为周口市居民关注的热点,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内容也逐步扩大到娱乐、休闲、文化、旅游和健身等方面,这些都是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基础。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农民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结构升级加快。2009年,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99.56台、洗衣机70.86台、电冰箱17.41台、移动电话98.3部、空调5台、摩托车30辆。农民居住环境也明显改善,2009年末人均住房面积达26.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8平方米,增长3.07%。与此同时,住房质量也明显提高。2009年底周口市农民人均用于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支出达150.8元,比上年增加30.44元,增长25.2%。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电脑、轿车、住宅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支出上还有较大差距。

3.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居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金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即消费者根据个人收入形成的购买消费品的心理倾向,用来衡量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反应的敏锐程度,公式为APC=C/Y(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可支配收入)。凯恩斯理论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是递减,即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长幅度要小于收入增长幅度(APC递减)。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07~2010),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7746上升到2009年的0.7814,略呈上升趋势,同期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7803下降到2009年的0.6657;周口市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685上升到2009年的0.7909,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1年的0.6557上升到2009年的0.7048,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与全省相比其收入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制约周口市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

1.居民收入因素。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需求层次上。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高,消费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高,由此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向较高层次跃进。对于周口市而言,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提升。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63元,低于全省(14372元)30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8元,低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899元。与全省相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周口市居民消费能力与全省居民相比有很大差距,2009年周口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8879元,与同期的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9567元)相差688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091元,同期全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3388元,相差297元。

2.心理因素与消费预期的影响。人们在消费时,其兴趣、情绪或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消费的可能性,这种心理因素主要受社会、家庭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决定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是否理性,各种流行元素等是否在他们的消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消费预期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周口市受整体收入水平的约束,消费结构还没有实现全面升级,大部分居民还无法在短期内改善住行条件,尤其是农村居民,他们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物价指数的不断上升,居民预期消费支出增加,会紧缩即期消费行为,使消费支出增长慢于收入增长,延缓了消费结构的升级进程。

3.消费观念的制约。传统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居民对激活消费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力并使其预期应有的作用强度减弱,从而成为制约周口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所带来的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而且偏误了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给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4.服务消费领域问题较多。一是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使居民服务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其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新兴服务业比例偏低,导致部门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中低档服务供给不足,满足不了广大服务消费需求导致消费结构不平衡;二是服务业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居民消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制约了居民的服务消费理念。

三、进一步促进周口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基础,要建立稳定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所占比例。这就需要建立完善规范的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给劳动者提供就业信息及指导服务,以减少就业成本,提高就业率,使居民对就业有稳定的心理预期;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出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收集力度和筹融资能力,提高居民消费预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2.进一步完善社会分配体系。目前的社会分配体系在很多方面仍难以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对个人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杜绝不合理、灰色的甚至是非法的财富积累方式。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完善金融市场,发挥金融对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支持作用;通过对城镇或农村低收入家庭的财政支持等,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提高其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结构。

3.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善产品结构。一是完善消费政策,积极拓展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点,促进居民消费档次的提高。消费热点是带动消费增长的发动机,周口市的消费热点主要有住房、旅游、信息、汽车、文化教育等。通过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周口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要高度重视基本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使基本消费品和高档消费品的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4.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现代消费新理念。一是引导超前消费观念。在收入来源较为稳定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信用手段,鼓励居民合理适度的超前消费,这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本市经济发展也起着积极作用;二是要积极引导本市居民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鼓励消费,反对浪费;三是倡导消费效用新观念。通过改变消费方式,合理配置个人、家庭资源,争取消费效用最大化,优化个人消费供给结构,使各类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与个人的需求结构相吻合,从而提高消费总效用。

5.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需要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消费环境,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提高各公共服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共同维护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诚信体系,创建优良的消费环境,保证交易公平,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鼓励消费、放心消费的大环境,最大限度地在消费环节上减少消费者与商家的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1]吴高莉,邓书基.基于计量经济学的消费结构分析[J].当代经济.2008(12下):140~141

[2]高源鸿,叶欣.辽宁省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界.2010(2):62~63

[3]潘成夫.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10):78~8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