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政治论文(精选5篇)

  • 绿色政治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 关键词 ]“绿色悖论”;气候问题;环境政策;环境治理 针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世界各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其危害性,并且做出了承诺要治理该问题。随之,一些针对性的环境政策出台。但是近些年,全球变暖问题依然在持续加重,这引起部分学者的反思。“GreenPara…

绿色政治论文(精选5篇)

绿色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 611130

[摘要]“Green Paradox”在近些年受到了欧洲经济学家们的热议。然而在中国学术界,尚且没有对应的翻译与文献研究。本文权且将“GreenParadox”译为“绿色悖论”,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进而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扩展了“绿色悖论”的外延。进一步,笔者分析了环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机、政策威胁、被治理行业的替代技术都对于“绿色悖论”产生的影响。

[

关键词 ]“绿色悖论”;气候问题;环境政策;环境治理

针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世界各国很早就意识到了其危害性,并且做出了承诺要治理该问题。随之,一些针对性的环境政策出台。但是近些年,全球变暖问题依然在持续加重,这引起部分学者的反思。“GreenParadox”正是其中的一项研究焦点。

一、概念内涵

“绿色悖论”的主要提议者是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汉斯-维尔纳.辛恩。辛恩多次警告称东京气候会议所指定的气候政策会造成“绿色悖论”的产生。他进一步声称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大部分气候政策是为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比如对燃料消费量进行征税,以及对低碳能源的提供者进行财政补贴,而这些势必会引起化石燃料价格的下跌,如果燃料所有者预测气候政策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变得更加严格,那么可能会推动该燃料在近期的销售,以求错过价格跌落的最差时期,随之可见,气候变暖的问题也更加严重了(2008)。可以说,“绿色悖论”的基本原理是体现在化石燃料的拥有者对待气候政策的反应之中。

二、基本假设

辛恩(2008)在霍特林的“不可再生能源获取模型”基础上提出一个资源获取的基本模型。他指出“绿色悖论”产生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被治理企业占有一个给定的外生性资源储量。在这种环境下,税收或者其他减小需求的政策措施都将通过导致化石燃料销售的缩减而降低矿业项目的价值。这也被证实会降低对矿业项目的投资兴趣而使得化石燃料的生产总量减少。基于上述假设,辛恩推理出碳消耗税对于化石资源的作用机制,认为如果税率高于利率的话,将会导致“绿色悖论”的产生。

辛恩的结果也是建立在另外一个强假设之上:并不存在一项替代技术。这项假设在短期内来看,也许是合理的,因为现阶段的确没有化石原料的合适替代者。但是一旦替代技术成为可能,那么替代的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性替代。迈克尔·赫尔(2010)也表明如果一项替代技术的引入将会使“绿色悖论”效应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斯泰莱(2012)扩展了霍特林的模型,提出了新的假设。在这个模型中,资源开发活动的前期投资变量被包含进来。这个模型与辛恩的基于霍特林模型而建立的模型相比,更有可能说明在税率足够高的情况下,气候问题会得到缓和。

三、概念外延扩展与理论扩展

(一)概念外延扩展

就“绿色悖论”的外延来说,已有的研究将“绿色悖论”的理论局限地运用于全球变暖、气候政策研究之中。这无疑会限制更多领域的学者去研究和发展“绿色悖论”的概念。此外,过往理论研究全部是站在全球性层面讨论气候问题,这种特点无疑会限制“绿色悖论”在更多的国家获得理论发展与理论实践。

因此,在中国环境治理背景下,有必要对“绿色悖论”的外延进行扩展,以求其理论更广泛的运用在中国环境政策制定实务之中。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它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是因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悖论”原有的概念外延聚焦的气候变暖问题属于此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问题。而无论是污染问题还是生态问题都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其都与人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而相关政策的制定就会产生于气候政策所类似的“绿色悖论”的现象。所以,“绿色悖论”概念的外延可以适度扩展到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次生环境问题之中。这样,“绿色悖论”理论可以更广泛的运用于中国的环境治理。

(二)理论扩展

1.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间间隔对“绿色悖论”的影响

环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机对于一项政策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悖论”描述的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环境政策在讨论与制定的过程中以及这种政策实际执行的规划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被治理行业中的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去生产与制造原有产品,并且在运输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破坏了环境。如果将环境政策的制定时间以及其实施前期时间大幅缩短,将会限制这些企业的原有产品生产,更好达到环境政策的期望效果。

2.政策威胁对“绿色悖论”的影响

一项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最综效果如何,还要依赖于环境政策对于被治理行业内企业的威胁。这种威胁可以来自于政治压力,也可以来自于社会舆论压力与经济压力。“绿色悖论”产生的其中一个作用机制是被治理企业预见了自身产品在将来会受到该环境政策的影响,为了依靠此产品获取更多的利益,企业只有加大生产与销售。所以,当一项环境政策对企业的产品威胁很大时,被治理企业更倾向于在短期内加大生产与销售,最综造成“绿色悖论”的产生,加剧短期环境问题。但是较大威胁的环境政策会降低远期高污染产品生产与使用量。

3.被治理行业的替代技术

被治理行业对待环境政策的反应与该行业的替代技术的成熟度、市场占有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个替代技术成熟的行业或企业,其应对环境治理政策,将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面对在税收等措施面前,行业或企业更多的只能遵守。相反,若被治理行业或企业处于一个替代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下,其具有强市场权利,面对环境治理政策,将有更多的余地做出有利于其利益的措施。在政策实施之前,若替代技术不成熟,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在营销等方面做出回应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可控制的扩大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利于环境治理,最综产生“绿色悖论”。

四、总结

当经济学家们积极投身于“绿色悖论”的研究之中,现实世界的气候政策的研究却发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绿色悖论”是否发生与存在缺乏实证性研究的证明。当然,“绿色悖论”的理论模型也仅仅依赖于假设,所以可想而知,“绿色悖论”受到的质疑在所难免。

但是“绿色悖论”对于中国环境政策的制定还是具有一些理论意义:一是合理规划环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间,减少被治理企业的反应时间并限制其逆向选择行为。二是治理的手段与机制要多元化,合理给予传递被治理企业相关政策威胁。三是针对于垄断性较强、替代技术不成熟的行业给予较严厉的政策规定,抑制其不利于环境问题的生产行为。

参考文献

[1]Hotelling,Harold.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31

绿色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党;绿色政治;社会主义

“绿党”一般指所有以生态问题为其主要目标的政党。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洲各国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政治运动”由此诞生。这种包含生态保护、女权主义、和平思潮、反抗资本等诸多内容的群众运动持续发展,最终于70年代在西欧各国形成了新兴政党――绿党。绿党的政治理念特点鲜明,关注重点是与人类生存相关的问题,这大大不同于划分传统政党时必须明确阶级界限的特点,使其理念的政治性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绿党的政治理念

绿党的政治理念特点鲜明,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优先是绿党政治理念的核心,是处理自然与社会关系时的原则和制定政治纲领的理论基础。凭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绿党得以用系统的、动态的观点,将一些看似毫无联系的诸如环境破坏、失业高企、之类的问题联系起来应对。正是自然生态学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而和谐相处的基本主张,为绿党的社会公正、基层民主、非暴力等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绿党强调生态学“是绿色政治正确的、可靠的理论基础”,认为这既是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生活愈加民主的要求。

(二)社会公正。它是对“生态优先”理念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绿党所有社会政策的理论出发点。它具有三重内涵:第一,改变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经济关系;第二,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间实行自主的和谐交往;第三,反对自私的利己主义,强调民众负有社会环境责任。绿党提倡经济平等,注重社保福利,反对巨头把持经济,主张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分散经济,同时其强调权益解放的程度相当彻底,不但关注人的权利,甚至将其延伸到自然和动物身上。

(三)基层授权民主。在前人对于现行民主制度有力批评的基础上,绿党逐渐形成了基层授权民主理念,力图使民众自主决定社会的“生态命运”。其基本要求是基层拥有足够的自治权力,优先考虑基层的决定,国家及政党官僚机构向基层转移权力等,即政治权力分散化。在自身组织上,各国绿党规定党内各级均集体领导,基层党员大会拥有最后决策权,党的决议过程透明化等,为防止有人垄断权力,还规定党的领导一职一人,不得兼任,并实行领导职务轮换制,对重新任职也有严格的限制。绿党重视基层化、直接化、分权型的民主模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的真正意愿,以在生活中寻求真理。

(四)全面非暴力。绿党强调的“非暴力”包含抵制以暴力解决冲突的“个人暴力”和政府压迫个人的“结构暴力”两方面,认为必须以生态和谐为原则处理一切事务,主张世界和平,反对一切战争行为、军备竞赛及对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剥削与掠夺,反对南北差别的不断扩大,并依据这一理念在行动上坚持和平与非暴力的改良主义道路。

可以看出,绿党在“生态优先”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经济、社会与政治制度全面“绿化”的理念主张,可以说是区别于传统政党政治主张外的另一发展模式。

二、绿党政治理念的社会主义性质分析

但绿党的政治理念是否超脱了传统的“左右”分野呢?可以看出,绿党确实不能简单以“左右”政治向度区分其特质,但其理念却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更多相近性。

(一)从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来看,绿党实质是以现实批判为主的左翼政党。西欧国家的现实环境,导致绿党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作为其主要政治取向,认为资本主义工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集中而压抑的文化特性,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动力的生产方式和以过度消费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使得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其危机重重的重要证明。绿党不但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基础, 也反对与此相关的政府政策。如欧洲绿党曾因欧洲一体化所具有的强烈资本主义性质而长期明确反对一体化进程,认为欧洲联合的主动力仍是追逐资本利益,其不但多次带来社会危机,且一以贯之的掠夺自然资源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绿党主张建立的是团结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全面的、增长不再居于决定性地位的“绿色欧洲”。可见,绿党明确反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及国际经济旧秩序, 这无疑与社会主义存在更多一致性。

(二)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联系看,虽然欧洲各国绿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纷繁复杂,有马克思主义曾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绿党,也有主张与左翼政党联合,但不认为意识形态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法国、瑞典绿党等,但整体来看,绿党的政治理念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上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绿党生态优先和社会公正等思想指向,使其接受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不少观点,逐步形成强调生态化的新形态“社会主义”观。当然,这种“社会主义”并无明确的内涵,但由绿党的政治理念中可以看出,其主要为:

第一,生态社区自治。绿党认为,由“生态社区”及以其为单位自由组合的联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存在结构,这些社区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既为成员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又使其能够直接参与管理,使“基层授权民主”成为未来社会生活的主体。任何成员都不能损害环境等社区整体利益,也不由个人决定社区政策,甚至要求必须存在社区共有的企业和服务单位。同时,这也是更高层次的“个人主义”,不同社区成员间政治参与权利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很明显,这是一种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充分参与社会管理并承担个人责任的民主理念,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最早为黑格尔分析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时所使用,马克思扩大了其范围,将它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70年代“绿色政治”的蓬勃发展,大众直接参与的政治活动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性、自主化,且有别于传统政治权力形式的社会公民化潮流。绿党的政治理念与这种“新市民社会”观念联系紧密,其核心的生态优先等理念即源于以城市为中心,抗议传统政治力量对解决生态破坏等新政治问题无所作为的市民运动。很明显,绿党信奉的是反对国家专断和纯经济发展观的社会主义理念。

第三,“社会主义”。德国绿党在描述其有关未来社会理想时曾几次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认为它将是一种民众自我解放,且人与自然平衡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可见,它已指出其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态优先”和“基层授权民主”上。因而所谓“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实际指“生态价值优先的以市民自我管理为主的社区联合体”,这当然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流派的新“社会主义”。因为从社会主义的理念看来,建立一个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其自始至终的目标之一,而反对以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弊端,创建适合民众自我管理的新型民主制度,更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期望开创人类发展崭新模式的理想,绿党的政治理念确实蕴含着与社会主义相同的性质。

三、绿党政治理念的缺陷及弥补

虽然绿党的“绿色政治”理念已促使欧美主流政党纷纷主动“绿化”,尤其一些国家的绿党已通过执政联盟的方式参与政权。但在这一过程中,绿党政治理念中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首先,绿党基于其后现代式的理念,在回答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时,主张取消划分主客体,而使用“双主体”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泛主体”理念使得绿党传统上对任何国家均持敌视态度,而只强调个体价值观在生态问题上的重要性。这种唯心的个人主义理念无疑只会使绿党的支持者走向政治冷漠。特别是其“原教旨主义”成员,反对当前社会中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制度,同时视工人也为单纯追求增长和破坏环境的力量而激烈反对工人运动。这种无政府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念,使得绿党只从社会表象中理解世界,忽视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据此提出的政治构建只能是一种“生态乌托邦”。

其次,生态优先的核心理念,决定绿党要求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制度模式的激进政治立场,对生态优先的认同意味着重塑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及观念,这是其激进性的内在属性。但绿党的政治行为又是改良主义的。它认为“绿色社会”的实现,最终取决于人类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彻底转变,不赞成用强制办法限制生态破坏,更不主张消除私人占有生产生活资料制。同样,绿党承认议会政治参与对“绿色政治”的推动作用,希望在“全面非暴力”理念的指导下,使其成为绿党实现未来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显然,绿党激进的政治理念和改良主义的妥协现实之间裂痕不可弥补,这为其目标实现的可能增添了变数。

绿党政治理念中的后现代主义、无政府主义观念,使其看不到隐藏于社会事件下的深层次规律,让其理想显得“乌托邦”化,而马克思主义能够而且也善于精确分析出历史中暗藏的经济制度规律特征及其中蕴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如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指出,马克思的物质转化概念中蕴藏着极其丰厚的生态思想,并真正解释了资本主义中出现环境危机的深层原因――自然与社会关系异化。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剂解毒药”,只有它才能够消除绿色政治中模糊、自相矛盾,且味如嚼蜡的理论“毒素”。

可以看出,绿党并非如其所称“既非左、亦非右,而是朝向正前方”,其政治理念中社会主义的印记无处不在,且绿党政治理念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得其更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解毒剂”。可以说,绿党的政治理念是“绿中有红”,从这一点来说,与传统社会主义政党可谓“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英)戴维・佩珀(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绿色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The western Green Party and the position have the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has the support, the promoter action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 This article in the absorption profits fro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oundation, and further discusses i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profi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low-carbon economy and even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关键词:绿党 绿色政治 低碳经济

key word:Green Party green politics low-carbon economy

随着全球的绿色革命风靡各国,绿党作为当今社会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和政治愿望的代言人,提出“生态优先”、非暴力、基层民主、反核原则等政治主张,渴望建设一个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社会更加平等、公正,没有军事结盟、核武器和战争的新世界。绿党在当代西方政治舞台上的出现,对西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当今世界又刮起了一阵低碳经济风,“低碳”主张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不可否认,绿党政治理论对于低碳经济战略具有思想先导、理论源泉的意义及支持、促进作用。

不少西方学者预测,21世纪决定哪个政党能够上台执政的关键因素是看这个政党是否能够恰当地实行绿色转向,并同绿党进行有效的合作。绿色政治理论及其实践对低碳经济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何种意义呢?

绿色政治理论对低碳经济的意义,首先表现在于,绿色政治理论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思想先导和认识基础。60年代形成的绿色意识形态,经过70-80年代环保运动和绿党的政治实践,已对西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也不例外,他们把生态环保问题当作自己的施政纲领之一,企图通过打“生态品牌”取得广泛的政治支持,或作为自己取得政绩的突破口。例如,吉米・卡特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更是极力把自己描述成“环保总统”。通过上述事例可见,在绿色政治理论的影响下,70-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明显地具有了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而且把这一观念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逐渐形成社会共识。正是这种社会共识的形成,为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积累了必要的思想底蕴。绿色政治理论对低碳经济的意义还表现在于,绿色政治理论直接为低碳经济理论提供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范式,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源泉之一。因此,事实十分清楚地表明,绿色政治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和理论要素都被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吸收和借鉴,成为低碳经济的理论源泉之一。

绿色政治理论中的许多思想观念都对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今天,当我们选择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我们更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绿色政治理论,努力吸取它的合理因素。

虽然中国将毫无悬念地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但是考虑到中国本身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有必须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只能是贯彻在消除贫困、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节能减排等诸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一个,而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而简单地无条件地服从于低碳目标,而迷失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二,在争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生产领域的节能减排;实施固碳技术,如碳转化、碳锁定、碳捕捉等,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那么,中国的低碳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笔者认为,在策略上应该循序渐进,从稳碳到减碳再到低碳,其中,首要的任务是稳碳,完成高能耗向低能耗的转变,逐步将碳排放控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对友好的阶段,然后进一步实行减碳策略。结合国外绿党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笔者认为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目前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为数不多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专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因此,制定和完善合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保障。

二是要积极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和研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一方面积极争取先进技术的转让,另一方面着力研发关键技术,并推广使用。

三是以政策倾斜和利益为导向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可以通过一篮子的经济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激励相关主体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如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环境税,以达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及低碳知识。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使经济实现向低碳模式转变,公众的行为方式和消费选择的改变引导企业的供给和政府的决策,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行为和的共同认识,从根本上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斐迪南・穆勒一罗密尔、托马斯・波古特克:《欧洲执政绿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绿色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历经30年的发展,90年代西方的绿色环境运动在内容上和理念上都发生了不少新变化,产生出一些新趋势,也引伸出一些新问题。

一、 90年代西方环境运动的新趋势

与70、80年代相比,西方环境运动在90年代产生了四大发展趋势:实践层面,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政治层面,从“红-绿结合”发展到泛绿;思想上,从深绿发展到浅绿;文化价值上,出现了后物质主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第一, 在实践上,从绿色运动的层面进入以绿色政党活动为主的层面

为了认识 90年代绿色环境运动的这一特点,可以简单地回顾绿色运动的前史。

60年代是绿色意识的精英启蒙阶段,主要事件是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发表了她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她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工业污染对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类自身的损害,陈述了工业技术革命的生态破坏后果,第一次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肯尼迪读后倡议次年为联合国自然保护年。卡森的这部书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

70年代是公众绿色意识的动员和形成阶段,主要事件是罗马俱乐部的活动和各国政府和联合国的回应。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交了它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对正处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的西方世界发出了关于“人类困境”的天才预言。罗马俱乐部关于“只有一个地球”口号成为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重要背景材 料,后成为人类共识。在70年代初,发达工业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建立环境管理机构。

80年代是群众性广泛的绿色抗议运动阶段,主要事件是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工业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抗议运动和矛头指向冷战双方的、与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相结合的大规模群众性绿色抗议运动。80年代也是发达国家绿党活动最活跃的阶段;80年代还是全球绿色意识形态的群众性普及阶段。学界、媒体全面介入绿色话题,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从60、70年代鲜为人知到80年代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常识,绿色意识形态也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绿色一翼。

90年代以后,绿色环境事业走向全面政治化阶段。与前20多年相比,90年代的绿色运动呈现两大特点:国际政治行为,政党政治。1992年全球环境峰会――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已进入维护共同家园的全球时代。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特别重要的是,90年代中期欧洲中左政府执政出现的“红-绿联盟”政治现象,即社会民主党人与绿党共同组阁现象,使绿色运动的主题转向了以往绿色运动最为拒绝的政党政治。

绿色运动向绿色政治的转向,形成了90年代环境运动总特点,即从以群众运动为主体发展到以政党政治为主体。在欧洲各国绿党通过与社会民主党人的联合执政成为体制内的执政党之后,绿色运动表现为普及性、组织性上升,民间性、社会性降低。近年来,尽管媒体时有关于“绿色和平组织”在海上拦截日本捕鲸船、多瑙河全程污染、生态死亡等抗议活动的报道,但是90年代鲜有70、80年代那样的大规模群众抗议运动。即使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军和北约使用贫铀炸弹的情况下,整个西方也没有出现群众性的环境抗议运动。

第二,在政治上,从“红-绿结合”到泛绿化

整个80年代乃至90 年代中期之前,绿色环境运动的“红-绿”结合倾向一直居主流地位。尽管主流绿党主观上强调自身的中性色彩,但是,作为一种本质上反体制、反主流的社会运动,其矛头主要对准工业社会的既成秩序、反对资本主义官僚体制。因此,绿色环境运动天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这个意义上,“从红到绿”、“红绿交融”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而90 年代中期红绿联盟执政的实现,是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上的发展顶峰。从社会民主党的角度看,红绿联盟是社会民主党长期战略的胜利;但是从绿色运动和绿党本身的发展线索看,红绿联盟既扩展了自身内部红绿结合的生态社会主义一脉,也标志着绿党活动向泛绿化方向的延伸。也就是说,主流绿党不仅在政治上谋求与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左政府,实现红绿联盟,而且它的存在和上升也“绿化”了西方各大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迫使整个政治景观出现泛绿化,客观上推进了政党政治的“绿化”进程。事实上,欧美国家90年代的竞选政治中,无论左中右阵营,现已无党派不打“绿色牌”。在各党派的竞选宣言和纲领中,绿色条款都赫然在目。泛绿化是90年代欧美政治“中性化” 的主要原因。所谓“两头靠中间”,左右向中看齐,实际上是向“绿”看齐。至于各大政治意识形态本身的绿化,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传统的保守主义和革命的社会主义都接受主流绿党的激进生态观,而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都主张改良主义的生态观。它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根本态度不同,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绿色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 ,在思想上,从“深绿”到“浅绿”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和哲学理念,绿色环境运动的主流指导思想是“深绿”色的,生态主义者也将之归结为“深生态学”。研究者所说的生态基要主义(生态原旨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简称生态主义),都属于“深绿”范畴。原旨的生态主义者也即主流绿党,批判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界的掠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集中批判技术中心主义。其极端的形式即所谓“动物权利”、“生物权利”理论。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反对一般地拒绝人类中心主义,在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批判中反对走极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口号下重返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这种从认识上和哲学理念上对工业文明、科学技术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既拒绝狂妄的、以技术中心主义为特征的早期粗糙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远离极端的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标志着绿色意识形态的淡化即浅绿化。绿色时尚从深绿到浅绿的转化,意味着人类绿色意识的一个历史性的飞跃。非技术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现已成为绿色思想的主流和共识。

第四,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在文化观念上,绿色环境运动及其思想都属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在绿色思想各派别中,除了那些受传统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流派仍重视理性主义、进步主义的价值之外,新兴的主流绿党、绿色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基本上都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尤其是90年代以来,西方新一代青年中出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

作为新兴的、流行的价值取向,后物质主义是当代西方以雅皮士(YUP,城市青年专业人员、公司白领)为代表的新中间阶级的价值倾向。其主要内容是强调“生活质量”、“自我实现”和“公民自由”。其中,对“生活质量”以及与人的内在和外在的生活质量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重视,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征。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运动、绿色思想的渊源决定了它对“生活质量”的重点关注。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折,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代际转换。在发达国家的特定时期,都存在着从二战后的高度富裕中得益的年轻一代与经历过一战、大萧条和二战痛苦的老一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分化。饱受战争痛苦和经济萧条的老一代人的群体价值取向是物质主义的,他们最关心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物质需要和安全保障。战后“婴儿潮”一代人(1946-1965年出生)在经济发展的繁荣期长大,关注的重点不在食物、住所等直接物质需要,其价值追求与上一代以人身保障和安全为目标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有差别。当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为选民时,开始出现一定的后物质主义倾向。但是,这一代人仍重视物质财富和政治上的成功,在价值观念的总体上仍是物质主义的。由于西方社会持续的繁荣,后来数代人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婴儿潮”一代人后代的“X一代”(1965-1981年出生)不再在乎财富和成功,行为更为自主,也更加远离物质主义价值目标,能够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诸如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其后,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回生代人,即现在被称为“G一代”(全球化一代)或“E一代”(电子网络一代)(大约生于1977-1994年)又向我们走来。他们比“婴儿潮 ”那一想主义者更务实,比“X一代”更有信心,更有个体自觉,并更具有全球环境关怀。他们崇尚“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天然的基础。真正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一代人,是绿色环境运动和绿色环境意识的深厚社会土壤和政治上的支持者。

二、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

关于绿色意识形态的新发展,主要是指90年代绿色理念在三个方面的新变化:一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作为一种全球主义意识的绿色理念的发展;二是在欧美风行的“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实践中,看绿色理念的新意、特色和影响;三是从绿色意识形态与当代新自由义主流思潮的冲突中,看其政治哲学基础的新变化。从总体上看,90年代绿色意识形态地位上升,尽管在欧洲和美国反差较大,情况不同。

1,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

90年代的全球化从正负两方面促进了绿色意识形态的发展。

首先,由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绿色意识形态的地位空前上升。随着90年代全球化的迅猛推进,民族国家能力下降,国家边界软化,原有的以民族国家体系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框架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发展需要。欧盟和欧元区的建立,是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新的发展现实的应对措施与战略努力。科索沃战争中联合国的消极作为则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现实的客观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凸现出全球治理的客观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负面全球问题包括:核武器扩散及核安全问题、全球环境危机、全球生态毁灭、国际毒品交易、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近30年来出现的新问题,并在90年代迅速加剧。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全球问题的主体。其中每一项的恶性发展都可能引发全球性危机,威胁全人类的安全。而全球环境危机则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心问题之一。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全球变暖,等等。解决这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单一民族国家力所不及的。危机当前,具有全人类共同命运感的绿色环境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在地球生态毁灭的威胁下,在人类为自己人种存在而奋斗的关头,绿色意识形态天然蕴含的全球主义意识的优越性自不待言。

其次,从正面看,由于全球化的客观进程引发了全球主义的进一步普及,绿色意识形态成为全球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地位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同样不可否认,当代全球主义理念深深打着新自由主义的烙印。但是,当代全球主义毕竟具有区别于新自由主义逻辑的进步方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90年代的全球主义毕竟具有以往世界历史上的全球化所没有带来的新质。绿色意识形态在90年代的发展显然属于全球主义具有新质的内容之一。

当代全球化由于其广度和深度,具有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使人类今天生存在一个相互依存程度极高的世界上。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核安全等,都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务,而是与全人类的生存和利益息息相关。这一全球利益和安全的高度相关性,表现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日益增长,使带有超地域、超民族、超国家意识的全球主义观念空前普及。绿色意识形态关注高于单一国家安全的全人类安全。90年代人类的生态关怀、绿色环境意识、绿色和平要求都打上了全球时代的烙印,具有“后现代”的新质内容。全球主义的普及是当代人类在文化理念上的进步,体现了人类对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的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命运和未来的深切关怀。而全球绿色生态环境意识作为具有新质的社会共识,集中体现了90年代全球主义理念的发展特点,表现出对以往传统全球主义的更新与超越。人类的全球观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具备现实基础。

2、绿色意识形态与“第三条道路”

绿色意识形态体现了社会民主党“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第三条道路”的提出,是因为传统的政治选择以及它们所赖以存在的价值观已不足以适应今天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第三条道路”根据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深受绿色意识形态理念浸染的青年一代的价值观的变化,提出了“新政治”。

所谓“新政治”,并非“第三条道路”的发明,是欧美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新政治”是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产物。以绿党为代表的新政治党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基础,就在于其成员拥护后物质主义的价值理念。二战后西方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经济繁荣期,人们生活安定,普遍富裕。由于教育普及和消费发展这两大因素的影响,新中间层和高学历层大量增加,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产生剧烈变化。特别是由于西方1968年学生造反运动的冲击,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检讨自身生活方式的合理性,质疑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由于具有后物质主义倾向的这一代人的出现和存在,大大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和意识形态,表现为左右界限模糊,政党忠诚下降;阶级利益淡漠,阶级识别相应弱化。在阶级认同降低的同时,围绕诸如种族特性、移民、性别、民权、环境和核能利用等吸引公众注意力的重大政治问题,正在形成新的政治认同。

90 年代以来,“第三条道路”的“新政治”依据现实的变化,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以左右划分的政党政治、阶级认同和价值观念的新的政治治理方式。“新政治”以所谓不同于自由主义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种模式”实行“社群主义”的“新治理”,核心内容是强调“辅助性原则”,即公民是第一责任人,国家是辅助者,强调个人的自救,变“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建立政治力量与“市民社会”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新政治”的基础理念是“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这一理念背离社会民主主义传统的社会公正与平等的原则,转而置根于绿色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个人即政治”。绿色意识形态的个人责任原则、自主原则、自治原则、基层民主原则等理念深刻影响了“第三条道路”的政策,构成了“新政治”的理论背景。

3,绿色意识形态与新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绿色意识的政治哲学背景是无政府主义。这一基本政治特征决定了绿色意识形态与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之间的根本对抗姿态。

自里根、撒切尔主政以来,西方经济历经20年不衰的新自由主义浪潮。以解除管制、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启动了自由市场的活力,结束了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西方经济“十年滞胀”的困境,并推动了信息产业革命和新经济的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近年来势头强劲的全球化浪潮,更是进一步扫清市场壁垒,在全球空前扩张了自由市场的疆界。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的发展,也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进一步边缘化,外在于全球化进程,陷入贫困的深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试图凭借新自由主义霸权,建立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

绿色运动标榜政治中立性,但是它本质上是反制度主义的运动,不认同任何政治体制,矛头指向一切形式的权力结构。绿色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以无政府主义为政治底色的。主流绿党和生态女权主义等典型的属于后现代范畴的组织,从不讳言他们的无政府主义主流倾向。无政府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秩序的消解和对公正和谐均衡发展的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盼,恰恰是绿色意识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客观要求。因此,绿色运动反对官僚体制下资本的压迫,也反对新自由主义构筑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无政府主义思潮再度复兴,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参见约瑟夫·卡恩:《全球化使无政府主义死灰复燃》,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0年8月17日。)尽管无政府主义派别林立,但是90年代无政府主义的死灰复燃明显带有后现代特征,与绿色意识形态多年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加强国际资本主义制度,要求维护城镇权力,由地方进行决策;他们反对公司跨越国界大举扩大投资规模,认为这使大公司得以践踏劳工法和环境法;他们抨击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这些机构取代了各国政府。极端的生态无政府主义者将激进的环保主义同极端的反技术倾向融为一体。约翰·泽尔赞认为,一切科学技术都是束缚人们的手段。他认为计算机和因特网肢解了社会,创造了新的劳动分工,要求更高的效率,并占用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为了解决技术驱动的社会中不断增长的压力,成百万孤立无援的人求助于毒品。他要求控制资本,也控制技术,不但反对发展工业,也反对发展农业,要求社会回归石器时代。美国老牌的绿色理论家、社会理论学家默里·布克金在60年代就将环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合二为一,提出了关于国家和资本主义如何同自然相抵触的理论。但是他目前批评极端无政府主义的过分夸大生态内容,认为不能忽视作为无政府主义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成为反人类的虚无主义者。(以上参见同上文。)总之,全球化时代的无政府主义不同于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巴枯宁主义,它与后现代的、以绿色生态运动为中心的新社会运动密切结合,其批判对象也转变为今天的跨国资本主义。很显然,当前西方无政府主义的重新兴起是与对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社会氛围相联系的。

三、趋势与问题

绿色环境运动性质上属于后现代的社会运动。其生命力在于其社会基础――新中间阶层的后现代价值取向,在于新一代青年对现代工业社会官僚体制的不满、拒绝和抵制。随着新的信息产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演进,西方社会还会持续地发生社会分化,其社会结构仍在嬗变的过程中,这将使绿色环境运动的社会基础进一步扩大。作为20世纪后30年新产生的社会运动,作为90年代以来势头已压倒传统工人运动的群众运动,绿色生态环境运动将成为21世纪西方社会动员面最广泛的运动,因此具有广阔的前景。尽管西方主流新闻媒体经常斥责这类无政府主义的抗议运动愚不可及、杂乱无章、有勇无谋、群龙无首、目标模糊,但这恰恰是绿色运动的一个特点。绿色运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动员面和潜能始终是一种反制度主义的对抗力量。绿色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即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则显示出有可能把体制外的反对派、一种停留在“造反”层面的群众运动,转化为有组织的反制主义、一种作为替代性制度选择的、未来社会的基础成分。社会主义有可能将前景广阔却目标不清的绿色运动引向未来,纳入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方案之中。

问题在于,绿色运动自身的潜在矛盾也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和激化。在外部,全球化促使绿色环境运动与新自由主义秩序化现实之间的冲突加剧。绿色价值批判理念与制度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它无法认同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积累的逻辑,而全球化必然使自由市场逻辑横行全球,加剧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在内部,其价值理想与其政党政治化的现实倾向产生日益尖锐的矛盾。绿色生态环境运动是向上延伸,继续走90年代政党政治的路子,从反制度主义逐步向制度化现实妥协;还是向下发展,回归70、80年代大规模群众运动、街头抗议的传统,担当现行制度不可忽略的民间抗衡力量?这将是绿色环境运动不得不面对的两难选择。向上发展,融入现行政治体制,有违其无政府主义本质和后现代特点;向下发展,脱离制度化政治的框架,会使其社会批判缺乏挑战资本主义的组织力量,并停留在文化抗议层面,不可能涉及与真正的生存保障问题有关的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更无法形成对经济政治制度的根本威胁。

绿色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019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面临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转型升级的经济环境、价值多元的文化环境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才能真正破解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难题,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发展,必须立足对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教育乃立国之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发展难题,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路,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增强教育活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一)不断推进教育理论体系创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实践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不断创新。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等也出现了变化,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因此,要加强对科学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学习新思想、把握新观点、提出新方法。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古代儒家思想和近代追求自由民主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精华,总结解放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去,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营养素材。要与时俱进,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国际化和国家战略的大环境里进行研究和探索,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进行完善提升。

(二)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由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展开,教育内容多限定范围,部分教育内容过时且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平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慕课、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形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要加强教育学习平台的建设,通过“红色网络平台”“红旗飘飘”网站建设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扩大覆盖面和辐射范围;要加强教育宣传平台建设,以易班、微信、党建学习平台等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深入挖掘宣传典型做法和优秀个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要加强教育组织平台建设,发挥党支部和学生社团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主动教育、自我教育。

(三)丰富完善教育实践内容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性较弱,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一般,没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因此,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关注学生发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覆盖不同的学生群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关注学生生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相结合,贴近并融入学生生活,增强教育的主动性;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育优良学风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日常管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刘江华,等:以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开拓创新教育方法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学科基础,还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1]而方法往往直接决定教育成效,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较多的是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基本方法,而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等特殊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拓展运用心理咨询等特殊方法,因材施教,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要积极运用熏陶感染法,发挥优秀群体和个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同时,要将社会工作方法,哲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论方法,管理学中的调节、评估、优化的方法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进行应用,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二、协调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其核心是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而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不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能力,解决教育效果的不平衡问题;就是要不断化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抵触心理和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

(一)树立系统思维,协调好不同教育内容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2]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系统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构成上,要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性质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要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誉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作为有益补充;要以学生党建、就业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内容作为抓手和着力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由浅入深、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既要满足普通学生的基础性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党员等先进分子的高层次需求,最终实现教育内容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在覆盖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二)注重因材施教,协调好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要根据学生整体思想素质水平、所处环境的不同等对不同教育对象区别对待,划分不同教育标准,运用不同教育方法手段,形成不同教育效果。

要区分不同教育对象,划分不同教育标准。要严格要求学生党员,重点培育高素质党员,树立典型,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中来。要高标准抓好、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做好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学生干部主体基数相对较大,素质较高,执行领悟能力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兼顾好普通学生群体,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和特殊群体。数量较大的普通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对他们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要区分党员、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突出教育重点,发挥好学生党员的排头兵作用,用好学生干部这一中坚力量;实现统筹兼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体学生中普及贯彻落实,以点带面,辐射关注重点群体,以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均衡的问题。

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运用不同教育手段。针对学生党员群体,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育,让学生党员通过网络公开课、网络学习教育平台等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支部等组织平台加强实践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水平。针对学生干部群体,要通过思政教育课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团教育活动加强实践历练,以实践教育方法为主,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对于普通学生,要通过思政教育课进行理论教育,并通过心理咨询法、熏陶感染法等教育方法施加影响,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

(三)追求和谐融洽,协调好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教育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全心全意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任课教师特别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水平较高的党员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全员育人。学生要克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师的抵触情绪,端正态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形成教师愿教、学生愿学的融洽局面。只有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教师教学、引导与学生想学、乐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绿色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良性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3]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生态,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绿色行为方式;就是要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不断优化环境、改变环境、适应环境。[4]

(一)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

绿色发展理念是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和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首先,要宣扬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最新理论成果,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巩固高校思想阵地,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其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探索科学问题,避免形式主义,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坚持“绿色”创新思维,在普遍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发展;坚持“绿色”底线思维,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要坚持“绿色”系统思维,做到理论学习与活动实践的统一,做到个人学习提升与集体发展进步的统一,做到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同进步。最后,要构建绿色行为方式。构建绿色行为方式,就是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并接受,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其自身思想素质并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行合一,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好体现。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

要实现绿色发展还要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努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组织领导机制、激励调节机制、评估反馈保障机制;要积极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合理引领疏导网络舆情,树立强化阵地意识,传播主流价值理念,消弭负面影响;要自觉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发挥精神文化价值导向、锤炼精神、凝聚人心的功能;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确掌握深刻变化发展的学校环境,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文化和思潮的侵袭,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放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崭新阵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开放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要坚持开放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交流,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和新阵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加强思想文化交流,实现“走得出去”和“引得进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下的特殊产物,但其与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要总结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做法,并通过孔子学院交流活动等向愿意了解中国的朋友介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中外思想教育异同,促进相互了解,消弭不当认识;要将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发扬光大,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方法、社会学习理论等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关理论来丰富和完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开拓新的理论空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建设和研究,规范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西方教育中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倡导实践教育、家校合作等好的做法和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推广应用,丰富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当然,“引进来”过程中也要守住底线。在学习借鉴西方规范化的体系、科学化的方法和工作中的经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用批判和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全盘西化、复制照搬。

(二)加强交流访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交流访学,更容易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针对出国交流访学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要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新形势,积极开拓教育阵地,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分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出国前,要通过行前会议和行前培训等形式加强拟出国交流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等,增强参与交流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交流访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交流,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抵制不良思潮侵袭的能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区域或高校,可以成立留学生党支部,[5]以巩固思想阵地,加强对留学生的思想监控引导。对于访学结束返校的学生,要通过组织思想交流、经验体会分享等活动,积极关注其思想动态,在交流分享活动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抵制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等的侵袭。

五、共享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成果

共享发展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着力点是与需求更好地衔接。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实现“生生参与、生生尽力、生生享有”的发展局面。

(一)坚持教育为了学生

学生公平地享有发展的权利、机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应该限制学生的个性和独立发展,不能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密切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环境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化、最大化、个性化成长。而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需要障碍、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进而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保证教育效果。

(二)做到教育依靠学生

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全人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等为指导,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的主动教育、自我教育,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培育其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自我意识,自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设计完善教育内容,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更加直观地感知教育内容、认同教育理念并自觉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通过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养优秀道德品质,锻炼坚强的意志,自觉接受主流价值理念,抵御不良思潮侵袭。

(三)实现教育成果由学生共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需要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完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满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直接体现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行动上。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服务学生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完善教育机制,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的需要,巩固提升教育效果。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也会反过来影响和调动学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结晶。[6]而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将五大发展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从教育思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处着手进行创新,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指明方向,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将五大发展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贯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能够不断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难题,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3.

[2] 郭晓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N].光明日报,20130406(7).

[3] 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3).

[4] 郑雪碧.在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201405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