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程论文(精选5篇)

  • 印刷工程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Printing LI Jing (Yuncheng Polytechnic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

印刷工程论文(精选5篇)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化印刷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50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Printing

LI Jing

(Yuncheng Polytechnic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digital products gradually occupy more market shar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printing industry,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under thi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level,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seek the opportunity of social practice, the theory of classroom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use.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nalysis, hoping t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printing;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印刷g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史,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成为当今印刷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是印刷产业的关键性技术,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成为主流技术的背景下,其教学弊端越发明显,因此应该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

1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硬件教学设施不完善

用于印刷产业运行的设备都是非常专业的大型机器,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紧张,不少高校实验室中根本没有为印刷专业的学生购置完善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教学,负责任的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与印刷产业有关的设备机械图,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满足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而不能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与印刷行业有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工作能力有着不良影响,使得教育和实践相脱节,这也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不顺的原因之一。

1.2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教师在理论领域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只能在理论研究领域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他们自身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高等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学历要求,一般情况下都是聘请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教师,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由于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积累。另外,由于教师常年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很少有时间到社会中积累实践经验,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导致如今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1.3学校实践氛围不佳

在实践活动组织事项上,不少高校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导致整个校园实践活动氛围不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有的学生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对其失去培养兴趣,进而对其所在学校的教育品质产生质疑,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其所在学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对于学校而言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对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教学创新措施

2.1建立全新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图像处理软件、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学、平版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概论、平板晒版原理与工艺、印后加工技术、印刷机械、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广告包装设计以及数字印刷与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主要偏向培养掌握印刷图文信息计算机处理理论与技术及现代印刷工艺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从上述培养课程和目标来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比较偏向理论教学,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这个行业的机会很少,甚至于在印刷色彩培养上近乎完全是理论传授,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力。

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之前,应该事先针对市场印刷企业运行现状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担任制定课程体系的相关人员最好要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才能全面了解本专业在工作岗位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全新的课程体系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职业证书要求四大方面,其中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即要求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要懂得遵纪守法、要具备事业心、进取心以及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受强调的工作压力,能够胜任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等;文化素质,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备基本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职业素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知识结构包括培养学生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英语水平能够达到英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并且要能够达到基本会说会听的水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并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以及以上考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数字化印刷技术运用中的基本技能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图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对整个印刷流程非常熟悉;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和书写相关论文等。能力结构包括要求学生具有基本色彩图形处理能力、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等;要求学生具有从事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技术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印刷工艺方案设计和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检验印刷材料质量以及印刷品质量的检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印刷市场营销能力等。在职业证书要求上,主要是针对电子图像处理工和制版工,两者都需要持证上岗。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校制定全新课程体系的原委,要让学生重视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加大知识结构调整力度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知识模块,从目前市场发展需求和前景来看,应该针对学生在印刷色彩、设计以及操作水平上进行大力调整,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生产实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另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数字化印刷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指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最大优势。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多安排和组织实践课程,比如说与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企业给本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目前一般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订单式、实训式、基地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问题,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5加强师资建设

优秀专业的教师团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学校应该注重引进全方位教师资源,不仅要有学术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还要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充当学生的技g指导教师,基本上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实际生产经验,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3 结语

数字化印刷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数字化印刷技术给当代印刷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开设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要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不断寻求进步和调整,才能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应用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促进我国印刷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2.5:21-23.

[2] 范丽娟.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出版与印刷,2012.2:40-42.

[3] 吴伟. 印刷电子学发展背景下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 包装学报,2014.4:88-92.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码印刷;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S8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数字印刷作为一种独立的印刷输出方式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印刷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印刷市场正在走向多元化。数码印刷是数字印刷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实际岗位群要求逐渐提高,使得数码印刷课程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衔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实现学校与企业零对接。

一、数码印刷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不仅数字印刷技术水平与国外的数字印刷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数字印刷的人才培养也基本处于空白。数码印刷作为数字印刷的核心课程,在国内很多印刷类专业院校中并没有设置该门课程,或只是作为印刷工艺课程中的一个章节简单介绍。也有部分印刷院校考虑到数码印刷课程的重要性,开设了该门课程,但是课程设置上往往偏向于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教学。针对当前的现状,开展数码印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探讨对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数字印刷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码印刷教学改革探讨

1.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来选择。在讲授抽象或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如不同类型的数码印刷原理,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结合直观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使教学内容生动,便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数码印刷操作工艺流程的内容时,结合操作视频与虚拟动画,使讲解更生动、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大帮助。

另外,为了使增强学生的业余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电子图书和相关专业网站链接,如必胜网等,供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数码印刷的发展前景、工艺技术、人才需求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穿插使用。

(1)对比教学法。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从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印刷原理、印刷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系统性掌握到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更深刻认识到数码印刷的优势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提高学生对数码印刷的重视。

(2)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在该课程中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中引入真实生产项目,由学生根据具体要求,对项目进行设计及生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学习能力。

(3)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避免教师单方面、填鸭式的灌输。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本门课程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调节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数码印刷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情况是实践课时比例偏少。要想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就业,那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比。考虑到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控制在50%以内,实践课时比例可适当加大。

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数码印刷教学以理论为主,且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好,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步骤。实践教学的设计应该注重与企业生产的对接,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数码印刷产品生产的特点及工艺,可以将企业中数码产品生产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施完整的生产项目,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监督学生,项目具体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由学生自行完成。所以,通过完成这样的一个实践项目,学生对于数码印刷的课程理论知识有系统、深刻的理解,而且项目完成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根据印刷技术的发展,数码印刷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相应的进行,通过上述对数码印刷课程的改革,教学效果较为突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数码印刷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且在数码印刷相关实验实训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为出色。但是该课程的教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学生素质、教学条件、产业区域发展情况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会找到适合当前数码印刷教学的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刘春山,李亚芹,焦仁宝.包装印刷课程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黑龙江经济信息,2011(14):185-185.

[2]南静生.印刷人才培养全新模式[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03):20-21.

[3]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出能力本位,开发设计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各高职院校推进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笔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的视野,对高职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经历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一是“三段式”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主要是借鉴国内本专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并进行压缩复制,此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理念,但仍沿用学科本位的形式。二是理论与实践分立的“二元”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在完善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以廓清技能体系为特征,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但课程体系的变革仍停留在简单的课程组合,没有实现能力本位的深层重构,学科本位痕迹依然很重。三是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设计课程,实施能力本位的课程方案,即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转换为以职业为起点的课程。这次课改可以说真正显示了高职课程从学科本位课程突围的姿态,但由于没能形成成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流于形式,在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上,一些专业课程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以职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分析为特征,课程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目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由于急于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对“能力”这一泊来概念的理解不免矫枉过正,很多情况下将“能力”单纯地理解为“岗位能力”,即满足学生当下就业需要的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唯一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通过系统化、整体性思维观照,从更高层次上体现了对高职课程能力本位的独特理解。

对知识的重新审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认为,高职课程反对复制知识,但不等于消灭知识、不要知识,而是重构知识。“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对“学科知识系统化”进行“有距离观察”,以解放与扩展传统的知识序列课程的视野,寻求知识关联与分离的路线,确立新的课程内容定位与支点。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知识解构与重构,高度融合知识与技能,从知识与技能如何互动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技术的理性认识不可否认,正是技术的独立性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也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独特品格和形态。但当把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推向极致时,就可能走向“技术主义”,变成“物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职业的“工具”。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借助“人的技术”将“物的技术”转换为对社会财富过程的系统把握,以强调技术与技能的不可分性,寻求工作中“物的技术”与“人的技术”的关联。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过程性技术,即以个体自身经验和策略等形式存在的技术——技能或所谓“人的技术”。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关注技术存在向技术价值的转换,从技术与技能如何转换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对职业发展的人性关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反对复制技能,反对单纯技能训练,强调综合,强调思维训练,以避免单纯通过拷贝工作步骤进行课程设计的弊病,寻求职业工作的变动与应对的策略。一是通过对现实具体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设计,把握具备具体职业特征的工作过程六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进而掌握指导完成工作过程的思维过程的六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训练,也就是从具体的个性去获取普适的共性。二是通过对完整的思维过程的掌握与迁移,去应对未来变化了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通过同一范畴载体的设计,在“重复”中掌握“同”的工作程序,在“类比”中习得“异”的工作特质,从行动与思维如何跃迁的角度更高层次地体现了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开辟了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新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继承和创新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职业行动”这一复杂活动进行系统化分析,克服了职业能力系统化分析抽象、虚化的弊端,开辟了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途径:一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技术与技能、行动与思维等高职课程重要概念的厘清与界定,实现了高职课程知识观、能力观、教学观、质量观等课程观在高职课程理论上的内在统一,并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与程序,具化为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现高职课程理论与高职课程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二是通过对实际工作过程的分析,确立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模式,在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职业学习领域,再进行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设计,实现课程体系与具体课程的内在统一。三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情境等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四是通过仿真或真实工作情境的整体化、体验式设计,解决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评价多元化问题。可以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次“颠覆性革命”。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在印刷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一)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高职课程设计总的思路与方法,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主要应考虑三方面的层次与逻辑:一是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课程模式,如学习情境课程、项目化课程、任务型课程、案例课程等;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之间的组合关系,如并行式、包容式、递进式等;三是根据技能与知识的有效整合方式组织和序化学习情境(或项目、任务、案例等)内容。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印刷技术专业可设计多种多样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面以印刷技术专业部分主干课程为例,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模式选择与内容设计。

以任务为载体的印刷工艺类课程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包装印刷工艺、印后加工等印刷工艺类课程是印刷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可根据印刷工艺的明确印刷任务、印刷准备、实施印刷、印刷质量检验等实际工作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精品课程《平版印刷工艺》,以“精装书印刷” 单个典型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递进方式,并结合国家平版印刷工职业资格标准,将知识解构与重构,实现了技能与知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基础上的高度融合。

以项目为载体的印刷综合实训类课程如印前综合实训、印刷机操作综合等实训课程。该类课程可以选择印刷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按照项目类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学生经过具体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即可较全面地掌握图像制作与处理、菲林输出、印版制作、印刷品印刷、印刷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模块组合为主的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课程印刷机结构与调节这门课,可以说既是印刷工艺等综合类课程的基础课,其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该课程可以印刷机的典型构造为基础,按照印刷机结构组成序列、难易程度、操作顺序等综合考虑,系统提取学习模块,使学生在学完各模块后整体把握印刷机结构,并能结合印刷工艺等课程的学习,掌握印刷机调节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以问题为中心的印刷故障排除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印刷质量故障和印刷设备故障两个类别。如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可根据故障性质、类别,以一个或几个故障问题为主线设置学习情境,将课程实施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务操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以解决、处理一个或一类故障为目标,学生完成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训练后,获得印刷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系统化能力。

以案例为载体的印刷业务与管理类课程如印刷成本核算、印刷企业管理等课程。该类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工作类别、工作环节等设置教学单元,以典型案例贯穿单元内容,并且在每个教学单元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供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课程实施建议进行小组或团队教学,将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结合。

(二)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应注意“系统化适度”系统化是一个组织构造范畴的概念,本身含有科学化、合理化、优质化、高效化等价值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要想方设法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是在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原则下进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如果不考虑课程之间的有机关系、技能与知识间的结合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的概念过于通俗化,让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容一切基础理论,如将印刷材料、印刷设备、印刷色彩等全部整合进印刷工艺,就将导致印刷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系统化泛化”,这样的课程设计实际上也是无法进行的。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基本思想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为基础,对印前、印刷、印后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业务处理流程与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全集成,使得图文信息、生产控制信息、业务处理信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顺畅流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印刷企业更好地适应及塑造内外部环境,为顾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关键绩效。

 流程再造(或企业流程再造)理论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学重要理论之一。迈克尔 哈默和詹姆斯 钱皮(1993)将流程再造定义为:“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的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的再设计,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流程再造的思想是企业通过对流程的再思考与再设计,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近年来,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众多行业都在思考变革与重组,寻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及方法。流程再造理论在这样的变革时代也就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很多企业尝试实施企业流程再造。印刷行业也不例外,从信息化到erp,再到将印刷生产与管理各环节及职能部门集成为一个整体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流程再造的思想。本文结合流程再造理论分析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思想。

一、企业流程与流程再造理论

1、企业流程的概念

流程一词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系列相关的人类活动或操作,有意识地产生一种特定的结果。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流程由一系列活动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结果及目标。企业流程就是企业完成其业务活动,为顾客创造有效的价值并获得利润的过程。企业流程的分类根据其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如按流程的处理对象分,可以将之分为实物流程、信息流程等;按流程跨越组织的范围来分,可将之分为部门间流程、企业间流程等;而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说,将其分为管理流程和营运流程更符合其特点。

2、流程再造核心思想

企业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有两个,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再造的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一是通过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包括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在赢利水平、生产效率和速度以及顾客满意度等关键指标上有一个巨大的改进,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使企业不仅取得经营业绩上的巨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形态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将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态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形态,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印刷企业流程及流程再造

对于印刷企业,可将其流程分为印刷生产流程和业务处理流程。印刷生产流程又可分为印前处理流程、印刷加工流程、印后加工流程等子流程,主要包括图文输入、图文处理、排版、拼大版、分色加网、软片与印版输出、数码打样、墨键设定、印刷控制、印刷、裁切、折页、装订等活动。

业务处理流程则主要包括问讯、计算、报价、订单确定、订单准备、生产调配、作业追踪、物流等活动。

印刷企业流程再造是指对印刷生产流程、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塑造,将原来支离破碎的各职能部门组成一个整体,适应激烈变化的环境,满足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以作业、过程为中心的目的,改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再造可针对印前处理、印刷处理及业务处理等单个子流程,也可在多个流程间进行,实现印刷生产与业务处理流程的整体调节。

三、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1、数字化工作流程基本思想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基本思想是以数字化的生产控制信息和管理信息为基础,对印前、印刷、印后流程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实现业务处理流程与印刷生产工艺流程的完全集成,使得图文信息、生产控制信息、业务处理信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顺畅流动。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印刷企业更好地适应及塑造内外部环境,为顾客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关键绩效。

2、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几个层次

数字化工作流程从其涵盖活动的数量和范围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及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1)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是以印前活动的数字化为基础,从印前流程中关键活动着手,对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如使用ctp技术缩短流程,以更优异的pdf文件取代ps文件作为页面描述格式,采用自动印前检查方法取代以前完全手工的检查方法,采用自动拼大版技术取代手工拼版,由一个高素质的员工完成从图文输入到处理及检查与输出的整个流程等

(2)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印前、印刷与印后)。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除了对印前流程进行上述设计之外,还将通过流程间的整合实现印前、印刷及印后流程的无缝链接。这种链接需要信息化、自动化的基础,以及管理层与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流程间的整合同样可从关键活动着手。如通过色彩管理及标准化实现印刷机油墨预设的自动化,减少印刷的准备时间;通过印前流程中产生的ppf印后控制信息对印后加工设备进行自动参数设置,提高印后加工的效率等。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具有很高的印刷生产柔性,更能适应当前印刷环境的变化及顾客的需求

(3)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核心是通过pdf、ppf、jdf等标准对印刷生产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将它们集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信息在流程中畅通的流动。该流程以作业为中心,以客户作业信息输入为起点,以jdf为标准,实现问询、生产计划制定与控制、物流配送、应收款回收等活动的流程化处理。同时,客户与外协企业也成为流程的一个节点,企业、客户及外协企业间的沟通更快捷、高效。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三个流程中涵盖活动最多、再造最彻底的流程。

四、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企业流程再造的思想。理由如下:

1、数字化工作流程是流程内部及流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

基于pdf的印前工作流程是基于印前流程内部的再设计,基于pdf+ppf的印刷生产工作流程及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是基于流程之间的再设计与组合。

2、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以顾客为导向的思想

流程的再设计是为了更快、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在较短时间内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印刷品,满足顾客的需求。

3、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现了以作业为中心的思想

基于pdf+jdf的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以作业为中心而设计的,整个生产与管理围绕作业而展开。流程输入的是包括客户资料在内的作业信息,流程的各节点能从作业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各节点的状态保存在信息网络中,其他节点可通过相关权限了解状态信息。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 哈默,詹姆斯 钱皮.企业再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印刷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一)大印刷观为基础的印刷术视野我们分析印刷文化的构成体系,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着眼,从“印刷术”产生于人类社会、服务于人类社会、又为人类社会所改造和创新等社会现象来抽象提炼,概括出印刷文化体系的主要构成单元。我们对于印刷文化的认识基础是来源于“大印刷观”。长期以来,传统印刷观念把“印刷”理解为仅仅是印刷书报杂志。这种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经济发展并带有很大局限性的旧有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印刷事业的发展。大印刷观是以系统、整体、全方位、多角度的方法来看待“印刷”的。印刷从属于文化这一概念已为人们所共识。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事实上印刷远远超出文化的范围,现代社会已充分显示印刷的社会性。即使在古代,印刷除应用于书籍印刷外,还应用于宗教(佛像)、金融(纸币)、政治(告白)、生活(印布)等各个领域。由于过去以出版为中心研究印刷史,所以书籍与印刷关系的研究比较详细,认识也较深,而对印刷在其他领域的功能与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则缺乏研究或研究较少。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印刷技术日新月异,功能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领域不断开拓。印刷技术的应用领域已不再局限于文化、教育,印刷技术现已扩展到诸如:工业、农业、商业、科技、艺术、宗教、财政、金融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众多领域。“印刷”作为一种特种工艺技术正在更广泛的领域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无愧于人类“文明之母”的称誉。印刷术发明后,主要用于印刷各种书籍,为出版服务。因而形成印刷业从属于出版业的结构模式,一般以出版机构命名沿袭千余年直至近代。传统印刷观,即以出版为中心,影响着印刷史的研究。如:在考证印刷术发明年代时,往往以印本书籍最早出现的年代作为印刷术发明年代的依据。这一论点已在学术界引起争论。大印刷观也应用到印刷史的研究之中。近年来,不少海内外学者提出了以大印刷史观作指导进行印刷史的研究。李兴才先生主张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系统研究印刷史。大印刷史观派生于大印刷观,应用于印刷史研究可以揭示印刷术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潜在社会功能与作用,对印刷术的发明做出更准确、更公正、更全面的评价。大印刷史观逐渐为印刷界众多人士承认与接受。张树栋先生提出的大印刷史观的涵义是:“站在印刷立场,从印刷角度出发,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系统地研究印刷史。”这对印刷史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钱存训教授在《中国印刷史的研究范围、问题和发展》一文中也对印刷史领域的新课题进行了扩展性思考。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考虑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科技史、文化史、中外交通史等对印刷术的发明、传播、功能和影响等方面的因果加以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后果,以及印刷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有没有产生影响?对现代西方文明和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有什么相同或不相同的因素和后果?印刷术对社会变迁有怎样的功能?笔者认为,所有这些研究新课题的提出,正是一种大印刷观的视角,同时也从线性的印刷史研究拓展到多元的印刷文化研究的新思路。(二)印刷文化的范畴体系综上所述,印刷文化的研究范畴是比较宽泛和丰富的。其主干部分由器物文化、技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业组织文化、信息文化等要素构成。所谓器物文化,是属于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即由印品及其印刷设备所积累形成的一种印刷文化。印刷在不同载体介质上的印品丰富多彩,就拿印刷在纸本上的图书来说,图书的产生相应地就产生了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而围绕图书的研究,则衍生出了“图书文化”这个研究分支。不同时期、不同介质的印品、不同装备的印刷设备及材料(比如,位居我国印刷业重要行业协会的组织就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则形成了不同形态与特质的印刷器物文化。这是一种生产资料和产品所构成的器物文化,也是一种媒介文化。所谓技术文化,则主要是由印刷技术的发展历史、印刷技术的动态趋势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印刷文化范畴之一,包括印刷术的特性、印刷术的功能与价值、各种印刷术的演变历程与技术创新等。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印刷文化(比如我国古代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为代表的雕版印刷技术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管理和调节印刷行业的各种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印刷行业的各种知识成果与精神财富所构成的精神层面的印刷文化。所谓行业组织文化,是指主要由印刷行业的各种学会、协会、科研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组织及其活动,以及行业代表人物的专业活动与知识成果等因素所构成的印刷行业文化。所谓信息文化,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信息生态和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业态。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Wiener)在1948年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专门指出了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般形式,信息就是消息,具有一种知识属性。印刷行业所产生积累的大量书、报、刊等传统纸质文献资源和磁盘、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虚拟数字资源,构成了印刷业信息文化的知识核心部分。以上各个文化子系统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印刷行业的文化整体系统。

印刷文化的社会知识价值

毋庸置疑,印刷文化是孕育和推动人类其他文化发展的“文明之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集》中有30多次提到谷腾堡和他的印刷术,以及后来的印刷机,高度赞誉了印刷术作为最伟大发明的意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克利福德 格尔兹的代表作《文化的解释》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而文化就是这些网。印刷媒介的出现对人类社会整个交往环境、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印刷媒介在很大程度上重新钩织了人类所悬挂在上的文化之网。印刷文化塑造了人类文化的诸多特性。印刷术带来了空前浩瀚的书籍,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书籍的编目、分类、整理,以及著作本身的索引。这势必引起知识分类的革命和学术传统的变化。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媒介可以改变人的心理和思维方式,进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构社会组织。他在《媒介通论》中还特别指出:“在五百年的时间里,关于印刷术对人的感受力的影响所做的明确的评论和了解,实在是寥若晨星”。在他看来,印刷术的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过程。西方有一批历史学家在“新社会文化史”的旗帜下开始研究“知识”,探讨知识的组织和传播,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接受等内容,他们将此称之为“知识的社会史”或“知识社会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印刷媒介这一过去不受重视的内容进行研究,进而探讨知识、文化、社会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知识和传播领域中,印刷与书籍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在中国,留存下来诸多种关于书籍的各种论述和体裁,如艺文志、经籍志、购书记、卖书记、藏书约、书目、书跋、书序、题跋、书志、书刻、书约、校勘记、注疏、补遗、章句、疏证、读书记、书话、词话、诗话、评点、夹注、眉批以及有关禁书、焚书、藏书、书厄的表达,书籍地位之崇高自是不言而喻。印刷文化形态下的书籍造就了一代代独特的社会知识精英阶层。

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