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精选5篇)

  •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变换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一)猜谜语识字 学生年龄小,如果让他们单调地读、记生字,效果很差。如果教师编字谜,让学生猜字谜,这…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创设环境

新教材的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认识的字都在10个左右,再加上要求学生会写的字,一堂课十几个字,也就是一堂课要把十几个生字新面孔要变成老朋友。这么大的识字量,要求学生在课上全都认识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或在家里认字,这就要求给学生创设识字的环境和氛围。我首先和学生家长联系,要求他们把学生要认识的字做成生词卡贴在床头等位置,学生可以随时在家识字。在学校里利用黑板报丰富学生的识字环境外,要求学生把认识的生字,课外积累的生字认识的生字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组成词语、制成卡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借助这些字词的具体运用情节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的识字意识。

二、变换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一)猜谜语识字

学生年龄小,如果让他们单调地读、记生字,效果很差。如果教师编字谜,让学生猜字谜,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三人同看日出是春”“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一半水里游,一半吃青草是鲜。”我发现,在让学生猜字的时候,就连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想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二)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

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就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字形、部件、独体字等,进行加一加、减一减就成了新字的方法。如:禾+中=种,日+月=明,白+水=泉,植-木=直等。学生在数学课上学过加减法,在语文课中也有加减法,觉得很好玩,在玩的过程中识字,使学生乐学、好学。

(三)比较识字法

有一些形声字或字形相近的字,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着来记忆。如:清、情、晴、蜻、睛,这几个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声旁都是“青”,它们的韵母都是“in”。“晴”的形旁是“日”,表明这个字与“日”有关,是天气晴朗的“晴”。再如“火、伙”、“半、伴”虽然这两组字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还有“妈、奶、姐、姑、娘”,因为妈、奶、姐、姑、娘她们都是女的,所以这些字都是女字旁。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

(四)扎实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生字多阶段复现,在复现中巩固识字。

1、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

预习是专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的。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强化对字音、字形记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进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如学到“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一句时,我让学生读儿歌《猜一猜》中的句子“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通过比较读,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不同,字义也不一样。

4、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

在教学中,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经常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开展了推荐读书活动,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识字的巩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既有效地巩固了识字,又使学生及早接受独立阅读的训练,获得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培养。

三、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们的特点是都喜欢听表扬的话,都愿意得到教师的奖励。因此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把要求学生认识的字先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比一比谁记得快,谁记得多。记得快的、多的予以表扬和奖励。这样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学生争相识字、记字,希望自己比别人记得多,争当识字冠军。

在课堂教学中,让识字多些的学生发挥一技之长,给其他同学讲他识字的诀窍。小学生就是这样的,讲课的小朋友觉得新鲜,喜欢登上讲台为大家说,领大家读(即使他说得不一定具理论性,不一定富推广性。)但是每个孩子都很珍惜能上台讲的机会,因此在课下也更加用心识字,归纳方法,兴趣更高涨。而识字量较小的同学,看着自己同样大小的学生站到台上,也是兴味盎然的看着、听着、记着,同学口中的方法,对她的实用价值似乎比老师地方法更有用呢!

在课后,开展“比一比”活动,学生把认识的生字,课外积累的生字认识的生字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组成词语、制成卡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评比“识字能手”。借助这些字词的具体运用情节来加深印象、激发兴趣。

四、生活中识字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夜色

【教材分析】

怕黑的天性使孩子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孩子们探索的视野。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的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的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的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了孩子们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在教学中通过诵读诗歌感受小朋友从害怕夜晚到不害怕夜晚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增强识字兴趣,让识字、写字、读课文变得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胆、敢、往”等12个生字和厂字头1个偏旁;会写“色、外、看”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读懂句子的意思。

3.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读好长句的停顿;正确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我”的转变过程,从小就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夜晚星空的景象,引导学生交流。

师导入:夜晚的星空多么美呀,可是有个小朋友却害怕夜晚,不敢往外瞧。他是谁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

2.板书课题:夜色。

3.学写“色”。(结构、偏旁、笔顺;下面的“巴”要舒展)

4.齐读课题。说一说你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

二、读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向同学请教,读准拼音,重点强调“胆、敢、往、勇”都是第三声,“窗”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散”为平舌音。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用字组词说话。看谁说的句子更精彩。

4.自己再读课文,数一数课文共分为几个小节。(2小节)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文,找出从前的“我”和后来的“我”分别是怎样的。

2.出示课文插图及第1小节。

(1)指导朗读第1小节,提出“词语连读”的要求,引导学生在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准确停顿。

如,“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2)那时候的“我”胆子很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看图片,结合第1小节内容说一说图中描绘了什么。

(4)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分享“勇敢”的故事)

(5)带感情读第1小节,教师指导节奏。

四、学写生字“外”“看”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外”的“卜”部要长而宽)

2.教师讲解,范写生字。

3.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4.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字词认读比赛。二、朗读课文,学习第2小节

1.指导朗读第2节,重点指导长句子的停顿。如,“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2.想想“偏要”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偏要”说一句话?(指名说)

3.“我”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4.后来的“我”还胆小吗?为什么?

5.体会“我”由“害怕”到“不害怕”的过程及变化。4.你晚上会和爸爸妈妈去散步吗?你看到过哪些景色呢?说一说。

三、带感情朗读课文

1.体会害怕时是怎样的,来朗读第1小节。

2.看到夜色下的美景,不再害怕的感受,来朗读第2小节。

3.小组比赛读。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课文中的生字你都会认了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2.课件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动画。

3.教师指导“再、晚”的结构笔顺。

再:笔顺是。注意第四笔是竖。

晚:“日”字旁,共十一画,第十画为竖撇。

五、领悟“夜色”

1.教师播放歌曲《小星星》,引导学生通过听儿歌,感悟“夜色”的美。

2.你觉得夜色怎么样?(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来板书,如“美丽、迷人”等,相机出示课文第二幅图。)

3.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谁能带领大家来读一读呢?

[教学板书]

9夜色

“我”从前

胆小散步亲自看现在

勇敢不怕黑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第一步,“1+1>2”模式构建教师管理模式

针对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师资紧张等现实情况,学校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采取“1+1”教师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师发展。这两个“1”,一个是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一个是镇及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两个“1”直接为校长负责。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主任除了承担学校大大小小的日常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本级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学初,每个级部都要根据县教研室和学校部署的教师培训内容制定详细可行的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报学校教导处审批。

在日常的校级培训过程中,学校校委会都要根据每个级部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量化赋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内容的落实、培训笔记的撰写和培训效果等;在学期结束,学校根据每个级部本学期培训量化分和本级部学期内的教科研成果给每个级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级部量化考核总分。

级部负责制,是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本学期开始,镇小学的业务归中心小学负责,全镇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教导处每个学期初都要制定制定学期计划,报学校校委会审批。本学期,镇小学除完成上级组织的全员培训和各级教科研活动以外,安排不少于两次的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的业务学习,和不少于四次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合并初始,领导们发现,很多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接触过许多鲜活的教育事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教学事实及反映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就不可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在申请课题前,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教师课题申报前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申报要求,让教师们做到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长处选题,严格把好申报关。教师在申请课题后,立即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填写课题审批书,提交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方案、审批书的审查,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统一编写课题号,写出同意并组织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期阶段性研究计划,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我们一般按照“个人申报-学校审批-成果展示一教师应用-撰写体会”的程序进行。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都会安排年轻、思想超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外出学习,但是,这些教师学习回来往往只是简单的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没有很好的进行反思内化,导致了“外出学习私有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以外,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一)学习反思

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学习的反思和外出学习后的反思汇报。学校根据教师自学反思情况、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学科特点,择优选派外出学习人员。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

(二)实践升华

外出学习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三)研讨拓展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在教研组研讨会上,要求参与教师集体评课、集体研讨交流,集本组集体智慧与一体后由外出学习教师执笔,撰写出整个活动的经验性材料,在周五学校召开的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四)全员深化

全体教师在听取介绍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内消外用,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内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去,使外出学习的成果得到全面深化,使学校的教师得到全员性的发展。

四、三步走策略初现成效

我校的三步走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较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专业成长。

一是骨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

三步走策略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教研的积极性,现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老带青、青教老,学习风气浓厚。

二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有效的策略,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年来,学校申报教师个人小课题30余项,结题率95%;县教研室去年下学期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创新燎原奖评选中,我校3人次活动一等奖;去年年底学校“安全管理”科研课题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结题,校长也被评为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校长;本学期,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深化课题意识、课题带动教育教学已经深入学校学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一年来,在县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有100多篇获奖或发表,其中省市获奖达20篇,自编出版了校本教材、教育专著5部。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教师专业化;策略;类型

1 教学反思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反思”一词,反思性教学是美国学者斯岗提出的,他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反思在我国古代就已有雏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五日三省吾身”道出了反思的重要性。我国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和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或教学形式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回顾、审视和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有机融合,不断澄清、质疑自身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在行动研究中建构全新的“教育自我”,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应用与实践者,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的过程,教学反思则是教师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的、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得到专业成熟。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评判标准,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①满足学生要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为标准;

②以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发展为标准;

③以教师为他人或集体所作的贡献为标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及能力,而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

3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类型

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我在教学中的反思,主要是教学后的反思。

按反思内容,分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的反思。

4 教学反思的策略

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教师首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教师应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再者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体做法:

4.1 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并将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加以剖析,再到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实施,才能使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反思水平的有力保障。

4.2 勤思多记。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持之以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教学中的点滴感受随之记录,积少成多,以促进教学反思的提高。

4.3 多听观摩课,多与教师同行相互交流,分析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原因,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观摩他人的教学活动,自己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学习他人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组织形式,可以使自己教学上少走弯路。

4.4 自己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中国有句俗语“旁观者清”,有时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而听课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优缺点剖析很深;备课时的预设,教研组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课后的交流评课,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达到了很高境界。因此这种方式是我们教师个人发展的最佳途径。

5 我个人的亲身体会

我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回顾十五年之多的教育之路,有汗水和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前几年是在教学中“摸爬滚打”,了解教材,走近学生。而新课程改革的这十多年,我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最快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对教学新理念能基本理解,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市优质课评比的几年中,本级段的老师对我教法的建议,我视为珍宝,认真领悟,真心改进。有时在头脑中回想自己当天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有时用笔记下当天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在级段6个班评比中均居前三名。与此同时,自身教学素养也不断提升,参加了市级、省级、部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近10篇。其中《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获省级一等奖,《新课程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获部级一等奖,课件《找规律》获部级二等奖,并积极参加了川汇区教研室的部级课题研究《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如今此课题正在校内进行推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近两年在我校轰轰烈烈的展开,我也不甘落后,课前细心备课,反思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以至于教学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课下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针对我校大班额现象(每班100人以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就更为重要和必要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对钱的知识理解很少,课前反思后,我给孩子布置了课前作业,向家长了解或上网查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上课时,学生说地很好,知道中国的钱叫人民币,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叫日元,香港的钱叫港币……,还知道了课堂上的很多知识,本节课孩子的学习欲望很高,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课余,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数学沙龙组织,和沙龙会员听研讨课,授课教师先进的教法和理念,我细心揣摩,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优秀教师的带动下不断成长。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等课改著作,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法。

总之,教师是课改的关键,教学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不少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显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的有效反思。老师们,朋友们,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从自身专业成长的现状出发,通过不断优化的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培训教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层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9―03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师范司审定通过了两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建设方案。目前,这两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初级和中级已经出版,并成为全国统一培训使用的教材。本文结合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透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2]和中级[3]培训教材分别由八个模块组成,综合各个模块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诉求,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均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初级教材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特别是两种不同课型――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意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不同课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中级培训教材围绕单元学习,介绍了如何规划主题单元,围绕特定专题设计研究性学习,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设计单元学习评价以及实施单元教学过程,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微观层面即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 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

《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依据《标准》,涉及到了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导型教学、探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行动研究等。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游戏、活动等引导教师去体会、理解这些知识。如初级培训教材模块2,就是通过研习案例、小组研讨后,进而介绍教育技术内涵的,使中小学教师在对基本知识有所体会领悟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同时,教材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如PowerPoint、Word、Excel、FreeMind、FrontPage等,教师需要掌握这些软件,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如中级培训教材在模块1就介绍了思维导图工具FreeMind,之后各个模块中均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员利用该工具,使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深入体会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支持作用。

3 交流沟通能力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化环境下,BBS、Email、QQ、MSN、Blog等信息交流工具不断发展完善,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初级培训教材在模块6专门介绍了邮件管理工具Foxmail,中级培训教材模块1中详细讲解了网络协同交流工具Blog,在其它模块也根据需要穿插介绍了一些信息化交流工具,以使中小学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与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交流沟通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

4 反思能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4]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更是要求教师能够自我反思。可见,反思能力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之一。写反思日志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以及培训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写反思日志,尤其是中级培训教材,每个模块的“练习与反思”部分都列出了需要教师反思的几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在Blog上该模块学习的反思日志。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另一种反思方法,有利于培养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高级培训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5 教育科研能力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由过去的工艺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就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这也正是教育技术高级培训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之一。中级培训教材为此作好了铺垫和衔接,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尤其介绍了一种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一般步骤。

二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

20世纪70年代末,伯顿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求生存阶段(Survival Stage)、调整阶段(Adjustment Stage)和成熟阶段(Maturity Stage)[5]。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来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来阐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

1 求生存阶段

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在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益,改善教学质量。为满足教育教学和自身生存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加初级培训的教师,刚刚接触教育技术,对其了解甚微,他们关注的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的操作应用。并且此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缺乏信心,不愿意进行尝试,甚至产生畏惧。因此,初级培训侧重引领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实践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如何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2 调整阶段

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面向的是已达到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水平考试的一线教师,它以初级培训为基础,但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是对初级培训的深化。中级培训特别重视学员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能够进行课程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另外,中级培训教材充分展示了目前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新方法,如思维导图、Blog和行动研究等。中级培训中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比较丰富,克服了畏惧心理,心情比较放松,并且会寻找新的教学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 成熟阶段

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经历高级培训的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应该进入成熟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经验更加丰富,对教学活动驾轻就熟,能够不断地追求并尝试各种新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处理大多数可能发生的新情况,灵活自如地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关系探讨

前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分别进行了论述,那么这些能力结构与层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可以视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能力,是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在求生存阶段就已获得,但在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种能力并不是对求生存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提升、发展变化的过程。

处于求生存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知识和应用仅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当他们看到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做法时,不愿意尝试,即使尝试,也限于照搬或稍作调整就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处于调整阶段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他们不再满足于照搬和模仿,而会对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切性进行深入思考,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表现出一种不断反思、调整和综合的行为,反思能力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

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是教师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一个重点。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反思能力是关键。教师在对教育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超越,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此时,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处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技术能力进入成熟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2]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 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 中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