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精选5篇)

  •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精选5篇)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运用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培训学生朋辈,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受到学生朋辈好评,系列团体辅导能切实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而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完善和创新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关键词:团体辅导;朋辈心理工作室;朋辈互助

DOI:10.15938/ki.iper.2016.05.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30-04

一、问题提出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力量和各种心理辅导技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1]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锐亮点,其优势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互动平台,能够模拟社会情境,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生涯意识等方面效果显著。[2-6]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7]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实施方便、推 广性强、见效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它有利于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有利于助人自助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近年来,大多数院校建立的“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构建朋辈心理互助体系提供基础。[9]

2013年,基于生活社区的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学校组织优秀心理辅导员组建朋辈工作室指导团队,并面向社区招募一批对心理感兴趣并有志愿服务意识的学生组成朋辈互助的骨干力量,由心理辅导员指导学生朋辈在心理工作室中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10]

本研究结合上海大学朋辈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开展,聚焦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交叉领域,在排解学生朋辈自身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朋辈的专业技能,增强助人与自助的能力。团体辅导与朋辈互助的结合,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帮助高校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健康三级网络体系,为我校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总结经验、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47人,都来自大学二年级,身心健康,有比较强烈的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意愿,对心理学感兴趣,性格友善坦诚,愿意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其中有12人参与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活动,男生4人,女生8人,平均年龄为19.33岁。

2.研究工具

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效果评估使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简称CD-RISC),该量表共25个项目,分属于坚韧(13项)、力量(8项)和乐观(4项)三个维度。于肖楠等研究认为,其信度指标令人满意,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11]该量表的英文版的信效度也得到证实,且有研究证明其能够反映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全面改善状况。[12]

本研究所采用的《团训效果评价表》借鉴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资料基础上修改而来,采取五分制,共4个维度,其中课程适用性(2项)、培训内容评价(6项)、培训师评价(6项)、反思和建议(4项)等。

3.研究步骤

第一步,心理辅导员在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根据团体辅导方案资料、团体辅导理论,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制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见表1)。

第二步,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由心理辅导员担任团体心理辅导带领者,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一系列活动。

其中抗逆力成长小组的辅导活动共7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总活动时间为14小时。成长小组成员固定,7次活动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包含小组破冰和熟悉、小组建设和成长、结束三个阶段。每次活动亦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标准模式,由热身活动开始,之后聚焦一个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工作,最后以小组分享结束。工作主题大致包括相互认识、自我觉察、冲突处理、人际交往等,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活动、会心交谈、沙盘游戏等。

第三步,评估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采取过程观察法、量表评估法和个别访谈法等三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在活动过程中及时了解成员表现和团体特征,及时调整活动进程,改善团体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了解团体成员对团体的满意程度、对团体活动的看法、感受及收获等,以便于客观评定活动效果。

4.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1.学生朋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情况

对上海大学社区学院朋辈工作室学生骨干开展的部分单次团体辅导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不再赘述。

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均值为4.71分,其中课程适用性4.29分、培训内容评价4.46分、培训师评价4.72分。经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抗逆力成长小组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总体评价(p=0.03

2.团体辅导前后抗逆力得分差异的结果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经过7周的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学生朋辈骨干的抗逆力总分得到显著的提高(p

四、讨论

1.上海大学朋辈心理工作室的建设理念

其朋其辈心理工作是践行钱伟长校长的“学生培养更重要在课外”思想,变革学生管理和服务模式,打破学院屏障,在社区学院打造一个面向全体南区学生的,集心理互助、人格发展、素养提升、交流分享、危机干预等功能为一体的学生朋辈活动区域,探索基于生活社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大类招生分流后大学生协同培养模式。[13]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注重将发展性心理教育与危机预防干预有机结合,努力将成长危机转化为发展动力,普及危机干预常识的同时加深自我了解、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心理服务接地气,朋辈互助进楼宇,这种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喜爱。

心理辅导员坚持“走近学生,近距离指导朋辈工作”,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朋辈成员识别危机信号的意识和能力,并给学生朋辈骨干创造分享心理知识的平台,鼓励学生朋辈践行体验式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的效果评估

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朋辈的选拔和培训。[14]学生朋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朋辈互助的有效性。[15-16]本研究中,通过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团体辅导培训效果加以检验,如表2所示,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辅导和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都是非常良好的。

在对团体辅导效果的个别访谈中,学生朋辈们表示“参加活动很开心”“游戏环节十分有趣,也能引发人思考”,既能“舒缓心情,放松压力”,又能“学到很多以前未涉及的东西,有助于提升自己”,还能“增强同学关系及团结度”,“是在繁忙学习中一次很好放松”。学生朋辈对“朋辈互助”的理念也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感。可见,受众对活动本身的总体心理感受是满意和有收获的,感觉活动设计合理,内容有趣有益,培训师带领得力,在活动中很快乐,能有所思考,还能将收获运用于生活中,“希望把这种好的氛围、愉悦感受传播开去,带给更多同学”。

学生朋辈对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主题、活动频率、培训师控场等方面提出的想法和期待,如希望“游戏更富有趣味性”“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增加活动频率”,建议“培训时间控制地更精准些”“给参与者反思时间多一点”等,也在系列团体辅导上得以改进,因而可能出现“抗逆力成长小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活动”。

本研究还发现,学生朋辈骨干抗逆力水平在7周团体辅导之后得到显著提高(见表3),说明抗逆力成长小组确实能够提高学生朋辈的抗逆力,与滕秀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团体心理辅导显著提高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水平,体现在自我效能、变通性、乐群性、情绪冲动性、情绪恢复性、情绪破坏性等方面。[17]而学生朋辈抗逆力的提升对于学生朋辈自身成长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发展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林静将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发现前后存在显著差异,[18]王玲针对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取得理想效果。[19]

3.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发展的促进作用

许静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上海高校中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受到师生欢迎,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得到师生认可,但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情况尚不令人满意,在学生参与度、心理辅导关注度、辅导人员专业质量和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困难。[20]团体辅导参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普及团体心理辅导,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朋辈和广大辅导员的作用,提高师生对心理辅导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检验了心理辅导员专业素质,心理辅导员所带领的团体辅导无论在主观或客观上都令人满意,证明心理辅导员已经具备较高的团体辅导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为团体辅导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师资力量。

以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普通辅导员带领团体心理辅导的认同度尚可,[21]今后可尝试让具备经验的心理辅导员以“Train the trainer”的方式培训普通辅导员,让更多人掌握基础团体辅导技能,扩大团体辅导覆盖面,让更多学生享受团体辅导乐趣。

通过活动体验与系统培训可以培养出具备团体辅导理论与技能的学生朋辈骨干。吴素梅等人发现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缓解社交焦虑,减轻交流恐惧效果显著。[22]朋辈团体辅导可用于新生适应、寝室人际、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等方面。[23]尽管可能由于权威感的关系,朋辈带领团体辅导在学生中的认同度还有待提高,[24]但学生朋辈更具时代感和创造性,更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可通过提供展示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树立专业形象,让他们在朋辈互助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助人同时自我成长。当然,朋辈带领团体辅导的效果仍待未来检验。

五、结论

第一,团体辅导运用于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受到学生朋辈好评,总体评价在4.50分以上,且系列团体辅导的总体评价显著高于单次团体辅导。

第二,抗逆力成长小组系列团体辅导切实能够提升学生朋辈的抗逆力水平,特别表现在坚韧性上。

第三,朋辈心理工作室建设对团体辅导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时进,高艳.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06(3):60-62.

[2]张新奎.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许静.大一新生抗逆力团体辅导的实证研究[J]. 心理科学,2010(2):474-477.

[4]赵小青. 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7(10):76-78,93.

[5]肖秋萍. 团体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6]韦敏. 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7]成静.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8]张元洪. 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21-123.

[9]祝秀香,陈庆.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完善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67-68.

[10]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朋辈工作室[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10448.

[11]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in Chinese peopl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7,35(1): 19-30.

[12]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 2003(2):76-82.

[13]上海大学社区学院. 学院简介[EB/OL].[2014-10-30].http:///Default.aspx?tabid=20429.

[14]苗秋生,翟瑞,杨慧琴,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 广州化工,2010(7):233-234,263.

[15]蔡晓军. 对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2):72-73.

[16]倪潇潇,李东艳,曾子秋.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13(6):53-55.

[17]滕秀杰.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8]林静.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素质的实验研究[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769-771.

[19]王玲. 高专院校朋辈辅导员自我管理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0(S1):465-466.

[20][21][24]许静. 团体辅导与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以上海高校为例[C]//上海大学生心理咨询方法与途径国际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论坛(8).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8-128.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情商教育;职校班主任

在职业学校多以班级为小团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协助学生在团体情境下促使学生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中自我认识与提高,自我实现,快速消除陌生环境的紧张与焦虑情绪,与团体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团体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结合班主任工作――身兼两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职校班级管理第一人是班主任,也是学生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推进职业学校情商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以共青团工作为切入点,协助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班主任可以多一个身份:班级团支部辅导员。职校学生在目前教育评价标准下不突出,问题较多,光靠单纯的普通教育是不够的。班主任兼任本班团支部辅导员后,不再单纯是学校规定和制度的传话筒,更注重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可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制定团活动计划,定期运用团辅活动开展团活动,注重学生思想上引导,说教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步心理感受与心理活动体验分享。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阳光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积极服务于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青春期叛逆心理关怀与矫正、平衡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工作把好德育教育第一关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情商的技能型人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已被职业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广泛地运用到学生情商教育工作中,成为一线基层班主任们的职业品质提高和学生工作创新形式的新方法。

二、结合班级建设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结合班级建设搞团体心理辅导,把班集体作为一个“团辅团体“,从而树立班级正气,提高凝聚力也间接地教育和带动了班内的问题学生。即“小团体运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对新生班主任来讲,在活动过程中留心观察,也会意外收获有带动性和创新性的班干部候选成员。以新生班级建设为例,我们分如下几步开始团辅活动:第一步:开场暖身。如跳兔子舞、“大风吹”、“小风吹”等等,这些都是以快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运动性活动。第二步,注重分享。这是团辅的主要活动阶段,注意活动的时间控制,最好每次活动安排3个左右主题相关的项目,具体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目的是为消除同学之间的陌生感,大家变得“亲近”起来,变得乐于交往和互相学习。注意,每个项目都要注重分享,分享与总结是不同的,应该全员参加,防止游离的成员,总结同学们的共,分享是彼此心灵沉淀和触动的过程。第三步,总结收获,处理离别情绪、彼此祝福,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我们采用宁静身心项目,如唱告别的歌曲、祝福留言卡等。

三、结合主题班会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加强情商教育

班会是班主任工作的又一利器,有效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心理上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促进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的完美结合,让主题班会形成各个系列化的小团体辅导活动,并与团辅的形式多样化相互补充,将成为班会创新和发展的新趋势。统一安排和布署主题班会,运用团辅理念和游戏辅导、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法等多种形式等把主题班会有序地连接,以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自我省悟和主动改变。所谓“系列主题班会”充分发挥了团辅的创新应用性与拓展性,与传统班会最大的不同就是班主任要尽量保持中立立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看法;重视学生的意见,理解和尊重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学生学生。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情商素质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桥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与中职学校班主任情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利用其团体心理转导自身的优势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开展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项,应引起班主任们的重视和注意,提高决策力,掌握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静,陈杰.中专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24-427

[2]吴磊,钟国芳.谈团体心理辅导与高职院校班级德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6,2(1):73-75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720(2009)36-1983-03

摘要 目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对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方法采用固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肇庆学院的全体专兼职辅导员进行了6次共16个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辅导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加强了辅导员对其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结论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行之有效,但团体领导者应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关键词 心理健康;实践探讨;固体心理辅导;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其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相对于专业教师,绝大多数的辅导员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和素质要求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如何使辅导员及时地舒缓压力,释放压力,保持其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为辅导员心理减压是我们进行的新尝试。

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心理成长的需要 团体心理辅导的独特方式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多项沟通、交流互动及宣泄负性情绪的平台,辅导员们在对为他们设计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和探索个人价值等方面都可以相互提供和分享多元化的资源,同时可以学习和模仿团辅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去洞察自己,扩大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观(反省)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和认知,在分享和交流中得到改变和提高,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1.2 团体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自身工作的需要 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辅导员通过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在自我心理成长的同时,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3 团体心理辅导是解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需要“师源性”心理伤害主要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辅导员由于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高危性的职业风险和低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非常容易蓄积负性情绪,而这些负性情绪不及时宣泄出去,就很容易将之发泄到工作中去,发泄到学生身上,也就避免不了“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团体心理辅导为辅导员们提供了一个建设性地宣泄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热身游戏活动、纸笔练习和绘画练习,我们有理由假设,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方案

2.1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其总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其一般目标是: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辅导员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辅导员们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与欣赏同事、学生,了解多种沟通方式,增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了解、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2.2 辅导员团体的性质 其性质为封闭性、结构式成长团体。团体成员为我校全体专兼职辅导员以及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室”的部分成员。我们采取的是大团体进行热身活动和结束活动环节,小团体进行主要活动(主题探讨、分享)环节的活动形式。每周活动一次,共6次。每次2.5~3小时。活动场所为安静、有能移动的椅子及多媒体的大活动室。

2.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 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柏恩的人际沟通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论和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理论,采取集体热身游戏活动:小组纸笔练习、绘画练习、心理剧表演:集体跟随视频做手语操及齐唱歌曲等活动形式。6个单元的内容分别为:第1单元~“第一次亲密接触”,主要目标是使成员相互问相识、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建立小组。第2单元~“我的自我我最知”,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深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对自我的探索。第3单元~“生命的价值我探寻”,主要目标是增进团体成员间的深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第4单元~“快乐烦恼伴我行”,主要目标是探索人际沟通的技巧及更深入地对自我进行探索。第5单元~“经历风雨,方见彩虹”,主要目标是挖掘做辅导员工作的优点、探讨应对和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及更深层次地探索自我。第6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主要目标是引导成员思考目前困扰自身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求得组员的帮助。

3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

3.1 对设计方案的评价 经过实践证明:辅导方案的理念是正确的。在辅导中我们所遵循的一个都不能少原则、重资源取向轻问题取向原则、保密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特点,强化了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与辅导的内容及形式相一致。但在辅导目标的针对性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从活动内容来看,大多数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是合理的,进行得比较顺利。成员能够通过做游戏领悟到游戏背后的意义,但也有一些游戏做起来秩序比较混乱,且标准不易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活动环节需要改进的方面较多。过多地重视了对自我的探索,但对辅导员情绪的管理与调节方面显得薄弱。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探讨,其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束活动环节的设计,应该说是恰到好处的。歌曲的选择比较贴近主题,成员的情绪也比较饱满。

3.2 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从6个单元的活动过程来看,三大主要环节活动内容的进行是有序而顺利的。整个活动过程具有安全、温暖、尊重的团体气氛;团体成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辅导关系;每个单元的活动都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多项交流。

3.3 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由于我们把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定位为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要求全体辅导员必须参加,没有采取辅导前先进行招募成员的办法,所以,导致了辅导员参加团体辅导的动机不强,其参与热情及开放自我程度远远不如一起活动的大学生们,有一定的防御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但是他们在主要活动中却表现出内省深刻、总结体会深,理性探讨多的特点。这可能与他们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有关。

3.4 对活动效果的评价 经过一个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我们认为,辅导员们对学生心理辅导的能力得到普 遍的提高,表现在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力方面以及将团体辅导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和对学生的思想工作方面。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员的心理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多数辅导员认为,团体心理辅导,加强了他们对自我的分析和认识。经过调查,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非常满意的辅导员没有:不满意者有两位;大多数辅导员都认为是比较满意的。本轮次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应该说只是第一阶段的方案,今后,我们还将设计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4 对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的反思

4.1 辅导前说明会必不可少 辅导员团体我们不进行辅导前的招募工作,但可以通过“辅导前说明会”来培养及强化其参加动机,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会的内容可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如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特点、功能、目标、意义等以及我们开展此次团辅的目的及目标,使辅导员们首先了解团体心理辅导、认识团体心理辅导,避免辅导员参加团体的抵触情绪。

4.2 团体成员由各高校辅导员组成 实践证明:对于辅导员团体来讲,采取大组活动,小组讨论的设置为佳。如何能做到既有活动气氛又不对主要活动产生干扰,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难题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实行各高校的联合,来自各高校的辅导员组成一个40人左右的团体,热身活动及结束活动集体进行,主要活动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小组成员的组成力争互不相识,这样,既减弱了辅导员之间因同事关系而产生的防御心理,又保证了辅导员身份的同一性、分享内容的共同性和深入性。

4.3 团体领导者实行各高校资源共享 团体领导者如果是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对于辅导员来讲,还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防御心理,毕竟与团辅领导者之间还是同事关系。而团辅领导者是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就会使团体成员具有安全感,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实行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对于个体心理辅导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杀意念 认知行为疗法 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8-03

在我国,新生心理测试与访谈跟进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其中对新生心理危机隐患进行排查更是测试中的重要目的,目前很多高校多半使用UPI、EPQ或者SCL90等工具对新生自杀风险进行排查[1],然而排查后的访谈筛查工作与干预工作任务却非常繁重,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往往难以满足普查后众多危机个案的处理。

自杀行为是在校大学生意外死亡主要的方式,而自杀意念(Suicideideation)是自杀行为发生的最为敏感的影响因素。[2]自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自杀意念的出现,所谓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到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此目的外显行动。[3]虽然关于自杀意念的发生率研究结论不统一,但大部分研究者均认为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例如李茜(2016)等研究都发现,及时对高自杀意念学生进行面谈咨询,能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4];杨新国(2015)应用研究性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也得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5];管晓琴(2004)应用认知疗法对大学生个体自杀进行干预,发现认知疗法能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6];还有人应用积极取向和团体辅导干预轻度自杀意念大学生等[7],这些干预方案均显著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杀意念。

国外许多研究者也对自杀和自杀意念进行过大量的研究,Miller对以往行为治疗自杀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行为治疗能有效降低成人自杀行为[8];Labelle给予30名自杀青少年12次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其抑郁和绝望感减少,认知和自我控制方面显著提高。[9]

大W新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世界,有着独特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的自杀意念干预使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可行?本研究拟通过认知行为取向的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拟探索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其自杀意念干预的可行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新生测试后625名高自杀意念学生(SOISS标准分得分高于60)进行访谈,经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逐一访谈后共筛出89名学生报告有明显的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然后从中选出60名自愿参加本研究的被试,其中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另外30名作为对照组由专人进行跟踪关注但不予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生16名,女生14名。

(二)研究工具

1.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

共26个条目,包括绝望、乐观、睡眠3个因子及掩饰效度因子。条目均以“是”或“否”记分,得分越高,则自杀意念越强。总分由前3个因子分相加而成。本研究采用标准分,总分≥60分作为筛选有自杀意念者的量表划界点。该量表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为079,四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86,适合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各年龄段的人群。[7]

2.抑郁自评量表(SDS)

由Zung于1965年编制,反映被试的抑郁主观感受以评定抑郁程度,共20个项目,采用4级平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重[8],该量表经过大量研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科隆巴赫α系数为0798。

3.焦虑自评量表(SAS)

该量表由Zung编制于1971年,包括20个自评项目。其中有15项是正向评分,5项反向评分。采用1―4级评分法,量表中20个项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将各题及总分的原始分数乘以125即得到各题及总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焦虑情绪越重。

4.大学生人格问卷(UPI)

UPI是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直译为大学人格问卷)的简称。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量表采用是1、0计分,共64道题,总分超过25分视为存在一定心理问题。UPI具有较高信、效度(Cronbachsα=0871,效度检验r=-0701,P

(三)研究程序

团体辅导总共包括8次活动,每次活动3小时,协调组员时间后安排在晚上进行。研究的量表施测安排在团体辅导开始前1周进行前测,结束后1周进行后测,结束后3个月进行追踪回访。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仅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进行关注,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并在最后进行追加辅导。

根据前人研究,要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包括社会支持、自信、生命态度、人生规划等。根据这些研究结论,本研究根据高自杀意念新生的特点,采取团体辅导方法,构建辅导和成长相结合的团体,包括破冰、人际关系、自信心培育、社会支持、人生规划、生命认识、感恩生活和珍爱生命八个模块,旨在通过团体互动,纠正不良生命态度,珍爱生命,减轻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每次团体活动中,均分为热身、主体活动和结束三部分。其中热身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小组气氛,使彼此感觉更加接近,创造小组的凝聚力,使成员更投入小组活动。主体部分是当次团体活动的主题,团体成员完成一张与当次活动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单,在每个组员都完成活动单之后,全体组员在小组内共同分享活动的内容。

(四)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10forwindows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

二、结果

(一)认识行为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及追踪结果分析

经过8次辅导和三个月的追踪,自杀意念的改变结果如下:

通过表2可以发现,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杀意念总分及三个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t=6839;3179;2812;4435,p

(二)认知行为团体对自杀意念学生焦虑、抑郁及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干预组在实验前的测试中焦虑、抑郁以及UPI各量表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上显著差异。在干预结束之后,实验组SDS、SAS得分均显著降低(t=23462;t=-4792;P05),但是在实验干预结束后三月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实验干预效应在三月后仍然存在,实验组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三个量表得分差异均显著(t=32876;t=6805;t=-3295;P

(三)讨论与分析

大学生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新生档案的建O为后续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心理教育、宣传等提供数据佐证。而普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筛查学生心理危机隐患,黄艳苹(2012)等指出,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应该引入自杀意念的排查工具。[10]本研究采用夏朝云编制的SOISS自杀意念问卷考察大学生自杀意念水平[11],〖JP2〗筛查出高自杀意念个案165个,检出率为135%,这与许多研究结论较为相符,但是经过访谈后得出真正具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仅为89个,这个比率低于前人的研究,这也与前人研究大部分是从量表得分进行的统计和筛查,并没有经过临床谈话的原因有关。

本研究是针对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团体辅导。虽然有些研究者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采用过积极团体以及咨询性团体进行干预,并得到积极的干预效果[12],但是大学新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刚刚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有着和其他年级不一样的心理特征。关于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研究也有研究者曾做过探讨,例如黄艳苹(2013)发现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焦虑、抑郁和心理健康等具有显著相关,并且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新生的自杀意念预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13]

本研究通过两周8次的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自杀意念者进行干预,结果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新生的自杀意念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这与吴远(2006)等人应用认知疗法对自杀的干预研究一致[14],也与秦矗2016)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干预研究结果一致。[15]虽然自杀意念和抑郁、焦虑等情况症状有其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并且间隔五个月后的修复效果显著,但是与实验组相比,无论在干预结束后或者在三个月后的追踪进行调查,自然修复的效果也远低于团体辅导的效果,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从此也可以分析出,经过了团体辅导的学生,自辅导结束后到3个月的追踪时,自我修复能力也更强,他们在自杀意念总分和绝望、乐观以及焦虑、抑郁、心理健康因子上的得分都要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认知团辅,使他们掌握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后面的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更能自行化解。

总的来说,认识团体辅导对高自杀意念新生的干预具有显著的效应,但是本研究没有考察个体访谈与团体辅导两者的干预效果差异,这也是今后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8-29.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5(15):89-90.

[3]李亚敏,雷先阳,等.中国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117-119.

[4]李茜,李翠,王伟.对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10):90-91.

[5]杨新国,段修云,徐明津等.基于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72-73.

[6]管晓琴,吴远.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6):458-460.

[7]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47-49.

[8]MJ Rotheram-borus,J Piacentini,S Miller,F Graae,D Castroblanco.Brief 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ers and their famil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4,33(4):508-517.

[9]R Labelle.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for depressed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Neuropsychiatrie De Lenfance Et De Ladolescence.2012,60(5):S123-131.

[10]黄艳苹,李玲.高校心理普查危机因子检测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37-39.

[11]夏朝云,王东波,何旭东等.自杀意念量表信效度评价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2,2(13):23-25.

[12]李欢欢.校园自杀的风险因素与干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6:51-53.

[13]黄艳苹,李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7):806-808.

团体心理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寝室人际关系 团体心理辅导

1.背景

当前,“90后”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被称为“个性张扬、旗帜鲜明”的一代。已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有如下主要特征:①时代感强,但价值观较为功利化;②目标相对明确,但合作意识略显缺乏;③思维能力趋向成熟,但理性思考略显薄弱;④竞争意识强,但应对挫折能力明显不足。再加之“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较少经历集体生活。这一系列问题都导致“9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团体心理辅导也叫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寝室人际关系调适方面开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李峰、吕瑶(2012)的研究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情况加以干预,使情况得到显著改善。邢娜茶、王欣(2003)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而且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2.实验设计

2.1被试的选择

通过自由报名选取15名被试,这15人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其中大一学生13名,大二学生2名;男生6名,女生9名。15人的量表前测结果,在问题困扰程度――轻、中、重三个层次均有覆盖,且都有强烈的意愿和浓厚的兴趣参加本次团体心理辅导。

2.2评估工具

本研究以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为蓝本,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团体成员的需求,设计和实施了“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在研究中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前后测对比来验证其效果。

2.2.1SCL-90症状自评量表

由Derogatis,L.R于1975年编制,共90道题,采用5级评分。症状从没有到严重,程度等级依次为1、2、3、4、5。共计10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项目。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超过160分表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单个因子分超过2分为阳性项目,表明个体在该方面很有可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2.2.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共28道题目。按1,0记分,满分为28分。总分在0~8分之间,说明在与人交往方面的困扰较少;总分在9~14分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困扰;总分在15~28分之间,表明交往困扰较严重。共计四个因子: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往;前三个因子超过6分、第四个因子超过5分表示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一定困扰。

2.3测评方式

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前后分别施测。在筛选成员时进行量表前测。以后五次团辅中,成员每次填写一份量表或反馈表:第一次:团体期望卡;第二次:团体舒适度检测卡;第三次:scl-90量表中期施测;第四次: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反馈表;第五次:scl-90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后测。

2.4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在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设计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成长营”的基础上,根据本次团辅的实际情况及成员需求,改编成本次“同在一个屋檐,共享一片蓝天”寝室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一共分为五次,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在我校团体心理咨询室开展。具体方案如下:

2.4.1团体目标

目标一:帮助成员认识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目标二:协助成员探索所在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成因。

目标三:帮助成员学会如何营造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

2.4.2团体的性质

封闭式、发展性、结构化团体。

2.4.3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

2.4.4团体心理辅导实施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为期一个半月,共五周,每周一次,加上团辅之前的量表前测、面试等,总计辅导时间为12小时。

3.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使用EXCEL录入量表前后测数据后导入SPSS,使用SPSS应用软件分别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用以验证前后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团体成员前测量表基本情况分析

考虑到团辅的互、互动性,在选取团体成员的时候,特意在问题困扰各个程度上都有覆盖,而不只挑选问题严重的成员。这样可以让困扰较轻的成员帮助困扰较重的成员,也希望困扰较重的成员可以给其他两个程度的成员带来一些感悟和体会;让全体成员在团体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根据表2可知,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之前,15名团体成员中有5名成员的scl-90量表总分超过180分,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有4名成员的总分在150-180分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扰;有6名成员的总分低于150分,心理困扰程度较轻。

4.2团体心理辅导前后测量表的差异性比较

4.2.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cl-90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3可知,在scl-90量表的前后测比较中,精神病性、抑郁、强迫症状等3个因子差异显著,其他、恐怖、焦虑、偏执等4个因子及总分差异非常显著。在前测中存在的两个阳性因子: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在后测中变为阴性。

4.2.2scl-90量表各因子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1可知,scl-90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在三次测量中逐步得到下降,即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提升。标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持续稳定起作用的。

4.2.3scl-90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中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2可知,scl-90量表的总分在三次测试中逐步下降,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心理困扰。

4.2.4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均值比较(x±s)

根据表4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人际关系量表中的交际交往困扰维度和总分差异显著。

4.2.5人际关系量表各维度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3可知,对比前测,人际关系量表的各个维度分在后测中均下降,即团体成员在各个维度存在的困扰逐步减少。

4.2.6人际关系量表总分差异性前测、后测比较

根据图4可知,人际关系量表的总分在后测中明显下降,由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扰变为存在较轻的人际交往困扰。

5.结果及讨论

5.1量表前后测差异性比较

经过为期一个半月、共计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际交往状况都有明显改善。

其中,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由161.1降为130.1(p

5.2团体舒适度检测卡得分

问题一:在团体中的自在感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为8.4分。表明团体成员在团队中感觉较舒适自在。

问题二:在团体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情况如何?(10分制)平均得分7.1分。表明团体成员的开放程度较高。

总的来说,在进行了五次团体心理辅导后,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感觉良好,心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并尝试将一些在团体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寝室人际交往中。

参考文献:

[1]周轶峰,杨俊峰.“90后”大学生新特点对于入学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3):7.

[2]赵凤娟.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教育浅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61-63.

[3]陈青萍.大学生宿舍生活心理适应障碍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35-436.

[4]孙云瑞,李辉.团体咨询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15-717.

[5]官锐园,樊富珉.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前后16PF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