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师德小结(精选5篇)

  • 个人师德小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

个人师德小结(精选5篇)

个人师德小结范文第1篇

我校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师德学习,并就当前师德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透过学习与讨论,受益不浅,感触颇多,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

一、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我,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我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靠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要全员有意识、人人有职责,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三、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完美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资料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作为教师对学生务必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带给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

四、小结

总之,做为教师,职责不仅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象我们所期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个人师德小结范文第2篇

一、爱学生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要真正实意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同时教师的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增强师生关系的剂。

教师尊重学生,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最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还意味着教师能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我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只有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做一个人民教师的乐趣。

二、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除了父母,教师是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做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三、具有广博的知识

个人师德小结范文第3篇

一、思想上,要常提醒自己 严格要求 .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榜样,是楷模,甚至是偶像。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甚至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应该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爱岗敬业。不但要对自身的专业孜孜不倦地追求,而且应该永远充满着教学、研究的热情,做到尽职尽责,无私奉献。只有真正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迁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引起他们的共鸣和仿效。第二,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 以人为本 的今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发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我们更应该处处为人师表,不仅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可信,热情大方,而且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加强道德修养。教师人格是一种健康、美好、完整的整体人格。德与才的分离,言与行的相悖,大节谨慎而小节不拘,聪敏过人而举止轻浮等等,是教师应当避免的。我们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切实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

二、学习上,要常提醒自己 不断努力 .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我觉得自己应具备两个意识:第一是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我们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我们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应永远鼓励着我们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第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 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 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三、工作中,要常提醒自己师爱是教育之本,爱心是教师之魂。

个人师德小结范文第4篇

【2017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洛阳市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的决议》,将“作风转变年”活动落到实处,求得实效,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市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促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结合教育系统的特点,市教育局决定2017年在“作风转变年”活动中,在全市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下同)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爱四有”(爱校爱岗爱生、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奉献精神、有职业操守)为主题,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核心,以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促进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转变作风、优化行风,努力把全市教育系统建设成为风气正、形象好、文明程度高的示范行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坚定职业理想,工作热情明显增强。高涨的工作热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做到“有心、用心、尽心”。

(二)热爱全体学生,育人水平明显提升。热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师德建设的核心。教育和引导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熟悉学生禀赋,理解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善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学风建设,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要采取各种措施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把学习与教育发展要求、与提升创新能力、与破解工作难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更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四)规范从教行为,行业作风明显改善。引导教育广大教师要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宪法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自己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师德十不准”,做到廉洁从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树立教师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塑造文明形象,人文环境明显优化。引导教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我加压,负重前进;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自觉塑造、维护、发展文明教师形象,营造谦虚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着重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探索长效机制,靠制度规范师德师风行为。

(二)坚持正面引导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弘扬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讲敬业、讲奉献、讲爱心,又要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学先进、找差距、扬正气、刹歪风、树形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学习教育和活动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好集中学习和大讨论,又要开展好形式多样的配合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中受教育,在活动中有提高,让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

(四)坚持自我查摆与开门纳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教师对照有关规定认真开展自我查摆,又要采取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征求意见电话和网上信箱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开门纳谏,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查摆问题全面准确 ,分析原因深刻透彻。

(五)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切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明素质,使全市师德师风建设上新台阶。

四、方法步骤

按照《洛阳市教育系统作风转变年活动工作方案”的阶段和步骤,在全市中小学中同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即按照学习动员、查摆剖析、整改落实、总结提高四个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

(一)学习动员阶段。2017年1月至3月。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第一阶段,在中小学教师中主要抓好宣传动员、全员学习和辅导讨论三个环节。

1、抓好宣传动员。一是分层召开动员会。分别组织召开中小学校长、全体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二是成立组织机构。各县(市、区)和学校要成立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各单位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2017年2月20日前,各县(市、区)及直属各学校将实施方案上报市教育局师训科。

2、抓好全员学习。一是明确学习内容。第一,学习相关法规。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洛阳市关于在全市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的决议》、《洛阳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师德师风建设十项制度》、《教师师德十不准》等相关法规及规定。第二,学习专业理论。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的文章。二是明确学习方式。采取个人自主学、小组互动学、全校集体学、主题论坛、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师自主学习每周不少于4学时,小组互动学习每周不少于3学时,全校集体学习每周不少于4学时。各校要制定学习计划,集体学习要有学习记录,个人学习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在学习期间,每个教师都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学习心得、反思,保证学习质量。

3、抓好辅导讨论。第一,开办师德师风大讲堂。各单位要举行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会,组织开展政策法规讲座、师德理论讲座,引导和教育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开展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名师、名校长、师德先进个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对师德的认识和感受,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第二,开展专题大讨论。围绕“新时期我们怎么当好教师”的主题,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大讨论。 引导全体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教、德识相长”;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和改进有悖师德师风的不良行为,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风采。

(二)查摆剖析阶段。2017年4月至6月。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第二阶段,在中小学教师中主要抓好学校和教师自查、征求意见、民主评议和形成自查报告等四个环节。

1、开展学校和教师自查。学校和教师要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规定》、《师德师风建设十项制度》、《教师师德十不准》、《教师文明用语》和《优秀教师的100个好习惯》等要求,分别开展自查。学校及班子重点围绕认识及重视、制度建设、落实务实、领导干部带头等问题进行“三查三看”:一查学校领导班子对师德师风建设是否重视,看是否将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有无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具体实施意见;二查是否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看各项制度是否健全、规范,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否扎实有效、师德师风水平是否明显提高;三查学校考核监督机制是否健全,看影响教育和教师形象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较好解决。在教师中认真开展“三对照、三剖析、三查看”活动,即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剖析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查看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方面有没有违背教育方针、政策和只教书不育人的言行;对照《洛阳市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剖析道德素质上存在的问题,查看是否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奉献精神、有职业操守,有没有自律意识不强、作风涣散、纪律松弛、形象不佳,语言不文明、衣着不得体等问题,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没有以教谋私和追求吃喝玩乐、不思进取的现象,有没有向学生推销资料、乱收费、乱补课、索要学生家长的礼品等不良行为,有没有言行不检点、造谣生事、发表传播不实或煽动性言论、拉帮结伙、搞不团结的事情; 对照“师德十不准”和“优秀教师100个好习惯”,剖析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查看有没有言行粗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侮辱或打骂体罚学生,有损于教师的声誉和形象等问题。

2、广泛征求意见。在个人和单位自查的基础上, 学校要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社会人士代表座谈会,设立师德信箱、公开校长网络邮箱,公开师德监督电话,广泛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征询意见。

3、开展民主评议。各学校要设置师德调查问卷,并召开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议,对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及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议;或借助学校家长委员会平台,开展面对面的评议。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自我剖析材料要评价,对勇于查找自身问题,并自觉改正的,要给予鼓励;对自身问题遮遮掩掩、不能自觉查找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最后进行师德师风民主测评,并及时将征求到的意见、民主测评结果如实反馈给每位被评议的教师。

4、形成自查报告。学校和个人要对征求到的意见和查找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梳理归纳,认真加以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形成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自查报告要充分反映本单位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不能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只讲客观,不讲主观;只讲别人,不讲自己。要进一步明确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三)整改落实阶段。2017年7月至9月。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第三阶段,在中小学教师中主要抓好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搭建活动平台等四个环节。

1、制定整改措施。针对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中查摆出的问题,结合走访活动,教师个人和学校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制定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方案。要突出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责任。对于整改方案不认真、不深入、走形式的要推倒重来。各县(市、区)要汇总所属学校自查、走访和整改措施。

2.强化整改落实。将学校制定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教师个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要坚持边改边查、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注意把整改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补充到整改任务中去,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3、建立长效机制。为使师德师风建设达到常态化管理,做到常抓不懈,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根据《洛阳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十项制度》,制定出详细的落实细则或措施,并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4、搭建活动平台。为了深化“作风转变年”活动效果,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要大力开展好七项活动。

(1)开展“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鼓励教师利用暑期走进社区、企业和农村,通过走访座谈,了解群众疾苦,宣传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倾听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家教中存在的困惑,帮助解决市民在子女受教育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各种矛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公益劳动,搞好社区共建,树立人民教师形象,营造尊师重教的风尚。

(2)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每位任课教师要走进学生家中,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增进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做好教师家访记录,促进家校互动育人。

(3)开展“我为教师职业添光彩”活动。采取有效形式,在全体教师中大力提倡和弘扬“四种精神”,即:敬业爱生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乐教乐学精神、为人师表精神。要做到每位教师人人有一句座右铭。

(4)开展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师〔2010〕172号)要求,开展师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构建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在各单位依据《河南省中小学校师德建设工作评估标准(试行)》自评、申报的基础上,2017年11月底前,市教育局对申报单位组织评估,择优向省教育厅推荐,同时,表彰一批市级师德师风先进校。

(5)开展师德演讲、师德征文比赛和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围绕师德教育主题,自下而上的组织开展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征文比赛和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届时,市教育局择优推荐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比赛。

(6)开展“师德承诺”活动。各校要联系工作实际,科学确定师德承诺活动的内容,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宣读师德承诺等多种方式,向学校、学生和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自觉遵守师德承诺内容并愿意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并在学校校务公开栏、教师办公场所及其它显要位置,悬挂、张贴有关师德承诺的内容,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监督氛围,形成自律与他律的合力。

(7)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校长讲校”活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师德的旗帜,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通过校长讲校,增强校长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校长的教育管理,使校长真正发挥领导作用、引领示范作用。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7年10月至12月。结合“作风转变年”活动第四阶段,在中小学教师中主要抓好总结、检查、评比等环节。

各单位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落实情况要认真梳理,查缺补漏,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各单位要深入挖掘典型,培树典型,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发现和选树一批先进的师德典型。活动结束之前,市教育局要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在公开评议和检查评比(依据表二“”进行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对活动开展不力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并督促其补课。活动检查结果作为2017年学校评先和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对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精心抓好四个阶段各项工作的落实。市教育局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洛阳市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组织、协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洛阳市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师训科。各县(市、区)和市直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学校党团组织要争先创优,基层工会要积极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活动中,学校领导和名师要带头,带头学习、带头查摆、带头整改、带头规范。

(二)营造舆论氛围。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宣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及时报道活动进展情况。各个学校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利用校报、板报、墙报、公示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公布其具体内容、做法和要求。每一阶段各学校都要召开动员会,都要与联系领导或科室联系,都要形成总结剖析材料,各阶段材料都要以书面形式上报上级主管业务部门(市各有关学校报市教育局师训科,县、市、区汇总后上报)。各单位有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上报,届时,市教育局每月都要印发活动简报。

个人师德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会变革;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困境

变革型社会变革成为新常态,经济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政治和意识形态争夺暗流涌动,古今、中外文化相互冲突和融合,伦理道德陷入“阿伦特困境”即“现代世界的教育问题在于这个事实:教育本质上不能放弃权威或传统,但它又必须存在于一个既非权威所建构,又无传统可维系的世界里。”[1] 变革型社会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是教育也需要主动变革。

变革性社会,已有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伦理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社会变革要求,已然成为社会的共识。基础教育关涉青少年成长成才,关涉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是变革的焦点领域。社会变革背景下,基础教育目标、环境、关系、文化等场域迎来变革,要求中小学德育走向专业化。此外,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导致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有被弱化的趋势,这种消极影响在基础教育领域阻碍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加以专业化的干预,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走向专业化。近年来,学者们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德育研究,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从能力视角来审视教师德育能力的专业的研究还比较少。由此,本文尝试在社会变革的现实背景下,以德育能力专业化为视角,与时俱进的审视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的困境场域,探寻中小学教师变革型专业德育能力生成的可能性。

一、变革让德育陷入困境

“变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2]“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变革是教育得以延续的一种‘基本法则’,它标志着教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3]。社会变革导致教育环境和教育系统发生变革,使德育陷入了德育内涵困惑、德育主体困顿、德育能力专业化困局等三重困境。

(一)德育内涵困惑

德育的内涵决定着德育的深度和广度。从德育内容的广度上来讲,德育内容具有基本性和时代性特征。基本性德育内容是指德育之于人类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普适性要求,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时代性德育内容可从历史和意识形态两个向度加以解释。历史的向度,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现实对德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德育内涵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德育意识形态领域。意识形态视角下,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国民教育的德育维度势必打上统治阶级的烙印。一直以来,对于德育是否走向政治,在学术界存在争论,比较熟悉的就是“小德育”和“大德育”之争。持“小德育”观点者认为: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不应泛政治化;而持“大德育”观点者认为:德育是指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在社会变革背景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而发生流变,从德育专业化要求出发,对德育内涵和内容的不同界定,对专业德育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德育陷入困惑,势必深刻影响德育实践。

(二)德育主体困顿

德育是谁的工作?德育如何前行?如何走出德育倦怠?在中小学,德育是德育科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德育是否也是全体非德育科教师的工作内容,则存在争议。对德育主体认识的不同,直接影响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中专业德育能力的培养。

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德育科教师的工作,而不是非德育科教师的工作。德育是一门专业活动,是德育科教师主要工作,德育科教师负责启蒙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绪,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非德育课堂上出现的学生道德问题,应当交由德育教师来处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立德树人是全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依靠课堂内外的共同努力。德育对于教学的特殊规定性意味着道德教育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包括非德育科教师在内的全体教师都应承担道德教育的使命。因此,具备有效的专业道德能力,不仅是对德育科教师的要求,同样也是对非德育科教师的要求。

德育责任主体不明,导致德育科教师和非德育科教师都陷入德育是否“作为”的两难境地。这种心理困境的长久滋生,还会导致教师陷入德育倦怠的疲惫状态。

(三)德育能力专业化困局

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教师专业化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在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影响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业型教师,“实地调研表明,不论是德育学科教师还是非德育学科教师都缺乏专业的德育能力”[4],教师德育能力陷入专业化困局。

炔课度的困局主要体现在教师德育能力专业化对教师内化的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道德;另一个层面是教师具备开展有效德育工作所需要的德育理论知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是对教师专业德育能力建构的知识和素质要求。在现实中,往往存在重视教师本人的德性和品质,而忽略了德育专业知识的要求的困局。

外部维度的困局主要表现为教师德育能力专业化对教师外化德育活动的能力要求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开展专业德育工作,只需要教师具备专业德育理论知识,外化的德育行为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忽略专业德育能力的培养;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必须经过训练,并在实践锻炼中获得,是对传统经验型教师德育提出的专业化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在德育维度的能力建构。

二、走向变革:变革型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

走出困境场域,需要变革传统经验型德育思维,从能力专业化视角审视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合理域限,重点厘清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的层次和结构,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

(一)专业德育能力层次

专业德育能力包括德育、专业德育和专业德育能力三个递进层次的含义。搞清楚这三个层次的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是我们厘清专业德育能力结构和开展专业德育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首先,德育的含义。如前所述,德育存在大小德育之争的解释学困境。从德育的首义来讲,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但是,德育具有实践性,德育的含义应当根据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符合现代社会伦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德育政治泛化倾向应当杜绝,正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檀传宝先生指出的德育应当防止“泛政治化”,又要杜绝“去政治化”,德育要让“公民人格和道德人格相互支撑”。他还从历史形态视角将德育划分为习俗性德育、古代学校德育与现代学校德育。

其次,专业德育的含义。专业德育是从德育专业化出发,将德育视作专业化教育活动,是“教师德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德育维度的专业化,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内容包括专业德育知识、专业德育能力以及专业德育情感。”[5]专业德育包括教师德育专业化和德育教师专业化两个维度。前者是就德育而言,需要专业化的知识架构和能力体系;后者是就教师而言,需要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走向专业化。同时,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第一目标,德育科教师和非德育科教师协同德育过程,是专业德育的现实要求。

再次,专业德育能力的含义。把握专业德育能力的内涵,可以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视角考察。从心理学视角,“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6],专业德育能力则是教师开展专业德育工作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组织行为学视角,是指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胜任力,指教师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达成德育目标的能力。专业德育能力是对教师德育能力专业化方面的要求,反映教师德育能力结构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特点。从德育走向专业德育,再到专业德育能力,体现了德育的实践性特征,是德育与教育教学专业化实践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二)专业德育能力结构生成

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能力不是某种单一的特性,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可以划分不同的能力类型,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结构是不同的。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结构是开展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德育能力培养的实践标准,是衡量教师专业德育能力水平的依据。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结构由内之外,可以划分为一般教育能力、专业德育能力两个层次。

第一,一般教育能力结构生成。一般教育能力结构是指对所有的教师而言,所要求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结合。德育能力是教育能力在德育维度的能力体现,因此,教育能力是德育能力的基础能力,也是专业德育能力结构中的处于基础地位的一般性能力。对于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学者们较早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孟育群认为教师能力结构包括: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张晓红通过问卷分析认为“中学教师教育能力包括:交流沟通、育人为先能力;推陈出新,能动教学能力;把握课标、灵活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勤于研究能力。”[7]作者认为,教师一般教育能力结构主要包括课堂知识传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教育信息化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第二,专业德育能力结构生成。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结构是指教师为专业化德育工作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学者们对德育能力构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有:刘争先博士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括德育学科专业能力、组织和管理德育过程的能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三个方面。檀传宝教授发出“教师专业化≠教学专业化”论断,提出了“教师德育专业化”命题,并指出“‘教师德育专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专业伦理和专业知能(知识与技能)两个方面”[8],丰富了教师专业德育能力培养的伦理学内涵。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结构除了普遍认同的德育学科专业能力、过程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伦理建构能力以外,作者认为,根据教育教学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还可以增加情感共振能力、思潮辨识能力、变革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结构内容。

情感共振能力是在德育过程中,引起师生情感共鸣,从而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思潮辨识能力是教师主动辨别社会不良思潮,科学分析,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凝聚班级良好氛围的能力;变革适应能力是教师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现实,甄别变革带来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创造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引领学生适应变革、积极创新的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和培养体系建构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研究视角的不同,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的途径也不尽相同。檀传宝教授在探讨如何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时提出从政府、大学、中小学校及中小学教师三个主体的视角建构教师德育专业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也可从关系的视角,审视中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学校、学生家庭、同事、社会等的关系互动,关照教师专业德育能力生成。还可以从道德心理学出发,基于德育能力形成的心理学特征展开剖析,厘清教师专业德育能力体系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过去和未来之间[M],译林出版社,2011,181.

[2]中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6.

[3]王万俊.略析教育变革理论中的变革、改革、革新、革命四概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1).

[4]刘争先.学科德育与教师的德育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

[5]刘海莲.教师德育专业化:内涵、途径和方法[J].教师教育论坛,2014,(8).

[6]普通心理学编写组.普通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