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艺术论文(精选5篇)

  • 刺绣艺术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苏绣艺术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苏绣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由来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处于苏州吴县一带,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最早的时候,西汉的刘向《说苑》就曾记载了苏绣,另外,苏绣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被用于服饰。在《清秘藏》曾…

刺绣艺术论文(精选5篇)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引言

苏州刺绣,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 四大名绣 。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艺的载体,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绣以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性而受到越来越的追捧。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方面的追求愈来愈高。苏州刺绣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性,超群的魅力而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如今,作为我国 四大名绣 之一的苏州刺绣已经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中国的文化再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苏州刺绣的所传承的艺术特性既具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苏绣艺术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苏绣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由来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处于苏州吴县一带,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最早的时候,西汉的刘向《说苑》就曾记载了苏绣,另外,苏绣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被用于服饰。在《清秘藏》曾对苏绣做出 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的评价,可见在苏绣在很早价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加之苏绣发源于素有 人间天堂 之称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这些早已经融入到苏绣的灵魂里。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历史上,在艺术方面的的唐寅、沈周等对于苏绣文化发展寄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曾有 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 之称。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题材广阔。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二)我国目前苏绣艺术的高超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苏绣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以后,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论文联盟际国内获奖。尤其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多名苏绣艺人已经获得了种种荣誉。

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如今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个性化的量身定做,也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更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苏绣已经不再是仅仅是去曲高和寡的艺术,更多人性化的地渗透使得苏绣成为老少咸宜的大众艺术。

二、苏绣所传承的艺术特性

苏州刺绣历来与中国中国画,中国诗词紧密相连。明代的时候,苏州刺绣融合了 吴门画派 的精髓。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此外,在整体的历史上,苏州刺绣一直从中国的文化里汲取发展的养分,苏绣的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 平、齐、和、光、顺、匀 的特点。 平 指绣面平展; 齐 指图案边缘齐整; 细 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 密 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 和 指设色适宜; 光 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 顺 指丝理圆转自如; 匀 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 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在她的仿画绣中以尤为逼真的效果而名满全天下。

如今,苏州刺绣在国画的基础上更加入了西方油画的精髓,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段,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三、苏绣所传承艺术的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苏州刺绣所传承的艺术,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苏州刺绣被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这也是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目前,我国虽然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但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落后与物质的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州刺绣以其特有的魅力加好能够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缺。此外苏州刺绣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苏州刺绣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更有她的历史意义上的意义,苏州刺绣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人们通过研究苏州刺绣产生对于历史人文的了解。

最后,苏州刺绣的艺术传承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苏绣高手都是在国画上的高手,传承苏州刺绣艺术能够使如今的苏绣高手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比如姚建萍等当代大家不仅弘扬了苏绣文化,对于我国整体当代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苗族;刺绣;保护

一、苗族刺绣的起源问题研究概况

我国关于苗族刺绣的著作有:中国民族博物馆出版的《苗族服饰研究》,介绍了苗族刺绣在夏商时期就已具雏形;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族简史》介绍了苗族在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一带,后来被迫迁徙到西南山区,为了让后世子孙不忘自己的迁徙历程及曾开垦耕耘过的富饶故土,便用彩色丝线把象征性的符号绣在衣服上。

在学术论文方面,主要有以下论文对苗绣起源问题进行了研究。

吴平的《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写到苗绣究竟起源何时,在史书中并未记载,但是从《后汉书・南蛮传》所载的苗族先民――“三苗”“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来推算,至少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

杨涛的《黔东南苗族刺绣工艺研究及其运用》一文中写到蚩尤时期的苗族服饰只是简单的粗布麻衣模样,当时的苗族刺绣很可能就只是服饰的缝合的针脚线迹而已。文中还写到秦汉统治时期,朝廷实行贡赋制度,巴郡及武陵郡的“蛮夷”要交纳色彩斑斓的布匹。说明了当时苗族祖先拥有先进的染织技术水平。

王小营的《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写到《后唐书・南蛮传》中对当时南方苗族祖先“横布两匹,穿中而贯首”的着装方式进行了记载。但对苗族服饰比较系统的记载则是在明清时期。

综上所述,苗族刺绣最早可能起源于蚩尤时期,但发展水平不高;在夏商时期就已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正式产生,秦汉时期在全国水平先进,唐宋元明时代苗绣传入民间,呈现繁荣景象;清朝康熙年间,在苗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苗绣得到空间发展。

二、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研究概况

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苗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口头文学外,另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苗族刺绣饱含了苗族妇女朴实的感彩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苗族妇女感情的宣泄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苗族刺绣创作的灵感、主题及色彩除了依附于本民族的及伦理道德和民俗的基础上,还积极吸纳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苗族刺绣文化。

(一)宗教意识

苗族的原始宗教是由“万物有灵”演变发展而来的信仰多神的宗教。主要有三种形态: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古时候,苗族祖先认为很多动植物都与自己有着某种神秘的血缘关系,并将它们作为图腾物来崇拜。

吴平的《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一文中写到苗族刺绣具有历史回顾的作用。苗族服饰被世人公认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缅怀祖先是世代苗族妇女刺绣必不可少的主题。

(二)民族工艺

李彦的《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探析》写到苗族姑娘从七八岁便开始学习刺绣,当地居民把刺绣水品作为能不能干的标准,并且在婚配上作为一条重要的取向。由于刺绣是当地女子必备的技能,为苗族刺绣的发展奠定了前提,有利的促进了苗族刺绣的发展。

朱和平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了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理论的确立和艺

术风格特征,刺绣是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刺绣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传统刺绣在服饰上起到装饰作用,刺绣后矸⒄钩晒ひ掌吩黾恿松竺拦δ堋

(三)情感寄托

吴平、杨f的《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写到作为刺绣的制作者和创作者,苗族妇女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的理解以及母性情感都倾注在刺绣的创作中。如,婴儿的襁褓绣的是“蝴蝶妈妈”的图案,借此祈求蝴蝶妈妈的保佑;一对喜鹊在花上或是一对鸳鸯在水中是苗族妇女期盼夫妻恩爱的美好愿望。刺绣是苗族妇女寄托情感的唯一有型载体。

骆醒妹的《黔东南西江镇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研究》写到苗族刺绣图案象征了苗族人民的幸福观。苗族图案象征最多的便是吉祥、幸福。吉祥图案寄托了苗族人民的信仰,表现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苗族妇女通过刺绣将这些美好的愿望展现在服饰上,将对幸福的向往表达在图案中。

三、苗族刺绣如何保护与传承研究概况

勤劳聪明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征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作为文化遗产的苗族刺绣工艺濒临灭绝的危机。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苗族刺绣这一文化资源加以保护。

王孔敬的《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案。就政府而言,进行全面摸底,找出重点刺绣传承人及传统刺绣工艺形式,及时做好档案调查和采访工作。就社会民众而言,不仅要有发展和传承苗族刺绣的责任心,还要自觉参与到苗族刺绣文化保护的队伍中。

罗林的《试论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提出要抓紧将苗族刺绣的绣法、专门技艺和图饰等进行注册,申请专利进行保护,保证苗绣的知识产权和民族艺术资源不受侵犯,避免造成文化资源的流失。

龙英的《传承保护视角下贵州苗族刺绣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意义与策略》提出旅游商品开发设计与地域传统民族工艺传承保护相结合的策略。对于苗族刺绣用专业的旅游商品设计程序,把设计专业知识与苗族刺绣商品开发相结合,深层挖掘旅游商品的潜力,突出内涵与特色,提高设计含量。树立苗绣品牌意识,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特色,开发出既满足市场需求又不失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

四、研究综述评述

(一)研究特点及不足

以上分析介绍了苗族刺绣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是关于苗族刺绣的起源、文化内涵、衰落原因及如何保护与传承。研究硕果丰盛,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1、目前学术界关于苗族刺绣的研究,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对刺绣的图案、习俗的文化分析和解释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对刺绣工艺的传承及传承过程中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要使苗绣在民间中能生存发展,必须要研究如何进行传承,这是以往对苗绣研究的忽视之处。

2、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字资料记载,苗族刺绣的具体起源时间尚未做出定论。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

3、关于苗族刺绣文化及如何保护开发这方面的论文很多,但是关于苗绣色彩的研究成果则较少。

(二)研究的改进办法

针对学术界关于苗族刺绣研究的种种局限性,笔者希望学术界引起对刺绣工艺传承及传承过程中实践主体之间关系和关于苗族刺绣色彩的研究的重视。研究领域需要拓宽,是否苗族刺绣对其他民族刺绣产生过影响,苗族刺绣哪方面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对其深入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五、总结

苗族刺绣是我国刺绣领域中独特魅力的一种,是我国不可计价的文化物质财富,苗绣蕴含丰富的苗家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保护苗绣的足够重视,加上外国大量收购苗族传统服饰,苗绣濒临灭绝的危机。据媒体报道:《文化遗产流失让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国外》,文中法国一私立博物馆馆长说:“百年后,中国人要研究民族服饰,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这种文化流失状况希望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学习和研究苗族刺绣有助于了解苗族习俗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护我国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32

[2]《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236

[3]吴平,杨f.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N].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杨涛.黔东南苗族刺绣工艺研究及其运用[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5

[5]王小营.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6]李彦.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探析[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2

[7]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149

[8]骆醒妹.黔东南西江镇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9]王孔敬.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6)

[10]罗林.试论苗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N].贵州民族研究,2008(5)

[11]龙英.苗族刺绣工艺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剪纸,刺绣,艺术人类学

 

一、引论

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不论是身处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还是耕作于田野之间的劳动者;也不论是物质丰富者,还是生活较为贫困者,都不曾放弃对外界事物的审美追求和享受。艺术高于生活,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田野间耕作的辛劳,收获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节日的祝福 都融进一首首浑然天成的山歌、一幅幅画意诗情的绘画、一件件精致考究的服饰中。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全国著名的侗乡,这里山明水秀,淳朴宁静,生活于此的侗族人,在这般诗意的生活环境的感染之下,创作并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刺绣,便是侗族服饰不可或缺的装饰部分,占据着侗族女性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对侗族刺绣的审美内涵、文化价值、情感寄托等方面,而较少关注于它的技艺操作、造型艺术、风格特征,这些方面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技法和造型艺术

博厄斯在其著作《原始艺术》中指出: 是什么令人感觉到它具有美学价值呢?当工艺达到一定卓越的程度,经过加工过程能够产生某种特定的形式时,我们把这种工艺制作过程称之为艺术。 [③]侗族刺绣这一民间工艺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娴熟、系统的制作过程。刺绣是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从儿童刚出生后就必须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男人的绑腿,女人的鞋子、肚兜 都离不开刺绣,长期的、不断反复进行的劳动使他们的技术达到了博厄斯所说的一定卓越的程度,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从事刺绣活动的主体是女性,艺术家也都为女性,而男人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才能,虽然他们也一直受到周围女性刺绣群体的熏陶,但没有任何男人会从事这项活动。

(一)、剪纸的技法

一件侗族刺绣作品的完成,首先第一步是剪纸,即需要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剪纸艺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张空白的硬纸上,根据头脑中所建构的模式剪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由于图案是用于服饰的装饰,因此样式小巧精致,而不同于北方剪纸图案的大而繁缛。另外,关于图案的变化,博厄斯指出: 在无论任何装饰图案都必须安排在一定的面积里的情况下,工匠往往不愿意由于面积的限制而把自己画好的图案切掉某些部分,而喜欢把图案加以变化,尽可能把它装在限定的框框里。 [④]侗族刺绣的容纳面积也是有限的,因此剪纸艺人通常剪的图案以条状为主,当面积不够时,便把图案变形。如图1,这是一朵带着枝叶的花朵,为了有足够的空间,便将花朵的枝弯曲包裹着花朵,而且也使图案显得更立体杂志网。所剪图案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线条简单的花朵、枝藤、鸟和蜜蜂的轮廓,较复杂的图案是被侗族人称为金鸡的凤凰。除了独立的图案之外,有时候也会剪具有一定情境故事的图案,当地人再赋予它们自己的解读。例如在一位年轻的孕妇家中,我们看到她为即将来临的孩子准备的背带盖上,出现了猴子偷桃、老鼠上树这样一些 非传统 的、有动态感的图案。由于在剪纸之前并没有用笔去勾勒任何形状,只要稍微有些偏离或者过长、过短,这个图案就无法修补,也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因此完全要凭借艺人纯熟的技巧和良好的形象思维、构图能力。欣赏剪纸作品,除了要求线条流畅、边缘圆润之外,还要形状规整、写实。当然剪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几十年来反复实践的结果,相对来说图案并没有和以前有太大的变化,自然可以掌握运用自如的技巧和规范的动作。在一个三千多人的村公所中,一般只有十个左右技艺高超的剪纸艺人,而且多为年纪较大的妇女。女孩子可以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刺绣,但是却要到三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剪纸。另一方面是因为剪纸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供别人使用,而刺绣则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人们便将重心放在刺绣上。

(二)、刺绣技法

将剪纸图案贴到布条上,便可以开始进行刺绣操作。布条颜色的选择只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在刺绣的时候,左手固定布条,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针,对于当地每天都要进行刺绣操作的艺人,她们都会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长,以便于更好地固定布条和针。然后以大概60 的角度从背面将针穿出,把线覆盖在剪纸图案表面,再以同样的角度将针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动作必须保持线的距离相等,拉力均匀,才能使得刺绣的表面光滑、匀称而细密。在刺绣颜色的选择、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颜色配给,也是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当地人称这样的颜色显得十分喜庆、漂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三种颜色都是大自然的动植物颜色当中最亮眼、最夺目、最能刺激人感官的,再将它们与布条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效果。

(三)、构图

人类基本的感官审美中,总是容易对凌乱的事物产生排斥,而倾向于欣赏排列有序、规整、令人愉悦的事物。艺术品的构造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布局,侗族刺绣在构图上便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首先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边、衣叉、袖口,左右脚上的绑腿图案,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在排列的结构、位置上均是相互对称的。其次,在一副较大的刺绣作品内部,同样也恪守着对称的准则。以儿童的背带盖为例。背带盖为正方形,四周分别由四条刺绣布带组成,左和右对称,上和下对称,四个角落则由四个三角形的刺绣组成,以上方左右两边的图形为对称,下方左右两边另外再相互对称。背带盖的中间部分由八个小圆圈,围着中心的一个大圆圈组成,这八个小圆圈以自己的180 角形成了四组对称。不论图案有多么的小,或者是一片叶子,或者是一根树枝,都能从对称的另一方找到相应的一模一样的图案。由于图案小而且多剪纸,艺人在排列图案的时候会先寻找一条长带子或者一个圆圈里的中心点,再依次向外对称排列。从背带盖的构图中可以看出当地人对于对称的要求和追求。

每个民族、每个群体的艺术品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内部的风格是固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赖自己熟悉的样式,不论是日常用品的使用,还是事物的外在形态,一旦固定之后便很难去接受新的改变,一方面是由于使用上的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理的安全感需求,新的事物总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长期保守一种模式,创新思维自然会受到限制。通过与当地年纪最大(82岁)的一位刺绣艺人访谈得知,至少在她从小所接触和创作的刺绣作品中,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的。刺绣的样式由剪纸所决定,而一个寨子的剪纸基本上均出于这几位艺人之手(其他人都是从这几位艺人手中购买),因而可以说,刺绣的总体样式、风格是由这几位艺人所决定的。

三、刺绣与社会生活

现代社会中的所谓顶级艺术品,例如绘画、书法、雕塑等,已经慢慢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而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杂志网。但是在传统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有着很实际的功效。罗伯特 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举出雷蒙 弗斯这样的话: 原始艺术是高度社会化的 弗斯曾在太平洋上的蒂科皮亚岛上长期从事研究工作,他发现丧葬歌总是由那些与死者有特殊亲缘关系的人们来唱,选中的歌曲则用来表达这一社会联系,而歌唱是一种能带来物质报酬的活动。与西方社会中我们认可的那种艺术家的形象相比,小型社会中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群众并未分离。一般来说,他最多是个兼职的专家,在很大程度与他周围的人们具有同样的价值观。 [⑤]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都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因而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便会赋予其不同的社会意义。民间艺术品起初是日常生活中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普通的形式之一,他融合在生活之中,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域又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刺绣的突出女性群体的作用,女性以刺绣为手段得以形成一个有别于男性的独立群体,使得在女性地位低下的传统社会中,以此方式表达女性要凸显自身重要性的愿望。另外,在结婚的时候,刺绣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嫁妆,这也表明了刺绣在侗族生活中重要作用。当然,刺绣也曾经被认为是俗气的、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并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地位挂钩剪纸,成为边缘化、弱势群体的象征。进入当代社会,虽然不能说刺绣的社会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至少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不仅是外部的人开始重新看待刺绣,当地人也将刺绣作为自身民族认同、向外部争取自身地位的重要工具,他们十分强调 侗家人 这一概念,在与当地人聊天中,不论是关于侗族的建筑、饮食还是歌舞、服饰,他们都强调这些就是 我们侗家人 的生活, 我们侗家人 就是这样的 在重要的节日活动中,侗家人就必须穿着侗衣,这已经成为深深烙进侗族人意识中的印记了。

以韦清花为代表的刺绣名人,在当地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不论是当地的旅游活动,还是到外地参加各种民族文化展演、比赛,都是以她以及其家人为主力,甚至她的作品成为了侗族刺绣艺术成就的代表,在三江县生态博物馆中展出,她家中的织布机也被柳州市博物馆购买并收藏,这也就意味着她的成绩不仅在当代人中得到肯定,更意味着也可以在后人之中得以流传。

五、结论

博厄斯认为,工人的技巧赋予艺术作品以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不仅来自掌握技巧的愉快,而且来自完美的形式造成的快感。侗族刺绣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操作体系,在形式和技巧上都有着精湛的能力。首先剪纸的技艺为整个刺绣作品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图案的构造和排列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使侗族刺绣作品呈现出排列严谨有序、规整的效果;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刺绣不仅是侗族人族群认同的工具,更为刺绣艺人个体赢得了重要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弗朗兹 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罗伯特 莱顿著,靳大成等译.艺术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同乐苗族乡志编纂委员会编,同乐苗族乡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克利福德 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5)克利福德 格尔茨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A].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詹姆斯 克利福德,乔治 E 马库斯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乔治 E 马尔库斯,米开尔 M J 费彻尔著,王铭铭,蓝达居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M]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乱针绣;艺术风格;发展;艺术价值;创新

1 乱针绣的溯源

乱针绣乱又名“正则绣”、“锦纹绣”。乱针绣创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以学校命名为正则绣(学校是正则艺专),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乱针绣主要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擅长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乱针绣虽然起源于丹阳,成长与常州,但是发展在宝应,繁荣于宝应,成熟于宝应。八十年代初乱针绣技法开始传入宝应,先后经历了着色步骤创新、针法丰富和归类创新、丝理创新、绣理创新、自然通透效果创新等发展历程。

2 乱针绣的艺术风格

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乱针绣来制作的“针画”。是用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便是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针绣摆脱了一般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从而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迸发出的活力,乱中显示出动感。一针一线是那么的自由交叠,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乱针绣”作者必须要有油画的基础,不仅要求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有熟练的绘画技巧。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在乱针绣中,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一副成功的乱针绣作品绝对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品,人物、动物之神态,风景之秀美,让人对乱针绣刮目相看!

3 宝应乱针绣的发展

2016年5月5日,宝应举办了乱针绣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多位业内专家教授齐聚宝应,共同探寻乱针绣发展的方向。经过20余年的精心培育,宝应全县有各类绣庄几十家,从业人员几千余人,年创社会效益过亿。是县特色文化产业强项之一。宝应乱针绣成立了朱军成名师工作室与宝应绣协会后,邀请了部级大师吕存在宝应创办了传习所,聘请了宝应在乱针绣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六位指导老师,为发展与弘扬宝应乱针绣的文化授课与传教!培育出一大批乱针绣绣制的佼佼者。

宝应乱针绣已经成为江苏省文化精品之一,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乱针绣作品远销海内外很多的国家与地区。为国际友人定制的肖像等不计其数。2009年起,我们宝应围绕宝应的特色,在文化,旅游等部门进行认证规划的基础上,着力做大做优做强乱针绣产业,投资了许多财力与物力,强力推动宝应乱针绣文化。宝应乱针绣的发展与壮大,不仅来自于刺绣行家的共同努力,也非常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技术职称的评定,技能的培训等,都离不开政府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乱针绣作品在部级工艺品,省级工艺品评比大赛中屡屡夺魁。走进宝应,真的是满园“绣”色。

4 乱针绣的艺术价值

让我们仔细地观赏任何一副绣品乱针绣,其艺术性先不说,单是时间,就需要经过艺术师们花费数月的时间来完成。从上梆,临摹、铺底、上色、调色,直至修改,艺术师们将根根细细的丝线“劈”成几丝、几十丝,小小的绣花针在手中上下其飞,挥洒自如,而栩栩如生的各种景物就慢慢显现出来,观之生动,色彩斑斓,魅力十足。从技法上说,没有二样的事物可以用同一种针法来表现,尤其体现在人物、动物的眼睛上,需要有极高的手法,才能传神的点出所描绘对象,达到最恰当、最逼真的表现艺术!乱针绣的工作过程比一般刺诱要复杂得多,每一幅作品,耗费的时间十分漫长,一幅一般小点的规格的人物肖像绣品,其工期达五个多月。有的精品曾花费近一两年的时间来完成。所以,精品的乱针绣作品流传在市场上的很少。乱针绣作为珍贵的艺术精品,广被国内外各界人士所收藏。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另外,乱针绣还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世遗组织定义来讲,乱针绣完全符合并鲜明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属于传统手工艺技能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乱针绣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有形可感的物质,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即乱针绣作品来完成,作为其完成表达的一个辅助。乱针绣传统工艺虽然借助物质形式来表达,但工艺技能本身则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非物质性的基本属性。

5 乱针绣的创新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乱针刺绣临摹绘画一方面促进了刺绣针法与绣法的发展,增强和丰富了刺绣的表现能力。明清时期涌现了一些刺绣名家,这些名家大致出自官宦家庭,自小受到良好教育,她们本身女工出色,掌握了娴熟的刺绣技巧,也懂得绘画的技艺,或者多与风流才俊交往,得到一些画家的指导,这是能使她们出类拔萃,不同于一般手工制作者的主要原因。这些名家的成就,对刺绣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绘画促进刺绣发展的积极一面。但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出现专业的画家为刺绣设计绣稿,从而使刺绣受到某个画种的限制,刺绣得不到绘画的理论支持,这制约了刺绣工艺和技巧的发展。

由于中西文化、贸易的交流,西洋的摄影和讲究光影的绘画艺术流传到我国,不少美术家参与指导刺绣工艺,从而对刺绣艺术的推陈出新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苏州著名刺绣家沈寿,她与书画家余兆熊结婚,婚后夫妇两人相互学习,对她的刺绣技艺的提高极有帮助。沈寿在刺绣上借鉴欧美绘画艺术之长处,讲究求光,注意光线明暗关系,在她的名著《雪宦绣谱》中说,自然界“虽一小草,一细石,无物不有光”,刺绣当“潜心默会”,“辨阴阳,影因光异,光因色异”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十世纪初的杨守玉20岁时便在近代艺术教育家吕凤之教授在丹阳创办的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担任绣工科主任。她娴熟西洋绘画,以“尤善于以西方画法状貌一切形式”,自己作画,自己绣,决心“越传统针法之规”,并在二十世纪创造了乱针绣,又名正则绣。乱针绣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立体感强,对于表现油画、肖像画、风景、摄影等画稿最能充分发挥其针法技艺的特长。

乱针绣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原理,融合于中国刺绣之中,是几千年来传统刺绣的重大突破,是西方绘画与中国刺绣融合为一的创举。乱针绣一改传统针法,以长短不一,交叉重叠,分层加色的新发取而代之,显示了刺绣的突变与进步,从而开辟了中国刺绣向更高美术层次发展的广阔前景。乱针绣以其流畅活泼的线条,丰富多彩的色彩,准确的明暗度,强烈的层次感,被誉为是东西方艺术的完美结合。

追寻历史,乱针刺绣在借鉴文人绘画,西洋油画等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同时乱针刺绣艺术只有不拘泥于传统,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时代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继承传统,不断发展,永葆其青春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宝应网.中国-宝应乱针绣发展创新高峰论坛,2016.

[2]朱雪晴.乱针绣的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2).

刺绣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刺绣艺术;视觉元素;包装设计

刺绣艺术是指在现有加工好的纤维织物上,按照预先设计的画稿,以针引线,描绘出色彩丰富的图案的一种装饰艺术。刺绣作品的题材丰富,色彩对比或浓烈或淡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传达着丰富的文化韵味。中国的刺绣艺术源远流长,不同阶段所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促使不同阶段的刺绣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

一、刺绣艺术发展概述

随着古人对蚕丝的发掘与使用,丝织品应运而生,刺绣工艺也逐渐兴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刺绣艺术的文字记载,这个时期的刺绣作品,由于技法与材料的局限性,多以简练概括的形式为主,古朴大方的视觉特征比较明显。到了战国时期,刺绣艺术的技艺有所提升,作品的色彩较之以前更加丰富,纹样题材主要选自龙、凤等与民间信仰有关的动物,刺绣作品在视觉上具有较强的形式感。汉代的刺绣艺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常见的纹样题材有菱纹、几何纹、云纹、卷草纹等装饰性极强的图腾样式,相比较植物纹样而言,人物与动物纹样题材偏少,针法以锁绣针法为主,独具匀称、连绵、飘动的艺术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刺绣艺术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与传播,给刺绣艺术带来了崭新的表现题材,使得刺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效果得到了拓展与提升。为了使刺绣作品接近绘画的艺术效果,两三晕配色法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不但加强了画面形象的质感,还为刺绣艺术增添了新的意趣。这一时期刺绣的表现题材深受绘画艺术的影响,逐渐从云、神兽等传统纹样,向清新自由的花鸟纹、葡萄纹等装饰纹样过渡。到了唐代,刺绣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在继承和发展魏晋时期刺绣题材的同时,确立了花卉纹样、清新自由的花鸟纹的主导地位,刺绣艺术形成了形象写实、造型丰满、色彩富丽的新时代特征。由于刺绣题材的不断拓展,刺绣的针法也随之不断改变、创新,在原有锁绣等针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齐针、戗针等技法,丰富了刺绣作品的视觉效果。宋朝时期出现了以书画艺术为题材的刺绣作品,为达到逼真的画面效果,刺绣的表现技法不断提高和创新,表现点的技法有切针、打籽等,表现线的技法有滚针、接针、盘金等,表现面的技法有套针、铺针、擞和针等,增强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宋代以来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刺绣艺术,在明代得以继承和发展,并随着刺绣技艺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表现形式不同的刺绣艺术流派。例如:顾绣在宋代画绣的基础上,将文人画融入刺绣作品,为了达到画面的和谐,韩希孟在原有针法的基础上创造出退晕针法,该针法将色彩进行逐层绣织,使得画面细腻且富有层次感,提升了刺绣艺术的画面表现力;京绣作品纹样题材以龙凤、麒麟等为主,绣线多采用金、黄、红、蓝等颜色,配以打点绣、网绣、洒线绣等针法,用线讲究,技艺精湛。这一时期的刺绣艺术除顾绣、京绣,还有鲁绣、汴绣等,无论是针法的运用,题材的选择,还是色彩的搭配处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刺绣艺术在清代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刺绣作品呈现出华美亮丽、秀丽典雅、朴素端庄等不同的表现效果,如顾绣《桂子天香图轴》、粤绣《孔雀开屏》等,出现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

二、明代刺绣艺术发展特征

明代刺绣艺术获得了繁荣发展,北方的京绣、鲁绣,南方的顾绣,不同表现形式的刺绣作品,各具特色的刺绣艺术流派,共同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发展繁荣。南方刺绣中顾绣为典型代表之一,顾绣的刺绣作品题材多选自宋元时期著名的书画作品,画面具有淡雅清新的视觉感。例如作品《芙蓉翠鸟》,绣底采用的缎子面料是素色,但画面中的芙蓉和翠鸟却采用了饱和度极高的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凸显主题,针法娴熟精湛,使刺绣作品看起来如同绘画作品一般,看不出针线的痕迹,将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韩希孟在刺绣时,总是能根据画面的具体内容,选取合适的针法来表现画面,她的针法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为了提升画面的整体性,在一些针线表达所不能及的地方,常常还会用借色和补笔的方法进行完善,使刺绣作品更加细腻。相较于南方的刺绣艺术,北方有华美的京绣、朴实的鲁绣等绣种。京绣主要受宫廷艺术影响,所用的纹样、材料、色彩的搭配等都较为讲究规范,整体以华丽庄重为主要审美意趣。京绣的题材多选用有吉祥寓意的龙凤等纹样,在许多刺绣作品中,经常能看到用金银线来进行盘金绣,这种盘金技艺的运用不但增加了刺绣作品的装饰感,还体现出京绣的华丽与富贵。除此之外,网绣、打点绣等也是常用在京绣中的技法,丰富了刺绣作品的表现效果。优美的纹样、精湛的技法、亮丽的色彩、华美的材质,是京绣作品特有的视觉表现形式。鲁绣作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与京绣同属于北方刺绣体系,但与京绣的亮丽华美相比,鲁绣则更加注重质朴素雅。鲁绣的题材多以传统纹样为主,更加注重牢固性,作品中常见到多股绣线合捻在一起进行绣制的纹样。这使得鲁绣作品的画面富有立体效果,装饰性极强。例如鲁绣作品《荷花鸳鸯》和《芙蓉双鸭》在绣地的运用上更为灵活,大胆运用各种浅色花鸟纹暗花缎作为绣地,既装饰了画面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强调了画面所要表达的氛围。明代北方刺绣作品色彩丰富靓丽,纹样寓意美好且具有装饰性,常采用盘金绣、捻线绣的手法来加强画面的立体感;而南方以顾绣为代表的刺绣作品则色彩宁静淡雅,以素色的缎子作绣地,在运用各种针法的同时,以笔点染淡彩晕染,使色彩丰富细腻,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三、明代刺绣作品艺术视觉元素分析

刺绣艺术作品是由刺绣者根据画面的内容,运用不同的刺绣技法及材料创作出来的,它表达了刺绣者的思想情感,视觉元素极为丰富,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现的刺绣作品的视觉元素又各具特色。明代刺绣艺术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特色。早期的刺绣艺术主要以丝线为材料,而在明代融入了许多创新的材料,出现了贴绒绣、平金绣、戳纱绣等技法,大大丰富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并衍生了许多新的刺绣流派。其中顾绣最具特色,其刺绣作品构思巧妙,用材丰富,绣工精美至极。刺绣作品《芙蓉翠鸟》整幅画面给人明快、活泼的感觉。作品选取翠鸟和芙蓉作为主要的表现元素,采用对角线式的构图,翠鸟扭着头仿佛在和芙蓉对话,整体造型生动活泼。翠鸟背上的羽毛颜色丰富,过渡自然,翠鸟嘴巴是用朱红色丝线进行绣制的,色彩对比强烈,使翠鸟形象富有生机。根据动物、植物等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选择粗细适宜的绣线,分别用平套、散套等针法绣制,作品的画面工整细腻,惟妙惟肖,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芙蓉双鸭》以芙蓉、芦草为背景,两只鸭子欢快地游戏于画面中心位置,芙蓉花和芦草等植物穿插于画面之中,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感,将观众的视线直接定格在两只鸭子的身上,蕴含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作品绣地选用带有折枝花鸟纹的暗花缎,并在绣制时配以色彩较为浓重的绣线,将绣线两股合捻后进行刺绣,与绣地上的暗花形成对比,这种形式感的创造更增加了画面的装饰趣味。《荷花鸳鸯》的画面内容较为丰富,包含鸳鸯、蝴蝶、荷花、荷叶、石榴、竹子以及山石等物体,画面以荷花为主结构线,鸳鸯在荷花两侧,好像在捉迷藏,造型极具装饰意趣。作品由数十种颜色的绣线绣制完成,整幅画面呈现出活泼明快的色调,绣地采用缠枝牡丹纹样的暗花缎,更加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此幅作品选用的绣线相对较粗,搭配平针、套针、打籽等刺绣针法,绣面工整又不失装饰性。画面中两只鸳鸯形成平行线,与垂直的荷花枝相交于一点,这样的构图设计更容易形成视觉的中心,使画面更加稳定,主题更加突出。《溪山积雪》以一条长溪自上而下贯穿整个画面,近处视野较为开阔,远处迂回曲折,小溪两岸有山岩、树木等景物,意境幽远。左边山岩高耸,右边却与之不同,远山横黛,参差错落,画面整体协调得体。作品用赭墨色绣制山水,那种积雪过后,清新自然的气息仿佛要溢于画面之外,画面整体具有稳健、坚实的视觉效果。针法主要采用平针、齐针,其间还运用单线绣制,将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明代刺绣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明代以来刺绣艺术受到绘画艺术的很大影响,刺绣作品多以文人画作品为绣稿,展现出文人画审美情趣的意境美。明代时期,顾绣更是得到董其昌等文人画家的推崇,顾绣的刺绣作品呈现出平淡天真、借景怡情的意趣,色彩讲究清淡含蓄,具有清新淡雅的色彩效果。作品的表现内容以书画作品为主,在理解绘画作品所表达的语意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刺绣针法,将绘画作品转化为刺绣作品,使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肌理。

(一)平面表现的包装思路

刺绣艺术中的画稿是进行刺绣的基础和前提,常用的表现形式有具象图形、抽象图形两种,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可以选用刺绣艺术经典优秀案例进行讲解教学,使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应用分析更加直接、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实践。刺绣作品《芙蓉翠鸟》的画面以芙蓉和翠鸟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画面中翠鸟压在芙蓉枝头,以对角线为构图的主要结构,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画面给人以明快、活泼的感觉,翠鸟扭转头来仿佛在和芙蓉对话,画面造型生动活泼。顾绣《八仙庆寿挂屏(十一)》画面描绘的是西王母的形象,她眉清目秀,面露笑容,双手捧着蟠桃,乘着凤凰,而在西王母身后站立的婢女,双手举着一柄扇子,服侍在一旁。画面将西王母设计在中心点的位置,采用朱红色来描绘人物服装,形成鲜明的视觉中心。包装设计中版式构图的平面形式法则的理解与运用是基础,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结合优秀的刺绣作品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总结优秀的版式设计规律,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有利于提高现代包装设计的内涵。

(二)色彩表现的丝理视觉

丝理是刺绣艺术在造型过程中,依据物象的固有外观特征,通过线条的排列而形成的有序方向,具有一种强烈而富于秩序化、规范化的视觉效果。通过不同材质的绣线的运用,将二维的画面转化为三维的肌理感,产生丰富的折光效果。不同的画面内容有不同的丝理效果,如绣花朵时,同一个花瓣会有正反两个面,在绣制之前,首先要注意丝理转折的连贯性,使花瓣形象生动且自然。丝理是事物的真实再现,是传达刺绣技艺的关键,是刺绣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刺绣艺术中的丝理布局呈现出的独特的肌理视觉效果,能够提升产品包装的设计感和质感。

(三)立体表现的材料运用

刺绣艺术常用的材料有植物的纤维组织、动物毛丝、金银丝线等。刺绣艺术与绘画完全不同,它穿针引丝,在底料上绣出不同的形象。不同材料本身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植物的纤维组织给人质朴的视觉效果,金银丝线制成的绣线则极具装饰感。刺绣时在材料与技法上要加以综合考虑,同一绣地可以用不同针法,同一针法可以运用于不同绣线材料和不同绣地,不同绣线材料可以综合运用,材料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包装设计中的材料的设计与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刺绣艺术制作的过程中会运用到丰富的纤维材料,包括植物、动物等不同类型,结合设计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形成优秀的刺绣作品。刺绣艺术对于材料选用的方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也可以运用,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包装设计逐渐成为产品及企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优秀的包装设计不但可以展现产品的功能价值,还能加强人们的视觉印象。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市场需求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传统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更多的传统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中,在带动市场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在具体的包装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技艺融入其中,通过图案、色彩、材料的综合设计,提升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审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刺绣艺术精湛优美,历经千年的发展历程,其特有的平面表现语意、丝理效果等艺术特征,是人们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也是我们要学习、研究、借鉴的重要对象,总结其设计经验,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对于提升现代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哲.刺绣艺术的演绎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0(16):160.

[2]车鸿飞,贾小琳.刺绣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明日风尚,2018(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