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学生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16个班,每班学生平均65人。循证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三开设,此时学生已完成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及文献检索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学习循证医学的基础。开设时间具体为大三第二学期,开设9周,2学时/周,共18学时。
1.2研究方法
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对所有学生采用形成性评价,具体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主要是根据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完成一个循证病案撰写)和学生自我评价。此外,教研室建立了循证医学网络课程,开启循证医学课程资料查阅公用邮箱,创建各授课班级的QQ群,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网络学习沟通的平台,以便及时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结果
2.1平时表现评价
平时表现从以下3方面综合评价。
(1)课堂出勤:随机点名并进行相关章节理论知识提问,并做相应记录;
(2)课堂表现: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主要观察师生互动效果,每次课进行相应记录;
(3)小组学习:分组完成一个主题的循证学习,每名学生参与讨论,最后形成小组学习书面记录。结果显示,学生课堂出勤率接近100%,课堂纪律良好,互动效果良好,各小组学习报告详细、清楚。
2.2作业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相应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3次作业并进行批改。结果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3次作业,约50%的学生作业质量较好。
2.3教学实践活动评价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病案,提出临床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所提问题查找文献、筛选文献并评价文献质量(主要根据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评价文献,即从文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应性3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分析总结病案,按照格式及要求完成循证病案撰写,装订成册,于学期结束前上交,由授课教师仔细批改,给出相应反馈意见。结果100%的学生在规定时间(4周)内完成,所有学生的案例撰写没有雷同,循证病案撰写过程中体现了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有50%以上的学生查找的是英文文献,且能根据证据的分类、分级标准筛选文献。
2.4学生自我评价
最后一次理论课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自我评价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序列法(即选择题的所选答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并排序,学生选出适合自己的答案)和自由式(即开放性问答题,学生自由回答)相结合方式,调查学生基本情况、课程认识程度、各章学习效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反馈、学习收获、困难或困惑及对教学的建议等。结果100%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并对教学情况进行了反馈。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很有帮助,25%的学生认为可能会有帮助,2%的学生认为无帮助或不知道。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形成性评价效果,92%的学生认为优秀,7%的学生认为良好,1%的学生认为一般。关于教材,这几年我们已先后换了3版教材,现在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李幼平教授主编的《循证医学》第2版,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及调整。
3讨论
循证医学是21世纪医学实践的新模式,Naylor将其誉为医学实践领域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我国临床学科设置尚需完善,高层次临床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尤需加强,建议临床与其他学科协作,提倡循证临床,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循证医学课程有别于传统医学课程,它传播一种理念与技能,通过以问题为基础、自我教育式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学校医学教育为传播循证医学思想提供理论课堂。循证医学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少医学院校尚未单独开设该课程,只是在流行病学课程中进行简单介绍,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尚在探索之中。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而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受到普遍关注。循证医学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师科学衡量和培养学生临床能力提供参考和导向,以进一步提升循证医学教学质量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激励学生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改进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循证医学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或者采用学生自我评价量表,或者通过理论考试,或者对医学文献评价能力进行考核,或者对循证医学技能进行考核,或者根据循证医学实践的五步法原则制定循证病案评价方案,或者通过立项科研课题质量和数量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终结性评价提出的一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方式,它能真实反映教学情况和学生成绩,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质量。平时表现评价是督促学生出勤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多学生自我评价中提到,这门课程虽不是专业课,也不是考研课,但是他们没逃过一次课。
学生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界的共识,传统的学生评价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对学生评价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以评价促发展,是新时期学生评价改革的任务,也是现代社会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不断改变对教育的期盼和呼唤。鉴于此,本文从对人的丰富内涵认识出发,对发展性学生评价进行阐述和思考,并探讨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一、传统学生评价功能、作用和弊端分析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评价改革进行着不懈的思索和探究,已有不少文章从评价的功能、方法、主体、内容、标准等不同的视角探讨学生评价问题。综观各种学生评价模式,可分为选拔性学生评价、水平性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通常所说的传统学生评价主要是指选拔性学生评价。选拔性评价认为,在一个群体中只有少数人能达到优秀,大多数人只能是中常水平,而评价的目的是要把这少数的优异者选,或者选出合格者,淘汰不合格者,它强调的是甄别、选拔的功能。选拔性评价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用外在的统一标准给学生进行鉴别和分级划等,分出高低优劣,而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和目的。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忽略,对评价的结果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却被忽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二、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应突出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传统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一)对人的丰富内涵的认识关于人的内涵是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研究的命题,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人的发展问题,赋予人的本质以丰富的内涵,为教育学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生命与其他物种生命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种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可能的生命,是一种具有不断生成性的开放的生命,是一种具有主动建构性的、创造的生命。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一个能赋予自己新的生命的生命体,即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人是有系统语言,并大量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展开神经活动的生命体;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是能够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生命体。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是唯一让自己肩负有“使自己更像自己”使命的生命体;从法律学的角度看,人是政治权利的等同物,若一个人被宣判“”,即意味着在法律上已不承认其人的地位了。等等。[1]可以确定人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多维,丰富多彩的。在教育学领域,人的发展就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涵及主要特征从理论上界定,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2]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评价注重过程。三是评价的目标是分层、动态的,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四是评价主体多元,鼓励学生主体参与。五是评价内容丰富全面。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全方位评价学生。六是大力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七是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本人的主体作用。[3]
(三)发展性评价是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学生评价起到对这生发展的引导、激励作用。传统学生评价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使我们的学生一入学就陷入层层选拔之中,在人生的初期就饱尝失败与落后的滋味,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事实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发展性学生评价从根本上舍弃传统学生评价的理念,强调评价是“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的方法、技术、内容、过程等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把评价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表现出来的值得发展的优秀品质和素养上,加以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充分体验被尊重和赞赏的乐趣,释放生命的激情。
即使是被传统学生评价认定为是群体中的落后学生,问题学生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去关注他,发现他的闪光点,承认个体间的差异,了解学生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多向、多维、多方面去评价学生。大家普遍认同“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这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个体的发展也是多元性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有阻碍,并不意味着其他方面也没有发展前途。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身上蕴藏的潜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学生评价的理性选择,以评价促发展,以个体的发展带动全体的发展,最后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学生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变量、多因素的系统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如确定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达成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使评价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对评价的方法、策略进行探讨。
(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采用分层、分段因人施评策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其智力、能力、思维品质、意志、性格、自我意识等具有年龄特征,在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相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其个性差异也是显著的。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有表现共性的东西,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要遵循学生个性差异和明显特征,做到因人施评才能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因此,学生评价要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采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传统学生评价就是过分注重学生共性品质的培养,强调共性约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发展性评价显著特征是寻找差异,认识差异,发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等于发现了学生的优长或不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原则,设置多层次的评价目标,可分为底线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的选择和确定,因人而异,为每一个学生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其次,对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成绩实施分阶段评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采用灵活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如小学阶段,以质性评价为主,通过观察与调查,学业成绩测试,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评定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可采用“全优+特长+评语描述”;中学阶段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即“等级评定+特长发展+质性描述”;大学则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4]
(二)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导向,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纳入评价教师的管理范畴,强化学生评价的效果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3]学生常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信息,并以此为“蓝本”给自己“画像”。教师怎样评价学生,其评价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挫伤学生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学生评价中,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及方式,把他纳入对教师评价的范畴,作为考察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发展性学生评价效果的有效策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考察教师评价行为,看其是写作论文否以积极鼓励为主,有无有失教师风范的地方,使用一些挖苦的、消极的甚至伤人的语言;是否关注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对话,全方位了解关注学生;是否辨证地看待学生的错误,有无随意夸大学生的不足;是否关注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发展等。把教师评价学生作为考核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教师对学生做好积极的有效的评价,把教师评价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从而达到评价目标。
(三)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学生家长评价四位一体联合评价策略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最密切的接触者,对学生的性格、态度、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差异十分了解,教师评价学生有利于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更符合学生实际。所以,在整个学生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所占的权重最大。但随着学生评价理论的不断拓展,众多教育界的学者认为,学生评价不单单是教师的专利,其一半的责任应由学习者自我承担,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学会评价和修正自己,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够自我超越,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有利于倾听学生对评价的看法,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5]同时,在开展学生评价活动时,学生互评和家长参与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综合评价体系的必要补充,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工作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品质,形成主动、自信、宽容的性格。超级秘书网
四、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施发展性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发展性学生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评价者要始终明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非对学生进行甄别。二是信息收集要全面。要对学生做出中肯、客观的评价,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三是信息反馈要及时。及时的信息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情况,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非学业因素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评价的多元性,既重视学生学业因素的评价,更重视学生非学业因素的评价,主张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进行非学业因素评价时,应注意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实施恰当、适度的评价,在呈现形式上,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不能追求实证和量化。
(三)博采众长,多种评价方式并用人是复杂多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向、多维的,发展性学生评价顺应时展,代表了学生评价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具体实施学生评价时,应博采众长,多种评价方式并用。
参考文献
[1]刘伟清.纪实性评价:大学生评价的主导方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4-67.
[2]李润洲.学生评价模式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3,(5):55-56.
[3]王景英.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23.227.
学生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1、学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考试就是评价,成绩和分数代替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所有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评价都成为“应试”的附庸。学生评价最关注的是“分数”,追求的也是“分数”,看重的是结果,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终结性使学生不能从日常即时的评价中获得有益的反馈,对学习进行调整;评价更不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提供有意义的参照。
2.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
在原有的学生评价中,过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从而,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评价关注较少,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这种单一注重知识技能的评价导向,必然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与畸形,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过于注重纸笔测验,忽视对其他学生评价方法的运用
学生评价的方法除了现行的、运用最多的纸笔测验外,还有许多体现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评语、日常行为观察、成长记录、表现性评价和学习日记等等。纸笔测验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映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手段,如果不能与其他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便不能科学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性。
4.评价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使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中的单一主体,同伴及群体、家长、社区成员等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更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消极地位,不能成为评价的真正主体。而学生评价的主体也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二、课题提出的原因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的研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生评价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的,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家长、学生本人并没有没有参与对孩子的评价,这致使评价的功能只强化了区分优劣,只重视结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各个领域的评价方式加以改变。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新方式逐渐代替了应试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也跟着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的教育模式。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我评价在学习的成长过程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使自我评价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价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品德修养,形成良好地品德习惯的方法。自我评价会使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及行为作风上自觉地控制和不断提高。如:以初中学生为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评性,初步具备了探求真理的能力,特别是自我意识的日益提高,渴望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产生一种关心自身才能和品行发展的强烈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教育在德育中比重越来越大。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基层单位,对学习实行德育渗透及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自我评价的作用在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3.“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的研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中,由于我们的德育过多地强调灌输,导致德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这种无视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漠视学生的主体性的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育的作用。再次,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理解为智育,又把智育浓缩为分数,像日常行为规范范畴的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急功近利已经把教育引向重智能成就轻德性养成、重埋头苦读轻心理健康的误区。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要把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作为我们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切实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较高素质的人才起到实践上的示范和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中学生的参与及自我评价能力的措施
1.设立特殊分值
了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对学生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参与过程等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所以,在具体操作时,设立个人努力分70%,小组合作分30%,还设立特殊分,包括个人与集体的加分规则。个人加分情况:被选拔数学竞赛班参加竞赛的加5分,若取得名次的加3~5分;数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加5分;担任数学课代表工作的加3分,担任小组长工作的加2分;学习态度认真,成绩上有明显进步的加2~4分;独立思考,解题方法独特的加2分;调查报告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加2分;作业完成且能很好订正的加1分。这种留心“问题——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和富有想象力的智慧去识别,解决问题,极大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回归自然,生活和社会综合实践中探索奥妙的潜能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加1~4分。集体加分情况:集体加分主要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本着优生不会受到嫉妒,学困生不会受到歧视的原则,令学生“助人自助”,一方面可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压力感,不断努力,挑战自我,挑战成功,最后达到更大的提高,这也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讨论,积极合作的小组每人次加1分;能得出精彩的结论,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对其他组的发言能指出不当之处的小组每人次加2分;能互帮互助,请组员耐心讲解,整体成绩提高的小组每人次加3~5分;小组间能合作交流,带动更多同学进步的每人次加5分。
2.建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的评价,同伴间互评的资料,教师做出的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测验评价等,家长、专家的评价资料等等。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如,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学习档案包括: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最满意的作业;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单元知识总结;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最喜欢的一本书;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结果;在实际评价中,还可以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作业情况、读书笔记、活动报告、小制作、章节趣味题展示、测验出卷、小组阶段性成果、求知欲与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品行和兴趣发展、习惯养成、责任感与进取心等等都整理装入档案袋,重视学生潜能与特质的发展,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捕捉学生每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3.开展学生自评、互评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即发挥学生自评的作用;同时,注意学生间互评的作用。实施效果:⑴学生参与自评,在学习后能够比照学期目标进行自我反思,能够制定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能够体验到学生自身的存在对他人和对社会的价值,认识到自己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完善自己。⑵在自评的基础上,实行学生间互评。如将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设组长一名,先由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小结,然后组内成员根据班级平时对该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其进行评价,以肯定成绩为主,同时提出希望和改进措施;最后由组长作书面评价,并向组内成员公开评价结果。通过小组互评,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组员间合作交流,互相鼓励,互相鞭策,相互间了解加深,感受到其他的人能够悦纳自己的行动,认识到自己不总是处于外在的批评、指责和敌意的包围之中。这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评语,既客观全面,又易被学生认可,同时参与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过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他的关心及希望,班集体凝聚力增强了,学生个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生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个性品质,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求职时劣势明显,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从已有的调查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已入职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不同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专业水平和个人属性方面。
(一)专业技术水平低、实践能力差这里的专业技术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程度,泛指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据调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当不满。他们认为高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本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很大偏差,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到。企业招聘一个大学毕业生至少要花费半年时间去培训其专业技能,经过一年到一年半才能独立工作为企业创造利润。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到岗适用期只需要二三个月[5]。一位企业人事部经理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年未变,有的教授还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学科前沿成果没有及时引入教学。了解学科尖端和行业前沿的研究生,是越来越难招到了。”另据调查,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6]一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说:“我们学理论多,天天抠书本,研究别人写过的东西,实际操作的内容学不到,就业时特别尴尬。老师们还不如带着我们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实战经验’。找工作时,拿着作品总比空谈理论强得多。”[7]当然,企业在多年习惯了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便不再以此为招聘毕业生的必要条件。而是将人才招聘变成了两种类型:即在职人员的招聘与校园招聘。在校园招聘中,用人单位主要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二)诚信意识缺失、职业素质不高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大学生的个人简历存在着虚假信息,如人为提高在校的学习成绩,虚夸自己是班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更有甚者制造虚假社会实践经历。企业HR在筛选简历时会发现几乎没有不是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的大学毕业生。虚假简历降低了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诚信度[8]。按时上班、不迟到早退是一名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一些私企的HR反映:在公司没有规定上班迟到扣工资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很少有按时上班的习惯。此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上课迟到、逃课等不良习惯,并将这种坏习惯带到了工作中。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部分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往往是先找一个解决生存问题的工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就跳到别的公司。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老板反映,培训行业的教师难招,招来一位毕业生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培养其教学能力,但往往还没给企业带来利润便提出辞职。这些现象都显示了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较低的忠诚度。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的要求并不逊于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爱岗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素质并不令用人单位满意。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
(三)功利意识较强、无视他人得失据笔者的访谈,一位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评价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功利意识较强,在金钱与名利面前忘记了良好的品行才是成就人生的根本。在学校时不择手段地得到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名利;在公司则不择手段地踩在同事头上往上爬;在交朋友时看重人的家庭出身,而不是看重道德品质。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宽容和理解他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一味地强调“我应该得到多少”“是别人的错让我没有得到”等。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能力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态度和习惯)、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需求
除了专业课外,高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重任。根据笔者对某高校的调查,有53.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通识课程设置较为合理,而46.8%的同学则认为不合理。这一数据说明该高校的通识课程并没有完全被大学生们认可。在最为欠缺的通识课程内容的选项中,社会交往、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技能3项指标的选择百分比较高。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市场经济和就业的压力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南京大学的调研也显示,大学生认为目前应该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是礼仪、语言表达类课程(52.1%),经济、法律、管理、教育类课程(46.8%)和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类课程(45.6%),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身最缺乏的能力和素质是应变和创新能力(36.4%),所以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提升这类能力。另外,根据研究者对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最希望的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36.3%),其次是专题研究(27.3%)。而实际上通识课程采用最多的还是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法(71.0%),只有少部分教师采用了专题研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21.5%)。[9]21-25该调查显示了大学生对通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需求,也反映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不足。根据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对全国高校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只有33.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课与就业能力培养具有相关性,高达78.2%的学生对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不知道或者了解十分有限。这说明高校的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必须通过强化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联系,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才能提高人才与市场的匹配能力。据麦可思2011年就业蓝皮书报告,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50%)、课程内容陈旧无用(20%),8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已经毕业3年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认为母校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高达72%。这充分说明大学缺乏实践课程的安排,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是错位的,实践锻炼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要求。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市场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构建完整、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变授课方式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结构、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瓦伦(WavvenD)认为,通过课程变革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3种形式:独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独立式意味着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作为专门设立的正规教学内容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是包括那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发展性的而非“补习式的”(Remedial)内容的融入。整合式的方法是将培养学生可雇佣性的目标、要求、内容有机地整合到全部专业课程之中。瓦伦认为,较之独立式的方法而言,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的形式更为有效。[10]从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来看,以上3种课程变革形式都是必要的,只有变革高校的课程结构和改进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一)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美国课程学家蔡斯认为,课程设置有3种类型,即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学科课程是将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精华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学习者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设置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是指把重点放在现实中个人与社会生存和发展问题上的课程。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则过于注重学科课程,重视将知识以讲授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则相对较少,高校对实践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来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能令人满意,关键在于不能将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者是所学非所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现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另外,高校应该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领域、新职业,在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以独立式的课程变革方式及时开设新课程,以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知识储备。美国高校在强调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非常重视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笔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次,要安排2~3次见习课或实验课或讨论课,并要求学生及时写出实验报告等。同时,该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个月,使其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学生实践机会欠缺的现实状况,高校一方面应该积极适应市场的需要,以整合式的课程变革方式调整课程类型和结构,浓缩学科课程、增加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课程,优化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建立科技实践平台、强化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以激发和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推动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二)优化通识课程结构,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大学生要想在职场上谋求一份好工作,仅凭专业知识上的特长已经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市场的调查来看,许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态度、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非专业技能并不满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改革和完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通过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改革通识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提升大学生的非专业技能。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课程都是必修课,这些课程占了通识教育课程相当大的比例,而学生和企业所需要的非专业知识,如一般性社会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生活知识等却由于师资等原因在相当多的高校并不受重视,但这些知识都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受用人单位重视的必需的知识,也是大学生在职场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所以,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除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拓宽课程设置的范围,在文、史、哲、艺术等学科的基础上,还应以应用型和专业化为导向,注重基本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将领导科学、创造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宽其知识面,优化其知识结构,从而为其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除了根据市场和学生的需要来增加通识教育的课程外,高校还应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通常占总学分的30%~50%,如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就高达5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亦为50%,哥伦比亚大学38%,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均在35%~40%。而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分绝大多数都在10%~20%之间。[9]21-25相对欧美国家来说,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比例较低。所以,高校应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例,这样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要提高通识教育的课程效果,使大学生在通识教育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还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多采用体验式学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实效,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加大校企联合的力度,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在英美等国,高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主动地联系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让企业根据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许多高校还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某些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工作,这对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都非常有帮助。从我们的调研中也了解到,企业也非常希望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市场的需求,尤其要加大开设实践课程的力度,有计划地向用人单位征询反馈信息。企业也愿意接受高校的邀请参与高校课程的制订和实施。这样也使得企业减少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从而节约了用人成本。实际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个双赢的结果。
学生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of sev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principle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nomics graduate thesis are determined by the idea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graduate thesis of economic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raduate thesis is buil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for economics graduates.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control;graduate thesis;evaluating indicator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24-02
0 引言
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也为提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状况做出了新要求。探索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探索研究生毕业论文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选题时敷衍、写作时词穷、审查时恐惧,是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严重问题。由于最开始选题范围的不恰当,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无法顺利完成,有些学生只是简单堆砌前辈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新观点、不能突破前人。而还有些仅仅只是提出了某种观点、说法或模式,缺乏背景评述,容易让人忽视它的创新价值。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不容乐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些高校对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保证仅仅停留在结果控制。本文拟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相对系统、完善的经济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质量经理费根堡姆(Feigenbaum)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思想的概念。国内学者刘波(2015)将TQM的基本内涵简要表述为保持质量持续改善和根据事实来管理,并将其核心特征归纳为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的“三全”思想[1]。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3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研究方法
首先收集汇总湖南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信息,研究各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现有评价体系的特点、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运用抽样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获取的相关样本数据系统地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相应的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检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明确不足后改进方案。用实践检验理论,积极进行创新,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3.2 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湖南省内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被选取大学的官方网站收集资料以及查找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3.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构建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
Ludmila N.(2015)认为取得TQM成功的关键在于发展新的形式和方法的教育活动、建立新的联系、了解有效的管理的所有过程[2]。Madalina Militaru(2013)提出引入TQM到教育教学的管理环节能够帮助培养单位掌握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建立自己的想法[3]。宋明和张传燧(2012)认为“全面”的定义不仅限于最后产品质量的“全面性”,还包括“全过程”的培养和“全体人员”的参与[4]。
本研究以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论文评价指标为蓝本进行系统分析后,建立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结语
本文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综合考虑了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各个环节,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由于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过程十分复杂,本文针对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所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还存在着一些尚未完善的方面。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在大量丰富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在实践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对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波.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149-152.
[2]Ludmila N. Larin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to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