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硕士论文(精选5篇)

  • 美术硕士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国际上,艺术学科存在着两种学位类型,专业硕士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两种培养方式。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属于研究型的,培养多侧重于理论修养,其终极学位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学位),而艺术硕士则属于创作型的,其最高…

美术硕士论文(精选5篇)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MFA是目前全球通用的一种培养艺术创作与表演高级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得到世界多国普遍认可,它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与欧美国家相比,MFA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才正式建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并于2005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分三批批准了100余所高校作为我国MFA教育的试点院校。

从MFA在中国生根,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年的发展历程,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众至今对于艺术硕士的认知态度依然还是谨小慎微,甚至半信半疑。笔者以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MFA招生培养制度的不了解和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因此,对其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做一个细致而全面的梳理尤显重要。

在国际上,艺术学科存在着两种学位类型,专业硕士和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两种培养方式。传统的学术型硕士属于研究型的,培养多侧重于理论修养,其终极学位是PHD(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学位),而艺术硕士则属于创作型的,其最高学位便是MFA,虽都是终极学位,但两者不能对等折换,而是各有侧重,在招生录取、培养方式、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首先,传统学术型硕士在招生方式上以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而放低对专业技能的考核,这致使很多极富艺术才华,同时又有强烈深造愿望的艺术青年因为制度上的原因而被挡在研究生大门之外,对于这一点,很多专家教授也表达了担忧和不满,甚至有学者站出来对现存的艺术教育体制进行厉声讨伐。一个人艺术才能的发现和培养不是靠简单的英语和政治的高分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就必须重新审视现存的培养制度,并在入学考试上首先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使艺术硕士在招生录取上更看重实际专业技能的考察,在文化课方面则侧重于文、史、哲以及美学知识的修养,而适当降低政治、外语等课程的考核门槛。

其次,与传统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同,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定位于高等艺术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范畴。在尊重艺术教育特殊性规律的基础上,应体现出实践性的特征,在强调出作品、重应用的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具体在培养环节上,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适当压缩纯理论课程的学时数,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作能力,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

最后,在培养质量标准上,艺术硕士获取学位不以的数量和字数为标准,而是以其作品质量作为评判的主要依据,毕业论文也无须进行表面意义上的字数设定,而需紧扣毕业创作的主题展开论述。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就如同演员要拿自己的影视作品来说话,导演也要通过影视或戏剧作品等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不同的质量标准决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论文因有数万字的字数要求,并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才可获得学位,这使得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资料的搜集和论文的写作上,这样的人才走向社会之后可能会成为一个评论家、理论家或者艺术史学家,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仅有理论研究专业人才往往不够,还需要大批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上看,专业硕士和传统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证书是一模一样的,但从现在获批准的100余所院校的执行情况来看,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在于传统学术型硕士所获得的是文学硕士文凭,而专业硕士获得的是艺术专业硕士文凭。

诚然,我们应该看到,专业硕士学位自2005年在我国设置以来,在许多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培养制度上还不成熟,虽然培养目标是以实践为主,但在实际授课中却与传统学术型硕士并无多大区别,培养的人才也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实践方面的优势,这样不仅达不到培养的目标,也会降低社会声誉。其次,人们对专业硕士依然存在着诸多的疑惑和误解,有人认为考分不够的考生被迫去读专业硕士。另外,与学术型硕士相比,专业硕士在奖学金和评奖制度上还不能被同等对待等,这都会导致专业硕士不如学术型硕士的公众看法。笔者以为,要更好地体现MFA的价值,整个社会自上而下应树立起正确的艺术硕士的学术标准,建立起其应有的教育品牌,我们相信,有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有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理解与宽容,再加上一代代专家和学子的艰苦努力,MFA 必定能在中国的土地上根深叶茂。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月 美术类院校 硕士研究生 学习方式

学术月活动对促进在校研究生,尤其是新生进行自我独立学习意识的觉醒具有十分广泛的作用,就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而言,具有综合类院校所不具备的独特性。以下从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学习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习的独特性

硕士研究生以论文作为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即初步在某一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进入研究生教育的最初阶段就要明确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仅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炼。导师作为引路人具有指导作用,且硕士生的学习在于创新,其领悟能力并不在课程内,而在课程以外。艺术类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面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 :一是脱离教科书的局限,在各类书籍中寻找和发现线索;二是要在学习中养成怀疑和批评的习惯;三是加强对实践类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的强化。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特点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多角度创新拔尖人才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作为艺术类院校在教育方式中进行了多种探索。诸如举办研究生学习交流、论文成果展示,以及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众多有利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促进。艺术类院校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通过交流可以给研究生学习指明方向。学术月活动的交流并非一定要长篇大论,参与者只要对一定阶段的学习感受进行总结交流,让所有研究生从中受益,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照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学习特点举办学术月活动是一项极具针对性的活动。以西安美术学院学术活动月的开展为例,学术月活动结合建校以来秉承“宏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作为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活动计划的举措,目的在于为研究生教学进行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搭建平台。美术院校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强于文化课的基础学习的情况,从历年来美术学院硕士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成果来看,在专业性较强的学生中尤其明显。从研究生的论文报告来看,既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探索,又显示出学生对专业的创新精神。这才是硕士教育追求的教学效果。

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的具体开展,一是通过征集论文,编辑学术月活动论文集为手段,以获取硕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为目的,对研究生学习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二是邀请在不同学术领域具有贡献的学术专家作学术报告,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启迪。

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在学术月活动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尤其是美术类院校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更加重要,从美术学院中就论文的发表和文章的结构主旨来分析,学术类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艺术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方面具有优势,就论文的发展和创新点来看,其目的就在于能够使他们在学习中做到专业和理论知识兼备。符合新时期艺术类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制定的规范。

艺术类院校研究生如何举办学术月活动

就艺术类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而言,应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料、展览情况具备更多了解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2013年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为例,在这场学术月活动中,共有来自多个院校的综合类硕士研究生参与,围绕着不同领域内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点进行阐述,这些探索不只是对自己所学领域内知识点的突破与延伸,同时也凝聚了学生们在以前本科生阶段所打下的学习基础和广泛涉猎,是一个从广泛到精尖的过程。如《孟瑶:论中国传统绘画笔墨与线条中的文化哲学观》一文,在对本专业的发掘性探索中,很注重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如哲学、文学、政治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知识的广泛猎取。如果只局限于就传统绘画笔墨来进行探讨,很多方面都容易被忽略。再如“艺术考古研究”课题组的同学们有几位是从大处着眼的方式来探索的,如《张启彬:别样的美术――先秦美术研究略论》这个课题的涵盖面很大,也是系统的对先秦时代美术的一个解构,更多地加入了作者对这一时期的美术的个人理解与剖析,谈的是自己的认识。这样的研究范围至少能写上十余万字的论文,但是作者从“别样”来入手谈到先秦美术的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特征并进行了概述,篇幅不长,却涵盖面广、深入浅出、脉络清晰、主旨鲜明,是难得的论文佳作。还有安晓东的《秦汉瓦当纹饰形式美的构成》一文,从秦砖汉瓦的文化意蕴出发,来阐述自己对秦汉文化的理解,从内涵和外延上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准,也就是美术史和文化历史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些范例可以看作是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新特色,即在学习中梳理脉络,从细节处着眼。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在学术月活动中展露无疑,从每位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状况来看,没有一位学生是长篇大论式的汇报,都是从一个个案分析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只有个案研究才能体现出研究生学术活动的价值所在,从个案入手研究性才能充分发挥。

专家(导师)在学术月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研究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正确的指引,只有通过好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研究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其中直接的引导人是导师,而间接的引导人是具有深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和学者。专家讲座是学术月活动的一针强心剂,研究生学习注重的是什么,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就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作为直接引路人的导师的研究领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多聆听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不同领域中的专家正好起到 “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术月作为研究性很强的学术活动,邀请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丰硕研究成果的学者和专家作报告,一是能够调动硕士研究生尤其是新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专家学者们是如何进行研究和学习的;二是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三是自身在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当明白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四是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而言多积极听取专家和学者的言传身教。专家和学者都是在不同领域有资历的带头人,他们的讲授并不针对某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同于对本科生那样进行灌输和普及型的教育,而是将自身对某些研究领域的观点亮出,全靠学生自己理解和领会,因此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是硕士生尤其是在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高校中学生通过有限时间来进行自我梳理和领悟。

总 结

硕士研究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举办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不仅检验了硕士研究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而且能够有效反映研究生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展示学习成果,并且能为其学习方式日趋多元化开拓新思路。

研究生的学习具有自身优势,这种优势需要通过学术月活动这样的形式来完成,学术活动月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拓展和开阔学生研究视野,提高培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研究生学习阶段个人学习的规划和思考》,知行斋。

[2]《研究生学习的关键不在课程上》,教育新闻、人民网。

[3]师鹏、张宇:《论研究生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路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11月。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学校致力于网络、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广告、新媒体等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工、文、艺、管、经、法、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2、北京电影学院:

是亚洲规模最大、世界著名的电影专业院校,也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艺术高校,被誉为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辖15个教学实施单位,各教学单位之间互为支撑,文、导、表、摄、录、美、管理、动画以及电影理论和技术等,开办11个本科专业,具有3个博士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3、西安美术学院: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硕士;实践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83-02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规划方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大学经济学院获得了金融专业硕士的授予权。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突出专业硕士学位应用型的特色,构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的桎梏。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罗伯特・M・赫钦斯在其著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到: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个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也是大学所公认的,就是为人们毕生的事业做准备。这很好地解释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重点之间的区别。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明显偏向于应用型。例如我院的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因而实践教学被置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突出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指“通过实验、实践等科学活动方式使学生直接通过感性的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指出,“要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强化目标导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新模式。突出实践教学,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一线实践,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对实习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训练的质量”。该《方案》表明,主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由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晚,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不断丰富和探索,实践教学理念还需不断加强和深化。

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偏重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这和社会对于硕士研究生需求由科研人才转为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变化不相称,也和发达国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偏重于专业人才的通行做法不一致。世界上专业学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专业研究生教育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现在专业学位获得者所占比例大约占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英国的这一比例更高,大约在75%左右。我国下一步要大力发展专业硕士教育,但是如何整合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教育资源,避免专业硕士成为学术型硕士的“微缩版”,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就成为需要在探索实践中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希望能够以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切入点部分回答上述问题,为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状况

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专业硕士的发展较早,相关研究也已比较成熟。国内受制于教育实践的现实,相关研究比较笼统,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部分研究主要介绍国外专业硕士发展情况,进而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如,高益民(2007)介绍了日本的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邓涛和孔凡琴(2010)对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进行了介绍,马永红和郑晓齐(2009)等从教育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工程硕士的特征以及与美国的区别。一部分研究主要反思中国的传统研究生教育和部分已开办的专业硕士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专业硕士的发展思路,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如,王海民和郑佩荣(2005)对于会计专业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于东红等(2010)分析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自我意识迷失成为学术型硕士衍生品等问题。还有少量研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如质量保障体系[别敦荣等(2009)、邓光平(2010)、熊玲(2010)]、师资队伍[梁其健(2003)]、课程体系[唐仁华等(2010)]、实践环节[文冠华(2010)]、奖助体系[李忠(2010)]。

综上所述,国内现有的关于专业硕士的研究未能将中国实际和国际经验更好地结合,更多的关注专业硕士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等整体问题,缺乏对于专业硕士教育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细致探讨。目前还没有见到对于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全过程的金融硕士实训教学体系。综合利用案例、实验、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活动五个实训教学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鼓励教师密切关注金融实践的好方式。金融硕士案例教学急需发展,金融教指委已经全面启动全国金融专业学位案例中心建设,青岛大学也开始立项专业学位教育的案例建设项目。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含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拓展性实验几种类型。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与专业证书相对应的课程,鼓励学生获得CFP、CFA,FRM等相关证书。实训教学:通过开设金融产品模拟设计、证券仿真交易、银行交易业务仿真等实践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在实训情景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类实训以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训为主,讲求实训内容的适用性和实训课程的开放性。实习教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我院已经与青岛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签署了多份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书,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基本能满足金融专业硕士实习教学的要求,并且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能够达到基地建设双飞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金融硕士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金融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形式有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论文选题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不提倡过于学术化的论文。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列入学校管理体系的竞赛以及《青岛大学学生创新性与研究性学习实验项目》等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诸如证券模拟交易大赛、金融产品模拟设计大赛等实务竞赛,培养学生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意识,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倡导产学研合作教育。

五、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的保障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专业精神的实践教学队伍,是开展金融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现在的金融专业硕士的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在业界工作的经验,而少量的有业界工作经验的教师大都脱离业界时间比较长,与飞速发展的业界实践也有一定的脱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金融机构实践经验,为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派教师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亲身参与到金融业务中去,可以加深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进一步了解业界的工作难点和重点,从实践中提炼金融硕士的培养方案,从实践中找寻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提高教师的培养专业硕士的水平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争取横向课题,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考虑招聘兼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从金融机构聘请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来自第一线,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可以给学校带来最新的信息,是学校与业界加强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现在给每一位金融硕士都配备了一位校外导师,可以为专业学位硕士生从事课题研究及专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参与审查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并指导该方案的实施,参与学位论文的评审。

总之,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案例、实验、实训、实习、学位论文和创新实践活动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多层次、多模块、开放性、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2]王海民,郑佩荣.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7).

[3]马永红,郑晓齐.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供应链的形态表征研究[J].管理世界,2009,(2).

[4]邓涛,孔凡琴.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

[5]于东红,杜希民,周燕来.从自我迷失到本性回归―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6]李忠,熊玲,陈小平.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奖助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1.严格的学分管理办法

美国的全日制教育学专业硕士学制时长为一年半到两年不等,一般实行秋、冬、春三学期制度,学校通过严格的学分管理手段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意识,维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提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一个学期期初的选课分值要达到11个学分左右,学期末通过各课程的考核必须获得至少8个学分,每一项主要的硕士计划课程研究生阶段全部修完要达到45个学分左右,对于学分规定的毕业要求,即便有1个学分不足也不允许颁发学位证书。对于学分不足的科目,学生要主动在下学期进行补修,并且施行“有偿补修”制度,每一门课程的补修按照学费的要求进行计算缴纳,如果再修不过补修费用会自动叠加,课程补修最多延迟到第三年。并且针对专业硕士的实习环节也同样纳入学费制度,每一项课程计划都会为学生安排实习,付之一相应的分数,实习学分未达到要求者不予毕业。在美国的研究生院还有一项更为苛刻的规定,如果有考试作弊或者论文剽窃现象发生,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在社区工作满40小时并取消1/4学期的学分。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

2.多元的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从学生选择的角度讲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美国的高校把研究生的课程按大门类进行划分,每个大门类下由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共同组成。例如大多数教科院都会开设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学和教师教育等大门类课程,教育社会学门类下又会分为教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数据分析与解释、变量研究等必修课程,城市教育、教育与经济、教育语言、高等教育史、杜威教育哲学等选修课程;教育政策学门类下分为学校改革史、学校组织分析等必修课程,认知与学习、学校基础上的决策、教育解放等选修课程;教师教育门类下分为教学研究、课程介绍等必修课程,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与学习、移民学生教育、阅读中的倾向等选修课程。从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程比重非常大,选修课程涉及到的方向非常广泛也非常具体,课程的开设可以顾及到大多数同学的研究兴趣,并且这些选修课程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性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美国专业硕士的课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方法论的研究,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实际观察和具体操作,这种教学目标明确配合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不断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调动他们对知识主动获取的欲望,这些课程更关注的是学习和应用过程,而不是以简单的结果论英雄。

3.先进的PBL教学模式

PBL是“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中文意思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并广泛推广开来,对于专业硕士的教育,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已产生出非常强烈的效果。PBL的教学原理是将学生放到有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扮演问题主动解决者的角色,直击多面的问题世界。美国各大教科院对PBL的应用已经走进成熟阶段,大致已形成了如下的实施流程:确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推导解决方案———展示研究成果———总结反思。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要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的制定工作,目标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方面,更侧重于能力和情意,学生应当在制定工作中获取认同感,为教学的开始储备好学习动机;之后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也可以自主设定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交由老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教学问题;问题确定之后,学生可以开展无约束的研讨,尽可能多的对问题进行理解性的阐述,期间任课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发言做判断和点评,学生之间也要保持倾听的态度,接着学生对上述发言进行整理和调和,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确定研究计划;接下来进入PBL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探究,学生要通过各种手段搜集相关信息,并结合上一阶段的发言对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最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期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防止学生盲目探究;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对方案进行全面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记录以准备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学生自己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二、我国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症结

1.管理机制松弛

从目前我国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管理制度来讲,尚处在起步阶段,对专业硕士的管理办法仍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管理方法,到课点名—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的传统研究生管理流程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我们早已引入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操作起来的弹性非常大,教科院大都怀着“降低门槛,确保就业”的传统心理来处理专业硕士的学业,这使得我们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具特色,也养成了专业硕士的懒惰心理,学生们应付过考核就万事大吉,很少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松弛的管理机制削弱了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单一

拿过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课表可以发现,他们的专业课程与学术型的课程相差无几,教育哲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论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依然是他们课程的主打,那些实践性和前沿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寥寥无几。教育学专业硕士的学制本身就比学术型短,再把大量的课堂时间奉献给学术课程,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也让专业硕士的培养风格得不到应有的展现。并且我们还可以发现选修课时所占比重很小,一般占全部课程的三成左右,这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的研究兴趣,并且选修课程的内容具体度不够,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匮乏使得教育学专业硕士面临“徒有虚名”的尴尬境地,据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专业硕士没有在研究生期间从事过校外教学实践,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受到质疑。

3.教学模式古板

我国教科院对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学模式仍然延续本科的教学办法,“课本—黑板—笔记”的传统教学办法已成为研究生教育难以突破的瓶颈,教授主讲,学生主听,考试主背的漩涡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很多教育学教授也想突破这种教学魔咒,但是屡战屡败,中国的专业硕士连初级的情境教学都难以适应,更别说复杂的PBL教学模式了,教授创造的问题情境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学生课下对问题的准备也是敷衍了事。专业硕士的观察力、分析力、批判力建立不起来,实践力、创造力就无从谈起,研究生身上过分的“象牙塔气味”制约了应用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也就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美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打造“术业”教师团队

根治学校问题,先从引路下手。调整高校教科院教育团队,是改善教育学专业硕士的首要良方。蔡元培有言:“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既然国家要下大力气培养教育学科的专业型硕士,提高教育学人才的应用技能,那么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就要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我国的教科院就需要大批既能上台讲学术,也能下台攻实践的复合型现代化教师。对于专业硕士还在起步期的我国,要让高校教科院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组建“双导师”团队,即专业硕士既有校内导师,也有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生传统导师,他依然承担着指导学生学术的任务,但是校内导师要定期考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用理论进行纠正,并且校内导师要指导学生确定校外实践的课题,把控实践的进度和方向,这样也能提高导师自身的实践素养。校外导师要主动承担起专业硕士培养的重担,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全程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让教育学学生认清自己实践能力的不足之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要经常沟通,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三者要组成一个“术业”团队,让应用贯穿学生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2.开展研讨式教学

教育学专业硕士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教育、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过程就需要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参与研讨、交流、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如果在当前就急切的全盘引入美国的PBL教学模式是冒动的,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因此我们的教科院就先从基础开始,在教学中渗透研讨的元素。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环境,做好能让学生们围成一周就座,教师走下讲台,坐到他们的中间,然后每节课教师抛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涉及教学实践的问题,摆脱课本的束缚,增强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对策,不轻易对回答做出评判,以逐步提高教育学专业硕士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批判能力。并且学院要大力增设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形式要求更要灵活多样,目的就是深层挖掘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其课题和讲课手段都由学生自己做主,点评工作也尽量交予学生,教师只起到点睛和指导作用就足够。研讨式教学也应当走出传统的教室,开发学术沙龙,创刊专业杂志,邀请国外讲师,组织校外对话等活动也是提高专业硕士应用能力的很好方式,逐步让我国的教育学专业硕士与国外接轨,实现未来的教育对话。

3.利用高校实践资源

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机构,拥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各大院校完全可以对教育学专业硕士开放自己的教育岗位,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方面留出一定的岗位和时间给专业硕士,方便他们在本校进行教育实践,锻炼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高校向教育学专业硕士全面推行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促进学生的学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是很好的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串联,学生在“三助”中可以深刻领悟所学的教育原理,并且科学地开发了自身的逻辑思维、应变思维、实用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未来投身社会的工作方向,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学校要组建研究生“三助”帮扶团队,学生的工作要有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带领,工作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对所助工作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们懂得工作流程,明了工作规定,坚持工作原则,逐渐培养起认真工作的态度,可以看出“三助”工作既要抓学生的技能,也要抓学生的道德,两者不可或缺。教育学专业硕士学生自身也要平衡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把兼职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杜绝偏颇现象的发生。并且兼职要与学生的论文联系在一起,专业硕士的论文要有明显的实践倾向、工作倾向,在论文中突出自身的工作经验、工作感悟、工作创意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