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1
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业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1],同时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居于基础地位[2]。
信息网络随着时间进行而发展并广泛的应用在了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绝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农业相关方面。健全与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全球性提现,其壮大和发展对全世界都有着巨大的贡献。联合国粮农组织针对120个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做出了一项统计研究,显示的结果树53个国家或地区初步建立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二、国内企业的农业信息化应用实例
辽宁金实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当时国内的农业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尚未对农业信息化形成广泛的认识,但长久以来农业从业者在没有农业信息化的前提下也一直很好的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积累的经验也是农业信息化中的数据采集过程。
公司的禽畜养殖业务是该公司的基础业务,其他业务是围绕着该业务发展起来的,该业务也是公司中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最大的部分。该公司养殖基地中分布着大量的自然信息采集装置,包括温度、湿度、通风量、日照情况,这些设备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在规定时间间隔内自动对自然情况进行采集后上传到计算机,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此次记录数据与控制系统中的参数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企业能够很好的掌握养殖场内家禽的繁育情况,从而能够很好的筛选优秀种雏,选育优秀种雏以达到产出的最大化,同时选出的种雏能够对外进行销售。该公司现选出的种雏生长快速、成活率高、料肉比低、成品率高,是较为优秀的种雏。
在企业的饲养过程中,企业不断的与农业专家机构、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随时掌握优良品种信息、先进技术信息、病虫害防治信息等有关信息,从而让企业能够不断的改良品种、提高饲养产出率、防治病虫害。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议
1.对政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
(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本地区实际要求各级部门要研究制定信息制度,拓宽信息渠道,开辟窗口。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建设合作社成员管理、社务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等系统,提高合作社日常管理效能,规范合作社内部管理。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信息化
加强龙头企业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建设,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化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征,选择产业化发展基础良好的产业有计划、分批次的建立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社会化专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其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专业化信息服务。
(六)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依靠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充实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班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2.对企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自身农业信息化程度
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这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配合政府协同发展农业信息化
丰富农业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为虚拟农业提供数据基础。
(三)为农民普及农业信息化
农业专家系统的普及就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的帮助,解决农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农场型现代企业 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低碳经济在最近几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经济发展的热语。对于低碳经济,一般来说,就是以技术、制度和思维创新和变革为途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趋向,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谐借此确保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简单地说,低碳经济就是在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以便既能为当今人类提供比较充分的生存保证,也能给后代人留下青山绿水。提起低碳经济,一般人会想到烟筒高高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制造业、造纸业、化工业,对于农业企业往往认为问题不大,进而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对于农场型现代化企业而言,低碳经济提出的挑战或揭示的问题更为严峻及急迫,下面从必要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论述:
1.从必要性方面来看。目前的农业是以机械化和化学为主要特征的石油农业,尤其是在机械化水平比较高的农场型现代企业中,无论是小麦、水稻的种植还是鱼、猪的养殖,都对机器设备、农药、电力设备等工业品投入有相当大的依赖性,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些工业品,现代农业企业无法发展。而这些工业品的存在及其应用又不可避免地消耗大量化石能源,进而对水体、空气甚至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形势严峻,这为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了不容无视的现实基础。
2.从严重性方面来看。虽然工业企业在改革开放期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较大,但对于低碳化发展而言,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农业企业涉及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及服务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化及可选择性不同,农产品的需求一方面是硬性的,是不可短缺的,粮食、蔬菜、鱼肉等在根本上制约了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不具有替代性,尤其是水稻和小麦这样的主粮,任何其他物品是无法取代的。二是范围广阔的农村。在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因为有广阔的农村作为稀释污染程度的纵深,人类依旧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如果广阔的农村也普遍被污染了,人类就面临着没有退路的危险。可见,农产品和农村对于人类生存而言的意义是根本性的,而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偏偏涉及这两个方面,这决定了其低碳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对农场型现代化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意义
基于如上所言的迫切性及严重性,农场型现代企业除了低碳化发展外没有第二选择。农场型现代企业低碳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身产生的碳排放及相对应经济效益量度的测量,对此从单个农场型现代企业角度来看,最佳路径是推行低碳财务管理,其行为要素之一是彻底、准确而科学地推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所谓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给出的定义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① 通俗地说,环境成本就是特定企业为了缓解正常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所需要的费用,是企业组织关注环境问题最直接的表现。
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环境成本信息主动、及时而真实地披露是对于其低碳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标志。农场型现代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号、标语及文件中,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对此,最关键的表现莫过于敢于并主动在预算中为治理污染减少碳排放安排转型资金,并据此支撑形成体系化的措施,确保预算执行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定期向外界主动披露相关预算执行情况和环境成本信息,确保低碳化发展名至实归。其次,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是农场型现代企业力行低碳化发展的保证。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也是相关部门及民众监督企业是否彻底落实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着眼点之一,更是环境审计项目的核心内容。外界可以通过评判、监督、审计其披露的环境成本信息真实性、充分性及合规性来审视该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情况,防止某些企业弄虚作假。在这种倒逼的压力下,企业管理层将会充分考虑企业信誉风险及政府部门相关处罚带来的资金损失甚至被关闭停止运营的风险,会更自觉而主动地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确保其低碳化发展措施得到落实。
三、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对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条目,可以借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办法》①的相关规定,结合农畜业的特色及特定企业的具体情况设置。对于农场型现代企业来说,一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为避免、缓解污染而产生的费用支出,比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基于环境要求整改畜禽舍结构及设施、对养殖区进行消毒杀菌、通过沼气厌氧发酵等技术处理粪便等措施产生的费用、物力及人力成本。
二是企业委托给社会公共管理负责部门处理相关污染问题产生的成本,比如每年付出的水资源费、猪场排污费、绿化费等,该成本主要以费用为主。
三是企业运转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损失。任何企业都会产生适当的资源消耗甚至污染损失。前者一般由相关部门通过碳足迹核算解决,后者一般由因此造成的政府环保违规罚款等损失来衡量。
四是环保机构设置产生的成本。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企业均设置了一定机构或者专门岗位负责环保问题,会产生一定额度的管理、薪金及所负责环保设计的购置、折旧费用。
五是企业承担相关社会责任产生的费用。农场型现代企业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在特定农村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作为典型企业公民会主动协同地方政府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会产生捐款、捐物、技术支持、排污咨询等方面的成本。
六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企业发展成本。类似情况会使其面临信誉风险,地方相关部门可能会依法作出有关惩罚,这从根本上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带来的预期成本。
七是因企业治污不力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的社会成本,包括周边被污染地域的民众在健康、饮食等方面损失及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治理相关问题付出的代价。
八是企业在用材林、生态林等方面的支出,包括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每年的更新和维护支出。
四、低碳经济观下农场型现代化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及其选择
对于如上成本的披露模式,目前国内外没有定论,一般而言包括两种: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即在常规财务报告中增加相关信息,这种模式比较简练灵活,重点显示关键信息,不过缺乏全面性。二是独立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比较全面而系统,不过不利于受众快速把握核心内容。应该说,如上两种模式没有太多出奇之处,甚至都谈不上绝对完美而合适。其实,对于特定农场型现代企业而言,在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模式及频率选择方面应该在充分考虑如下几种方面的基础上灵活动态把握。
一要考虑企业规模因素。一般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治理、管理及财务运行等方面比较复杂,涉及的利益分歧比较大,往往也是的重点,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二要考虑所在地域因素。在不同的地方,环境基础、承受污染的程度、民众及政府关注度不同,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在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营的企业对监督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高,宜于在常规财务报告补充报告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独立报告的频率。
三要考虑股权情况因素。在股权方面起作用的有两点:一是股权结构的复杂程度,股权相对单一的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要求低,反之则要求高;二是国有股所占比例的高低,国有股基于国有经济的特殊性,需要在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方面起带头作用,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详细程度、标准额度等方面的要求高。
四要考虑企业能力因素。企业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需要一定的企业能力为基础,否则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所涉及的企业能力主要有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能力,其中前两者是决定企业披露企业环境成本信息频率和水平的根本因素,后者通过影响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具体质量制约具体披露模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胡伟. 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 会计研究, 2005(3).
[2] 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1).
[3] 伍飞英,罗虹. 环境成本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 知识经济, 2009(13).
[4] 杨桦. 我国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林业经济, 2010(2) .
[5]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6] 王小红,高民芳,宋玉. 低碳经济下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会计之友, 2011(20).
[7] 李晓花. 低碳时代的环境信息披露浅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2).
[8] 李.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9] 黎富兵,何华. 低碳经济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11).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电技术;信息化建设;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221-02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国家政府的政策扶持之下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和生活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脚步也不断加快,农村用电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在,目前我国的农电技术的农电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在某些地区还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农村用电需求。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和电力技术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的背景下,发展农电技术,不断加强农电技术中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力技术信息化管理的创新,对于提升农电企业效益,保证农村供电和用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今后农村能源竞争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1农电技术中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农电企业基于“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基础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供电所办公初步实现了运行的高效率,特别是国家电网公司的SG186工程在全系统的推广应用,对农电技术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农电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改变了以往机构设置不明确,部门人员随意抽调的混乱局面。没有明确机构设置,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时随意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的混乱管理模式。在网络通道建设方面,在企业内部,局域网的构建工作已经完成;在企业外部,企业于绝大多数的基层单位之间设置了光网络通道,和地市公司之间也建立了专用的光纤通信通道。光纤通道具有比特率高、误码率低和延迟率低的特点,使得信息的传输可以避免电磁干扰,有着更远的传输距离,并且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在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县级企业外包和自建相融合的方式,建成了办公OA、电网调度SCADA系统、安全生产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等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明显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2农电技术中信息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现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中间业务的需要。农电信息化建设得不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而且企业职员的信息化知识有限,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多数农电企业营销业务网点分散,通信条件差,联网难度大,无法实现全国联网和跨地区网络服务。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形成网络通道的限制,或者现有的网络通道没有备用措施,而使得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农电企业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安全制度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或缺乏科学性,而导致安全隐患。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其实际应用状况较差。由于信息化标准并不完备,缺乏整体规划,给数据的提取、日常管理和维护都会带来障碍,甚至各个子系统之间无法数据共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电的需求越来越大,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支撑也越来越多,受到当地经济、通讯网络、电网建设和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电技术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3农电技术中信息化建设创新策略
3.1管理工作机制方面
首先,农电企业应建立科学长效的责任制的管理机制和措施,提出明确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配和管理,同步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可以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和提升管理技术,利于任务的落实,并且可以不断促进农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与完善。其次,需要综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情况,有重点、有比较、有计划地进行农电技术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详细的管理方案。第三,要严格按照SG186及SG-ERP 工程总体建设方针,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审查机制,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使用和建设进度。最后,要将农电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以综合管理为基础,规范农电技术管理体制,通过召开技术相关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农电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
此外,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化措施,政府也应形成专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小组,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县级供电企业的建设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农电企业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职工在高校深造、内部培训或者引进计算机高级人才的途径,建立鼓励机制,以应对现代农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
3.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由于电力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资金投入比较大,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效益,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公司进步和工作效率,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信息的储存可以丰富历史数据,在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之后,可以指导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因此,农电企业公司应提供相应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加大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不断改进更新整体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也要重视日常基础设施的维护。此外,要解决农电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要从企业的长期需求出发,以信息化建设规划为基础,统筹安排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优先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3.3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农电企业要不断根据用电需求进行农网改造,这需要企业成立农网改造小组,对农网升级改造的全过程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支持,并且进行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农电企业应当建立综合网络管理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思想,在主模块中预留各种标准接口,最后以实现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另外,平台要具有远程管理网络设备、自动发现网络拓扑、分析流量和警报等功能。为了提高网络通信通道的稳定性和业务连续性,防止形成电网通信中断的危险局面,网络应该采取多种冗余备份的方式。在网络平台的基础功能实现之后,还要考虑到未来系统的扩展性。农网信息化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努力改进和完善现有的通信网络,实现农电企业电力通信的光纤化、宽带化、网络化,使得农电通信网络成为一个与农村用电业务需求相适应,满足电力系统现代化运行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通信网络。
参考文献
[1]苏警.农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2,10(12).
[2]张锋,王琳.基于农电技术中信息化的建设创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2).
[3]薛天龙.农电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及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0(A02).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应遵循自主创新与比较借鉴的原则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利用。重点解决农业的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及各种适时的单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与农业生态技术集成,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研发利用。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来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优势、产品技术优势、市场营销优势与经营管理优势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是我国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要扩大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扩大农业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吸引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应推进各省间的技术交流。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在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各地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五)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应把规划摆在首位,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协调各主管部门间的关系,对信息服务业实行统一管理。为保障我国农业信息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一是制定配套法规、行业标准和有关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和农业信息业的统一管理,为我国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如,在投资方面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在税收方面实行减免税政策,并享受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进出口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地区规划应贯彻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发达地区应尽可能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大、中城市要给广大农村多提供信息服务援助。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对信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鼓励、引导、扶持集体与个人兴办农业信息企业,提高信息化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深化农业信息机构体制改革,逐步开放国有农业信息机构,改变过分依赖行政机关的现状,使之面向市场并逐步成为农业信息市场活动的主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笔者通过多种途径对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湖南城乡之间信息化分化严重,下表是2005年湖南城乡居民信息化情况比较。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大,差距有所缩小,2006年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培训省市县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500余名;培训乡村信息员2350余名。2007年底固定电话用户达600万,互联网宽带用户近80万,移动电话620多万部,家庭电视普及率近100%,行政乡镇互联网络和固定电话网络覆盖率100%,行政村的互联网络覆盖率70%,其中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41.4%,湖南电信“信息田园”推出了服务“三农”的互联网、语音和短信业务,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4660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湖南也有自己的“村村通”工程和农业信息网,通过语音、短信、WAP和互联网方式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近几年来,湖南陆续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户”联网、新农村商网和远程教育网等党政农业信息网,大都覆盖全省,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了数据库和专家队伍,农业灾害、供求和科技等多种信息。农业信息网建设体现了主体多元化特征,有政府、科教部门和企业。
二、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目前政府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协调体系,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操作中存在“面子工程”,各自为阵,条块分割,彼此缺乏信息交流和合作,在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和中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实际效果不佳,政府农村信息化与其他省市比较还有不少差距。政府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可能错失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机,从而影响湖南农业发展。
2.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涉农信息分布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电信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当中,条块分割,内容重复,信息质量偏低,有价值的信息不多。从政府的四大网站和企业的网站看,的信息大同小异。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自为阵,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利用都是分别进行,彼此很少联系,数据没有共享。
3.企业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热情高,但感前景迷茫
企业为了抢占农村信息化这块市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热情很高,竞争也非常激烈。从调查情况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都已经涉及农村信息化建设,热情很高,但感觉前景迷茫,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企业市场定位困难。
4.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
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是覆盖率高、普及率低,如湖南电信的“村村通”工程覆盖率100%,普及率为13%;互联网络覆盖率70%,普及率仅为2.6%。湖南农村信息化仍处于“通”与“不用”的状况,覆盖率的确提供了一种能力,但是“通”不等于用得上、用得起。政府农业信息网、湖南移动、湖南联通和其他涉农信息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三、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
1.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政策调整和基本投入。建议调整并健全原省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除按照惯例安排领导小组成员外,建议安排一位省长助理或秘书长代表省长或主管副省长,有权威性地超脱部门关系负责具体领导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统筹信息化建设重大决策。同时建立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协调机构,其成员应当来自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部门。避免当前普遍存在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以及由于部门利益等因素对重要决策议而不决和延误时机等问题。
2.发挥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为了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应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信息资源建设上,公益性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加工都应该由政府负责,承担相应费用,免费向各类信息网站提供,降低各类网站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农民信息化门槛。政策和法规方面向农村信息化建设倾斜,提供政策法规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分担,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和融资。为确保农村信息化资金需要,建议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基金,根据财政收入情况,按一定比例划拨,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并严格基金监督管理。
3.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避免重复建设
应明确农业、科技、商务、工商、教育和气象等各部门在农村信息化的职责,突出自己特色,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资源共享。如科技部门突出科技服务,商务部门突出供求信息。同时按照“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搞好合作,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进行整合,消除体制性弊端造成的信息孤岛。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并且本地化。同时整合和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信息资源,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和先进构架体系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4.出台政策法规,调动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性高,但感前景迷茫的情况,为了降低企业成本,除公益性信息费用由政府负担,电信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和企业分担外,对从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在税收上实行缓征、减征和免征政策,同时制定相关法规,为企业涉足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制定政策,尽快推广基层政府部门和电信企业合作建设村一级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模式和经验,因地制宜加速扩大布点。出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同投资政策,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信息获取技能。
参考文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