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选5篇)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智力、语文情意、语文审美、语文能力五个方面。可见,语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精选5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大部分的教师采取独断型课堂管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全面控制,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更好的维护课堂秩序,在教学管理方面会采取较为严格的课堂规则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落后的课程评价机制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通常是片面的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智力、语文情意、语文审美、语文能力五个方面。可见,语文知识既是语文素养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初中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属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和知识积累十分重要的时期,而且语文学科课时有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知识精心选择,选出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教法做了如下的安排: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并不是表示就否认了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的教学,只是说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式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传统的教学太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在课程评价这方面并非单一地评价学生实现课程要求的程度,其目的还在于考察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善教学过程和优化课程设计,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不应过于强调选拔和评价功能。而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归纳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去。进一步拓展语文知识,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渗透和整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的学习范围,加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和资源意识,构建出更开放、更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自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倡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预习

传统上的语文预习,往往就简单预习课本上文章,查阅文章中的生词,并没有真正掌握文章,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解分析的时候虽然掌握了生词熟读了文章,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是重点的把握仍然是非常欠缺的。这样的预习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新课程标准下课前预习应该分成三个部分:1、基础知识:把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生词列出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一些基本的字词;2、课文基本内容的把握: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基本内容相关的小问题:如找出这篇文章的主要修辞手法,概括故事情节或者是概括人物性格等。通过这两个部分可以让学生对于文章有一定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能力。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阅读的性质和教学目标、任务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传统课程上的阅读只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将文章的内容看一遍,然后查阅文章中的生僻词。但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并不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新模式下的阅读模式应该是将阅读看成是集感知、理解和鉴赏为一体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鉴赏和判断。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发挥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让学生做到独立思考、积极思考,而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课堂上设定一定的情境,可以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和理解;在阅读时累积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的积累获得对于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只有在一次一次的积累中,学生对于相同的知识点才会运用的更加好,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五、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有一个科学的教法,新课程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是并没有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首先要看其教学理念是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是要是看否和教学内容相符合,同时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最基本的就是对自己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能做到精益求精,其次便是要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等,以便于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察觉出学生的心理变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更新观念;个体差异;游戏

一、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经过社会文明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原来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了,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一个引路者的作用,只需告诉学生要走的方向,而路途中遇到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老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让学生先去理解文章,再引导学生将模糊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过程,学生得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而且这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快乐的,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各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游戏“点亮”语文课堂

游戏一直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根本,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环节,能够更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够启发他们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因此开展游戏化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重要的文化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身心。

三、注重个体差异,坚持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我们应该使用差异教育,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整体的提高,让素质高的学生和素质较低的学生一起得到提高,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需要学习做人,使用教学艺术将人生道理融入知识中,培养发展型学生,让学生具有可发展能力以及坚定的人生目标,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上获得一定的生存价值。在语言教学中,老师不能以最高素质的学生或者最低素质的学生为参照标准来教学,那样会导致很多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做到两者兼顾,多组织一些探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时间,根据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引导,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教育出素质高的学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作业;必要性;对策;自主;优化

语文作业设计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运用和体验知识、技能的一个学习过程,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语文作业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大多是题海战术,作业多,形式单一,与学生实际相脱离,让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苦不堪言,同时也让很多语文老师陷入每天繁重的作业批改中,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如何让师生在作业上也真正实现高效,切实落实新课改的内容,笔者首先对目前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

一、现阶段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弊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而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宝贵延伸,却太多地停留在传统形式上,存在着下列亟待解决的弊端:

(1)作业目标不明确。为什么布置语文作业?这个问题恐怕有些语文教师没有认真思考,因此,布置作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漫无目标,为防止学生沉溺于玩耍,随意布置语文作业;目标失度,任意拔高或曲解课文;目标不清,作业对培养语文能力的针对性不强,这样的语文课及作业,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2)语文作业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常见的语文作业形式是一抄(抄生字生词)、二答(答课后问题)、三背(背指定篇目)、四做(做教辅用书)。而且即使是答课后问题,背指定篇目,教师也往往以写的形式检查,片面突出写的能力,忽视了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

(3)作业内容偏重于教辅用书,作业量大。教师为了省力,不仅常常把配套的教辅用书作为一成不变的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作业内容,而且在布置作业上总是面面俱到,大搞题海战术,认为做得越多,能力就越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疲劳度,导致学生厌恶以致放弃作业。

(4)语文作业布置重统一、轻分层。为了便于布置、批改作业,教师习惯向不同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而同样的作业,对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十几分钟就够了,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可能花上一个小时也不够,导致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语文作业应付、抄袭。

(5)没有进行作业指导.很多语文课存在的问题是,一节课的容量极大,读、思、议成了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业被挤到了课外。教师往往只有作业布置而没有作I指导,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超越了学生的承受力,导致作业低效完成,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6)作业设计缺乏差异。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往往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使用“齐步走”招式和“一刀切”谋略,致使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中等生“不想吃”。

(7)作业设计不够系统。语文教师往往为完成作业次数,或为了积累、巩固和拓展知识而针对一堂课来设计作业,很少有人考虑到整个单元、整册课本、一个学年、甚至整个学段而设置作业,导致语文作业不能为学生某个学习阶段或成长阶段提供系统的成长帮助。

(8)作业评价简单化。教师评价作业单调片面,评语刻板教条,用一个简单的具体分数了事,既没有感染力、人情味,也不能对学生起到针对性的指导作用。教师精心批改的作业,学生往往连看都不看一眼,这使得作业的效果。

由以上现状分析,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优化设计作业的思想意识与素养储备。同时,优化设计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中绝不可漠视的一方改革阵地。

二、新课程标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对策

语文作业设计,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2)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3)趣味性作业的设计。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科而言,趣味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趣味作业,可提高学科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作业的目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实践作业。用趣味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开展实践才有动力,才能使孩子在这个实践作业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4)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5)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来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6)综合性作业的设计。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不应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提供机会,引导他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去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只要抱着“教者有心”的作业设计态度,就能达到“学者得益”的作业设计目的。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只要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依据,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就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里得以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以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学;教法;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初中的语文教学也在逐渐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引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小组协作学习、项目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同时,这也能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与学法做出如下的分析、说明。

一、科学教学方法理论依据

虽然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提倡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并没有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判断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新课标的理念就是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课堂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证明教师这堂课选择的教学方法不科学、不合理。

3.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不断朝着现代化发展,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用一些适合的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如,幻灯、投影等),用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中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还要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之间是否融洽,能否在课堂中实现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等。

二、科学、合理的教法

教师要把新课标的理念充分地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引导式教学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对问题的好奇追问心理采用引导式教学。在正常教授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外,顺着学生对问题的疑惑进行延伸,通过联想、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相关联的知识内容。

2.因材施教

教师要在课前,充分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联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例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摆脱传统一味灌输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发言。

三、高效的学习方法

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该学科是最适合学生,也是最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科。根据该学科的这些特点,提出如下几种学习方法,希望可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因此,学生对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使学生做到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关心、体验生活的情趣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所以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注重温故知新

和其他的学科一样,学生要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做到温故知新。

四、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教学中包含着学法,而在学法中也有教法的体现,两者是相依相存的。但同时这两者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的主体不同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决定着教法的改革。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法应该满足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教师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的

教师在对教法进行改革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教法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根据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更好地改善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应遵循的相应原则,以及如何把教法和学法更好地统一起来,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可以为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曹立.语文新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4-17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教育;历史分期;发展规律

对于百年语文教育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目前大致有七种观点,其中以王松泉、钱威的《中国语文教学史》阐述的最为详细,即:以文学设科、建国为时间节点,把语文教育史分成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这种观点可以看成是对其他六种观点的概括,其注重社会政治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对研究语文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重视不够。基于此,课题组查阅近百年来关于语文基础教育的大量文本及研究材料,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提出语文教育史由1904年文学设科为起点,1932年颁布语文课程标准与2001年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两个时间节点,把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即:1904年~1932年的语文教育开始时期,1932年~2001年的语文教育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的语文教育发展时期。

课题组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包括语文课程纲要、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相同)是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法规性文件,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引领方向的作用,它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发展规律一致,则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偏离语文教育发展轨道,则会阻碍语文教育规律的发展。选择语文课程标准的衍变进行研究分析,体现语文教育的发展,是研究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视角。

一、语文教育开始时期

语文教育开始时期是指文学设科至20世纪3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语文独立设科,

语文课程的建构才刚刚开始,从当时的法规性文件中,可以了解语文课程的早期发展状况。

课题组认为,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和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是课程标准的雏形,课程内容简单,按照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三个部分进行表述。其中《奏定学堂章程》各科目教学要义对中国文学的目标作界定,课程内容清楚,课程实施明确,语文课程的名称称做国文。《奏定学堂章程》阐述中国文字、中国文学都应该作为语文学科,这也成为文学设科也就是语文学科独立的佐证。1923年的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国语课程纲要,课程增加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1929年颁布的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语文课程暂行标准,把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作业类别、作业要领。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增加时间分配、教材大纲两项内容。语文从独立设科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初期发展,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已初见规模,语文成为中小学堂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起来。

二、语文教育探索时期

语文教育探索时期是指1932年至200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课题组借鉴顾黄初先生在教育史分期小类上的时间节点1932年,选择为语文教育带来变革的2001年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的时间节点来划分这一时期。

顾黄初先生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的角度,研究奠定语文教育基础的是1932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但对此的阐述较少。课题组先后查阅了顾黄初先生的《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文本及当时的教育法规后认为,193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完善了语文课程在内容上的架构。对其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在课程与教学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从表二中分析,193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范围比较全面,包括幼稚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四个部分;内容具体,与1929年及以前的语文教育法规文件相比,提出了教学大纲这一重要内容,并规范了以后语文教育的发展走向,一直到2001年新课标施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结构框架基本不变,语文学科在教学领域形成了比较成熟、比较完整的体系。

三、语文教育发展时期

语文教育发展时期是指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

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与之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及教学上都有较大改变。2011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上看,课程性质表述有补充,阐释语文课程问题基调与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一致。课题组在研究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内容的基础上,审视2001年课程标准。这种倒推式研究,使得对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更加深入,更有分量。

从表三可以看到: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核心概念语文、语文课程,以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等重要问题上起到修订完善作用。课题组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语文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语文课程标准施行是体现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所在,厘清语文课程标准的衍变,可以清楚地认识语文教育的发展规律。

总之,对语文教育规律的研究,把文学设科后的课程标准完善的1932年与重提课程标准的2001年作为体现语文发展规律的切入点研究的较少,特别是2011年对课程标准的修改完善,使2001年之后的语文教育又有新发展,课题组强调对语文教育内在规律的研究,以使得对语文教育问题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