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智慧地球范文第1篇
世界变“平”了、变“小”了,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这个全球整合的世界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或者安全问题,迫使我们审视过去。也正是各种各样的危机,使人类能够站在一个面向未来、全新发展的门槛上―我们希望整个世界也变得更有“智慧”。我们有机会,同时也有能力建设更有智慧的系统,更有智慧的企业,更有智慧的国家,甚至更有智慧的地球。
三个智慧推动力
谈到智慧之道,我想首先应该注意到一个重要的趋势,那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实现数字量化和互联的事实,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做出更加智慧的判断和处理。
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
例如,到2010年,全球每人将平均占有10亿个晶体管,每个成本约耗资十万分之一美分,而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也开始被嵌入在汽车、家电等设备,以及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当中。这些晶体管和感应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并能够准确量化所产生的变化。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到2011年,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人,并且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与各种设备物件连接起来。未来互联网将会变成物联网,国际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企业内外的整合日趋紧密,跨行业的联系和合作也不断加强。虚拟技术的大行其道,又加速了互联互通的趋势。这些都大力推进了协作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负担得起使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及云计算去加工、建模、预测和分析海量的数据。人类将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并因此更快、更好地作出决策。
这一切都意味着,经济可行的智能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行业,用于各种产品,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在此基础上,无论自然体系,还是行业系统,或者企业,甚至人类本身,都将更紧密地相互关联整合,形成个各种各样的智慧系统。
从四个关键挑战入手
我们驾驭并把握这些趋势,就能开创出通往“智慧的地球”这一美好愿景的通途。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解答四个关键的问题:
第一,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崭新的智能和洞察,利用众多来源提供的丰富实时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第二,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和流程需求,实现灵活和动态流程支持下的灵活的运营和运作,达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三,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能够与当前的业务环境同样灵活、动态的基础设施;第四,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
我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建设“智慧的地球”是当务之急。
我们先看资源问题,在美国洛杉矶一个小社区,每年为寻找空车位所浪费的燃油高达4万多加仑;而现有的油井中只能提取20%-30%的石油;在中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加剧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再看供应链,由于供应链低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每年损失约为400亿美元;中国每年物流所占GDP比重达20%,这个数字比美国高一倍。还有食品安全和医疗卫生方面,最近三聚氰胺度奶粉致使29.4万人患病,84%的中国消费者声称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就出现220万起由于手写处方导致的配药错误;这些问题触目惊心,丞待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IBM也在进行认真思考,并且已经在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比如:
更加智慧的追踪系统: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
更加智慧的交通系统:IBM正在与布里斯班、伦敦、新加坡及斯德哥尔摩合作建设更为智能化的交通系统。通过一系列措施,斯德哥尔摩交通流量已减少20%,污染物排放降低12%,每天新增4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更加智慧的能源系统:IBM与全球11家领先的智能计费器企业中的7家共同携手,通过实现设备智能化,为消费者降低费用。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通过将恒温器转换为可调控,帮助普通家庭降低10%的能源开支。
更加智慧的医疗保健系统: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ActiveCare Network)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 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迄今为止,我们眼里的IT是数据中心、软件、个人电脑、路由器和宽带的世界;我们眼里的基础设施是大楼、工厂、医院、公路和管道的世界。现在,只有把实体世界和数据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把世界变得更加智慧。
智慧地球的潜能不会自动释放出来。需要来自各界的倡导和领导力,在商业、政府、学界、社区方面引领这些重大变化,当务之急是加快“智慧”的脚步,对每个行业、机构乃至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智慧地球范文第2篇
我是一名专门研究行星的天体生物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行星演化的主要过渡阶段以及各个行星与生命形式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类已经进入地球史的一个新纪元。在这一新纪元,人类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推动全球变化的力量之一。这一推动力,像形成各个大陆并推进物种进化的自然力量一样强大。这一新纪元常被称为“人类世”,也叫作“人类时代”。对这一新纪元进行反思能够促使人类从深邃的时间长河看待自己。@一深邃时间的基本单位不是以百年或者千年计,而是亿万年。虽然近期开展了诸多讨论与争辩,但科学家
对“人类世”的全部含义及重要性的认识仍未达成一致。
人类对全球变化的认识是判断新纪元是否真正开始的最佳标准。
人类世始于何时?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起始日期及其标志,比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核试验中同位素的产生、更早时期人类对地貌和气候的改变,还有“哥伦布大交换”,即欧洲人早期定居美洲后东西半球之间物种的广泛转移。科学家争议的焦点是:地球何时开始具备独特的人类特征?许多物种对地球有重要影响,但是地质年代表中没有体现出这些物种的转变阶段。从何时开始,人类改变事物的方式与其他物种改变地球的方式变得截然不同?大规模改变地貌并不是人类独有的特征。比如,河狸也可以改变地貌。河狸筑起堤坝,改变溪流的流向。虽然筑坝过程中咬断了树木,破坏了森林,但坝体上很快就会生长出新的树木。最先改变全球气候、造成生物大规模灭绝的,也不是人类。25亿年前,光合细菌就已经改变过全球气候并导致生物大规模灭绝。
人类与其他改变世界的生物体存在显著区别,必定与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包括人类的绝佳聪明才智与非凡适应能力,社会团体内部的沟通交流、群策群力,一辈辈人知识的相传,以及使用以上技能来改变周围环境、扩展居住区域。然而,数万年来,人类一直进行此类活动,并造成环境的诸多变化。有科学家认为,这些环境变化可视为“人类世”开始的标志。我认为这些定义不完整。至今,造成环境恶化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更没有认识到这是全球变化。的确,人类改变地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人类最初给世界带来改变时未曾发生。我个人认为,“人类世”之所以前所未有且完全名副其实,是因为人类愈发意识到自身给地球带来的改变。人类对全球变化的认识是一个全新的现象。这种认识,将人类划为一个特殊类别。我相信,人类对全球变化的认识是判断新纪元是否真正开始的最佳标准。人类开始意识到“人类世”已经开始了,它才真正开始。“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是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上述“人类世”的解释,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解答这一问题。或许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对世界的改变意味着人类是地球上的新物种。人类到底是什么?人类是能够改变世界并能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物种。
在“成熟人类世”时代,人类可以完全将自身特有的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远瞻未来的能力融入自身行为,作为行星系统运转必不可少的部分。
根据这个不同的评判标准,真正的“人类世”才刚刚开始。我们可将这一“人类世”称为“成熟人类世”。科学家提到了一些早期阶段,也认为这些阶段可以作为“人类世”的起始时间。但是这些阶段只是一种先兆,那时人类并不是有意识地对地球做出改变。人类掌握可持续生存的能力并能长期在地球上生存时,“成熟人类世”才真正开始。与这一时期同时到来的,是人类对自身改变地球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广泛认识。这一认识,使人类从马马虎虎、漫不经心地给地球带来改变过渡到深思熟虑并有意识地控制自身行为对地球的影响。人类不再无知,便是“人类世”的开始。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即从时间与空间尺度上认识到自身行为,并将这一知识融入后期行为中。这并不需要忘我精神、理想主义或是自我牺牲,只需要准确的自我感知及文明的自利。对地球负责,归根结底就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我们目前正在观察的影响不只是源自一种新的地质力,还是一个新类型的地质力。从未有任何地质力能够意识到自身行动。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还不能完全认识这一点。但是人类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人类意识有可能融入地球生态系统,这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从未有任何自然力能改变变化方向。如果不欣赏这一新时代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对这些事情做出改变。
总之,人类对“人类世”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这种认识使它成为一种全新的地质年代。我建议将人类生活至今的时代,也就是人类无意识改进行星演化过程的时代,称为“早期人类世”。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视为第一阶段,也就是人类意识到了长久以来自身一直作用于地球。这是进入“成熟人类世”的必要阶段。在“成熟人类世”时代,人类可以完全将自身特有的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远瞻未来的能力融入自身行为,作为行星系统运转必不可少的部分。“成熟”二字,将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地球的行为与那些无意识、随意地改变地球的行为做了区别。
如此看来,我们应该欢迎“人类世”的到来,也应该为它的到来而努力。
如果人类发现其他文明的存在,这些文明可能已经度过了技术快速发展但又不成熟的阻碍时期。
一些科技评论家认为,“人类世”这一概念不切实际。他们怀疑,在地球发展史的大背景下,人类即将到来的时代是否真的那么重要。这些评论家认为我们考虑过多。但我认为,我们考虑得还不够多,或许只把“人类世”看作一个时期,我们的考虑还不全面。步入新时代是很常见的现象。通常,一个时期的发展可以持续几百万年,对地球来说某个时代不那么重要。然而,最近的一次转变并不仅仅是地球千变万化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地质变化。这种有意识改变地球的力量的到来,是地球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主要转变点。人类目前所目睹的、了解的,要比步入一个新时期更重要。或许,我们将这一时期视为一个“新宙”潜在的开端更恰当。
正如一天中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我们也将地质时期分为大小不同的时间单位,不同的时期会形成明显的标记,科学家通过这些标记研究地球上各个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这些标记通常显示出起伏变化的地形、变幻莫测的气候、不断变迁的物种以及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波动,并不能清楚说明主要地球变化。不同时期组成更大的地质年代:纪、代,以及最大的时间单位宙。纪的长度为几十万年,几个纪形成一代。地球自形成以来可分为四个宙,每一个宙分别代表地球历史的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地球在每一个宙阶段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星球。
我简要介绍一下四个宙,介绍过程中会忽略一些细节,重点介绍本质区别。任何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都会针对宙的划分提出许多说明与注意事项。粗略来讲,地球经历了以下四个宙:
冥古宙。冥古宙开始于大约50亿年前。之所以命名为“冥古宙”,是因为地球形成之初,昏天黑地,一片混沌。凯文・扎尼是我的朋友,也是我以前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时的同事。他是行星起源与演化研究方向的顶级专家。凯文认为,冥古宙时期,“地球上火山猛烈喷发、流星撞舯炸、地表炽热、陨石坑广阔无边、硫黄蒸气不断翻滚。也就是说,地球上遍布着熊熊火焰与硫黄。”
太古宙。地质学家认为太古宙始于38亿年前。这一时期,原始生命开始出现。一些研究者认为,地壳岩石形成于太古宙时期。如果我们充分探究地球历史,会发现有专家认为太古宙的起始时间应该更早。就像凯文・扎尼指出的,往前推算太古宙时期就“将冥古宙视为最早的,类似于最快速度或者最高建筑”。太古宙的起始时间有可能往前推至40亿年前。
元古宙。元古宙始于25亿年前。这一时期,由于光合作用,大气中的含氧量开始急剧增加,引发了“大氧化事件”。各种生命形式开始在大气中出现,导致了地球史上最具灾难性的一大转变。地球上最初只有厌氧菌,氧气是它们的天敌。有的微生物慢慢消失,有的在安静的环境中处于休眠状态,有的进化成耐氧的生命形式。
显生宙。显生宙开始于5.42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发生在这一时期。生命形式迅速变得复杂、肉眼可见。显生宙之前,地球上几乎只有单细胞动物。后来,地球上的多细胞动植物越来越多。
在宇宙演化的背景下,若要试图了解地球以及人类自身,并说明地球发展史中哪些阶段可能是普遍的,我们最好不考虑各个纪与各个代,直接看宙的主要过渡阶段。科学家认为,生命进化不论在其他星球呈现怎样的形式,肯定与地球上的进化形式有很大区别。想象一下,在30光年以外的地方,一颗太阳系外行星围绕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转。你可以确定这个行星上没有侏罗
纪世界、没有恐龙、没有更新世时代、没有长毛象。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虽然有的只持续几十万年,但足以说明地球生命的蜿蜒发展之路是与众不同、毫无章法的。
那么,时间尺度的最大单位――宙,也就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学事件呢?天体生物学家兴致很高,因为每一个宙代表了生命与地球之间关系的基本转变。我认为,科学家可以合理探索其他星球有没有经历过这些宙。
寻找宇宙中其他生命形式的一个主要方法基于一种猜想,也就是其他行星的大气层是否会因光合作用而充满氧气。这一猜想多少有点地心说的倾向,但我们很难想象,那些一有机会就会进化的生命形式不受强烈并无处不在的太阳光(或是其他恒星光芒)的影响。所以,我们希望宇宙其他星球也有类似“大氧化事件”的发生。如果真有类似事件发生,那么我们提出其他行星是否经历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者类似事件等问题,也是完全合理的。在天体生物学领域,科学家总
是提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期望其他星球上只存在简单的微生物,还是存在更大、更复杂的有机体?
所有问题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发现有智慧、懂技术的外星人。还有人类改造地球时,地球上呈现的这一新转变。宇宙中其他星球上是否有类似事情的发生?科学家开展“搜寻外星智能生命”的科学实验时,就意识到,如果在外星文明毁灭自身或是外星人丧失技术能力之前,这些文明只持续较短时间,如昙花一现一般,那么我们不可能发现智慧生命的存在。只有存在时间长久才能确保这些文明跨越时空的距离,发现彼此。如果人类发现其他文明的存在,那么这些文明可能已经度过了技术快速发展但又不成熟的阻碍时期。
从天体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认知过程成为地球运作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这样一个时代的开始,可能与以前地球经历的重大转折一样重要,那些转折清楚表明地球发展史上宙与宙之间的三个分界,每一个分界都代表了生命形式与地球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认知过程成为主要变化方式的时代,很可能和大气层含氧量增加、多细胞动物出现一样重要。如果全球智力成为一
股持续的行星力,我相信,将这一时代视为地球第五个宙的开端恰如其分。
那么这个时代应该叫什么?我建议将其称为“智慧生物宙”。
不要忽视人类觉醒、成熟、升华自我责任与本领的潜力。
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创立了物种命名的现代体系。林奈先生最初为人类重新命名时,试图寻找人类不同于“人(Homo)”属其他动物的特征。林奈先生选择了“sapiens”一词。“sapiens”取自拉丁词汇“sapientia”,意为“智慧”。他称人为“智人(Homo sapiens)”。1871年,达尔文指出,“人类与其他低等动物的所有区别中,道德意识与善恶观念是最重要的区别……这也是人类最高尚的特征”。或许,给予人类“智人”这个崇高的称号有些名不副实、自我吹嘘,但是这也可以视为一个远大志向,我们希望成为“智人”。
“智慧”与“智力”是有区别的。“智慧”指的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技能,还指做事时能够具备从经验中获得的判断力。你的智力水平可能较高,但是缺乏智慧。可能你最擅长回答智力测验中的问题,或者猜谜语时最拿手,但是你仍然缺乏判断力来做出一些明智的决定。很明显,在团队、个人身上(也可能是逆戟鲸、大象),有诸多智慧。但是作为人类,如何在全球共同发现这些智慧呢?我们目前所处阶段的特征是人类对全球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仅仅通过观察这些影响的后果是无法对其进行调节与改变的。我们能否将这一阶段转变为对全球进行深思熟虑地控制调节的阶段?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对地球及其历史、人类历史的了解,以及对地球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日益增长的认识,指导各种行为。
那么,这将成为一个改变了的世界,我称其为“智慧地球”。在这一世界中,人类和地球都已经相互改变,相互影响;在这一世界,我们学会了利用深刻理解行星功能而开发的改变世界的技术长久舒适地生活;在这一世界,明智并合理地使用工程技能已经顺利融入全球发展进程。这对行星地球来说是一个美好憧憬,对地球人类来说也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名称,我们要成为智人才能证实这个世界。在智慧地球上,我们不去区分地球与人类,因为我们会与地球深深地认同。我们会明白:明智的自我管理和明智的行星管理完全是一回事。
这可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不,这的确是一厢情愿。我依然认为,人类可以步入这个重新恢复平衡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人类学会了如何智慧地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我们无法断定这一世界与人类无缘,知道人类能做什么以及朝什么方向努力很重要。随着“成熟人类世”举步维艰的开始,我们也犹豫不决地步入这一新宙。这一时代称为“智慧时代”。我认为,人类获得智慧并不是为了操控地球,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要与地球一同主宰。我建议将这一宙视为一个更普通的时代,认知过程在这一时代成为地球运行的一个稳定部分。这一时代,生命形式会认识到自身行为,并将这一认识融入所在行星的运行中。如果人类不能快速实现智慧地管理行星,那么将来其他物种可能会具备这种能力。如果这一次我们不能成功,另一种人类或者人类文明可能会出现,或S他们会将我们犯下的错误作为前鉴。我们可能也需要完全改变自己,达到同时拥有智
慧与自制力的必要阶段。地球可能已经经过了智慧动物宙时代,但那个时代不是人类开启的。
智慧动物宙指的不仅仅是地球。科学家的另一个观点是其他星球上可能也存在智慧生命。两个观点不谋而合。人类思想与机器都很强大,可以改变世界。假如智慧生命存在于其他星球,而且存在时间久远,这些智慧生命就会改变他们所处的星球,这些星球也将经历自身的智慧动物宙时期。当我想起“搜寻外星智能生命”计划并思考需要经历哪些阶段才能达到长期行星文明这一问题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掌握诸多实用技术的聪明物种,还有那些能够顺利解决类似于我们
目前面临困难的物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发现并重新定义自身与地球的关系相关。我认为,在这样的世界里,科技成为生物界一个基本属性,能够确保物种长期存在。
我在其他文章中曾指出,解答“生命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将生命视为行星随机呈现的一种属性。同样,智慧可能也是行星的一个属性。如果有行星经历智慧动物宙时代,那么就会有稳定智力的形式呈现在这些星球上,这种稳定的智力可能未曾在地球上出现过。
目前,我们似乎是一种行星新变化的无意识的参与者、观望者。这会不会是宇宙进化到某一阶段具备的一些特征?宇宙进化过程中,一些行星开始清醒,有自我意识地看待自己,同时观望其他星球,并开始思索自己是否是唯一的。目前为止,我们并不知道这一过程是否在其他地区发生过,但是这一视角或许能帮助我们努力发现这一转变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人类起了怎样的作用。或许这能在人类过度破坏地球之前,帮助人类认识到这些问题。
智慧地球范文第3篇
在整个IT业界都身处产业寒冬而瑟瑟发抖的时候,IBM以“智慧地球”――一个乌托邦式的狂想――再次让业界感到震惊。2002年,在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的低谷中,IBM以“电子商务,你想有多e”颠倒众生。这就是蓝色巨人IBM――总是在众人迷失时显示出其新锐的洞察力,总是在危机关头,以其特立独行而成为瞩目的焦点。
2月24日,2009年 IBM论坛在北京举行,能容纳1000余人的大会议厅座无虚席。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首次阐释了IBM“智慧地球”理念。钱大群认为,信息技术产业每隔10年~15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并催生新市场、新业务模式、新产业规律。“智慧的地球将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IBM认为,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如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实际上都能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解决。如果我们的交通更加智慧,那么2008年初数十万人受困于暴风雪的情况或许可以避免;如果我们的地震预报和应急指挥更加智慧,那么“汶川大地震”的悲剧或许不会发生;如果我们的食品更加智慧,全国30万儿童或许可以避免遭受“三聚氰胺”奶粉的毒害。
IBM“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提出,可谓正当其时。
智慧地球 蓝色狂想
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解释了世界智慧运转的三个重要的维度: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简单地理解就是,现在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传感器嵌入到各种生态系统中,从医院到备货商店、甚至诸如江河湖泊这样的自然系统。未来,这个世界将有万亿种互联的、智能的东西,比如汽车、机场、公路、管线等等。所有这些东西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将是空前的,而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能够将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转变为实际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更加“智慧”的决策。
这就是IBM“智慧的地球”的理论框架。而在当天的论坛上,IBM还向大家呈现了很多“智慧的地球”的实践案例。在智能食品供应方面,IBM与挪威的Matiq公司正在开发一套更先进的食物追踪解决方案,它采用RFID技术,从农场、供应环节到超市上架,全程追踪肉类和禽类食物,以确保食品保持最佳状态。在智能医疗方面,IBM正在帮助主动医疗网(ActiveCare Network)监控美国38个州的1.2万多家诊所,为超过 200万病人提供注射液、疫苗及其他药品的适当运输网络。主动医疗网采用IBM软件降低治疗费用高达90%,降低病人、诊所应用费用达60%。
IBM所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也引来诸多的质疑和诘责。钱大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承: “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这样一个理念,主要是抛砖引玉,我们希望国内的产业界一起来参与,一起来投入。”但是他同时也表示,“IBM在过去一年中,在全世界各地已经发展了很多的方案、也有很多的案例来证明,我们的理念是可以实施的。”
停止空谈 开始行动
IBM是在“出世”的精神导引下,以“入世”的态度做生意。所以我们看到论坛的主会场在大谈环保、能源、绿色、拯救地球这样的话题;而转身过来的展厅,满眼都是IBM的金融、医疗、教育、电信等行业的解决方案。只不过,他们全部穿上了“智慧”的新装,变成了智慧的金融、智慧的电信、智慧的油田、智慧的医疗、智慧的购物等等。
IBM希望智慧点亮地球,也希望智慧点亮“钱途”。在2009年初,IBM公布了其2008年的业绩报告,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每股收益都创纪录地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威胁继续存在,但IBM的收益依然保持稳定上升。
在论坛当天下午举行的中国策略会上,钱大群向媒体了2009年IBM最新的策略,就是依据“智慧的地球”中国策略,进行相应的组织架构建设。未来的IBM在中国的管理团队,将更加贴近行业和市场、重视新兴机会和渠道、合理地利用研发和全球服务的整合力量,为中国提供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2009年IBM将继续加强地方市场建设,在现有的26个分公司的基础上持续各地分公司的发展。IBM还将紧密结合中国政府的发展策略,抓住新兴行业的机会,与客户共同合作建立创新的IT架构,推动医疗、能源、金融和保险等行业的新发展。在“智能的地球”的发展背景下,IBM也将加速推行跨部门整合,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在区域拓展方面,IBM大中华区客户事业部及区域拓展部总经理何国伟特别谈到: “今年你们不会看到IBM公司疯狂地开很多新的分公司,我们希望把26家分公司做得更大、更强、更深。我们希望把新招的员工安排到非北上广的地区,把员工移到第二级、第三级的城市,提高我们的区域覆盖能力。”
智慧地球范文第4篇
1、“智慧地球”最早是由美国IBM2008年提出的。
2、智慧地球也称为智能地球,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所谓“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来源:文章屋网 )
智慧地球范文第5篇
此时也终于明白了中学作文操练时老师教导我们要引用名人名言的含辛茹苦,某种程度上,一句话有多少分量关键看谁说,名人说的就是名言,换成笔者说,或许只能算个屁,说不定还是个好笑的屁。
比如,徐卡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你大可以说“不要以为把JJ埋到了土里,就以为了整个地球”这话的态度来取笑我。
废话过多,言归正传,我想说的其实是IBM“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不开玩笑
2008年年底,IBM CEO彭明盛提出这一著名的概念,2009年初就可见关于此概念铺天盖地的宣传,面对着这一星球级的概念,只能感叹IBM的强悍。正如某网友说的:“那是比开国际玩笑还要大的‘牛皮’啊,这可是‘地球级玩笑’。这个概念一提出来,起码可以管到上百年,以后其他公司再也无法超越了,因为,只有等到奥巴马同志的‘人类登陆火星’计划实现,在火星上建立人类据点之后,我们才可以用‘智慧的星球’来超越地球上的IBM了。”
但是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家公司说的,而是蓝色巨人――IBM,这再次验证了所谓的名人名言效应,所以我们笑不出来。
不过,不管我们笑不笑的出来,对我等非专业人士来说,还是有必要先通过彭明盛的阐释来了解一下“智慧的地球”是如何运转的。
彭明盛的意思是,“智慧的地球”背后是三个化――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物联化就是物联网的概念,即无论是通过传感器还是其他方法,只要是科学能够到达的地方,想感测的物体都能被感测到,这是一搜集数据、感测数据的过程;互联化就是把这些数据运送到后台,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智能化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处理把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帮助做出决策。简单地说,“智慧的地球”就是一个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洞察力的过程。
这是过于复杂的问题,不思考还行,左脑水、右脑泥,各是各,一思考一搅拌就容易成水泥。再说,这更多是IBM自己内部要处理的事情。对于我们,不,是其目标“消费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到底能从IBM那里收获到什么。这也符合IBM一直以来“只要给我一笔钱,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我们都给你搞定,你不用管太多,只要等着‘拿货’”的做派。
当然,虽说我们每个人某种程度上都是地球的主人,但如果只说我们最终能从IBM那里得到一个智慧的地球,这未免会让人产生坠入云里雾里的感觉,所以这就涉及“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的降下或者说落地问题。
因为不只是概念,
所以IBM不是一头猪
这年头,提概念(或说理念)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十个人中有五个人都会提,地产广告公司更不用说,几乎人人都是概念大王。不能否认,IBM也是概念大王,1995年,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为何物时,IBM就预先提出“e-business”的概念;200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IT走下神坛,IBM又适时地推出了“e-business on demand(电子商务随需应变)”;2006年,在整个中国开始将“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的时候,IBM又紧随其后说起了“创新”。这次的“智慧地球”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要是只会提概念,即使提的再高如果不能降下,那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头猪。还好“智慧的地球”后面的IBM在这一点上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智慧。它采用的是分解法:把地球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充分感知的个体。智慧的地球落在中国就叫“智慧的中国”,落在城市就叫“智慧的城市”,在行业内则有“智慧的电力”、“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实物”、“智慧的基础设施”等等,一个细胞都可以无极限的细分,更不用说偌大的一个地球,所以,只要有必要,只要IBM愿意,它就可以一直这么细分下去,甚至是“智慧的解手”、“智慧的爱情”、“智慧的死亡”……事实上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让人了解了“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还让IBM完成了一次从无目标市场到一个又一个目标市场的圈地运动,这一圈地运动比当年英国的圈地运动更厉害,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行业都在它的“管辖范围”之内了。试想,如果IBM只笼统地抛出“智慧的地球”,谁来埋单?最可能的就只有联合国了。
广告是基本,传教最厉害
落地之后就是传播的问题,这好办,每一项智慧配合一条广告片再加上几条总形象片,不用太多的创意,只要把该说的说清楚就行,然后电视、平面、户外、网络,轰炸式投放,想不看到都不行。但是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构建“智慧的城市”比作一场由城市能源、交通、食品、公共卫生、安全、医疗、节能减排等各领域合作演奏的交响乐,如何奏出智慧、敏捷、和谐的旋律,作为市长将是指挥。所以,正如IBM所说的:“智慧的领导力是推动‘智慧的地球’的关键,构建‘智慧的城市’关键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企业好说,但这些领导们不是靠几个传统广告就能忽悠的。
这时“巡回传教法”派上了用场,事实上,这也是IBM最深谙的方法,2002年开始,IBM便开始了一系列的论坛活动。至于“智慧的地球”,2009年,仅在中国,IBM就在12个城市开展了主题活动,召开了22场智慧城市的讨论会,与200多名市长以及1700多名城市政府官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传教活动其实就是一场又一场的互动传播。
你是风儿,IBM就是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