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精选5篇)

  • 企业会计准则(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无形资产的定义更加简单明了。现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给定的…

企业会计准则(精选5篇)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第1篇

新准则与现行准则相比较,无论是适用范围、无形资产的定义、还是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披露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变化。从整体构架来看,新准则内容较现行准则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科学和规范,它预示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走向成熟化和国际化。

1、适用的范围界定更明确。现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同时规定,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这样在范围界定的表述上前后就有了矛盾。新准则明确规定本准则不包括商誉,商誉在企业合并相关准则中规定,同时还规定矿区权益和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也不得适用本准则,应分别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规定。

2、无形资产的定义更加简单明了。现行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给定的定义,简单明了,既点明了无形资产必须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又界定了无形资产是可辨认资产,同时又强调了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非货币性资产的本质。

3、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富有操作性。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的确认上较现行准则更富有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1)新准则明确了达到无形资产可辨认性的两个标准,为会计人员进行无形资产的确认提供具体的、富有操作意义的政策依据。(2)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规定“应当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因素做出合理估计,并且应当有明确证据支持。”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提供政策依据。(3)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准则“一刀切”的办法,界定研究开发费用“两阶段确认法”:企业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支出要求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这样不仅使无形资产实务操作有章可循,而且从根本上解决研发费用在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无序游离”的问题。(4)新增加了“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内容。

4、无形资产计量规定更加科学、精确。新准则对无形资产计量分别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章内容进行表述,与现行准则相比,计量规定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更加精确到位。(1)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计量内容更加具体化,强调必须是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对超过正常信用期限购入的无形资产,其成本以购入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规定可以将一部分资本化之外,其余的应在信用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如此处理充分体现该无形资产的融资性质。(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明确了“两阶段核算法”,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并且对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记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新准则将企业研发支出分阶段处理,既允许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又允许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既遵循了稳健性原则又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而且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协调一致。(3)对于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既考虑了需要,也考虑了可能,避免了现行准则引发的许多难题。(4)企业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分别不同的来源按照相应准则的规定内容来确定其初始计量。(5)新准则分别规定了两类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同时又规定其摊销的起止时点、摊销方法的选择依据、应摊销金额的确定、摊销费用的具体归属。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明确规定不应摊销,应运用稳健性的原则,进行减值测试。(6)对于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取消了现行准则“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的内容。(7)无形资产的减值,要求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5、无形资产披露的信息量更为宽泛。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披露内容较现行准则更为宽泛,除了现行准则披露内容外,新准则还增加了:(1)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披露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2)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披露。(3)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金额等情况。(4)记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等内容。这样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便于管理层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

二、新准则实施研究

在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无形资产作为企业一项特殊资产,不仅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且也是反映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无形资产的重要作用比任何时代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地核算和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资产管理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产的管理应是双重的,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准则制度,而且更需要将准则制度具体落实,并且其实施比制订更为重要。所以,目前,准则已经制定颁布了,是否能起到规范效应,关键取决于落实。

1、深刻理解企业会计准则与时俱进的特点。本次颁发的38个具体准则,无论是准则体系、还是准则内容,均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它的制定和实施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颁布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不仅是健全和完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的需要,而且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既是我国会计工作的需要,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实现会计国际协调的需要。它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也表明我国会计制度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不仅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而且更是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见证。

2、全面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多元化的理念。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元化,多元化意味着企业经营环境是多样的,经营形式是多样的,会计主体是多样的,会计核算对象是多样的,会计核算方法也绝非是单一的。从本次38个具体准则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准则除了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和明晰性的原则外,更重要的是将多元化的会计理念渗透其中,其主要表现在:从整体来看,既体现向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又非全盘照搬,同时还不失中国特色;从内容上看,38项具体准则,除了基本准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实质性修改、补充和完善外,其余的具体准则涉及领域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扩展到涉足金融、保险、房地产、农业等众多领域,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从其计量基础来看,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计价的前提下,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易、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财务报告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18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38- 02

随着当今社会中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多样,小企业也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经济力量之一,因此,加强小企业的管理以及促进小企业的发展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正是基于以上的发展背景,并与《企业会计准则》共同发挥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以“浅析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为话题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1 适用范围的区别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针对那些不对外筹集资金且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那些以个人独资形式或是合伙形式建立的小企业)而言,它们往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只要是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就可以对《小企业会计准则》或是《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自由选择使用,但是,选定了任何一种准则之后,就不能再遵循另一准则,具有独一性。

《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参照其规定来针对那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含公司)。其中,对于那些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是排除在外的。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凡是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小企业也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来执行。

2 会计科目设置的区别

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小企业会计准则》少设了25个一级科目,这是体现在会计科目设置上的区别。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相对来说小企业经济业务较为简单,所以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部分科目于以合并或是归并就比较合理和科学了。例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科目设置中就被合并为应收股息,而原材料和包装物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就被归并为材料等。②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是简化性,并且在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某种科目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从而减少设置。

3 账务处理的区别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处理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即:

(1)资产清查处理的区别。《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是没有进行设置的,因此,在进行财产清查过程中,如果小企业发生了资产的盘盈或盘亏情况,就会采取直接处理的方式进行。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遇到了资产的盘盈或盘亏情况就需要将待处理的资产进行处理,那么,这就使得财产清查要经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核算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处理操作。可见,在实际的操作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做法较为简明扼要,易于实际操作,更为合理和科学。

(2)不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区别。针对小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较少以及高素质会计人员更少的现状,《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没有进行要求的,仅仅是要求小企业对短期投资、存货和应收款项计提跌价或坏账做出准备。这是因为长期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确定性方面具有难度,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力,而这些在小企业中是欠缺的。

(3)长期投资核算的区别。根据小企业投资业务较少的特点,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针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了简化成本法或是简化权益法进行核算,其前提是基于重要性原则的。首先,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成本法的规定,股权持有期间内,企业对于投资收益的确认是从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开始进行的,这属于该企业独有部分,分别要以“应收股息”科目进行借记和“投资收益”科目进行贷记。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并不需要做出关于投资前还是投资后被企业实现的利润分配的严格性区分。当然,如果是在投资当年取得而被投资单位分派的,是属于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时,就必须要进行冲减投资成本的会计操作。其次,《小企业会计准则》权益法简化核算主要反映在两方面:①当取得投资时不进行单独核算股权投资差额的操作。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对于那些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不单独进行股权投资差额核算和由此所进行的差额摊销,而是要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进行入账操作,对于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是需要进行扣除性操作的。②只对被投资单位的净损进行处理而不再对其他任何所有者权益变动进行处理。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小企业来说,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在进行调整时是按照该小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来进行核算的,并没有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之外任何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的规定,这就体现出了《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简化性特征。

(4)专门借款费用核算的区别。《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专门借款费用核算简化性操作和处理,即: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进行借款费用的核算是不予资产支出数进行挂钩性关联操作的,而是要求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核算之中。这种有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核算方法大大简化了核算手续,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很可能导致资本化金额被夸大的现象,从而出现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多计算和本期利润少计算的问题,但从长远角度看又可以使未来时期中得到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5)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计量的差别。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基于合同或协议来约定应支付价款以及可使得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间所发生一切必要支出的,这就避免了《企业会计准则》过于繁琐的计算方法,因为后者会涉及到诸如职业判断或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操作,大大简化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计量的实际操作性。

(6)所得税账务处理的区别。依据《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对于所得税的财务处理也进行了简化,即:小企业以当期应交所得税的计算为基础,通过“所得税”科目进行借记的标记和“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进行贷记的标记来实现所得税账务处理。从中不难发现,小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是基于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的应付税款法进行当期所得税费用计算的,而对于由于时间差而出现的部分可以在本期得以确认或是抵减,而非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中的规定进行或者是一项负债、一项资产的形式进行所得税财务处理操作的。

(7)其他资产核算方法的区别。与《企业会计准则》仔细比较之后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还对其他一些资产转移价值核算方法等进行了简化。例如,《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是采用“一次摊销”或“分次摊销”方法的,而《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低值易耗品的价值摊销是采用的“五五摊销”方法;《小企业会计准则》在短期投资期末是依据总成本与总市价来孰低计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而《企业会计准则》在短期投资期末是依据分项比较计量来进行计算的,这就使得其在短期投资转让时对于已提跌价准备具有了非结转性。

(8)待转资产价值核算的区别。《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是以外商投资企业待转的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价值为内容来进行财务操作的,而《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待转资产价值科目核算是以小企业接受的非现金资产捐赠和现金资产捐赠同时为内容进行财务操作的。

4 财务报告方面的区别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规定,小企业只需要提供“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两张基本报表,并且这两张基本报表具有内容较为简单性的特点。此外,根据小企业的实际业务较少的特点,有些发生较少或是不发生的业务在报表中进行了项目删减操作。这种简化性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较之《企业会计准则》来说就具有了易于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的优势,便于其发挥实际的功能且具有更具体的针对性。

此外,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写法、核算方法等其他方面都进行了简化和调整,这就使得小企业会计人员能够以更加有效和快速的方法来掌握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并可以更好地建立一些账面记录,从而为小企业财务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加强了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和有效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最终有助于小型企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姜洁.论《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及对企业的影响[J].

中国城市经济,2012(3).

[2] 刘俊辉.浅谈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区别[J].商业经济,

2012(22).

[3] 王宇峰,青.浅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其实施对策[J].市场论

坛,2012(5).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第3篇

【摘要】会计准则在信息质量、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有很大作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计信息与市场发展和适应,会计准则的趋同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和相同性也应该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执行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提高,会计准则也经历数次变迁和改善,会计准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断进行协调,趋同以适应经济变化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很严格制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根本含义,并且明确制定了相关会计要素需要确认的条件,并且鲜明突出了资产负债标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和完整性,事业单位的具体要求是向用户供给与事业单位情况,经济成果,预算执行等相关会计内容,体现了事业单位的管理实行状况,有利于进行综合管理,并且去做出有效的经济决议。而它们有许多的相同点与差异性,同时也有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同性分析

会计准则趋同是一个必然的形式,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进程,会计相同性具体体现在准则和什物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集中体现。会计趋同与实质趋同存在差异。财务会计确实是经过三大报表,去向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干系团体按期陈述期财政状态的,并且和谋划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使用情况。

两项准则都应该附属于根本会计准则相关方面,应该是具有对会计要素、总则、一般原则、会计报表等和附属原则这些具体内容都有了的解释和规定,这两个准则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许多不同点。两个企业的会计准则在布局、普通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会计要素、补充条款等方面有很多雷同点。在结构方面,企业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同时包含了会计计量的方向、普通原则、重要的准则、报表的根本内含和具体要求四个构造。在总则方面,在拟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发展和方法是相同的。同时也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的根本是差不多一致的,以连续的经营都是二者的共同要求、在各个方面都具体分析并且都做了制订。复式记账法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共同的记账的方式。在一般原则方面,一般来说这两套是几乎完全相同的,如相关性、客观性、清晰性、可比性、重要性、一致性,也就是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要素方面,核算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等会计原则,随着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收支净额等资产计量,基本上是相同的。并且,这两套会计准则都制订了比较完备的报表系统。

三、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不同点分析

(一)会计记账基础不同

企业的会计准则在法则中已经肯定了企业单位的会计标准使用权责发生制为根本体系。而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根本制订,按照会计制度的标准,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业收入也可以使用全责发生制会计,但其范围是有限的,但一般不计提费用和摊销。

(二)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不同

企业的会计准则准确的标示了:企业财务报告必须是企业对外部供给的说明企业在其中一个特指的时间的财务情况和其中一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效果的反应、资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内容文件。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报表的具体要求包含得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内容,附注和其余的理应供给比较详细、充分完整的补充信息。

(三)预算管理方式不同

金融机构依据它的基本职能、工作要求以及本年的收支规划是指事业单位预算,其中重点要反应的是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变化、交易活动和国家事业变更的范围、方向,这不单是部门编制预算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也是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根本要求所在。

(四)企业预算方式不同

企业执行的是全方位预算,这是指企业是将战略作为指导目标,全方面去策划和统筹规划企业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等部分资源,从而可以达成合理使用资源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预算由资本预算、经营预算、筹资运算和财务预算。它和事业单位预算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企业的年度规划在完成后是企业的董事会在商讨后进行决议。

四、会计准则趋同分析

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合差异化的准则趋同的理论基础,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活动和经济后果角度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进行了实证效果和实证查验和比较全面评价。会计信息的提高其实很大一个方面也是会计准则趋同的效果。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属于研究的层面,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以及损失进行确认,及时性等很多方面进行查验,对会计信息所达成的效果,所得税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以及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都有比较深刻的影响,会计准则趋同具有经济后果,从境外投资、市场流动性、资本成本以及企业业绩四个方面分析。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包括会计准则条款上的形式趋同和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会计实务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部分,主要是考察实际印象的后果,很多研究发现会计信息的应用在以下很多方面产生影响,盈余预测误差、股票市场流动性、权益资本成本、公司价值、短期股价反映、长期权益成本变化、总资产、净资产、和权益账面价值与净收益方差、盈余管理、公司税负。会计其实是具有差异的,不管从哪个方面上来说,他都具有一定差异,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五、结论

通过对两个会计准则的差异与不同点研究比较分析,发现了两者的许多相同性,异同性以及趋同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内容和实际使用两个方面的相近实务方面的趋同也是会计准则的具体表现,两个会计准则的相近主要是为让会计信息能够更好的比较分析。这些改进的内容是实现两个会计准则趋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国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3,(16):5052

[2]赵文娟.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J].西部资源,2014,(05):184185

[3]田晓雷.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比较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2):6162.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行为准则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54-1

1 制定出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的发展之本是经济的发展,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提过,指出了经济学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其对会计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规则,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当前,市场经济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深入,投资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会计信息能不能显示出它的有用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上面,包括市场的运行对会计的依赖度也会越来越深,这个直接就关系到了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以及实现所需要的时间。市场经济能不能好好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好好的去完善和加强会计准则制度。

另外,随着证劵市场的发展,各个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此外,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或有事项等新的经济业务在企业,特别是出现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了部分企业进行资金重组以及利益分配操纵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为规范其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分别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等相关的准则进行规范。

2 经济体制的变化,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工作是与特定经济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就需要有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及与其相联系的会计指标体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对企业财务并不十分关心。企业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向国家提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政策,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我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0%,国民经济增长的近三分之一是由民营企业贡献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唯一投资者,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唯一使用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投资者众多,除了国家外,还包括国内个人股东、外商等;此外,企业除了接受投资者的投资外,还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各有关投资者、债权人或业务伙伴从各自利益出发,都要求企业向其提供会计信息。因而都会受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2.1 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的关系

在传统分配体制下,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直接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成为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利高度集中,分配过程缺乏制约,导致分配比例失调,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2.2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具体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问题。这一问题,早期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在社会上引起过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一直并行运用。人们之所以讨论二者之间的存废问题,是以将它们看成两套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体系为前提。事实是,这个前提并不成立。首先,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也就是说,二者的作用是相同的。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和完整的,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利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也是如此。

2.3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

在以往的体制下面,各大企业的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指示依据的,税法是根据财务制度来确定好它的税务基础的。而企业的会计制度则是根据现有的财务制度所规定出来的资产计价和它的收益来确定处理办法和程序的。随着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由企业会计准则来执行。

企业会计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法规体系

从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的会计制度开始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随着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的逐步完善,那么它是否就完全符合并且能够指导中国会计的实践呢?如何客观地评价《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成效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我们的会计准则就十全十美呢?又如何去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呢?等等的一系列就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与实务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需要知道和得以如何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和实践,才能使我们的会计准则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会计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管理工作。

一、会计准则的发展

会计准则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此之前,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独资与合伙企业,企业既是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也无必要有一个统一的会计规范,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资本的扩张,原先缺乏统一标准的会计核算体系已无法满足众多投资者的需要。1993年,美国国会率先制定《证券交易法》,其中规定所有股票上市公司都必须执行统一的会计核算程序,并授权证券交易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随后,许多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环境的会计准则。

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到1978年,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中才出现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等术语,直到1992年11月才颁布《企业会计准则》。这时我国才真正有了会计准则。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于1992年11月30日,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企业施行。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各主要项目的核算原则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共有10章66条。

第二层次是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制定的有关企业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按规范对象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关共同业务的具体准则,如收入、存货、投资等;二类是有关特别行业基本业务的具体准则,如银行业等;三类是有关披露的具体准则,如现金流量表等。我国从1997年开始陆续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到2000年底共出台了以下几项:《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收入》(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投资》(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适用于上市公司)、《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适用于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适用于所有企业)等。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成效

中国会计准则自研究制定至今,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无论在会计准则本身的自我完善方面,还是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作用方面,无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体系

自从1985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后,十几年来,《会计法》一直是我国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及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管理的母法,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模式从制度型向准则型转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只是现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照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条件。作为过渡性措施,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算的“准则+制度”的实施模式,体现了我国会计法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会计法规体系呈现出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准则为导向,以行业会计制度为核心,以内部会计规程和其他会计法规为补充的运行结构。这一体系具有层次结构清晰,内部关系紧密,宏观微观管理结合,利于会计准则未来发展与完善等特点,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2、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缩短我国会计与世界发达国家会计之间的差距,尽可能使会计信息做到“多国共享”,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相互流动。在西方国家里“需要,实用”是他们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原则。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上本身就较晚,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对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这样,我国就应在实用的基础上,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实用同超前”便成为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原则。这就为中国经济向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与对外开放

中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打破了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二是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前者为会计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有用、可比创造了条件,后者则为中国经济大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行列扫清了道路。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会计走向国际会计舞台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式会计理论和,而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会计目标和原则,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及会计报告体系和结构,消除了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融入国内市场的空间障碍和阻力。会计准则实施之前,国内企业到香港地区和美国上市发行股票是极其困难的。会计准则的实施,才使其成为可能。

4、对表外项目的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

我国对表外项目披露一直没有统一的要求,即使是上市公司,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对有利事项披露较多,对不利事项披露较少或根本不予披露。而具体会计准则对表外披露作了严格规定,弥补了以往的不足,这就增加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明确规定了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以下内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数以及变更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重要会计差错的内容;重要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等。

5、推动了和会计实务的革新

在实施会计准则以前,我国会计界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相对较弱,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会计实务逐渐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普遍感到过去比较精通的会计知识已经陈旧,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从而掀起了一场西方会计的高潮,并通过中西方会计比较,使之与我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相融合,形成一种“中外合璧”的独特景观。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这一会计的重大转折,恐怕我们还要在上百种分部门、分所有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中奔忙。现在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制度和实施会计准则真正把会计工作者从繁杂无序的旧制度中解脱了出来,为会计人员成为真正的管理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

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所受环境因素的各不相同,中国已的会计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有其自己的特色。

1、关联方披露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中国关联方披露准则对关联方关系的确定提供了较多的指南。这样做,是为了让准则使用者能较好地把握准则的精神实质,易于在实践中操作和运用。此外,中国关联方披露准则明确规定,不能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制,就将其视为关联方。这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例相对较大,如果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视作关联方,那么国有企业要作的关联方披露将实在是太多了。是否属于关联方,要看其是否符合准则确立的标准。

2、现金流量表准则:根据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收到股利和利息应归属于投资活动,而支付的股利和利息则应归属于筹资活动。但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则允许企业有多种选择,比如收到的股利和利息既可以归属于投资活动,也可以归属于经营活动;而支付的股利和利息既可以归属于筹资活动,也可以归属于经营活动。这是我国现金流量表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别。

3、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与1998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不同。我国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将资产负债日后董事会制订的利润分配方案中与财务报告所属时间有关的利润分配(主要指现金调整事项。我们认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董事会制订的利润发现方案中与财务报告所属期间有关的利润分配,如不作为调整事项处理,那么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对财务报告年度的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核将缺乏依据。

4、债务重组准则:,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涉及了债务重组,而国际会计准则尚未涉及。与美国的相关会计准则相比,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在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让步时,债务重组准则没有引入现值。也就是说,债权人不是将未来现金流入进行折现后与债务重组时的债权帐面余额进行对比,来判断是否作出了让步。我们之所以没有在判断债权人是否让步时引入现值,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现值的确定比较复杂,而债务重组业务具体到某个企业,并不是经常发生。出于简化会计核算的目的,不宜引入现值。第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对信息的需求尚没有达到十分精确的地步。

五、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走到今天确实来之不易,既有成效,又有问题,成效是显著的,但问题也不少,我们应当面对现实,充分认识到目前的不足,面向未来,明确准则发展的进一步方向。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完善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当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相协调,充分体现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者要求,形成结构严谨、完整、逻辑一贯、高效实用、集信息技术和会计管理方法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理论和方法体系。

会计准则的长远目标是建立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然而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完善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会计真正跨入会计准则规范的模式。为此,应当做到以下要求:

1、完善法规体系,理顺法规关系:完善与发展会计准则,一方面必须有与之配套协调的法规体系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必须理清各种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准则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关系。就我国目前来说,会计准则与有关的经济法规仍有不够协调之处,既有矛盾,也有重复。会计准则在对与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相关的内容进行规范时,应以有关的经济法规为依托,在会计技术性方面进行规范,而其他经济法规只应对会计行为以外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不宜过多地对会计行为进行干预。同时,就目前的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理顺财务规范同会计准则的关系。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宏观性已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条件。国家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干预显得力不从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由企业自行操作,政府机构的“精兵简政”使财务制度融入有关的经济法规即将成为现实,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抓紧实施。

2、正确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我国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也应当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同时,我国有特殊的环境,中国会计准则保持特色是客观现实,也是现实所必须。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两种正确的观点: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内容和方法中有许多是的、适宜的,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不能一味为了寻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而放弃这些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主要表现为对国外会计的吸收和借鉴上,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既要选择国家样本,又要注意不能照搬。同时,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各种会计准则的协调活动,利用国际讲坛向世界介绍中国,并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方法,充分利用会计职业团体和大学的智力优势,多方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国际协调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