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精选5篇)

  •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为了吸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必须先了解现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现状及其学习状态。不得不承认,全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的教育已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式;二是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多数优质生…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精选5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第1篇

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笔者认为:“数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备技术工具,是各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升华”。因此数学教育在现化教育中所占据地位举足轻重。数学竞赛的举办和发展为数学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发掘了新的人才。从微观角度来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数学竞赛前进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角度来说,赛前培训对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但又有着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首先,数学竞赛培训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解题思路、增强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数学竞赛培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大学数学教学更好地进行;再次,数学竞赛培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才能皆有促进作用;最后,数学竞赛在发现和发挥大学生的特长,选拔和培养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除了上述的必要条件之外,还需具备四个充分条件:如何稳固参加预赛的人数、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经费来源等。首先,如何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竞赛,可谓是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下一节笔者所研究的重点;另外,作为数学竞赛的主要内容:《高等数学》是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是数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些是数学竞赛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第三,调动部分高校专任的数学教师组成竞赛培训团队也是一项动经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第一方面,每所高校都会有专项的创新活经费,可以从此项经费中申请一部分;第二方面,各赛区的主办方会拔给每个学校一些经费;第三方面,适当地向参加培训的学生收取(或变相地收取)一部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参加竞赛的学生报名费、培训教师的课时费和学生竞赛时的考试相关费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在普通高校开展数学竞赛培训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完全可行的并具有实际意义的。

2普通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为了吸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必须先了解现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现状及其学习状态。不得不承认,全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的教育已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式;二是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多数优质生源进入了985或211这样的重点高校,这样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优质生源比例相对减少。限于优质生源比例小的问题,再加上数学理论繁杂与深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产生为难情绪从而心生畏惧。还有小部分的学生在进校时数学基础就比较差,(或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无实际用途,从主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消极。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上一些来自普通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较低,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分数偏低、补考人数增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无法毕业。现阶段普通高校多数强调实践,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会大量调减理论课时,特别是有关数学的理论课程。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会对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内容增加、进度加快等等。数学课中部分核心内容由于难以理解,权衡之下只好放弃。因课时问题,数学习题课早已名存实亡。关于这一点在文[3]中笔者会有详尽的论述。一些普通高校强调少讲精讲,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深抽象的学科,没有理论基础实践就无从说起。一些内容略讲或是不讲,都有可能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造成影响。但即使知道删减理论会有诸多的弊病,许多普通高校还是在课程中减少了很多的数学内容。多数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少,而且掌握的不扎实不牢固。这一点与数学竞赛产生了严重的予盾。那么哪些学生适合参加数学竞赛呢?笔者认为有两类学生比较合适一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另一类就是考研的学生。这两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成为是参加数学竞赛的主力军。

3稳固参赛学生群体策略

据调查显示,有的普通高校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即便参加人数也少的可怜,以我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当时仅有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余29名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被志愿的。为了保障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我校实行了以“利益驱动”的办法。使学生有两方面的既得利益:选修学分和考研辅导。为了稳固参赛学生的群体,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了工作。

3.1有效宣传

根据经验,通过学生(或辅导员)在学生中进行数学竞赛宣传以及在学生中发放宣传小册子的方法收效甚微。为了能够在学生中得到有效的宣传,我院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末,由《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负责向自己的任课班级做大量宣传,向学生讲清楚参加数学竞赛所能获得的利益,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2设立选修课

为能够顺利进行数学竞赛辅导培训,我们开设两门40学时的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与《数学基础研修》(这两门课程的学分均为2学分,他们的本质是数学竞赛辅导课程)。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培训的时间与教室的安排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给教务部门一些时间安排上的建议)。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培训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如果内容难度过大,就会造成多数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来上课仅仅是为了走形式。这样就达不到吸引学生参加竞赛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用选修课的学分来吸引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培训,并弱化对选修课的考核。慢慢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自主自愿报名参加数学竞赛。考虑到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小部分竞赛内容不在工科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我校选择了开设《高等数学选修》、《基础数学研修》两门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是为参加数学竞赛预赛的工科类学生准备的;《基础数学研修》是为专业类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这两门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严格遵从《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纲》的要求。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3考研辅导

数学竞赛的难度大大超过了考研数学的难度,为了吸引更多考研的学生,我们的辅导以考研数学的难度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得到专业教师的考研辅导,加大学生对竞赛的兴趣。竞赛辅导的基础目标是考研数学辅导,重要目标是数学竞赛辅导。我们的辅导内容遵从竞赛大纲、以历年考研真题结合历年的竞赛真题的解题技巧制定讲授内容。这样既能得学分,又能得到考研数学的辅导,在帮助考研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稳定参加数学竞赛人数的目的。笔者认为上述条件能够吸引很大一批学生选修《高等数学选修》与《基础数学研修》。快速扩大数学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会因为选修学分易得而在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踊跃报名,还有一些学生会因能得到免费的考研数学辅导而进行宣传。在参加竞赛培训的人数得以保障的情况想,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选择一些较好的参加竞赛,这样就能够提高获奖率,也可以减少一些费用(比如报名费、考务费等)。另外,我校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在物质上是没有任何奖励的。不过,按获得的奖项的等级不同会奖励不同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作为选修学分。比如,在初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会得5个创新学分;二等奖,4个创新学分,依次类推。在决赛中获得奖项,在我校还从未有过,但笔者相信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这个梦想。

4建立一支德能兼备的培训团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竞赛试题题型,组建一支不计报酬和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的培训教师团队是关键。组建这样的队伍需要两个条件。首先,培训教师虽然不计报酬但不能没有报酬,否则会使培训的教师缺乏教学兴趣。由于我校的数学竞赛培训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故大部分的报酬是由学校以课时费的形式来支付的。但是与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题和教法的研究相比,他们所得的课时费与付出是无法成正比的。其次,大学生的数学竞赛培训可以看作我们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培训教师必须有较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方法,在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培训教师广泛地查阅课外参考书、新近的考研参考书和各省市及国家的数学竞赛试卷等。可以说培训团队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竞赛成绩的好坏。以我校为例———数学专业的培训团队有五人,非数学专业的团队有四人。他们每人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大家的同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全部培训内容由一人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竞赛培训备课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不是正常课程备课所能比拟的。甚至,有时我们在一学时的时间里只能讲解一道例题,不是我们的培训教师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在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顺利消化,扎实的掌握解题技巧。据笔者调查,各普通高校很少有专门的数学教师来辅导将要考研学生的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竞赛的难易程度在考研数学的难度之上,故数学竞赛的培训教师完全胜任考研数学辅导。这样一个专门的考研辅导团队是学校领导和所有将要考研的学生非常期待的。所以将考研团队与数学竞赛培训团队融为一体,从各个角度上看都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5结语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马克思主义修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7-02

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行业道德和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行业,因此必然有辅导员行业的基本道德和对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的基本素质

1.辅导员基本素质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目前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专科和研究生共约有2800万,若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就有近14万人,因此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艰巨和紧迫,对辅导员基本素质的研究也就显得非常必要。

2.辅导员的基本素质。①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素质,这是做辅导员工作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其中,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是过硬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没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就不可能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③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师,以上三者就缺一不可。这三者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当前中国高校合格辅导员的基本形象,其中马克思主义素养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

1.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的必要性、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中央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此同时,也有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当前部分中国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问题,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毫无疑问做好高等教育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特别是可靠接班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特别是可靠接班人的骨干力量是高校辅导员,而辅导员要想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

2.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素养的获得渠道无非是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和主动地自身修养两个方面。在辅导员培训教育方面,自从16号文件下发之后,《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等相继出台,这些文件中都明确提到辅导员“政治强”的首要要求,在和平年代,“政治强”(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能靠辅导员个体或者群体自发产生,而必须要像列宁强调的那样从外面“灌输”进去,紧要的是要“灌输”马克思主义。当然,辅导员自学马克思主义也是“灌输”,是一种“自我灌输”。辅导员在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修养目的、修养方法和修养禁忌三个要点。①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目的是: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做好辅导员所有工作的思想政治基础。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简单地讲就是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时一定要站在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起码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把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②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方法主要是深入实践和学习理论两方面,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即自己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的主要内容是:不定期地深入社会的基层单位调研,理论联系实际,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认真、刻苦、反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广大辅导员可以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作为基础的教材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学习或者没有很好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当前的年代,辅导员是根本不可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就根本不可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辅导员的艰巨历史使命。二是,认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最容易理解和学习的。《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科学发展观等相关文献,都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三是,学习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发展延续。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对广大干部认真学习历史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辅导员。四是,及时关注并研究时事政治。③广大辅导员在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克服两张皮、两面人、无恒心、教条主义、不懂装懂五种不良倾向:一是,切忌两张皮。就是说,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理论这张“皮”一定要“附”在实践上,而不能理论、实践两张皮。二是,切忌两面人。即不能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对别人是一套,对自己是另一套。三是,切忌半途而废,无恒心的。四是,切忌教条主义。五是,切忌不懂装懂。

三、小结与展望

只要每一个高校辅导员都能紧紧抓住辅导员的马克思主义修养目的、修养方法、修养禁忌三个方面来进行马克思主义修养,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就一定能够有很大的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一定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一定能够有很大的改观。正像同志在抗日战争初期所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我们党最终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一样,我们同样可以说如果我们辅导员队伍中出现了一百个至二百个(越多越好)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高校辅导员的战斗力量,从而必将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实际性影响,必将为更好地完成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最重要任务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必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杨振斌,冯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08重印).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第3篇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对体育课程设进行了新的调整并试行,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1)开设体育基础课,在帮助新入校学生认识和适应大学体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提高协调性,为专项课程的顺利学习做好准备;一年级第二学期(体育2)及二年级(体育3、体育4)上专项课,其中专项课由一个项目学习一年半,修改为一学期学习一个项目,也就是两年的体育必修课可以选择3个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在由中小学向大学新的体育教学形式转换中有一个自然的衔接过程,便于更好的接受,在随后的选修上又可以更多的了解和学习不同体育项目,实践中的发掘自身的喜爱和运动类型;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期的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很难科学实施,教学方法也很难把握。已经有大一学生进行了专项课程学习,并采用新大纲的教学安排,就实施的情况来看,存在课程时间紧、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容吃不透的问题。一年级新生为期三周的军训减少了教学时数,外加学生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缺失,使得新生在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和掌握上存在很大困难。这种学习氛围导致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短时间内的学习任务重,心里压力大,造成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的抵触情绪;其次,违背了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理,使运动项目学习、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不同阶段任务得不到保证;再次,在学校体质达标测试的实施上,学生体质逐年下滑已经是不争的实时,在测试的操作上形成了老师有心学生无力的尴尬局面;最后,近些年,学生在大三、大四的选修课上选择体育课已经少之又少,原因不言而喻,体育课程难学,自信心受到打击,体育教师在授课内容的要求下不得不填鸭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教与学的分离,其后果背离了大学体育“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活跃喜欢接触和学习新鲜事物,我们应着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的形成。但体育教师专项结构比列不均衡,进而在课程的开设上势必出现项目开展不平衡的问题,很难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及需求。

二、陕西省高校可行性体育课程改革模式及展望

“主修课十辅修课”模式是指:在大一、大二的体育必修课阶段,学生自主选择主修项目课程(这里例举为A项目),主修的A专项课程设置为两年,也就是说从学生入校开始到二年级结束的必修课阶段,学生将以A专项为主线进行学习,由A专项课教师组织教学及考核。同时,此阶段我们分四个学期,设置四种不同的辅修项目进行课程学习内容的丰富,辅修课程为考评可,由辅修课教师组织教学及考评。

1.学时分配。以18周为例,主修课程为12周即占总学时的2/3,辅修课程为6周即占总课时的1/3。

2.考核方式。主修课程为考试课,辅修为考查课。主修课教师主导期终考试的方法及实施,辅修课教师只是根据该学生在辅修课期间的表现给出考评加分。

3.项目设置。课程设置上考虑将体质测试项目设为体育基础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集中教授,以此提高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并为大学生体质测试考核奠定基础。同时将我校体育课现所有项目以特点整体划分,A为大球类,篮球、排球、足球;B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踢毽;C为操化类,健美操、排舞、体育舞蹈;D为套路类,武术、跆拳道。根据项目特点进行大区划分目的是为了,在学生进行辅修课程选择时能更好更多的接触其他体育项目。

4.选课方法。大一新生在初步选择体育课程主修项目后,进入该项目类别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班学习。其后进行辅修选项时,应在其他各大区进行小项目的选择。考虑到我校实际情况,在辅修选项时建议整班操作。

5.教师安排。学生在主修课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日常教学,主修课教师负责学生的考试、分数评定、成绩登陆、以及病休或缓考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辅修教师负责在辅修课时,记学生考勤并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减分的考评。

这样课程改革模式方案的优势:首先,学生在第一学期以专项基本练习和体质达标项目练习为主体,即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增强了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对下一步的提高教学提供可能。同时,针对体质测试的基础身体教学内容,为随后的考试做出铺垫,学生可以较好的真实反映自身水平。其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中主项学习的教学时数较充分,贯穿四学期的必修课阶段,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进度实施上游刃有余,能够根据运动训练学方法科学的进行学习和提高。从而真正提高了学生运动训练认识和水平,激发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学校的各项校园体育赛事中将会有更优表现,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火热开展。最后,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时间的保证,就不用赶进度,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将体育课深入实施。被动的学习更是对兴趣的极大挫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和认可,不流于形式,分层次的进行课堂训练内容的安排和实施。

三、建议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36—02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和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矛盾瓶颈,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配备不到位,编制缩水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有关文件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在辅导员配备上并没有达到标准,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比在 1∶350 甚至 1∶400 或 1∶500之间。辅导员配备上的不到位,使得编制缩水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导致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出现。

2.事务性工作繁重,专业化发展任重道远。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上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承担着协调、指导班主任开展相关工作的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有时要充当宿舍卫生的检查员,有时要充当课堂纪律的监督员,有时要充当处理突发事件的消防员,有时要充当师生矛盾的调解员,有时还要充当校园安全的值班员。辅导员工作对应着学校机关职能部门的方方面面工作,比如党务工作、关工委工作等,一般都需要辅导员负责。会议多、检查多、工作布置多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辅导员深陷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根本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专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3.辅导员待遇偏低,职业化发展路径吸引力不足。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也是管理干部。这一身份界定本意是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但实际上却妨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当前,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上将辅导员纳入到教师系列进行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将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进行考核。这一模式的弊端在于,大多数辅导员并不擅长于科学研究,而繁重的日常工作也使得辅导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学术研究。因此,辅导员一方面无法像广大教师一样,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无法在职称评定中和广大教师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长此以往,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辅导员流失、转岗现象日益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4.职业倦怠困扰工作,职业规划较为迷茫。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一般认为,沉重的工作负担、待遇偏低和低成就感是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三大主要原因。

5.培训进修机会偏少,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辅导员培训进修机会偏少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工作经费有限,用于开展学生活动捉襟见肘;二是辅导员的工作对学院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似乎帮助不大,学院通常不会支持辅导员的培训进修申请。但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要成为思政教育专家、维稳专家、帮困助学专家、心理教育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和党团活动专家,辅导员工作的专家化要求与辅导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想缩小这一差距,惟有通过培训进修才能实现。

6.管理体制急需理顺,工作积极性亟待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根本问题是管理体制问题。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管理考核、薪酬激励、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管理体制错综复杂的矛盾。实践表明,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不仅无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反而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桎梏。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提高认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政策执行力的必要保证。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提高全校上下对辅导员工作以及学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领导,辅导员队伍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2.加大投入,制定辅导员培训进修规划。无论是辅导员的待遇偏低问题,还是培训进修问题,其解决都需要高校加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辅导员薪酬激励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大辅导员培训进修方面的投入。

3.理顺关系,明晰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辅导员职业定位的双重性在实际工作中导致的关系混乱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业缺失,副业繁杂。辅导员的主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副业才是开班会、检查卫生和调解矛盾。如果主副颠倒,辅导员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不可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多头管理,谁也不管。辅导员编制上属于学院,收入分配也在学院,但日常管理却在机关职能部门。第三,职称评定,难上加难。近年来,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不断提高,使得广大教师更加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和教育管理。辅导员在职称评定上走教师系列,先学院预评,再参加学校和省教育厅组织的评审。但辅导员的科研水平根本没有办法和学院教师相提并论,把他们放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不公平。因此,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而言,必须理顺上述三种关系,这样才能使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才能帮助辅导员轻装上阵。

4.消除倦怠,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学工部门应定期调查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程度及成因,并针对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工会组织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建立员工援助计划,并定期为辅导员提供服务。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问题互为因果,只有将二者放在一起统筹解决,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5.强化激励,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激励包含多重含义,但激励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并不是单纯的奖励,激励也包含着惩罚措施。高校要建立一套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解决辅导员角色定位混乱带来的收入偏低问题。如果将辅导员定义为管理干部,其薪资应至少与机关同级别管理人员持平;如果将辅导员定义为教师,应明确降低职称评聘时的科研要求,并将“坐班”时间核算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要鼓励辅导员将工作变成职业。

6.明确责任,规范辅导员准入与退出机制。考核既是一种激励手段,也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考核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也可以在年底或学期结束时进行。无论是定量考核还是定性考核,其前提都是科学地制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编制清晰、明确的岗位说明书。在实际工作中,正是由于岗位职责的混乱和岗位说明书的模糊,才导致了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混乱。要规范辅导员的准入机制,严把入口关,将高素质的人才聘任到辅导员队伍之中;要严格执行辅导员的退出机制,对于考核成绩不佳的辅导员及时给予警示,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要给予相应的惩罚,必要时要予以解聘或辞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3-03-15].http:///20060801/3202145.shtml.

[2] 袁刚,李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09).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学位;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形式,尝试不同的途径和管理办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及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双学位教育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校自八十年代实行双学位制度以来,始终坚持“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双严”方针,不断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双学位教育的优势,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双学位教育模式的现状与特点

我校在实施双学位制度以来,在优化学校教学结构,有效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积极拓展,合理设置,辅修专业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学校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不断调整辅修专业设置。近年来增设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金融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辅修专业,大大拓展了辅修专业的学科专业覆盖面,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2001年,学校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为南开大学开设了工商管理辅修专业,南开大学为我校开设了金融学辅修专业,这两个辅修专业的开设是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有益尝试,为两校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对双学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院级单位负责学生的选拔、选课、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毕业资格审查,校教务处加强宏观管理,组织协调,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严格教学管理,对于不满足辅修专业继续学习要求的学生坚决淘汰,对于未修满辅修专业学分的不予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学生主修专业的学习不受影响。

3.多种模式,多样培养,教育方式不断更新。由于专业特点和修读人数的不同,我校的各个辅修专业实行多种培养模式,对于修读人数多的辅修专业,实行单独开班、单独授课的培养方式;对于修读人数少的辅修专业,实行插班上课,个性培养的方式;对于南开为我校开设的金融学辅修专业,实行独立组班、委托培养的方式。教育方式的不断更新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了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双学位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双学位教育模式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双学位专业课程安排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开始,除去最后一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的时间,只有五个学期的学习时间,而且安排在周末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相当大的知识量,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个严峻的考验;学校安排课程一般均为必修课,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规定专业的课程安排,缺乏一定的自主权。

2.学校的双学位班主要由该专业的开设学院负责,课程的组织以及平时的管理与考核,不同学院在具体操作上不尽相同,这就不可避免有的学院比较重视,管理严格,有的学院重视不足,管理松散。学生们只有上课时聚到一起,下课后又各奔东西,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部分学生随意缺课、旷课、应付考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部分学生在选择双学位专业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学生选择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而是育目从众、随大流,或者听从家长意见,以至于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感到不适应,只好中途放弃,既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资源。

三、今后实行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工作思路

双学位教育模式是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使双学位教育模式得到不断的完善。

1.实行淘汰制管理,可降低参加双学位专业学习的门槛,放宽申报的条件。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但是对修读双学位很有热情的学生应该为他们提供修读机会。

2.转变培养观念,尝试探索新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修订现有的双学位培养方案,允许学生在征得开课学院和主讲教师同意的情况下,选择有关课程的修读方式如免听、自修等,同时双学位专业课程不仅在正常学期开设,也可将部分课程放在寒暑假中开设;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修读的学制,既可以提前毕业取得双学位,也可延长到毕业后两年内完成。

3.规范各开设双学位课程学院的管理,加强各学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建立起严格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课程。科学化指导是实施双学位教育的有效机制,对学生如何科学化学习、获取双学位、处理好攻读双学位和考研等学习的关系以及双学位学习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主、辅修专业的学习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合理调整和安排学习,为日后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科研活动等奠定基础。

4.加强全市高校校际间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借鉴部分高校经验,这样既可以解决现有课时之内主修与辅修专业课程的矛盾,又可以使学生在暑期有计划、有选择地选修一些课程,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辅修专业学习中来,发挥各高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和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口径,打破各高校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实现高等教育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春娟.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2).

[2]朱红.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