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精选5篇)

  • 城镇规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形态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建设规划也日趋复杂化。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城市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扩张,这就打破了原先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相对独立发展的情况,同时使小城镇的规划设计…

城镇规划(精选5篇)

城镇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形态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建设规划也日趋复杂化。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城市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进行扩张,这就打破了原先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相对独立发展的情况,同时使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提升到了较高的层面。但是小城镇的典型特征是大城市所不具有的,在社会组织、空间结构以及经济因素等,都与大城市相差甚远。因此,大城市的规划和小城镇的自身发展需要相互结合,寻求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共赢局面。

一、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概述

1、城市规划

在城市产生之后就有了相应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的城市规划要考虑更多的 影响要素,涉及到建筑设计、能源、地理环境、生态、人居舒适度等众多方面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现代的城市规划主要指向未来,是进行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人类自身开展生产生活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城市规划部门将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小城镇规划

目前我国对小城镇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足义,在不同的研究内容和语境中,小城镇的范围和含义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本文中,将小城镇与大城市和农村相区别是其原则,作为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中间状态。城镇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3、城镇化进程

城市化或都市化也称为城镇化,城镇化是一种社会转变过程,主要针对农村社。这种转变不光是由农村传统民居向高层建筑发展,同时还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就业环境、精神文明、经济结构建设等问题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规划设计小城镇能够对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借鉴,推行城镇化,实现传统农村社会向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稳步转变,将会对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产生深远影 响。

二、城市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设计理念

1、全球一体化理念

现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深了国家之间的合作来往,在教育、经济、工农业、科学技术、环境等方面买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突出贡献。在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小城镇树立起全球化意识,打造成为国际化城镇的理念,使小城镇的规划发展着眼于世界,着眼于未来。

2、区域整体化理念

区域整体理论是世界规划设计领域内的成熟理论,区域整体理念的中心是区域的规划设计,区域是一个有机的运作系统,城市只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整体效果,更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在实际操作时要求将城镇与乡村相结合、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协调。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城乡之间、大小城市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每一个区域内的组成要素都是以其他区域的接收或供给为条件而产生 的。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将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产业间的关联度更加密切,这样以便系统更加高效的运行。

3、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危机,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目前最主要的发展理念。在小城镇规划设计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可以有效避免生态能源效益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更加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1、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

1.1、建立信息平台,畅通信息渠道

通过工作信息、简报等工作内容的实时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对方的工作重点、工作动态、工作进展等情况,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思路,使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更好地实现融合。

1.2、建立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建立规划管理与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重大问题快速应对、资源共享机制和磋商决策机制等,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城市发展和规划特点,提出阶段性的既定目标和合作重点。

1.3、加强业务协作,解决突出问题

加强两部门间的业务沟通,合理规划、制定和配置土地资源,解决“土地效益低”“规划实施难”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共同研究对策,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通过两部门的合作努力,形成“互援共助、优势互补、通力合作、高效协调”的良好局面。

2、城市规划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节约

2.1、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发展城乡资源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协调城乡发展就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不能因为追求城市化建设而做出一些破坏耕地的举措,要合理的布局现有的土地空间,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2.2、密集城市发展,协调城市功能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各个位置土地实现合理利用,重视各个区域的土地资源的价值,同时也要注意对城市内的各个土地功能进行有机的协调,这样可以有效的推动该地区的发展,使城市发展更加的集约和集中。

2.3、科学合理的开发公用空间

城市活动中的公共空间对城市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有关部门对各种公共空间的综合功能开发,这样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需求网络,使资源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整合建筑的整体功能

目前,我国城市政府办公建筑占公共建筑的比例较大,不管人员多少、单位大小,都是一个单位一幢楼一个大院,这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大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政府部门新建办公楼多占土地多的现象,我国应充分发挥和强化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能,立法制定严格的政府办公用房管理规定,分类整合现有的公房资源,节省大量土地,使城市的建筑土地更加有效合理的应用。

4、交通能源的节约

我国的主要国策就是节约能源,城市是能源集结和消耗的集中地,我国的大部分机动车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私人用车爆炸式增长,能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城市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总体规划,利用道路网规划、用地布局、交通设施布置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等手段,有效地节约交通能源。

四、小城镇设计规划的研究

1、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在小城镇规划中,一味地求增长、求发展,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小城镇规划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甚至有些规划部门存在任期间污染,后来者治理的自私狭隘观念。所以在规划时,一定要做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对已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从根本上铲除破坏生态环境的毒瘤。

2、树立特色理念,打造小城镇特色

中国的很多小城镇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其地方性强,特色明显而具有“世外桃源”的称号。这些小城镇注重特色开发,在国际上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进行小城镇规划时,要注意特色理念,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弊端。利用特色为指导因素,有效地为小城镇的发展服务。

3、完善小城镇规划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方案实施后的具体效果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体系中能够帮助规划设计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并及时纠正在具体环节中产生的偏差,给后期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4、提高小城镇规划管理水平

规划理念可以从总体上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但由于于现今的规划设计涉及到很多景点保护、建筑设计、工程技术、水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专门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所以在具体的实施阶段,需要借助先进科学的规划技术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提高规划设计的系统性和全局性,使各部门协调工作。

结束语

城市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也承载着区域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和小城镇规划管理已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因素。城市规划设计和小城镇规划设计应该协调发展,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提升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安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第三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四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划定。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地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条城镇体系规划应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第七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八条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应具备区域城镇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有关城市和部门协助提供。

第九条承担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的规定。

第十条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第十一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行分级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设市城市和重要的县城。

省域(或自治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市、县城和其他重要的建制镇、独立工矿区。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和集镇。

第十三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四条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由组织编制机关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

(2)城镇体系规划图;

(3)区域社会及工程基础设施配置图;

(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图纸比例:全国用1:250万,省域用1:100万~1:50万,市域、县域用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5万~1:1万。

城镇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 建设 管理

对于城镇化的建设是需要一个整体的过程,而城镇规划是作为在城镇发展过程当中调控的重要手段,并且包括了战略性和综合性以及全局性主要工作。由于城镇规划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通过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也主要包括在对土地的利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交通通信、居住条件、历史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不同方面都进行了空间布局,对此,这说明需要在和谐稳定的状态中,综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全面推动城镇化在良好的水平基础上建设发展。

一、对于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

城镇规划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系统协调。在对城镇的规划当中,首先重点就是要强调在城镇中与在区域之间的发展,主要协调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和城镇之间的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作为具体要求,这就必须要密切的加强围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从而开展对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工作,通过进行科学的规划、突出重点并有序的全面推进的建设发展的方针,提高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加强城镇的建设水平和聚集的能力,同时也要积极的发展小城镇,从而形成全面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一)、在我国的资源贫乏并人多地少、城市的实力较弱以及具有较多的城镇等特点,所以在城镇发展的主要方针必须要以合理的发展建设核心城市,并积极的发展中心城市,全面提高改善小城镇,从而加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把建设发展城市明确的作为规划城镇体系的重点,促使城镇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利于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利于有序的空间布局等。

(二)、对于区域的基础设施把交通作为重点,它也是联系各地的发展的枢纽,所以,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就应考虑到扩大拓展经济等特点。在另一方面,也应加快提高对公路和铁路的通道建设,并且把核心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具有综合性的枢纽,把中心城市的建设逐渐的成为具有区域通的枢纽,并且要提高在各个中心城市建设的交通联系。在通过畅通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合理、协调的城镇体系。

(三)、在城镇发展与资源相协调当中,主要包括了城镇发展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协调、城镇发展与水资源之间的协调、城镇发展与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等。由于在我国的城镇用地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的所突出的矛盾中,其在地表中有着比较丰富的水资源,但是在地域之间却有着不均匀的分配,所以,在对城镇进行规划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各个省市其自身的基本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特点,把城镇发展和资源之间做好相互的协调。

(四)、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不断快速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已经作为全面发展小城镇为主要内容以及所呈现出的特征。因此,要以科学整合的方式加强小城镇的发展,同时也要提高中心城镇的大力发展,要对中心城镇进行重点的扶持,并且把小城镇需要以地域以及实际的交通特征加以分类指导。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发展沿海城镇的战略时,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各个地区的实际条件,并且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要强化合作的通道和中转作用。与此同时,一方面要合理科学的对核心城市加强发展,而在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改善小城镇,同时也要加强发展中心城镇,并且要优先对中心城镇进行发展。

二、对于在城镇规划中所存在问题

(一)、现阶段,在我国的多数城镇中其职能的构成仍旧以为农村所提供物资集散和产品交换的阶段,而在城市与农村的二元结构是占到了主导的地位,一般经济型的城镇在数量上是占到多数的,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对于城镇的集聚所需要的产业依旧是处于次要的地位,所以产业结构仍然是处在一、二、三的阶段。由于城镇市场的发展阶段仍是处在低层次,并且长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依旧限于在上一级市场与下级市场之间的交换,没有在更大更好的环境里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与机遇,更没有形成具有飞跃式的发展,在对市场未来的动向以及缺乏对外部体系的足够主动性,从而造成市场结构的单一性,并且未能达到协同发展的目标,却是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中,并加剧了存在的风险。

(二)、对于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逐渐扩大了对城镇规划的研究,并且在城镇和区域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系会更加的密切,而对于资本和人口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流动性会逐渐的增加,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就很难确定城镇发展的规模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导致在规划城镇时的难度有所增加。

三、对于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必须要切实的发挥出城镇规划体系的重要作用,加强提高具体科学性的规划以及可操作性,加强对城镇规划管理的实施。在实施城镇规划体系时要体现出规划的指导性、政策性以及战略性,同时还需要提高对规划文本的制度定,从而体现出执行的力度。充分的把城镇规划体系转变成由政府管理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政策,成为真正的由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并且在进行规划时,也要纳入到市场运行的轨道中,应定期的对规划所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及调整。

(二)、由于城镇体系的规划主要就是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并且有效的促使城镇可以有序的协调进行发展,并且要避免因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出现行生态的恶化以及重复修建等相应问题。必须要从区域的整体发展、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建基础设施、生态共存等方面的角度出发,并且要强调以不同行政区的划分之间对产业结构的分工、保护生态环境、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延续城镇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与衔接。同时也要根据所实施的政策、机制以及措施研究,是缺乏实施规划所必须的手段,因此,对于新编制的城镇规划体系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旅游和在各个城镇之间的边缘布局空间等其区域性的共同问题上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协调机制,从而保证城镇规划体系的实施。

结论:

总而言之,城镇所反映出的是一个具是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并且所塑造出了有关自然美的空间,所以,对于城镇规划的建设是充分调整了全部建筑的格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活的空间,从而也提高了生活环境的品质,所以,对于城镇的规划设计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设计建设,以便更好的提升城镇的景象,这对于城镇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郑秋发.城镇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东建材.2010(8)

[2]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城镇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规划;城乡发展

“十三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城镇的规划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原则问题研究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时展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11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原则,因此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总体目标不放松,切实考虑城镇居民的所需所求,针对老城区中凸显的弊病,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小城镇的人性化总体规划设计。

1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规划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防止人地矛盾的出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方案一定要充分发挥土地的功效,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从整体到局部实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13凸显小城镇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特有的东西,因此说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要凸显出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广,涉及自然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要以塑造这些文化为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使小城镇的规划拥有文化内涵。

14增强生态意识

青山绿水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小城镇的规划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的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小镇的独特模式。

2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今后规划方向

21城镇总体规划目标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其规划设计已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城镇规划要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确保小城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22城镇具体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因此需要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总体的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项细节规划,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完善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小城镇体系规划指的是通过区域、产业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体系与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说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环境和功能,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便制订出完善的体系规划方案,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进步。

(2)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才有可能从农村流向城镇,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地方资金不足引起的停滞现象,应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的建设模式,打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地位,真正将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落实到位,促进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城镇道路的畅通化,也是保证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环节。

(3)建立生态发展模式。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态模式,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包括经济和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城镇的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再结合小城镇中独特优势,建立特色景观,实现发展的生态性。

23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1)合理安置农民就业。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措施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收益,同时土地流转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小城镇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发展地区经济,并利用发达的交通实现现代物流运输,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都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证制度。农民进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自由的枷锁,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户籍制度放松的过程中,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的社保体制需要抓紧,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村庄改造要独具特色。村庄的改造规划中,需要抓住特色这一关键不放手,实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塑造“邻里文化”,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相邻地域作为基础,延续邻里关系,构建扶农转非的生活圈,同时挖掘出该地域的特色文化,塑造邻里的地域情感,实现文化特色的凸显。其次,挖掘村庄中的人文气息,将这种人文底蕴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景观和城镇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最后,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31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融合,实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为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其辐射作用发挥到更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32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改变原有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开放科学的新时代观念,而小城镇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其规划中,增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观念的传播,这样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33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起来,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在新农村的背景环境下,小城镇的建设就为农民提供了居住地,小城镇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到小城镇生活,其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促进了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4结论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进行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防止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西部 山地 小城镇 给水规划

一般而言,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镇用水量,进行水资源与城镇用水量之间的供需平衡;确定城镇给水水源并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确定相应的给水系统、给水工程设施的位置及用地;提出节约用水的要求和措施。但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考虑,小城镇给水规划不仅要考虑城镇居民用水,同时还需考虑农村居民用水,因此在水量预测,水源选址,水厂设置,管网敷设等方面都要充分结合农村区域,因此本文将着重从山地小城镇的角度出发,论述山地小城镇的给水规划。

1.用水量预测

在山地小城镇,用水量预测除包括镇区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设施用水、企业用水和市政用水外,还应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农村畜禽饲养用水、分布在镇域内的独立工矿企业用水,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殊用水。同时还应该对农村灌溉用水有所考虑。相对小城镇而言,如果参考城市指标确定小城镇用水量会导致预测偏大,这样不能为水厂规模的确定和管网管径的计算提供准确的数字支撑,会使水厂规模建设偏大和管道敷设管径偏大,造成一定的经济浪费,因此建议小城镇内各项用水指标可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相关指标取低值,在严重缺水区域应结合现状用水情况适当缩减。

2.供水区域的划分及水源的确定

在山地小城镇,可供选择的水源类型相对较多,主要有江河水、水库水、山泉水。

山地小城镇,地势复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整个区域相对平坦,高差起伏较小;第二种是整个区域高差比较明显,但是由高至低一片坡;第三种是整个区域高差起伏较大,分布较多山丘,山山之间以沟相连。因此全镇供水分区的划分,必须结合该镇的具体地形和水源地而定。

3.1地势平坦小城镇供水区域的划分

地势较平坦的小城镇,供水区域可划分为一个区域或者两个区域。如果水源地位于地势较高处,可在全镇划定一个供水区域,在水源附近修建水厂,全镇供水由此水厂统一供给;如果水源地位于地势较低或中间处,可根据地形划分为两个区域,地势较高处通过梯级泵站加压供水。

3.2一边坡小城镇供水区域划分

在山地小城镇,部分小城镇地势虽然高差较大,但坡向比较一致,主要格局为一边坡。对于这类地形的小城镇,大部分在山体之间有水库汇水,此类水库是全镇的主要水源,有的水库主要是灌溉,有的水库则作为饮用水源,工矿企业往往会自建水库解决工业用水。此类小城镇可结合水库水源,在水源地附件修建水厂,这样至高而下输水,供水管网可满足全镇大部分区域。但在西部贵州、重庆一带,此类小城镇也有非常缺水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蓄水能力差,山上没有水库,雨水汇聚在低处山沟的溪流,使山上居民用水非常困难。这类小城镇在做给水规划时,首先是要解决他们的蓄水问题,现在科技发达,施工工艺先进,因此此类小城镇在进行给水规划时,建议他们兴建水库,水库选址非常重要,只有解决了水源问题才是最主要的。

3.3地势起伏较大,山丘较多的小城镇供水区域划分

在西部小城镇,镇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山丘较多的小城镇居多;这类小城镇在进行供水区域划分时应结合地势和水源进行区域划分,通常会在中心镇区设置一座水厂,尽量服务周边村庄,镇域其他区域一般以村为单位,各村自己修建供水站或者高位水池,甚至各家自行解决饮水问题;这种分散供水是目前西南地区大部分山区农村的供水模式,此种模式有一定弊端,就是在环境污染较大的今天,大部分村民饮水得不到合理处理,都是稍加沉淀处理便直接饮用,这样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建议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投入更多资金,特别在农村供水方面。

4.水厂规模及选址的确定

4.1水厂规模的确定

根据供水分区的划分,确定全镇水厂(供水站)的数量,然后根据各分片区域用水量的预测结果,确定水厂规模。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规模不易一次性建设到位;其中水厂规模一般可实行分期建设,在城市规划年限20年内,水厂近期规模可考类为5~10年,远期根据城镇发展状况逐步扩大规模;因此在水厂选址时应考虑用地规模是否满足远期发展需求。

4.2水厂的选址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4.2.1交通便捷,满足安全需求;

4.2.2尽可能重力流,减少动力;

4.2.3尽可能多服务于周边居民;

4.2.4用地方面,即满足近期的使用,同时满足远期的拓展。

5. 供水管网的敷设

小城镇内供水管网的敷设主要从水源输送至水厂,经过水厂处理后输出至各用户,其中用户包括农村居民、乡镇企业、中心镇区用水等等,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5.1镇域管网的敷设

从上述流程图中可见,在镇域管网敷设应以树状为主,从水厂引出输水干管,沿途居民和企业用水户从干管上直接饮水,以满足各用户用水需求。

5.2镇区管网的敷设

镇区供水管网的敷设和城市供水管网一样,为保证供水的安全性,以环状管网为主。

5.3管网敷设原则

对于输水管线的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势高差,尽量做到自流输水;管线走向尽量沿现有或规划道路敷设,以利于施工和维修;管线应尽量做到线路短、起伏小、土方量少、造价经济、少占农田和不占农田。

6.结束语

市政给水规划是城乡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城镇发展之本,也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然后在我国大部分偏远山区,由于经济落实,城镇建设资金有限,还存在供水设施不足,水处理不达标,供水管网落后等现象;因此希望城市规划工作者在小城镇编制过程中重视给水系统规划,村镇建设工作者能重视供水系统建设,各级政府能关注小城镇用水问题,投入更多资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