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精选5篇)

  •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初读课文、熟读字词,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2.品词析句,通过删减、比较等方式体悟科普说明文表达用词的准确。 3.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范文第1篇

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熟读字词,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

2.品词析句,通过删减、比较等方式体悟科普说明文表达用词的准确。

3.激起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体悟语言表达的准确。

设计理念:

文本语言是文本的生命。科普性说明文亦如此。《飞向蓝天的恐龙》言语平实,很少有文学的渲染和铺陈,但这并不影响它另一种语言魅力的彰显,那就是与含蓄缠绵截然相反的练达和洒脱,准确与干练。本设计试图依托语言,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恐龙进化为鸟类这一假说求证的过程,体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科普文科学的推理想象及表达。

课前聊恐龙:

1.同学们,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恐龙两个字(板书“恐龙”,并讲解“恐”字写法),一起读一读。对于恐龙这种动物,咱们可能都很感兴趣,是吗?那我想问,对于“恐龙”,你了解多少?

2.看来,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得真不少。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资料,咱们一起看一看。自己读一读,你又了解了些什么?

出示恐龙的图文资料:在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恐龙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几乎整个世界。那个时候,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用不尽的美食。因此,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他们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

【设计意图:恐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课前聊恐龙,其意有三:一是激起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二是蓄势引发恐龙变成鸟类的对比落差;三是为教学引入作铺垫。】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疑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里,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却与鸟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起读题(出示课题读题)。

2.读着这个课题,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感到惊讶――是啊,这么庞大的恐龙怎么能飞上蓝天呢?带着惊讶读一读;感觉是恐龙灭绝了――为什么这么说?看得出你有非常好的语感,带着你的感觉读一读;感觉是恐龙变成鸟飞起来了,活了――你把课题也读活了,非常好,读一读课题。)

3.飞向蓝天的恐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设计意图:课题是课文的双眼。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课题蕴育着恐龙飞向蓝天的这个过程。同时,对于庞大的恐龙飞向蓝天学生也势必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在这儿,有必要对课题进行适当地解剖,以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关注飞向蓝天的整个发展过程。】

二、整体感知文理,释疑

同学们读书真有精神!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1.出示词语:凶猛 笨重 迟钝

谁来读一读?(读得非常准确!但是,同学们,词语是有温度的,这些词语课文里都是形容恐龙的,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恐龙的样子呢?自己先试一试。谁来读?咱们一起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画面。)

2.出示词语: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这一组谁来读?(这组课文中又是形容鸟类的,谁再读一次,注意读出和恐龙不一样的样子?)

3.一齐出示:凶猛 笨重 迟钝

轻灵 敏捷 五彩斑斓

(1)咱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一读。男同学读第一行,女同学读第二行。再来一次。

(2)真好!读着这些词语,我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恐龙和鸟类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形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科学家们通过考证后得出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结论:

4.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地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1)谁愿意来读一读?

(2)同学们,什么是“漫长”?你能把这种漫长的感觉读出来吗?谁也愿意读出这种漫长?我想问,如果我把漫长这个词去掉你会感觉怎么样?

(3)是啊,一个漫长,把恐龙演化时间的长久体现出来了。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魅力,这就是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请同学们在这句话中再找找,哪一个词也体现了这种语言的准确?(你是怎么理解“一支”的?)

(4)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一琢磨,就把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体会到了,让我们一起把这个结论再读一次。

【设计意图:简简单单几个词语,勾画出的是文中恐龙与鸟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物的画面。把这两个画面一同呈现给学生,再告知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巩固了词语,又使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彻底激发,他们必然会关注到“一支”、关注到“漫长”,关注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关注到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而这也正是科普说明文彰显出的语言魅力。】

三、亲历假说求证,探疑

那么,这个难以想象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把有关科学家考证发现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1.反馈交流。(出示句子)(①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②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③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然后选择一句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第①句: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1)什么是相似?和相同有什么区别?(2)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让我们一起记住他的名字!第②句:在研究大量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什么是很可能?科学家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很可能的?“研究大量化石之后”意思也就是说?那为什么这里还只说“很可能”呢?同学们,这同样是课文语言的严谨之处,让我们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第③句: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1)是在我国发现的!作为一个中国人,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你知道什么叫欣喜若狂吗?请你试着读出这种欣喜若狂的感觉。(2)我想问,为什么欣喜若狂?(是啊,是“首次”发现,也就是第一次发现,难怪全世界的研究者们会欣喜若狂,请你也读一读这句话。)(同学们,你注意到20世纪末期这个时间了吗?第1句话中也提到了时间,谁来读第一句话?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你想到了什么?整整一百多年啊,现在首次发现了,那该是怎样的欣喜若狂啊,请你把这句话读出欣喜若狂的味道。(有时候,前后联系是我们理解句子非常好的方法。)

3.同学们,理解到这儿,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从开始的注意到提出假说再到发现证据,作者对于考证的表述是有顺序、有过程的,而辽西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难怪课文说: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为什么说是点睛之笔?(是啊,原先科学家们只是提出假设,没有直接的证据,辽西的发现就像点睛之笔一样,一下子把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点活了。)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直面文本的语言,静心地触摸文句,反复揣摩字词背后所隐藏着的韵味、神思、情义,品味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说明文教学,同样不能遗忘文本语言,应紧紧抓住语言这条缰绳,细品慢嚼,情理交融,拓展提升。本文对于科学家考证的过程,语言平实但处处体现语言的严谨,“相似”、“很可能”这些都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文中对于“注意”、“提出”、“发现”这一过程的表述有着内在的逻辑与联系,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细品慢嚼,去发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

四、小结延伸结课,存疑

同学们,那么,恐龙究竟是怎么演化成鸟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你觉得重要的词语,遍数自定。

2.试着用上“点睛之笔”写一句话。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网上阅读 视频分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实践课程面向学生生活,因其没有现成教材而区别于其他学科,以期凭自由、灵活的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极好的平台。

一、活动构想

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我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构想活动。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选择较为简单的“我爱我家”为活动主题。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关于家的一组文章,激发他们爱家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其次,初步阅读能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家园,认真观察自家的环境特点,重新定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来自家庭的爱,为习作提供更多素材,水到渠成地抒发爱家情怀。与此同时,通过视频展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网上阅读

活动构想出来之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综合实践的学科特点,我本着从阅读走向实践的原则,启动主题阅读,阅读文本改变以往一直由教师提供的方式,指导学生一起与老师建构。

我在qq群空间主题阅读通知,在qq群里指导学生搜寻相关文章,开展探究活动,学生阅读热情瞬间被点燃,纷纷利用搜索引擎和老师教的搜索技巧进行主题文章的海选,一改平时少言寡语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建筑科普文章、家庭温暖文学作品、亲情习作发在空间留言处,就连两名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找到一些精美的主题图片发给我。

认真读完学生发给我的所有材料,和几名学生共同精选了学生要交流的文章,编制了以我们班命名的主题阅读课程。确定的文章中,包括能够给学生写作启示的说明文、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科幻小品、能陶冶学生情操文笔优美的散文,这些文章为学生后续活动提供了知识铺垫。

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材料搜集和处理能力,激活了他们拓展阅读的意识,还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网上阅读课程中的时候,产生的满足感强化了自主学习意识,后来很多学生喜欢在qq空间或者blog上上传优美文字就是很好的例证。

师生除了图文并茂共编的主题阅读课程之外,教师还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为学生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聚焦阅读的引言和问题,为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和探究的指示性提供基础。

三、网上分享

学生专题阅读强化了学生对家庭的情感,我在群空间继续“探究指引”,指导学生发掘家庭的情感点。有的学生凝视家中的照片墙动情抒写“照片故事”;有的学生从厨房一角写起感动家庭的点滴关爱;有的学生从某一物件开始叙述其背后的故事;有的学生异想天开要设计智能化的家庭一角……孩子们纷纷动手作文、绘画、照片,甚至设计图纸并且上传到网上,家长、学生、老师纷纷参与点评,讨论得不亦说乎,在此过程中,不仅开发整合了多种学习资源,还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在网上分享之后,我又联合信息技术老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电子报刊,学生学会用多种工具制作精美的电子报刊,不仅强化了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了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由于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很多学生是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后才接触qq空间或者blog的,但是一经尝试,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尝试在空间或者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成果或者心得,虽然以前很少接触电子报刊的制作,但是经过认真学习,孩子们把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制作了一期期精美的电子报刊。

四、录制视频

除了在qq空间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我还要求学生在家长或同伴的帮助下用英语口语介绍自己的家,并把这一过程用手机或者录像机记录下来传到空间视频中。很多学生接到任务之后,一改往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生活态度,破天荒地主动做起家务来,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房间重新布置了一遍。然后自己先写好英文版的稿子,对于一些没有学过的生词,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最后给家长设计好拍摄的脚本,面对家长的镜头侃侃而谈,为了让自己在镜头里潇洒自如,很多学生拍了好几遍。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时下的大学,教师们更看重自己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而非教学成绩。因为前者是每年统计的硬指标,后者相比之下则是软指标;前者是有形财产,后者则是无形资产。有人称: 科研是名利双收,教学则什么也没有。 在以前者为主要统计标准的时候,后者就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教学和科研的确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不仅有区别,而且还有本质性的差异,那就是教育家与科学家的不同。

综观历史,教学与科研矛盾相伴。众所周知,美国高等学校原是研究与教学并重的 研究型大学, 但近年来,这些大学已逐步步入 重研轻教。 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 克尔在他的《大学的利用》书中,分析了美国大学荒废教学的深刻危机,认为随着经费日甚一日地仰仗科研经费,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大学已变成重研轻教。目前,一个大学或院系的品牌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研究型教授,这使得大学以天价去挖研究型教授。纽约大学在5年内挖来的法学和哲学明星教授使它有两个系从原先不列名跃升到前三名。然而,大牌明星教授最大的问题是都不愿意教学。于是,纽约大学只好又聘来大批 教匠 应付教学之需。大牌明星教授年薪可以提高到20万美元,而 教匠 教一门课只有3000美元,而且不算学校正式员工。如果 教匠 所授课程明年冷门了,他将彻底失业。很多美国名校的学生都认为教授只关心研究,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尤其是本科生。 ①

我们以音乐为例再次论证。作曲家是其领域的思想家,不少作曲家亦出自于音乐学院的任教队伍。如柴可夫斯基和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能在音乐的各大领域都显身手并取得骄人的成就,是在他得到梅克夫人的经济资助后,摆脱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创作的结果。相比之下,身为捷克和美国音乐学院院长的德沃夏克所缔造的成就远不如柴可夫斯基那样广泛。这两人的侧重点说明,教育家和科学家是有根本区别的,说到底,教育家要用所培育的学生的水平说话,而科学家则靠自身的水准说明问题,这毕竟是两回事。作为培养学生的大学,其衡量师资的尺度不言而喻。因此,单纯地用科学家的标准来度量教育家,若不是重大的失误,也是很不合适的。它不仅造成学术的异化,甚至危及教师的道德方向。因为客观上会使教师集中精力于论文、著作而应付讲课,影响到教书育人。

当然,的确有两者都兼顾很好的人,但毕竟是少数。历史上被誉为 核子科学之父 的卢瑟福就是一个集科研与教学于一身的典范。他不仅自己获得了190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而在他所带过的学生当中还有12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奖,这其中,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以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前苏联的卡皮查教授为例,在前苏联生活工作的卡皮查,因环境问题,情绪低落,影响到了其科研工作,时间长达3年之久。在此期间,卢瑟福坚持每月给他写信,鼓励并安慰他;卢瑟福的时间是那样的珍贵,但仍能做到如此,这充分证明了卢瑟福在学术、科研和教育直至为人道德的高尚,是三者统一的大家。所以,卡皮查就卢瑟福的伟大人格深有感慨地说: 卢瑟福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伟人,而一位杰出的导师则必须是伟人。 这就是科学家与教育家的最大区别。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应做到科研与教学并重。从科研角度看,我们应将所任教领域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教授给学生。从这方面讲,高校需要科学家,高校不惜重金聘请研究型教授自然也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毕竟不是纯粹性地科研机构,而是教书育人之重地,在重视科研的同时,绝不能轻视教学。换句话讲,高校绝对需要教育家。如果将高校比作一只雄鹰,科研与教学就好比雄鹰的两个翅膀,失去任何一个翅膀就不可能飞的更高、更远。在这两者之间,如果定要选择先后顺序,笔者更赞同 教 在前, 研 在后。因为,这并非是以简单的 教研 二字为标准、而是以高等教育的宗旨 培养人才为标准来排序。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是为教学服务的,否则,必然会导致高等教育的目的本末倒置。

二、关于教材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普遍感受到现代小学生、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其他因素外,他们教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仔细咀嚼他们的教材,不能不使我们这些作为高校教师感到汗颜。由于国家和各个高校对教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教师自身修养和不正确的名利观,导致教师对教材的写作态度不够端正。结果,大量粗制滥造的教材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陆续出版。这些劣质教材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破费买了一本没有任何保存价值的书籍,大部分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要么将这类书籍卖给下一届的学生,甚至将其卖给收破烂的。另一方面,严重侵害了学生的时间资源。经济是一种抉择,即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可以选择做不同的事情,但不同选择会带来不同的收获。如果学生选择了一本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书籍,可以说,学生的时间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相反,如果选择的是粗制滥造的书籍,则是对学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我们是这样教材的作者,我们的良心是否应该受到谴责?

美国经济学家曼昆以自己丰厚的经济学知识和将写教科书作为自己荣誉和职责的态度,分别写出了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迈克尔 帕金教师写出了风靡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学》。那些从未接触过经济学或对经济学不感兴趣的读者,因他们的著作而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政法大学张俊浩教授以自己多年积淀的民法学知识和对教科书严谨的态度,主编了一版再版的《民法学原理》,使那些对民法学感到博大精深、晦涩读懂的读者,因他主编的《民法学原理》而对民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个学生讲: 原来读张俊浩老师的书有点读不懂,但越读越觉得只有这本书才是最好的。正因如此,目前,几乎全国法学院校的学生都在网上对张俊浩主编的《民法学原理》展开了讨论。

从中我们已深深地领悟到好教科书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们会使读者产生读了此书是其一生之幸事和不读此书是其一生之憾事之感。因为,它们不仅仅给予读者知识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通过传授知识、原理的过程中给读者更深层次的东西,即如何思考,如何创造性地思考;而且是以严谨、认真的方式去思考。正是这种认真、严谨,同时又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才是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东西。换句话讲,好的教科书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使读者读后达到知识 方法 理念三大阶梯的升华。

财税法方面需要这样的优秀教材。

三、关于教学模式问题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我在这几周,阅读了老师推荐的《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被居里夫人所震撼。当我看了一点的时候,就激动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我很少敬佩什么人,但是居里夫人,把我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居里夫人具有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给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当然也将聪明和坚强遗传给了她。开明又和蔼的爸爸妈妈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当时施行着严厉的殖民统治,但是,做为小妹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们的教育方式的却很值得现在的父母们借鉴。

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一个个的严酷现实摆在眼前;探索真理,那是一条漫漫长路。假如没有足够的毅力,就不要参与。

科学的研究不能有半点虚假,也不能心浮气躁,否则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殿堂。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就像宇宙一样宽广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才能发现真正的道理,并且会真正的懂得真理的价值。

这是我的一些感悟,但是还有一些东西难以让人琢磨。我看只有慢慢体会了。以上的这些感悟是我这几周来,仔细阅读《居里夫人传》慢慢悟出来的道理,我相信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一定会被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征服!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近几天,我读了《居里夫人》这本书。这让我对居里夫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玛丽(居里夫人的小名)生于波兰,那时正好是沙皇俄国来瓜分波兰的时候。可以说玛丽的童年是苦难的童年。而且家里很贫穷,又没有了母亲。但是,玛丽用自己超常的智慧和很强的自觉性,考上了学士,拿到了奖学金。玛丽又对物理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每天勤俭节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可是由于过度操劳,她患上了贫血。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时的她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研究出来了一中放射性的物质——镭。1895年,她与皮埃尔。居里结了婚。1906年,皮埃尔。居里因车祸而死。1934年,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居里不幸去世,享年67岁。

读完后,我感觉居里夫人十分的伟大,她不求回报,为人类做贡献。令我十分感动,它是由于镭的辐射而死的呀!他在背后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唉!痛心疾首啊!这位科学家证实了女性也可以做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居里夫人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她与其他女性不一样,他为我们做出贡献。居里夫人!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完《居里夫人传》,我的心被这位高尚的女科学家的伟大精神所深深震撼了。

居里夫人通过不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诠释着一个个奇迹,让我们赞叹不已。她不仅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还有着巨大的贡献。她因为发现并提炼出镭,在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她却淡泊名利,继续研究科学。她对事业那么执着,有着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个不为盛名而颠倒是非的人。”居里夫人给我们叙写了一个个传奇。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多么的可贵,如果不是因为她勤于学习掌握知识,如果不是她拥有锲而不舍,顽强不屈的精神之柱支撑着就不会发现并提炼出镭。

关于科学家的读后感范文第5篇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认读呢?本文认为要尽量让学生在没有负担的前提下,轻松快乐地识字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开发,使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得以提高,从而带领儿童尽快进入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大语文阅读”的快车道。

怎样开展“科学认读”呢?“春夏秋冬”四季课堂,“我的一家”亲情课堂,“动漫世界”游戏课堂……这些源于学生生活,又高于学生生活并将回归学生生活,给学生以生活指导的“科学认读”主题活动便在这样的理念下应运而生。

1.以“生活细节”为主题

面对刚刚入学的儿童,从生活细节入手,开展识字和阅读活动,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他们参与科学认读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留心生活的良好品质。比如,我们可以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主题系列活动:“我的名字叫——”,让学生在活动中介绍自己的名字、认识同学的名字;“我当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做一回学校的小主人,领着他人在校园里走一走,认一认校园里美丽的植物。还有“我喜欢的动画片”、“我的小超市”给教室里、家室里的器具“贴标签”等等。以“贴标签”为例吧,刚开始我只是在器具上贴上该器具的名称。待学生认识后我便再换上一句简短的话,然后再逐步向长句、句群过渡。“课桌——我是一张课桌。——我是一张课桌,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一张课桌,是你让我成了一张漂亮、干净的课桌。你是我的好朋友。”在这样的认读活动中,学生识字量逐渐增加,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而这些语言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也如无声春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以这样的方式分期分批地让每一件器具都说话,并慢慢地把说话的机会“转让”给学生,学生不但丰富了语言积累,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家长在实施科学认读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在利用家长会进行充分宣传发动的基础上,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挤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为孩子营造读书氛围,给孩子读书指导。

2.以“自然景观”为主题

如季节为话题,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诸如“找春天”、“百花王国”、“走进秋天”、“四季的风”、“彩色的雨”、“我爱冬天”、“夏日风情”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识字和阅读。在选好了主题之后,我们必须做一些相关的准备,那就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区搜集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大量识字、广泛阅读的过程。接着我们就应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了,在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共享信息,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不仅巩固了部分常用汉字的认读,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且巧妙穿插有价值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拓展性阅读,渗透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人文教育……可谓一举多得。至此这一节课其实还并未结束,真正的收获是学生用所认识的汉字帮助学习,用所获得的知识指导生活,用所感悟的道理规范言行。

3.以“生活环境”为主题

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科学认读”的有效资源。校园内的宣传标语、植物标牌;班级里的课程表、学生名单;回家路上街道两旁矗立的商店名称、商品广告;学生爱看的故事书、动画片……课余,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漫步,认读一句“茵茵绿草惜于足下”,识几个汉字受一种教育;识别一株“桂花”,让花香弥漫在学生的心间;“看看下一堂是什么课呀?”“来,谁愿意帮老师个忙,把作业本发到每一个小朋友手中?”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为学生提供了认读的契机。如此这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识字后练习运用表达,在循环中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