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课堂(精选5篇)

  • 学科融合课堂(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而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授课内容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我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思想将语文、音乐等学科素材融入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二次重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科融合课堂(精选5篇)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美术;新课程

人教版美术第三册《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创作的一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而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授课内容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我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思想将语文、音乐等学科素材融入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二次重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生熟悉的题材入手,展现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采取了开放式问题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插上发散思维的翅膀,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展开主题。开放性问题――“春天在哪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里!”一位在美术课很少发言的学生,起头唱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同学们也一个个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轻松起来了。

二、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将学科整合思想融入教学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围绕《春》展开,课堂导入阶段学生自然地将音乐和语文课程中相关内容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抓住时机,顺势开展课程教学就是重中之重。

从学生的歌曲引入了音乐中对春天的描述,那么还有音乐作品描述春天吗?班上学习音乐的几位学生马上说出了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春天》、门德尔松――《春之歌》、小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等西方经典曲目,并特别对《春之声圆舞曲》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进行了介绍。

我迅速地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入了“油画”本节课的重点核心词,同学们知道有关“春天”的油画作品吗?此时同学们的好奇心已经被大大调动,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授课大屏幕,精力高度集中。在大屏幕上我及时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桑德罗・波提切利(意大利)《春》。由于前期课堂铺垫和准备充分,不用提醒同学们都开始仔细欣赏画作。我没有马上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讲解,而是就作品的年代――文艺复兴时期进行了讲解。由于在前期的美术课讲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同学们对这一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点开相关链接对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复习后进行了分组讨论。

三、学科融合一定要注重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担心――学科融合会不会冲淡主体课程的核心地位?也有不少融合课程将美术课上成了音乐课、语文课和历史课。对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普通知识。因此,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时刻以“美术课”主干核心不动摇,体现课程特色就是关键所在。那么美术教育的主体,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呢?

1.美术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各自的特色优势。比如,在西方油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他们分析和了解画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可能更翔实,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画作。而历史课程的融合点到即止不能冲淡主题。

2.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只要抓住这一主线不动摇,无论怎样进行课程融合,课堂的“美术”特色这一主旨一定不会改变。以审美性作为教学的原则,并围绕这一教学原则设计课程。

3.美术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能否自如运用学科整合技能

美术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新课标进行研读和思考,深刻领悟美术的学科教育功能。从学科角度,既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又要培养一定的美术经验,形成学生美术能力。时代已赋予美术教师的角色以全新的内涵,即激励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引导和协助学生增进自主学习来替代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平等地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以理论开阔视野,使经验上升至概念的普遍性,以他人的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各种观点或理论的不断碰撞中,逐渐构建起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师生教学相长,才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低段英语;有趣课堂;课堂有效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次强调兴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学艺术在于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低段的英语教学尤其如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多种趣味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各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则无疑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新经验。对于小学低段英语教学,学生开始学习接触、理解、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语言,这需要一个轻松、有趣,而且贴近他们自己认知系统的环境,以克服英语的陌生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中高段英语学习打下牢固的英语学习情感基础。

优美跃动的旋律(音乐),简洁生动的图画(美术),欢快协调的身体节奏(体育/舞蹈),还有数学语文的知识基础,在英语课堂上,如能加以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促进学生思维的整合发展,而且能使小学低段英语的教学更加真实立体,更加丰富多彩。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展现笔者是如何做到英语课堂上的其他学科融合的。

一、让英语在优美音符上 “唱”起来

唱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使孩子们心理愉悦的方式之一。熟悉动听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歌曲歌谣内容的记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在粤人版《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会用熟悉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语句型,利用已学单词创造新的歌谣,或用词曲结合,唱歌谣,不再是停留在说歌谣的基础上。比如,教rhyme(The wolf and the lamb)时,对于句型Would you like to try my ham?我就会采用逐步上升的音调有节奏地重复将这个句型Would you like…?读3遍,最后一遍就接一个已学的食物名词,如Would you like to try my apple / juice/ hamburger ?使学生记忆牢固。再如,教rhyme(sing a song)时,我让学生们把sing a song的英语句子[1]Sing,sing,sing a song/Sing together,sing along,/Come and join us,little Tom,/Dance and sing a happy song 作为歌词,用学生们刚从音乐课上学会的小羊羔这首曲子唱出来,效果非常明显,也帮助学生们很好地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句子。在课堂上,有时也会分组比赛,四人一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去编曲,再让学生小组上讲台来展示表演,加以表扬,这样学生体验了创造的,也变得自信了。

二、让英语在欢快协调中 “动”起来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之一,在英语课堂上需要将孩子的这种天性充分有效地引导好。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的TPR教学法,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广东人民版《儿童英语》教材就是以歌谣为核心的,所以TPR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英语知识。

1.TPR在单词,句意理解记忆教学中发挥功效

TPR在单词,句意理解记忆教学中能发挥很高的功效。比如:在教单词,如动物类的cat, dog, mouse, wolf, rabbit…就模仿动物的特征动作,或发出动物的声音,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单词并觉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教rhyme 和song时,学生这种动作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教Hello’s funny book这篇rhyme时[2],The sky is red, the sun is blue /A lamb is eating a big bad wolf/ A mouse is playing with cat/ A pig is flying over the wolf.本歌谣的句子对于没有语法基础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 句子难度大而且穿插现在进行时。学生在知道动物单词对应的基本动作后,再做出eat,play, fly 这几个动词的动作后,边说边做操练几遍,基本上学生对这首歌谣的内容和含义就牢记于心了。之后,再加以游戏巩固延伸,将歌谣里面的动物变换,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做动作,如A mouse is eating a big bad cat.下面的学生举手回答说出对应的句子。或者用同样的方法,将动词变换,如A lamb is playing with a wolf.英语课堂的这种活动营造了“真实”“自然”“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英语听说,动脑理解能力等到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2. TPR在phonics教学中发挥功效

适当得体TPR在phonics教学中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教英文字母及字母音时,给发音配上一个感观上的小动作,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比如教字母T时,双手平举齐肩高,以形表示字母本身的发音。在引入T在单词中的发音[t]时,将左手掌平方胸前,掌心朝下,右手掌垂直位置于左手掌下方,发[t]时,右后往前扇动,像发[t],舌头在口腔的动作。教[h]时,可以双手捂肚子,喘气[h]。其他发音根据形似,音似等特征,也可通过这种方法教授。

另外,在身体素质发展这个层次来看,学生身体的节奏感,以及身体动作的协调度在这种快乐轻松自然氛围下,也释放得更加光彩夺目,天真烂漫,活力四射。

三、让英语在抽象中“画” 出来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词汇抽象和语法抽象。在英语词汇教学输入过程中,教师制作大量的教具,单词卡片或单词实物等,尽量在学生理解过程中做到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如颜色单词教学时,通过借助实物颜色的展示输入,运用直观手段,建立英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不用母语翻译;在学生英语知识输出这个层面,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说出涂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事物如动物、食物,涂上各自喜欢的颜色,然后介绍自己的作品。教身体部位的英语单词时,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而且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整合复习身体部位和颜色的单词。其实,也可以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制作手绘单词图片书。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乐于其中,之后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组织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通过口语表达来展示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静下来思考创造的能力。

四、让英语在思维碰撞中“闪”出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3]。

由此看来,掌握一种语言的基本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这种语言的思维模式来支撑。为了避免一些由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所造成中国式英语的思维模式,在平时课堂上还是需要给足够操练让学生换种语言环境去思考自己在母语环境下所熟悉的事物。比如,在教英语数字时,在教会学生认读,能用数字去数物体后,需再进一步深化,出一些数字加减法,数学找规律的填空游戏等,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潜移默化地用到了英语去思考所要的结果。广东人民版《儿童英语2》“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这首歌谣教学时,这句话本身是英语文化中的一句俗语,句子非常难,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句子,我先在教会apple和doctor这两个单词后,玩了一个用关键词讲故事的游戏,可以用中文,一当讲到给出的关键词时就要用英语。在学生理解后,给出apple和doctor,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讲述自己的所编的故事。故事充满想象和童趣,最后我给学生们讲了,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故事版本,学生很快就记住了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的这句俗语。

五、结语

周彬在《课堂密码》一书中提到,学科教学就是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辅助”二字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有趣味[4]。此处的趣味并不是在学习过程之外增添乐趣,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体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内化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设有趣课堂,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编.儿童英语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第3篇

1.理解“两课融合”教学理念――注重英语课堂内容

教师要对“两课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充分的了解,“两课”,就是指课堂与课题,“融合”指通过“融”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合在一起,正如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汉中志》所描写的句子:“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教师要把这个教学理念深化到课堂中,模拟金银的“融合”冶炼工艺,创造出新颖的英语教学课堂,就像古人采用“融”的技法,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工作,从普通的矿石中提炼和锻造出金银。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合理运用“两课融合”的教学方法,把生活元素有效地加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锻炼学生的实战技巧,提高学习英语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My favorite project》一课时,教师要把课堂与课题充分结合,让学生围绕课题“我最喜欢的科目”进行学习,无论在讨论还是语言沟通的教学环节,教师都要不断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努力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步骤,比如“I lik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我喜欢英语词汇的学习),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教学,让学生用英语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科目,并讲述原因和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两课融合”,在课堂中围绕核心题目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制定“两课融合”教学模式――强化英语课堂科研

所谓“两课融合”,就是课堂与课题的有效结合,教师要做到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实战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关于英语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要明白,课堂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的核心内容,是课题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走出泥淖的指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课堂到课题,还是课题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师都需要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和教学的关键,结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问题,配合教学的合理进度,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学习学习英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课堂策略和实施计划。并切实跟进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英语掌握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最终让课题研究成果回归课堂,并把“两课融合”的教学方法充分作用于初中英语的教育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水平。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生活元素进行讲解,比如可以根据话题“go shopping”展开教育,让学生讨论自己外出购物的过程和购买商品的经历,加强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和印象,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扩充英语词汇量,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地介绍和教育相关的英语单词,如purchase等都是“购买”的意思,而“buy”的过去分词是“bought”,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和掌握单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提高英语能力水平。

3.优化“两课融合”教学方法――提高英语课堂质量

对“两课融合”的校本推进策略研究的课堂教育方法,要求教学注重强化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对学生展开全方面的教学,构造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两课融合”的内涵与价值,而且教师要经常与其它教师沟通教学技巧和切磋课堂教育模式,共同研究“教研向上”校本推进策略,优化“两课融合”的英语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研究“科研向下”校本推进策略,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教学元素,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并采用系列可控的方法和过程的设计,做到让课题接地气,让课堂有理性,在有效地教育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加速推动课堂变革,努力深化英语课题的研究,最终实现初中英语的整体性教育。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德育融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57-01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素养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1]。就初中学生而言,其自身正处于一个高度模仿阶段,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否表现出渊博的专业学识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严谨、关爱学生以及严格要求学生的教学态度,则学生把该教师当作自己楷模则会促进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相反,如果英语教师知识贫乏,缺乏职业道德情操,课堂教学工作懒散,对学生也无严格要求,则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一个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及道德情操的高低还直接影响到其是否能够从教学中不间断的挖掘出德育知识,并很好的融合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所以,要使德育教育与英语课堂有机融合起来,首要条件就是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

二、为英语课堂德育融合创设情境

每一门学科要进行课堂德育融合,首先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以便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科,部分学生对该学科本身就不是很了解。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学生已经成为主体[2],这要求英语教师更好的组织课堂,为学生集体学习、认知领域、人文情感等创设适当的情境,方面学生轻松愉快的去学习。如情人节这一天,如果有学生说:“ 老师,你给女朋友送礼物了吗?”作为老师,不应该拒绝学生的提问,但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基于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提问是希望借此了解成年人是怎样过情人节的。为转移学生注意力,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也不能不回答学生问题。但可以以反问的方式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说这样一句:“ lovers often send each other roses and chocolate. Now,did you send roses to another boy or girl?”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会撒谎对老师做出否定的回答,针对学生回答老师便再说一句:“I am so glad to know that you didn’t,It’s too early for you to fall in love now”。这样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便迎刃而解,并且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真实情景中学习外语的同时,还挖掘出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教育学生走出早恋误区。

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话题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内容是学科德育有机融合的前提。目前,我国颁布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已有多套,这些教材虽各有特点,但内容主要都涉及到道德规范、辨明是非,以及介绍其它国家的人文、风俗、习惯等内容。这说明,现阶段我国初中英语教材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英语教师应该针对初中英语教材特点,钻研教材,明确教育内容与目标,抓住德育融合点,自觉地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四、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情趣

作为一门外来的语言学科,英语就初、高中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科的态度往往会出现由新奇好学转向倦怠无心向学的状况,笔者曾在某中学八年级某班班一节英语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状况: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出现睡觉、玩手机等状况,而该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维持课堂秩序,以至于教学任务只完成一半。因此,针对初中生心理状况,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德育与课堂的有机融合,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的情趣;而要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设计教学,尽可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喜爱英语课堂并积极投身于英语学习中。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才能保证教学常规,也才能使德育内容更好的融合于英语教学中。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特别的作用” [3]。这说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英语专业技能学习有益,而且还会影响着学生综合品格的发展。初中生如果对英语学科出现厌学、失去信心、违反课堂纪律等状况,则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便难以进行。由于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以至于英语学习成绩上不去,则不然会对该学科失去兴趣,所以英语教师要使德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好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英语学科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激情,德育内容也才能很好的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第5篇

關键词:思政宪法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对于新时期如何开展思政教育,指出可以将思政元素看做盐,并将其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以推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自然吸收。的思想指导为宪法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为将宪法学教学打造得更具创新性、前沿性,教师可以借助思政教育的特点,构建宪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一、宪法学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积极意义

宪法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宪法现象的法律科学,是法学必修课,也是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既包含法学基础理论体系,又具有部门法学的特征。传播和掌握宪法学知识,是宪法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1](59-60)。宪法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更关系到我国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宪法学学科的主要特征包含: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实践功能作用、规范性、知识品质的开放性及知识的价值性。从特征可以看出,宪法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尤其是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宪法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宪法专业知识,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融入课堂,注重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尊重学生成才的客观规律及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专业课知识和思政知识的有效融合。

法学专业的思政教育对于我国法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公检法等司法部门或企业法务部门从事司法工作,承担着维护我国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如果学生不具备科学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政治信念不坚定,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会极大影响甚至阻碍我国的司法建设,危害社会民众的合法权益。法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学问、过硬的法律技能,更要掌握和法律有关的道德准则,提高法律运用的实效性,发挥法律的人文内涵。新时期的法学专业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法学知识教学,而是通过完整立体网状的教学结构,推动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2](77-81)。

二、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教学实践的主要路径

(一)遵循思政育人的客观规律,构建科学的宪法学思政教育体系。

宪法学作为一门相对成熟和稳定的专业学科,教学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流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做到科学融合、有效融合,掌握好思政元素融合的时机、切入点。

教师要明白宪法学的学科内涵,相较于其他法学专业,宪法学是和国家治理、政治统治关联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主要学科内涵和教学内容是指导人们思考应当如何组建一个国家,如何创建相对科学的政府,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可以摸索思政教学和宪法学教学中关联最紧密的部分,有天然学科逻辑一致性的部分,并以此为切入点。考虑到思政教学和宪法学教学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切入点,将其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将宪法史和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革命、抗日的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共产党的具体案例了解政党创建及管理国家的具体经过和历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宪法学理论知识,加强宪法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教师可以将宪法学原理和党的思想理论成果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遵循思政教学的客观规律主要原因在于宪法学内容和思政教学内容有着天然的关联性,教师不能为了思政教学而强行加入思政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宪法、应用宪法。在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能借助宪法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如,用宪法的规范解释和应用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让学生进行情景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能提高认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思辨精神和批判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有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判断力,避免被不良因素干扰和引导,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3](200-201)。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

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学情、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规律等灵活选择的,新时期的法学专业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做到专业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相结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和安排教学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师要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和宪法学课堂教学的内在关联,保持思政元素和宪法学专业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的载体,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思政元素和宪法学知识内容的融合。宪法的案例具有典型时代特色,能反映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历史发展特征,宪法的案例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而且宪法的固有品格为实践功能作用。在宪法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宪法学知识的政治属性,教学中避免陷入空洞的理论说教,将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鲜活的宪法案例作为课堂教学载体,消除宪法教学的枯燥感、抽象性,弥补宪法学课堂教学政治属性过重的不足,并通过思政教育的道德、美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宪法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8-9)。如,在分析中国宪法的创建过程、时代背景和实施制度时,教师可以列举英美法系的违宪审查制度,借此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带领学生分析中国宪法实施的特征和相对优势,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宪法实施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宪法精神导入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和全民守法等过程中。中国的宪法实施制度则是事前、事中制度,在立法、司法、执法等过程中实施宪法精神,保障我国的立法文件、法律法规制度和规范性制度等符合宪法精神。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实施制度也是中国特色法治思想的表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以法治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和总结中国宪法实施特点和优势,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宪法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强化对中国特色法治的认同。

(三)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冲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三尺教学,而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形成更加开放、交互和平等的教学氛围。我国法学教育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并以新的技术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宪法学教学中,互联网平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推动教学手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变革。互联网平台可以将抽象的宪法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将深奥的宪法学理论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实际功能。而且互联网平台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技术等实现案情、法理的自由转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宪法学课堂教学主要为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融入思政元素,教师一般以理论说教强行融入,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对过多的理论说教缺乏兴趣,这种单向灌输式的融入教学实效性并不高。教师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如,在宪法学教学中,教师讲解宪法的编写过程,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时间点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看到同样时间点的历史事件。将宪法制定的具体过程和历史事件相结合,可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印象。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同时期内中西方的司法建设和机制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思想进行对比理解,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理解[5](96-100)。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让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思想认识。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司法实践并不陌生,也十分重要。社会实践主要包括社會考察、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宪法课作为一门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必修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践教学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手段,新时期思政教学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强化、升华理论认识。思政元素融入宪法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实践教学为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