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精选5篇)

  • 诗词(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4.感事抒怀 5.吟坛百家 6.诗林逸兴 7.澳门诗赛”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华莲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8.心有灵犀 9.新声新韵 10.第二届”华夏杯”获奖作品选登 11.公安诗页 12.函授园地 13.新诗之页 14.略说诗词的”物化”属性 15.汉语诗韵变革溯源 16…

诗词(精选5篇)

诗词范文第1篇

2.缅怀中华诗词 纪念

3.信息动态

4.感事抒怀

5.吟坛百家

6.诗林逸兴

7.澳门诗赛"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华莲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奖赛"获奖作品

8.心有灵犀

9.新声新韵

10.第二届"华夏杯"获奖作品选登

11.公安诗页

12.函授园地

13.新诗之页

14.略说诗词的"物化"属性

15.汉语诗韵变革溯源

16.面对辞书泛滥

17.炼字要给汉字"称"重量

18.《陪妻重返向阳村》本事

19.也谈词语的异常组合

20.虚拟写意,真实反映

21.乡愁一唱和再三

22.板滞与拘泥

23.壮丽崇高和谐美的政治抒情诗典范——试谈描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诗词

24.中华诗词 "性灵说"扫描

25.激情奔放的田园之歌——试析臧克家《忆向阳》组诗

26.缜密思考精雕细琢——《中华诗词》读后感

27.人物风采

1.给诗词插上翅膀刘征

2.感事抒怀霍松林,方祖岐,孔祥庚,赵忠亮,樊泽民,刘养峰,贺刚,章宗义,傅占魁,陈孝宗,平晓,黄念三,王庆农,危惠如,康润清,张孟欣,王睦武,刘柏青,王家淦,吴安然

3.情系山河熊东遨,陈仁德,张作斌,封敏,胡宁荪,萧宜美,胡成彪,刘治庆

4.吟坛百家李栋恒

5.青春诗会伦丹,关燕苹,白凌云,金中,张伟,李骥,陈斐,徐国民,李令计,祝君达,胡子华,高满凤

6.西部吟草洪君默,唐世政,滕伟明,袁第锐,王文英,傅承烈,刘静松,赵佳聪,胡喜成,曹沈西

7.新声新韵田恒炼,王玉民,徐淙泉,鲁纯堂,门焕新,王宝贵,谷中维,韩宇,刘剑秋,高克明,冯树良

8.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

9.诗林逸兴王亚平,盛树森,葛勇,黄玉才,廖国华,李谟高,左绍琰,金佩珩,张本应,康福,蔡志平,李野,孙忠凯,乔樹宗

10.新诗之页周卓敏,李春阳,张斌

11."大边塞诗"畅想王亚平

12.论中国诗歌的出路——并与丁国成先生商榷余零

13.关于"出格"的补议李树喜

14.宁夏大地沧桑巨变的诗史——序秦中吟《攀登兰山》杨金亭

15.戎马生涯诗意人生——读《李栋恒将军诗词书法作品集》随感李一信

16.全国第22届(河南南阳)中华诗词研讨会召开

17.桃林结满硕圆果樟树映青赣水天——江西省诗词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成立二十周年纪念会胜利召开胡迎建

18.广东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会庆及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简况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办公室

19.翠华来日正清秋——《中华诗词》2008"青春诗会"侧记刘宝安

20.书画集珍陈望,李栋恒,师鸿,夏国泉

1.梅花瑞雪涌诗潮周笃文

2.诗教,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淮安诗教现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柳斌

3.诗教,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在全国诗教经验交流淮安现场会上的主题报告梁东

4.全国诗教经验交流现场会侧中华诗词 记志勇

5.现场会诗词作品选

6.淮安农民诗词选

7.感事抒怀

8.情系河山

9.小中见大寸铁致功周笃文

10.吟坛百家

11.西部吟草

12.诗社撷英

13.获奖作品

14.诗林逸兴

15.新诗之页

16.诗词形象艺术初探袁第锐

17.善用"不即不离"打造诗词精品——"虚实相生"与审美"心理距离"说张其俊

18.谈"合掌"刘友竹

19.星汉当代西域诗中七绝的审美特征郑升

20.把卷长吟味愈浓——读《济夫诗词钞》林星煌

21."新国风":"旧体诗"描绘时代新画卷竺大文

22.爱护群众诗词创作积极性廖平波

23.叶帅北疆赋诗冯国仁

24.一首好诗《伟人》刘章

25.读元帅的一首爱情诗康乐

26.暗香须细品(5则)丁梦

27.中华诗词 书画集珍

1.欢庆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张结

2.庆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

3.青春韵语

4.七彩人生

5.吟坛百家

6.台港澳之窗

7.新声新韵

8.耆旧遗音HttP://

9.诗刊撷英

10.新诗之页

11.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及其影响胡迎建

12.参与筹建中华诗词学会的往事钩沉王澍

13.诗词事业的理论纲领——读孙老轶青的《开创诗词新纪元》丁国成

14.揭示诗词文化的发展规律——喜读孙会长《开创诗词新纪元》有感王改正

15.诗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浅谈诗的个性与表现手法的创新寓真

16.要加强灵魂的建设李瑛

17.妙笔传神翥性灵——《风花怒影集》的多元诗美初探李木

18.新声新韵绽芬芳——简评《新韵诗词曲选评》(增订本)赵京战

19.我的一首七步诗(外一则)刘章

20.诗题宜短不宜长秦中吟

21."劫中情"《更漏子》本事吕尚

22.新时代战士的赞歌中华诗词 张结

23.书画集珍

1.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诗词创作和诗词评论的重要指导思想

2.感事抒怀

3.读者荐诗

4.小荷初露

5.吟坛百家

6.新声新韵

7.田园新曲

8.七彩人生

9.诗刊撷英

10.刺玫瑰

11.新诗之页

12."收他腐朽,还我神奇"--浅议诗词精品战略与精品意识袁第锐

13.科技人文融一体--我的"诗人院士"之梦王玉明

14.诗人更要重修身丁国成

15.《环球吟坛》编刊感言周荣

16.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人--沈鹏先生诗词读后马凯

17.心事平常无尽意--读沈鹏《三馀诗词选》杨金亭

18.诗家本色绝清奇周笃文

19.玉兰花烂漫诗韵更芬芳--沈鹏诗词研讨会侧记金城

20.诗词的青春美刘梦芙

21.字诗二首杨光治

22.中华诗词 罗浮觅对王澍

23.诗之兴会铁舞

诗词范文第2篇

??题记

一、品唐诗

吾自认虽唐诗格式过分规范复杂,但丝毫不缺乏感情色彩,又饱含悠扬。浪漫。忧伤。温婉典雅之息。因而十分爱品读唐诗。

每当提到 离别 的字眼,诗中总少不了雨。柳。月。桃花这些东西。如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又如郑谷的 扬子江有扬柳青,扬花愁东渡江人 。在诗人们看来它们是一种氛围,刻画离愁别绪放能显其至伤。看来,诗人们寄情于景,借物喻情之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唐诗中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这点,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千年后的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向他们学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品宋词

此带继唐诗之后的一大文学巨作,它或如泣如诉,或气吞山河,或哀伤幽怨

我一直以为宋词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性格以及志向。曾经一度地被岳飞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所感动。别辛弃疾的 孤郁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所震撼。他们都是一个爱国志士,希望能在战场上拼命勇猛地杀敌,却多少次遭到了阻拦,愿望无法实现。最后选择了用文字呐喊,安静地爆发。他们的呐喊声至今依然清晰地徘徊在我们耳边。我不敢恳求大家跟他们一样,但至少的,一份责任心和一个远大的志向又怎能缺少呢?我们每个人都应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烙进心里,并时时刻刻敲醒警钟,提醒自己。

诗词范文第3篇

今天其实也算是昏昏沉沉的吧。有可能是睡不够,然后再加上一整天都在在宿舍里面,再加上天气原因,虽然说这边下暴雨都是因为潮湿的天气嘛,让人有一种困意,然后一直提不起精神来的这种感觉。所以也是怪难受的,就一直提不起金身吗?自我感觉也不是很好,但是呢,就今天做的唯一一件让自己觉得还算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自己把那一个诗给完成了,因为就昨天晚上有一个男生嘛,就这一小圈很要好的那个朋友的对象,他想要让自己帮他写一首诗,写有关于活着的那个读后感,然后自己当时已经上床了,虽然说时间不晚,就当时已经9点多才,但是这一周我可能比较困了,然后就比较早上床。所以就直接跟对方说等今天然后自己再写给他吧,然后他也答应了。

然后今天早上就是一种稀里糊涂的状态,就是醒过来的时候没有其他的知觉的,就直接醒过来了,然后洗漱完就煮了一点点早餐自己吃嘛,然后就很迷惑的把那一个东西给写出来了,也没有经历太多的时间,其实上一次自己写诗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就写了一首古代诗嘛,然后当时是作业,然后对自己也没有多少的要求,之后也没有多少的压力感,但是后来写出来之后,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吧,然后也是很迷糊的立马就写出来了,可能诗句诗词真的就是比较短小吧,然后之前就是一直不太喜欢写诗,那种人对文字功底的要求是很强的。

但是今天写的时候发现完全不费工夫,就是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和时间立马就完成了,而且完成之后自己还特别的有成就感,所以呢,也就我发现自己对事情其实也是蛮喜欢的吧,然后今天晚上一起去吃饭的时候,朋友他就问我说,那我还要不要去参加那个诗词旁听,就是本来他是我邀请自己去嘛,当时我自己就想要争取一点自己相处的时间,后来就是拒绝了,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把自己所显示的最近事情,就是刚好他也说到了这个事这也就急于了,她肯定的答复嘛就跟他说了自己要去的,因为就觉得挺好玩的一件事,而且挺有成就感的,她也挺喜欢的,虽然说他们的中国很多,但是大家都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这一点就是挺难能可贵的。

诗词范文第4篇

历史上任何一派诗歌发展就像河流都有其源流,如宋代“以文为诗”之诗派,其代表人物主

要有欧阳修、苏舜钦、梅尧臣、苏轼和辛弃疾等。宋代的这一诗派是继承和发展唐代韩愈(768-825年)的诗歌创作理论。自中唐以来,诗歌出现了柔弱浮荡的风气,韩愈为了矫正这种不良风气,主张以写文赋的笔调创作诗歌,以古风的音律统领诗律,因此他创作的诗歌才力充佩,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和不同凡响。诗歌发展到北宋苏轼(1037-1101年)那里,他继承了韩愈“以文为诗”的良好创作方法,同样是“以文为诗”,他却能客服前辈欧、苏和梅等浅率苦涩的缺点,而能把诗写得英发精警和流畅婉转,充分显示出他高潮的驾驭语言的才情。和苏轼同时代的黄庭坚(1045-1105年)则开创了另一诗派,这就是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陈师道、陈与义、韩句、吕本中和曾几等。苏黄二人同朝为臣,但他们在诗学上的主张却迥异。黄山谷的诗歌源流主要出自唐代杜甫,杜甫作诗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喜欢以事理见闻入诗,在音律上讲求格律精严,还把诗写得拗削兀奇。这些手法都被江西诗派所继承,江西诗还发展出了著名的“瘦硬”诗歌美学。正因此,黄庭坚的诗歌写得意象新奇,字偶奇特,句法烹熟,音节精准拗削,而且可用“生新瘦硬”的审美特征来概括。

我国诗歌发展到清代,诗坛又出现了新的流派嬗变,随着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如“性灵说”、“童心说”、“神韵说”和“格调说”等诗学理论的出现,为诗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明末清初,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到了顶峰,随着叶燮(1627-1703年)《原诗》诗学的出炉,使诗歌文学发展到登峰阶段。宁都诗歌正是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下发展起来的。按照易堂九子之一彭士望的观点,宁都古代诗歌大部分继承了江西诗派。我观宁都古代诗歌,为何有那么多高水平的作品,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此,正是得益于我国清代高度成熟的诗歌理论。

传统诗词发展到今天应当革新,它寻求革新的理论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利用现代诗歌和散文改造传统诗词是很有效的途径,这就是当代人要走的“以文为诗”之路。当代文学主要指20世纪8、9十年代的现代诗歌和散文。从这些当代文学中可供借鉴的协作技法大致有:意象堆积、跨时空和时空错乱情节安排,潜意识自动写作法和通感拟人以及悖论等修辞手法。所谓意象堆积指人的思想情感靠意象群来表达,而跨时空则指意象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谓时空错乱则指意象的排列没有时间和空间顺序。

在处理主客观关系上,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这就是意象法。在处理抒情表现手法上,采取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古典文学大概属于高雅文学,它的气质雅正,它的风范儒仁委婉。而现代文学属于通俗文学,它的气质庸俗,它的风度平凡猥琐。在形式上,古典文学的缺点在于辞藻晦涩,音格繁琐套式,而现代文学的优点则是语言流畅,不受音格语言之束缚。正因此,现代诗词的发展就是要走古典与现代相互补充之路线。作者在多年的现代诗词写作实践中,还借鉴了江西诗派和宁都诗派的许多创作规则。如“瘦硬”理论和“风雅”诗教理论以及重真气理论等。我希望,随着写作技巧的不断成熟,现代诗词的艺术水平一定会超过前人。

2013.1.2

谈两种创作方法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对文学创作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自然无为法,二是人力有为法。这里所谓的创作方法指作家在进行创作中的心理方法。这种心理方法主要包括处理主观和客观,如作家在处理客观事件和景物时的心理方法。这种方法要么顺其自然不作人为控制,要么受人的思维控制。在过去坚持前种创作观的人有先秦的老子和庄子以及魏晋时的谢灵运等。坚持后种创作观的人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以及魏晋时的陆机和张华等。前者的方法可称为“解衣般礴”或“出水芙蓉”,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则称为“意识流”写作。后者的方法可称为“错彩镂金”或讲究辞藻与章法等。前种方法有自然之美,更重神似。后种方法有雕饰之美,更重形似。

当文学批评发展到北宋时期,继承以上两种创作观的人又有了新的代表,他们是苏轼和黄庭坚等。苏轼作文主张“无心为文”,而黄庭坚则主张“有心为文”。这两种创作观的含义和区别如何呢?所谓“无心”指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减少人为的干扰,坚持“随物赋形”,即万事万物的形态如何,诗文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如何。主张描慕自然而不加创造。所谓“有心”指在文学创作中要增加人为的干扰,在词法和句法上要精工细雕。这两种创作方法其实质和前面提到的创作观完全相同。

当文学批评再发展到清初时,又出现了“学人之诗文”和“文人之诗文”。前者以顾炎武和屈大均为代表,后者以钱谦益和吴伟业等为代表。所谓“学人”和“文人”之分,应指作家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而非方法。“学人”作家对待创作的态度是“不应为文而作文”,即不要去刻意做文人,所以做文人只是完全为了救国“致用”所需。而“文人”作家则不同,他们不关心社会和人生,而是专门研究文学和做文人。由此可见,所谓创作态度也是指创作方法,而以上提到的两种创作态度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前面提到的方法。

在现代,文学创作的方法也分两种,而且这两种方法和古代的两种方法完全相同。第一种叫自然流露法,第二种叫有意雕饰法。当作家处在物我两忘和人与环境为一时,人的思想感情就能借助景物事件自然流露出来,而这种过程不需要人的思维控制。这就是“自然流露法”。对于后种方法则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是在思维的控制下进行的。在古代的文学家中,不少人主张把这两种创作方法结合起来,他们如南北朝的诗人庚信和王褒以及南宋初期的吕本中等。作者认为,以上两种文学创作方法各有优缺点,如自然流露法有失文采,而有意雕饰法有失自然理趣。正因此,作者主张在文学创作中应当把两种创作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现实基础是:现代文人尤其从政的文人,他们的心理极为矛盾,一方面他们想搞政治,想做济世英雄;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作文人,想借文学之羽翼提升自己的身位。要解决这样的社会心理矛盾,惟有走文化合流之路。

2013.5.25

谈“真气”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文学创作活动有了更深的认识。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最早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在他看来,文学活动是关乎“作家、生活、作品和读者”四大因素的事情。然而在中国乃至世界浩瀚的文学理论中,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探讨作品本身的美学,而只有一两个探讨作品与生活的关系美学。这种理论如战国时庄子的“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思想。至于探讨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只是从魏禧开始的事情。应当肯定,魏禧的“真气”说是对前人各种文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在中国文学史上,东汉时期的王充提出了“真美”理论,这种理论反对文风的虚妄,提倡文学作品内容要真实,而且认为只有真善的东西才是美的。到了南朝时期,针对六朝时文“习华随侈,流遁忘反”,只重辞藻形式,不重内容充实的不良文风,刘勰又提出了“风骨”论,后来唐朝陈子昂发展了这种理论。在明代,针对前后七子复古慕拟的坏文风,焦竑和汤显祖共同提出了“情真”说。到了清代,作为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叶燮提出了“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在这些理论中,前三种都只在作品层面上探讨“真”的美学价值,只有最后者才在作家自身的修养上探讨“真”的美学内涵。

宁都古代“易堂九子”诗歌其总的风格特征可用“真气”二字来概括。正如当时的大文学家方以智所评论的那样:“易堂真气,天下罕二矣!”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谓“罕二”指再无第二个了,也就说,“真气 是易堂诗歌独一无二的风格特征。关于这个观点,可用易堂九子彭士望的观点来证明,他在为魏禧诗集所作的《叙》中说:“天下之害,由于人无真气,其端见于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而祸发于君国。此皆叔子自言其所得,精湛刻至,为古今名人所未发。”由此可见,“真气”的确是易堂文学家独创的做人做诗的独创风格。

宁都古代文学家的诗歌风格固然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但其总的风格应当是“真气”。可以说,“真气”是宁都文学家最基本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何谓“气”?《辞海》中的解释词条主要有如下几种:(1)气味:味道;意趣或情调。(2)气息:呼吸之气;情感、意趣或风格。(3)气岸:气质风貌。(4)气节:节操。(5)气象:气度、气概。(6)气韵:神气和韵味。(7)气质:风骨。根据上面的科学解释可知,所谓“气”应指整个人的生命活动,它包括人的生命、行事和情操性格等。所以“气”指人的全部本质内容。它在诗歌中主要指内容,但也包括形式。跟“气”相连的词语还有很多:如风气、文气、娇气、贵气、酸气、傲气、霸气、阳气、邪气、恶气、寒气、仙气、神气、精气、正气、生气、朝气、秋气等。所谓“真气”指立身行事,读书写诗,都要强调一个“真”字。做人要做“真君子”,待人交友要“真切恳到”,要讲义气和气节。读书做学问要“真实有用”,写诗歌要发自“真情”,写出“真意”和“真性情”。可见,“真气”作为一种诗歌创作理论,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既从做人的道理和修养,再到著述作诗的性情都做了全面的理论规定。

为什么说“真气”说是宁都魏禧和易堂文学家独创的诗歌理论?第一,它继承和包涵了我国古代多家文学理论。如上面提到的王充的“真美”观,南朝刘勰的“风骨”论和明朝汤显祖的“情真”说等。第二,魏禧成功地把诗歌创作中的“真”美从作品转移到了作家,这是他的首创。正是这一重要发现把文学研究从诗歌作品扩大到作家。第三,扩大了“真”的美学外延。在过去的文学理论中,所谓“真”只是指情、理、事,但魏禧把它扩大到了“气”。在魏禧看来,所谓文学作品中的“真”不仅包括“真情、真理和真事”,而且还包括“真人和真气”。魏禧在诗歌文学中首次开创了表现“真人”和“真气”的美学,这就是著名的“以气节入诗”。

所谓“真人”指作家一定要有气节修养,一定要是“正人君子”。那些阿媚小人和虚伪取宠之人绝不能作诗人。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良好的人格修养,才保证了魏禧诗歌的刚劲雄浑和浩然正气之文风。在春秋时期,孟子对“气节”做过精当的解释,他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一个人怎样才能养成浩然正气呢?在孟子看来,这个人必须坚持真理,以儒家的道义忠信来培养自己,而且不要让自己靠近邪恶下流的东西。如果能做到这样,这个人的浩然正气就会增长,以致充塞天地之间。

在诗歌风格上,魏禧更重追求清刚之美,因为这是一种气质之美。根据我国宋明理学知识,气质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它决定人的死生。《韩非子-解老》上说:“是以死生气禀焉。”而《论衡-命义》上则说:“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在此祖先试图用“气”来说明人的死生贵贱等命运。宋学家甚至认为,不仅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而且禀受清气者为圣人,禀受浊气者为恶人。因此在魏禧看来,既然“气”对于人如此重要,诗歌就是要表现人的清气之美。因为诗歌作品就像人,只有禀受了这种天地之清气,它才是有贤有德的“圣人”,而且只有这样的诗歌作品才能永恒。正如三国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讲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在这里,曹丕强调诗文是有生命的。认为诗文呼出的气有阳刚和阴柔之别。而且随着作者的不同,即使具有相同阳刚之气质的作家,诗文中这种气的清浊程度也是不同的。

“以气节为诗”之特征如下:第一,在内容方面,规定作家应当表达气节为主。这些气节如大公无私,爱国怜民,坚持正义和不屈不饶等。第二,在形式方面,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和形像塑造上。其特点是语言简短有力,多采用五言或四言句式。在魏禧近六百首诗词中,其中四言和五言诗就有四百多首,占总数的73%左右,而七言诗只有一百多首,只占22.3%左右。在意象的营造上多选择瘦硬和颜色朴素的物象。应当指出,魏禧诗风转向崇宋的目的就是要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浮艳诗风。

现举魏禧《登莲花山》半阙诗为例:“百折山泉出,千寻石磴通。孤篁秀阴谷,高鸟入寒松。”在这首诗中,用到“山泉”、“石磴”、“孤篁”和“寒松”等意象,这些意象在颜色上是清亮的,在形态上是修长坚硬的。从这首诗可知,魏禧所追求的诗歌之美是清俊瘦硬。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诗才能生动感人,因为无论从诗的外在气象上还是从诗的内在气质上都是如此。相反,如果一首诗缺乏血气和精气,那它就会看不到气色而萎靡不振,甚至连气息也会停止,最终要中断气运。很显然,这种好诗其源流只能出自对宋代江西诗派的继承。

诗词范文第5篇

不是吗?走进诗词教学的课堂,更多的教师似乎不太关注学生的“个悟”,将自己穷其一生参悟出来的成人化的东西,与从参考书上得来的诗意解释、思想感悟等揉成一团强塞给学生,更有甚者,将诗词解释让学生抄、念、背、默,以应对考试……这些极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导致了诗词教学的失败,让我们的孩子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诗词,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何让学生爱上诗词、享受诗词学习成了我们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引导自悟,诗意地洞悉诗词视界

朱光潜先生说:“诗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解诗要在一个字,那就是‘现’,呈现,把诗所描绘的意象呈现在你的心中。”人的阅历、知识背景迥异,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同龄的孩子,个人成长环境、阅读积累不同,对“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悟。所以,诗词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代替学生解读,要着眼整体,关注个体,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更多地产生独特的阅读感悟。

教学《示儿》时,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大概了解诗句的意思后,我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象,让他们自由品读出属于自己的理解。

师(设境):陆游4岁那年,北宋亡。颠沛流离中,他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收复中原而奔走、呐喊。80多年风霜刀剑,80多年金人肆虐。直到临终前,陆游也没能盼到祖国的统一。风烛残年之际,他有太多的话想对儿子说。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陆游,请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交流)

生1:嚎芍道,为父一生都想驰骋沙场、收复中原,可惜这个愿望至死也没能实现,我这双老眼闭不上啊!

生2:父亲我今生今世看不到中原收复了,真是让我伤心欲绝。如果有一天朝廷收复了中原,孩子,你可一定要及时告诉我呀!

生3:儿啊,一想到中原的老百姓整天被金人欺负,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我就浑身战栗,纵然为鬼,我都不会放过他们!

生4:你们也看到了,我们南宋朝廷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醉生梦死,把统一九州大业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怎能不让我悲愤交加呢?

师(推进):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嘱托,化成了这首临终遗言――

(生齐读古诗)

师(点拨):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情感呢?

生:悲。

师(升华):是啊,此刻,诗人心中怎一个悲字了得。 这是一份壮志难酬的悲伤(一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份爱怜金兵铁蹄下难民的悲痛(二读),更是一份对“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悲愤(三读)。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充分尊重学生,给予自主学习的时空,在角色对话中,洞悉诗词作者的视界。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读懂了陆游为“壮志难酬”而悲伤,为“苦难深重”而悲痛,为“朝廷昏庸”而悲愤……有了这样来自内心的个性品味,才能真正走近诗作,走近诗人,进而走近自己,诗意地洞悉诗词无边的视界。

二、鼓励思辨,诗意地领略诗词秘妙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诗词中的不少字词离学生的语用习惯遥远,还有些字词饱含的意境较为深邃,这些都给学生的品读感悟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主动提问,大胆求证,对诗词中的传神词句进行发掘、探讨,甚至进行特有的解读和思辨。只有这样,语文的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执教《咏柳》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发现。

【学习要求】

1.自读古诗,结合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组内分享自己理解的诗句,不理解的字、词、句相互请教,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级讨论。

师(引发):刚才合作学习时,各小组将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在了黑板上,下面我们来讨论。

(针对黑板上的标注,学生发言)

生1:我知道“碧玉”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柳树比作是碧玉。

生2: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这儿是把柳树的叶子比作碧玉,这样才可以打扮大树呢!

师(鼓励):把词语放在句子中来理解是个好方法。

生3:我来解答“一树高”,我觉得“一树高”应该就是一棵高大的柳树。

生4:那为什么不说“一高树”呢?

师(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

(学生暂时沉默)

师(点醒):再读读诗句,注意诗的韵脚,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5:我知道了,这儿说“一树高”,是因为“高”和“绦”“刀”押韵,如果变成一“高树”,就不押韵了。再说,从音律的角度来说,“高”字属阴平律,可以拉长声音,纵情歌唱。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诗词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独特的思考去解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内化。即使学生学有所困,教师也不用急着轻易告知答案。质疑思辨,看似激烈,实则诗意,坚持不懈,相信学生收获的将是相伴一生的学习能力。

三、诱发创想,诗意地鉴咏诗词意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儿童好奇心特别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喜欢亲自参与和体验。因此,我们的课堂要提供学生创想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绿”可谓神来之笔。据考证,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曾先后多次修改,最后才选择了“绿”。如果把这些曾用过的字直接告知学生,无疑剥夺了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基于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在创想实践中感受“绿”字的精妙。

播放一段江南春来时的美景。

师(要求):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你来写,除了“绿”,还会用哪些字?

(一时教室内兴奋异常,学生先后说出了吹、过、来、抚、到、入……)

师(趁势):将这些字放进诗句中读一读,比一比,你觉得哪个字好,为什么?

生1:用“吹”只是说明春风吹过了,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感觉不到,而“绿”让我感觉到眼前就出现了很美很美的绿色,很舒服。

生2:“过”字,让人感觉春风像个客人,一来就走了,而“绿”就感觉春风姐姐在这儿住下来了,而且把这儿打扮得很美。

师(鼓励):你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从一个“绿”字,就读出了色彩美、变化美。

生3:用“来”比刚才说的“过”好一些,但我觉得也没有“绿”好,这个“绿”让我觉得春风姐姐像个魔术师,它一来就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深入):读着这个“绿”字,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4:桃红柳绿。

生5:春色满园。

生6:生机勃勃。

师(点化):真会读书,一个“绿”字,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片桃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王安石反复推敲,定下的这个神来之笔“绿”字也让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句,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