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英文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技巧
跨文化视角转换在英语翻译中广泛运用,弥补了传统模式下英语翻译语言解析能力的不足,提高了英语翻译对语言内容翻译的准确性,更好地发挥了英语翻译多元化技巧的基础优势,提升了英语翻译综合质量及翻译实力。
1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必要性
1.1提高英语语言翻译准确性及真实性
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转换,可以提高对英语词汇解析的准确性,在避免对原文句式结构进行改变的前提下,更好地传递英语句式原意。部分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由于存在语言结构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导致翻译出的内容无法充分表达英文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使文化作品失去了艺术真实性。基于跨文化视角进行语言转换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使英语翻译从文化差异角度重新塑造新的语言文化体系,根据文学作品自身基础特点调整英语翻译策略,在保留英语原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读者阅读流畅性与语言解析能力。因此,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为英语翻译更好地把握语言节奏、重塑语言结构提供了帮助,进一步提升了英语的翻译准确性与真实性[1]。
1.2完善英语跨文化视角翻译的语言结构
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视觉观感与视觉审美,对强化英语翻译的艺术处理能力至关重要。对文化感知能力较强的内容进行翻译,需要在充分掌握文化特点及语言结构的同时做多个层次的语言铺垫,保证英语翻译的结构完整性。但由于部分艺术作品的艺术元素较为丰富,在未能充分了解英语文化特点前提下,无法保证对艺术作品翻译的有效性,容易产生英语翻译语言结构不连贯等问题。采用英语跨文化视角转换能提高英语翻译对语言特点的应用能力,以语言文化为切入点,更好地弥补对艺术作品翻译整理方面的不足,充分提高英语翻译语言流畅性与完整性,提升英语翻译质量。此外,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转换可以替换英语中的俚语,使语句更符合本地区语言元素,加强不同语言结构下语言词汇填充能力,提高英语翻译阅读与观感效果。
2影响英语翻译的语言文化因素
2.1地域环境及文化特点差异
英语是日耳曼语的一种延伸,属于印欧语系。英语语言体系受宗教、政治等诸多元素影响,语言结构中蕴涵大量地域文化特色。英语翻译必须注重分析不同地区英语文化特点,根据各个地区英语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方法及策略开展翻译工作。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有多个翻译版本,不同版本对英语翻译内容的修饰方式各不相同。其中,第二章对拿破仑的描述,原文为:“NapoleonisaBerkshireboarandtheonlyBerkshirebreedinthemanor.Heisverybig,looksfierceanddoesn’tspeakmuch.Heisfamousforhisstubbornness.”基于英文原稿的翻译版本将拿破仑翻译为“一只伯克郡公猪”,而新西兰版本的英语翻译译本则将该段翻译为“伯克夏雄猪”。从语言翻译修饰角度来看,基于英文原稿的翻译版本更贴近文本原意,但语言表述艺术效果不足;新西兰版本英语翻译译本,虽未能将“伯克郡”这一区域进行直译,但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艺术修饰,使艺术效果得以提升。在后半段英语翻译中,语言修饰的不同则更多地体现在描述拿破仑的固执。基于英文原稿的翻译版本采用“素以固执著称”进行描述,新西兰版本则是采用相对简单的话语,直截了当地描述为“他的固执是出了名的”。从这一点来看,不同地区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不尽相同,文化差异及环境差异也会对英语翻译产生影响[2]。
2.2历史文化发展方向及语言文化元素的不同
英语文化发展周期相对较长,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英语文化发展也被赋予了不同的语言功能。因此,对非艺术类及艺术类英语翻译的处理应进行有效区分,尽可能根据语言文化特点、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元素等内容做好诠释,使英语翻译能更好地传递更多元化的信息内容。例如,对英语公文与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做好细节上的翻译优化。英语公文翻译应在保证降低阅读难度的同时,尽可能点明公文的条款重点,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公文翻译阅读的便捷性,方便理解英语翻译内容,提升英语翻译的语言沟通效果;对文学作品等艺术类内容翻译则要在保留原有语言元素的同时,进一步加入适用于本土语言文化的表述技巧,使英语翻译可以从艺术审美视觉更好地保持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的艺术高度,切实提高文学作品英语翻译艺术修饰能力,使英语翻译能充分尊重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科学运用多种跨文化翻译转换技巧[3]。
2.3语言习惯与语言结构差别
不同地区语言特点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对不同翻译技巧的运用。例如,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述方式及语言结构两方面。汉语语言结构相对更为丰富,语言元素也更为多元化,语言习惯基于营造具象化语言环境进行沟通,实现对语言沟通内容的立体化传递,使语言层次更为鲜明;英语语言表达方式倾向于阐述直观感受,使英语语言信息传播呈现较为扁平化的语言结构。汉语与英语存在诸多语言结构差异,英语翻译必须基于视角转换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化,强化对语言文化的编织与对接能力,使语言元素的替换能呈现更好的英语翻译效果,为英语翻译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基于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策略与技巧
3.1强化英语翻译结构句式与词汇转换
强化英语翻译结构与词汇内容转换,有助于更好地提升英语翻译对不同语言的解析能力,弥补直译对语言艺术塑造的不足。例如,英国作家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米洛市长的节选:“There,assoonashespoke,GusandWesimmediatelycoveredhisgumswithgentianvioletsolution.”英语直译翻译容易省略“涂抹龙胆紫溶液”中“涂抹”这一动词,可能译为“在牙齿上覆盖龙胆紫溶液”;利用英语翻译进行句式及词汇转换,译为“将龙胆紫溶液涂满他的牙床”。从艺术修饰角度来说,采用句式及词汇转换虽未能起到良好的艺术修饰效果,但保持了该段翻译语言的合理性,直译内容仅通过“覆盖”一词对这一行为进行简单描述,不利于保证阅读的合理性、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强化英语翻译对结构句式与词汇转换的运用能进一步提高英语翻译质量。
3.2提升英语翻译的语言元素整合能力
英语翻译做好对语言元素的整合可加强对语言节奏的控制。英语语言节奏速度相对较快,对事物、人物的描述较为直观。英语翻译需针对语言文化特点,做好对语言元素本土化的转换,提高语言元素应用适应性与有效性。例如,《格列佛游记》英语节选:“AGuardofficerputthetipofhisshotgunintomyleftnostril”,部分英语翻译将其中主要动词译为“刺入”或“”,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该阶段会产生暴力行为。但实际上,该段仅为主人公的自我嘲讽,从英语语言文化角度来说,更像是基于主人公角色特点量身定制的黑色幽默。但采用以上两种动词不利于读者对原文内容进行理解。因此,该部分动词应译为“伸入”或“伸进”,使整体动词表现较为柔和,符合作者艺术创作的艺术初衷。之所以采用“伸入”或“伸进”一词,主要是通过对上文及下文中各类不同的语言元素进行分析,整合语言元素内容进行翻译调整,使该段英语翻译能更好地传递多元化语言信息,提高读者的理解能力,强化英语翻译语言处理效果。
3.3加强英语翻译的语言词汇艺术修饰
加强语言艺术修饰的目的在于提高英语翻译的艺术审美能力。从英语语言结构来看,英语语言艺术修饰方式更多的是运用华丽的辞藻或多层次语言结构堆叠,使英语语言艺术创作在传递核心思想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艺术美感。英语翻译对语言词汇艺术修饰要尽可能保持原意,根据汉语语言文化特点对相关词汇进行替换,使英语翻译能呈现立体化语言艺术修饰效果。此外,英语翻译对跨中文视角的转换应注重重新编译不同语言词汇,根据英语语言结构做好深层次优化,针对艺术创作做好系统化翻译处理,使英语翻译能从更高维度进行语言内容解析,为后续阶段高质量地开展英语翻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4结束语英语翻译运用跨文化视角转换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跨文化语言翻译能力。通过运用多种不同的翻译技巧,能更好地提升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为后续阶段英语翻译工作稳步推进及高水平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娟.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130(5):122-124.
[2]吉晋婷.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7):277.
英文翻译范文第2篇
奈达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应注重这一过程与文化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而德国功能学派在翻译时也重视研究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在中国,严复最先提出在翻译时,应该考虑读者、文本的目的和中国的社会状况等。但是直到近几年,伴随着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的诞生,我国才形成了初步的文化翻译理论框架。谈及旅游翻译,其关键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实现译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以及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接受性上和谐统一。当然,这其中还有不少策略值得研究,下面将具体介绍。
2、翻译策略
2.1直译,完全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和句子言内意义,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的方法。如:芦笛岩是桂林最精彩的岩洞。Reed Flute Cave is the most magnificent of all in Guilin.
2.2音译+释义:结合这两种方法,既弥补了单纯音译法表意能力差的缺点,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难译词在意译时可能出现的语意误解、表达累赘等弊病。如:天涯海角和鹿回头风景点 Tianya-Haijiao (the end of earth and the edge of the sea) And Luhuitou (turn-round Deer)scenic spots.
2.3增译:它是指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杨贵妃”可译为Yang Guifei, favorite concubine of a Tang emperor;“黄帝陵”可译为the Tomb of Huangdi (Yellow Emperor), the first Chinese emperor;“诸葛亮”可译为:Zhuge Lia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Shu Kingdom. 这样一来,没有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外国游客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旅游资料中所传达的信息。
2.4减译:汉语常用修辞来润色从而显得同义重复,这与英语的简练形成鲜明对比。在翻译旅游资料时,没有必要将描写性词语一一译出,可以适当删减,保持内容和意思完整准确即可。如: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和石景,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Wonders of nature---hills, the sea and rocks present a splendid sight. 原文用用了3个四字成语来描绘这儿的美景,如“海山相连”、“相得益彰”、“蔚为奇观。但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四字格缺乏实际内容,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2.5类比:对于外国游客不了解的相关知识,采用英语文化中相似的内容来译。
纽马克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即用译入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换的两种文化负载词很难说完全对应,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类比法能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唤功能也更容易实现。如:济公劫富济穷,深受穷人喜欢。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he was loved deeply by the poor.
类比其实是一种变通手法,可以更便利地向外国游客介绍旅游文本中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年代、地名、人名或事件,可以使游客将陌生事物与自己文化中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交流。这一方法对于译本的可接受性很有帮助,但是如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考虑,类比淡化了中国文化特色,应该是在增译法行不通的情况下才采取的一种方法。
英文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文言文英译 古文观止
中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言文能够将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文化传递出来。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角色,具有怎样的内涵,则需要一个媒介去进行探索。文言文,相对白话文而来,具有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语言富含修辞手法和文字形态,字里行间体现出文学美。它真实的将我国古代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大情小事,周遭景致进行记录,生动的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结晶。
《古文观止》英译分析
罗经国先生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从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中选译32篇,译文将原文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罗先生之译文,可以看出文言文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现于译文的,从译文的字面含义体现出汉语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是可以在英译版本中展现出来的。
原文1:桃花林一直延伸到小溪的源头,来到一座山前,山脚下有一个洞,有阳光从洞中射出来。
译文1:The peach land extended far to the source of stream where there was a mountain with a hole at its foot and the sun shone through the hole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在文化这一宏观的研究范畴内置入翻译过程,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高度具备前瞻性和宏观性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研究视角。“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她将翻译单位从语篇转移到文化转换,即翻译己经不再满足于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字词句的对应。
此翻译案例的源语文本为《古文观止》中《桃花源记》选取的一部分。“桃花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桃花的林子,而是概指桃源一样的室外仙境,人们在那里隐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因此,“桃花林”的英译对此进行了文化还原,体现中国古代文化典故,译为“The peach land”。
原文2:出于好奇,渔夫下了船,进入山洞。洞口很窄,只容一个人通过。他继续往前走,山洞顿时豁然开朗。洞的尽头是一片原野,平坦宽阔,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一排排房屋整齐地排列着,房前屋后种着各种桑树和竹子。
译文2:Out of curiosity, he got off the boat and walked into the hole .The mouth of the hole was as narrrow as for only one person to pass through.As he walked on, he found that the hole became suddenly wide and bright. At the end of the hole appeared a vast and flat plain full of fertile soil, beautiful ponds and rows of tidy houses with various mulberries and bamboos growing here and there.
苏珊・巴斯奈特在文化翻译观方面指出:“如果我们把文化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这个人的心脏―就像一名正在给心脏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不能对心脏周围的肌体熟视无睹一样,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不能只满足于语言的分析和文本之间的对照与转换而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存在。山洞的出口被作者描述为豁然开朗,实在是表达忽然间山洞变得宽而且明亮,这时候就需要将结合文化差异进行表达。“开朗”译文“wide and bright”《桃花源记》描述的是晋太元中,即晋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的事情,当时的生活区域和田地布置具备一定的时代特点,人们的生活区域具备生态农业的特点,二者相互包容,和谐共存。
原文3:一条条小路相互交错,村落间鸡犬相闻。人们正在田中忙于耕作,老人和小孩儿无忧无虑,看上去都十分幸福。
译文3:Little paths crisscrossed,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among the villages.The natives busied themselves plaining in the fields; both the old and the young looked happy and carefree.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提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源语中“鸡犬相闻”是由于古代的乡间聚落相对规模较小,因此鸡犬的鸣叫在村落间回荡。所以译文将此译为“ cocks crocked and dogs barked”。
总结
本文从我国优秀的文言文《古文观止》出发,结合其英译版本发现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英译能够传递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颠覆传统信息和语义为中心的翻译目的,促成更有意义的的文化转换和文化交流。同时,进一步总结出文言文翻译可以将文化翻译观做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翻译过程。
英文翻译范文第4篇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1998:160)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2002:734)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但是它在军事上主动岛,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one’swords误解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out)the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moneylikemud)
英:spendmoneylike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upasablecoatwithadog’stail)
英:writeadeplorablesequeltoa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me,lovemy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likeanoldcow)英: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uplikebambooshootsafteraspringrain)
英:springuplike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togetoffthebackofatiger)
英:have/holdawolfbythe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abambootobepainted)
英:haveacardupone’ssleeve(袖中藏牌)
3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proposes,God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down,head,feetandhandstouchingtheground)
英:takeoffone’shatto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runlikewaterandhorseslikedragons.)
英:anendlessstreamoftraffic(川流不息)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despisedcobblersequalChuKo-liang(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despised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ChuKo-liangthe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oncollective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upone’searswhentakingawayastolen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easyitistoaddtosomebody’sjoy,Ioftenthink,andhowhardto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theratiowouldprobablycometoninetoone,too.Butthosewhodonothelpyouwhenyouneeditmostarenottruefriends,muchlessthosewhohityouwhenyou’redown.(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flowerstoembroidery、remembersb.withcharcoalduringasnowfall、throwstonesonapersontrappedina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manistheblacksheepofhis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strongasa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is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或clutch,grasp)at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crocodile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软硬兼施)、Allroadsleadto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wasnotbuiltina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sb’s/thechestnutsoutofthe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lesmarronsdufeu拉丰丹La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is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这样的词语。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foraneedleinavastsea)
英: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pearlinthepalm)英:theappleofone’seye(眼珠)
2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refined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paintthe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alamedogovera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吴光华,1997:2900 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sb.whenheis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tosomebody’s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ahelpinghandintimesof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backon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或swallow,takeback)one’s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city,atigercrouching,adragoncurling,outshinesitsancientglories;Inheroictriumphheavenandearthhavebeenoverturned.(柯平,1996:47)。
2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norecoveringspiltwater.(lit.)What’sdonecan’tbeundone.(英语成语)(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anuglywoman,knittingherbrowsinimitationofthefamousbeautyXiShi,onlytomakeherself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imitatesXiShi.(XiShiisoneofthefourgreatestbeautiesinancientChina.DongShi,anuglywomanlivinginthesameperiodandplace,wasanxioustobeasbeautifulasXiShibyimitatingherblindly,butappeared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英文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汉广告;特点;翻译策略
自全球化的时代到来之后,各个领域均使用广告这一形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是服务。广告时代的来临也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产品更具吸引力,译者需要译出让消费者感兴趣的广告语。这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英文广告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一、英文广告的特点
(一)多用小词
英文广告语中经常使用小词,以此来拉近同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且这些词汇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增加观众与广告语之间的亲近感。例如:
The new digital era.数码新时代。
例句中用era 表示“时代”而不是用period,体现了英文广告语简洁的特点。
(二)使用简单句
与商务英语不同,英文广告语中通常使用简单句。简单句结构简明,让顾客能够很快把握核心内容。例如:
Fresh-up with seven-up. 提神醒脑喝七喜。(七喜广告)
例句意思简单明确,直接阐明了这款饮料的最大好处,吸引消费者购买。
(三)使用祈使句、疑问句
广告语中经常使用祈使句或是疑问句。祈使句广告语直奔主题,使用疑问句广告语这种别样的方式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① Ask for more. 渴望无限。(百事流行鞋)
② Hungry? Why wait?(餐馆广告)
(四)使用主动语态
商务英语以及外贸英语中常用被动语态陈述事实,体现其客观性。而英文广告语中则常用主动语态,让消费者也能把握主动权。例如:
① 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 我们集大成,您超越自我。(三菱电工)
②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电子)
二、英文广告的翻译策略
英文广告词的翻译策略有直译、意译和改译三种方法。
(一)直译法
在翻译广告语时采用直译法,就是要保持原句的基本句法特点。例如:
The world has a big backyard. Our planet is filled with hidden Places. Dramatic examples of earth’s evolution. Witness seven Of the world’s most diverse landscapes. Come out and play in The Greatest Places.
世界有个大后院。我们的星球到处都有不为人知的地方。它们是地球演化的生动例证。目睹世界上七种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来吧,在最壮观的地方畅游吧。
这是一则介绍美国名达州科学博物馆的广告。译文保留了原文的风格,直接翻译,内容真实准确,完全符合博物馆的形象。
(二)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要对原文的句式做出改变的翻译方法。有的英文广告语不适合直译,或是直译不能更好体现广告的吸引力,这是就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例如:
A diamond lasts forever. (De Bierres)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
该例句的直译是“一颗钻石是永恒的。”如果采用这种译法就完全丧失了广告语的有效性,不能吸引消费者。相反,例句中的意译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也符合东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贴近消费者,让消费者有欲望购买产品。
(三)改译法
有些广告语的翻译采用直译和意译方法都不能体现其广告的有效性,这时就要根据商品的特性,采用改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例如:
① Connecting People.(Nokia)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
这是诺基亚手机最经典的广告语,译文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原文的词义,而是将手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展现出来,让消费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过目不忘。
②My moment. My love.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德芙巧克力)
德芙巧克力广告语的汉语翻译,没有按照原文的含义,而是将巧克力给人的感受最为其广告语的核心内容,这样勾起了消费者的好奇心,让消费者也有想要一尝究竟的冲动。
三、结语
英文广告语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不但要精炼,还要有创新点,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消费者有购买产品的欲望,所以译者要掌握更多的翻译策略,努力将产品的价值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江春.论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J].云梦学刊,2010(06).
[2]马婷.英汉广告翻译策略研究[J].神州,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