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一个理念领全片
以往做传统党教片,我们的习惯是追求“高大全”。但做微视频就不一样,因为微视频短小精悍,其传播特点和片长限制要求我们必须抛开以往的习惯,追求理念的简化。绝大多数微视频,其实全片只是为了表达一个理念。能把一个理念表达清楚,微视频的宣传任务也就完成了。
《独臂人生》就是如此。短短的5分钟里,全片只表达了一个理念:周长辉身残志坚。其实在最开始接触周长辉的时候,我们就被他的事迹感动了,觉得他身上亮点太多:身残志不堕,比一般的健全人还坚强得多;富而不忘本,以同情之心扶持村里其他残疾人与自己共奔未来;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当别人嘲笑他时他不在意,当他获得成功后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恩……老实说,我觉得他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但是我们能给这个人物的镜头只有5分钟,所以我们只能将中心思想简化,选取这个人物身上最本质、最打动人心的那一重象征意义。
我们用平实而又富有冲击力的画面组接,展现出这个身残志坚的汉子的坚强形象。片中用大量的画面展示了周长辉劳动的场面,让观众看看这个独臂汉子如何用残缺的肢体拿起锄头干活,如何在村服务中心为老百姓办理事务,如何写字,如何点钱,如何像一个健全人那样劳动和生活。周长辉在片中说:“我不觉得我是个残疾人,正常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这其实也是本片的一个兴趣点,观众确实都想看看周长辉如何生活和工作。
意义虽只有一个,但其中也有层次。身残志坚,只表现到这一程度是不太够的,还需要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周长辉如何办到很多健全人也难以办到的事。这是通过大量的写意镜头来展现的:他为残疾人鼓舞士气,带领他们走上创业路;他当选了村主任,开始为村里落实项目、发展产业;他踌躇满志,每天奔波忙碌,为自己的事业和村民的未来奋斗不辍。
以往的党教片一般会让主人公在片中谈谈自己的理想志向,m时表达出主人公对党的事业的热诚。但我们觉得本片不必如此。我们要把对人物的解读权利还给观众,只要观众能从故事中解读出向上的力量,短片的传播价值便已实现,又何必求全责备呢?
故事必须动人心
微视频必须有故事,必须以故事为主体,甚至于通篇都是故事。因为把解读的权利还给了观众,所以创作者不必加入主观的东西,不必人为地升华片子的意义,要把画面留给故事。
我们以往拍摄党教片,在选材时的重要标准之一是题材“有戏”,也就是要求所选的人物或事件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微视频的选材标准其实也一样,都是挑选“有戏”的题材。只不过,微视频是在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下传播,面对的眼球资源竞争也更激烈,所以它对故事的要求便要更高一些,要选取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故事。《独臂人生》的选材就是这一要求的反映。人物的独特性毋庸质疑,周长辉这样的人显然比普通人更能唤起观众的同情心和探知欲;故事的个性也非常突出,这样的故事必然有着比一般故事更加曲折的情节和更加深邃的内涵。
为了表现出周长辉身上的“戏”,我们在开篇采取设问方式,以一连串发问,既抖出情节包袱,也暗示出主人公需要面对的来自自身的和来自周边环境的各种困难,然后展开情节,将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半生娓娓道出。不过,娓娓道来不是讲“流水账”,必须要详略得当、突出亮点。周长辉致残后,重新走上人生道路是一个漫长而有故事的过程,讲出来会很有意思。但是这并不是本片要表达的重点,因为周长辉日后所达到的人生高度远远超过了基本的生存需求。所以我们对这个过程一带而过,着重讲述他如何奋发自强,在创业之路上百折不挠,直至成功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不仅如此,还要讲出抑扬顿挫和矛盾冲突。周长辉自食其力去创业,开过石场,办过酒厂,打过工,养过鱼,在周围人看来就是不停地折腾,可是干一样败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无数人都会选择认命,把生存追求一而再地下降,最后泯然众人。而周长辉却始终选择与命运抗争,跌倒爬起,一次又一次,从不服输。这个过程就像生命里的一首歌,抑扬顿挫又慷慨激昂。周长辉在抗争之路上一路狂奔,这种对命运的不屈,恰恰是他个人命运最牵动人心的特质。
党教微视频的新颖之处也在于此:与传统的党教片相比,微视频除了传播正能量外,还加强了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真实深入是关键
微视频究其实质,仍然是纪录片的一个品种,是纪录片在新媒体领域的一个延伸。所以它在本质上仍要遵循纪录片的一些创作原则。真实性原则便是一条绝对不能逾越的红线。在手法上,微视频仍要采用纪实手法。
微视频制作的特点具有原生态式的生活味道,需真实地还原生活。《独臂人生》的整个创作都是记录真实的过程,是对生活进行观察、选择、纪录的结晶。在创作中,我们没有过多地渲染周长辉的过去,这一选择其实也是出于真实性的考虑。要表现过去,会导致画面匮乏,那么我们势必就要迫不得已地走回以往拍党教片时的老路――摆拍。微视频不是微电影,摆拍是非到万不得已时不能采纳的。片中也基本没有解说,一直是用画面和同期声来展现故事。我们先后三次前往蟠龙村,前后耗时半个月,拍摄周长辉的生活、劳动和工作画面,尽量用中景和特写镜头表现主人公正在进行时的一些细节,用长镜头来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动态。编辑时,从238个镜头里精剪出一个5分钟的短片,既真实可信,又充满活力。
说不要摆拍,其实也不是绝对的。对于党教片来说,摆拍是一个能提高拍摄效率的选择。不过我认为即使摆拍,也要是那种不留痕迹的摆拍。在本片中,我们只是进行了有限的现场编导,安排的摆拍都是主人公重复其日常生活中琐事的一些场景。比如拍摄他起床打理自己,去的时候他当然早就已经起床了,我们就让他重新“起床”一次,在我们面前像以往那样穿衣洗漱。这样的摆拍无害于画面的真实性。
只是做到真实记录显然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在真实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做到深入记录。以往的一些党教片中,拍摄肢体残缺的人物时,经常会回避残缺部位,以免引起观众的不适。但是我们不这么看,微视频要抓住人心,就要反映一些牵动人心的画面。我们不但没有回避主人公的断臂,反而刻意地突出了断臂在画面叙事中的地位,不断地拍摄主人公用断臂做事、办公、劳动的一些细节。也许这些画面确实让观众揪心,甚至产生不适,但恰是突出主题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如此,怎么突出主人公身残志坚呢?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第2篇
他没有双脚,却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团场,“走”到了全国运动会田径赛场,夺得了兵团历史上第一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田径奖牌;又“走”进了雅典奥运会,获得标枪第六名、铅球第八名的好成绩。
一名没有双脚的热血男儿,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用双手书写出了精彩的人生……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的故事是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然而,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主人公就是农二师30团双丰福利板纸厂的职工王志全。
“2000年,我人选兵团残疾人田径队集训。经过45天的严格训练,我代表首次组团参赛的兵团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那一届残运会上,我夺得了标枪银牌、铅球银牌和铁饼铜牌。”王志全拿着奖牌告诉笔者,“没想到,我这个年龄和身体条件,还能为兵团争光。当时,真是太激动了!”
今年44岁的王志全,双腿先天性残疾,属二级肢体残疾。从37岁那年参加田径训练以来,他每天训练的时间都在4小时以上。投掷运动项目看似轻松,实际上非常枯燥和艰辛,每次训练都是长时间、成千上万次地重复着一个动作。由于残腿无法承受白天高强度的训练,每当深夜,别人已进入梦乡时,王志全常被钻心的疼痛折磨得无法入睡……
一个人仅凭热情,仅仅抓住机遇是不够的,还要有责任感,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王志全对此深有体会。刚到集训队的时候,王志全发现这里的训练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有些后悔。但很快,他开始在心里不断说服自己:从头开始,别人能吃的苦,我也一样能行。
王志全说:“作为一名残疾运动员,我最大的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给所有残疾朋友以鼓励,改变残疾人在社会上的形象。”
由于身体残疾,王志全的肢体控制存在较大困难,从事投掷项目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王志全都始终如一地摇着轮椅,每天往返几公里赶去训练。凡是教练嘱咐过的要领,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反复练习。寒冷的冬天里,他曾多次连人带车摔倒在雪地上,半天爬不起来;炎热的夏天里,汗水浸透全身,双手抓标枪时直打滑。但他始终以坚强的毅力承受着高强度的训练,每天的训练量常常超过别人3天的总量。每天训练下来,王志全常摔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
所有的酸甜苦辣,所有在集训队的人生体味,都成了王志全宝贵的人生财富。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队友对他的认可也使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此后的很多年,王志全都忘不了这段在集训队的生活,这也是他成功的起点。
执著的信念使王志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多次在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奖牌;2003年,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标枪金牌、铅球铜牌、铁饼第四名;2004年,在雅典残奥会上,获标枪第六名、铅球第八名;2004年,获“兵团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不论春夏秋冬,王志全不仅坚持训练,还积极参与兵团和师残联开展的残疾人体育活动。
2002年,在兵团残疾人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农二师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残疾人运动会。其问,王志全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担当起义务教练员。王志全的精神影响了一大批残疾人,他们勇敢地走出家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体育运动中。2003年5月,王志全当选为农二师残疾人联合会理事。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第3篇
就用2008年的北京残奥会来说吧,我们看见了那些残疾的运动员们为自己的国家,他们发挥出了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他们都让无数的人在深深地感动中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都为了国家和运动员们创出了历史之最,充分弘扬了超越、融合、共享的残奥会的理念,对世界残疾人的未来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几年前,在一场建筑的事故中,下肢伤残的李贵强,他晚饭后在家人的陪同下,他摇着轮椅来到了这建筑好了的高楼下,他就说,自己在几年前的那一场事故中失去了双腿,他却没有任何的叹息,这可能就是一个身为残疾人的志坚吧!在那时他就开始在家人的激励下鼓起勇气去面对困难,依赖政府的支持,他在自己居住的社区里开了一家小部,他现在不但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而且还可以完全自食其力,因为在他坚强地的面对过程中,他认为健全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残疾人也一定能够做到,在其中也更参透着一种超然的意志和精神。
再如,一位双目自幼失明的和金永,他十几岁就开始跟着别人学按摩,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让他差点就失去了信心。他多次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坚强到底,在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懈地努力,他终于考取了按摩医师的资格。并且自己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在他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地磨砺,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他们能够成为我们的骄傲,是因为他们有着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自我培养了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力量,树立了残疾人的雄心壮志;他们不因物喜,不以己悲,用坚强创造出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
四中六年级:冯舒娴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第4篇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孟子》里的一句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讲得一点也不错,坚强的人是在忧患中成长的。巴尔扎克曾说过: 不幸,是天才的进步阶梯,信徒的洗礼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 我们要把不幸,灾难当作我们成功的又一块基石,不被它打到,反而利用它来与成功拉近距离。
我不知是在哪,曾看过一个故事,名字叫《鹿和狼的故事》,讲的是20世纪初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了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大量的捕杀鹿的凶残敌人 狼。经过25年的残忍捕杀,有先后六千多的狼被杀害。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有想到,在他的极度保护下,鹿群是有一段时间大量增加,但不久,鹿群的数量开始急剧下降,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很快,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这个故事中,鹿为什么在过度保护下,数量变得更加少呢?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给它们的过度保护使他们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因此,我们心中要有 忧患 做支撑,在心中时时为国家着想,这样,我们才会免于被社会淘汰!
请大家勿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身残志坚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一、深入分析教材,寻找德育教育切点
高一英语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主题围绕人的“感觉”能力展开,介绍了人的“五觉”并讲述了一个女孩在大雾中得到盲人帮助的故事。就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角度而言,本课的目标无非是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述与“感觉”有关的概念,能理解、掌握一种叙述的技巧――构建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当然,必不可少的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在人的“感觉”能力和“盲人”这些教材设定中,不难找到合适的切点――1.关注、帮助残疾人群体。2.培养社会公德意识。3.向身残志坚者学习。
二、围绕德育切点,渗透课堂教学全过程
1.从课文出发,在介绍人的“感觉”能力时,可按如下表格组织活动,同时展开语言交流训练和德育教育。
we dowiththe senseIf disabled, we will...
seeeyessight
hearearshearing
tastetongue/tastebudstaste
touch/feelhands/feet/skintouch
smellnosesmell
(1)通过剥夺学生的某种感觉,如蒙住学生眼睛、塞住学生耳朵,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堂小游戏,让其感受“感觉”能力的重要性,并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切身思考我们社会中一些真正丧失了某种重要“感觉”能力的人的生活困境。
(2)继续设置游戏,让学生两两结对,体验“帮助”对失去“感觉”能力者的重要意义并组织讨论。
(3)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公共服务以及实际情况。提供诸如“盲道”“无障碍通道”等单词,让学生谈谈某些针对残障人士的不文明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2.围绕课文“reading”部分的材料,在前述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那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There may be more people lost today, and I’d like to help them. You see, a fog this bad is rare. It gives me the chance to pay back the help that people give me when it’s sunny. A blind person like me can’t get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help, except in a fog like this.”可展开如下与德育主题有关的讨论。
(1)老人帮助别人的能力源自什么?
(2)老人帮助别人的动力源自什么?
(3)老人的义举从侧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气?
3.紧接前述问题,从“残障人士回馈社会”出发,补充一些在重大灾难中,残障人士作出义举的材料,指出残障人士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一样能为社会作出贡献。进一步要求学生讨论和列举古今中外“身残志坚,贡献杰出”的著名残障人士的例子和简要事迹,从而使学生得到另一个角度的德育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