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中总不免有磕磕碰碰。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太了解自己,不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具有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分歧,甚至是争执。它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些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请让我们跟着作家张之路一起走进《羚羊木雕》,来进行一次成长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整体感知。
一)解读题目,体验储备。
师:孩子们,文章标题叫做《羚羊木雕》,你知道“羚羊木雕”是什么吗?
生:(集体回答)是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师:很好,孩子们。这是一种雕刻的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一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价格比较昂贵。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羚羊木雕”艺术品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文章的探究学习增强直观体验)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师:孩子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概述故事情节。
生:文章中“我”将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结果我很伤心。
师: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吗?
生:因为我和万方是好朋友。我俩友谊深厚。
生:因为万芳很喜欢羚羊木雕。
生:因为万芳很仗义,跟我关系很好。
师:同学们说法很好。但是请你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万芳很仗义,和我关系很好?
生:万方和我上幼儿园就在一起。她学习好,一点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老师也叫我们“合二而一”。
生:万芳很热心。她体育课和我换了裤子,避免我被父母责骂,而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师:很好。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故事情节有了准确把握。文章情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逼”和“要”。(教师板书:逼 要)
三、阅读探究,质疑探究。
师: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非常伤心、委屈。
师:是的,文章很多地方表现出我的伤心、委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我”的心情?
生:“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师:很好。孩子们,文中的我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怪谁?
生:怪父母。因为父母不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不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生:怪自己。因为自己自作主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很好。孩子们很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同学认为怪父母,有些同学认为怪自己,意见很不统一。我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人物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一)赏析父母的言行
师:孩子们,大家认为应该责怪父母请结合原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父母过于严厉。文章多处写到母亲对我的逼问,看出母亲不近人情。
师:哪些地方?请列举出来。
生:如“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看见母亲很严肃。也能看出母亲非常重视羚羊木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生:还有。“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都可以看出母亲不近情理。
生:还有母亲对金钱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只见纯真的友情。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说了:“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师:很好。还有吗?
生:父亲也很严厉,漠视孩子的感受。
生:对。文章写父亲的表现虽然“静静的”、“慢慢地说”,但是仍然“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还批评我送羚羊木雕是“自作主张”。
生:文章中奶奶对我是充满理解,这也表现了父母的不通情理。
生:父母如果不愿意我送,就不应该将羚羊木雕送给我。
师: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感知也很仔细。不过,我孩子要请同学们注意,难道只是父母错了吗?——
二)赏析我的言行:
师:那些同学认为“我”有错误?情也结合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从遥远的非洲带来的,很昂贵。作为孩子要表现友谊,不应该用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
师:你很有见解。很好,还有吗?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送给我的。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心意,见证了父母的爱。作为孩子为了友谊,而将凝聚父母爱的礼物转送他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生:文中的“我”作为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因为羚羊木雕珍贵而要“我”要回来,而且还拿了一盒糖给我作为礼物。这说明父母并不想同学们说的不理解孩子,而是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了。
生:我认为文章中的“我”作为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且还听不进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我不懂是造成的。所以说这件事必须怪我。
生:对啊。文章中父母虽然神情严肃,但是并没有对我发火,而是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这就说明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关键还是孩子一意孤行造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文章阅读很仔细,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老师为你们高兴?大家再将最后一句话细心读一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自己试读一遍,也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来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第2篇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风雨,都会遇到与《羚羊木雕》中的“我”类似的伤心事。“我”把家里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后又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将它要回。个中矛盾与无奈,若非当事者倒还真难体会。其实,阴晴圆缺本自然,对风风雨雨的回味不也是一种幸福?
“天空不留痕迹,但我已飞过”。事物往往在矛盾中发展,同样,人往往也要在矛盾中走向成熟。经历了这样一件伤心之事,文中的“我”与万芳自然而然在成长之路上跨出了一步,读罢此文的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一些启示,收获一些思考。对于“羚羊木雕”,因为最要好的朋友十分喜欢,我就毫不犹豫地将它送给了她,友情之纯真,友谊之透明,全都跃然纸上,即使事先知道它的贵重,难道就不该或不会送出去?不合孩子的心愿,不符孩子的心理。可贵的童真,难得的童趣,如同一张白纸,没有半点污迹,滴上几滴泪水,才能彰显生活的真谛。
而在大人的眼中,礼物有轻重之分,朋友有亲疏之别,让孩子要回“羚羊木雕”并非一定是重利轻义。毕竟白纸已然染色,工笔白描重彩浓墨皆已试笔。让孩子感受一下心中的委屈,经历一下生活中的风雨,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这点“痛”算什么,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
面对夏天,有人说“充满阳光,活力四射;饱含激情,满怀希望”,也有人说“多了炎热,少了温馨;多了火气,少了清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很明显,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有异。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换一种角色去处理,你就会站得高看得远,豁然开朗。正如作者张之路在《我和我的〈羚羊木雕〉》一文中所言“至于是不是告诉孩子要讲信用?是不是表现家长不理解孩子?以至于是不是批评家长重利轻义?说实话,在写作的时候还来不及想,要想的就是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心理!争取做到每个人的行为和语言站在他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合理的。文章写得有意思了,意义可能就在其中了……”大人有大人的眼光,孩子有孩子的理解,想作者之未想,言自己之所言,也就可以说是真正读懂作品之意义了。
我们不应该奢求太多,成长路上都会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只要带着一颗炽热的心,风里来雨里去,那恼人的霞失意的风堕落的雨就都会离你而去。没有越不过的坎,没有趟不过的河,时常回味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在这俯首仰首间,你会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抒情必真,朴实自然
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以为辞藻华丽就能吸人眼球,获得高分。但优秀文章不只是优美词句、华丽辞藻的铺陈堆砌,还需真情实感的抒发,有思想情感,才能做到文质兼美。文章如若包含真挚的感情,即便是朴实的语言,也可以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印象深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这样的文章是可以让人为之动容的。所以,在作文评价标准中,“感情真挚,感受独特”应该是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文采,要认识到“文以情为贵,以真为贵”,做到“真诚表达,真情动人”。正如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所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1找准动情点
清朝袁枚指出:提笔先须问心情。在作文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探寻情感点,先感动自己,倘若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所以,面对某个作文题目时,需要思考“动情点”,比如写至亲之情、凄苦之情、离别之情、悔恨之情等等,需要激活自己头脑中储备的相关材料,调出最具震撼力、最感人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篇章。如若尽是空洞叙说,是无法引起阅卷教师共鸣的,分数自然也不会高。
2充实内容,显露真情
写文章绝非空喊口号,需要将抽象的、无法触摸的情感巧妙转变成可感而具体之事,以充实的内容显露实意与真情。如捕捉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使文章生动起来,牵动人心。所谓细节描写,即把握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细微的典型情节,进行细致而生动的描绘。一个场景、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动作等,均能够变为作文细节,使文章看起来更真实,更具感染力,达到“一目传神”、“一瞬传情”之效。
例如,《背影》一文,朱自清截取了父亲背影的细节,好似一杯清茶,细细品茗,蕴涵绵绵情思,让人回味无穷,能使人感悟到那深深的父爱。可见,情之所至,才能感人至深。
二、化诗入文,增情添韵
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在保持真情实感的同时,再合理运用蕴涵情感的诗词或名言名句,既可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又可以给文章注入活水,激活语言表达,使文章增辉添色,更充满文化底蕴,更富有情韵。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化诗入文,使习作充满诗情画意,情深而意浓。
1抓住“化诗入文”的方法
第一,直接引用诗歌,画龙点睛。第二,诗句后带上相关解说或阐述,如初中生习作《母爱无言》:母爱是那慈母手中的线,纤细微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母爱更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无言,因为母爱不图回报。第三,化用古诗文名句,如乐观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或者用自己话语写出诗词意境,如《初三的滋味》:“夜里秉烛看书,梦中亦在解题,六十分遭老师骂,五十分挨父母打。我心乱如麻,时间流逝飞快,作业如山心惊。了却初三中考事,赢得日后轻松身,可怜初三生”。该学生化用了《破阵子》的韵致,灵巧地道出了初三学习生活之无奈,使整篇文章看起来更诙谐有趣。
2把握诗歌运用的时机
第一,古诗文名为标题,耀人眼目。第二,古诗句作题记,巧妙导引全篇。第三,名句巧开篇,达到“先声夺人”、震撼人心的效果。第四,用诗句来辅助议论,有理有据,强化表达效果。第五,写景时穿插有关诗句,优化意境。第六,抒情时,引入相关诗句,丰富情感表达等等。如某学生以《但愿人长久》为标题,以诗词开篇:“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夜晚,一个人孤独寂寞之时,总爱仰望星空,回忆往事。……于是,脑海中总能浮现出‘露从今夜白,今日故乡明’等诗句”。而后陈述了相关经历,最后呼应结篇:“繁华的城市,一人独自走在异乡悠长的街道,下着绵绵细雨,轻唱着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样,巧妙的“化诗入文”,可以给文章增情添韵,使之诗意盎然。
三、妙用道具,增添情味
在戏剧舞台上,虽然道具是静态的,没有任何台词,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些道具绝非无关紧要的点缀物、装饰物,就好像俄国戏剧家、小说家契河夫所说的那样:“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墙上挂了一管枪,那么在最后一幕就得开枪,要不然就不必挂在那儿”。道具是沟通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好地展现出来,让人物形象更饱满,有个性。同样,在文学作品创作中,不少文章以物品(道具)为线索,或者用物品来充当文章结构的引线或者暗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借助相关道具来勾勒人物鲜明性格,传达有关情感信息,使人从中窥视到人物的心理动态等。
例如,《孔乙己》一文,细细品读,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所设的道具:一块粉板,也就是古时候店家用以记账的记事牌,相当于现在的“备忘录”。这一道具虽然毫不起眼,却在文中多次出现,它给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呈现作了注释,可谓是悲剧的见证物。
再如,《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查问木雕”(爸妈因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插叙“赠送木雕”(叙述我与万芳的真挚友谊)―“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取回木雕”(“我”讨回羚羊木雕过程以及痛苦之情)。借用木雕,文本结构更紧凑,更加浑然一体。同时,从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的不同话语中,还体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第4篇
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很多,这里主要谈的是如何利用助学资料进行有效阅读。所谓的助学资料,就是指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利用助学资料在穿插、铺垫、映衬、对比和拓展中引领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助学资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 导入式助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曾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的分散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火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由此可见,好的导语,就如同在学生、教师及课本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这三者之间的交流将更加通畅。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可以恰到好处地引用相关的资料,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本人在教授记叙文写作《曲径通幽 尺水兴波》时,引用了唐伯虎的一首祝寿诗,并以投影的方式一句一句展示出来:“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学生很快就懂得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即写记叙时如果平铺直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一眼望到尽头,读来一点意思都没有;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将“引人入睡”的状况化为“引人入胜”的境界。
二、 背景式助学资料,解读文本的前提
从产生年代来讲,文章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语文教学时,要善于“知人论世”,联系作家写作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联系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等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和解读,特别是那些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情感的文章,更应如此。
背景式助学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理解人物、情节和内容有帮助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背景式助学资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乃至对某些重点句、疑难句的理解,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背景式助学资料对语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教师都能合理地、有效地开发它,运用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如余映潮老师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向学生展示了四则背景式资料:1.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的经历;3.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四篇绝世妙文,本文就是其中之一;4. 梁衡对本文评价――精品。余老师用背景式助学资料,介绍了作者,交代了背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可谓匠心独运,一石三鸟。教师在纷繁的学术资料中,精心选择了这四则,并辅之以精练的解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更为赏析课了一个铺垫。
三、 拓展式助学资料,突破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课程意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对教材内容适当地加以拓展与延伸,是教师必备素质,也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拓展式助学资料是为了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拓展先要立足文本,要注重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在文本的拓展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在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了诸多对文本拓展的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
如王君老师在教授《敬畏自然》一课中,体察到初二的学生对于课文所涉及的生态伦理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定然存在相当的“知识贫困”,学生们需要相关知识援助,因此,她补充了拓展式助学资料:有“上世纪关于征服自然的名言”“展示和课文相悖的观点材料――周国平的顺应自然和何祚庥的征服自然”“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名句”等等,不仅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突破教学的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拓展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类型、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适时拓展。文本拓展应该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它的出现,是随机的,它的宗旨,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它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
四、 原文式助学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
入选课本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在入选中学课本之前,编者往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对这些文章进行改动、删减,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缩水”目的是更适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但有时编者的思想达不到作者的思想高度,这是由编者和作者所面对的不同对象决定的,所以,有时原作原汁原味的文字往往能给学生更丰富的营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原文当作助学资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这也是文本细读的一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的内涵,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探索性思考。
如《羚羊木雕》一文在入选九年制新人教版时做了较大的改动、删减,它的原文叫做《反悔》。入选后不仅文章标题改了,而且还删了原文前面的五个自然段,文中“妈妈”的语气也变犀利了,接受羚羊木雕礼物的“万方”也改成了“万芳”,文章的结尾也重新做了处理。应该说原文也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一份很好的助学资料。如果将两个《羚羊木雕》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先让学生找出文本的差异,然后让学生来讨论编者删改的效果,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原文的题目是用“反悔”好,还是用“羚羊木雕”好,为什么呢?让学生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得出改后的题目较好,以“羚羊木雕”为题比较含蓄,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不仅写出此物的重要性,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内心世界,还是“我”和朋友感情发展的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比较阅读虽然不是一个非常新的教学方法,但也算得上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羚羊木雕读后感范文第5篇
一、问题引导法的实施技巧
1.根据具体的时机提出问题
问题引导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形制定问题计划,第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思考并取得提升。比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讨论这篇文章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文章中互赠的两个礼物没有价值但是主人公依然很喜欢,并且因为这没有价值的礼物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这个问题是笔者上完课之后再提问学生的,此时他们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解。因此笔者提出的与课文主题相切合的问题成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认真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并寻找答案,每个人的学习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师尽可能确保提出问题的多样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拥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确保提问的多样性,用多样性的问题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初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多变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是特别高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缓解教学的压力,使学生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多样化的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对待语文学习,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笔者觉得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围绕它展开提问,这样不仅可以进行问题教学,也可以使问题变得多样、随机,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意。
二、教师实施问题引导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就变为课堂教学的客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问题引导教学流畅进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迅速的进行作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开展问题引导教学时需要延长告诉学生答案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得到加长,他们就可以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从众多答案中选出最合理的答案。比如说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笔者就以羚羊木雕为中心提问学生,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告诉笔者羚羊木雕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详细的描述羚羊木雕?笔者布置完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很长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的阅读吸收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成功获得答案,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引导法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语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实际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都频繁的使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但是他们都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却很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必须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行课堂思考,这样他们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觉得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时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反问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