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精选5篇)

  •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 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精选5篇)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促进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条件。基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了培训的过程,提出了4个方面的培训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为今后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最有效的途径,对于加快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为此,天门市教育局积极创设条件,认真实施项目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实施策略有以下4个方面。

1完善设施,构建“三个平台”

1.1完善基地建设平台

近年来,该市已累计投人4 001)多万元,在26个乡镇装备了60个电脑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在此基础上,2010年又对部分培训基地和培训点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如,投人50万元新建市电教馆培训基地,投人巧。万元更新巧个乡镇培训点的300多台电脑设备,投人100万元为各培训基地和培训点装备电子白板教室90个。形成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市电化教育馆培训基地为龙头,各乡镇培训点为依托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覆盖全面的培训体系,为深人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1.2开通培训管理平台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湖北省电化教育馆的强力支持下,该市教育局专门设置了高性能服务器,安装完善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平台,实现了全市联网、资源共享、整体开发、综合应用。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建有培训资源馆,建立健全各培训批次和班次编排、教师分配及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掌握每一位辅导教师和每一名学员的学习培训情况,实现动态监督、严格管理。目前,在该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管理平台上,教师在线辅导和学员在线学习每天均在1 500人次。

1.3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为增进广大教师的学习交流,天门市教育局抽调技术骨干,开通了全市教育系统技能培训互动交流平台。通过该互动平台,教师们可交流学习心得、探讨教学方法,平台学习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同时,该市电化教育馆设立了专班人员坚持在线互动,保持信息互通,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答复,设备故障第一时间指导排除,切实保障了全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精心组织,实施“三级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以省、市、校互为支撑,上下联动的“三级培训”。

2.1省级培训育种子

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肩负着培训全市教师的重任,是三级培训的种子选手。2010年该市被确定为全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试点市之后,该市教育局通过教师申请及学校推荐、专家审核等方式,精心挑选了60名具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5月初,60名教师全部以优异成绩结业。

2.2市级培训壮骨千

根据省级培训成绩和学科特点,通过选拔,确定了市级培训“讲师团”组成人员,从7月8日开始,“讲师团”分成27个培训小组分赴各地对全市1500名学科教师进行30课时的集中培训。

2.3校本培训重实效

市级培训结束后,全市中小学校本培训分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教研员、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确保人人通过考评。

3规范管理,突出“三个强化”

严格培训管理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过程中,应坚持细节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确保培训质量。

3.1强化授课管理

设立管理平台,给市级培训“讲师团”的每位主讲教师分配账号和密码,确定了各模块的讲授重点及作业。所有主讲教师集中备课,形成统一的教案和讲义,并将培训教案、讲义、课件、教材及作业布置内容,全部纳人管理平台中的“资源馆”,为全面开展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及下载服务。

3:2强化培训监督

除举办集中的现场讲学之外,该市教育局还通过在线监督主讲教师每天是否按时登陆管理平台,查看学员上线学习情况,及时布置和批改学员作业,适时安排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小组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员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促使学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平台管理员每天统计各培训点教师和学员在线人数,监测培训进程,定期下发培训通报,促进培训工作。

3:3强化过程评价

为确保学员认真参与、学有所获,建立和完善了以学员培训过程评价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并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学员教育技术能力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终的教师专业化考核中占有重要位置·各主讲教师对学贯拳与培训的活动情况,分内容·分类别·分时段实施阶段性的3成性评价,不仅起到了激励学员的作用,而且成为教师诊断学员学习效果、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4注重成效,狠抓“三项落实”

4.1领导责任落实

该市教育局成立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禾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主讲教师职责,分解了培训工作任务。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指定了专人负责,确保了责任落实。

4.2督促检查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局党组成员包片、机关干部蹲点的方式,向各培训点派出督导检查组,指导培训工作。各培训点严格过程管理,做到活动有记载、备课有课件、学习有笔记、课后有反思,做到了培训活动生动活泼,培训内容充实丰富。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助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51-03

一、“国培计划”的要求与远程培训的特点

“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现在逐步扩展到幼儿教师培训和大中专教师培训。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始于2007年。教育部当年启动了主要针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部级培训项目,万名中小学班主任接受了部级远程培训。此后又有2008年和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的教师远程培训、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2011年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目前,通过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培训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国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第一,培训骨干教师,通过实施“国培计划”,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第二,开发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发挥高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优势力量,开发并整合一批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的开发坚持多样化、立体化、实际适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充分调动优质资源,促进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保证“国培计划”高质量高水平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创新培训模式,开阔思路,不断探索,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力求做到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短期集中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院校集中研修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第四,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近年来,“国培计划”注重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得到参培教师的普遍欢迎,参培教师的抽样调查总体满意率在90%以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培训资源内容广泛。各级教师培训院校和机构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的课程资源。2011年小学教师“双对接”远程研修计划涉及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三个学科。2011年上半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涵盖高等教育阶段的物理、心理学、金融、广告、管理传播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美学、电气信息类学等课程资源。其中,集中培训课程资源多达25种,在线培训课程也涵盖了19类,100种课程。当前,仅“全国教师网联”成员高校的学历和非学历数字课程资源就已有1万多门,共计10万多课时。国家示范性项目中安排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培训、知行中国――班主任远程培训、中西部项目中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等,都开发和提供了相应的优质课程资源。

2.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远程教师培训运用混合学习方式,即培训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集体研讨(包括在线研讨)、与学科专家面对面交流、在岗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的。根据广大教师需要,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整合和开发优质的培训资源,同时注重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导学团队,进行远程培训的教学指导、答疑解惑、线上交流、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安徽省根据“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探索实践的“骨干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在线学习与在岗实践相结合,远程培训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收到良好效果。

3.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远程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机制初步形成,比如,采用表现性评价和校本评价相结合、平时作业和阶段检测相结合、过程性学习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员培训绩效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总结,促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健康推进。

4.互动交流形式多样。远程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具有课程优化、资源优质、师资优秀、学习便捷、交流顺畅、信息灵通等特点,极大地方便了参培教师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心得分享,彰显了独有的优势和作用。例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资源既有在线课程、精品课程展示,也有经验交流、教师论坛、教师博客、合作伙伴等。参培教师能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专家答疑研讨、小组学习研讨、专题在线研讨、QQ群研讨、班级沙龙研讨、作业互评互学等,方便了教师在远程培训中开展学习、交流、表达、分享等活动,也提供了便捷、多样、及时的教学指导和跟进式网络研修服务。

二、远程培训的基本现状

教师远程培训是指通过音频、视频、课件等形式,运用实时和非实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远程课程培训传输到受训教师那里的一种全新教育形式,真正体现了网络资源共享、快速便捷和跨越时空的优势。发展教师远程培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抉择,是时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瑞士等,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教师远程培训也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教师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国际潮流。

通过几年的实践,远程教师培训呈现出明显优势。一是技术优势。借助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因特网(inteme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培训资源的传播速度和继续教育的服务效能,为参培教师提供多种手段和途径的学习支持服务,促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参培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便捷优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坚持为基础教育和课改服务的理念,注重问题驱动、案例式教学、参与式学习和研讨式交流,以网络在线学习和混合学习为基本模式,综合视音频技术、实时与非实时互动技术,运用网络、电视、光盘、手机、电话等不同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学习途径。这样,方便了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方便了与导学专家的请教交流,便捷了参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远程教师培训的特色和优势还表现在资源利用最大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形式交互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如河南师大探索总结了“LEPP”培训模式,即引领、体验、实践、平台。这样,教师理论讲授、学员研修交流、教师现场解答、专家指导点评、学员网站平台自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形成了方便快捷、衔接紧密的培训形式。三是资源优势。教师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优质培训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我国目前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培训,由于人多、量大、面广,高水平培训师资和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增加了教师培训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远程培训通过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轻松享用优质培训资源,便于开展量大面广的培训,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四是共享优势。远程教师培训具有网络经济的高边际收益特点,可以通过规模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与时间成本。1000多万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需要进行5年一个周期的轮训。如果采取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需要大笔的差旅、食宿及场地等费用投入,耗时又费力。据实施远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初步估计,这种教育方式可使学生多学习30%的课程,学习效率提高80%,节省40%~50%的费用。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不少的问题,应该引起关注。一是网络平台的服务支持问题。在培训过程中不时出现网络的拥堵和不畅通等问题,影响了参培教师网上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少数地方远程培训平台的学习监控和过程管理等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参与平台的学习缺少适时监督,研修计划和考核方案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也影响了教师们网上学习的内驱力和持久力。二是课程资源整合共享问题。一些地方开发的资源,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提炼,影响教师的使用,不能实现共享。三是参培教师的观念转变问题。远程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前的集中面授培训,具有分散性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强调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对远程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理念有待转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极少数农村教师有消极情绪甚至有抵触情绪。四是学校对远程培训的重视问题。部分学校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到学校管理日程,因而在相应的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不能及时跟进,在计算机的配置、网络的畅通、绩效的评价考核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远程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助力推进的基本策略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远程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领导者、管理者和参训者都应转变观念,坚定信念,增强运用远程培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新培训理念是提升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首要选择。从理论上讲,培训可实现三种需求: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是改善行为,是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让潜能转化为显能,发挥培训对知识所起的“解调器”和“放大镜”作用。远程培训还可以培养教师的现代意识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媒体的多种能力,培养和树立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学习行为、教学行为以及生活方式。

2.优化网络培训平台。教师远程培训的首要条件,就是科学搭建教师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创建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保证培训过程中的网络畅通和运行稳定,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服务。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是网络。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网络支持平台不仅方便信息交流,而且营造一个特殊的氛围,鼓励更多的受训教师创造性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保证受训教师与导学教师之间的顺利交互及资源获取,需要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及管理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管理,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导学教师工作区和受训教师工作区进行专门的设计。近年来,教育部推进的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积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形成由全国教师网络联盟成员高校、优秀网络培训平台和有关省级优秀远程培训机构组成的教师远程培训骨干力量,远程教师非学历培训规模每年超过百万人次。安徽省创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是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的门户网。平台拥有强大的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学术研讨、作品展示、考核评价、在线通信和学情统计等功能,有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和学习监督系统,是实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自2006年网站开办以来,教师远程培训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覆盖全省16个市,共培训中小学教师30多万人次,开设课程500多门,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促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开创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范文第3篇

成都学院推进 大专业平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立足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按照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根据成都市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打破校内学科、专业的限制,组建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推进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实现 三个整合 ,即通过整合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整合校内资源,构建起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 四位一体 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推行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是适应成都市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了要在优化城乡教育与布局结构、创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探索城乡统筹的教师管理体制、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由此可见,统筹城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成都学院教师教育培养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在成都市城乡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都学院教师教育其前身分别来自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成都师范学校和七十余年办学历程的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市的小学和幼儿园的许多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都毕业于这两所学校。2006年并入成都学院后,成都学院坚持立足学科优势和文化传统,在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牢牢把握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这两个培养层次,整合成都学院教育资源,按照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凸显特色的思路,积极推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三是着力解决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应用能力不足问题,重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中等师范学校、专科师范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等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为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培养了大量教师。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师范教育也面临着高师院校总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办学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等问题,师范教育随之进行了层次与结构的改革,实行由 三级 师范教育体系向 二级 、 一级 师范教育体系的过渡,很多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地方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纷纷合并、升格或取消,逐渐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随着曾经是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主力军的中等师范学校退出历史舞台,原有的城乡基础教育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培养模式存在严重断裂。本科师范院校一般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规范培养学生,其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思维方式及实践操作能力,都难以适应小学生和幼儿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为进一步解决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养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为统筹城乡发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推进教师教育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成都学院通过以 三个资源整合 为核心,构建 四位一体 的模块课程体系,组建开放式教学团队,形成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人才培养载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了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构建 四位一体 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平台

1.整合政府资源,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平台理事会

整合政府资源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和协调作用。学校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平台是根据《成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主动适应成都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高素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牢牢把握学院小学教师和学前教育的传统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政府基础教育发展规划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与高校等三方联合成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平台理事会,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案由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平台理事会牵头,学校协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示范小学和示范幼儿园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计划,准确把握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构建起 政、产、学、研 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培养方案与现实需要的无缝对接。

2.整合行业资源,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成立由骨干教师和成都市教育专家、部分示范小学、示范幼儿园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共同组成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是具体指导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优化培养方案设计,实行培养方案双边协作制定;二是组建双师型队伍,师资双方互聘,部分专业课程由小学或幼儿园组建骨干教师队伍示范,教研课题双方教师共同承担;三是共建育人机制,具体负责教育实习及毕业设计的指导以及教育导视,建立合作联盟,与示范小学、示范幼儿园合作育人,合作开展专业见习实习、课程实训、主题活动观摩等,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整合校内资源,搭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学校突破院系设置,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整合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一是按照平台方向组建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构成包括成都市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校内其他院系教师和本学科、专业遴选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组建了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商务英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方向的课程教学团队,学前教育组建了学前教育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研究与教学团队。二是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开放课堂和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三是加强平台任课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对平台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化培训,使教学与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二)强化内涵特色,构建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培养体系

1.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明确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小学教师应该更趋于感性化,而非理性化;更趋于知识的通识化,而非知识的专业化;更趋于实践操作化,而非理论化。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对教师特别崇拜,这对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素养,尤其是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教师在培养模式上是一进大学校门即开始分科培养,这种培养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但忽视了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加之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程开设随意性强,往往重理论、轻实践。近年来,尽管一些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师范毕业生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学历层次有较大提高,但在实际教学岗位上,一些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到小学任教,其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思维、方式及实践操作能力,却难以适应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为解决教师教育培养中供需脱节的问题,学院根据小学教师和学前教育的专业差异,确定了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原则。小学教师培养坚持 从教信念与执教能力并重、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能力培养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提高培养并重 的原则。幼儿师资按照 强基础、重能力、注专长 的培养原则,即强化文化素质基础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着力培养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能力、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等保教能力;培养 弹、唱、画、跳、说 的专业技能。

2.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体系

按照学校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充分听取教师教育平台理事会和平台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针对当前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素质能力需求,分段构建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按照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由 通识教育模块+教师教育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模块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师教育平台课程模块包括教育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模块;教师教育平台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是解决教育操作层面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积累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例如,小学教育中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指导、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幼儿园教师的 弹、唱、画、跳、说 专业技能,即钢琴与电子琴弹奏技能、儿歌教唱技能、幼儿美术技能、幼儿舞蹈技能、说普通话与讲儿童故事的技能培养。

3.组建专兼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团队

按照大专业平台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为解决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教师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脱离现代教育实际需求的现状,以及教学单位针对部分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上手慢的问题,学院注重吸引行业优秀人才进入大专业平台担任 双师型 教师。一是积极吸纳行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聘请一线小学校长、示范幼儿园园长、名师、骨干教师、教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培养培训课程;二是由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组建的教学团队,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积极参加政府有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课题研究;三是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小学、幼儿园去跟班学习,提升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四是加大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外学习培训。

4.构建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为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训练,学院构建了 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小学教育建立了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践实验室、学科专业实验室及教师教育实训平台,让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保障,以院系、班级、学生社团为平台的训练体系,广泛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坚持将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中,通过教育实习、见习及顶岗实习,全面检验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学前教育建有 感统 训练室、儿童行为观察室、奥尔夫音乐活动室、儿童美术创意室、蒙台梭利工作室、教师口语实验室、微格实验室、儿童科学探索室、特殊儿童测评实验室、舞蹈和体训室等,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平台。

5.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人才培养载体的良性互动

成都学院把服务成都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师资培训、政策研究、顶岗支教、咨询宣传等实践活动,以专业新知识、新理念引领,促进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一是建立人才培养平台载体,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的互动。 成都市教育系统干部培训中心 、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 四川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 、 成都市幼儿教师培训基地 相继挂靠学校教师教育平台。二是建立 国培、省培、校培 三级培训体系,多层次、多类型地开展小学教育和幼师资培训项目。近年来, 千名中小学校长大练兵 、 幼儿园园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 、 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 、 小学教师转岗幼儿园培训 等培训项目均在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上进行。三是开展专业指导,服务成都小学和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小学教育被列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平台课程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被列为四川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并以此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群、出版部级规划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并开发了适合开展师范生课堂参与式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法》教材,该教材成为 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式教学系列教材 之一。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开展参与式教学,并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主题性实践、主体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等多种实践性学习,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培植师范生的职业信念,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职后教师教育研究,培训全省和成都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和培训者数千名。近年来,教师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平台教学团队积极参与《成都市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 2013年)》的调研制订,广泛参与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评估指导工作、组织参加小学教育与幼儿园系列教材编写和评审指导工作以及教学比赛指导工作。

三、关于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推行教师教育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消除学校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之间脱节的现象,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关于教师教育大专业生源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高校扩招和我国由三级师范教育向两级师范转变,学校实行了 3+2 五年一贯制师范大专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当前小学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前 3+2 的专科层次培养模式因学历层次受到社会认可等因素的限制,已经开始在出路和生源上面临危机。为解决需求与培养以及生源之间的矛盾,经成都市政府同意,将本科层次的小教师资和学前教育纳入免费师范生教育范围,实行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建立 学校、各区市县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学生个人签订培养以及就业服务协议 的培养机制。但从实际招生情况来看,由于仅限成都籍生源且毕业后需到乡村小学服务至少8年,报考学生并不踊跃,小学教育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尽管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近年来供不应求,但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的考生并不多,究其原因,广大幼师群体普遍感到压力大、收入低、没身份、没地位,职业幸福感不高。所以在未来的改革中,如何建立良好的整合机制,如何改变 被教师 等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问题

随着原来三级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向二级、一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转变,原来中师学校有的被并入职业学校,有的被并入教师培训中心或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充分利用其多年积累的培养小学教师的优秀传统、宝贵经验及优质教育资源, 3+2 或 2+4 培养模式如何有效衔接,如何建立有效的整合机制,将是改革的关键。尽管推行教师教育大专业平台的初衷是解决小学和幼儿教师的应用能力不足问题,在推行过程中,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行业资源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中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如何契合,通识教育与平台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在新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对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培养,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这些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探索。

(三)关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问题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范文第4篇

学校将名师培养模式分为4个子模式。

“1-4-4-1”教科研模式是指设定1个目标――培养名师,确定4个步骤――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预期目标是什么?保障措施是什么?明确“4个1”推进――上一节课题研究课、组织一节课研讨、形成一节实验课例、每人写一个本月实验的反思,建设1个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有效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员开展,实效化开展。

“4-4”科研管理与名师培养对接模式是指建立校务会领导班子、学校教科研室、教学处、课题组四级科研管理系统,学校名师培养领导小组、分部名师培养工作小组、专业培训与档案管理组、学科名师培训项目组四级名师培养系统,实施科研管理与名师培养整合的机制。

“5-3”高效课堂培训与操作模式,利用“国际理解课程――3.0”理念与方法,整合三级课程,实施独学、对学群学、小展示、大展示、学案整理达标测试“五步”和三次学情检查。

“3-10”骨干教师考核与评价模式包括针对骨干教师的六种考核表。“3”指业绩性考核、发展性考核、基础性考核三大类;“10”指表中十项“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内容及标准。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范文第5篇

20**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月13日—25日(***)

**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月2**日—8月8日(**)

**月2**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学时,共计**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月21日—**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试点培训

**月21日—**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培训实施(**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