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做好年鉴(精选5篇)

  • 档案馆做好年鉴(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 回溯著录兼顾保存价值鉴定 档案价值鉴定包括真伪鉴定、分级鉴定、存毁鉴定等,这里特指保存价值鉴定,即对原定的保管期限重新审视与确定。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馆藏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不够妥帖,往往是重政治轻经济、重集体轻个人,涉及上级…

档案馆做好年鉴(精选5篇)

档案馆做好年鉴范文第1篇

1 回溯著录兼顾检索质量鉴定

档案著录是对档案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著录结果成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和查找档案的基本数据。在计算机普及应用的今天,档案著录已不再采用人工填写卡片,而是运用计算机管理软件,选择案卷和文件的题名、责任者、文号、形成时间、保管期限、密级以及档号、页码等著录项目依次输入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填写并非简单地依照原有案卷或文件特征摘录移植,而须从检索质量的角度鉴定其是否具备快速有效查找之功能,必要时需进行修正处理。比如:案卷或文件题名不够准确的,应重新拟定题名,并加方括号以示区别;文件之附件不能通过正题名检索出来的,应对附件另按一件著录;[1]责任者及形成时间表述不完整的,应尽量考证清楚后规范著录;原文号中发文括号不规范和发文年代不齐全的,应统一采用六角号和四位阿拉伯数字标识,以避免计算机检索识别发生混乱;档号、页码不齐全或有重号现象的,必须重新整理编目。著录项目的选择及著录内容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检索质量和利用效果,切不可敷衍了事。

2 回溯著录兼顾保存价值鉴定

档案价值鉴定包括真伪鉴定、分级鉴定、存毁鉴定等,这里特指保存价值鉴定,即对原定的保管期限重新审视与确定。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馆藏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不够妥帖,往往是重政治轻经济、重集体轻个人,涉及上级文件、政治运动、会议记录的,大多确定为永久保管,而涉及全宗单位基本职能的业务文件和涉及百姓个人利益的人事材料,却大多确定为长期或短期保管。而且,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以“卷”为单位标识,也使得卷内有些文件的保管期限难免牵强附会。馆藏档案回溯著录,一般都要做到文件级著录,这就为以“件”为单位重新审视并标注其保管期限带来了契机。具体做法是:先不考虑整个案卷的保管期限,逐件确定并著录每份卷内文件的保管期限,如果卷内所有文件的保管期限一致,则案卷的保管期限随同;若卷内文件的保管期限不一致,则案卷的保管期限就高不就低。这样处置既可以维护案卷原有面貌避免不必要的拆卷折腾,又可以正确区分卷内文件的不同保管期限。笔者建议,还是按三分法“永久”“长期”“短期”来划分并著录标识保管期限,因为如果采用两分法“永久”和“定期”,还需对“定期”再区分为“30年”和“10年”,不如一步到位,姑且认定“长期为10年以上30年以下(含30年)”、“短期为10年以下(含10年)”。而且,也无需在文件上做出保管期限的标记,或许以后期满鉴定时又有变动。对档案不同保管期限的掌控,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分类检索和统计。

3 回溯著录兼顾扫描内容鉴定

建设数字档案馆,是数字时代档案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旨在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处理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与有效利用。数字档案馆建设前期的主要任务是档案数字化处理,包括存量档案数字化和增量档案电子化。由于纸质档案数量庞大、信息冗杂,基于投入成本和有效利用之考虑,有必要在进行数字化之前先开展档案数字化鉴定,即对电子扫描对象开展扫与不扫的鉴定。这是一项细致而琐碎的工作,不能撒手让数字化工程承包商去做,需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档案人员亲自或辅助完成。“扫描区分的原则是:无关的和重复的文件,以及文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后稿本外的其他各种稿本、参考资料等。”[2] 具体做法是:在对馆藏档案回溯著录之际,顺便同步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鉴定,对纸质档案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与过滤,剔除内容重复的、无实际查考价值的文件以及成册材料中的空白页和无效页,在以“件”为单位著录检索条目的同时,以“页”为单位标注所需电子扫描内容的页码。如果前期数字化鉴定工作做得细致扎实了,大规模的单一扫描工作则可放心委托承包公司去完成。

4 回溯著?兼顾开放范围鉴定

开放档案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政方略在档案工作中贯彻落实的集中体现,早在1987年就被融进了《档案法》的相关规定,但档案实际开放程度依然很低。从国家档案局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开放的程度普遍不高,只有18.97%,和社会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 致使档案开放步履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馆藏档案开放鉴定难,除思想保守、人力有限外,主要囿于传统的档案开放鉴定与标识方式。传统的档案开放鉴定工作是以卷为单位鉴定与标识,倘若一卷中有某一份档案文件不宜开放则整个案卷都不得开放,这就不可避免地缩小了开放范围。如果改成以件为单位进行档案开放鉴定与标识,则可以大大拓展档案开放的数量。我馆的具体做法是:在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回溯著录的同时,同步开展档案密级鉴定,“参照国家标准《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的规定,将档案保密等级划分为公开、内部、秘密、机密、绝密五个级别”。[4]以件为单位经鉴定可以开放的,在著录项目“密级”一栏中选择“公开”予以标识,凡是可以开放利用的档案通过机读或纸质文件级目录即可迅速调出,涉密档案也可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过滤后进行隔离处置。

档案馆做好年鉴范文第2篇

摘要:进馆鉴定是档案馆在接收移交档案时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对进馆鉴定的定义、两个重要步骤,即范围认可和质量评判进行了全面论述。

主题词:档案 进馆 鉴定

目前,在我国讨论中的行业标准里,对进馆鉴定的解释是:"档案馆在接收移交档案时进行的鉴别和评定档案是否属于接收范围的工作。"①另外,有些同行也提出进馆鉴定是"在档案馆的主持下,根据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挑选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接收进馆前的把关工作,是档案价值从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的重要环节。"②

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鉴定环节,进馆鉴定既不涉及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也不决定档案的存毁,而是一种档案在文件生命周期中运动阶段的物理表现,一种"位移"前的审查。对它的释义可作如下表达:

"进馆鉴定是档案馆根据预先制定的进馆范围与进馆档案的质量要求,对移交进馆档案所作的范围鉴别和质量评定。"

这一表述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首先,进馆鉴定是一项具有广泛法律依据及明确操作程序的行为。跟其他鉴定的专业性、专项性规定相比,进馆鉴定有着广泛的法律条款作为依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到《档案馆工作通则》、《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再到专项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均有规定档案进馆的有关条款。而进馆程序,包括进馆鉴定的程序,长期在有关论著中都有介绍。

其次,档案进馆鉴定最终服务于档案的进馆交接,表现为一个物理位置的变化,由特定的人员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列入进馆范围的主体所形成的档案进行挑选,从中选取对档案形成机关、国家和社会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进馆。

第三,进馆鉴定跟归档鉴定、存毁鉴定、等级鉴定等鉴定行为相比,它虽边缘于档案价值,即它并不需要直接研究档案价值,并以档案价值鉴定依据进行具体的操作行为,但也需要了解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标准。如1986年2月颁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第6条规定:"档案馆在接收有关单位的档案时,为保证进馆档案的完整和减少重复,除按照《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接收有关保管期限的档案外,还应协助机关档案室做好案卷进馆前审核、调整保管期限的工作……"进馆鉴定的主要环节,是根据预先编制的进馆序列以及档案类型、成分,判断是否属于本馆接收范围,并且根据档案的物理状态,进行质量评价,以决定采取何种改进或补救措施。

第四,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运动阶段上看,档案由档案馆收藏,一般意义上是指第二价值占主导地位。当然,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上看,中外在进馆档案表现的价值形态上有所差异。但中外档案共同的特点是档案进馆是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的外在表现。进馆以后,档案的第一价值的主导地位被第二价值所取代。第一价值的实现一般是在档案室(或机关文件中心)阶段,此时档案只要对立档单位有利用价值就需要保管。而第二价值,是对社会即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实现主要是在档案馆阶段。档案的第二价值是在与档案第一价值的此消彼长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档案物理位置的变化,是档案内在价值形态变化所决定的,而不是相反。有研究者指出档案的进馆鉴定是档案从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过渡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笔者以为这一观点颠倒了因果关系。

第五,进馆鉴定的主体是有接收档案任务的档案馆。以往档案进馆鉴定的方法,一般是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出部署,由档案馆提出进馆案卷质量要求,再由档案室具体组织人员做好进馆档案的鉴定和整理工作。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也有研究者指出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③:一是鉴定人员的指导思想难以转变,很难一下子实现站到对社会具有利用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无法从整体上考虑避免进馆档案的重复问题;二是由于鉴定人员过多,掌握标准很难统一。所以进馆鉴定由有接收任务的档案馆主持,档案馆工作人员对进馆单位的档案人员进行鉴定、整理方面的业务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可以是由档案馆工作人员去具体的机关单位进行指导,也可以采取把移交单位档案人员集中起来进行短训,在做得好的"样板"或"试点"单位现场示范,以使各单位都能掌握鉴定标准和案卷质量要求。

进馆鉴定有两个重要内容与步骤,一是评定档案馆档案的接收范围与类型;二是根据长久保管的需要,评价档案的质量。

二、范围认可――关于确定进馆序列与进馆档案类型

建立档案馆的进馆序列,是进馆鉴定的第一步。

档案进馆的指导思想:"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前提下,根据档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应该由本馆收集的一切具有历史凭证作用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完整齐全地收集进馆,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 ④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馆档案进馆范围与进馆档案类型和成分。

《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等法规,已明确了各级档案馆的分工和进馆范围。因而,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对本馆负责管理的范围进行全面普查、分析,以确定具体的收集单位名册。

站在区域性综合档案馆的角度,应该把其区域内的全部立档单位,分成以下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本级机关及直属单位,《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具体规定为本级中共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和直属的临时性单位等。可称为一级单位。

另外,经协商同意,综合性档案馆也可接收或代存同级派机构形成的档案;县级档案馆要同时接收乡、镇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形成的档案。因而,它们也可视为一级单位。

第二类是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所属的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可称为二级单位。

第三类是-般工厂、普通中小学、商店以及村民委员会等职能、性质、任务相同的单位。可称为三级单位。

一、二级单位,以及撤销单位,应该列入档案馆的进馆序列;除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单位外,三级单位一般不列入进馆序列。

相应地,综合性档案馆也应将列入进馆序列的机关单位的档案作以下划分:

一级单位对具有长远价值的档案,全面接收;二级单位,要有选择接收其有长远价值的档案;三级单位的档案,除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档案外,一般不接收。同时,综合性档案馆"经协商同意,还可收集或代存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典型的个体户、专业户形成的有进馆价值的档案和本级人事管理权限内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⑤由于机构和职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进馆序列要适时调整。

三、质量评判――鉴定进馆档案的好坏

为了使档案馆的各项工作能正常开展,对列入进馆范围的档案还必须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

笔者以为,进馆档案的质量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价值状况。档案的价值状态以保管期限的形式、通过归档鉴定表现出来,因而进馆鉴定对价值状况的判断,主要通过宏观方法进行。一是采用比例法,通过对移交机关永久、长期档案的比例关系的测算,判断归档鉴定的准确程度;二是利用统计选样法,判断一般列入进馆范围的三级单位档案的价值,选定有代表性的若干三级单位,并决定接收其档案的类型、成分和数量。因而,从鉴定的操作方法看,归档鉴定、存毁鉴定、等级鉴定等,一般用的是直接鉴定法,那么,在进馆鉴定中,就需要用选样统计法。

第二,整理质量。档案的分类整理,一要尊重和维护档案的本质特性,即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二是检查归档材料的手续是否完备。

第三,相关资料的编制应随同移交,如检索工具、组织沿革、全宗指南和本次进馆档案的整理情况,这是进馆档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载体质量。载体是记录和使用档案信息的物质基础,因此,档案载体材料的鉴定,应该列入进馆鉴定的范围。

注释:

①《归档文件与档案鉴定指南》(征求意见稿)

档案馆做好年鉴范文第3篇

一、目前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库藏量急剧增加,库藏压力过大。库藏档案数量快速增长,档案数量和质量的矛盾突出,向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

2.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心理和观念落后。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发展较慢,尤其没有突破和创新,这自然影响到了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1)在收藏与鉴定的关系上,重于收藏而轻于鉴定。(2)怕错和畏难心理。从“总体”上影响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发展,包括:第一,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难下大的决心,作为影响档案工作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瓶颈”问题,统筹规划,全面动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予以有效地解决。第二,具体的档案馆、室,难下决心,基本上是等待,观望,不敢动手或不愿动手。第三,在具体的鉴定工作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鉴定难,销毁更难”。相当一些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进行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特别是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但是,经过鉴定确定销毁处理的无价值档案或过期档案,大多是采取封存起来“缓期执行”的办法,即无限期封存,不敢销毁。

3.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非正常化。档案价值鉴定固然是档案基础业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这项工作还普遍比较薄弱。从黑龙江省来看,许多档案馆、室都没有当做经常性的业务来抓,工作缺乏制度化,往往属于临时突击。有些单位虽然制定了鉴定制度,成立了鉴定机构。但没有开展。与鉴定主体相联系,鉴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档案室普遍存在不重视鉴定工作,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充塞库房。

二、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将出现新形势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档案实际工作者和档案理论工作者,包括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已经日益明显地感到我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严重落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加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问题,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已经突出地显现出来。

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档案学研究》和创刊以来的《档案学通讯》两个刊物发表的有关档案价值和价值鉴定方面的文章看,它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展现出人们对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积极关注和对即将出现的大力加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新形势的期待。

2.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档案学会,把加强档案价值鉴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列入了规划和工作日程。《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规定,要调研论证鉴定、销毁档案的程序和方法;档案馆要做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逐步实行馆藏永久保管档案的分级管理;要加强机关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合理确定机关档案文件保管期限,推行档案保管期限表审批制度。修订了1987年颁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

3.档案价值鉴定研究已经反映到档案高层次教育的招生考试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中。

三、档案价值鉴定制约因素分析

1.受特殊历史经历的影响,我国档案工作者的存档护档意识强,销档意识弱。(1)我国历史悠久,但现存历史档案的整体数量并不算多,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档案馆的馆藏数量与国外同类型档案馆的档案数量相比并不占优势。(2)为战备而鉴定和“”中的错销使人们心存余悸。

2.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压力和长期利用不活跃的情况下,产生了对“丰富馆(室)藏”的片面影响。片面从数量上理解丰富馆(室)藏的观念,促使某些档案馆室出现了收集、征集档案工作不顾整体的超常现象,缺乏鉴定工作在收集、征集环节的重点强调和实施,有的档案馆的收集、征集机构专以丰富馆藏为己任,实际上对鉴定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档案利用实践对档案鉴定具有反作用。

3.缺乏档案收藏的成本意识和协作精神。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热衷追求“小而全”、“大而全”。(1)在收集、征集工作中,出现不顾档案利用的全局利益和档案保管的社会总体成本,乱“抢”、乱藏档案。(2)馆际特色不明显,却又有大量不合理的重复。(3)自我封闭,不求合作,盲目追求“实体”的拥有,这些都给档案鉴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4.档案馆与档案室之间缺乏协调。为协调档案馆、室的档案鉴定工作,欧美一些国家普遍采取了档案馆定期向档案室派巡视员的制度。而我国档案行政部门对档案的监督指导,现阶段的力量多投在了档案工作宏观环境的优化和立卷、利用等业务上,对档案鉴定的指导也多宏观抽象,不够具体实际。

5.档案鉴定工作难度较大,现有理论政策指导不够。20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作为鉴定档案价值和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档案的内容,不能衡量档案的价值,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

档案馆做好年鉴范文第4篇

一、鉴定主体的重新确定

1.巩固现有档案鉴定主体。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主体主要是“三结合”,即:文书部门人员、档案人员以及有关领导。这种鉴定主体的结构很好地将档案鉴定工作置于了三保险的地位。“但是事实上,这种三结合的档案鉴定主体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我国现阶段的档案工作还是‘两结合’的阶段,即档案人员和文书业务人员来完成的。”尽管在理论上提出档案领导者要指导档案鉴定工作,甚至我国还成立档案鉴定司和专门的档案鉴定委员会来为档案鉴定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但这些鉴定司和鉴定委员会的作用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比如说他们制定的鉴定工作的法规性文件的可行性遭到质疑,他们划分的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操作性遭到不少的反对等等。我国现有的档案鉴定主体模式是健康的,但执行起来却是事与愿违的,我们要巩固好档案人员和文书人员的鉴定工作,更要加强档案鉴定领导者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档案鉴定工作才能避免成为档案文化产业建设的薄弱模块。

2.引进新的档案鉴定主体成员。一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这是指对这一领域熟悉的人员组成的代表团。比如说科技档案馆要对航天模型相关的档案进行鉴定时,我们要在地区内将这方面的专家集中起来,选取适合的人选作为档案鉴定的参谋人员,再比如说综合档案馆要进行历史档案的鉴定时,也应该聘请地区的社会学研究人员来提供建议,对一些难以判断的档案,甚至要远程地请一些专家进行协助。二是普通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永远是档案的利用主体,按照档案文化产业的说法,他们是档案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他们在档案鉴定中的角色地位是不能被忽视的。具体做法是将需要鉴定的档案在它所能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公示和征求鉴定意见。比如说档案馆有一份已经拆除的普通民房的建设图纸,按现有的档案鉴定工作,到期之后,这类档案就没有保存价值了,应该进行销毁。但是如今的档案文化产业观念的提出,为解决到期应销毁,但是对社会又没有危害的档案提供了新的处理模式,可以将这类档案进行网络公示,寻找需要这份档案的人,由公众来鉴定这份档案是否仍需要保存,该怎样保存。如果能为这类档案找到真正的需求者,那么档案馆不仅可以减少一笔档案销毁费用,还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档案转让费。当然,对这项工作要慎之又慎,这在下文的档案鉴定方法的创新中,笔者将进行详谈。

二、鉴定原则与标准的调整

1.重视发展原则。发展原则是指“档案鉴定一定要考虑到档案利用的因素和档案,不仅从今天,而且从明天的角度来评价文件”。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鉴定要着眼于档案价值关系的发展,即档案价值会因为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二是鉴定及其标准本身,这是指根据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档案鉴定提出的要求,档案鉴定标准和原则会做出相应的变革,发展的观点就要求档案鉴定工作要以发展的观点迅速习惯新要求,做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鉴定工作。发展的观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档案鉴定原则。档案文化产业对档案鉴定提出的要求,正需要这样的原则来把关,因此,毫无疑问,我们要重视发展原则。具体做法就是在鉴定每一份档案文件时要应用发展原则,联系社会发展规律和文件价值发展规律,判断档案可能存在的价值,除了判断档案的参考和凭证价值外,还要注意把档案的文化价值融入其中,即要判断每份档案是否有可能成为档案文化产品,或者是否有可能成为档案文化产品中的一个元素。这是对档案鉴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更加注意运用发展的观点,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定。

2.强化效益原则。效益原则是“指在分析档案时要考虑到收益与付出之比,只有当档案发挥的作用超过因保存档案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判定其具有保存价值。”该原则所强调的保存档案所付出的代价是指档案的整理费用、提供费用、保管费用等,而它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最直接的效益,是指档案所能带来的直接物质产出和经济收入,而社会效益是指档案能带来的政治效益、公益效益、文化效益等。从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现状出发,很容易发现我国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是档案的社会效益,档案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为人们总是将档案限于公益文化事业,档案馆是公共服务机构,总觉得这是一个不应该有经济收入的场所,这种思想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档案文化产业的建设,是急需更正的一种思想。

3.强调社会需求标准。社会标准是指“档案鉴定时要分析主体本身和主体(指档案利用者)需要,以对档案价值及其价值关系做出科学的判断。”它要求依据社会对档案的需要进行分析,将社会需要方向、社会需要面、社会需要时间作为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这是一项十分合理的档案鉴定标准,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地位一直处于档案属性标准之下。不管是文书部门还是档案人员在鉴定档案时都是先依据档案属性的标准,根据档案的来源、内容、名称、文本、载体形式等进行鉴定,然后再考虑到档案的社会需求,这种鉴定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档案的完整性和可读性,但是会导致鉴定出来的很多档案并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也会使很多社会需要的档案在这种鉴定之下被排除了。因此,我们应该先对档案的社会需求进行鉴定,只有那些社会有需要的档案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同时,对那些社会需要,而档案原件本身又存在破损或其他问题的,也不能放弃,而应该尽力恢复它的原貌,无法恢复的,也应该将其留存下去,以待后人来恢复。

三、鉴定内容的改善

1.改进归档和进馆鉴定。归档和进馆鉴定分别是档案鉴定工作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它们鉴定出的档案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质量,因此它们是档案鉴定中重要的环节。当前,我国档案的归档鉴定主要是由文书部门的人员决定的,他们的判定主要是本单位的需求出发,将对本单位有用的档案列入归档范围,而档案的进馆鉴定一般是针对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这些档案在进馆后一般不能立即开放,他们都有一定的保密期。这样,我们发现,档案无论是在档案室阶段,还是在档案馆阶段,都不能及时地被公众所利用,公众能利用的档案大多数为历史档案和能用于参考凭证的档案,而这样的鉴定使得档案的文化价值被湮没了,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可能性,在此就被掐断了。因此,档案的归档鉴定和进馆鉴定的改进是势在必行的。具体来说,在进行归档鉴定时除了要从本单位的需要出发外,还应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将社会需要的档案也列入归档范围,同时要将能公布的档案及时公布,甚至可以将一些不会造成危害的档案就在档案室阶段通过档案馆授权进行开放,这样,保证了档案的时效性,保证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保证档案文化产品的繁荣。

2.加强解密鉴定。我国《档案法》规定,我国的档案到保管期限的时候要进行解密和降密工作,将其在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但事实上,我国的档案鉴定工作者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按照这个规定来做。常常是一份档案的第一次密级就是其终身的密级,不解密,也不降密,这对我国档案的信息开发和档案文化产品的开发极其不利,是对我国档案文化产业的极大阻碍。为此,新时期的档案鉴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档案的解密工作,第一时间将档案进行降密、解密,给档案一个恰当的密级,要让能公之于众的档案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公众面前。只有这样,档案保管工作才有意义,试想,档案要是解密出来后已过了利用的时间,社会对其已没有需求了,我们一解密就送去销毁,之前那些投入在这些档案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该如何进行结算,为了避免这样的浪费,有必要将档案的解密和降密工作时时放在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位置,这也是档案文化产业的强烈要求。在档案解密和降密工作时,还应该遵循《档案法》第十四条规定:档案“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如此一来,档案解密和降密工作才能又好又准的完成,才能让社会大众满意。

3.慎对存毁鉴定。存毁鉴定主要是指针对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的一种鉴定。保管期限是直接决定一份档案生命长短的重要依据,是在鉴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有五种类型,其中最新的2006年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档案划分为两大部分的档案保管期限,一是永久二是定期的,定期当中又分为10年和30年等。这种保管期限的规定是比较粗略的,对于很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鉴定缺乏指导和借鉴性。尤其在档案文化产业兴起的时候,它的不足就更加明显了,对此,在档案存毁鉴定时,要十分慎重。笔者认为,一份文件的保管期限不应该只有一种,即档案文件的保管期限可以随着它的价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一名普通讲师的讲义最多的保管期限就是20年,但是当这位讲师成名了,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他的讲义就不再是保管20年了,而是有可能保存50年,甚至是永久,后人对其研究,进行他的个人传记的撰写和出版,定然要利用到他生平的档案,这时的档案的文化价值就发挥出来了,而这些出版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档案的文化产品。因此,应该完善保管期限,要细化保管期限,这样对于存毁鉴定时才有切实可靠的标准,才能避免误销重要档案,将档案的文化价值流之于东海。

四、完善档案鉴定的运行机制

1.创新鉴定方法。我国目前的档案鉴定的基本工作方法有直接鉴定法和间接鉴定法,而常用的工作方法是经验类比法、综合分析法和定性定量互补法,还有就是档案鉴定工作的运行方法,包括结合进行法、分头鉴定集体会诊法和抽样鉴定法。这些鉴定方法都是在我国长久的工作经验之中总结出来的,是实用性极强的档案鉴定方法,它们仍然适用于现阶段我国档案的鉴定工作,包括档案文化产业浪潮下的档案鉴定也需要这些方法来提供保障。但是,我国现阶段的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漏洞,它们并不能将每一份档案的价值都鉴定得清清楚楚。比如说那些保管期满的档案,我们仅仅凭借档案工作人员的鉴定是不能够完全意识到档案的价值的,毕竟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档案在鉴定的方法中应该有所创新,即将那些保存期满,准备销毁,同时又不具备保密性质的档案在网络上,或者是档案期刊上、报纸上进行专门的公示,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征询鉴定意见,这将是对档案的一个较为保险的鉴定方法,它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误销,同时也让档案馆和公众接触的机会上升了,也从一个方面提升了社会的档案意识。

2.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加强外部监督。即鉴定工作开展时尽可能地聘请专业领域内的代表来提供意见,同时,每一次的鉴定工作都应该尽可能地向公众公布,让公众知道鉴定工作的进度和情况。二是完善内部监控。内部监控制度一般认为有制度监控、组织监控和销毁监控。制度监控是指建立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规范鉴定工作的,这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做到的地方;组织监控是指档案鉴定工作必须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行为,要保证档案鉴定是有条理的工作,而不能混乱无序,像一盘散沙;销毁监控是指销毁档案要按照严格的销毁程序,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行为,保证销毁工作不出纰漏。只有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完善制度的保障下,档案工作人员认真执行的情况下,档案鉴定工作才能在正轨上前行,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注释及参考文献:

档案馆做好年鉴范文第5篇

数字化声像档案的价值鉴定有利于节约成本,方便利用开发。数字成本本来就低,而且可以海量存储。所以数字化声像档案精选程度越高,保留下来的少数材料质量就越有保证,存储的成本相应就会减少,也便于保存和开发利用。反之,则会使库存声像档案的含金量降低,不仅可能成为死档,还会给馆藏声像档案的管理徒然增加麻烦、增加工作量和资金负担而没有利用价值。而精挑细选后入库的声像档案材料对馆藏声像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也为积累资金实现远程备份管理做足了准备,便于建立各种信息数据库,也便于馆藏声像档案按相应类别确定保管级别,实现层级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声像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具有重大保存价值的声像档案建立备份和异地备份保存,达到档案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的目的,强有力地带动档案利用体系建设,推进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进程。

数字化声像档案价值进行有效鉴定的制约因素

档案工作者是制约数字化声像档案鉴定的主要因素,声像档案鉴定能否成功开展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馆藏数字化声像档案必须有保存和利用价值。大量涌入库存的数字形式的声像档案必须具备保存和利用价值,这是库存声像档案材料的基本指数。鉴定人员必须是训练有素,才能把好馆藏进口关。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的价值体现在声像档案自身具备的使用价值,符合多数用户查阅信息的期望,声像档案材料的保管才有实际意义,这也是鉴定工作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2.库存声像档案需要不定期进行价值评估和拷贝。馆藏档案的价值评估需要量力而行,选择有保存价值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进行收集保管,必须从保存价值与保管成本之中作出决策。档案部门要发掘自身存在的经济实力和收藏能力,在数字声像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把握好尺度,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保管价值的数字化声像档案的归档和保存上,全面清理价值不大没有必要保存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收集最有价值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由于电子存储介质的物理寿命即保证存储数据不丢失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存储介质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存储介质材料的氧化、变质、磁场的影响等很容易破坏磁介质上存储的数据。而且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发展进步,相关的技术 3 5 年就会更新换代。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要对原载体上的声像档案数据进行拷贝,在不同的文件系统之间进行迁移,以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数字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与收集的难点

声像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工作的盲区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纸质档案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覆盖了数字声像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数字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很少受到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不少单位基本上没有这项工作。这种现状的存在与长期以来档案工作重心和档案业务部门的监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显然,这种陈旧的档案管理模式不利数字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与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脱节。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档案人员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不能适应数字化声像鉴定工作,加上人员的知识水平的停滞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数字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基本处于不运转的状态,既然无法把关和识别,无用或价值不大的数字声像档案材料无法清理被保留下来。

2. 数字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历史不长,没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由于数字化声像技术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档案工作人员知识的更新步伐,档案界普遍准备不足,工作体系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工作体系,相应的人才培养比较滞后,造成了声像工作严重倒挂。

3.数字化声像档案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不容忽视。技术人才是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开展的最根本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数字化声像档案专门人才严重匮乏。造成这种人才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现在我国既懂数字化科学技术又懂档案管理的人才和人才培养严重不足;数字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数字化声像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人才匮乏是制约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有效开展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必须得到改善。

4.数字化声像档案内在因素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一是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量大且杂,现代化记录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声像记录已经成为极为普通的事情。海量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带来了繁重的鉴定任务。数量庞大的声像档案材料必将耗尽档案鉴定人员资源,必定会影响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价值鉴定工作。结构复杂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表现在技术层面,在技术上数字化档案鉴定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该工作对知识的要求大大超出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鉴定的应对措施

为了保证馆藏数字化声像档案的质量,收集和鉴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必须做到早宣传,早培养,早开展工作。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鉴定工作开展必须得到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从单位主管领导到普通档案人员都必须意识到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鉴定工作的重要性,这跟宣传到位关系重大,只有从上到下都意识到了声像档案的重要性才有可能有效地开展该项工作,也只有早宣传,早培养,早开展工作,才可能有效地优化馆藏,避免资源的浪费。

2.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操作。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的鉴定工作要顺利开展必须以科学的数字化声像档案鉴定理论为依据,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数字化档案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定工作。档案学术界必须把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的价值鉴定理论研究摆上重要的日程,进行研究和探讨,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将其鉴定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3.必须加大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的鉴定人员的培养力度。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鉴定人才是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做好的基础。要做好数字化档案鉴定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可以采取定向培养模式,档案馆可以与有档案学专业设置的高校联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其次,加强档案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的鉴定技能和水平。最后,就是以直接引进人才的方式解决,如引进数字化声像档案鉴定专家和高校有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等来档案馆从事相关工作,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声像档案材料鉴定工作队伍。#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