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精选5篇)

  • 学校教育信息化(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012年,国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不同的教育阶段…

学校教育信息化(精选5篇)

学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1篇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就意味着信息的传递。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多数定位在宏观角度,将它定义为高优化力、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但是,对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即它的数据之大,大在它对于数据的分析的全面性和其背后潜在的巨大价值潜力。目前来看,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了现有的优势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极大的弥补了优势教育资源的不足。网课和网校的盛行,使得许多学生实现了在家里也能听到名师讲课的要求。第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很多学习软件的开发以遵守“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状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自我监控,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一些软件会推出每日背词打卡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每天的任务量。只要每天按时按量的完成任务就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不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监督,还促进其进行学习规划。第三,加强了教学的管理职能。信息化时代极大的促进了家校联合与沟通,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已经成为很多老师进行教学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既能够协助教师的日常工作,还能够协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反馈,极大了加强了教学的管理职能。

2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现状

2012年,国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校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成型,因此多限制小学生使用智能电子设备。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化教学,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家校合作方面。如课程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这些技术的运用在英语、语文、科学课上使用较多。朗读课文时的趣配音、学习英文字母时的字母操、自然科学课上观看影片等,都是教学信息化的表现。中学教育阶段,主要指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及学校,已经开始允许学生带智能电子产品进入课堂。如人手一个IPAD,课堂上不再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大家在线统一作答,教师通过后台软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作答的机会,也让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高等教育阶段,现阶段高校发展较快,高校扩招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人员分配不均、管理工作过于繁重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优化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快速发展的重点。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自主选修网课、校园卡网络一卡通、建设多彩校园等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继续教育阶段,“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当前,我国很多开办继续教育的学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如部分继续教育机构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大数据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3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存的问题

基于网络大数据和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在向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质疑和阻碍。

3.1对教育教学信息化重视度不足

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这一方式能够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高效科学的工作,但是一些年纪大、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的老师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习惯,或者说不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而教育信息化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较为接受这一方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系统的运用需要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在线学习,那么学习者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网络上的其他干扰仍有待思考,毕竟信息化教学并非适合于每一个学生,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是否认可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也至关重要。在对于一些家长的调查访问中发现,有些家长并不认可这一模式。他们认为是教师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合理的理由,是教师省事的表现,有的还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合于每天抱着手机完成他们的家庭作业,这样有害于学生的视力和身心健康。

3.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变革,然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由于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始终无法组建起一支优秀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其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没有足够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水平,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很难有全新的突破。

3.3教育教学信息化软件开发不到位

要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建立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新模式,就需要创新出适应这一领域的专业软件。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有些系统的设置并不合理,并且由于开发过程中一些不严谨的行为而导致了学习系统中出现了错题、漏题的现象,这一问题仍需要解决。此外,有些网上选课系统、校园一卡通充值软件等信息化服务系统多有漏洞,给学生生活带来了不便。要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务必要切实加强软件的开发和运行。

3.4缺乏信息道德观念

随着人们越来越具备信息交流的意识,互联网中人们言论自由,但也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培养时,也需要为学生灌输文明交流的观念。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很容易学到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言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信息道德观念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做一个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好公民。

4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议

4.1加强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知

在这里我把它分为几个维度来进行探究。对于教师而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尝试着把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可以进行实验,先尝试运用一段时间,然后比照前后的成绩,看是否有所提高。不要一味的抗拒,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应当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工具,他们要做的是提高自己对于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找到在这一系统中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培养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强调,进入新时代,面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同时也对新时代教育系统的干部提出了要求:首先是提高现代化意识、其次是加强专业精神。

学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2篇

针对这一主题,与会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代表研究了国际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有的代表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也有的代表表现出对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忧心,还有的代表分享了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实践的成果与心得。在主旨演讲中,香港教育学院的梁宝华教授在审视了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环境中所面对的困境之后,介绍了一个全面了解音乐传统的理论架构,肯定了不同的音乐传统的独特性和价值,提出音乐文化并无高低之分的观点,并寄语有关当局重新审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的价值和地位。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着重谈论了在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呼唤,他辨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传承的关系,提出以乐教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强调音乐教育的本位要找回“灵魂”,即“为人生而音乐”,培养有自己文化底蕴、健康完美的人。台湾师范大学的赖美玲教授分享了我国台湾的经验,即从素养导向谈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她首先说明了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然后介绍了我国台湾课程研发团队确立的国民核心素养,即强调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分成三个面向(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和九项核心素养(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行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识、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同时还说明了核心素养落实于艺术领域课程纲要的过程,并强调素养导向的艺术课程设计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澳门理工学院的代百生教授分享了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音乐课程主动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即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评鉴,取得国际认可资质,提升办学吸引力;同时以参与国际评鉴为契机,完善管理制度、改革课程设置,促进系所的自我完善。澳门理工学院的经验与成果为相关高等音乐教育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在以此为主题的小组发言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代表也都分享了在此领域的各自的研究成果:林能杰分享了国际化音乐语境下“生命律动学”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阎永福从音乐教育哲学的中国视角反思了埃利奥特“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罗凌与汤卢以改革开放后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发展为例,研究了音乐教育思想和跨文化交融与冲突;王培喜通过调研、访谈和比较研究,提出了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UGS人才培养模式;陈明友和刘俊强调我国的声乐教育在树立信息国际化教育观念的同时,要强化声乐教学“人性化”意识;陈简研究了俄罗斯钢琴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影响;倪海瑽对我国台湾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评述;詹艺虹关注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建设,并对此进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反思;詹文军通过分析湖北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语境,站在本土的视角探寻其生命轨迹与发展力,并试图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喻意从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背景出发,剖析了音乐创造力的内涵与本质,并基于国内外普通教育对音乐创造力教学的定位,提出了我国中小学音乐创造力教学内容的新见解;杨晗誉从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对新疆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并提出了干预对策;田雯雯以山东省三所高校为例,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了调查研究;张祎研究了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弹”“唱”技能的教学运用;王柳以古筝艺术为例研究了国际化背景下艺术学科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个性发展;郭晓林通过了解粵澳地区六个城市小学三年级学生音乐听想能力的现状,讨论了美国学者Gordon的《中级音乐听想测试方法(IntermediateMeasuresofMusicAudition,简称IMMA)》对粤澳地区学生的适用性。

二、信息化与学校音乐教育

针对这一主题,与会代表同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代表研究了信息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也有的代表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还有的代表分享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信息化实践的研究成果与心得。在主旨演讲中,台南大学的谢苑玫教授认为网络世界里共享、互助的文化冲击着学校音乐教育的生态,网络资源的丰富,软件、硬件版权的开放与便利,为音乐学习和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可能,二十一世纪的音乐人应善用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把握音乐艺术的本质与精髓,学习新的技能和传播观念。谢教授还分享了教学创新策略以及音乐团队跨时空、跨世代、跨领域的合作实例。在以此为主题的小组发言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代表也都分享了在此领域的各自的研究成果:曾善美探究了信息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以及信息化背景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策略;谭述晔的研究围绕MOOC环境下教学改革的主题,以钢琴即兴伴奏课程为研究切入点,将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形式中的各种学习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协调各个要素,充分发挥混合学习的优势,力求探索一种更切合音乐教学需要的、更高效利用现代科技的教学模式框架;王晓盈尝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在“音乐教育文献导读”课中,使授课方式更适合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并总结了由此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崔学荣分享了“网络学习库”+“课堂引领”+“自主建构”的三边合力的教学e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改革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三维互动的教学机制。张业茂提出如何吸收中外身体哲学智慧,回归音乐技术与身心合一,是信息化时代学校音乐教育不得不回答的难题;詹燕君认为音乐课程在获得数字技术提供的便利的同时,也在遭遇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把握音乐课程的性质、合理解决技术服务与音乐课程的关系、遵循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厘清数字技术影响下产生的种种教育观点和思潮,是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周景伟研究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现实问题解决的思考与实践,分享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成果;任能量研究了网络音乐文化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影响,阐明了以网络音乐文化为辅助途径丰富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所在,为未来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供新思路。丁慧从农村音乐教师“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入手,探讨了系列培训教材的编写特色;于彩果以一位初中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个案,通过叙事手法再现了多媒体进入课堂前后对教师个人、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改变和影响,从教师个人的视角来分析多媒体进入音乐教学的利弊及应采取的态度。周晔以“中西方音乐史”课程为样本,运用大数据思维反思当前授课对象、教学过程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缺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李君研究了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有关信息的搜集与共享,加强学生个体与集体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的信息资源不断地丰富教师的课堂,使课程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杜士武研究数字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采用现代科学仪器实验声乐教学声谱分析、声学分析、螺旋CT的多维重建发声状态中的声腔等技术,将看不见的声音可视化,使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成“口—眼—耳”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罗宇佳以“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项目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信息化背景下特色项目研究对高等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意义;侯延爽也研究了高校音乐技能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并提出了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信息化评价手段,实现音乐技能教育模式转变的策略。

三、其他相关新研究

大会还收到一批研究论文,不是以国际化和信息化为研究的主题的,会务组将这些论文按“其他相关新研究”归类。在主旨演讲中,香港教育学院的刘永慈教授做了音乐律动与儿童社交技能的研究报告。她认为在儿童的幼儿时期,学会掌握与其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社交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音乐除可提供美艺和创意的发展外,更可增强其社交技能,使害羞及退缩的幼儿能与同伴建立更密切的社交关系。刘永慈教授通过课室直接观察、录影机记录幼儿的表现,并以评量表(McClellan&Katz,1993)搜集他们在音乐游戏里学会的社交特性和技能。研究结果显示幼儿与人有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关系与音乐律动游戏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音乐律动游戏能给幼儿表达的渠道,以改善其自信的态度,学会接纳、互动和建立与同伴的正面的关系。其他与会代表也就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兴趣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刘畅认为真实性学习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应借鉴国外的理论、实践和评价方式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的转型,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资源,以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王朝霞在解释学的视域下,通过几个音乐教育行动研究案例的分析,提出如何在肯定参与者的“前见”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理想的对话环境”,达到双方的“视域融合”,从而建立一种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研究关系;黄宇认为音乐教育视域中的麦氏人格类型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家(艺术家、教育者)人格类型研究以及音乐偏好、专业(器乐)选择、创造力与人格类型相关性研究等多个方面。赵玉卿认为目前我国音乐学的学科发展存在着学科和专业方向发展不平衡、“同亲繁殖”、师资队伍的“断层”、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牟艳丽以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实践教学改革为例,分享了“三环融汇、一线贯通”理念在音乐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杨晗誉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新疆五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相应策略;田雯雯运用问卷法调查了山东省省属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曲谱指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方法与建议;陈孝余结合实例详细解说了创设音乐聆听导视图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创设的方法与过程;覃展鹏研究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讲授法”与“发现法”之“度”的把握,认为其关键是把握讲授的“量”与“质”的升华之间的关系;周文娇认为现代乐理可以作为20世纪音乐理论教学板块的必修课程纳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并对其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赵去非认为综合艺术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想与观念,注重学生艺术教育普遍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活动;董伟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途径,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及提高全民族美育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赵怡然结合科达伊、奥尔夫、达尔克罗兹三大世界音乐教育体系及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探究适合儿童的音乐记忆训练方法;郝丽娟训练学生把拆分出来的单一线条式的音响效果以多人视唱的形式进行演绎,提高学生对于多声部音乐声部之间“协作”的理解能力;潘朝阳认为视觉艺术对音乐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看待和运用视觉艺术,是音乐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

四、结语

学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更是影响到传统教育的改革,也是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几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得到广泛的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环节中优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学校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完善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并不断的发展学校教育理念,完善实践体系。同时,也有助于信息化技术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机制的高效运行起到指导的作用,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规范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行为,以科学的标准来制定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此外,也可以对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进行提高,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充分展示出信息的作用与特点,这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体现在人力资源与财务的管理,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方式可以将教育的问题通过网络的方式来管理,教学中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状况直接显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教师的监督力度,在管理上也可以对资源合理的调制,向着公开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同时,对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也从教育的观念、课程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区域全面化与智能化。此外,也提高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有利于正确教育教学资源考法与管理工作的而进行,实现现代教育资源的共享,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

二、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建设,这也是完善教育信息化模式的重要前提。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步,应该完善校园信息化队伍的建设,按照新课改的要去来对队伍进行调整,对现有的骨干师资力量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为了加强校园教育技术工作的前提条件。可以成立相应的教育技术工作中心部门,由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一项工作进行负责。同时,还应该对领导工作人员给予重视,应该由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校长直接管理,相关的研训处、各个班级以及教研组等应该不断完善技术建设与管理网络的工作,以此来不断完善师资队伍,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管理。

(二)不断完善硬件基础设施

加大对校园现代化技术与资金的投入,为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奠定硬件设施基础,校园网络是影响校园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不断着手对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将校园网络完全覆盖到各个区域,形成规模化的校园局域网。同时,为了加强对校园网络的使用效率,应该不断提高学校整体信息化的运用水平,不仅要求教师可以对信息化设备进行高速的运用,对于学生也应该不断的完善,这种方式既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先进设备的运用,也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此外,就现阶段部分市场上的校园软件来看,虽然品种比较繁琐,但由于软件技术的开发人员对教育的实际应应用状况了解程度有限,这也就造成软件的实用性较差,难以有效的对其进行操作,更是无法在教育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来自主开发相应的软件信息平台,并对师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教育,从根本上推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校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还需要加强自主开发软件,教师课堂教学在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应该构建适合师生发展的软件体系,组织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对软件的脚本进行设计,在计算机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来研制开发新的软件,进而营造良好的氛围,还应该系统的培养学科教师,组织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并具有技术支持的教师来独立进行软件开发工作。

(三)在实际的基础上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随着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信息化管理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进行,可以加强业绩管理的集成度,校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实现了对校园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与集成化的管理,其功能比较齐全,对校园工作的诸多方面都有涉及,例如班级学生档案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教师任教状况等等。教师通过校园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方式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方便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在考试方面也有着较大的便利,教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这一模式来创建考试,并掌握相关考生的信息状况,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一录入,以此来掌握学生不同阶段的成绩变化曲线,通过系统自动分析的方式来讲考试状况及时反馈到相关教师处。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留守儿童以及单亲家庭等因素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为学生性格多样化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再教育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一卡通等系统的运用也为广发校园师生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便利。

(四)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

在现代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也会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运用的效率,所以应该加大培训的力度,定期组织相关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也可以通过座谈会、竞赛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理念。还应该对校内教师进行相关及时的普及,例如电子表格的运用、校园网络系统的运用、课件制作等等。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所以学校的发展也应该围绕信息化进行,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完善。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学校在立足于实际的基础上,应该不断的加强校园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在校园内部普及信息化,以此来保障学校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志码:A

新世纪,特别是2010年以来,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中也将信息化教育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它将信息化专门列为一章,作为教育改革的十项重点区域之一。随后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教育信息化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和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成立“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教育信息化的具体推进工作。从学校层面来讲,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小班化教学的不断推进以及本科教育支持与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学校信息化教育工作已得到深入发展。

为认清高校信息化教育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从而科学提出推进高校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本文结合信息化教育的相关理论,从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是在电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内高等学校开展电化教育相对较早。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部分学校开始利用电影、挂图、模型、幻灯等教学媒体开展教学,到20世纪80年代电影、录像、幻灯、投影教学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对解决当时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从电化教育到信息化教育的成功转型,信息化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其发展主要体现在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积累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尝试等方面,具体如下:

1.基本实现校园网全面覆盖

校园网的建设包括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部分学校就开始了校园网一期工程的建设,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基本上实现了E-mail、FTP、Telnet、WWW、BBS等网络服务功能。进入21世纪以来,部分学校又启动了“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建设工程”,加强信息整合与利用,丰富网络信息,着力构建数字化校园。截至目前部分学校重点公共区域均实现了无线网络(WLAN)覆盖,能够满足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苹果、安卓等)、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无线接入,有效地扩大了校园网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促进了校园网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了网络应用的及时性和灵活性。

2.现代化教室的建设与管理

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高校建设了各式各样现代化教室。总体来说,现代化教室建设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学校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计算机、高清晰投影和无线话筒等多媒体设备。(2)部分学校已安装了自动录播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便捷地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并进行网络资源共享,从而让知识共享成为可能。(3)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建设卓有成效,交互式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电视等设备,其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3.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这为教师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中进行课程建设、教与学互动以及教学过程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此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使得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与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4.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积累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主要包括:(1)精品课程的建设,截至目前高等学校已建设了大量部级、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这些课程都具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和文本材料。(2)社会性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部分教师利用社会性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经建设了大量优质教学资源。(3)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随着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另外,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正在系统、有序地推进。

5.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信息化教育工作推进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过程中进行着不断的尝试。(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部分高校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自己的课程,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便学生在线学习。(2)课堂投票互动系统的应用。近年来课堂投票互动系统逐步在各大高校进行了推广与应用,其应用增强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反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3)电子白板等交互式媒体的使用。随着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电视等新型教学媒体在中小学的成功应用,部分高校也开始注重这类媒体在小班化教学等过程中的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现状梳理,了解到截至目前部分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已初具规模,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技术条件不成熟、不稳定,管理、使用混乱等诸多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受多年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很难接受信息化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只是形式的改变,只是个花样,对提高教学质量并无明显作用。加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需要教师掌握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这也是阻碍他们使用信息化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网络、教育平台等硬件设施的支持,更应该注重信息化教育理论水平的支撑作用,以及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忙于教学、科研等方面,很少有时间去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践信息化教学。

2.规划不合理,软硬件建设不完善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使用初期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设计的合理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等,具体如下:(1)校园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目前,虽然已实现了校园网的全面覆盖,但由于部分区域网速太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2)课程设计缺陷。近年来信息化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是精品课程的建设,它的建设对推进教学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课程建设标准不统一,维护更新比较慢,很多课程都没有互动模块,师生难以共同参与到网络学习过程中来;其次,精品课程的建设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使得精品课程应用率比较低。

3.目标不明确,缺乏长效使用机制

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结果是实现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创新。[2]要实现这样的结果,信息化教育手段必须要持续、高效地应用下去。当前信息化教育给学者的总体印象是:一旦有项目或任务推动的时候,教师或教育支持者可能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当这一项目或任务结束之后,很多老师还会回到以前的传统教学中。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积累和信息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发展具有间断性,难以形成长效的信息化教育使用机制,阻碍了信息化教学工作推进的效率。

4.缺乏理论指导,难以深度融合

信息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在信息化理论的指导下系统推进的过程。只有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深入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教育。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我国著名电化教育家南国农认为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乘以现代信息技术,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图所示。[3]

当前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只停留在浅层的机械式应用层面,在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很少考虑相应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演示文稿的展示功能,这也只是黑板的转移,没有实现技术的深度融合。一些网络课堂也只是学生单向的观看,教师很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师生互动,几乎没有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因此在信息化教育开展过程中,信息化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显得特别重要。

5.支持体系不完善,缺乏对教师的引导和支持

传统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广的方法主要是教师培训,通过教师培训我校在推广信息化教育手段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我们看到由于专业背景、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加之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重的科研任务,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所以,通过教师培训在信息化教育手段推广初期效果较好,但难以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因此,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时候,相关教辅部门对教师的引导和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还没有相应的措施或机制来鼓励掌握信息化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教辅人员直接参与到指导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中来。

三、推动信息化教育发展策略

在分析信息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信息化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教育相关理论,笔者从助教团队建设、政策支持、教辅单位管理、信息化教育研究及评估等方面提出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加强助教团队建设,增强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开展、管理不仅高效,而且对学生本身也是极大的锻炼。近年来助教团队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且在助教团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调查发现,当前助教的工作主要是协助教师的日常工作,在推动某门课程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为提高助教对信息化教学支持,笔者认为助教团队的建设应从如下方面予以加强:首先,大力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助教的信息化教学协助能力。其次,通过任务驱动,促进助教直接参与信息化教学过程。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助教安排一定的任务,包括:协助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帮助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施、组织学生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等方面。第三,将助教支持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工作量纳入考核指标,以提高助教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营造信息化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信息化教育工作的进程,为落实这些政策,学校需从如下方面做起:首先,学校需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自身需求制定相应适合学校条件的信息化教育政策。其次,设置专门的领导班子来领导和督促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开展和落实工作。第三,组建相关政策落实的团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具体工作。第四,校方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授课。第五,加强校内相关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开展各个环节畅通无阻。

3.加强相关辅助单位的建设与管理,为信息化教育提供相应支持

学校教育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与设计师

校长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管理者,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方面的领导。校长对于教育信息化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在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决策和行动。因此,校长首先必须对教育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然后才能对学校信息化发展有正确的规划与设计。

(一)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硬件规划方面,除基本硬件外,还应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对后期的进一步发展有所预期。校园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实现网络全覆盖;视频监控、校园广播分区管理控制无死角;“三通两平台”建设要到位;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通过MAC和IP地址捆绑,监控到每台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对公共使用计算机除还原功能外,还可通过广播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二)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完善教师交流平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减轻教师课业负担,同时,鼓励教师进行合作学习、经验交流,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求共同发展。

(三)建立全方位交互平台,促进学校教育发展随着法制观念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生、家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与教学中已成为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与监督越来越强烈。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要积极创建各种沟通平台,如校园网站、家校沟通OA、家长学校QQ群、微信公众号等。通过畅通的交互式平台的建立,及时发现教育教学问题,聆听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建议与意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宣传与推广者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要对现代教育技术有很强的敏锐力,时刻关注科技最前沿的产品,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发掘、发现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并加以推广。从软盘、U盘、移动硬盘、手机电脑两用U盘到云盘,存储技术与手段的变化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当多媒体平台被广泛使用时,教师离开鼠标则无法操控课堂,被“困”在讲台上,无法深入学生群体;而翻页笔的出现,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基于此例,我们应该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必须以敏锐的视角去发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软件方面,现在的教育网站、学习网站以及各种教育APP五花八门,哪些适合学校使用?哪些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必须有明确的判断。与其说态度决定未来,不如说决定决定未来。因此,必须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育资源,再加以积极推广。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践行与引领者

校长的观念能够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校长除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率先垂范,成为教学改革与信息化教学的践行者,身体力行做好课程开发、资源利用工作,以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对独立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却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英语课堂的EnglishReport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录制下来,通过QQ群,及时传递分享;学生可以在家将录音作业、视频作业及时发给老师。比如现代教育技术的佼佼者———翼课网,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只有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实践中,才能引领教师“跟我冲”,而不是“给我冲”。也只有这样,才能切身体验哪些技术、理念、手段对学生和教师有利,哪些值得推广实施。

四、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者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其中包括学生和老师。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不可否认,只有更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因此,校长要开发好教师这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成长。要在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中级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校教师的年龄特征等,采用灵活的辅导与培训方式。一般来说,青年教师、信息技术老师和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老师在信息化和学科整合方面走得比较快,中老年教师适应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相对较慢,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育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因此,不妨成立以青年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教师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团队,通过该团队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刺激中老年教师主动学习运用信息化教学。同时,由该现代教育技术团队担负起辅导与培训任务,随时解答、解决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将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集中重点培训,让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成长,在需求中主动提升,形成以新促老、以老带新的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发展模式。

五、信息化发展深层次功能的发掘与思考者

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为学校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管理者除了关注信息技术及其使用外,更应关注“互联网+”的发展理念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思考。

(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否会被颠覆?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虽有诸多非议,但也有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与文化沉淀。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不能全盘否定,更不可能完全颠覆传统教学,它只能使传统教学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更加高效。

(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是说用电子书替换了纸质书就是现代教育,也不是说用屏幕代替了黑板,使用了计算机就是信息化教育。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信息技术,而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除了有在课堂上大量输入,让知识更加直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这个“教”的功能之外,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学”的功能。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探究问题,能够运用网络技术解决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三)互联网对学校教育带来的深层思考在现在没有手机就失去世界的年代,学生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低头族”为什么时刻离不开手机?有没有WIFI为什么成了最常用语?学生在网络游戏中,通过多彩的画面、刺激的音乐、富有挑战性的过关斩将环节设计,充分体验到克服困难带来的成功喜悦,在一关关的挑战中,游戏中虚拟的荣耀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低头族”们通过微信、QQ等满足自己的社交性需求,充分运用网络的“搜索”与“更新”功能,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主题,满足求知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借鉴这些问题的根源,引发广大学生、教师的好奇心,让其乐于发挥探究能力,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