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信息化保障(精选5篇)

  • 机关信息化保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基本内涵 军队财务信息化,就是在军队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财务体系建设、日常业务管理、资金保障供应、监督检查等环节,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深入开发与转化利用,全面提高财务保障供应效能,加速军队财务信息化的进程。当前主要工作…

机关信息化保障(精选5篇)

机关信息化保障范文第1篇

一、军队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界定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后勤保障能力的关键。我们必须科学地确立其目标和任务,精心选择突破口,努力完成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内涵

军队财务信息化,就是在军队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财务体系建设、日常业务管理、资金保障供应、监督检查等环节,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深入开发与转化利用,全面提高财务保障供应效能,加速军队财务信息化的进程。当前主要工作是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的高度,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化财务;不仅要做到数字化,而且还要对财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进行开发与转化,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规范,使财务保障供应实现一体化、网络化。

(二)主要目标

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网络传输、精确保障、快速高效、安全保密。

网络传输是财务保障工作由手工工作、微机处理,逐步实现全军团以上独立核算单位在财务业务日常管理上实现一体化保障供应。它是财务信息化建设在纵向上,从总后财务部到部队财务部门实现网络化保障供应、管理;在横向上、从财务部门到有关事业部门实现网络化保障管理,并且实现无纸化办公。精确保障是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精确计算财务保障供应的任务量,按照确定的保障时间、地点,实施适时、适量、适地保障供应经费;快速高效是以网络化保障供应为目标,减少中间保障环节,实现财务保障供应的快速度、高效益,从而提高财务保障的综合效能;安全保密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组织实施的基础上,注意财务信息的安全,增强网络系统的整体抗干扰能力。

二、军队财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

军队财务信息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六个方面:财务息化保障体系、财务信息化处理平台、财务保障精确、财务保障可视化、财务保障设备智能化、财务人员信息化。其中,建立适应信息化战争求的财务保障供应一体化体系,以确保财务保障供的信息采集、传输、识别、存储快速高效运行。这个体系,在纵向上由总后勤部财务部战区联勤部财务部联勤分部财务处部队财务处(科、股)组成;在横向上由财务部门本级事业部门组成;开发全军通用的财务保障信息化处理平台,确保财务保障供应适时、适量、适地、有效,确保和后勤有关信息处理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为党委首长决策提供依据。无论是对部队供应的纵向上、还是同级部门实施保障的横向上,都要实现财务信息传输网络化,使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和使用一体化。

通过财务信息化处理平台,采集有关数据及时了解掌握经费供应情况,在保障好部队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实现精确保障,达到经费供应不过量、不少供的目标,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减少资金的周转和在途占用时间,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财务保障供应可视化方面,一是建立财务保障供应可视化信息系统、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之间借款、结算等环节实现可视化、使资金流尽收眼底、实现“透明”保障供应,促进财务保障供应快速、高效,同时也确保上级对下级在透明保障的情况下实施网上监督。二是紧紧依靠后勤信息处理平台和后勤业务部门信息化处理平台,对各种资产储运投送、管理等环节实时进行监督,确保资产使用管理合理、合规。

财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化,同时具有智能化功能,即这种信息处理系统能够运用各种财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财务保障供应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当好理财“参谋”,从而实现财务智能化管理。

财务队伍素质信息化方面,一是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要高,精通信息化技术和财务信息技术;二是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财务部门应配备信息化人员,积极适应财务信息化建设和保障信息化战争的需要。

三、军队财务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两入网、一入库”为核心的三项建设工程,即后勤财务保障装备野战“入网工程”、后勤财务所有管理机构“上网工程”、后勤财务综合信息资源的“建库工程”。

(一)后勤财务保障装备野战“入网工程”

后勤财务保障装备信息化就是在现有财务保障装备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使其能够入网,融入数字化战场。我军后勤财务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从技术角度可划分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因此,后勤财务保障装备野战“入网工程”,主要也应包括保障装备的勤务系统数字化、保障平台网络化、成建制装备“综合集成”和单件装备智能化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数字化是指将财务保障装备指挥、控制和操作中的语言、图像、文字和数据等信息转换成数字方式,加以储存、传送、处理和还原显示,促进装备与计算机的全面融合,提高财务保障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后勤财务装备网络化、智能化提供共同语言和技术基础的过程。装备数字化应以单件装备为基础,以作战系统或后勤保障勤务系统为基本单元进行研制、开发和建设,如战役、战术野战后勤指挥系统、数字野战医院、远程维修系统和单兵数字化系统等。

保障平台网络化,后勤财务保障装备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传统的“以平台为中心”建设向“以网络为中心”建设转变,重点研制和发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的网络化保障装备,保障机动平台将被赋予新的使命,不再仅仅是保障设备的搭载平台,而且具备网络节点的功能,平台间也可以独立组成一个局域网保障平台。网络化就是在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数字化建设基础上,将具有卫星定位、通信、导航等功能的微型数字化装置,以“嵌入”或“附加”方式对现有后勤财务保障平台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其“入网”融入数字化战场,成为整个作战体系的一个节点。

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成建制“综合集成”,是指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信息技术,按照全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将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系统与指挥通信系统、后勤管理系统、作战装备系统整合为一个综合大系统,以减少各系统间的功能重叠,实现整体保障效能倍增的过程、它是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网络化的高级形式。我军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综合集成建设,应借鉴美军做法,成立专门的装备综合集成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加强与后勤指挥管理、通信自动化、作战装备各主管部门的协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部队后勤和后勤部队,进行成建制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综合集成试验,对综合集成的总体建设方案,相关的软件、标准和规程,以及新的装备编配标准和组织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按照全军的统一部署,逐步实现全军所有部队后勤财务保障装备的综合集成。

单件财务保障装备智能化,其实质就是实现装备与电脑、通信系统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有机融合,从而使之具备类似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智力”和自动感应能力,因此,智能化被视为装备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美军认为,2025年其“目标部队”使用的未来作战系统,将由网络化的有人系统与无人系统共同组成,将无人武器融入有人武器系统是美军未来作战系统的最显著特点。美军开发研制的专门用于战场救治伤员的“警犬”机器人,可组成机器人救援队,具备自动寻找、发放工资、购物、救治和护送伤员等功能。我军后勤财务保障装备智能化建设,应以单件装备的故障自动检刚、工作状态自动监控、功能语音提示、环境自动适应等功能为突破口,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同时,开展无人保障平台关键技术的跟踪研究,为研制未来智能化财务保障系统提供技术储备。

(二)后勤财务所有管理机构“上网工程”

实现后勤财务管理机构上网,即机构智能的上网,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的各级后勤财务管理机构办公平台,在网上实现各级管理机构的财经政策颁发、宣传和会计报表、经费分配、统计汇总等职能工作;完善和开发各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总部和军区两级现有后勤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师以下部队后勤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由单机版向网络版的升级和换代,为各级后勤财务管理机构提供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根据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促进后勤财务管理体系优化。一是在纵向上建立总后财务部—军区、军兵种联(后)勤部财务部—联勤分部财务处—部队财务部门的纵网;在横向上,建立财务管理机构—有关事业部门(地方)的横网。二是建立扁平化的后勤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机构上网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减少后勤财务管理的中间环节,增强其保障能力,提高一体化保障水平。

(三)后勤财务综合信息资源“建库工程”

后勤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军队后勤财务机关、部队、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共同努力。只有精通后勤财务信息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机构及部门积极参与,后勤财务综合信息资源“建库工程”才能取得实效。

建立后勤财务综合数据库。依据后勤财务记账原始凭证、预算、决算等会计资料,由顶层设计单位统一建立一种格式、协议和标准的后勤财务综合数据库,明确各种信息采集、整理、储存、更新的责任部门,确保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动态性和规范性。

制定促进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在学科设置、科研力量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和经费投向投量等方面,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加强政策导向和需求牵引,营造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建立后勤财务信息化的通用标准和技术规范,首先,应对后勤财务信息化的常用术语进行规范,避免名词理解的混淆,为研究和探讨后勤财务信息化提供统一、规范的平台;其次,加快制定后勤财务信息化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是后勤财务各类信息系统和网络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是进行数据存储、加工、归档、查询的起点制定的标准。应重点规范后勤财务信息化元数据框架体系、元数据结构及语义、数据字典和信息资源目录等方面的内容再次,进一步完善后勤财务相关信息的分类编码标准,强化分类编码标准的动态维护管理机制。

修订现有后勤财务法规、制度和标准。按照后勤财务信息化建设要求,对现行法规制度进行修订,增加财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和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后勤财务信息化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实现所有法规、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载体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并加大宣传力度,确保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目前,我军建设正处在由半机械化、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时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对于军队财务来说,必须面对和正视军队信息化的现状,以积极姿态和高昂的精神来建设财务信息化,才能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

参考文献:

1、熊友存.军队财务管理专题[M].海潮出版社,2003.

2、陈平,楮华等著.软件设计师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GeorgeCoulouris,JeanDollimore.Distributedsystemsconceptsanddesign[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机关信息化保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后勤信息化建设;标准制度;安全防范;人才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科技革命、社会变革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信息时代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部队后勤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在后勤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信息化后勤就是“信息主导”的后勤,信息优势就是保障优势,提高以智能化、精确化为标志的信息能力成为后勤保障能力建设的核心。

一、后勤信息化建设

为了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资源实时可视、保障活动实时可控”的目标,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系统集成,整合现有信息资源,以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安全保密体系为支撑,建设综合集成、功能齐全、优化高效的后勤信息化系统,有效提高部队各级后勤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各部门协同工作的能力,为各级党委的管理决策提供高效、可靠的财务信息支持,为事业部门的正常工作和部队建设提供及时、准确的后勤信息咨询,实施智能化、精确化和军民融合式的后勤保障。

(一)实施智能化保障

实践表明,信息化条件下的后勤保障呈现了保障内容多、需求急、变化多、协调难、距离远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保障效能的大幅降低,进而影响部队进程。为此,部队后勤必须建立高度权威的指挥机构,依托智能化的后勤指挥信息系统,以大幅度提升保障效益、效率为目标,全面统筹军地保障物资;以后勤保障全程可视为手段,有效驱除资源迷雾和需求迷雾,实现后勤保障的高效可靠。

(二)实施精确化保障

实施精确化保障,首先是预计精确化。保障需求预计是后勤指挥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预计准确是保障准确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安全因素中,牢牢把握主要矛盾,以系统论、概率论等新兴理论为指导,以模拟仿真等现代技术为手段,科学预测不同情况下后勤保障需求,并据此集中统筹,统一计划。其次是储备精确。物资储备的精确化表现为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此,要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果,依托国家强大、完备的生产能力和企业、社会的储备能力,减少实物储备,增大技术储备,将精确储备落到实处。最后是配送精确。在准确预测部队后勤需求的基础上,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后勤保障力量,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战斗提供精确数量、高质量的物资技术保障。它与传统的物资补给系统最大的区别是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流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有效降低物资储备的规模。

(三)实施军民融合式保障

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实施多年,已经在基础设施建设、饮食、卫生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社会保障力量已经成为部队保障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使后勤保障系统的各个保障力量凝聚成综合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其整体保障效能,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保障对象增多、保障力量构成复杂的情况下对后勤保障实施统一指挥和统筹兼顾。要按照保障计划的规定,使各种保障力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产生一定的有序结构和功能,紧密高效地完成各项保障任务。

要充分认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是后勤领域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它不仅仅是一场信息革命,并不局限于对后勤技术领域的影响,而且是对后勤保障理念、保障体制、保障方式、后勤装备、后勤人才、后勤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改造。如果只是把信息化建设看成从算盘到计算器,再到计算机的工具变化,将导致认识上的偏差,其结果是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盲目追求购置先进设备,忽视后勤保障理念的更新、保障体制的改革和保障方式的创新等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造成信息化建设在低层次上徘徊,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信息时代的后勤保障活动将对信息流和物资流进行一体融合,从而发挥出更高的保障效能。后勤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从物流管理为主转变为信息流管理为主,后勤管理的模式也必须从粗放式、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转变。在工作中要以信息流引导与控制物资流和人员流,充分发挥信息在保障资源配置和运用中的主导作用,对传统的管理方法与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有效融合,要努力探索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找到适合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二、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一)加强整体筹划,构建后勤信息标准体系

后勤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保证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前提下获得的,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后勤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后勤信息化是一个不断生产、采集、交换和利用信息的过程,需要经历采集、识别、编码、分类、存储、传递、分析、理解、维护的复杂环节。在协作和分工越来越细的过程中,这一复杂过程不可能由任何一方单独完成,所产生的信息也不可能被任何一方独占。因此,为了使各类后勤信息系统间的数据紧密衔接,要尽可能缩小“信息孤岛”的范围,使任何一方的信息能够被其他方识别、利用,形成信息共享,必须建立诸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库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数据语义标准等一系列信息化标准体系,保证系统之间、数据之间和业务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加快整体效益的形成,降低集成改造带来二次投资的浪费。

要依据《武警部队后勤信息化顶层设计及标准规范》,依托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武警部队信息三级网,以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综合集成为核心,坚持自上而下、同一领导、同一体制、同一标准的原则和同一组织、科学筹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按照“科学、先进、实用”的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后勤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件系统建设,推进后勤信息系统与后勤保障装备的集成融合,真正实现后勤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努力达到保障需求实时可控,初步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后勤指挥自动化、后勤装备智能化、后勤资产可视化、后勤保障一体化。

(二)完善基础工作,确保后勤信息安全畅通

在信息的地位被提升到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信息时代,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官兵对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增强防护手段、完善防护措施对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提出了重大挑战。网络管理员的素质低下,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滞后,网络安全检查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障碍、信息差距等信息环境的复杂性,都直接威胁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影响着后勤工作的安全。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部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对现有或在建的信息设施与信息系统实施整体保护。

打牢信息安全的基础,首先要建立和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主要是要建立起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系统文档管理制度、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设备购置使用制度、系统开发管理制度、运营安全管理制度、应急情况处理制度七方面的法规制度。通过各项法规制度的综合效用,实现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防止和杜绝计算机犯罪,防范和化解来自于各方面的外部性风险、意识性风险、管理性风险和决策性风险。其次是加强后勤信息系统和网络运行的安全防护,建立有效的计算机防护体系,包括对计算机的访问控制设置、杀毒软件的安装、系统恢复、软硬件支持等。同时尽量使用国产计算机和自行生产的软、硬件。安装后勤系统的计算机不得同时接入地方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不得安装调制解调器、软驱、光驱和USB接口;终端机主机实行封条式管理方法,并制定专人维护、检查。最后是加强安全预警。通过计算机网络安全专业人士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维护,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或被攻击的迹象,及时发现问题,找到适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要建立预警系统,通过它实时寻找具有网络攻击特征和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数据流,实时响应和报警,阻断非法的网络连接,并对事件涉及的主机进一步实时跟踪。

(三)创造条件,加大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在信息化主宰地位凸显的今天,信息思维素质和信息思维能力已上升为战斗力的重要增长点和主导要素。要引导官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知识、提高信息思维能力、切实把信息素质不高这块“短板”补长,才能在推进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攻关破垒的尖兵作用。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不断加强后勤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过硬的后勤队伍。

加大后勤人才培养力度,一是要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信息化后勤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信息资源,通过积极从院校引进、脱产学习、在职培训等方法,提高后勤干部的信息化素养,完善基层单位信息网络管理水平。同时深化军地协作,在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上,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积极主动与军地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部门“联姻”,借助其知识、技术和资源优势为信息化服务,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建立部队院校、科研部门同地方信息产业部门、高校和高科技公司的交流协作制度,共同开发信息化实验研究课题。二是要适应信息化对后勤保障需求的新变化,充分挖掘部队自身资源。发挥部队各类信息骨干的作用,搞好传帮带;倡导官兵自学成才,组织官兵学习信息化相关知识;从思想理念、训练模式、训练目标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创新,切实促进训练,进而有效提升后勤的整体保障能力。三是要加强后勤人才信息化的环境建设。建立科学的用人标准,通过任前公示、岗位竞争等形式,让信息人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以创新能力、公正能力和为部队建设的实际贡献,作为衡量信息人才的标准;要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加快政策制度改革,为信息化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积极推进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加快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更需要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大力培养后勤信息人才,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促进信息高效流动,从而提高后勤整体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常新, 秦军.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及其结构优化[J].国防,2006(4).

[2] 夏鹤. 以信息化建设为牵引,大力抓好武警部队“四个基本”建设[J].国防 ,2005(8).

机关信息化保障范文第3篇

审计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我市及各区县政府、相关开发区管委会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克服财力紧张等困难,采取多种积极措施,拓宽筹集资金渠道,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审计,也发现以下几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区县和部门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不到位,个别险种存在应保未保和一些企业少缴漏缴社会保障资金问题;二是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审核管理不严,动态监督不到位,存在部分群体重复参保、重复享受待遇问题;三是部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不规范,存在违规使用、滞留和未及时上缴社保资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等部分社会保障资金或配套资金未足额到位问题;四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和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高;五是社会保障资金理财方式单一,基金保值增值措施不力等。

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社会保障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健全我市各级政府及开发区社会保障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市、区县、开发区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统筹安排部署、督促检查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和理顺人社、财政、民政、卫生等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各经办机构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明确市、区县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政府各主管部门、乡镇(街办)以及各相关单位在社会保障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责和分工,科学合理划分责任。三是要把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市、区县政府对各相关部门单位的综合考评范围,严格考核。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或挤占挪用、违规办理、虚报冒领、套取骗取社会保障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二、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规范和深化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是健全完善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机制和办法,消除政府管理中的信息孤岛。人社、财政、民政、卫生、残联等社保主管部门和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工信、公安、房管、工商、地税、公积金、国土等部门掌握的相关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做好审核、管理和监督工作。公安、房管、工商、地税、公积金管理等部门要积极、无偿的向社保主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管理信息,确保我市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市级社保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以公民身份证号为标志的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平台和业务信息处理系统,构建上下贯通、左右互联、信息共享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三是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社保信息化建设必需的资金。四是市级社保主管部门要积极利用公安、工商、房管等部门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社会保障信息比对联查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社会风险。

三、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业务管理各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以及人社、财政、民政、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业务的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专户的监督管理,落实有关资金审批监管制度,切实保障社会保障资金安全。二是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落实社会保障资金的优惠利率政策,积极探索稳妥安全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模式,拓宽社会保障资金保值增值的合法安全理财渠道,实现社会保障资金保值增值。三是要充分利用公安部门管理的户籍、车辆、人口变动信息,工商部门管理的企业注册登记信息,房产部门管理的房产权属登记信息,公积金主管部门管理的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税务部门管理的征缴个税信息等信息资料,进行比对审核与动态管理,及时解决社会保障待遇在申报、审批、发放、领取环节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业务管理。四是要加大社会保障政务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做到“阳光社保”。五是要积极实行规范完整的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确保各级财政社会保障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及时到位。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业务和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要积极构建统筹兼顾、分工负责、分层实施、相互促进的社会保障监督机制,发挥综合监督作用。

机关信息化保障范文第4篇

蔡 勇

(山东烟台 72283 部队)

程中的偶然现象,它是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一体化联合作战对

信息作战后勤保障要求的必然结果。从信息作战后勤保障发展的轨

迹看,由于受各时期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作战后勤保障经历

了由分散向一体、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迈进的过程。

一、信息作战进行一体化后勤保障的必要性

(一)新的发展形势要求信息作战进行一体化后勤保障。现代

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战争形态的转

变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和方法的变革。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我军信

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无疑是当前军事理论研究创

新的重点。信息作战在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将不再是单兵对单兵、单台对单台、单站对单站的离散式对抗,

而是各种信息作战要素联合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整体抗衡。为确保

信息作战保障有力,应根据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中信息作战特点和

发展变化,对其后勤保障模式予以新的审视。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

中信息作战的变化,满足信息作战保障需求,信息作战后勤保障实

现一体化是必然的选择。

(二)信息作战力量的一体化要求信息作战进行一体化后勤保

障。一体化联合作战中的信息作战力量构成多元,来源不一、功能

各异,既有军队的,也有民间的;既有陆上的,也有海上、空中、

太空的;既有正规的,也有预编、临时的。这些力量跨系统、跨军

种、跨建制,平时自成体系、分头管理,战时聚在一起,合力参战。

信息作战力量趋向一体化,各军种内部信息作战力量趋向打破军种

界限,将按照信息作战任务进行编组。各种信息作战力量之间无主

次之分,处于平等并列的地位。这就要求信息作战后勤保障必须彻

底摒弃“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平面线性”的传统后勤保障方

式,跳出以陆军为主、以地面部队为主的“圈子”,切实把各种信

息作战后勤保障力量聚集起来,进行统一调控,综合编组,合理使用,

形成“军、政、民”三位一体,“陆、海、空”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三)后勤保障层次的趋同化要求信息作战进行一体化后勤保

障。未来信息作战,战略后勤与战役后勤的严格界限将被打破,各

级后勤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首先是战役后勤与战略后勤指挥机构

的一体化。信息作战统帅部后勤指挥机构要派出强有力的指挥力量,

与战役后勤指挥力量共同建立战场联勤指挥机构。其次,战役后勤

保障与战略后勤支援的一体化。在战场联勤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

按照“大联勤”的思路组织联勤保障,努力实现战场后勤资源统一

动员和使用,战场后勤力量统一调度,战场运输统一组织,战场后

勤保障行动统一控制与协调。通过建立一体化后勤指挥自动化系统,

对保障活动的规模、跨度、节奏及时间、地点、种类、数量进行控

制,优化与信息作战部队后勤的衔接,使各级后勤更加紧密地融为

一体,努力实现信息作战后勤保障的“一步到位”。

二、信息作战一体化后勤保障应着重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观念。信息作战一体化后勤保障作为新生事物,

必将受到传统保障观念的阻碍。如何冲破思维定势,打破“条块分

割”模式,关键是要针对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本质特征,从

信息作战一体化战场的实际需要出发,确立整体意识,构建一个适

应各种保障力量聚合,适应各种保障能量释放,适应各种保障资源

优化配置的组织体系。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信息作战后勤保障上实

现一体化,才能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调控信息作战后勤资源,取

得1 + 1 2 的效果。

(二)构建新体系。建立信息作战一体化后勤保障新体系,要

根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总要求,综合考虑信息作战部队的规模、

编制体制、后勤实际等,并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实施高度集中统

一指挥,有利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保障资源,有利于增强后

勤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保障效益。具体地说,应按

照区域保障与建制保障、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相结合的联勤保障体

制,根据信息作战力量编组和保障任务需求建立。通常可设置信息

作战集群后勤——信息作战群后勤两级保障环节。通用保障,通常

按照划分的保障区对各信息作战群统一实施;专用保障,由军种建

制系统对各信息作战群分别实施,必要时组织军种之间专用保障的

相互调剂与支援。构建与一体化联合作战中信息作战相适应的后勤

保障体系,解决信息作战后勤保障多头对上、通专分离、分体运行

的弊端,关键是走一体化道路,构建信息作战一体化后勤保障新体

系。

(三)健全新机制。传统的信息作战后勤保障方式,难以适应

一体化保障“立体矩阵”式运行机制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作

战一体化后勤运行的新机制。引进商业化运作机制,可最大限度地

解决信息作战后勤保障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同时通过向社会分

流部分保障任务,既可缓解现实保障力的不足,又能大大加快一体

化后勤保障的进程;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赋予后勤系统相

当的通用保障力量和通用保障设施的调整使用权、后勤指导权和供

应管理权,以促进保障效能的不断提高;健全后勤保障资源的优化

配置机制,逐步把各军兵种信息作战部队的保障力量和设施纳入一

体化后勤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实行全军范围内

的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调整机构和职能,改按专业分工保障为按

机关信息化保障范文第5篇

而当前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保障工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三是信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信息,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十一五”期间,数据集中管理和各系统的整合将成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趋势,系统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就变得愈发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信息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因此,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应对信息安全的挑战,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步实现信息安全。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健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信息化也关乎国计民生。作为部级电子政务的重点项目,金保工程从信息化的角度实现劳动保障部的两个主体业务:劳动就业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在中办17号文件下发后,金保工程一期正式启动,至今已有三年,金保工程一期计划在2006年底全面竣工。在金保一期全面展开,重点项目即将开花结果的时期,深入研讨关于劳动和社保信息化的发展,更有总结经验、承前启后的意味。

金保工程的建设内容可以用“

一、

二、

三、四”来概括,即一个工程(金保工程)、两大系统(劳动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三级网络(部、省、市)和四大功能(业务经办、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决策支持)。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城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为核心,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和基金监管,通过决策数据库及相关工具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服务,通过呼叫中心、网站、社会保障卡、触摸屏为参保人员提供查询服务,通过交换数据库为省级和部级相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

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中心汇聚了全国各地劳动和社保系统380个节点的数据,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将为今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进行宏观决策,便民服务提供强大的支持。

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从面向机构管理向面向社会服务的转变,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和服务一生”,仍是“十一五”期间需要面对的和完成的重要课题。

随着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数据的积累,宏观决策问题显得更加重要。今后,劳动保障部将考虑进行实用的宏观决策软件的开发工作,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宏观决策,通过统计分析和查询手段实现预警功能。

社保的网络是面向多种不同应用的网络,需要无故障,无中断地运行;社保的网络要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应对未来的应用的增加,有很强的扩容能力;社保数据的长期保存需要建设稳定的数据中心,还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灾难备份的机制等。

为了确保信息化工作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适应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任务,按照“完整、正确、统


宏观经济管理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