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宣传(精选5篇)

  • 市场化改革宣传(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现行盐业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体制改革精神,20年 月日,《郏县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下发实施。按照《方案》要求,撤销平顶山市盐业局郏县分局,成立郏县盐业执法大队,承担全县食盐安全及食盐市场的管理与监督职能,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县盐业主管机构盐业工作,…

市场化改革宣传(精选5篇)

市场化改革宣传范文第1篇

自2017年国家实施盐业体制改革以来,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科学制定具体方案措施,确保盐改工作如期顺利推进。我们郏县也是经过将近三年的艰苦努力与探索,圆满完成盐业体制改革工作。但由此也衍生出盐业监管体制不顺、人员分流情绪不稳、盐业市场经营混乱等诸多问题,都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善和解决。

一、郏县盐业现行体制与现状

1、现行盐业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体制改革精神,20年 月日,《郏县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下发实施。按照《方案》要求,撤销平顶山市盐业局郏县分局,成立郏县盐业执法大队,承担全县食盐安全及食盐市场的管理与监督职能,指导和监督检查全县盐业主管机构盐业工作,保证行业稳定发展,隶属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2、市场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盐政执法能力相对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食盐专营政策和政企合一的行业管理体制,盐业局和盐业公司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盐政执法工作也由盐业局和盐业公司人员共同承担。这些人熟悉盐业各环节工作、盐政执法经验丰富,对保障食盐安全、稳定食盐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盐业体制改革后,各级食盐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职能移交到所辖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食盐市场监管的人员,因无从事过盐政执法工作,对执法程序、过程等了解不深不透,经验不足,特别是对食盐专营渠道不甚了解,同时经费保障尚未到位。因此,当前急需加强盐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投入,真正培养一批懂盐、会管盐的执法队伍。

2、盐业专营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经营难以为继。县盐业公司年均食盐销量为吨。盐业公司在册职工 人,总负债万。因为食盐专营体制改革,原从业人员长达3年时间脱离公司,加之2017年以来,食盐销售市场放任自流,疏于监管,直接导致销售链条断裂,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足以支撑企业应对改革、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

3、盐改政策及食盐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不够。2017年盐业体制改革以来,各大媒体对盐改政策进行了宣传,广大群众对盐业体制改革有了一定了解,但不详尽,安全用盐意识不够强。有些群众把这次专营政策的升级完善,错误地理解为“食盐彻底放开,实行市场化运作”“谁想卖盐都可以”等,导致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动下,非法购进食盐,将非碘盐、劣质盐、甚至工业盐冲销到食盐市场;还有一些不法商贩抓住群众对食盐政策不太了解的弱点,在食盐市场上做起了以零售之名行批发之事等等,都为食盐安全带来了很大威胁。只有通过盐改政策和食盐科普知识的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真正理解盐改政策,真正掌握科学用盐知识,树立“少吃盐,吃好盐,健康用盐”的意识,才能助力盐改政策精准落地落实。

4、盐品宣传力度不大,居民知晓率不高。盐改深入推进,将加速市场化进程,各类盐品迎来发展契机。过去,在超市商店,食盐产品一般放在货架不起眼角落,且品种单一。现在这一现象已一去不返,满足各类消费群体需求的各类食盐品种纷纷出现。面对这种情况,由于受困于人员、经费缺乏等因素,对新盐品的宣传力度跟不上,导致群众对新型盐品缺乏了解、知晓率低。据调查,居民家庭基本在用海藻碘精制盐,其他盐品很少涉及。尤其是“三高”和“甲亢”患者,对专门针对他们开发的食用盐品一无所知。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盐政执法能力。盐业监管体制改革是全面贯彻党中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食盐行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以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做足做细做实食盐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移交后的各项工作。一是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执法队伍,把思想素质高、敬业意识强、执法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盐政执法队伍中来。二是加强盐业法律法规学习,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学习《食盐专营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盐政执法能力水平;抓好岗位练兵,尽快熟悉和掌握食盐安全监管业务,切实做到依法治盐。三是保障盐政执法经费,要保证食盐监管所必需的经费安排,防止食盐监管职能部门被动、拖延工作,出现监管“真空地带”。四是强化食盐市场监管。目前,市场盐品丰富,各级盐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市场准入机制,严把入口关。切实加大监管力度,持续开展打击制贩假盐专项治理,建立打击制贩假盐长效机制,加大涉盐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抓好食盐质量安全监管,让广大群众吃上合格盐、放心盐、安全盐。

3、经营整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一是鼓励县市区盐业公司实现经营资源整合,全市组建一个盐业集团,在各区县建立食盐配送点,优化行业结构,实行统一管理、配送,实现大营销格局,提升竞争实力。二是积极开展产销联合一体化工作,通过与食盐生产企业产销联合,提高整体实力。三是主动抓紧专营渠道尚有市场价值的宝贵时机,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引资与引制相结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减员增效、调整薪酬激励机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强化转型举措,引导企业转型发展,以“盐”为突破口,拓展非盐业务,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打造系统工程建设。

市场化改革宣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党报改革;目的;方法;新闻;宣传;不可分割;关系;探讨

党报改革一直是理论界在争论的热点问题,主要目的是想改变党报一直以来教条枯燥的形式,增加可读性,更容易贴近群众。但一直以来,新闻与宣传的界限较为模糊,直观印象就是“政府文件”的性质,发行量虽然很大,但实际阅读人群较少,党报中所要传达的精神与思想也无法被传播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其实质是要将“新闻与宣传的一体化”进行改变,让其交融得更好,除了理论,结合实践中的应用,求同存异,担负好舆论宣传的重要职能作用。

一、党报改革的目的:要实现宣传价值最大化

一直以来争论的党报改革,其主旨就是要增加报纸的品读性,提高其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抱有类似观点的一部分人认为,在早年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党报的存在是因为享有公费的订阅要求,且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所以没有经济压力,但伴随着我国的发展脚步,企业大面积改制,原有的管理方式受到冲击,公费发行压力较大,党报面临经济困境;与之相反的是,那些一直在党报分支下,以挂靠方式存活的一些都市类、晚报等类型的报刊,却以异军突起的模式令人惊叹,其发行量飚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基于此,可以看到党报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各级党报已经不得不考虑改革之路以推动未来发展。

从辨证的角度看,如果因为经济压力,就草率的将改革定为“增加品读性”与“提高竞争力”为目标,那长期看,党报又不免陷入市场化的误区,如同“晚报”或“都市类报”,目前,部分党报已经出现了向市场化同步的趋势,在内容上不再重视时政新闻,向社会新闻、娱乐新闻方面侧重。在这方面,党报不同于商业报纸,不应该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第一前提,党报要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改变原有的“文件”印象,以新闻事实为平台,将党政思想以温和亲民的方式实现其传播性。党报的基础还是应该注意新闻性,增加可读性与趣味性,扩大传播范围,提高阅读量,实现其宣传价值的最大化。

在这场新闻与宣传不断的争论中,学者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个难分难解的兄弟,是党政新闻中的特有现象。在政治斗争的尖锐时期,新闻与宣传相交的部分就会变大。可以说新闻与宣传是在相融与交错中不断发生关系的,而他们所相融的部分是一个变量,随着政治热度的热胀冷缩而改变。新闻随着文明的高度的发展,从国家消亡、阶级消亡中会从交错中变为并列,实现层次上的高度回归。由上可见,人类的历史长河不断向前发展,新闻与宣传的轨迹也不断改变,见图1。

图1 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发展轨迹

如图可见,新闻与宣传是历史下的产物,有一定的规律性,且只能适应,不可拒绝,党报就是特定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党报的改革要改变新闻与宣传上的误区,概念上的混淆,在尊重新闻的前提下宣传,保留交叉面,以新闻的形式传播思想。探寻良好的改革道路,追求新闻价值与宣传的和谐统一,以实现宣传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二、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不可分割,似两个交错的圆

新闻与宣传是媒体的两大基本功能,即新闻是传播新闻,但也要重视宣传,这是古往今来的一致理念,且中外皆同。而与西方媒体比较,中国的新闻事业又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其“用新闻宣传”的典型特点,这方面在党报中更加突出。但新闻与宣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各自的特征,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两方面的差异更加凸显,这也是新闻与宣传关系面临的现实。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到底如何?在一直争论不断中,曾经有“交叉说”、“包容说”“无差别说”以及“并列说”。如果用圆形来形式“包容说”,即大圆包小圆;而“交叉说”即两圆交错;“并列说”为两圆独立;“无差别说”则是同心圆。这一番结论基本在学术界达成共识,而“交叉说”也较为科学的证明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与宣传为两圆交错,部分重叠,却是两个独立体,在分析时,要重视其自身发展规律,不能将二者混淆。

新闻与宣传各自独立,这个特征表现在“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制作为报导,主要功能以信息输出为主;而宣传是传播的活动,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在观念上对人们加以影响,主要功能以观念输出为主。

新闻与宣传既为独立体,却又互有渗透、不可分割。从历史规律总结,新闻与宣传是历史与政治斗争下的产物,随着斗争程度热胀冷缩相互交替。所以我们在现代经济建设位移的同时,也要重新思考新闻与宣传的关系,重视新闻与宣传间的求同存异、不可分割性,实现其指导作用,在交错的关系中找到理论依据。

三、党报改革的方法: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

如上的分析更加坚定了新闻改革的方向,即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新闻与宣传交错不可分割的关系既明确了新闻与宣传的不同,又给党报的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的表现形式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要依据新闻的真实性。新闻是事实,是有价值的未知事项,并不是言论。从受众的心理上分析,他们愿意接受事实,进行自行判断,并不是一些有引导的言论强加在他们的思想中。而宣传要依附新闻事实,起到宣传效益,发挥党报的引导能力。

(二)了解与尊重受众的品位。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作风,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从内心里尊重读者,才能实现宣传的意义。

(三)重视排版。要想引起读者的兴趣,图文并茂的报刊是第一位的,重视视觉冲击力,重视创新,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党报改革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在改革中求发展,是未来需要我们不断探寻的主题。明确新闻与宣传的不可分割性,可以帮助我们在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支撑下找到改革的着眼点,在正确的道路上发扬壮大。

【参考文献】

[1]陈鹏.关于转轨时期增强党报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市场化改革宣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闻改革;新闻学术讨论;新闻观念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在新闻改革的30年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并非由领导机构有意识地组织,而是自发的,是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在新闻的实践中因遇到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而必然产生的。三次大讨论,都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系列的创新理论,从而带来观念的革新,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闻改革高潮迭起。

第一次大讨论:新闻与宣传关系,促进新闻媒体功能的多元

20世纪整个80年代,长达十来年时间,新闻界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大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引发这场讨论的导火线是当年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学生一组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文章。77级的学生在上了传播学课之后,就新闻与宣传关系展开了讨论。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全国最早开始传播学课程,传播学的核心是信息沟通,这在当时是全新的概念。新闻与宣传关系的讨论是中西不同理念的一次碰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课堂上的讨论,一群学生在内部刊物上的几篇文章,却在全国新闻界燃起了大讨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讨论涉及当时新闻界不能回避的尖锐命题――新闻媒体的功能,而此一命题又关涉当年中国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80年代初,中国改革中心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城镇大批企业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自此获得自主经营权。企业必须独立面对市场,信息成为企业经营的必需条件。企业如饥似渴地寻求信息,社会对信息的有效需求大大提高。

然而,我国的新闻业自近代问世以来的一百余年,出于救亡图存、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政治性媒体特别兴旺,商业性媒体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媒体的宣传功能格外突出。1901年列宁“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成为无产阶级办报的指导方针;运动确立党性原则后,宣传成为党办媒体的首要功能,甚至是唯一功能。新闻媒体上,大量信息因缺乏或者不符合宣传意图而被拒之门外,“信息”在极大程度上服从于宣传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有效信息需求的增加与禁锢传媒业功能的陈旧观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激烈碰撞,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大讨论就在这样的矛盾中一跃而出。

当时关于新闻与宣传的关系的大讨论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一是认为新闻与宣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新闻和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也即新闻是包括于宣传中的,从属于宣传;“新闻是一种手段,而宣传是这种手段的目的”。[1]当时颇为盛行的说法仿照了鲁迅先生“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认为“一切新闻固然都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并非全都是新闻”。[2]

二是认为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者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各有特点和规律;但在现实中,新闻与宣传两个往往交叉,有条件的联系在一起。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宣传是传播某种思想。人们对新闻需要的程度不取决于谁要宣传或谁要接受宣传,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新闻可以被作为一种宣传手段用来“说话”,但也要在满足群众了解当前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宣传。[3]“把新闻和宣传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的政治因素和传播者的主观能动作用”。[4] “既要宣传,又要提供信息,在党报工作中并不是相互排斥或互不相关的,而往往以信息来实现宣传,宣传中也提供大量信息”。[5]

三是认为新闻与宣传各自独立。宣传一定有偏见,如果利用新闻作宣传,新闻必然被歪曲,必然不可能客观公正。“新闻就不属于宣传,凡旨在宣传某种观点的文稿,就不配叫新闻”。[6]

这场争论延续了十年之久,逐步在学界和业界取得共识:不同媒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就整体而言,新闻媒体是以向社会传播信息作为其生存依据的,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的第一功能。1988年2、3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对全国新闻界进行新闻改革的抽样调查,大多数新闻从业者明确意识到“新闻工作的首要职能就是沟通信息”(占68.1%);他们坚决否认“任何新闻报道都应起宣传鼓动作用”(占64.4%)。[7]

这是新闻界真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促进了我国传媒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化,新闻事业由“宣传本位”转为“新闻本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需要求的多样化。大讨论推动了传媒业大发展,一批以提供信息,尤其是传播市场信息为主的经济专业报纸纷纷创办,广播电视也于80年代中期开始一分为二,兴办经济台。媒体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经济新闻唱起了主角,批评性报道成为媒体新亮点。信息观念迅速渗透新闻业务层面,客观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前瞻性报道在80年代中后期兴盛一时。新闻媒体功能的重新界定通过媒体结构、媒体内容和媒体报道模式的变化呈现出来,也推动了新闻工作者观念的转变以及受众对新闻业衡量标准和要求的变化。

第二次大讨论:新闻是否具有商品性?――新闻业走向市场的前奏

当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后, 中国的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1993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了《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规定》,正式将报刊列入第三产业。在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的新闻业进入市场似乎顺理成章;但实践中的突围却遭遇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新闻业市场之路欲走不能。学界、业界面对历来被视为具有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上层建筑领域的新闻事业,能否走向市场充满疑惑,导致了实践中的举棋不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围绕“媒体是否具有商品性、媒体是否能够实行市场化运作”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其激烈程度远超关于新闻与宣传关系的探讨。这是涉及新闻媒体根本属性的重大问题,是“中国新闻界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必然提出,必须正视,必须得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8]

这次大讨论中,新闻的商品性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的概念: “报纸的商品性”和“新闻的商品性”。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报纸的商品性就由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王中教授提出,经历了80年代和1993年前后的再认识,理论界和业界对报纸的商品性已几赞同并达成共识(何光生,1993;童兵,1994;刘保全,1994),所以这次讨论集中在对新闻商品性的探讨中,多方意见莫衷一是。

刘保全先生在《报纸有无商品性?新闻有无商品性?――新闻理论界讨论综述》一文对当时争锋进行了全面的概括。针对新闻商品性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新闻具有商品性,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观点以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学说为理论依据。童兵教授在《新闻商品性辩正》中提出,报纸的商品性不同于白纸的商品性;报纸的商品性有赖于印载其上的新闻及其商品性。无视新闻及其商品性而又肯定报纸的商品性,就会陷入报纸

商品性等同于白纸商品性的怪圈。通过考察精神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特征及机制,新闻具有一般商品的共性,也有以意识形态为主呈现的特殊性。[9]

另一种意见认为,新闻没有商品性,新闻不是商品,记者不是商人。“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多数”。[10]当时的主要观点认为,尽管作为新闻载体的报纸是具有商品性的,但是新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混淆。何光生在《新闻、载体、商品及其它》[11]中提出:尽管载体是一种商品,但新闻不是商品。只有将新闻同新闻的载体报纸、电台加起来并予以交换,才能考察它是否具有商品的属性或者哪一部分是商品。周善学强调,新闻是意识形态,不能允许商品交换原则渗透到新闻活动中;认为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商品的观点往往是基于报纸的某些商品属性来看问题。[12]

第二种观点之所以得到了当时更多数人的意见,是与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大环境密切相关的。第一,中国新闻业诞生的过程伴随着中国以政治为核心的氛围,新闻业历来强调政治功能、意识形态服务功能,商品性发展受限。传统观念中,新闻产品作为精神产品的意识形态性和商品性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几乎不能逾越。第二,长时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新闻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隔离,尽管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对新闻功能的重新定位,但旧有观念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排斥等使很多人认为新闻不需要市场,也不能走向市场。第三,新闻实践中出现的“有偿新闻”、“黄色新闻”现象“印证”(放大)了新闻商品性可能造成的问题。

1995年,李良荣教授在《15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13]一文中提出:新闻事业作为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同时,就其向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娱乐的功能来说,新闻事业属于第三产业。随后,在其《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中,第一次明确地界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即新闻业既具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理论支撑。

这一理论主张调和了方方面面的矛盾:认可新闻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即事业性,绝不动摇党性原则,确保党对传媒业的领导权;承认新闻业的信息产业属性,令传媒业能够理直气壮地把媒体当作产业来经营,走向市场。传媒业双重属性的提出,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新闻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对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性质、归属问题做出的全新界定。

与理论上对新闻业属性探讨并行不悖的,是实践中中国传媒业自90年代初开始迈出的市场化步伐,即传媒的大众化道路。这条道路尽管最初并不自觉也有迟疑,但是在政策的保障、理论的支撑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步清晰,不断完善。媒体纷纷摆脱了对财政津贴的依赖,积极发展经营,自负盈亏。报纸的大众化之路经历了周末报、晚报、都市报的三次热浪,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电视业推陈出新,自身标榜以“新闻立台”与“娱乐立台”的电视媒体齐头并进,不管是新闻节目还是娱乐节目都力求贴近公众生活,满足公众需求。这些尝试与发展都必将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新闻业双重属性的本身也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媒体的实践过程中以多方利益的冲突呈现,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好新闻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如何确保传媒业与生俱来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成为新一次讨论的焦点。

第三次大讨论: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的新闻专业主义

在我国传媒业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传媒市场走向繁荣,不论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经营层面,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媒体被束缚已久的产业属性在市场化大潮中被过度释放,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与社会的文明进程背道而驰,对传媒业的批评与指责声不绝于耳,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受到严重质疑。这些问题既与我国传媒业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广告、片面追求发行量与收听(视)率有关,也和新闻从业者本身的社会责任缺失、职业操守淡漠密切相关。2003年发生的繁峙矿难中的“金元宝事件”燃起了学界和业界对“传媒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高度重视,引发了新闻界称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大讨论。“经过20多年的新闻改革,建立新闻专业的信念、伦理和规范,已经成为新闻改革过程的新闻时间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14]对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业社会责任的呼唤成为学界探索传媒业摆脱商业束缚道路的热点。

这场讨论与前两次讨论相比,并没有太激烈的意见争锋。“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解体后在新闻界内发起的“公共服务”信念,其在西方的产生与生长有着特定的语境与历史条件。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有着中国特有的背景和条件,其研究主要围绕客观性要求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两方面展开:

李金铨教授(1997)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中心内涵包括新闻的客观公正以及新闻职业的伦理道德两个层面,“香港媒介的可信度与其专业程度成正比”;新闻专业主义“赋与了新闻专业及其从业者应有的独立性格, 使媒介能够和外界政治或其他干扰势力相对地隔绝, 从而在大众之间争取比较权威的地位”。[15]

陆晔教授与潘忠党教授(2002)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强调的是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特征;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市场导向的媒体(及新闻)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共利益为基石的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是与市场控制与政治控制相抗衡、以专业只是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新闻专业主义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理念: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以及服务公众的自觉意识。在中国新闻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重构媒体和新闻从业者社会角色与功能、改变新闻从业者群体结构的作用”。[16]

展江教授(2004)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Objectivity),目标是服务于全体公众,在具有商业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机构中,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以此获得公众信任。“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是其主要特征。[17]

黄旦教授(2005)指出,“犹如新闻大致是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 记者是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 年代的社会创造”,由此新闻职业诞生;参照威伦斯基(Wilensky) 提出的一个职业转变成专业所需经过五个阶段(开始努力成为专职或全日制的职业;建立起训练学校;形成专业协会;赢得法律支持以能自主掌管自己的工作;专业协会公布正式的道德准则),尽管我们很难说出报业完成这一转变的时间阶段,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确定“新闻教育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新闻学研究是和报刊职业化或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相伴而生, 甚至新闻学思想以及研究实际上就是新闻实践的职业化或专业主义的反映”。[18]

由此可见,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体现,甚至有台湾的学者李瞻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一个专门职业所遵守的行为及道德标准。

[19]目前,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无论是内化地体现于新闻从业者自身所认同的职业理念,还是外化地体现在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都更多地是道德层面对从业者行为、思想作出的软约束,而不具有强制力,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新闻从业者能接受并贯彻职业道德的要求,以服务公众为己任。有效地确立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减轻市场化对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制定一整套规则来约束传媒业,也需要新闻从业者在其专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其职业精神的内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呼唤,就是对“公共利益至上”的专业理念的呼唤,也即对区别于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的大众媒体的利益诉求――社会责任的呼唤。只有这样,我们的媒体才能真正地被公众接受,服务公众,不再走向完全被广告商牵着鼻子走或者一味迎合公众低级趣味的极端。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的报纸、电视、网络几乎都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对灾情给予了及时透明的信息,大量的媒体人员赶赴第一现场,全国多家电视台及时推出24小时的滚动播报,为观众提供最真切的故事与画面,对灾情的报道充分体现出大众媒体的人文关怀。在2008年5月19日至21日的全国哀悼日上,各级媒体从报纸到电视到网络,都纷纷以黑白色调,哀悼逝去的生命,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大爱”。媒体对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不仅是让更多人了解到四川地区地震后的情况,彰显了赈灾过程中的人性之美,媒体还参与并主动发起对汶川地震的募捐活动,更是将整个社会的民族凝聚力和关爱之情汇聚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新闻专业主义。

第三次大讨论的热潮还在继续。与前两次新闻界大讨论相比,第三次讨论的兴起有着不同的原因。关于新闻功能、新闻性质的探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国家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变革引发的探讨,以新闻观念的革新来引领中国传媒事业改革的前进方向;第三次讨论是基于中国传媒业市场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利益冲突而开展的,对新闻从业者如何应对商业赢利与服务公众的社会责任之间矛盾的理性思考,是中国新闻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结语

三次大讨论,引发了学界业界对新闻媒体功能、性质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带来了观念的转变与思想的解放。第一次讨论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由“宣传本位”转为“新闻本位”,传媒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第二次讨论确立了我国新闻事业“上层建筑、信息产业”双重属性,外化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管理方针,推动了传媒业与市场的融合与大众化发展道路;第三次讨论是传媒业对中国新闻事业现状的反思与对新闻业“公共利益至上”理念的理性思考,是减轻市场化负面影响的有益探索。中国新闻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在曲曲折折中探索着前进的方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三次大讨论的深刻思考与激烈碰撞。

参考文献:

[ 1 ]参见路明,《新闻、宣传同异辨》,刊于《新闻学会通讯》1982年第八期参见张平,《新闻是从属于宣传的》,刊于《新闻学刊》1986年第4期

[ 2 ]参见张铭清,《新闻与宣传――“非社会性新闻”浅探》,刊于《新闻学会通讯》1981年第八期

[ 3 ]参见葛迟胤,《论新闻和宣传的关系》,刊于《新闻大学》1984年第二期

[4]参见徐小冬,《新闻与宣传的本质区别――“新闻是手段,宣传是目的”质疑》,刊于《新闻学会通讯》1983年第十二期

[5]参见李良荣,《“信息热”和新闻改革》, 刊于《新闻大学》1984年第一期

[6]参见郑名,《新闻传播规律与宣传规律》,刊于《新闻理论与实践》1980年19期

[7]参见喻国明,《新闻改革实践的主体研究和发展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9年第2期

[8]参见童兵,《新闻商品辩正》,刊于《当代传播》1994年02期

[9]同8

[10]参见刘保全,《报纸有无商品性?新闻有无商品性?――新闻理论界讨论综述》,刊于《新闻界》1994年第2期

[11]参见何光生,《新闻、载体、商品及其它》,刊于《新闻与写作》1993年第7期

[12]参见周善学,《新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商品吗?》,刊于《新闻战线》1993年第8期

[13]参见李良荣,《15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刊于《新闻大学》1995年春

[14]参见陆晔、潘忠党, 《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刊于《新闻学研究》(台北),2002年第71期

[15]参见李金铨,《香港媒介专业主义与政治过渡》,刊于《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16]同14

[17]参见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的领悟者和实践者》, 刊于《中国经济时报》2004.12.27

市场化改革宣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政施工企业 宣传思想 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49-02

市政行业企业是城市化建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当前全国市政行业企业无论从经营规模、经营状况还是改制改组等各方面均处于重要的历史改革期。由于市政工程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管理密集型转轨,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量使用,市场经济新情况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基层企业目前的宣传思想工作难以达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紧紧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措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目前市政行业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市政工程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的市政施工企业成立的时间比较早,早期属于事业单位,很多人争相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了这一行业,但是随着市政工程单位改为企业以后,人员过多的问题凸显,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随之显现出来。市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缺少了自身的竞争力,导致经济效益不高,一些优秀的技术人员因为得不到预期的福利待遇,对工作失去信心和主动性,甚至有的技术人员的心思放不到本职工作上。

2.市政企业的人才无序流动

市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因为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形成有效的自我保护,还有的企业投招标不够规范,一些企业以外的个体包工头也纷纷进入到这一行业,形成粥少僧多的现象,很多人来分这个蛋糕的局面,一些个体私有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就想方设法的挖国有企业的墙角,以高薪聘请市政施工企业的专业人才到自己的企业,造成人才的流失。在利益驱动下,人才外流的现象让国有市政企业无计可施。

3.企业改革改制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人满为患,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吃大锅饭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国有市政施工企业虽然不断提出改革改制,但人事制度改革收效甚微。由于条件不成熟而未完成改制的国有市政施工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收入偏低,拉不开距离,干多干少相差无几的分配模式下,企业调动不起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特殊能力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新

相当一部分市政施工企业对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到位,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创新企业文化活动。在搞不搞无所谓的思想指导下,企业每年仅开展一些职工游园活动、小型运动会等,而且内容几乎一成不变。没有创意的企业文化,令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留不住优秀人才的心。

5.员工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近年来,建设主管部门针对施工企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员工培训的有关规定。从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组织培训以培训为由创收,每一次培训就是随便请老师轻描淡写讲几天课。参加培训的人员缺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考试时,参加考试的人员存在互相抄袭和代考的现象,员工继续教育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市场经济下市政行业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措施

治病要问根,针对目前国内市政施工企业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根本上破解市政施工企业宣传思想工作的“瓶颈”,就必须从创新上下功夫、找出路。

1.强化观念思路创新,使宣传思想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想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就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适应新形势的具体要求:

1.1改变旧观念,开阔新视野。千方百计地及时掌握职工思想的新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目的在于增强职工的政治意识、改革意识和发展意识,调动职工积极性,实现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1.2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企业宣传思想工作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重大活动、企业各阶段的主攻方向等,及时研究职工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手段开展职工易于接受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宣传思想工作有的放矢。

2.强化内容形式创新,增强和赋予宣传思想工作新任务、新内涵

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除了对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法制道德、廉洁自律等传统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市政施工企业建设任务的变化,不断注入企业发展的新内容、新要求,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3.强化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探索宣传思想工作的新途径、新手段

市政施工企业具有工程地点分散、工期紧、突击任务多等特点,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在方式方法上求创新,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3.1教育疏导法。善于捕捉职工思想动态,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要使职工认清企业发展方向,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参与企业的建设活动,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企业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2感情投入法。要带着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情感人,帮助职工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家庭等实际问题;引导职工处理好家庭与企业的关系,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3.3领导带头法。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双重本领,以实际行动为职工作出表率,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3.4谈心交心法。要采取谦虚、诚恳、耐心的态度,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职工的思想,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交流思想,消除隔阂,增强团结和友爱。

3.5典型激励法。树立先进层,转化后进层,带动中间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要紧紧抓住企业涌现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先进典型,运用典型引导,带动干部职工做好各项工作,增强学先进、争先进的意识,形成比学赶帮和激励向上的气氛。

3.6活动推进法。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职工,贴近工作,贴近生活,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开展各项争创活动、党员责任区活动、演讲比赛活动、文体活动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干部职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

市场化改革宣传范文第5篇

根据国资委党委的安排,为了加强全系统宣传队伍建设,更好地抓好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今天在这里举办国资委系统宣传干部培训班。培训班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和上级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精神,交流、研讨企业宣传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途经和方法,这是我们在座的宣传干部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而且,当前正处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黄金季节,各单位工作都非常忙,能够抽大家来参加培训,说明企业领导非常重视。我希望大家要珍惜这个机会,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认真听课,深入研讨,开拓工作思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思想功底。为此,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认清国资委系统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前,市里正在召开济南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也刚开过不久。在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张建国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去年的工作,*7年的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可操作性强,完全符合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篇贯穿“发展、关注民生”这个主题。《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6年工作中充分肯定了市国资委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到“首批列入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93.3%,轻骑、济啤、济锅等重点企业实现资产重组,9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国企改革推进力度、规范程度、综合成效全面提高。”同时,在*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中给市国资委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市国资委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首批监管企业改革改制,加快市直机关所属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进程。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派出机制和经营预算体系,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提高国资监管水平。”

市国资委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努力做好国资委系统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所下达的工作目标。具体措施是“围绕实现一个目标,坚持三个始终,抓好三项工作,全面完成国资委的各项工作”。一个目标,就是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基本完成第一批监管企业改革改制的任务,基本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改革改制的任务。三个始终,即:“三个一批”的改革思路、推进企业改革的政策、抓好企业改革的工作热情始终如一。三项工作,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抓好企业改革改制与招商引资、加快企业投入、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第二,对已改制完成的企业做好收尾工作,确保企业改革改制的质量。第三,在企业改革改制中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抓好融资工作,解决改革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现企业改革速度与质量的统一,企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统一。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资委改革改制和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是国资委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国资委工作目标,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为国资委的各项工作提供思想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环境保证。而且,*7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是大事多、喜事多的一年。今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上级相继召开的“两会”精神,抓好迎接党的十七大工作,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宣传等,宣传思想工作任务也非常繁重。

这种形势,为全系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创新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果。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改制和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进行,要加大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宣传力度,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工作,抓好"八荣八耻"的深入宣传,强化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建立。在方式方法上,坚持传统有效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手段相结合,坚持发挥党团队伍的带动作用与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以推动改革和发展为着力点,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下功夫,提高舆论导向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二、要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规律,努力学习,潜心钻研,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很重要的是把握上情、掌握下情,结合实际、研究规律,才能做到不失事、不误事,才能有的放矢和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当前,要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精神统领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三个代表”和十六届六中全精神为统领,要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要以“三个代表”和落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尺度。要认真总结多年来形成的基本经验,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适应问题,凡是符合“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的就坚定不移地坚持,凡是不符合的就坚决纠正,加以改进。

二是要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宣传思想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围绕国资委的中心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方式和方法、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寻求新的措施,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总结和取得宣传思想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我们一定要树立勤奋务实、高效创新、争创一流的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特别是在市委宣传部当前正在抓的典型宣传上,要敢争第一,抓出亮点,开创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要保持强烈的中心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坚定性,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都要做到思想敏锐,纪律严明,宣传什么,不宣传什么,什么时候宣传,怎样宣传,都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办。各企业要在党组织和行政班子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突出中心,步调一致,做到“鼓劲不泄劲,帮忙不添乱”,有利于推进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化和生产经营工作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建立,找准立足点,把握关键点。

四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努力把握新形势下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职工的思想情况,探讨生产经营和改革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需求,是改进工作、提高水平的重要前提。要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作为今年做好宣传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要深入车间、班组直接听取工人的呼声,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基层意见。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科学分析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找到工作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规律,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三、要敏于思考,勤于实践,打好根底,提高素质,不断提高宣传思想队伍的战斗力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在领导、根本靠队伍。我们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切实抓好宣传队伍自身建设。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一要强化教育培训和自觉学习。采取办班培训、辅导讲座等形式,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加强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学习,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理论的学习,全面提高我们宣传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二要强化队伍管理和目标考核。要从全系统抓起,从各个企业抓起,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抓好对宣传干部的量化考评。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提高宣传队伍的素质。宣传干部的素质包括多个层面,同志曾指出,宣传干部要打好六个根底培养六个作风:即: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根底、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念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廉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形势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同志的讲话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结合当前形势的要求和国资委宣传队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宣传干部的自身建设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素质。党的宣传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要的是必须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宣传党的先进性的先锋战士,这是体现宣传干部党员先进性的最重要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政治上要清醒坚定。只有自己站得稳,才能别人不动摇。必须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要求,善于从政治上观察问题,把握问题,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二是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要站在党的立场上,时时关心党的建设,处处维护党的形象,积极完成党交给的工作。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以基层工人群众为服务对象,把鼓励先进和普遍引导结合起来,为工人群众说话办事,自觉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坚持刻苦学习,提高理论文化素质。学习是提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素质的唯一途径。作为宣传干部来讲,学习就是工作,工作也是学习,大力倡导和推动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发展需求。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讲,决定成功的因素就是如何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提高的更快。因此,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国资委系统好的企业学习,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习。宣传干部是教育别人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更要带头搞好学习。一要带头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哲学、政经、党建和党史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宣传干部必备的理论基础,也是宣传干部知识素养的基本功。二要带头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各种知识。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信息管理、企业管理、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对外交往和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内在需求。三是要扩大知识领域,不断开阔视野。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不断丰富和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开阔视野,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带头学习各种知识,努力提高理论文化素质,在增强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系统性上下工夫,真正成为文化知识比较渊博、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实践运用比较灵活的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者。

(三)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工作能力素质。与时俱进是对宣传干部的基本要求,提高宣传干部的工作能力素质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对于宣传干部来讲,提高工作能力素质首要的是从提高宣传业务能力入手,全面提高自身的组织才能、表达才能,以及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组织才能,主要是提高能够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的能力,组织群众开展活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宣传群众提高水平,做到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出谋献策,当好参谋助手;善于发现、选树和推广典型,抓重点求突破,抓具体求深入,抓典型求提高,等等,这些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积累、锻炼和提高。提高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才会更好地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解疑释惑的作用,大大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从而更好地团结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提高我们认识客观规律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在实践中把握和运用好科学的工作方法。宣传干部就是要写好文章,做好报告,搞好活动,在吃准上头、摸清下头,了解外头上下工夫,善于将思想方法转化为工作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坚持求真务实,提高道德作风素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国资委系统企业的情况差别较大,而宣传思想工作本身也是点多、线长、接触面广,工作弹性大的一项工作,因此,不管是那个企业,处在何种环境,做任何事情,宣传思想工作者都要求真务实,以自己优良的道德作风实施宣传教育和发挥带动作用。当前特别要注重以下方面的道德作风建设:一是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党和政府明确要求、基层群众迫切需要的工作,一定要求真务实,切忌工作漂浮。二是要有务实的文风。提倡并身体力行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多深入基层群众、多体验普通工人的生活,及时掌握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全面了解和把握世情人情、国情党情和本地本单位实情,体现预见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工作水平。三是提高道德素质。邓小平同志说,“思想战线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宣传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宣传干部从事的是意识形态工作,理应做传承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理应做开风气之先河的表率,既发挥好真理的力量,又运用好人格的力量,生活中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事业中经得起磨练、经受住考验,努力岗敬业的模范,努力做维护团结的模范,努力做遵章守纪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