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精选5篇)

  •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沟通及师生沟通 “沟通”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日常生活中沟通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和结果不算沟通;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精选5篇)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生沟通;心理安全;审视;内在核心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11-03

一、沟通及师生沟通

“沟通”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使两方能通连”。日常生活中沟通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的;是一种过程,以发出刺激为开头,以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和结果不算沟通;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沟通就是指交往中的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走向等”。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沟通的实质是交流传递。狭义的沟通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沟通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因此,沟通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沟通与传统教育中的批评和惩罚都是有所不同的。从词性的角度分析。沟通是中性的,不含褒贬的意思,而批评和惩罚更多是对学生犯错误以后的一种教育方法,贬的成分比较多。师生沟通多是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给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对犯错误的学生提出改正的意见和建议,达到思想的一致或者情感的通畅。同时,沟通与批评、惩罚在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上也是不一样的。沟通通常有专门的时间和事先准备确立的内容,给予学生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开导,给学生的是正面积极的强化和鼓励;而批评、惩罚则不分时间和内容,给学生的统统是负强化,达到对学生错误的暂时阻止和教育。很多时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沟通和批评、惩罚最后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沟通具有很强的预防性,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始做教育工作,从而达到标本兼治。而批评、惩罚则是表面上教育了学生,其内部心理活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治标不治本。如果批评、惩罚运用不恰当,还可能给学生造成新的伤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隐患。

二、良好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

心理安全,指的是学生面对所处内外环境的景况持有的一种追求平稳、不受威胁的应对性心理机制,不需要有任何的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面对安全景况,如其所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应对心理机制,则其外显行为是和谐友善的。反之,其外显行为则会表现成为一种安全事故。可以把心理安全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所具有的一种不受威胁的现实状态”。个体或群体所生活的客观情境与心理安全密切相关,情境的优劣是导致心理是否安全的源头,当客观情境为个体或群体的内在机制所认知或体验时,就表现为一种“心理安全感”,它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解脱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关于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它着重强调主体的内在感受与体验,对外在情境的感受与体验的不同,决定了心理的安全或不安全状态,心理安全感是衡量心理是否安全的标志。

1 良好的沟通促进中学生信任感、心理和谐与心理安全的形成

沟通的本质在于思想与情感的传递和反馈,促进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良好、有效的沟通,永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平等基础之上,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一种互动,只有沟通者的传递活动,没有被沟通者的接受活动,不会产生沟通效果。因此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建立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感,在沟通中促进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在沟通中化解矛盾和误会。人际交往中信任感的建立,是实现心理安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人际沟通促进信任感的建立,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包含身心和谐、自我接纳、知行合一和人格结构平衡等内容;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地位发展、社会角色适应、环境安全感等内容;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两大内容;四是人与意义世界的和谐,包括拥有生活价值和拥有生活目标两方面的内容。保持心理的和谐与平衡是现代人优秀心理品质的重要体现,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所在。寻求现实状况与内在心理状态的协调和平衡需要人认知的调节,通过良好的沟通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自我与世界的全面和谐,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 从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因素审视沟通的意义和不可或缺性

中学生心理安全涉及其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从各个层面的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就能够为他们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的滞后、社会教育环境的历史性困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等方面。这里主要探讨后两个因素。

从学校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本身的弊端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因素的心理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在心理互动过程中既可能因为理解、融通、互助而产生安全感,也可能因为隔膜、拒斥、敌视而产生不安全感。教师肆意地指使、斥责、奚落学生,将可能产生“师源性”心理恐惧。现今学校教育本身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功利性教育目的阻断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校教育中大班额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众多学习差异巨大、性格和习惯不同的学生同处一个集体,要做好沟通工作难度大,对班主任和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不安全心理,恰恰是教师能力不足、缺乏沟通等所致。在功利性教育观驱使下,中学教育仍以“中考、高考”成绩为工作出发点和目标,缺乏对学校育人宗旨的落实。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问题在萌芽初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进而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固然学校因素产生的心理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的缺乏,学生的问题没有一个沟通、解决的渠道,心理安全缺少形成的平台。

从学生自己的年龄心理特点导致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审视沟通。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种“未完成 性”使他们在面对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时常常面临困境,即心理发展的“未完成性”在现代社会引发了心理安全隐患。面对纷繁的世界,不成熟的心理状态使得中学生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强化心理的自主选择是保证心理安全的有效途径。本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叛逆性很强,抵触父母的教育,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他们认为与父母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代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父母吐露,不愿与父母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封闭,因而产生孤独感。中学生自身的“闭锁心理”和缺乏来自家长、老师的沟通导致心理安全隐患的形成。通过真诚有效的沟通能够打开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搭建中学生与外界协调发展的桥梁,有效解决中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年龄心理特征的弊端,实现心理安全和健康发展。

因此,上述影响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因素,其核心内在根源是沟通的缺乏,使中学生出现内外的不和谐,进而产生心理安全的隐患,这种不和谐状况需要沟通来解决。这也说明通过沟通构建中学生心理安全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有效沟通能够较好地解决形成中学生心理安全隐患的各方面不利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中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宣泄内心的困苦,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构建。

三、新时期加强师生良好沟通的策略与促进中学生心理安全的思考

1 切实树立师生沟通重要性的意识

教育就是教育者(教师)的实际行动影响受教育者(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行善,学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形成一定的能力。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用实际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引导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是真正让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教诲,这样的教育过程才是有效的教育,否则再多的教育行动都是无效的、治标不治本,只会让我们的教育成效显得苍白、空洞和尴尬,让教师对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无助,进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

只有教师树立了沟通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沟通行为,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理解、接受教师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理解、接纳学生的想法和观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问题,为学生的顺利发展、成才、成功着想,才能真正教育、引导好学生。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内心的困惑得不到疏导、内心的委屈得不到发泄,内心的想法得不到判定而产生,要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就必须加强师生的沟通,让学生的心理安全应对机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发展和提高。

2 杜绝师生沟通中的“假、大、空”现象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切忌“假、大、空”现象,学生都是有自己主体意识的,有较强的分析、辨别事理的能力。空洞的说教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将矛盾激化,让事情发展到难以解决、不可收拾的地步;假惺惺的同情、怜悯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让学生鄙视老师进而恶意抵触老师。

3 注重师生沟通技巧

(1)学会积极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

传统的师生关系等级森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无条件地服从和接受,教师动不动就对学生施以指责、训斥甚至是威胁,对学生的观点施以教师自以为是的、正确的价值判断,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解读。新型的师生沟通,首先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让学生有机会畅所欲言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纵观许多暴力违纪事件,其根源很多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甚至对学生表现出十足的冷漠,让学生产生被遗忘的心理危机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产生心理安全隐患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时,静下心来平等倾听学生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地建立沟通渠道。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心理安全。

(2)无条件接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而存在。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必须首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人格,在尊重的基础上展开沟通和交流。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能心不在焉,或者是一边与学生沟通,一边做其他与当前沟通无关的事情,如批改作业、与其他人闲聊等。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不重视,那么在这样一种缺乏接纳、尊重氛围下的沟通永远是无效的,不能达到通过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真正目的。

(3)采取多元的沟通方式

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多元的,不能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仅仅就是和学生面对面的谈话,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通过书面形式对学生表达出鼓励和赞赏,“你的书写、格式非常好,坚持!”“如果你能主动跟老师、同学交流就更好啦!”在上课前可以用适当的时间与全班学生目光交流,对个别学生予以提醒和鞭策,让学生感觉上课时,老师的心和自己在一起,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和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和学生的心理恐惧感,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全。

(4)抓住沟通的“关键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众多的关键期,如儿童末期和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特别剧烈,即所谓的“心理断乳”转型期,这个时期恰恰处于学生的初二至高二阶段。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必须抓住这样的沟通关键期,有意识地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在初一阶段更多是具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多是服从别人的观点。不愿、不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进入初二后,学生逐渐步入了青春发育期,与人交往、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日趋强烈,作为教师,在初二这个关键期必须时刻注意主动和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

4 构建“家一校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沟通范式

教育的功效永远是在家庭一学校一社会共同作用、共同努力的合力作用下才能达到最优最大化。在构建学生心理安全,建立沟通渠道时,教师必须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与子女沟通的意识,搭建学生的亲子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和父母沟通。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有效的沟通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心理安全的氛围中袒露心机,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会应该承担对青少年成长的切实责任,加强正确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让学生形成一种坦然、理性面对社会和他人的良好心态。

总之,沟通促进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形成,合理运用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良好的沟通渠道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安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东娇,简论沟通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科学,2002(8),1:4-7

[2]许鹏,中介的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全国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fMl,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86-204,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

[5]傅军,高中生心理安全隐患的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2:55-57,63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第2篇

师生沟通 沟通问题 舒缓沟通 运作原理

沟通是学校满足教育要求、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而学校沟通的主要对象为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垂直关系为主,学前期关系最亲密的是父母,进入小学后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信任超过了家长”[1]。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巨大,且经历的时间长久。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项专门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并分析了该模式的运作原理,阐述了该模式在师生沟通中的意义及运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师生沟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师生沟通的特点

教学是两个活动主体相互交流、沟通、引导,以传递知识、情感、意志等信息为目的的交往活动,而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师生沟通来实现。师生沟通是师生之间为改善学习和生活现状、促进相互理解而进行的信息、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交流、共享活动。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这决定了师生沟通具有主观性、引导性、多面性的特点。

(1)师生沟通具有主观能动性

沟通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积极交流交换信息,彼此了解并理解对方的动机才能达到交流的基本目的。但现实生活中,教师一味指导、说教,未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或者学生一味盲从,将老师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路标,养成了将自己的事情交由别人负责的习惯。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效果。

(2)师生沟通具有引导性

教师在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着引导提示的角色,是沟通活动的组织者,但绝对不是沟通的主宰,教师不能带着高人一等的身份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教师应该将自己放置在一个理性、坦诚、成熟的位置上,积极为沟通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坦诚的环境;教师应该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的本质,积极为打开学生心灵世界做好铺垫。

(3)师生沟通具有多面性

同一个教师会在多个师生沟通活动中充当主体,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师生沟通的影响对象不仅仅是该沟通活动的两个主体,也可能是整个班级。一个教师在组织进行一次师生沟通活动时应该综合考虑全班的情况,适当顾全大局又不能忽视了具体的沟通对象,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本质出发,分析考虑各个学生独有的一面,从而科学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师生沟通活动,结合个体间的不同性格差异分别对待。

2.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1)从老师角度出发

大多数教师简单地认为师生沟通与日常的人际关系或非正式交流相仿,未能意识到这种沟通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特点,未能深刻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强,易于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内心形成以后的可逆性很低,加上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积累会在潜移默化中导致经验主义的形成,因此他们通常会习惯性地采用经验手法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例如,在与学生沟通交往过程中采取以下语言或行为与学生沟通,往往容易引发一些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重视的师生沟通问题: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中伤、归类、揶揄,给予泛泛之辞,不愿积极地聆听,随意指责与批评。

(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叶澜教授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也隐含了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而我们知道沟通是交往的基础,由此可见,沟通的质量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身心并未发育完全,他们的生理心理仍在变化,这使得他们具有不成熟、片面、极端的个性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沟通交往的需求更大,由于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得他们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例如:前后矛盾,推卸责任,无所畏惧,敷衍应付,自卑、放纵。

(3)师生沟通问题总结

师生沟通是一种双向行为,其影响效果也是双向的,但从个体身心角度来看,教师是成年人,相比于学生,教师受到的不良沟通后果的影响较低。一方面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较高;另一方面教师的社会阅历丰富,自我防御保护机制健全。相对而言,学生受到师生之间沟通问题的影响会比较大。不良的师生沟通问题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障碍、能力障碍等问题。因此,新的师生沟通模式――舒缓沟通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二、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原理

1.舒缓沟通的原型

由完形疗法的宗师费里茨・帕尔斯和家庭疗治大师维基尼亚・萨提亚提出,并在1975年由理查德・班德勒,约翰・格林德尔发展完成,可以使受导者重组其内心世界,从而在思想、心态及行为上有所改变的独特语言模式――检定语言模式,在全球各职业、学科领域广泛传播,影响并转变了一大批受自身信念、价值观、规条束缚,或总是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无法完整地从多角度认识世界的人。

而反观中国目前状况,尚未出现正式、系统同时适合本国教育情况的操作性强的师生沟通模式。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及教学实践,尝试将NLP最重要最基础的技巧――检定语言模式,运用到师生沟通行为中,结合对情绪理解及转换分析总结出一套基于教师为主体的适合中国基本教育现状的沟通模式――舒缓沟通模式。

2.舒缓沟通模式语言运作剖析

被誉为“华人世界的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先生曾在《重塑心灵》中说过:“话语,都始于内心层次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扭曲、归纳、删减三个程序的反复运用,最终形成一些有效的文字语言。”[3]本文结合国内师生沟通问题的实际状况提出舒缓沟通模式,该模式是以老师为语言操作对象,以学生为语言分析对象,通过初步解析学生的语言运作规程,收集信息数据、还原语言本意、消除陈旧局限思想,采用一系列语言询问引导技巧来分析学生语言背后的隐性信息和深层情绪的一种专门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语言沟通模式。

表1、表2、表3以列举师生沟通中出现的学生消极语言为分析对象,结合语言形成的阶段,分别从扭曲类语言化解、归纳类语言化解、删减类语言化解[4]三个方面剖析教师运用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

表1、表2、表3形象通俗地解释了舒缓沟通模式的运作程序,帮助教师们理解舒缓模式的运作原理,培养从简单的沟通交流中获取学生语言文字隐藏的深层信息的能力,准确抓住文字信息反映出来的负面情绪,从而接近学生的心理本质,最终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

三、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过程中的运用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心的沟通引导真教育的产生。”[5]根据人本教育的理念,影响成功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舒缓沟通具有师生沟通理论的优点,因此在师生沟通过程中也具有运用意义。

1.舒缓沟通改变教师以往的思考模式

教师对待事物的心态很大程度是由其接触的事物本身决定,而事物往往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教师不乐意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去理清学生问题的各种矛盾冲突,转而习惯以惯有的思考模式去处理面临的学生问题,但也正是这种惯性思维导致教师将印象停留在表面,而采取经验解决方式以达到快速处理的目的。

舒缓沟通则会帮助教师在交互使用三种语言化解模式时软化学生问题的根本,使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获得大量隐性信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信息),然后理解学生的动机,从而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各项问题。

2.舒缓沟通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在使用舒缓沟通改变了教师沟通心态以后,能有效地帮助缓解学生的顾虑,自然而然地暖化沟通氛围,让整个沟通过程的氛围坦诚、自由、和谐。使得教师更轻易地引导学生直面问题的本质,激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3.舒缓沟通帮助师生建立温暖真实的情感连接

学生内心是细腻的,同时也是敏感的,通常情况下,得知老师请他去进行沟通交流都会不由自主地心存顾虑,担心自己会受批评,这是以往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处理导致的通病。舒缓沟通则避开了以问题为主题的沟通方式,它关注学生自身,以老师引导为方法,以平等、自由交谈为方式,以收集话语背后信息、洞悉潜藏于内心的想法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轻松交谈活动。这种沟通模式旨在深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改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与学生进行舒缓沟通来准确清晰地察觉并分解学生潜在思想动态,教会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转换负面情绪为正面能量,进而实现科学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四、教师运用舒缓沟通进行师生沟通的注意事项

1.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舒缓沟通的基础是和谐的氛围。坦白、真诚、积极、关怀的态度是体现教师在乎学生而不是想控制学生的表现,要想运用舒缓沟通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除了准确了解舒缓沟通模式的语言运作程序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环境。坦诚、自由、和谐的气氛是师生沟通的前提条件,能让双方都感觉到安全自在,不会存在一方控制大局而另一方处于被主宰的地位,和谐气氛能使双方无须启动自己的保护机制。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这个状态下,个体脑里前额叶的理性中心(掌握分析思维、理解、解决问题和策划的部分)会更活跃,更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让舒缓沟通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达到最佳效果。

2.充分体现教师的亲和力和同理心

亲和力是一种和谐互信、互相影响的体验;是舒缓沟通的核心所在,能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是由配合对方潜意识的身体语言所产生。简单来说,亲和力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而同理心则是舒缓沟通的灵魂,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其次,要充分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最后,是让对方了解这种设身处地的情况。同理心使沟通双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经验感觉,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观念来看待事物,我们能够站在对方的处境来体会对方的行为,感受他所经受的独特感受,并把这种设身处地让对方明白。运用同理心能帮助原本完全独立的教师和学生意会一种不可言传但却能清晰感受到的内在思想情怀,从而保证了舒缓沟通在师生沟通活动中的顺利进行。

3.在沟通时注意积极回应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你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听进去了什么。好的教师应该在采用舒缓沟通与学生进行交流时,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体会和感觉。

当对方的响应不是你所期望的时,你便需要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检讨,并试着改变它,因为良好的沟通效果是你的目标,所以不能只考虑自己说得对和是否抓住了对方的真实意图而忽略学生的及时回应,教师要不断试探学生的心理体会和学生对意见的看法。如果得到的回应还是不能到达你预想的效果,那就继续改变你的沟通方式,直至你所期望的响应出现,然后,你应继续采用这个沟通方式,保持良好的沟通效果,直到理想的响应重新出现。

总之,教师的沟通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师生沟通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与学生建立深层信息联系,多方面了解体谅学生,从而为学生制定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并为他们创设最舒服安全的学习环境。舒缓沟通为教师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沟通模式,该模式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中莹.重塑心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4] 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5]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美]理查・班德勒.自我转变的惊人秘密[M].胡尧,李奕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7] [日]木村佳世子.图解NLP自我沟通练习书[M].连雪雅,译.台北:世贸出版集团,2009.

[8] [美]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M].谭洪岗,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9] [美]罗伯特・迪尔茨.从教练到唤醒者[M].黄学焦,李康诚,译.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0] 孟瑜.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J].天津教育,2004(10).

[11] 孙发利.交互主体论与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构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12]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5]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16] 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人际沟通协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过程。沟通协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相互交流的过程,目的是为了相互了解,达成共识。会计工作人员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与上级领导之间、会计与员工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并对此发送与接受的准确性,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其中,恰如其分和沟通协调效益是人们判断沟通协调能力的基本尺度。沟通协调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仅有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计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掌握聆听的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协调。

一、会计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现状

对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方面的调查显示:约80%以上的学生在人际沟通协调方面存在心理上的困扰,学生在沟通协调方面的心理压力甚至超过了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根据笔者调查发现,会计专业学生不擅长与别人沟通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说自话多,耐心倾听少。一些会计专业学生缺少基本的沟通知识,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换位思考。对于别人的帮助,能达到目的的便喜笑颜开,不能满足的立即言语相撞。与同伴相聚时,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高兴时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或抑郁寡欢,或乱发脾气。听别人讲话时,或是不断地插嘴,或是较真抬杠,或是毫无反应。在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圈子中,他们已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难与别人有真正的沟通协调和合作。

2.尴尬冷场多,主动话题少。一些会计专业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总喜欢隐藏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把自己封闭起来,惜言如金,从不主动涉及话题。与他们在一起,沉默多于交谈,气氛压抑,场面尴尬。有些学生是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更多的则是怯懦心理在作怪。他们羡慕别人侃侃而谈、左右逢源,却担心自己不善辞令、词不达意,因而往往驻足不前。

3.“人机”水平强,“人际”能力弱。现在一些会计专业学生可以游刃有余地操作电脑,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统帅三军、叱咤风云,可以在QQ,MSN等论坛上当“斑竹”、称“楼主”,洋洋洒洒地“灌水”、“拍砖”。现实生活中,他们似乎换了一个人,变得不愿说话,不想主动与人沟通协调。他们或对自己的相貌不自信,或认为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博,或感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害怕挫折和失败,特别是在权威、强者或一些口齿伶俐的人面前,经常感到手足无措,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戒备和敌对情绪,有时还会曲解别人的善意。长此下去,他们会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逃避现实,就会人为缩小自己交往的范围。

研究表明,主动沟通协调者与被动沟通协调者的沟通协调效果有着明显差异:主动沟通协调者更容易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而被动沟通协调者则相反。

二、沟通协调的基本要素与技巧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加强高职财经专业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基本要素与技巧归纳如下:

1.沟通协调的基本要素:目的明确、用心对待、让人认同。要谈吐讲究技巧,表述言语得体。要增进了解,相互理解。在沟通过程中,态度要诚恳,开诚布公、推心置腹,讲真心话,信任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自己诚实,对方才有可能讲心里话。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促进和谐。要真诚交往,细致入微。

2.沟通协调技巧:要善于倾听,适时引导。与人交往时学会掌握对方的思想,摸到他思想脉博,了解他的性格,熟悉他的优点和长处,注意用语言打开他“心灵的窗户”。简短谈话。要有感彩,人情味浓,使人乐于接受;要尽量少用书面语言,使人一听就懂;要掌握分寸,说话恰到好处,不能夸大其辞,言过其实。还可利用网上联络,更具时尚和快捷。

3.沟通协调手段:主要采用柔性手段,即通过感情、思想的双向交流,达到与他人的和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积极主动性和耐心。

三、沟通协调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有人认为沟通协调能力是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上天恩赐,我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其实,沟通协调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培养和提高的。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下面有几种途径可以借鉴:

1.做兼职。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兼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方式。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做兼职可以在短期内以最低成本帮助我们提高能力。

2.当志愿者。这是学生锻炼沟通协调能力又一途径。在艺术节、文艺周、校庆、县庆、交易会等活动作为引导员、会场联络员、组委会工作人员身份出现,可广泛接触各行各业的文化,学会和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士沟通协调交流。

3.参加社团活动。学校社团是培养沟通协调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学生往往有机会参加活动,像演出、知识竞赛等。学生可以尝试活动组织、节目主持等多种角色,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还能和学校各个层面的人打交道,使沟通协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4.参加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促销是较有挑战性的项目,因为它要求学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这样群众才可能接受调查并购买产品。这种勤工俭学能有效打磨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5.勤工俭学。部分勤工俭学方式也能有效锻造沟通协调能力。做家教时,如何让学生听懂你讲的课,如何让家长认同你,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得到提高。

四、结论

沟通协调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具体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情商是比某些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能力。不断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沟通协调水平,就能够帮助他们在奋斗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1]杨德忱,刘叙和.企业的市场营销与科技进步[J].中国科技论坛,2008(01).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第4篇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要让孩子得到更多的滋养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的阳光沐浴,家园双方应起到默契、合力、双方真挚沟通、交流教育、了解孩子的各方面动态,从而让家庭教育这个点、幼儿园教育这个点共同支撑起孩子的明天。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以班为单位的家园沟通主要是:

1、日常交谈:幼儿入园、离园接待时教师与家长交流,这是家园合作的有效、便捷的一种优势,也是家园合作的基础。

2、电话访谈:如果孩子未入园,教师不知是什么原因或需及时同家长了解沟通时直接进行电话交流,从而掌握孩子在家中的生活动态。

3、家长开放日: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及观看教育活动,了解活动的形式。

4、家长会:每学期本班有二至三次的家长会,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更好的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及我们的日常工作……

5、家园联系手册:用于记录孩子发展变化及家园交流活动的效果,提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及努力目标。

虽然与家园沟通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如果将沟通形式成默契他到预期效果还应多做努力。

一、沟通要及时、是沟通变成教育的一部分

及时的沟通能消除家长的“顾虑”,避免误会,许多家长送幼儿常带着许多的“顾虑”。比如:孩子在园能否吃饱,教师是否关注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怕得罪教师,有意见不敢提等。对此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交谈,揣摩家长的心理,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开诚不公的与家长交流看法。取得家长的信任,消除家长的顾虑,让家长放心。例如:孩子在园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应主动教师的告诉家长,千万不能心存侥幸,等到家长发现问题在询问,教师就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其二、中午睡觉时,她不感睡着,怕睡着了尿裤子,怕小朋友笑话她。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消除了孩子及家长的思想顾虑,并了解孩子的自尊心很强的特点,同时在午睡前提醒孩子入厕。再如:班上的孩子生病、尿裤子、喂药等,虽然的工作中的小事情,沟通及时不仅可以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甚至是感激,也就拉近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沟通是了解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得到孩子这颗小树在启蒙教育这篇土壤中茁壮成长。

二、沟通要讲艺术、艺术的沟通会产生艺术效果

沟通如果不讲究方法,就会给对方造成误解,就会使下一步的工作在无形中设置了障碍,首先在交谈时避免伤害家长的自尊心,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一般都在孩子入园或离园时进行。我班的乐乐经常喜欢动别人的东西,家长也发现几次,就这一问题,我单独与家长进行了交谈,我用很平和的态度说:“我知道你因孩子在园的这种情况放心不下,别着急,孩子还小,多给他讲道理,千万不要打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偷东西,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双方都努力,提醒孩子的言行,就会很快克服不良习惯。果然,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家长露出了轻松愉快的微笑。其次应先报喜,后报忧,本班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以前在某市的一个幼儿园,老师每次见面反映孩子不好的地方,他认为对他的孩子有偏见。”确实,教师如果经常向家长告状。势必影响家长的情绪,导致家长不愿意和老师沟通,并产生对立的情绪,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幼儿的点滴进步都要告诉家长,报喜说明老师关注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的提出问题所在,能提醒的就不要批评,如果要批评,之前应对孩子进行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再说,如果在……方面加以改进的话,就会更好了。

三、沟通要有区别、促进家园中和谐

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感沟通;途径

沟通过程不是单向的,沟通是信息传达和反馈的相互交流过程,信息流的往复循环是沟通的基础条件,所以说这是一个双边活动。沟通的方式不是简单的说和听,还需要有肢体语言的参与,尤其在体育教学中的手势、动作、表情都可以为沟通服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语言教学不能完全体现意图时,一个动作展示的非语言方式却能够让学生立刻明白。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行正确学习是职责所在,选择正确方法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效果,以达到教学目标。正确有效的沟通既能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所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沟通技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点,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加强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自身能力

在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们愿意接受的是责任心强有亲和力的教师,且能够与之深入沟通和交流。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在同学中间树立良好信誉和威信,还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言传身教。渊博学识、较高能力、良好修养、积极态度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等都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基础因素。这些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学习和提高:

(一)求真务实,不断学习

作为教师,要能够真实客观的认识自己。对个人知识和能力要有自信;要正确审视自身,不避讳缺点和不足。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积累经验。在体育转型的今天,高校体育教师应从“经验型”转变到“科研型”,通过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了解和掌握当前发展趋势、方向,提升体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保持良好形象

《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到,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孔子强调当政的统治者要行为正当,但用到教学之中也同样适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十分注意,教师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和语言,乃至举手投足,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是否能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喜欢具有良好体魄、谈吐优雅、诙谐幽默的教师,这样的教师进行授课,学生会心情愉悦,并受积极向上精神感染,对体育产生情感倾向和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反之,倘若教师衣着不整、无精打采,甚至体罚打骂学生,会使学生厌恶或抵触。非但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使之反感,并拒绝与教师沟通与交流。

二、提高沟通技巧

沟通即交流或共享,这需要很高的技巧。与人交流巧妙地听和说,而不是无所顾忌地谈话。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尤其当前90后大学生,长期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待物,加之受网络、影视等多元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特点后,教师可以凭借这些依据,有针对性的提高沟通的技巧。

(一)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

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特权思想,要求学生在面前必须绝对的服从。实际上这是传统教育的一个误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老师与学生应该是朋友,是伙伴。平等关系下,才能够建立信任,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布贝尔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相互的接触。”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互敬互爱、感情融洽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创建和谐氛围,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关爱学生,以情动人

有人认为,专业教师只要在课程教学部分做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不用过多去考虑,其实不是,想要与学生真正做到互敬互爱是需要以真情实感来对待学生的。心中想着学生,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交流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和赞美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多展露一些微笑,多给予学生一些表扬,展现出教师爱的情绪,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亲近的心灵感应,才能自然而愉悦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才能激起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热爱体育、追求体育,全面健康发展。高尔基教导我们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生交往不完全是顺利的,偶尔也会有不愉快或者冲突,一旦发生时,教师要冷静面对,提醒自己以相互尊重的态度维护彼此的立场,不能生冷硬的处理,最好不要在公众场合公开指责学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彼此尊重差异的想法和寻求兼顾双方意愿的方法。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作为体育教师,寻求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方法,这种方法真诚的关爱,给予学生理解和信任,使学生得到激励,产生奋发学习的力量。

(三)建立互动模式,扩大沟通渠道

在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根本。建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既要尊师重道的形式,又要有亲师乐道的效果。对学生尽最大可能性做到多关心、多说服,少批评、少命令,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能够把对教师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师生良往和知识信息的传递反馈促进情感交流,良好情感互动会对师生关系发挥助推作用,倘若师生之间形成合力,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这需要教师创造机会进行沟通增进了解,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教育的目标。针对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沟通的新方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还要尝试在网络上与学生沟通,电子信箱、微博、QQ聊天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的交流。

三、结论

总之,沟通是师生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通过这种途径,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的教学目的。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教师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持。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畅通渠道,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