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精选5篇)

  •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精心组织实习前的培训和心理辅导护生到医院实习前,由科室精心挑选和组织带教教师深入学校,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临床护理要求,制订出“院校联合模式”培训计划,开展情景培训,重点针对护生到儿科实习可能遇到的常见困难和问题及应对方法开展心理疏导,讲…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精选5篇)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范文第1篇

1.1方法

联合组护生采取院校联合带教。带教教师提前介入到护生所在学校开展前期心理、理论、操作培训;邀请学校教师与护生共同到科室体验实习过程;体验结束后,医院学校共同分享护生的实习体验经历,总结护生的成功与不足。具体如下。

精心组织实习前的培训和心理辅导护生到医院实习前,由科室精心挑选和组织带教教师深入学校,针对儿科护理的特点、临床护理要求,制订出“院校联合模式”培训计划,开展情景培训,重点针对护生到儿科实习可能遇到的常见困难和问题及应对方法开展心理疏导,讲解应对、交流沟通技巧。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加深学生对专科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4],使护生提前做好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有效的带教能增强护生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对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5]。

对临床常见、常用的儿科操作技术作现场示教对临床常见、常用的儿科操作技术作现场示教、分步讲解,并指导护生亲自操作,缩短了学校教学与医院实际操作中的距离,使带教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护生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护生到医院后不再对儿科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有陌生和畏惧感,拉近了带教教师与护生之间的师生情谊。

邀请学校教师现场观摩和实践体验护生实习过程中,热情邀请护生所在学校教师到实习医院儿科现场观摩自己学生的实习情况,认真组织护生学校教师与自己的学生一道参与并亲身体验实习,共同切磋技艺,从而大力激发学生工作热情,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减轻医院环境对护生造成的心理压力。

认真开展实习效果综合评估反馈学习结束后,由医院牵头组织召开护生实习效果评估反馈会,全体实习护生、医院和学校双方分管领导、医院带教教师和学校学科教师共同参加会议,科室对照护生体验过程,综合护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逐一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和要求,为以后正式到院实习做好准备,也为再次回校学习奠定基础与方向。同时护生也为科室反馈实习建议,促进了科室的带教工作。

1.2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联合组护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操作考试合格率、患者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讨论

3.1带教过程中存在问题

3.1.1护生儿科理论知识掌握难护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护理知识主要具有综合性、普遍适用性特点,到儿科临床实习时才发现儿科理论知识点比成人科室更复杂难记,如简单的生命体征,成人科室一般就是一个范围的定值,而在儿科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正常值及表现,如血压要根据不同年龄进行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舒张压则为收缩压的2/3。护生在实习期间常常不易记牢,知识点容易混淆。

3.1.2护生儿科护理操作技术上手难在儿科打针、发药成了实习护生的“拦路虎”。患儿见到医生护士就哭闹,即使在输液台上,患儿手上看不到血管,穿刺成功后又因手动而引起手肿,以致护生对儿科的输液、打针产生了恐惧心理。配药、发药原本是很简单的工作,可小儿的用药量却要按体质量来计算,而护生在学校很少涉及计算。鉴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绝大多数患儿存在恐惧情绪和拒绝心理,而相当一部分患儿家长也不愿意实习护生进行护理操作[6],导致护生实际操作机会偏少,护理操作技术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3.1.3护生与患儿和家属沟通难陈瑜等[7]认为,单纯的学校生活、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儿科护生的心理素质及临床应变能力相对欠缺,缺乏沟通技巧能力,综合素质偏低[8]。而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沟通时不能清楚地表达情感,尤其是婴幼儿,尚不能完全通过语言进行沟通[9]。陪患儿到院就诊的家长也特别多,因过于心疼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生常常会因多种原因引起家长的责难,甚至大打出手。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在临床上显得特别困难,甚至一些护生根本不敢与家属进行正面交流、沟通。

3.1.4护生职业选择定位难由于在学校学习和到医院临床实习之间存在强烈反差,致使护生对担任儿科护士心中产生阴影,严重影响其职业选择定位,长远来看,对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均衡发展和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3.2院校联合带教模式的优势

3.2.1提前介入干预,缩短护生实习适应期院校联合模式采取医院提前主动介入到学校,针对拟实习的护生开展培训和心理疏导,与护生进行技巧交流,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及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补充[10]。情景模拟教育,使理论学习贴近护理工作情景,让学生感觉是以护士的角色来学习、思考、判断和认识[11],缩短了护生到科后的实习适应期,从而能较快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3.2.2师生互动,有利于面对面解决理论、操作难题院校联合模式的运用,可以让临床带教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对护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避免了临床带教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无法对护生一一进行指导。同时护生在接触患儿前也能对儿科临床常规的护理进行反复练习,有疑问时可及时得到带教教师解答。到病区实习时,可以较为熟练地为患儿护理,大大提高了儿科实习期间的操作时间,解决了在儿科实习中上手难的问题。增强了护生在儿科学习和工作的信心,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促进临床带教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医院的带教教师大多是临床的操作能手,但对于教学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方式、方法都比较粗暴、简单,较为落后。通过院校联合模式的开启对临床带教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学科知识的强化,PPT的制作,亲和力、授课能力的培养,大大提高了儿科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范文第2篇

一、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探索实践的背景和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卫生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管理也逐步规范化、标准化,需要补充大量的技能型、实用性、高素质的医务工作人员。郑州市卫生学校作为卫生局直属的唯一一家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与十余所市属医院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办学六十多年来已为各医院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市级医院的部门负责人都是学校的毕业生,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卫生局主管领导和兄弟医院领导对学校教育给予大力支持。因此在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和人脉资源,利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抓住校企合作的机遇,实行开门办学、破除校本位局限,院校之间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构建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二、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在顶岗实习中探索实践的必要性

顶岗实习是培养医护人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历时占学生生涯的三分之一,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占有重要作用:

1.确保学生的安全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家庭关注的最重要问题,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由住校全封闭管理变成自主寻找住处、自主管理自己,所以更需要家长、学校和医院的共同管理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尤其是多方合作和沟通更加重要。

2.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环境由学校到医院,面对的是临床带教老师,与在学校专职教师的教导方法和态度有很大不同,这期间,学生要适应新环境、新角色的变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3.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快速提升顶岗实习是在实习基地由带教教师指导,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在病人身上进行实际操作的阶段。经过顶岗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事卫生职业应具备的责任和能力,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验和历练;

4.打通“招生-培育-就业”渠道的利器顶岗实习的环境就是学生就业的环境,经过顶岗实习,学生对就业去向有了直观认识和目标,明确职业发展目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不同医疗机构的技能型医务工作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因此,构建“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模式”可密切联系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尤其是顶岗实习阶段对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务人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三、伙伴关系的校企合作在顶岗实习中的探索实践过程

(一)学校在顶岗实习管理中的探索实践

1.学校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提前半学期召开家长会,将顶岗实习的具体工作及注意事项传达给学生家长,并向家长书面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再次强调和明确实习工作的重要性和家长需要配合协助的工作内容。

2.学校对学生做好实习前教育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前,加强教育,安排学校负责实习管理的老师和专门邀请的医院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教育,平均每个班8个学时,包括安全教育及实习纪律等方面,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3.加大班主任对学生顶岗实习各环节的管理动员班主任参与到整个顶岗实习各环节的管理工作中,从顶岗实习单位的申报、顶岗实习单位的分配、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沟通和管理,将管理情况纳入到班主任工作考评中。

4.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逐级管理,确保无漏洞、全覆盖。各实习教学基地由1-2名校班主任老师每月定期巡查走访。

5.加大学生安全管理力度与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落实学生的住宿情况,与家长提前沟通,并签订安全协议书,以确保学生的安全等。

(二)医院在顶岗实习管理中的探索实践

1.加强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实习护生入医院实习开始即由护理部组织召开实习护生岗前培训,明确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主要内容有仪容仪表,劳动纪律,医院介绍,医院文化,人文素养及院感知识等,护生实习科室涵盖内外妇儿,急诊,重症科室,实习时间至少两周,重点专科四周。

2.加强对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医院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及工作能力制定带教老师的标准及要求,每个科室根据要求上报符合带教资格的护士名单。加强对带教老师的管理①明确责任,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感;②各带教老师对其所带教的护生负有直接管理及带教责任,在临床上实行一对一带教模式,总体原则是“放手不放眼”;③护理部定期召开实习学生会议,对学生征求意见。

3.加强对实习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医院护理部根据学校实纲和学生情况制定出护生带教大纲,安排每月两次讲课,①每个带教科室根据自己专科疾病特点制定出严格的带教计划,每周除了完成护理部教学大纲中的基础知识,至少每周一次的专科知识讲座;②每个科室实习结束,科室会组织严格的出科考试;③实习结束护理部征集各科室推荐的优秀实习生,工作表现突出者作为医院招录护士时优先录用。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院合作 内科护理 学习成效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临床具有普遍适用性[1]。按照江苏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科护理在3年级第1学期学习。校院合作是我校与相关医院联合办学,学生前2年在校内完成文化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3学年开始在医院学习,将临床见习、实习和专业课的理论授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笔者将两个班的学习成效进行比较,以期望在教学方面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护理专业2009级高职护理(3)班53名

学生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为我校与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办学的2009级高职护理妇儿班47名学生,以上研究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7~19岁。两班学生年龄及在校前期专业基础课程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学习内容

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学生均按江苏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三年级开始学习内科护理,所用教材为李秋萍主编的《内科护理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学期学习内容为第一章至第四章,任课教师均为中级职称以上,对照班为校内专业课教师任教,实验班为医院的护理骨干任教。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即教师结合临床病例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完成课后习题、在实训室进行实训,集中安排两周临床见习。实验班采用工学交替,以工作过程为主线[2],半工半读的教学方法。即教学时间与校内同步,每周安排5天学习时间,安排学生上午临床实践,下午学习专业理论。具体如下:

1.2.2.1 任务引导 将本学期的重点疾病如肺炎、COPD、心力衰竭、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重点疾病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收集相关病例,以临床病例为任务,引导学生边实践边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2.2.2 教学实施 以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学习内容分解成病人的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和出院护理。根据病人的护理需求及临床工作标准来确定学习内容。如以肺炎为例。①入院护理:以临床病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如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胸片等,让学生对肺炎有直观的认识。布置任务,让学生将肺炎的入院护理设置成不同的情景,组织学生入院评估,分组讨论,老师点评总结。②住院护理:利用医院的真实情景,实施床旁分组教学,学生分组讨论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护理需求。在工作中学习为病人物理降温、吸氧、饮食指导等住院护理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肺炎病人发生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等内容,教会学生观察病情,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交接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③出院护理:通过分组讨论,制订肺炎病人的出院指导。并对病人进行现场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④课后:学生自我练习肺炎病人护理的自测题,评价学习效果。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学结,以观察学习成效。

1.2.3 评价方法

①理论考核。期中和期末分别对两个班进行理论考核,试卷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即任课教师不参与出卷及阅卷工作。②问卷调查。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在学期末对实验班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学习兴趣、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3个选项,每个选项从能、一般和不能划分3个等级。集中发放问卷,当场填写、收回,共发放问卷47份,有效回收47份。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统计描述,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班内科护理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2.2 实验班学生对内科护理学习成效的评价,见表2。

3 讨论

3.1 校院合作可提高内科护理的学习成绩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期中和期末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

3.2 校院合作可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证明校院合作能合理利用医院的真实情景和临床病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讨论及入院评估中,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病情观察,培养护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内科护理教学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2],实践证实:校院合作可培养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护生的临床思维,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护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尽快进入护士角色。调查显示,78.72%~89.36%的学生认为校院合作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评判思维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校院合作可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

3.3 校内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提高

在校院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与临床教师通过定期备课;结对交流;开展内科护理“一课同上”、观摩课等活动,探讨教学中的难点及临床新进展,交流教学经验,促进校内教师深入临床,临床教师深入教学,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校院合作提升了一批护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经验,实现校内及临床护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3.4 校院合作在内科护理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组教学中部分护生存在依赖心理,收集病例主动性欠佳。其次,受条件限制,有的疾病未收集到典型病例;再次,通过比较找出校内护生学习中的不足,校内护生接触临床的时间较短(两周),部分护生不能将内科护理的理论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校内班级需增加临床见习课时,使护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李秋萍,范秀珍,高丽红.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

[2]马丽和,张培莉,王倩,等.护理教育中评判性思维培养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09,26(11A):37-39.

[3]董淑霞.构建内科护理有效课堂的反思[J].价值工程,2010(32).

备注:本研究为江苏省卫生职业技术教育科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221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特色护士定向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以“妇儿”班为例(课题编号JZ201115)。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理学生;实习;心理健康

我校13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结束二年的校内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之后,需要到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更全面更系统更灵活的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以后快速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1]。为了解本校13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特针对全体13级中职护理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重点在于找出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此展开积极有效的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以不记名的方式,由学生自行填写。共发放试卷368份,回收有效试卷352份,回收率为95.65%。

1.2方法 集体测试 施测老师在场指导,被测人员独立完成,当场收回。

选用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为测评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可以测查10个范畴的内容,其中症状因子9个,分别是:F1(躯体化)、F2(强迫症状)、F3(人际关系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制(1~5分):1-无:自觉无该项症状;2-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相当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SCL-90,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总分和阳性项目数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反映症状群的特点及其严重程度。

2结果

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表示该因子症状程度达到或超过中等痛苦水平,提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进一步检查。

在352人中(有效试卷),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198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56.25%:其中重度困扰的学生 169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48.01 %,中度症状的有25人占7.10%,重度症状的有4人占1.14%。

3讨论

3.1 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中学生常模(高一女生组)比较,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确实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恐怖四个方面因子分数均高于常模,提示实习前护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主要心理问题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恐怖及焦虑。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对未来的实习生活既充满期待又很忐忑,对角色转换和环境改变的不适应[2]。在校学习期间,学生是受教育者,而进入临床实习是护生初次走向社会,她们从受教育者转变为既要继续受教育,又要为患者解除疾苦的护理实习工作者。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我校本届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女生,在校期间她们的人际关系非常单纯,而实习期间要面对复杂的医护关系、护患关系、护护关系以及与其他科室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加上对医院工作性质不了解,环境转变这一刺激将导致紧张感、不自信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3.1.2大多数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并非出于对专业的热爱或出于兴趣爱好,往往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原因,或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中考失利选择卫校进入中专学习。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又有相当一部分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打工和祖父母一起住。她们天性敏感,考虑问题比较细腻,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如果社会支持水平低下,护生更会感到困惑无助,容易引起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3.1.3我校中职护理学生实习期间不仅没有工资待遇,而且还向往医院交纳一定的学费,除此之外还需自己负责吃住等一系列生活问题。据调查了解她们大多数均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方面压力大。

3.2建议

3.2.1心理辅导 由心理老师针对实习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讲座,指引学生做好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压力,面对困难不逃避、不漠视,吸取他人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勇往直前。 3.2.2 岗前技能培训 在实习前,学校可以安排基础护理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加强学生的基础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如:无菌技术、导尿术、吸痰术、各种注射法及静脉输液技术。心肺复苏、洗胃法、鼻饲法、穿脱隔离衣等。可以利用模拟人进行练习也可以鼓励同学之间真人演练,在练习过程中既要重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同时也要结合人文关怀,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

3.2.3 规章制度教育 举办岗前知识讲座,护理学生实习前学校可以邀请实习医院护理部老师上实习前指导课,进行临床实例分析,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护士的日常工作及生活等。帮助护生消除思想障碍与模糊认识,为她们指引方向,做好实习前的各方面准备。

3.2.4 礼仪培训 通过礼仪老师的培训,更好的调整自己站、走、坐、行等的仪态,适当修饰自己的仪容,提升自身气质,使自己更有自信。

3.2.5 人际关系指导 指导护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与交流技巧:克服交往中羞涩、自卑、猜疑、嫉妒、恐惧、厌恶、自负、依赖的障碍心理;指导护生养成对老师、年长患者使用敬语、谦语,对同事、年轻患者使用亲切友好用语的良好习惯。

4结论

中职护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也影响教学质量和护理安全。只有解决影响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问题,才能提高护生实习质量,使其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医院和护生本身三方面有机结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共同提高实习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要强化护理心理学教育,安排心理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医院带教教师要提高自身带教能力,关心、爱护护生,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她们尽快进人实习角色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实习护生本身也要强化专业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自己、人生和社会,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会自我疏导、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护理实习生在校期间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

1994年,我国颁布的《护士管理办法》中规定,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卫生部组织的统一考试,才能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也就是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参加每年卫生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而且必须通过全部考试科目,才能最终获得执业证书。而后国家在2008年又出台了新的规定: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实习期满8个月,便可参加当年护士资格考试。这样,学生毕业时不仅能拿到毕业证,同时能拿到护士资格证,简称双证书,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能起到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作用。护士资格考试是一个全国性的公平公正的考试,因此考试的通过率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校教学水平,也必将影响到中职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新政策的出台,无疑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福音。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本身来说,更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要和很多本科护理、大专护理、还有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全国性的资格考试,对于一个只有中职学历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不少压力。

应届护理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应考能力相对较差的主要原因集中在:①中职学生入校学习前自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不足,直接影响到今后基础知识的理解。②中职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只有短短的3个学期,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一一掌握。③在校外实习期间,学生大多都是从事操作和技能的培养,而没能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加以衔接,因此在校的理论知识经过8个多月的实习后很多都不清晰了。④中职应届毕业生的年龄偏小,心智尚不成熟,没能真正地树立就业意识,因此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⑤经过长达8个月的校外临床实习,很多学生的心态很难投入紧张的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复习中来。

2010年,我国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四个科目整合成了现在的两个科目,即现在的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践,其中每个科目的题量在125~145之间。虽然考试科目减少了,但两科目考试所涵盖的内容却更多了,要在这种新形势下提高中职学历的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应考能力,并顺利通过资格考试,这也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护士资格考试临考前培训(简称护考),要求各个相关教研室周密制定为期七周护考辅导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考能力。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点。

(1)护考辅导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的护考辅导做了很好的铺垫。①实习前发护考相关理论资料给每位学生,供学生在实习期间提前阅读以巩固理论知识。②组织护考相关教研室在护考前编写经典题库并装订成册,作为每周的模拟考试试卷供学生练习。其中这些题库涵盖了护考历年的真题及各个章节的重要的知识点。

(2)辅导早期的思想动员工作。每年学校在考生返校之前就安排各相关教研室和校相关处室做好护考辅导前动员。要让她们明白只有顺利通过护考,毕业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同时告知学生护考每年的通过率并不高,以提高学生的危机感,更好地激发学生考前辅导的学习积极性。

(3)辅导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返校参加辅导的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并且每人每日都必须严打考勤,班主任老师予以监督。

(4)紧贴考试大纲,优化考点内容的辅导工作。各个教研室每年此阶段的工作重点都放在了护考辅导上。首先是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加护考辅导,并组织成立护考小组。围绕每年的考试大纲相应地调整新的辅导方法,制订统一的辅导计划。护考辅导老师将各系统归纳总结的考点和知识点一一传授给学生,并对知识点中较难的部分进行深入解析,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和答题思路。在为期七周的培训期间,每周都组织护考辅导教师集中备课,在集中备课中辅导老师各自报告每周的辅导情况及出现的相关问题。之后由教研室主任和护考组组长对上周辅导出现的一些问题作出说明和解答,对下周的辅导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每周会按照专业化考试的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试,在模拟训练的同时不仅让学生熟悉考场气氛,更能让学生把握好考试的时间安排及答题卡的填图技巧。并将每周模拟考试的成绩予以公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通过为期七周的护考辅导,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查缺补漏,而达到教学效果上的事半功倍。同时,经过多年的考前强化复习,护考老师也可以总结出一整套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之后由护考小组归纳总结所有的重要知识点,并编辑成册,最终成为长效的校本培训教材。

(5)辅导期间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在辅导期间要狠抓班级管理工作,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年的考前辅导,可以得出结论:班风良好,则护士资格考试的通过率相对比较高。

(6)临考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临考前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大多数学生临考前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为此,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梳理班上学生的情绪,以稳定从容的心态进入考场,这样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华.从外科教学的角度浅谈如何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

过率[J].卫生职业教育,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