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精选5篇)

  • 品德课堂(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

品德课堂(精选5篇)

品德课堂范文第1篇

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不是“反应试教育”,也不是“非考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作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有几处黑体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必须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在“启发激励、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以前的做法是: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这实际上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中尝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验,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教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完成教师的自学提纲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本节课的黑体字、大体字和对阅读起到引领作用的语句上,这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二、自由创设问题、相互讨论,组织答案。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的基础上,自由创设问题,并相互比较,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并就有价值的问题组织答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中、上等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三、个别不懂的字词、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质疑。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内容打上标记,以待在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释疑。与此相适应,在“自学汇报、释疑明理”这一环节,也是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一、学生自主回答;二、自主创设评比、组织答案;三、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了“导”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既抓住了重、难点,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还要拓宽、拓深知识层面,查阅相关学科资料,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备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备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备方法)。

第三、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品德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心设疑;情感需求;教学方法;教育机智

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使思想品德课堂走出枯燥、繁难、封闭的状态,把僵硬呆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充满青春活力的学习乐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收到了良好效果。那么,如何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笔者认为:

一、艺术性的导入是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的前奏

富有艺术性的导入,犹如说书中的开讲,虽寥寥数语,但掷地有声、先声夺人;也像电影中的序幕,虽短小精悍,但别开生面、扣人心弦。导入的方法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漫画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轶事导入法、歌曲歌谣导入法等。但任何一种导入,绝无一种固定的模式,它必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如:在讲《正确认识自尊自信》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夜郎自大》,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故事丰富的思想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切入主题,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二、精心设疑是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的关键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造成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课堂就会迅速活跃起来。当然,设置的疑问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价值,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如:在讲“共同富裕”时,教师可这样设问:1.什么是共同富裕?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带动其他人走向共同富裕吗?3.个人致富的正确途径是什么?当前社会上存在哪些不正当的致富手段?4.请你为宜宾实现共同富裕提一些合理化建议。这些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现实,学生讨论激烈,发言争先恐后,从而形成一个教学高潮。

三、满足学生情感需求是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的核心

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时时洞察其情感的需求和变化,体验他们的情绪状态,从而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如: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内容,可用5-7分钟的时间播放“中国顺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等精彩片段,歌唱《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完全融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中来,个个欢欣鼓舞、热情高涨,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组合应用是让思品课堂活起来的必要手段

在讲授法、谈话法、讲演法、讨论法等诸多教学方法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对之进行优化选择与组合,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与探究。

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读”、“问”、“议”、“说”、“讲”、“练”等环节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开展时事点评、小品表演、即席辩论、知识抢答、模拟法庭等活动,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在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感悟中成长。

五、教学语言风趣幽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品德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品德课堂;广闻博采;多彩情境;反思得失;优化;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4-03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在一般意义上,课堂是一个场所;在深刻意义上,课堂则是一种生活,而且这种生活并不等同于一般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特点,因而,品德课堂不仅要像泉水一样生动鲜活,滋润儿童的心灵,更要如陈酿意味绵长,让愉快的心灵体验有效指导生活实践。如何优化教学,创建充满活力的有效课堂,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课外广闻博采――功在课下,利在课上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和源泉,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既不是死教条,也不是人们凭空制造出来的,都源自生活的需要。品德教学也应该从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问题、困惑出发,创设与时俱进的课堂。

(一)教师应紧抓时代脉搏,为课堂注入不竭的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课前广闻博采,集纳于心,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读书,是最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课余闲暇、周末午后、睡前灯下都是读书的好时光,一卷在手,思接千载,视通古今,丰富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为课堂上挥洒自如做足准备。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尤其是关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我们品德教师,人文社科、少儿文艺、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要涉猎,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奇风异俗》、《不可不知的2000个生活常识》、《世界上下五千年》等都应是案头必备。

(二)师生一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关注时事,为课堂做好铺垫

1. 利用学校广播站营造氛围,引导儿童关注时事。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较少接触报刊杂志,电视机成为儿童收集各类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它收集时事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各类可利用信息,生成教学资源。同时,我们学校广播站每天早晨有“5分钟播报”,播放时政新闻、社会风尚、科技动态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时事意识。环境可以改变人,学生每天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不但丰富了时事知识,而且部分学生能主动收集重要时事新闻,客观上为品德教学做好铺垫。2012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神九飞天、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伦敦奥运、中国首艘航母和之争、7.21北京特大暴雨、十胜利召开……这些鲜活的时代音符,成为教材以外更具时代感的活教材。如7.21北京特大暴雨期间,我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关注这个话题,一直探究并追问,把大暴雨的发生、受灾情况、救援情况、怎样避难等问题努力搞清楚,试着跟老师探讨,给同学讲解。慢慢地,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风格和品质,变成了这个话题的小专家。因为有了充足的材料准备,在教学《面对自然灾害》、《地震中的避难》等内容时,学生的相关知识脱口而出,自主学习和探究,感受灾难,懂得珍爱生命,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培养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留意民风民俗,定期举办主题展览。学校即社会,课堂即生活。华北大平原民风淳朴,民俗多样,社火、秧歌、舞狮、剪纸、皮影等民俗丰富了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学生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引导学生随时留意并收集相关资料,用相机拍摄或办手抄报,学校定期展示不同主题,利用学校宣传栏展出。这类活动通过小小的课堂映射出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激发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利用资料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堂情境多彩――实施活动,预约心灵

新课标提出:品德课应“回归儿童真实生活,深入学生心灵,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用心体验与实践,创造具有震撼力的课堂”。因此,一堂好的品德课应该是一道美味佳肴,慰藉着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让成长的快乐在每一个孩子心灵间传递。

(一)课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品德教材处处体现着活动性、开放性特征,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供了平台。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多彩的民俗》时,根据我们班汉、回、满三个民族的学生齐聚一堂的特点,事先布置各个民族学生课前请教长辈,了解自己民族的民风习俗,并欢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时穿戴民族服饰来上课,结果当天的课上,满族的小姑娘带来一套长裙,回族的小男孩戴来洁白的回回帽,他们分别介绍了清朝满族妇女的“旗头”、花盆底鞋、回族的、开斋节等风俗,还邀请几个汉族同学进行了模拟民俗表演活动,使儿童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加深对书面知识的感悟。整个课堂情趣盎然,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懂得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各具特色,亲如一家。小合作有小成绩,大合作就会有大成就,这节课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

(二)课下组织实践,让生活成为儿童成长的大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教材中,文字和图片只是知识,社会才是最真实的课堂。品德教师应该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品德教学带入学生生活,让课堂向生活,向社会延伸。

四年级下册安排了《乘务员辛苦了》这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织了一次慰问活动,带领学生带着纯净水、毛巾、抹布等走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公交车,向司机和乘务员问好,为他们倒一杯水,并帮助他们打扫、清理车厢。恰巧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的爸爸正是这趟车的司机,在我的鼓励下女儿为爸爸轻轻捶起了背,爸爸高兴得一个劲地笑,直夸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夸奖我们老师教导有方。这次实践活动,学生真正走进了司乘人员的生活,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和劳累。那一刻,心里的理解化作实实在在的感恩行动,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植根学生心灵。

再如,2013年3月,我校掀起了“创建绿色校园”的热潮,形成了“创建绿色校园,人人做贡献”的浓厚氛围,这正是践行品德教学成果的良好时机。我们班以“手拉手建绿色,红领巾在行动”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利用宣传单、黑板报宣传创建绿色校园的重要性;清理校园垃圾;拍摄身边的一些保护环境的行为,以宣传报的形式展出。虽然这些活动占据了大家很多休息时间,但孩子们为“绿色校园”的创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感到无比自豪。丰富的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建设相辅相成,品德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真正寓思想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

三、课后反思得失――完善教学, 改进提高

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孔凡哲、任亚南教授在《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一文中指出: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其中,作为改善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教学反思备受重视。然而,如何开展品德教学反思?特别是,如何结合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实际,开展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活动,成为当前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焦点话题。

从我执教的一节失败的观摩课说起吧。十月,我县一年一度的“名师名课”观摩活动如期举行,我承担了《品德与生活》执教任务,两天里分别给我县两所小学各讲一节课。我选择的是冀人版二年级上册《夸夸我自己》。第一天的教学,陌生的授课教师和坐了半个教室的听课教师,使没怎么见过大场面的几十个农村孩子顿时紧张起来,无论我怎么调动,孩子们都被紧张感包围着,整节课死气沉沉,学生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展示任何优点。课堂糟糕透了!课后,我心潮起伏,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苦苦思索,重新审视原来的教案,寻找教学中的问题、遗憾。分明是要孩子们张嘴夸奖自己的课,却上得“鸦雀无声”,我到底失败在哪里?又该怎样引导他们学习?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压抑自己,不敢张扬个性?明天的课怎样改进?――调整教学思路,改变角色、改变和孩子交流的方式,这是当下我能够做到的。只有最贴心的交流,才能触动孩子们心灵最细微之处,激发自信,唤起他们内心对自己的赏识。

当晚,我进行了二次备课。导课环节中,针对农村孩子生性内敛、腼腆的特点,充实了大量我的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富有乡土气息的真实照片,拉近距离;授课过程中,结合农村孩子阅读面窄、知识面有限、多数没有特长的情况,设计问题目标具体表达明确,引导孩子从自身实际发现长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整堂课评价性语言不能空泛,力求每一句提示学生都顺藤摸瓜,每一句夸奖都夸到学生心坎里。第二天,我换上鲜亮的裙装精神抖擞踏进课堂,愉快的交流驱散了学生内心的紧张,课堂果然生机盎然,孩子们随我一起 “踏上”了寻找优点的快乐之旅。

品德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小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5902

教学内容中,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些重点、难点知识,就大量地补充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内容,于是课堂上,学生要被动地接受大量的信息碎片。这些补充进来的知识,很容易造成新旧知识间的混淆。那么,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梳理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搭建起新的知识框架呢?对此,课堂最后几分钟的小结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突出重难点,理顺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还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一、教学中课堂小结的缺失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有一种不尽完美之感,那是因为教师们大多忽视最后的几分钟课堂小结。有的教师在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浓墨重彩,课堂的结尾却以轻轻一句“今天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就结束,更有的教师出现拖堂的现象,使学生疲乏至极,注意力涣散。那么,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到底该如何利用?它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笔者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教学实践来谈点自身感受。

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特殊性,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的经历来理解课本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深挖课本内容,一堂课的时间一不小心就会不知不觉地流逝。学生对于整堂课所学的内容往往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对知识的结构缺少清晰的条理,也不是很清楚每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因此,课堂小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本校

从上表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对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情况,大部分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教师能够进行小结。认为小结占用的时间较多的人数明显较少。在课堂教学中,能经常进行小结的教师只占了极少部分,大多数教师基本上不进行课堂小结,而学生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有需求,教与学的需求发生了脱节。

完整的课堂应该包括课前的导入和课终的总结,没有对一堂课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这堂课是不完整的,因此,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教学中课堂小结的作用

(一)利用课堂小结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方面的榜样模范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高尚品质鼓舞和激励着学生,为学生树起道德的榜样。在每节课中基本上都有他们典型精辟的言论,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形象》中孔子的言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对第一目内容“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最好的诠释。可以看到,教学中恰当的史料运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磨砺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和道德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利用课堂小结梳理知识点

教师一堂课所讲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不稳固的,尤其是教师新补充进来用于佐证的资料,学生容易和原有知识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应运用课堂末尾的几分钟,帮助学生厘清新旧知识的区别,概括教学内容,点明学习方法。但是,在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要有的放矢,不能翻来覆去炒冷饭,要让学生在小结中清晰地抓住知识要点,厘清知识c间的内在关联,并且使学生从中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利用课堂小结活跃学生思维

在新课即将教授完毕时,随着课堂教学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教学内容已逐渐理解,但注意力开始涣散,此时,教师必须掌控好课堂,通过设问、小活动等营造学习气氛,把课堂教学推向第二个高潮,使学生情绪再次高涨。

(四)利用课堂小结承上启下

课堂小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为下次的课堂教学留下伏笔,又能为学生留下思维空间,使学生有时间去咀嚼课堂上的新知识,结合原有知识进行消化,为下次的新课做好铺垫。这样,既与前面的教学内容遥相呼应,又使学生预先知道了下节课的知识点。有句古话: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三、课堂小结的实践操作

(一)课堂小结巧设悬念,余味无穷

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除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可以把小结作为一种过渡,巧妙设置悬念,“引而不发”,为以后要讲解的内容做衔接上的准备,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一框时,可以这样对整框内容进行小结: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根据以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什么?(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主体是什么?除主体外为什么需要其他所有制经济并存?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后,为下节课设置悬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那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决定我们怎样的分配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又将以怎样的分配制度与之适应?这样的课堂小结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课堂小结与前面内容相呼应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心设计。完美的课堂小结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圆”。

例如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防患于未然”的教学中,通过案例建立一站式课堂线索。

(1)中学生陈某是如何从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沦为因抢劫而被判刑的少年犯的?(找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找出其中的违纪、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行为。)

结论:犯罪行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

(2)陈某走上犯罪道路后,对哪些人造成了哪些伤害?

结论:犯罪有百害而无一利。

(3)陈某从一个好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概括出自我要求、道德水平、法纪观念等原因,从法纪观念淡薄引导学生辨析: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即使犯罪了也不用受到处罚。通过学生的回答及刑法第十七条的学习得出结论:未成年人犯罪同样要负刑事责任。(追加提问:专门为未成年制订的相关法律你知道多少?通过未成年人犯罪法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并完成97页的表格。)

过渡: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请大家帮助小陈,怎样才能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引出“加强自我防范”教学,使整体教学形成首尾衔接的一个“圆”:1.做有道德的人;2.做守法的人;3.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4.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在此过程中全班学生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能发表己见,为陈某出谋划策。接着,请学生说说,通过陈某的案例我们应该得到怎样的启示。这种课本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教材的密切联系,并通过陈某的事例使自己警醒。这样的课堂小结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既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又使他们受到教育和警示,收到“春风化雨润心田”的教育效果。

(三)鼓励学生表达内心体验,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新课程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程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及情感的实践。很多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以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三框内容“防患于未然”为例,来看下面两种课堂小结。

A师:今天的课堂知识就在板书中(或课本中画线部分):1.做有道德的人;2.做守法的人;3.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4.遵纪守法,防微杜u。请大家在笔记上写摘录,并且记一记背一背。

学生记笔记,背知识点。

B师:在今天的案例中,最能让你心痛的(或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如果你是陈某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生1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本课内容精要,知道自己在此基础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生2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千万不能陈某一样,最后使自己的人生在痛苦悔恨中度过。

无可厚非,从知行并重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课堂小结对学生来讲,更具意义,社会生活中不缺少这样的案例,少的只是我们对这种贴近学生生活案例的发掘。所以说,完善精要、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小结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一堂课的小结,不能虎头蛇尾,使一堂精彩纷呈的课在黯然无色的尾声中“谢幕”,更不能只顾自己完成教学目标而拖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好相应的课堂小结,使之条理清楚,重难点清晰,要点突出,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品德课堂范文第5篇

一、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凸显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地对教育主题感兴趣。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地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

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地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故事引入: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老师:“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老师: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三、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

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父母关爱我成长》这堂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倒一次洗脚水,帮妈妈吹干头发,做做简单的家务等等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去体悟父母的辛劳,从而引发其心灵的震动。另外,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在同伴的赞赏或评价过程中,在心灵上有所触,在情感上有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