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学语文范文第1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硕士论文语文课程应该重视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本文从词汇积累的三个层次贯通课内外的阅读,探索语言积累的方法和途径。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新课程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一课程目标给每个语言教师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新课题。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下面我以二年级课文《李子核》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词汇积累的点滴收获。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摘抄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比如《李子核》一文,我抓住文中三个训练点:一是看实物运用课外词汇,描写李子的外形;二是描写瓦尼亚脸红的一个比喻句;三是动补结构的名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描述果子色、形、味的词语,描写红颜色的事物以及描写恐惧心理的词语,分类抄于卡片上。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的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在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1、看图用词。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持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过河拆桥的作用。
2、比较用词。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会用词。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以外,能否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4、多种形式用词。将以上所学的词汇制成卡片,在课堂上适时贴在黑板上,给学生直观印象,总结课文时,以比赛游戏的方式再巩固一遍。课后,又将卡片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确保这些词语在学生面前的再现率。
中学语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条件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又应该结合学生思维方式予以合理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所承担的课业非常繁重,使得其语文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难度也比较大[1]。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应该重视学生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又应该着重培养其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实施语文教学,保证学生在整个知识积累中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思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可以有效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为战国时期,年代非常久远,且文章中存在不少生僻字句。因此,教师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首先应该泛读文章,在整个泛读过程中,对自身语文思维进行有效把握,并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理解文章详细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二、应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开展高中语文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情境式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后,在实际教学环节创设出合理教学情境,并且设置好相关教学问题的详细解析过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2]。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教学辅助工具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以及录音工具播放一些和荷塘月色有联系的影片或音乐,学生在欣赏完毕后,就可以感受到荷塘夜色里面所蕴含的静谧气氛与优美环境。学生处于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当中,能够深切体会到《荷塘月色》的相关内容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穿插一些问题,如“荷塘月色里面对你最富有吸引力的部分是什么?”“在该创作背景之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等。教师在已经创设的合理教学情景中设计一些具有开放式特点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整个学习环节,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慢慢揭开自身所要找寻的最终答案。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语文思维。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语文思维[3]。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小组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学习能力,可是传统语文教学则比较重视语文教师所发挥的传授作用,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主动性,对其思维能力的有效开发及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合理分析之后,把课文里面的相关教学问题分给小组中的不同成员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找出详细的答案。在该环节里面,所有学生均会按照自身思维模式表达不同的见解和解题思路,并利用合作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其他学生的思维和解题方式,从而促进其独立语文思维的形成。
四、结语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与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施的相关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认清并挖掘自身的语文学习潜力,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独立的语文思维。
参考文献:
[1]黄荣.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8(36):214.
[2]凡芳伟.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25(9):53.
中学语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言语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
在中国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语言”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借助于这些表达方式,实现和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逐步的鉴赏阅读能力,在增加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所以根据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来展现。
第一、课堂教学的内容。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实现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课改以后,课堂的教学内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增加了教学技巧和教学灵活性以后,整个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多媒体、小组合作、引导式教学帮助教师提高的教学“语言”传播和交流,利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学内容成为师生交流的重要过程。第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前面已经讲过,“语言”主要的工作就是交流的工作,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单方面教学过程,同时还包含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作业布置、班会总结、主题活动、课外活动都是学习的过程,都是师生交流的媒介和方式,简单点来说,就是师生交流的“语言”。这些“语言”没有固定的方式,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和实现的,总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而服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语言”交流的作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言语”
“言语”主要的重心在于“说”,所以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言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教师课堂上言语的引导,这是教师语文教学中“言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言语”的引导,实现“语言”表达的作用。前面已经讲过“语言”主要侧重的是“话”,而“言语”主要侧重的是“说”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语言”表达发挥的作用,主要依靠“言语”来实现了。
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学不仅要满足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表达方式和接受技巧方面也要有所创新,不仅是教师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教学技巧所要实现的目的。所以在中学的教学技巧中,教师往往根据中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不论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还是含蓄生动的书面语表达都是教师表达技巧的不同体现。
我们知道“言语”具有个人性和活动性,是一个变化的状态,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不管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作业的布置,都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来实现的,而且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样,但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必须保证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使用普通话。在现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的普及已经是非常广的,而且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准确的掌握学习内容,通过字正腔圆的言语表达,实现语言交流的最大化。第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采取那种教学方式,都要保证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当,不能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说中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些欠缺,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限制,开展教学过程评价或者教学过程赏析,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方面的水平,教学活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即使是再灵活再先进的教学方式到要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就类似于“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依赖于“言语”的表达。而“言语”又构成“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这就是“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活动的实现都要依靠教师的“言语”表达,我们常说,语文老师有“舌灿莲花”的口才,就是形容“言语”的丰富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选择不同的“言语”。比如说在中学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利用动人的音乐旋律和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读,让学生从听觉上感悟诗歌的魅力,教师利用特殊的“言语”来让学生理解课文,这种“言语”将教师的教学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用“言语”来表达“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的“言语”表达会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生动幽默的表达以及渊博的学识都是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言语”,学生能够能加容易的接受教师的“语言”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表达。
结语:本文主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和表达,语言主要是“话”,言语主要是“说”,在具体的阐释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相信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能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范文第4篇
1.1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落后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相对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当随之发生改变,教学模式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够彻底。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路比较落后,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仍然把学生的成绩放在首位,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主要是整合教材上的内容,然后灌输给学生。
1.2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灌输的这些知识即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少学生的参与及思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2.1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正确面对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素质教育有正确认识,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在课堂中把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讲,这种新颖的教学思路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2.2.1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加入符合教学需要的画面或视频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各方面专家研究:视觉上的接收效果和画面的接受效果比单纯的声音效果要好许多,即学生在看画面或视频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有效节省时间,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黑板、粉笔、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不能太依赖于多媒体和计算机等新型手段,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思考,忽略了自主思考能力,从而违背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2.2.2充分利用各种阅读材料
语文教师的讲课范围不能只单纯停留在教材知识上,而是要进行适当扩展,充分利用一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字材料,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丰富课堂知识内容。比如,教师引用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报纸杂志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相关影视作品,只要与语文教学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或者培养学生能力即可。
2.2.3开展课外活动
为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适当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生活及大自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感悟能力,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广泛性,语文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而是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课外知识积累,除了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语文知识活动。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时组织学生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及知识竞赛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能力及思辨能力等。
3.结语
中学语文范文第5篇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双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赧来缌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八、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