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精选5篇)

  • 设计思维(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从设计门类与社会学的角度看苹果的设计思维 苹果产品在设计门类上应属产品专业的设计思维,而苹果产品在思考了产品的功能、造型和生产技术这三要素之外,更加是将产品的统一性、缜密性与特色性加以重视,使得其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质品牌价值与神秘气息…

设计思维(精选5篇)

设计思维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苹果产品 设计门类与社会学 哲学与艺术 科学与语言学 心理学与创意

中图分类号:TP36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1、从设计门类与社会学的角度看苹果的设计思维

苹果产品在设计门类上应属产品专业的设计思维,而苹果产品在思考了产品的功能、造型和生产技术这三要素之外,更加是将产品的统一性、缜密性与特色性加以重视,使得其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质品牌价值与神秘气息。并且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它的设计风格,更加凸显了苹果产品的市场价值。

从社会学领域分析,影响设计思维的因素很多,比如社会大众的审美倾向、客户的要求以及设计本身的一些制约等。“作为一个设计任务的完成者,也是社会文化的缔造者,优秀的设计师会对社会上的设计文化思潮产生重要的影响,就决定里设计应当有更高层次的追求。”①从1976年至今的发展历程里,苹果产品至始至终体现了一种简约、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展现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无论贵贱贫穷与否,皆是如此,同时每个人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又不同于其他的任何一人。该产品所体现的价值观充分的展现人性美的一面,“以人为本”,也体现着一种克而有度的绿色设计。同时,苹果的设计师又能善于发现、把握、迎合时尚,抓稳时代的“消费”脉搏。苹果产品的色彩、材质、工艺以及设计形式即抓住了人性化的特点,又将时代的潮流完美的贴合,介于时尚与流行之间的设计思维,在苹果的产品保持世界领先的进程上功不可没。

2、从哲学与艺术的角度看苹果的设计思维

哲学可思可辩,可存在即合理,可怀疑即思想,没有定论,而在苹果产品设计的沿袭上,却可充分领悟出思维的两种要素:感受与得意。“感觉有可能被疏忽,因为它太过直接和微妙,而感受则可能是一定深度的触动,可能是感觉的积累和升华。”②好看指的是什么?美丽的视觉愉悦?形式的漂亮?德里达说:“我更愿谈体验,这个词同时意味着穿越、旅程、磨难,既是吞并了的,又是单一的,我没有说是直接的。”③苹果产品跟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美的感受,这份感受需要设计者心领神会的体验与驾驭,他不仅仅发觉出了自己的感受,也满足了受众所需要的感受。忘却事物外表的细枝末节,注重事物的整体意蕴,也可以给设计的思维以启发。哲学思维领域所说的“得意”,得其意境,忽略外形。大家有目共睹的苹果产品,设计上简单干净,没有奢华的图文与案理,却又能将内在的优质与含蕴体现的淋漓尽致。

支撑思维的元素很多,精神理念是其中之一,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能看到苹果的设计带给人理念与绝对的美感。苹果的符号以及它的创始人乔布斯,两者的形象似乎彼此交融,烙印在一起成为一个绝对的理念。苹果做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信仰。信仰是精神层面的元素,它作为苹果产品设计思维的指引,将“简单”做到极致,不仅仅在产品的设计上,而且在其销售的理念上都将这两个字推行至极,没有煽动性的言辞,也没有闪烁的效果,精神理念为苹果的设计做了至关重要的设定。

3、从科学与语言学的领域看苹果的设计思维

历史上的设计运动反映出技术对于设计的推动,无论是传统设计的代表中世纪的哥特式设计,还是后起的新艺术运动中现代主义艺术的部分,设计美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时代物质材料的变化的。所以科学的设计思维也必定在苹果的成果之路上熠熠生辉。苹果设计的科技成分同样遵循着人体工程学等专业领域的设计特征,与此同时,苹果产品除了在顺应时代科技成分外,也加入了其特有的技术成分,为的目的仍然是保持苹果特殊性的品质,这是其他同类型的产品未有做到优秀的,利用苹果手机的外壳采用玻璃钢的成分,优雅、牢固的同时采用巧妙的工艺手段,将其logo与设计样式凸显出来。

语言是符号的一种,符号的视觉传达应当具有指示性、说服性、象征性和说明性。而设计,应具有两方面的追求:一方面,符号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也就是说,必须让人们顺利地从能指走向所指;另一方面,符号必须是充满感性意味的,也就是说,从能指到所指的道路不能是单一的或过于快速。④苹果产品的符号跟其他很多同类型的产品一样,简单干脆,甚至简单到甚于其他的产品,不仅仅达到一目了然的目的,同时也超越至吸引眼球的地步。其特定程序的系统更是有别于市面上普遍发售的系统,该系统拥有漂亮,设置简单,稳定性强,易用等特点,一贯的沿袭了它的设计本质,在语言符号上也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

4、从心理学与创意的领域看苹果的设计思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心理距离与物理距离,这两者的距离在设计思维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距离需要理性与直觉的瞬间逆转,例如观看污浊物和危险品,以及可观而不可及的物品等等。两者的距离产生了人们内心审美价值的起伏。苹果产品的心理距离,无疑是它为自身的产品设计的高端品牌与独特理念,就好比人们内心深处的述求,对美的事物自发的憧憬等等。应用在距离的美感上,因它高端的定位、独特的价值体现以及前端的科技体验,能够撩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心理距离需要设计师考虑分寸,过度的述求可能导致的恰恰是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苹果的设计师充分的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把握住了该产品在定位上所占据述求的度,这也是苹果产品设计思维一个卓越的定位点。

象征有着明确的能指与所指,各种文化中都会有各自的文化象征形象被用在设计之中,如建筑中的长城与天坛,哲学中的太极和易经,民间文化中的脸谱和中国龙。突破象征物原有的含义,赋予其新的含义正是苹果产品做到的最棒的思维设计。众所周知,金属带有阴影的银灰色同时带有缺口的苹果图像是该产品的标识,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奠定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先驱艾伦.图林。1954年6月7日,在诺曼底登陆借助图林的密码技术取得成功10年零1天后,因被注射激素治疗同性恋而在精神和肉体上饱受折磨的图林吃了一口沾有氰化物的苹果后死亡;而雅诺夫在一次采访时却说:“被咬掉一口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它看起来不像樱桃”。一直崇尚高端与简单完美理念的苹果公司却用了一个并不完美的有着缺口的苹果图样,既体现了该品牌的谦逊的品质,又能逆向的将其本已杰出的品牌产品有力地宣传出去。

5、总结

设计思维范文第2篇

关键词:理性感性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当谈到理性与感性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毋庸置疑,这种做法是极其有害的,这种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区别与联系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旨在引起对设计思维如何以更科学面貌出现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艺术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一方面,在传统逻辑影响下,“逻辑”被认为是研究思维的科学。而在现代逻辑中,它却被普遍定义为研究推理的科学。事实上,由于传统逻辑把逻辑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混淆了,带有严重的心理主义色彩,因此“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⑴这一解释则更显得合理一些。逻辑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机制(也可以说是本质),即“必然地得出”。逻辑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这样写到:“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它们发生。”⑵亚里士多德通过其创立地四谓词理论和三段论具体阐述了这种“必然地得出”乃是可以依据一种能行的方法一步一步进行的。现代逻辑在传统逻辑观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且得出了逻辑的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构造形式语言,另一个是建立演算系统。在今天,通过这两种特征的实施及运用,“必然的得出”有了更明确的有效性。因而,我们可以看出逻辑是一种有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方法。

另一方面,“思维”相对来说则主要在于心理范畴,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⑶。它的类型也是非常繁多的,“譬如从表述的角度说,有形象思维、技术思维、逻辑思维;从认识的角度说,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从哲学的角度讲,有具体思维、抽象思维,此外还有单一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等”⑷。

逻辑因素在思维领域中起作用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推理为表征的,极不同于想象、联想,也不同于音乐、美术所体现的形象表达(虽然音乐、美术中也有某些逻辑因素的存在,但主要还是以形象因素为构件的)。推理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不能由经验直接得到的知识,而且还能获得不能由感觉和知觉直接得到的知识,因此可以说是一种较纯粹理性思维活动,更多地以必然的前提推导出必然的结果,尽管其推理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最终“必然地得出”却是唯一的。

逻辑思维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逻辑思维的进行是通过一系列的推理而寻求“必然地得出”。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艺术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获得“必然地得出”——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中满足目标市场,体现多种功能,实现复合价值。因此,当逻辑思维被引入设计领域时,它便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性方法或工具,从而指导艺术设计的思考及实践过程。

艺术设计在实施制作之前肯定受到某种需要、目的或精神趋向的限制和驱使,这就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理性的分析和理解,从而力求在造物过程和造物产品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精神趋向。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首先获得的是一些必然的前提(在此可被称为“命题”),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以这些命题为基础,通过多样性的推论形式最终获得“必然地得出”这一结果。我们以对一个椅子的设计为例来进一步说明逻辑思维的运用。在设计椅子之前,设计者获得了如下信息:A.人们正需要一种造物,可以满足“坐”(有时可能是“躺”)的需求;B.这种造物必须让人在生理上感到舒适;C.此造物应符合一类人的文化心理;D.这一造物须被安置在恰当功能空间中。首先,根据第一条命题的规定,设计者通过逻辑思维得出这样的推论:应该设计出一种有一承重面一支撑体或有多承受面多支撑体的造物;其次,通过第二条命题,设计者推导出了需要一种符合人体工学的一承重面一支撑体或多承重面多支撑体的造物;第三条命题则进一步使推论走向对造型和色彩以及心理因素的思考中去;而在最后一条命题中不难发现,这种逻辑推论最终结果必然会要求一种实用的、体现功能的、在一定条件下体现文化内涵的、多联系的造物。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例子只能体现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过程,实际设计思维中可能会有更复杂的成分,推理顺序可能并不像此例一步一步进行,推理的形式也可能是多样化的,并且还可能伴随着形象思维的参与。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这种理性思考过程中,设计须掌握较为清晰、明确的设计目的,以便通过随后相关思维活动将其转化为设计方案或实际造物。

前面我们已提到过现代逻辑的两个特征:构造形式语言和建立演算系统。当建立演算系统这一特征体现在思维活动中时就能转化成一种科学的方法对艺术设计过程予以指导,尽可能摆脱盲目的经验化技术表现。

众所周知,物质世界存在着三种规则基本形:圆形、矩形和三角形。艺术设计总是以这三种基本形为基础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复杂形态的。但是,如果缺乏演算系统推论的话,设计者所创造的复杂形很可能存在着过于感性的因素。换句话说,当没有逻辑演算参与形的创造时,感性直接创造的复杂形很难以规律的形式体现,符合功能和审美造型原则的几率是很小的。这就会导致浪费大量资源、资金和时间用于经验的探索,得不偿失。所以,建立了演算系统的艺术设计就有了产生造型推理规则的可能性。同理,艺术设计如果在色彩领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演算推理一样可以掌握适当的色彩规律,尽量避免了视觉或感觉带来的误差。以色彩调和为例,孟谢尔从均衡的角度提出了互为补色的一对色彩调和关系上的分量方法。他用公式表示了色面积的均衡,这可以通过色彩明度数字与纯度数字的乘积比例来完成,即

(A色的明度×纯度):(B色的明度×纯度)=B面积:A面积。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中引入逻辑思维是大有裨益的。至少,逻辑思维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被用来减少可能由感性材料和认识局限所产生的偏差,拓展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发挥范围,并与之共同发展构成较科学的方法论。

二、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

在谈及逻辑思维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决不能忽视和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意义。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状态,形象思维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与其他思维方式极为不同的特征。

首先,“形象”要素是其核心。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这些事物的信息以各种形式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感觉器官传达给人类大脑,从而形成诸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类型。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⑸,其成果既是艺术品又是一种产品。从艺术的角度说,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从产品角度说,形象是设计产品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它与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有所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与想象。”⑹艺术设计中的形象则不同,它是一种视觉形象,在时空中有明确的形式,感官可直接把握。

第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⑺。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⑻。因此,想象是形象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也是艺术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思考方式。一般情况下,它要通过两个阶段才能体现创造性。第一个阶段是掌握现实形象阶段。此时,想象通过各类感觉器官获取大量具体详实的形象资料。这就为进入下个阶段做了一个现实预备,从而使形象思维的运转拥有了切实的原材料。第二个阶段是选择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因素已开始启动,即通过蕴涵在设计作品中的目的性和设计者自律的目的性对感性形象进行规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筛选出合目的性的形象素材。

第三,“联想”是形象思维重要手段。

休谟曾认为:“当心灵由一个对象的观念或印象推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或信息的时候,它并不是被理性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⑼。在想象的基础上将各类因素观念进行有机结合,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发挥。因为设计者经历过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已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溶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式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浪漫色彩,并也因此极不同于以理性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那么形象思维在进行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呢?从一般意义上说,设计者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深化法”,即通过对来自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深化,在思维中创造较为生动的新形象。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加强和深化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二种是“分化法”,它类似于图案中的写生变化,即由一种形象拓展出多种形象,并保持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符号。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再创造,它主要是以再想象为基础的。第三种是“变异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思维活动中往往带有某种虚构和幻想成分,同时也最具创造性。设计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已有的形象资料基础上分解、组合、打散、构成为不同新的形象。这种思维方法在毕加索的绘画中比较常见。他的《亚维农少女》就曾将处在右下方的一位少女形象通过打散构成创造出一种耳目一新的造型。

形象思维通过上述的特征及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作为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设计者提供三种具体表现形式:首先是原形模仿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化法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表现形式。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以各种原始的生活形象为原型,通过深化法,以一种模拟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使目标消费市场产生共鸣,达到最终审美目的和实用目的,完成多种价值的实现。其次是象征表现形式。它可被视为分化法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设计者主要从原始形象中提炼出一般性共同特征,并以自己创造的抽象、形象语汇和符号以象征的手法分化出一般性质的形象。这种形式多用于标志设计中。最后一种是规定性表现方式。这种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变异法形象思维之上的。一般来说它又可分为两种规定性:其一为原始规定,即设计者以约定俗成的形分接、组合成其他约定俗成的形,或以抽象、再造形象创造出约定俗成的形;其二为现场规定,即设计者以约定俗成的形象打散、构成为另一种新的抽象、再造形并在与目标市场交流过程中现场传达新形象的特性,或以新的抽象、再造形组合构成另一种新的抽象、再造形并在与目标市场交流过程中现场传达新形象的特性。总之,无论哪一种表现方法都是形象思维在设计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三、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联系

无论是逻辑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它们在艺术设计中总是互不可分的,既有本质不同又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而后者则是一种具像的思维活动方式,其各自特点前面已有阐述,而二者的联系则表现为:

一、逻辑思维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形象思维的发生。以刚才那个椅子的设计为例,在涉及每个命题步骤时,设计者不可能抛开一切形象只单纯抽象地进行推理或只是以抽象概念为理解基础进行抽象推理,而肯定会在大脑中浮现与各个命题步骤相关的形象。比如,第一个命题规定的是一种造物,可以满足“坐”(有时可能是“躺”)的需要,这时设计者至少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这种“坐”或“躺”的情景以及用于“坐”或“躺”的承受物一般意义上的形象。另外,在建立演算系统进行推理而获得符合规律的形式及色彩关系活动中,基本形和色彩形象是肯定会伴随推理发生。

二、在设计中,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前述形象思维的“深化法”、“分化法”、“变异法”等多是在推导或建立演算系统的方式下进行的。以一个或多个命题为基础,建立多项演算系统,得出符合设想或构想的最终形象,体现审美规律的同时,满足市场需求。

三、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发生的先后次序不以二者各自特点而孤立地、明确地体现出来。更多情况下,二者可能同时发生或间歇式发生,并无先后顺序。在逻辑推理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包括了各种对形象的运用和理解;在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发散和创造时,也有逻辑规律的运用和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共同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理性与感性互溶,第二个阶段是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第一个阶段(接受计划酝酿方案时期),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理性思考及创作思维需要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感性思考及创作思维结合,但设计者偏重于理性的指导,寻求规律,抽象地或概念性地描述设计对象;在第二个阶段(表现方案逐步实施时期),理性和感性的思考及创作思维成果需要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设计者需要以形象、想象、联想为主要思考方式,抓住逻辑规律,运用形象语言。总而言之,虽然我们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界定,但是二者的统一性却不能被湮没在纯的对立性中的,设计者需要把握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性灵活运用。

对于感性与理性在艺术相关问题上的探讨由来已久,并且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但都相对完善的理论和观点。然而,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对感性与理性对立统一的进一步认识只能会更趋成熟。设计艺术作为一种较为年轻的艺术科学,也是应该努力寻求其感性与理性最佳契合方式。而在通过对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分析中,这种契合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已初现端倪。艺术设计既具有严谨、理性的一面,又有轻松、活泼、感情丰富的一面,只有将理性和感性共同融会于其中,科学与艺术那种紧密的结合才会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在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来。

-----------------------------

参考文献:

⑴王路.理性与智慧[M],4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

⑵苗田力.亚里士多德全集[M],35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⑶王路.理性与智慧[M],4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

⑷王路.理性与智慧[M],40页.上海三联书店,2000.

⑸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6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⑹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8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⑺瑜青.黑格尔经典文存[M],32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⑻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16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⑼休谟.人性论[M],110页.商务印书馆,1980.

ABlendoftheRationalKnowledgeandthePerceptualOne

--TheDistinctio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ogicalThoughtandtheVisualizedOneinDesignArt

HANChao

(ArtDept.,SuzhouUniv.,Suzhou232001,China)

设计思维范文第3篇

思维,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人类认识、构想、适应社会环境的秩序化意识行为。只有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智慧才得以提高,从而产生了适用于人类生存的新奇设计,广告设计也是思维发展的产物。广告设计的合理性来源于对设计物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导和研究,其过程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思维活动。当其落实到实际造型阶段时,更是需要加入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如直觉、灵感、意象的产生和想象力的催发。单一的艺术思维模式难以应对现今复杂的广告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广告设计对思维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人类基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不断开发广告设计的思维方式,这种充满设计感的思维方式又不断地融合其他思维的优点,从而形成了配合世界广告发展且富于自觉宣传意识的广告设计思维,广告设计的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这种融合决定了广告设计思维的开放延伸,最终落实到人,是充满广告思维活力的策划师和设计师,有强烈的思想感染力、灵敏的判断力和决策力。现今,广告设计已成为艺术、技术与思维结合的创造领域,以创新性为典型思维的广告设计也越来越追求广告宣传中的诗意和不可预测的审美价值。因此广告传播中,思维与设计的融合便成为现今广告策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

2广告设计中的哲学思维

如果说哲学的任务不仅是认识世界,同时还要改造世界;那么,对于广告设计师而言,广告设计就是认识事件、认识商品,对被指定的传播对象(环境、产品和主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观察,以源源不断的广告设计物改造广告受众对传播对象的心理认识与感知。哲学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人类本身,毫无疑问,广告设计的一切成品都和人类有关,并服务于人类自身。

2.1广告中的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古代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把人类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称为外部感觉,把综合、想象、辨别、记忆统称为内部感觉。当人的外部感觉与外在世界的事物发生接触时,就会形成一些所谓的“感觉印象”,然后外部感觉就会将这些感觉印象传递给内部感觉,内部感觉便将这些印象加工,使之成为形象。形象产生后,感性认识也就完成了。而这种外部与内部感觉生成感性认识的过程同样也适用于广告设计。优秀的广告设计师从宣传对象中获得充足的外部感觉,形成最初的创作思维,然后再通过设计者主观的创作加工,使之成为实际的广告作品形象,那么广告的感性认识也就随之形成了。广告思维中的设计感觉是现代广告重要的基点,成功的广告设计在外部感觉上会给消费者带来生理上的愉悦,同时它也通过内部感觉引起消费者心理上的共鸣。所有对广告的消费都是建立在外部感觉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内部感觉。故广告设计中,只有当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完美融合时,广告才能真正地刺激到广告受众的心理欲望,达到传播的功效。

2.2广告设计中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曾经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设计创作中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西蒙指出:任何设计(包括广告设计)都是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的结果。其内部环境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的思维结构,能对外部一切自然条件所形成的环境做理性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适应,是设计的本质。广告设计同样必须适应于社会环境的发展,才能在行业领域激烈的竞争中谋求胜利。思想追究自身,是探讨思想的起源和过程,最后形成自己认识自己、自己发现自己的过程。在广告设计中,我们在探讨广告设计思维时,努力寻求广告设计的思维特性,就是以设计的思想自身为对象。但是,在具体的广告策划与设计中,设计者拥有具体的思维对象,即指定的宣传产品和市场。一切广告设计的目的都在于使设计物适应外部的环境,环境包括了人与社会。当然,这个目的也是广告思维设计的结果。在世界广告设计中,哲学思维的元素大多随处可见。且不说笛卡尔“我思,故我在”[3]的怀疑理论表现,西方哲学中的真理与真实也已经悄悄融入到我们的广告生活中。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求世界表象的真实性、产品的真实性以及宣传手段的真实性。虽然现今大多数的广告很难做到这一点,但这毕竟是广告设计的伦理。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广告都能符合每一条正确的哲学思维,但至少我们能够看出,对于仍处于上升阶段的世界广告来说,复杂的哲学思维对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从创意中看广告设计思维培养分析

设计大师的创意广告可以发现,其作品多少运用了联想、想象、夸张、象征、意象、灵感、逆反、线式、反射、聚集等思维形式,形成独特的出人意料的设计创意。创意思维是提出新创建的思维,需要灵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需要设计师从全新的思路出发去认识问题,在创造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利用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念,从而产生新的观念和意识。同时,创意思维是一种不断求异的思维方式,通常表现为对常见方法与权威理论持怀疑的、分析的和批评的态度,在创意上追求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可以说创意思维是现今广告发展中的核心部分。

3.1广告设计的形象思维

培养形象思维是广告设计中创意思维的基础,是一种比较感性的思维活动,“形象”要素是其核心。广告设计中的形象是一种视觉形象,有着明确的形式,感官可直接把握。没有了形象,广告设计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在广告设计的创意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想象将各种因素、观念进行自由结合,广告设计的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发挥。设计者经历过想象后,在思维中会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段,而联想则可将基于理性的思考再次融入感性的形象思维中,通过发散的方式寻求形象与意义的最佳结合,最终以新奇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创造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浪漫色彩,也因此不同于以理性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作为广告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设计者提供了3种具体表现形式:首先是原型模仿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化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表现形式。广告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以各种生活形象为原型,用模拟手法表现出来,使消费者产生共鸣;其次是象征表现形式,它是概括的形象思维的具体表现。设计者从原始形象中提取共同特征,并用抽象的符号以象征的手法分化出一般性质的形象;最后一种是规定性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4]。无论哪种表现方法,都是形象思维在设计活动中具体的应用,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3.2广告设计中的想象与夸张

想象即是在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出现过的事物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出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对人脑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在广告设计中,异想天开是非常重要的,空间的想象力和图形的呈现力是一种形象思维能力。在设计过程中,非逻辑性思维带来奇特的构思,从而产生新颖的形象,广告中的新颖奇特便是吸引我们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广告设计的想象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空想,而是在现实因素的依托下展开的想象。这些想象大多有着本来的原始形象或是想象灵感的来源点,甚至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广告的想象里,有全局观,有历史观,也有自然观。夸张是一切广告设计的特性,但夸张不是夸大所宣传产品的优点。“夸大其词”用来说明思维的一种特性,是相对较为准确的。就如同广告词中的一句“我吓死了”,在这里夸张只是一种修辞,明显的让你知道我是在夸张,也就不存在广告欺骗的意思。在广告设计中对于事物性质的夸张,可以引发有趣的想象灵感,通过想象极力夸大事物的某种特性,便能产生出富于幽默感的广告效果。如:大众汽车广告,画面上是一群警察躲在大众汽车后面,手持枪械和话筒,露出一排警帽,显得相当有趣,也反映出大众汽车的结实。虽然实际未必如此,观众也不会当真,但却会在看过之后留下一定的印象。夸张元素的加入往往能使广告的主题变得更为生动。

4在思维培养之中开出设计教育之花

设计思维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运用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二)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三)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运用

(一)注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提高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与记忆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知识信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丰富艺术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思维。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扩大视野,学习到更加广博的社会知识,增强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广泛、深刻、丰富的各种表象资料。

(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艺术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将事物表象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艺术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发现新的形式与规律,使作品在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制作手段等多方面得到完美的配合,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具备善于总结的能力。要善于借鉴经验和理论,加强对视觉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将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符号传递给后人。艺术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各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

(三)大胆设问、勇于挑战

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是提出新的看法与观点。没有质疑就不会促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因此要鼓励设计师对设计中的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完善。其次要锲而不舍,善于钻研。钻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在学习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广开思路、综合运用

视觉传达艺术思维注重开发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在运动中求变化”的灵活思维方式。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提倡标新立异,最大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人为本是艺术设计的重要设计原则,要使设计作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学会将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将设计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要让设计思维发挥出最大的魅力,这样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联系性更加紧密。艺术设计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思索和研究,要善于触类旁通,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地寻找设计思维,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视觉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宽泛化。因此,艺术设计的思维要善于掌握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要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中走出更加宽泛的艺术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巍.广告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设计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伪创新

1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以超常规乃至反常规的眼界、视角、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而创新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具有相当价值的事物或形式。通俗的说,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未发现、想到别人未想到、解决别人未解决的问题和事情。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确定目标——发现并界定问题;(2)构想创意——创造思维产品;(3)论证实施——证明并付诸实践;(4)收获成果——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结果。

从定义和整个创新过程来看,创新思维在创新中占据核心的地位。首先,思维创新是各种创新的第一步,各种创新都必须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产生。没有思维的创新,就永远不能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所得成果也只是在技术熟练程度上的提高而已,无法取得质的突破。其次,创新思维不仅在第二阶段发挥主要作用, 而且在其他阶段中扮演监督角色,例如发现问题、确定目标离不开独特的观察视 角,论证实施同样需要新颖的方式方法。所以,前三阶段的高效运作最终保证了创新成果的质量,也体现出了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地位也是无法替代的。设计讲究“创意”(创意即创新思维),创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设计的好坏,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不论各种设计比赛,还是各大公司的设计实践,都把创意作为至上的评价标准,创意奖项的设置以及产品生产前的选样等等都说明了创意的重要。设计可以为产品创造附加价值,创意就是门阀。我国设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除生产技术和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之外,创意的差距显而易见,这也是导致国产品牌价格低廉,难以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如若创新,就必须首先在思维上创新,从根本上扭转国货销售不利的局面。

2创新思维转变为设计创新的因素

人人都具有产生创新思维的潜质,但创新思维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而言之,创新思维人人皆备,但却并非人人都能创新。事实上,我们的思维每天都在创新,不断变化与革新的外部世界促使我们不断改变我们所持有的对世界的看法。然而,大脑中产生的新思维并非都能够物化成实在的创新成果。设计者的思维和成果都以创新为准则,但通常好的创意却无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究其原因,是因为从创新思维到创新的真正实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1主观因素

(1)创新意识很强,但缺乏利用和创造条件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具备和创新行为的实施都是建立在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人的大脑普遍具有创新动机,人对创新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却没有较好的利用和创造条件。设计人员希望在设计中产生新思想,完成新作品,但是由于学习期间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以及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现有条件,往往不能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由此限制了设计者在创新思维指引下完成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思维灵敏,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愈发灵敏。但由于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单一的和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往往致使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没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感性的思维观念就很难进行理性的梳理和归纳,就无法高效率的指导创新思维向创新转化。

(3)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设计者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在大脑皮层留下一些暂时神经联系,在特定的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这些暂时的神经联系会接通,产生灵感。但是由于平时掌握的和运用的技能较为单调和薄弱,虽然产生了灵感,但这些灵感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灵感最终是昙花一现。

2.2客观因素

(1)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教育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忽视了设计者在学习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教学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创新。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习的主动性能和积极性显然不够,或者说没有得到更好的挖掘,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专业范围狭窄。目前设计专业的划分比较清晰,但是设计者在学生时期对专业的理解不够充分,往往把本专业限定在较小空间中,例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通常认为本专业就是设计产品的造型,其实工业设计专业所涵盖的内容大大超过这些,从产品企划、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与制造、产品营销推广各个阶段都有需要工业设计师付出专业能力的岗位,只不过每一个岗位对应的工业设计专业能力侧重点不同,但是由于学生认为的限定,造成专业范围狭窄。既没有完全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从而限制了事业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3)设计的评判权完全掌握在客户手中。目前国内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是比较尴尬的,设计公司根据市场流行和需求进行设计,设计作品的认可与否由客户决定本无可厚非,但是,设计质量的好与坏、高与低却从设计师的评判转移到购买者中。好的创意不被认可,庸俗过时的却大加赞赏。设计公司没有决定权,导致了设计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减退,极大限制了思维的创新和成果的创新。

3创新能力——实现设计创新的关键

创新能力是沟通创新思维与创新成果的桥梁。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的第三阶段,即证明实施阶段。它是连接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没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作保证,尽管有创新思维也不能真正创新,因为没有物质载体得以体现。创新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有效的提高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

3.1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指导行为。高校是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基地,应着眼并着手于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以树立创新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3.2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人的成长主要靠人自身和周围环境两大方面。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高校应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提供更充足的营养。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其完成学业和创业提供能力所及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3.3利用各种条件,自觉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

投入到设计实践后,设计人员应在设计时与设计外主动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首先,认真分析设计成功案例,仔细揣摩其创意内涵,真正理解和学会表现设计思想的方式方法;其次,开拓视野,不断关注和把握最新的流行时尚,及时运用流行元素,并把所吸收领悟的成功经验应用在自己的实践当中;再次,经常与优秀设计人员交流,学习成功经验并融会成自己所有,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4刻意强调创新思维可能导致伪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部分,是产生质变的重要阶段。俗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须要指出的是,若不经过认真筛选而把所有想到的都做到,也未必是有价值的,有时也可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度”的把握,如果刻意强调创新思维,就可能会忽视设计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实用性、耐用性和环保节能性等方面。上世纪美国的汽车业曾是世界汽车市场的霸主,但是由于“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实施而过于强调样式的创新,不断更新汽车的外部式样,忽略了汽车实用和动力性能的开发以及节能环保因素的考虑,从而造成了华而不实和奢侈浪费的整体形象,最后导致汽车市场被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占据。

国内设计行业也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片面的求新求快超过了消费市场的实际需要,刻意的求宽求大(指设计范围和产品线的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模糊了品牌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大量积压形成了新的资源与能源浪费,市场认可度的降低使企业失去了竞争能力。甚至连目前设计界严重的抄袭现象的产生原因之一也极有可能源自于此。

5结语

设计的社会性是思维创新所必须考虑在内的重要因素。歌德说过,只有在限制中才能产生出无穷的变化。是的,只有在有限的琴键当中才能弹奏出无限美妙的音乐来。没有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没有对企业品牌的准确定位,没有对产品形式与功能的整体把握,就不会产生出真正的创新设计,生产出大众欢迎的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1] 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杨君顺.创造性思维与产品设计创新[j].艺术与设计,2007.

[3] 农湘媛,汪晓东.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