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精选5篇)

  • 儿科护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儿科护士面对的压力源 1.1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她们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

儿科护理(精选5篇)

儿科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压力源分析及对策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家庭期望迫切及社会关注强烈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儿科护士面对的压力源

1.1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她们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患儿病情变化多端,儿科护士要经常面对急症、重症患儿的抢救等,都使儿科护士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

1.2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有害的致病因素,如细菌和病毒侵袭、辐射的损害、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儿科护士姐妹们在客观上面临感染的危险和其他医源性损伤;另外,在工作中时常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打错针、加错液、发错药,损害患儿的利益,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里压力。

1.3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是儿科护士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心理状态及层次不同的形形的患儿,要应对患儿恐惧、哭闹、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儿科护士由于职业的角色要求,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心里压力。同时,护士与患儿家属、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人际间的种种冲突。

1.4其他

护理工作模式过于简单、职务分工不明确、工作价值认同感低等都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2.1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儿科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生病后家属心情焦急,加上患儿恐惧而使护理难度增加,家长常迁怒于护士;还有一些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各种抱怨心理,而我们儿科护士姐妹们常成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充满压力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2工作性质与强度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又不会听话,乱动,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穿刺难度,有时侯即便打好了又被动穿,并且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一些家长在小孩输液治疗时常施以各种不良言行,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因不善于看管正在输液的患儿,常出现自行拔除针头或触碰针头使液体外渗等事情,既激化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又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劳动强度。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患儿自主语言交流能力差,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对儿科护士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医护患关系

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儿科护士不仅要与家长、患儿随时沟通,还要付出更多的宽容和爱心。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护士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即使遇到恶意歪曲事实、遭受无端指责甚至打骂等不礼貌言行时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不但要理解患儿及其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解决问题。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缺乏人身安全,工作满意度下降。儿科护士面对患儿及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的患儿家长,加上工作繁重和缺乏理解支持,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而使儿科护士在医患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成人科护士。

2.4其他因素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渐拓宽,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需求压力增加。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要求和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压力增大。

3儿科护士在工作中适应压力的对策

3.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3.2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

3.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工作之余注意培养个人广泛爱好与兴趣,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3.4定期用应激量表自我测量,面临应激时,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听听音乐、唱唱歌、散散步、到书店看看书、上网看看新闻等,为不良情绪寻求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

3.5建立支持系统,在面临应激的时侯可向亲属、朋友、同事倾诉,寻求帮助;也要善于利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如给护士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非专业性工作,避免超负荷工作等。

儿科护理范文第2篇

1.1患儿

从患者方面来说,由于儿童病情复杂多变,且容易反复,造成护理工作繁重,有时没有时间来及时、仔细的解答家属的问题,就会使患儿和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和误解;患儿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在进行各项检查,尤其是带有创始性的检查时因为疼痛不能很好的配合;患儿因为年龄小、自身认知能力差、不能正确地诉说自己的症状,加上儿科病情变化快,以至于不能对病情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对。

1.2患儿家属

随着人们认识的普遍提高,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孩子很是娇贵,一旦生病,全家人都紧张。特别是当患儿病情比较严重或者是危险的时候,一旦医护人员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处理时,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发泄到医护人员的身上。

1.3护理人员风险因素的来源

总的来说还是出自于我们医护人员本身,总结下来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压力过大。由于患儿年龄小且重视度高,一旦出现失误,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就难以接受,往往会引起矛盾纠纷。这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操作时的水平。

(2)服务意识不足。极少数的护士在面对患儿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又因超负荷工作,精力不足对家长解释工作不到位,这就大大增加了风险的发生。

(3)法制观念淡薄。护理记录不真实,护理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依赖医嘱性强,一旦发生纠纷,这些现象都会使护理人员处于不利的位置。

1.4在医院管理方面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实施抢救用品准备不全、医疗仪器发生故障未及时维修、新仪器的使用不当等原因而耽误治疗,以及缺乏人性化的病房管理,这些都可以引起纠纷。此外,没有落实到位的规章制度,不能保证护理工作地有序进行,护理质量也会深受影响,在产生纠纷的时候不能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

2应对风险的干预措施

(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其责任意识

医院应该专门组织医护人员集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增强法制意识,以便在日常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积极主动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护理工作,这是杜绝护理纠纷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要谨慎从事技术操作,遵守“三查七对”原则,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

(2)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儿科的患者都是特殊的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增强要积极、细致、全面地为患儿及家长服务的意识只有以良好的工作态度服务于患儿,才能在医疗服务的行为过程中取得病人的信任,杜绝矛盾及纠纷的发生。

(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技能

提高自身的能力是防范医疗风险最有力的保障。因此护理人员应重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地参加一些临床技能培训班、护患沟通技巧学习班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另外多学习一些关于儿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熟悉各种疾病特点,掌握护理的原则和重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临床中熟练的处理与运用。对新引进的先进仪器设备,不但要会熟练地掌握如何使用,还应掌握其基础理论知识,尽量避免因为盲目操作给患儿带来痛苦或者损伤。

(4)掌握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变化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心理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对患儿在患病期间在心理上所发生的变化特点也要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以便于找准合理的护理方式,还要洞悉家属的心理活动规律,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才能在工作的时候得到患儿及家长的认可。例如在患儿入院后,护士们就要尽可能及早向家长说明病情的特点,对所采取的医疗措施加以说明,特别是对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医疗护理处置更应首先取得病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才能得到其配合进行操作,这样也才能减少医患之间的误解及矛盾。

3总结

儿科护理范文第3篇

目的:观察并分析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患儿,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安全管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为(95.2 5.4)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8%,满意度为95%,对照组安全管理评分为(73.2 4.8)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24%,满意度为80%,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儿科病房管理中应用安全管理的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儿科护理管理;安全管理;效果

由于儿科患儿的年龄较小,自身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护理风险因素较多,这就对儿科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各个医院中,儿科已经成为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之一,这也已经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为了深入地分析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200例儿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现作如下汇报。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为3月-13岁,平均年龄为(6.3+0.2)岁;观察组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为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5+0.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病情分析及观察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安全管理,主要是在深入地分析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使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安全性,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使用满意度量表评估两组满意度,量表中共包括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服务态度、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基本满意为得分处于60分与89分之间,不满意为得分小于或等于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病例数 100%。

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如表1所示。

三、讨论

1.儿科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方式,所以导致其工作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常见的包括责任分工不明确、赏罚不均等,这会严重影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自由懒散等不良现象;此外,以往工作中疏于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也会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加强自身学习,不利于其护理质量的提高,这均会导致一定的护理风险。(2)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责任感不强。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导致其服务态度较差。并且儿科的护理工作往往比较繁重,所以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也较大,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导致其责任感不强,也会引发各种护理不良事件。

(3)医院环境设施不健全。

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再加上其好奇心较强,因此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磕伤等不良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院未能及时地做好防护工作,如不能及时地为患儿的病床加用护栏、未能及时地在卫生间铺设防滑垫等,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4)健康教育不到位。

儿科中患儿的行为预见性较差,语言不成熟,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患儿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主观感受,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也普遍较差,这均会增加护理难度。与此同时,在治疗中,家属往往会过度担心治疗的效果,同时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会重复问询临床治疗与护理的目的和效果,在一些治疗与护理缓解也难以积极地配合相关操作,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护理工作,往往会延误相关治疗与护理操作,所以容易成为护理风险因素。

2.儿科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1)完善管理制度。

要全面地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并及时地建立护理监督小组,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地将安全隐患予以排除,这也能够对护理人员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能够始终做到处处谨慎;定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要借助于公平、公正的奖惩方式给予相应的处理,以起到激励作用,针对存在护理差错的人员,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和指导,避免出现类似的护理差错。

(2)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引导其深入地学习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视患儿为亲人,使其可以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努力为患儿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注意加强实践学习,为其提供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以不断地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减少甚至避免各种护理差错。

(3)改善诊疗环境。

在儿科护理中,要全面地加强安全防护工作,病房要加用防护栏,卫生间要铺设防护垫,同时开水、药品等要放置患儿接触不到的地方;针对各种防护措施,要注意定期进行维护,以及时地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查和排除;加强巡护次数,尤其是要做好夜间的巡护工作,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增强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4)加强儿科护理知识宣教。

要借助于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册等形式为患儿及其家属普及儿科护理的基础知识,重点为其介绍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因素及其相应的防护对策,以增进家属对儿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其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以取得家属在安全管理中的高复配合。本研究中,观察组100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安全管理,经研究,观察组安全管理评分为(95.2 5.4)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8%,满意度为95%,对照组安全管理评分为(73.2 4.8)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24%,满意度为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这表明,在儿科病房管理中应用安全管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显著地增强护理安全性,降低护患纠纷的,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可推广使用。

作者:陈小燕 昌欢迎 刘欢华 李芳 单位:湖南省儿童医院急诊综合外科

参考文献

[1]钟小雁,罗剑平.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7-108

儿科护理范文第4篇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013年7月-2014年7月,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100例。对照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为3月-13岁,平均年龄为(6.3+0.2)岁;观察组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为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5+0.5)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是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指导、病情分析及观察以及常规健康宣教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安全管理,主要是在深入地分析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地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使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安全性,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使用满意度量表评估两组满意度,量表中共包括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服务态度、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等,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得分大于或等于90分,基本满意为得分处于60分与89分之间,不满意为得分小于或等于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病例数 100%。

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 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安全管理评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三、讨论

1.儿科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方式,所以导致其工作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常见的包括责任分工不明确、赏罚不均等,这会严重影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导致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自由懒散等不良现象;此外,以往工作中疏于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也会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加强自身学习,不利于其护理质量的提高,这均会导致一定的护理风险。

(2)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责任感不强。

部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导致其服务态度较差。并且儿科的护理工作往往比较繁重,所以护理人员心理压力也较大,就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导致其责任感不强,也会引发各种护理不良事件。

(3)医院环境设施不健全。

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再加上其好奇心较强,因此容易出现坠床、跌倒、磕伤等不良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院未能及时地做好防护工作,如不能及时地为患儿的病床加用护栏、未能及时地在卫生间铺设防滑垫等,就会导致患儿出现坠床、跌倒等不良事件,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4)健康教育不到位。

儿科中患儿的行为预见性较差,语言不成熟,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患儿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主观感受,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也普遍较差,这均会增加护理难度。与此同时,在治疗中,家属往往会过度担心治疗的效果,同时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所以会重复问询临床治疗与护理的目的和效果,在一些治疗与护理缓解也难以积极地配合相关操作,有时甚至会干扰正常的护理工作,往往会延误相关治疗与护理操作,所以容易成为护理风险因素。

2.儿科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1)完善管理制度。

要全面地落实责任到人制度,并及时地建立护理监督小组,对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地将安全隐患予以排除,这也能够对护理人员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能够始终做到处处谨慎;定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要借助于公平、公正的奖惩方式给予相应的处理,以起到激励作用,针对存在护理差错的人员,要及时地予以纠正和指导,避免出现类似的护理差错。

(2)完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培养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引导其深入地学习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视患儿为亲人,使其可以设身处地地为患儿着想,努力为患儿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注意加强实践学习,为其提供充足的临床实践机会,以不断地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减少甚至避免各种护理差错。

(3)改善诊疗环境。

在儿科护理中,要全面地加强安全防护工作,病房要加用防护栏,卫生间要铺设防护垫,同时开水、药品等要放置患儿接触不到的地方;针对各种防护措施,要注意定期进行维护,以及时地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查和排除;加强巡护次数,尤其是要做好夜间的巡护工作,以便于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增强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4)加强儿科护理知识宣教。

儿科护理范文第5篇

1 儿科护理高风险的原因分析

1.1社会因素

1.1.1特殊的护患关系 儿科病房的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的直接关系,而是护士、家庭与患儿的三角关系。护士对患儿实施的治疗、护理、抢救等工作均在家属的注视下进行。护士工作压力、焦虑程度往往大于其他成人科室,护士工作情绪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

1.1.2当前医疗水平同患儿家人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患儿处于一个意识薄弱的成长阶段,当遇到身体不适时常常用“哭”来表达,家长担心自己孩子,往往误认为是护理人员对患儿照顾不周所致,从而干扰护理人员的正常护理工作。甚至在其工作中百般挑剔,拒绝与其良好沟通,将不满情绪直接发泄至护理人员身上。

1.2护士因素

1.2.1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治疗护理过程中,只喊床号,不叫姓名;医嘱查对注意力不集中。开瓶后的无菌液体未注明日期、时间、用途。药品未分类摆置,不履行告知义务。叫床号、姓名形式化,医嘱查对意识差。

1.2.2护理文件缺陷 临床护士没有认真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条例精神。存在①观察病情不仔细。②书写护理记录不使用医疗术语。③病情记录重点不明确。持续心电监护。④忽视病情记录的客观真实性。⑤间断吸氧医护记录不一致。

1.2.3护士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 许多制度停留在理论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如交接班制度等。注重每个环节的观察。

1.2.4缺乏责任心和耐心 不按规定巡视病房,肢体或头皮肿胀未及时发现,交接班流于形式,对危重患者病情未做详细了解。对家属反映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与沟通,导致家属不满意。

1.2.5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欠缺 观察危重患儿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预知后果,年轻护士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几率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术本身难度就较大,再加之患儿哭闹、好动、不合作,常致针头移位,使液体外渗[1]。

1.2.6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 家属拒绝的治疗和护理,护士未讲明目的和用意,也未让其签字;护士未提醒患儿亲属,致使物品丢失。

1.2.7支持系统不完善,护士配置不合理等。

1.2.8规章制度不健全,开展的项目未能及时规范操作规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未能告知家属。

1.3患儿及家属因素 ①小儿护理操作难度大,②小儿病情变化快,③家长情绪波动大。

2 儿科护理风险的监察与控制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鼓励及提倡注重安全的意识和文化,一个注重安全文化的机构对管理、控制及降低临床风险极为重要。

2.1提高“风险”认识 管理层需强调上报事故的目的绝非惩罚员工,而是用真诚、公正及开放的态度与员工沟通,以共同制定改善的方法。实行护理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控制与监察。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2004年10月,WTO成立全球患者安全联盟,并提出了“患者为患者安全”等6个行动计划。计划中鼓励患者为自己的安全把关,要求将公众纳入患者安全项目中,并教导患者及患者家属主动询问治疗情况[2]。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明确规定,三甲医院百张床年严重差错事故次数不超过0.5次,事故为0,因此,很多差错少报,从过程管理来看,差错暴露的越充分越好,差错报告次数不代表患者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患者安全专家Leap博士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患者安全促进的惟一最大障碍。例如:护士加液体错误。美国实行患者安全通报系统,第1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对促进患者的安全也带来积极的效应。

2.2加强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本着"患者为大"的心态去做好护理干预工作。虽然难度较大,但是这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护理人员要对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锻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将自己与患儿家属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患儿家长看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成果,自然而然的对护理人员改善看法,从而逐渐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当然,对于特别"麻烦"的患儿家长,护理人员要尽量避免与其冲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2.3重视时段监管 管理者应当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状况安排班次,如:护理水平、护理经验、护理量等。通过对新老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提高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

2.4加强文书管理 在护理文书书写方面,要保证文书的记录真实有效,简单明朗。文书内容字迹清楚,无任何涂改,遗漏现象,且对于文书书写者要做到责任到人,督促其提高文书质量。

2.5严肃护理行为 为了避免患儿家长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纠纷,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严格遵守患儿护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并向患儿家长耐心解释护理流程。

2.6教育与培训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培训与教育的过程中,鼓励护理人员相互交流护理经验。对于学习出色的护理人员进行褒奖。

重视对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培训基础,培养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医护人员懂得学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