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精选5篇)

  •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关于全面实施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精选5篇)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范文第1篇

专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关于全面实施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中国教师研修网依据专家团队精心设计的实施思路、全国范围内2.0项目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梳理,结合合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提升合肥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培训对象

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在编教职员工均须参加)。

三、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引领校先行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将优秀成果辐射影响其他学校,促进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员推进。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中小学全员教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通过60学时的教师全员混合式研修(包括网络研修30学时和校本研修30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覆盖校内外全场景,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学、德育、行政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创新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教科研活动、德育与学生发展、行政与后勤等方面的常态工作机制,以课例研究、优质案例资源库建设等为抓手开展研修活动,实现 一课多点 的课例开发,在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任务及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考核测评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的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实施方案及目标

本次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主要包括项目启动期、整校推进期、测评总结期三个阶段。通过 引领示范、骨干先行、全员研修、片区入校、考核认证 的整体实施策略,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1.项目启动期(5-6月):中小学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

在开展教师需求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等调研基础上,以中小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 整校推进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大任务为抓手,确保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文件的目标任务,能够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科学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校本研修主题及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学习信息化教育管理推进策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1)政策引领,聚焦方向

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和平台演示,帮助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切实领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引领学校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校实施信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

(2)案例赏析,模范参考

通过片区引领校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参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为培训指导者提供校本研修计划制定与实施参照,在观摩研讨的交流活动中,初步规划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

(3)方案制定,融合创新

在政策领会和案例评析的基础上,分校讨论,融合创新,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指导教师开展 一课多点 融合创新课例研修,助力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阶段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集中讨论、校本研修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为期1-1.5天的线下集中培训;其中学校管理者1天,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为期1.5天。

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1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一天

8:30-8:40

开班仪式

领导致辞

/

项目组

8:40-9:40

政策解读

省提升工程2.0政策解读

专题讲座

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田钰主任

9:40-9:50

平台演示

平台使用演示

/

项目组

9:50-10:00

问卷演示

【问卷演示】演示说明教师信息化调查问卷

/

项目组

10:00-11:00

整校推进实施路径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整校推进的路径与策略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4:30-15:30

一课多点 课例展示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示范课例分享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5:30-17:00

整校推进方案制定

【分校交流】校级管理者与培训指导者讨论、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

交流讨论

/

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上午

8:30-11:30

校本研修计划制定

【分校交流】培训指导者与教师骨干讨论校本研修计划与 一课多点 融合创新课例开发

交流讨论

/

            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

上午

8:30-10:00

校本研修策略

一课多点 校本研修策略

专题讲座

中国教师研修网徐守磊

10:00-11:30

案例展示点评

融合创新示范案例展示与点评

展示点评

/

2.整校推进期(6月-11月):教师全员网络研修+校本研修

各学校管理者和培训指导者组织全员教师学习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30学时网络课程,开展30学时校本研修,共60学时混合式培训。

(1)网络研修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平台上开发、提供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程资源,包括:

①师德教育、课程思政、教改前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德育课程;

②信息化发展规划、前沿技术热点、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互联网学习与创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肥市能力点解读及应用软件等专题通识课程。

③覆盖30个微能力点的多学科、多学段的案例解析课。

(2)校本研修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针对性培训任务: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在骨干教师带动下,教师全员掌握 一课多点 课例研修方法,形成可以涵盖多个微能力点的单节课或单元课课例,并鼓励教师参与市级优质课评比以及全国云研修课例分享活动。

考虑区县学校教师参训实际情况,分多种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①整校独立开展校本研修。校级管理团队由校长领衔,教学主管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构成,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带领管理团队,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负责制定本校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研修管理与辅导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教研组及一线教师按照计划开展任务驱动式研修。

②片区引领校协同开展校本研修。基于部分学校教师较少、信息化实施条件较弱等现实情况考虑,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将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片区引领校,吸纳乡村教学点或参训人数较少的学校教师加入,由引领校协同管理和指导本片区的校本研修活动。

(3)专家团队指导(9月-11月)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建立分学段、多元化的专家团队,遴选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和熟悉中小学教学的高校专家(以本地优秀专家为主),开展以片区为主的典型教学问题答疑、观摩指导示范课等指导活动,实时跟进培训过程,保障培训效果。

3.测评总结期: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总结提炼项目成果(11月-12月)

本次培训考核依据《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细则》,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完成不同角色(教师学员、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坊主、学校管理员)的60学时培训任务后,教师全员在合肥教育云平台提交至少20学分的能力点认证材料,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

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筛选整理优秀作业、研修活动案例(规划、方案、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等培训成果,建设积累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优质案例,促进本地优质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

序号

成果名称

形式

1

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集

文档

2

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方案集

文档+图片

3

优秀个人研修计划集

文档

4

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5

一课多点 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6

专家指导视频库

视频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

合肥市教育局负责本次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中国教师研修网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教务、后勤保障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项目目标,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疫情防控

根据《安徽省复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试行)》规定程序和要求,在培训期间,将按要求严格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监测等防控条件准备,细化各项防控措施,制度明确,责任到人。积极配合培训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培训场所、设施设备和使用耗材等消毒工作和人员体温检测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附件1:网络课程资源

附件2:三种角色考核细则

 

中国教师研修网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步建立起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基本市情、充满教育活力、富有改革实效的*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湖北省“积极推进、点上突破、兼顾各方、逐步到位”的工作方针,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探索创新的基本原则,科学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

——积极稳妥。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按照湖北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积极营造适合课程改革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学习和思考,调动一切有利于普通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因素,抓住核心学科、抓好课堂教学,精心谋划,稳步扎实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因地制宜。充分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情况,实事求是地规划和实施课程改革,所有的改革举措务必既贴近国家课程要求,又贴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努力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课程改革路径,形成可资借鉴的经验。

——规范有序。在全市统一部署的前提下,立足省级示范学校、市级示范学校、一般高中学校和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分类有序地进行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与评价工作。

——探索创新。探索、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方式、方法,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上下功夫;力求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有所突破;使课程改革各项工作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课程改革终极目标的达成。

三、目标与任务

(一)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设置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要保证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建立校内选课制度和学分管理制度。指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修习课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建立适合我市课程改革要求的管理新机制。研究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形式,保持正常、规范的教学秩序,初步建立起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切实加强教学用书的管理。认真规划、积极开发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六)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的学生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七)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努力促进课标、模块与教学实施的有机统一,探索课程改革实施与高考、高中学业考试与评价、学分管理相适应的有效衔接机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方向、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具有*特色的普通高中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程结构、内容与学制学时

(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课程设置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包括语文、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15个科目;每个科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

(二)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选修两部分构成,选修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4个学习领域的科目选修Ⅰ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选修ⅠC。列入选修ⅠA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列入选修ⅠB的模块是全省指定的选修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模块修习;列入选修ⅠC的模块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自主选修。选修Ⅱ是由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课程。

(三)学制与学时。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2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必修和选修Ⅰ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36学时。选修Ⅱ课程按照模块开发,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通常为18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个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个学分,达到144个总学分方可毕业。

五、推进策略

(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1.认真分析和总结全国先行课改实验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整合在汉高校和各种教育科研力量,对课程改革作出整体规划,并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为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必要的专业支持。

2.建设一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样本校要围绕新课程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身的校情,在重要领域和环节上积极探索,力争在点上有所突破,努力做到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点和办学特色。

3.根据教育部制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市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市普通高中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市普通高中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市普通高中考试与评价改革意见》、《*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装备规范》等,确保全市课程改革工作有序展开,平稳推进。

(二)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执行课程的能力

1.建立由高等院校、教科研部门、师训机构和高中学校共同参与的高中新课程培训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学习教育改革政策和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

2.建立市、区、校多级新课程培训体制,实现“全员、全面、全程”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级教科研机构和师训机构要针对学校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3.建立务实科学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把对新课程的研究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备课组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巩固“备课组建设工程”的成果,使之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六、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岳勇为组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教育、财政、人事、物价、新闻出版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附后),负责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指导实施工作。市教育局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组织协调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学科课程专家、教研人员、高中校长和一线骨干教师的作用,着重研究和解决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教育管理、教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大专业研究力度,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设计、实施、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各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各项课程改革工作任务,加强对辖区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认真做好课程改革所必需的各项服务。

普通高中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小组,贯彻落实市、区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做好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确立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办学理念,按规定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尽力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满足全体学生全面且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校情,行之有效的选课指导制度,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人发展目标和学习计划;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导师制,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公民素养教育和学习生活指导;根据课程设置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级与教学班级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和评价制度;及时修订学校发展规划,调整教师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改善装备条件,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加大投入,保障师资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实际需要,确保新课程所必需的师资配备;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实施推进等各项工作;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专项督导,及时反馈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评估督导制度,特别要加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课时、学分管理、教学用书使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督查,总结经验,奖励先进,发现问题,修正不足,确保每一所学校都能正常有序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范文第4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推进我市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万名骨干教师培训工程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程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及外地高校,实施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以下均简称“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组织实施5000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市级集中培训;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和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5年周期内,全市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年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网络研修。充分发挥“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区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5000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程。根据我市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骨干校(园)长、骨干班主任等市级集中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左右,其中,集中培训20天,分散研修两个月。

1.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根据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高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科教学设计与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师德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等组织开展培训。帮助骨干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计划平均每年培训600人,年,完成1238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

2.中小学骨干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开展以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骨干校(园)长培训,为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建设储备后备人才。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3.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与政策法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与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与案例教学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4.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中级)骨干教师培训。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技术培训理念、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远程培训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计划每年培训150人。

5.英语教师国外研修。为提高英语教师口语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我市教师国际视野,每年组织30名英语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时间一个月。

6.农村音、体、美教师培训。农村音、体、美教师多为教非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根据倾斜农村的培训原则,“十二五”期间有计划的对农村音、体、美教师进行轮训,每年培训500人。

7.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按照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计划每年培训教师100人。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工程。加强和完善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研修。

研修内容坚持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指向,围绕师德教育与学科德育、学科教育理论与学科教改试验、学科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新课标解读等专题,整体规划五年一周期的研修课程体系和年度课程计划,并逐步增加教师自主选修类课程,形成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满足教师个性化选择的多元化课程结构。

—年,按照新的课程设计,采取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网络研修,完成本周期100学时的网络研修任务。年,对初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对小学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高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年,对幼儿园教师开展全员研修。

适时启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小学班主任和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远程研修项目,实现远程研修对我市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学段、各层面、各学科的全面覆盖,着力提升我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工程”的各项培训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教育(教体)局要根据“工程”实施要求,认真做好参训教师的选拔和组织工作。承担“工程”项目的培训院校要做好教学、管理、考核等工作,注重实效,保证培训质量。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将组织专家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达不到目标要求的,不予核拨项目经费。

(二)加强全市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研修网建设,实现与中国教师研修网、省教师教育网的互联互通;加强全市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平台建设,采取购买、开发、引进等方式,形成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系统,积极推进基于全市统一平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规定,严格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师考核、职务晋升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范文第5篇

都说认识他人容易、认识自己难。教师亦不例外。不少教师对自己真实的教学状态认识不足,有一些教师有时是为上公开课而作秀式地上课,让课堂教学华而不实;还有一些资深的教师自认为已有多年的经验,没有什么可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这些教师对自己的、真实的教学状态并不了解,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往往对别人的评议总不能认识到位。这些情况表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认识不够,对校本研修有认识误区,认为研修是一种行政的、任务式的活动,也反映出过去的研修模式存在改进的地方。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缺少的就是一面镜子。

如何让教师主动参与研修活动、提高校本研修实效,这是摆在学校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四自’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作为深圳市十一五重点课题,笔者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探索出了一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自”校本研修模式的内容: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修基地,以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为核心要素,以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引导教师体会到教育创造的意义和快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实现学校的发展为基本目的的一种集工作、学习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是一种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改进与教师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师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和成长方式。

“四自”校本研修模式旨在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一条教师自我认知、自我改进、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路子,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四自”的内容分为“自演、自知、自省、自修”:

“自演”——自己上课。在没有行政干预、没有外来观众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需要,将自己的某一常态课(常规课)随堂录制下来。“自知”——自己观课。教师们自己观看课堂实录,详细了解课堂中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教学状态。“自省”——自己省课。教师通过观课,看到自己的不足、了解真我后,对课堂状况、教学风格、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反思、做出分析、找到差距,并记录下来。“自修”——自己修正。针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修正、提炼、完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自”模式以教师的自我需求为目的,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搭建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1. 可操作性。“四自”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是全体、各科组、若干个小组、每一个体进行操作、实施。

2. 自主性。平时的教师研修活动,很多时候停留在对他人(教师)课堂的评述中,教师本人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评议。有时在评课、议课时出现两种现象,一是执教者觉得听课人不理解自己的意图;二是旁观者(听课人)觉得当事者(执教者)迷,往往这两种现象交织一起,教师对这种课堂教学讨论不一定完全认同。“四自”模式从根源上着手,让老师自己上课、自己观课、自己反思、自己修正,走的是自主之路,不是外力、不是强制,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老师的积极性、独创性。

3. 常态性。“四自”研修模式要求教师在常态下上课、上常规课,通过常规课看出自己教学工作真实的状态,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别人评而进行的公开课作秀,强调的是教师课堂的一贯性、真实性、常态性,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们真正需要了解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是教师们真正要了解的自我。

4. 灵活性。“四自”研修模式注重灵活性。教师可以在任何教学时间里、任何的教学点——自己没有把握的、有疑难的各种课型,对自己进行录课、观课,发现优势、找出差距,再针对这一部分进行反思、提炼、改进,以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效果。

“四自”校本研修模式之操作:

1. 模式的运用方式。自主式,从个体到个体。通过自己上课、自己录课、自己观课,对自己的教学状态进行认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再经过不断学习、研究、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这种方式被许多教师接受。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出现的问题看得清楚,这比原来听别人的批评要容易接受,而且能发现自己平时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盲点、死角。

合作式,从个体到合作再到个体。虽然“四自”强调的是教师自动、自觉的行为,但同时强调合作,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先是让青年教师自己上课、自己录课,再请骨干教师和自己一起观课、议课,共同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一起探讨改进的方法与途径,再由青年教师自己根据同伴建议及自己的反思,在教学中实施,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2. 模式的推进方式。(1)学校成立以科组长为骨干的研究团队,再以科组为单位,组建四自研修模式的实施小组,开展研究。(2)将四自研修活动制度化。每学期开学初,将四自研修活动写进学校工作计划、科组计划中,并按计划开展研究、试验。(3)针对青年教师及新教师建立合作小组,除了自身的研修,同时进行同伴互助,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合作,最终通过自身实现提升。(4)在全校进行四自研修模式的宣传,让每位教师了解模式的实施流程及意义。08-0年在全校开展“四自”研修活动,要求每位老师录下自己的一节常规课,并在课后自己观课、写观后感,参与面达到90%以上。

3. 模式的评价方式。(1)建立档案,过程管理。每学年初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各自的学年研修计划,学年结束时,教师对照自己的发展规划做分析,总结经验。同时,对教师参加“四自”研修活动进行档案式管理,了解上课、观课、省课、修正的研修效果。(2)开展活动,激励成长。学校开展丰富的“上课、评课、写观后感、论文”等竞赛、交流活动,激励教师发现自我、改进自我、超越自我。(3)建立以起点看进步的评价机制。教师从通过“自演、自知”认识自身的某个缺点、不足开始,进行“自省、自修”,改进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