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精选5篇)

  •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前言 大学英语现在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或称之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1]。这个时期的特征主要有:英语学习年龄的普遍下移和进入大学前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要求区别模糊,因社会发展而造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全面提升等等。受其…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精选5篇)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范文第1篇

摘 要:国内的舆论界质疑大学英语课程是否有开设的必要,若未来取消大学英语课程,全国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何去何从?本文分析了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未来大学英语教师及其教学团队发展的几个走向。

关键词: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大学英语课程

一、前言

大学英语现在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或称之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1]。这个时期的特征主要有:英语学习年龄的普遍下移和进入大学前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要求区别模糊,因社会发展而造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全面提升等等。受其影响,大学英语的基础英语教学开始发生改变,规范统一的教学正在向多元化教学发展,即由单纯的综合英语课程向多元、技能、应用、文化、专业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转变。大学英语不再以基础英语的面目出现在课堂,而是被学科英语、学术英语等“用英语学习”的科目取代。刘润清认为,“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语言学习效率终归是意义的学习,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应尽快转为通过以英语面貌出现的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语言水平,而其意义在于尽快提高与国际接轨的英语水平。

不管未来走势如何,受影响的首当其冲就是即将落实这些改革任务的全国近10万名的大学英语教师(教育部网站公布数据)。随着大学英语教学功能的弱化、大学英语部门可能被撤销,教师可能要实行大学英语方向的转移,大批教师将面临或本单位转岗、或到中小学担任英语教师、或直接下岗的局面。若未来取消大学英语课程,全国众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何去何从?本文就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做一些探讨。

二、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李宇明司长在讨论中国外语规划的文章中提出,我国由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对外语有多方面的需求,最主要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于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需求、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走出去战略贡献力量的国际化高端外语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要务。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大学,要提高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单靠外语专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远远不够。要让更多的大学生把外语学习落到实处,大学英语教师就要负担起不仅仅是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的职能,而且要在某一文化或专门技能领域为学生讲授课程。可以承担这项工作的除了从海外归来的专业课教师外,还需要一批在教授通用英语之外有其他一技之长的大学英语教师。

教育国际化和大学英语教育转型的结合,使大学英语教师未来面临的挑战可谓不小。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

从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到现在的27年间,以语言共核为内容的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使成千上万大学生获益,英语成为他们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最有利筹码。而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人们的英语水平普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对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 学生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近三十年,由于我国社会发展和开放改革政策,人们接触英语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到了高中,基础都已经相当扎实。

基于此形势,国家在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中要求一般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达到3300个,比旧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的2000个词汇多了1/3。据统计,到2009年,全国已有20个省实施了高中英语新课改,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掌握的单词必须达到3500个,非常接近大学英语的四级要求。

2. 学生有更广泛、更个性的需求

随着《标准》的逐步推广,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具备了大学英语的词汇要求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水平能力要求,即大部分教学目标已经在高中阶段完成。同时,从高中开始,英语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选修课部分,和大学英语开设的课程基本一致,如初级笔译、应用文写作、报刊阅读、演讲与辩论、文秘英语、信息技术英语、文学欣赏入门、影视入门等。当然,在高中阶段,选修课的学习也仅占所有课业时间的极少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期望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可以通过学习以英语为工具的不同课程满足其兴趣爱好,以适应未来国际化的趋势。

在新时期,很多高校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下降以及英语进步停滞等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类似高中的基础英语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根据一个针对已学习一年大学英语的大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满意度调查的数据显示,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或有所下降的占到62%,而选择下降的占到36.5%。[2]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兴趣。[3]

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反映,也表现在对用英语开设的公选课或选修课的普遍认同上。清华大学对2003秋季班学生英语选修课的一次调查显示,收获很大和收获较大的学生比例占92.3%。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查中,有43.2%的学生希望有较高水平的口语交流能力,以及提高讨论、辩论、口头报告和演讲等的能力;28.6%的学生希望有较高水平的写作知识与技巧,希望在学术论文、演讲稿等方面得到进步。[4]

(二)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局限

新时代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较好的英语专业水平,还要有与外语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综合知识。而据调查,这正是英语教师的弱项所在。一些教师的教学知识面狭窄,间接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扩展,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在英语课上没有得到锻炼与培养。[5]我国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培养掌握英语的人才,没有顾及培养全面人才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由这种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文化素养差,知识面狭窄,不善于思考和分析,很少有见地……谈不上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实现创新”[6]。另一方面,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还要完成应付水平考试的教学工作。

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有点像是万金油,什么都要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没有专业归属感。外语教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及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7]大学英语教师迫切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是让自己的学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以胜任专业角色的要求。

(三)大学英语课程改变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的挑战

多家高校已经开始对大学英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有院校在保留少量大学英语基础课的同时,还要求各专业院系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必修课。如,大连海事大学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开设具体的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有航海英语会话及轮机英语会话课;其他专业院系如物流、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则开设英语高级口语、中级口语等必修课;法律专业开设实用基础英语写作、英美报刊阅读作为必修课,同时开设的还有语言技能类、文化类和语言应用类的选修课程。[8]复旦大学把大学英语压缩为三个学期完成,这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组合方式有多种,或学习一到两个学期的基础英语,然后选修一到两个学期的应用能力课程;或2+1的形式,先学习1年的基础英语,再学习一个学期的应用英语。其双语课程的开设已有百门以上,其中管理学院就有48门课程是用英语开设的。该校采用的是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选修制。同时,很多高校采用学生自主选课形式,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哪个课程来继续他的英语学习。因此,英语教师的压力很大,没有被选上课程的教师将面临没有课上的局面。

很多学校开始开设后续课程,如苏州大学开设的选修课程涵盖了文化类、通识类、语言技能类和学术用途类的课程,有英语报刊阅读、英语高级口语、英语写作与翻译、中国地方文化、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与辩论、学术交流等课程。每个课程都是由大学英语教师组成团队开设而成。[9]

(四)社会和大学的双重压力把大学英语教师职业推向挑战

近年来,对于大学英语过多占用大学生专业学习时间、大学英语学分过多、大学英语学习重复且不断在原地打转、要求腾出更多基础英语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学英语教学需要重新定位等言论在各报纸、期刊都有出现。而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英语素质高,而且还要有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适应国际化的需求,大多数高校也提高了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学校开始通过各种教学改革,寻求更高效率的英语教学。一方面大量减少英语学分,把时间让给专业课学习;而另一方面,对英语的培养要求丝毫不让步,不仅要求学生会听说读写,还要求学生懂得专业英语知识。

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如冶金英语、林业英语、机械英语、IT英语、航海英语等等。为此,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院校引进了不少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讲授此类课程,他们既有专业知识背景,也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而对没有任何专业知识背景的英语教师来说,这些专业英语的课程实际上是一个极大挑战,没有经过一年半载的专业知识学习,这门课程也只能当成普通英语课来上,即英语加专业,而没有起到让学生站在该学科领域的国际化高度的作用。这对准备开设类似课程的英语教师难度相当大。

三、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团队发展走向

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目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社会对大学生期待值的上升,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发生改变。Grundy和Robison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两个推动力指的是,来自系统的推动力,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个体自身的推动力,受到教师生涯发展阶段和生活经验的影响。[10]大学英语教学单位应借此机会,推动大学英语教师适应改革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兴趣,做第二次职业方向选择。

社会的要求使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职业转向的意味。这里的职业转向比职业发展带有更多开放式的含义,而非封闭式地在一个既定的圈子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大学英语团队在转型期需要有更坚定的方向,更多团队的配合,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通道路。许多大学的大学英语部,迎合当前社会、学校发展要求,并满足教师的后续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师有专业的归属感,开设了应用英语课程、商务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等。

一些高校也尝试针对最终培养的学生素质体系而构成的课程设计。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通过和各个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挂钩,使大学英语部门结合各院系的人才英语要求而开设课程。

专家提出很多不仅仅局限于基础英语教学的其他课程方案,如开设应用类的文化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等等。而学科的准备实质上是需要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尽早打破职业发展的瓶颈,重新焕发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生机。

而转变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将在不同的领域里做进一步的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将有三大块:一是基础英语教学,主要负责的仍是基础英语教学;第二是应用课程教学,这当中包括文化类课程、语言技能类和学术用途类的课程教学;第三是开设ESP(English for Speciad Purpose)课程,也即专业英语课程,如:管理英语、计算机英语、商贸英语等等。根据学校不同的办学定位以及学校英语教师的配备情况,这三块可以采用灵活的设置形式。

1. 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英语教学及研究

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大学里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部分。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了英语学习基础阶段的水平,他们仍然需要英语教师的帮助。而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执教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找到了乐趣,愿意专注教学研究,走向教育学术的方向,这依旧是很多英语教师可以走的路子。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研究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因此,仍然留守基础英语教学方块的教师,主要任务有二:继续在大学里类似英语教学中心(English Teaching Unit)的单位教授英语,但主要工作是专心研究语言学习的规律,对学习语言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其次,成立二语习得研究机构,和当地的中学教师合作,研究中学的英语教学现状和与大学英语衔接的课程研究等工作。中学有更多的研究资源,如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及针对性分析。中学英语教师由于课时多,承担的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高校英语教师可以专注某个地区的中学英语教学研究,以此研究作为课题申报的依托。通过大学英语教师团队的研究结果导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落实,不仅可以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及中学教师的研究水平,同时也有益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开设有学校特色的通识应用类课程,并形成个人研究方向

如果把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部分称之为初级课程,则通识应用类课程是基于基础英语课程之上的中级课程。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就是要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根据通识教育的宗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设应用类课程并形成应用类课程群,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以英语为依托的某一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

基于全人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设的应用类课程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但课程内容如果缺少深度,则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辨识能力。同时需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定位,这是大学突出自身办学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若干课程,花时间培育,并向建立“应用类精品课程”的目标发展。

依据学校发展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研究方向的确立。通过教材开发、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全面带动了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包括人才培养、学校特色建立等的良性循环,打通了学校的上升通道。

3. 突出学科的国际性,开设ESP课程

开设ESP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这与专业学院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不同。这类课程是站在英语角度学习各学科,也可以称之为Academic Reading或者Academic Writing。

开课方向可以根据职业应用英语功能分为:口头汇报,如展示,介绍产品,汇报,说明;阅读说明书、财务报告;写电邮、工作汇报等。也可以根据学校既有学科分类,如管理类、财经类、机电自动化类等。由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开设的ESP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特定的学习群体在特定的语境中,以语言为媒介和手段,去实现专业领域内的交际活动,完成专业范围内的既定任务。对于有复合专业背景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发展专业的机会,可更多地利用自身英语和专业的优势,了解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好ESP课程准备。但是否开设ESP需要量力而行。

四、具体措施

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英语修养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应鼓励教师增加培训及适当回炉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1. 探索团队协作式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优势、特点和长处。给予教师拓宽知识面的机会,提供交叉学科的进修,在部门形成方向相对一致的学科类别阵营团队,如英美文化团队、商务英语团队、学术写作团队。每个团队都由有经验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带队,从研究到课程开设,都由团队集体完成,并在课程设计、课程需求分析等方面寻求科研课题。

在授课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开始深入研究这个领域的知识,以及讲授的方式方法,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广度和深度,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努力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2. 教师准备:合作教学和校本培训,最终达到开课要求

对于有专业学科背景或者是有类似专业爱好的大学英语教师,建议他们选择跨学科进修。教师个人利用院校内部资源,旁听学习相关课程或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合作教学,在学习和合作中提高并发展自己;参加ESP某一方向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关注该专业领域的国际动向,并经常与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沟通和交流,把最鲜活的业务案例应用于教学中。

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这有助于提高ESP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语言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使语言教师逐步走向ESP教师的道路。当然,这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如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ESP教师可以通过校本培训的形式,构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展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终实现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而使英语教师胜任ESP的课程。

3. 鼓励教师攻读跨学科的博士学位

随着海归留学生大量回到高校任教,学生英语素质的普遍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基础英语面目出现的大学英语迟早会弱化,更多关于英语的课程将会是替代的转型课程,如经济学专业、管理学专业或其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教师可以选择攻读学位课程。鼓励教师攻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学校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保障,如减少工作量课时,报销部分的费用等。鼓励教师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可以说是给予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是为应对竞争和适应制度做出的再次选择,也可以看做是教师踏入另一个学术领域的重要一步。现在已有为数不少的大学英语教师选择了攻读哲学、新闻、教育、艺术、管理等学科的学位。教师反映,通过攻读博士,更加认同英语学科以及自己作为大学人、外语教师和研究者的身份;同时,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可以开阔视野、开放思维、提高研究能力、提升自信心,使自己最终走向具备专业学术身份和专业研究者的道路。学校为那些读博士的教师提供一个博士讲坛的平台,定期在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中就研究的兴趣点做报告,给其他同事以榜样的力量,并起到辐射作用。教师博士毕业后,可选择到专业院系去教授专业,如经济学等;也可以回归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带领基于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团队进行研究。

五、结语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未来趋弱的形势必然导致未来大学英语教师这一职业的分化,而在这个转向当中影响最大的是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自己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做出外语教育规划方面的重大决策,但可以为此做相关的研究、讨论和职业准备。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立足于愈发国际化的教育改革浪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研究,2007(1):27-32.

[2]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 2010(2):40-45.

[3]俞理明.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5(3):74-78.

[4]蔡蔚,张文霞.以人为本:英语提高阶段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清华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学生问卷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增1):82-90.

[5]何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证调查与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112-115.

[6]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

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7]郝彩虹.大学英语教师之后学历学习与专业认同变化研究[J].外语界,2010(4):84-90.

[8]隋桂岚,李冰冰,倪锡英.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4):69-71.

[9]孙倚娜,顾卫星.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J].外语研究,2009(2):60-62.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使用英语,中国能够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不断增强中国国力的同时,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大学生是非外语专业,就渤海大学而言,非外语专业学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食品、自动化、新能源、计算机科学、软件服务与外包、历史、政治、会计学、工商管理、营销学专业。这些专业中,将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扎实、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对外交流或学术研究工作,也会有大量的科技、文化翻译人才出自非外语专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特别是翻译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习、生活、工作中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提出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翻译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三个等级: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1]提高目标要求学生能摘译与题材熟悉、与所学专业或未来所从事工作岗位有关、语言难度一般的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体裁较为正式、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语言表达清晰;能运用较常用的翻译技巧。[1]发展目标要求学生能翻译较为正式的议论性或不同话题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借助词典翻译有一定深度的介绍中外国情或文化的文字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基本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的文献资料,对原文理解准确,译文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基本满足专业研究和业务工作的需要;能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1]三个等级的目标中,基础目标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根据《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一)大纲》),翻译试题设置在阅读理解的C节,其目的是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或复杂结构并用汉语正确予以表达的能力,译文准确、完整、通顺。[2]测试部分的句子一般结构较为复杂,与全文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考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词性的转换、分译、合译、语序的调整等)有助于对测试部分的理解。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翻译教学目标的分级、《英语(一)大纲》对翻译技能的要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针对英语起点水平较高、有志于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标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只设置读写课、视听说课,不设置翻译课。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各级别考试中,翻译占比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1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一)英译汉10%、英语(二)英译汉15%。翻译课程缺失与各级别考试中对翻译的考查相脱节。

(二)课程资源问题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大学英语部级规划教材中只有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教材,缺乏翻译教材。虽然《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二版涉及翻译内容,但编写者也仅在读写教程的课后练习部分设置单句翻译练习,没有常用翻译方法介绍与相应练习。这些单句之间毫无关联,缺乏整体翻译语境,更较少涉及自然科学、医学、新闻传播、伦理等题材,其目的也仅仅使学生巩固课文中的核心词汇与语法结构。日常学习中翻译练习形式与题材的局限性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的翻译训练,不了解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与文化的差异。就应试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试题为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展目标”一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段落翻译任务;对于有志于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学生而言,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未来更无法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不能满足专业研究与工作需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问题

受课程设置的限制,翻译课缺失,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教授读写课、视听说课,没有形成翻译课程建设意识,未能掌握足够的翻译专业理论知识,甚至从未研究翻译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无法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例如开设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更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开设选修课,设置翻译课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总体框架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自2011年起,大学外语教研部开设英语(五)、(六)、(七)选修课,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三个学期的选修课采用模块化授课方式,每学期的课程模块由翻译、阅读、写作构成,其中翻译课共60学时,为系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供了保障。2015年,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五)、(六)、(七)学期的翻译总学时缩减为45。转动课堂的课时分为课内课时与课外课时,课内课时占60%,用于精讲、互动、多练;课外课时占20%,用于集中答疑和课外辅导。翻译转动课堂兼顾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自2016年起,大学英语(三)、(四)为选修课,每学期51学时,教师可以充分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资源。

(二)制定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需求,把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非艺体类和艺体类,分别制定相应的翻译教学大纲。非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经过第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发展目标。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任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

(三)选用并编写适合学生水平与需求的教材

采用全新编写的部级规划教材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将翻译教学引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第三版教材的段落英汉互译练习,在形式设计上较以往的单句练习更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及人才培养需求。教材充分考虑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3]通过英汉对比翻译引导学生理解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除使用新版部级规划教材,大学外语教研部挑选翻译理论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翻译教程编写团队,编写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常用翻译技巧、篇章翻译实训、翻译练习。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编写体例充分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性,编者以英汉对比为切入点,选取十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实训部分,编写组摒弃单句练习,选择不同题材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因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翻译学时减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不够。为了方便学生课下自学,编者在编写时精心选材、精选例句、精讲译法。

(四)采用“主导-主体”与“内容依托”等多种教学方法

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2015年起,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把课时分为课内学时(占60%)和课外学时(40%)。课内学时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重点、难点,通过师生、生生间互动及课上多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课时为集中答疑与课外辅导,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课外课时,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贯穿始终: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预习翻译篇章,熟悉题材内容,自学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复习语法要点。课上,教师通过精讲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方法。课后,教师布置翻译作业,并在下一次前随机检查完成情况。此外,任课教师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内容依托(Content-basedInstruction)模式,把培养翻译能力与学习主题内容有机结合。内容依托模式摒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毫无关联的单句翻译教学模式,强调真实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理解力。

(五)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目前,渤海大学的大学英语一至二学期为必修课,三至七学期为选修课。必修课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必修课与选修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课堂考勤、随堂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作详细记录。课堂考勤与考核结果记录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课堂考勤和考核也是评定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期末成绩评定结束,课堂考核记录随成绩册一并上交部门存档。终结性评估包括一、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大学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

(六)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

大学外语教研部分批次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聆听名师授课,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提升翻译教学水平。每年暑期,大学外语教研部选派教师参加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举办的外语教学研修班。此外,大学外语教研部定期邀请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教授做专题讲座。这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使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翻译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七)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英语竞赛活动,如“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笔译与写作模块)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翻译兴趣与翻译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

自2011年起开设选修课至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教学与科研、教学管理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学生的翻译能力显著提高。而翻译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听、读、写等能力的提高。翻译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考研英语上线率的提高。2017年,非英语专业考研英语上线率达到86.52%,较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次,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不断提升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水平,而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翻译教学、科研团队:发表与翻译相关的教改与学术论文29篇;主持、参与省级教改立项13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参与校级精品课2门;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编写的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已经在大学英语选修课投入使用。此外,大学外语翻译课程教学及管理日益规范:有固定的翻译教学学时(三个学期共45学时),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有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有专任教师系统授课,有详细的课堂教学记录及考核登记表,这些都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它能有效推动高质量翻译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发展,能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更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能推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还没有成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与翻译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仍然是一项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英语(二)考试分析(非英语专业 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3]丁雅萍,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3.

[4]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构想[J].高教学刊,2016(10):156-157.

[5]李玲.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新体系的建设初探———以文华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99-200+202.

[6]傅敬民,居蓓蕾.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9-53.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素质;构成;提高;途径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型人才。随着中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作为必备技能之一的英语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对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培养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关键在于高素质的英语教师队伍。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构成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方向、态度和工作效益,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高职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大的发展时期,但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他们一旦放松正确的思想教育,就会给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可乘之机。因此,英语教师在教会学生语言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个主题都要注重中西方社会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讲授上,更应善于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深层意义,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行为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职业道德方面,英语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高职生最大的欠缺表现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尚待提高。英语教师要以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热爱学生、教育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表现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才会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高职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分辨是非能力,并激发其爱国热情。 

(二)深厚的专业知识素质 

高职英语教师只有掌握一套完整的教育和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适应日益变化和发展的高职英语教学新形势。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系统的现代化语言理论知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语言的技能,具有较熟练的口头和书面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而语言又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善于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的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学习理论,诸如认知主义、联结主义、构建主义及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及时吸收先进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学科领域前沿的新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语言使用能力。 

过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语法,还要有很强的英语实用能力。只有听、说、读、写、译能力过硬的英语教师,才能提高高职生该五项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英语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使用英语的机会。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听、说、读、写、译”并重和“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 

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运用英语必须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的语言本身,还要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知识。高职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主题都有对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得体而有效的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此方面狠下工夫,加强修养,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相关的行业知识英语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它应满足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开设行业英语是为了使高职生能结合专业和岗位进行具体的日常会话和专业交流。行业英语真正体现了高职特色,开设行业英语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一定的行业知识,还必须了解本行业发展的趋势,即要求英语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三)优秀的教育科研素质 

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因此,科研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教而不研则浅。教师要搞科研必须面向实践,面向教学工作实际,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科研活动,把日常教学与科学工作结合起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英语教师要增强科研意识,树立教学质量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离不开科研的思想。 

(四)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高职英语教师改革创新的意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理念要创新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直接升格或由几个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如我院是在原通辽教育学院、通辽师范学校、内蒙古通辽电大分校和通辽卫生学校四所院校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因此,很多英语教师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特性和规律了解不够。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同,所以高职英语教学既不能简单地复制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学模式,也不能沿用中专的英语教学模式。这就需要高职英语教师转变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高职英语教学工作。 

教学内容要更新英语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除了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策略,更要顺应新时期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应在“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在将来工作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坚持“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英语教学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改革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有效结合,满足不同岗位需要的英语应用的能力,真正体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的相适应,教学方法应服务于教学目的。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忽视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违背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精神实质。在教学方法上,不应局限于某一特定理论而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强调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的整体培养,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中心地位,以任务、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最终获得必要的英语过程性知识及综合能力提高。 

教学手段要创新多媒体有机地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于一体,将结果综合展现在屏幕上,能增加语言输入,创设情境,增加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是传统英语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指出: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以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进行普及和应用。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师必备的素质。 

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素质的途径 

(一)学习 

高职英语教师学习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革创新高职英语教学。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要继续学习就要学会挤时间,要善于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可以通过自我进修和在职进修的方式学习。 

自我进修英语教师的自我进修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和学习有关学科理论。高职英语教师应坚持多阅读各种英文报刊,坚持收听、收看诸如bbc、cnn和cctv第九套等的英语节目,以便更新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二是订阅有关高等职业英语教学研究之类与教学结合十分紧密的教学科研杂志、书籍,如《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等。 

在职进修高职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期,参加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如参加外研社和高教社举办的各种假期培训班。 

(二)反思 

反思是教师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再认识。 

由于经费和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参加英语教学理论学习活动和培训进修的机会较少,而反思性教学易于操作,立足于教学实际,是“教师发现自己的隐形教育思想工具”。教师应通过教学日志、录像或听课等主客观方式,自己观摩、内省和反思课堂上自己的教学活动,反思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高职教学的实际要求,使英语作为高职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有的学者认为反思性教学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形式。甘正东教授认为:在反思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应使反思教学实践成为教师走上科研道路的起点,成为他们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科研 

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英语教师要在科研过程中学会如何搞科研、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我院公共教学部非常注重课题研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先后开展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学外语教改课题2项,院级课题4项。许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撰写了大量科研论文,不仅提高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在科研中迅速成长,提升了自身素质。 

(四)实践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到用人单位了解最新要求,使教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是英语教师积累行业知识最有效的办法。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范文第4篇

1.1“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内容介绍湖南省教育厅为建设首批有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专业,重点培养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双语师资,加强教师英语授课能力的培养,划拨专项经费,选派有资质院校的优秀教师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我校“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选派10名教师(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各5名)赴国外合作院校对其所承担课程的英文授课教学语言及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进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有湖南省教育厅全额资助,专业课程教师由我校配套经费资助,并由教育厅资助往返机票,选派任务按照要求在2年内实施完成,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2“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实施过程(1)教师的选派。中医学本科专业涵盖的专业核心课程中,中医诊断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精品课程,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我校首批开展英文试点教学的课程,其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相关教师报名申请、中医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推荐、英语水平公开测试,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组织人事处按照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师资梯队建设需求,共同选拔了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师各5名,纳入“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2)进修院校的选择。为了提高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促进中医学专业建设,为我校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为教师们推荐了几所与我校已有合作的院校,包括美国缅因州大学、美国南康州大学、澳大利亚东方医学院、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等。根据各个院校的专业排名、自己的专业需求及经济情况,10位教师中,8位教师选择以上推荐院校,2位教师自行联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与耶鲁大学;在地域选择上:7位教师选择美国院校,2位教师选择菲律宾院校,1位教师选择澳大利亚院校;在学科专业选择上:4位教师选择医学院、5位教师选择综合性大学、1位教师选择中医类院校,实现了专业对口。(3)进修计划的制定。此次教师赴国外进修以学习授课语言及课程授课方法为主。根据教师的英语语言程度、专业水平及各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共同商定进修计划,并与对方院校沟通,探讨进修计划可行性,确保教师进修计划的顺利实施。如:解剖学教师赴美前,已承担留学生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2年,英文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英语授课经验。其选择旁听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神经解剖学与临床人体解剖学课程。除此之外,根据其较强的专业能力,申请参与临床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带教活动,获得批准。中医内科学教师赴美前,未承担过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但其英文阅读能力较强,已通过PETS-5考试。与美国缅因大学商议后,建议其先以语言听力课程为主,待听力水平提升后,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进修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师们的进修任务,提高了学习成效。(4)签证等材料的准备。在所有国家的签证申请中,美国的签证材料最为复杂。因此,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省教育厅与兄弟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讨教,了解申请签证流程、明确申请材料要点,熟悉面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而协助赴美教师顺利获得签证。申请赴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签证较为容易,但也不容许一点疏忽。需要与对方院校反复确认申请签证的类型、进修目的、进修过程与经济情况等,在申请材料中需清晰而明确地体现,避免大使馆审核材料时,出现疑问而拒签。(5)出国前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派出工作的效益,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做好派出人员出国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包括:提高出国人员的思想素质、丰富礼宾礼仪知识、宣传安全知识等。通过出国前培训,使出国人员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出国人员具备得体的言谈举止;使出国人员在陌生的国度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6)后勤保障。教师进修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进修期间,教师工资照发,津贴按教授、副教授、讲师级别不同标准按月发放。除教育厅资助核心课程教师往返国际机票及5万元外,学校配套5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学习及生活补助,并将教师规定工作量标准适当降低,使教师们安心学习,协助学校扩大对外交流。

1.3“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收获按照进修计划,外派教师顺利完成了进修任务,在英语水平、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收获:(1)提升英语水平。通过在语言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式学习,利用语言环境阅读大量英语材料、收听英语信息、练习口语应用、书写日常文章,提高了日常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文化,拓展了自身的国际化视野。(2)促进专业教学。通过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参与教师教研活动、承接实验带教任务、参与实验等方式,充分了解国外高校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甚至国外教师的敬业态度和精神,都对我校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后进行本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3)强化科研能力。通过进入国外高校实验室,参与相关实验,吸收了先进的科研知识,熟悉了先进科研设备、开拓了先进的科研思路、强化了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锻炼,一方面促进了留学生的专业教学课堂理论的延伸;另一方面为学校在中医专业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和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4)拓展海外视野。通过参与当地学术交流会议、活动加强自身国际活动能力;通过走访当地医院、高校、药店和华人居住区加深了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拓展了海外视野。(5)推广我校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面向海外友人举行讲座及义诊,让当地民众近距离接触中医、了解湖南中医药大学。

1.4“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不足(1)管理工作有待改进。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虽然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们随时保持联系,但对其学习过程缺乏及时有效地监控,对进修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2)教师出国前对当地环境、文化及法规了解不多,导致期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插曲。诸如:未经许可,擅自行医;在暴风雪天气中遭遇车祸。虽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3)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院校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国外很多中医类院校不能发放访问学者签证,而拥有中医专业的医学院校占少数,因此教师们在院校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4)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课程,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一定的困难,缺乏权威的评价团队及合理的评价体系。

2展望

教师国培高中英语研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双师 英语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

一、“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培养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由此决定了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现状是教师来源单一,大多数教师从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具有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公共英语或基础英语教学,但是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具备实际工作的实践经历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实现高职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是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培养“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途径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重大的集体性、社会性工程,需要国家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各界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这就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为“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转型提供了发展途径。1.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根据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联手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这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研修和培训的场地和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利用培养培训基地的资源,高职英语教师可以进行岗位实践和挂职锻炼,深入地了解行业和岗位需求,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服务。高职英语教师根据所任教的专业确定相应的行业或工作岗位,到培养培训基地学习,参加实际工作,获得实践经验,为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做好准备。高职英语教师可以深入培训培养基地第一线,到制药厂生产车间、酒店服务前台、国际旅行社、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学习和工作,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积累工作和实践经验,培养“双师”素质,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

三、高职院校为教师提供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的条件和机会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闭门造车,单靠教师自身不能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教师既要具备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经验,才能完成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社会工作实践。因此,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的条件和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发展空间。高职英语教师走出学校,到其他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参加研修培训,同时可以面向企业,面向生产,承担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开发新的服务项目或管理机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综上所述,“双师型”队伍建设是《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建立高效的、开放的、专业化的高职教师培养模式,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作为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研修培训,积累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科研能力,逐步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狄淑霞.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实用性教学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0(2).

[2]苗耀华,李受恩.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丁金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