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处工作(精选5篇)

  • 企业管理处工作(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为企业和相关单位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做好服务。主动与企业和相关单位沟通,介绍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成果鉴定的规定和申请程序,并在我局网站上公布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成果鉴定的规定和申请程序。指导企业和有关单位编写技术工作总结等科技成果鉴定材料…

企业管理处工作(精选5篇)

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第1篇

1、积极推进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主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收集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最新的高新技术成果,及时向我市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成果信息;主动与我市相关企业联系,征集我市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及时向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信息,为我市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成果构建通道。对我市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企业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洽谈,请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帮助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利用我市在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产学研工作机构的有利条件,邀请有关专家、教授来*,到我市相关企业进行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咨询活动。认真做好市政府于3月30日举办的2007年*市高新技术项目成果暨人才引进南京说明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并取得实效,完成征集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项目100项以上、洽谈成交项目100项以上的任务。

2、认真做好技术市场的相关服务工作。指导企业做好合作研发、技术成果引进等方面的技术合同的签订工作,主动向企业提供由国家科技部编制的技术开发(合作)、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技术转让(专利申请权)合同、技术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技术转让(技术秘密)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的文本。认真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为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企业和机构及时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有关奖励政策,激励科技人员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为企业和相关单位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做好服务。主动与企业和相关单位沟通,介绍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成果鉴定的规定和申请程序,并在我局网站上公布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成果鉴定的规定和申请程序。指导企业和有关单位编写技术工作总结等科技成果鉴定材料。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科技成果鉴定的规定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平稳运行,这为实现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产品竞争,而是逐渐转变为管理的竞争和信息化的竞争。基于此,企业在其经营与管理中,就要?e极地应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信息化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模式,使企业的财会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其市场竞争力[1]。

一、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1.企业财会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财会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仍旧是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的财会管理目标。不能认识到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得在其发展中与员工和社会和谐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企业在开展财会管理工作时,不能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方向进行积极的干预与调整,企业的财会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使得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制定的决策,往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

2.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处理的财会信息不断增多,市场中需要辨别的会计信息也在逐渐地增加。这就使得企业在对其经营状况的大局处理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需要企业能够积极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信息化的现代财会管理系统,对企业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高效处理。但是,在企业管理中,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往往不能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中仍旧是使用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模式,管理的手段相对单一,管理水平较低。会计管理工作仅仅局限于对企业经营中的现金、存货营运资金等比较基础的管理,不能积极地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类财会信息进行分析,不能及时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不能为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提供数据,对企业的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3.财会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业务素质。在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求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基本工作素养,必须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财会工作人员频繁跳槽,不能主动积极地更新其专业的财务管理素养知识储备,不能及时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在进行财会管理的时候,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在遇到一些现代化的问题时就很难处理[3]。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有很大一部分财会管理人员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建立起长远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能主动积极地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总体的形势,仅仅将其工作局限于处理企业的基本财会业务。

4.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企业财会管理体系。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仍旧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使用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但是,企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与优化,应用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进行监督、控制与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一些财会信息,会存在遗漏和处理误差的现象。且企业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大多依赖于财会管理工作人员,如果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遇到一些财会处理问题就会手足无措,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财会管理,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但是,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需要财会管理系统化,能够将其生产、管理中的多个环节,如会计核算管理、 审计监督管理、 资产运作与融通管理、财会计划与控制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与管理。但是有一部分的企业在其财会管理工作中,不能积极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不能进行必要的过程控制、结果评价,很容易使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促使企业快速发展,并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份额,企业就要在其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将市场发展中对企业需求变化,与企业的内在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并能积极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

1.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其资本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增大,这就要求企业的财会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处理企业资本信息的需要,不断提高其工作效率。而传统的财会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功能需要。当代经济已经由能源经济逐渐转变为知识经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有很多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其融资目的,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相比,融资渠道逐渐扩大。在网络背景下,只有不断对其财会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才能满足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需求。

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与投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线下产品和有形资产的管理与销售,而是逐渐转变为线上产品和无形产品的销售与管理,其企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果企业不能结合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仍旧坚持执行传统的财会管理系统,则会使得企业的部分信息出现偏差,部分财会信息出现遗漏的现象。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必须要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3.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收益分配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是知识要素创造出的财富,因此在其进行分配的时候,也需要能够坚持知识经济的分配模式。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企业在其发展的时候,能够将技术、管理等都纳入到企业的分配中,能够妥善地处理好企业分配时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例。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监督控制时,也需要能够对其进行分辨与分析。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能够对在财会管理工作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奖励,从而促进其不断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5]。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财会管理系统也逐渐出现了新的改变与发展。就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会管理也会出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首先,企业的财会管理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要能够建立更加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系统的财会管理模式,更好地处理其内部的财务信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注重加强无形资产的建设。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也需要借助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财会系统,对企业发展所需的会计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预测、控制与分析。可以对企业发展中需要的劳资、物质以及使用设备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企业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的业务信息,并能建立与之相符的财会系统,对企业的?会信息进行处理。

其次,基于网络系统的企业财会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财会系统对财会信息的预测、控制与分析需求,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网络系统建设与更新,以实现对企业的内部财会数据和外部财会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企业通过对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财会系统进行完善与更新,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并能借助数据处理模型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实现信息化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储存,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可以使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会计核算向财务信息管理转变[6]。

最后,从财会信息的输出系统来讲。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能够实现企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就要不断加强其输出系统多元化建设,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由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但是外界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在对财会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的时候,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财会信息的处理、存储与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就需要企业能够不断加强其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在网络环境下财会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就需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企业财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为企业的规划与管理起到较好的参谋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企业的财会队伍建设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是直接接触到企业财会信息的工作人员,从而对企业的财会信息进行处理与汇总。因此,企业财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为了能够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队伍建设,使其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的财会知识,还能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使用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财会信息[7]。

企业可以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模式与设备,使得企业能够构建起基于网络环境的财会管理模式。首先,企业在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后,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财会处理的技术与知识,能够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处理企业的财会业务;其次,企业要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信息系统的更新与升级,要根据市场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并能借鉴一些先进企业的财会系统升级管理经验和财会系统更新的经验与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因为我国企业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财会管理系统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对一些比较简单和基础的程序进行开发,这就需要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对相关的财会队伍工作人员素养的培训,并能加大对财会系统的投入与建设,从而满足财会系统开发和升级的需要,满足市场对企业财会系统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大量的财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决策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企业能够建立起科学的财会信息控制与管理系统,从而使其能够应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模型,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发展的特点,在其不断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加快信息传播与输出速度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与局限性。例如,一些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受到黑客的攻击或者受到病毒的干扰,就很容易使其财会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受到威胁,甚至有泄露企业财会信息的风险。因此,要想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还需要加强企业对财会信息系统的控制与管理。为了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性和财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就需要企业能够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及时对财会数据进行备份与保存,在系统中安装防火墙,并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与制度,从而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性。

(三)加强企业的会计网络建设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网络环境发展的实际及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加强企业的会计网络建设。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企业财会信息网络经营活动,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构建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网络。企业需要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财会管理项目进行开发与测试,使其能够满足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并能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市场中的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在进行财会管理工作时,不仅要处理基础的财务工作,还要对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与汇总,从而形成系统的财会信息,为企业的领导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在近年来,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线下产品的销售与管理,还要对各类网络信息平台中的产品信息进行处理与管理。企业需要财会管理人员能够分析基于网络环境下市场所需求的信息,及时对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对企业的资金机构与财会管理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8]。

企业通过在其内部建设现代化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财会信息处理的迅速化、科学化、高效化,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管理的时候,就能通过借助对大量信息分析的结果,对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设计与企业的各类事务处理实现信息化与科学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在传统的财会管理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财会信息中存在的误差与失误,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字]热处理技术、热处理市场、问题与现象、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G15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热处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热处理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国家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也让热处理企业感应到了机遇,因此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了新的动力,并且在其创新中的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由于企业管理者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大大加深,热处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发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热处理企业管理中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且会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带动热处理行业的整体发展。

1.2 热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与重要性。现如今的企业独立性大大增强,企业增强自身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目的,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看,热处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必要的程序与步骤,企业管理中加强财务管理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企业进行优化再发展的必经之路,使企业的成本与损耗降低,实现企业的收益价值最大化,能对企业的技术与日常工作进行优化,推动我国热处理企业再发展,带动热处理行业市场的再发展。

2.我国热处理企业技术管理与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热处理技术的创新能力较为低下。我国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对技术的管理是热处理技术创新的总任务,对技术发展现状做到强有力的把握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增强公平性与有效性。但是现如今的我国企业对内部技术情况不能做到有力的掌控,导致我国企业热处理技术创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偏低,致使我国企业技术革新工作的准确率过低。主要是因为企业对热处理技术创新工作的要求与制度不全面,使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没能起到有效作用,对企业的生产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威胁我国热处理企业技术发展的风险扩大化。

2.2没有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与企业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获取效益的手段之一,是完善企业生产工作的必经之路,能够从全方面进行对企业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核,技术创新是每个技术人员应努力的方向,来保证企业所获得的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工作能够为我国企业的生产工作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将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益结合起来,有利于我国企业进行热处理技术的创新。可以将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员工的福利以及奖励政策与热处理技术的创新相结合,对于业绩优秀的员工,可以进行大力度的奖金鼓励,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进行,也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间的竞争力,能够大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但是我国现如今的热处理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做到这一点,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诱惑力,使员工积极性低下,阻碍企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3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中不能对企业的技术管理进行正确的管理与监督。热处理技术的创新是企业技术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在技术管理中的技术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企业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极高的准确性,技术创新能够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推动企业下一步生产工作的进行。但是现如今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明显存在着忽略技术管理的现象,导致技术创新中出现致命的问题,导致企业的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创新与提高,影响了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注意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加强技术创新的工作,推动我国企业宏观技术发展的进程,保证我国企业生产能力的良性发展。

3.加强热处理企业技术与市场销售的手段与措施。

3.1逐步扩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范围,将技术创新全面渗透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企业工作中有很多方面能够用到技术创新,除了企业的生产工作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营销策略管理也能利用技术创新手段。首先在企业的生产工作中,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创新管理,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效性,在保证企业生产工作与技术的创新稳定基础后,进行技术创新的全企业推进,将企业管理,经营,营销全面结合,将创新管理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这样能够将企业内部的结构与技术全面发动出来,保证企业发展的全面性,为我国企业的生产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要正确认识到市场营销中所存在的财政风险,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进行行业市场风险的规避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够将市场营销的工作全部寄托在财务管理中,也要着重考虑风险规避的有效性,要结合企业情况与市场信息进行风险管理,要着重培养风险认识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保证我国企业市场风险系统的有效性,要结合企业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客观的角度来监督与判断企业对行业市场认知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企业需要熟练掌握认知市场的技能与手段,加强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及市场实际情况的需求与发展,应对一切可能会出现的企业工作风险。全面加强企业的市场工作,推动我国企业结构的全面发展。

3.3加强对热处理企业目标客户的意见管理收集与管理。建立热处理企业中客户对企业生产的意见反映与处理体系,有利于我国热处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热处理企业中,应该组织专业的人员构建客户意见反应系统,将社会中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收集起来,并进行整理与压缩,并定期向企业的管理高层进行反映,对我国热处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企业目标客户的意见管理系统,有利于我国热处理企业的正常发展,能够为企业的再发展提供中肯的建议,并且客户意见的管理系统属于企业的市场考察部门,客户对企业的意见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热处理企业应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能够为热处理企业的下一步生产工作提供建议。

4.结束语:我国企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在技术创新的应用中要注意技术创新属于企业生产管理的范畴,要为企业的利益及工作管理所服务。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地优化技术创新的实施方案,降低企业内部损失与危害,最大程度提高企业能够获得的最大利益。但是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企业工作人员对于专业技术知识的熟练掌握,对热处理企业日常生产工作的问题能够正常处理,充分利用国家对企业热处理企业的规范与辅助政策,实现企业运行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工作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热处理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樊东黎;热处理行业“十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前景预测[J];金属热处理;2005年01期

[2] 段忠清;王泽华;林萍华;陈雪菊;;等离子喷涂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应用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潘健生;;重视热处理自主创新突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和谐处罚 管理 变革

为了减少维修作业差错,美国波音飞机公司首次尝试采用了称之为维修差错调查表(MEDA)的方法,在航空维修领域实行了更贴近人为因素的管理理念。据报道,一些航空公司在成功地推行MEDA法管理后,成效也十分明显,减少飞行重大事故48%、维修延迟16%和维修差错67%。通过分析MEDA法和人为因素管理,人们发现其最有鲜明特色的是有关差错处罚的理论。他们认为:发生维修差错的机务人员是否该受到处罚应根据其意图的层次,而不是根据事件的程度来判定。对于明知故犯、不负责任的都应进行处罚,而对于无意图者(不知道其行为会导致不良后果)不应进行处罚。因此,有效的处罚应该是:第一、不要简单地依据事件结果决定处罚;第二、不要简单地因违犯制度或者纪律来决定处罚;第三、不要为了无意的差错处罚员工;第四、在决定是否处罚前应综合考虑该机务人员以前的工作履历,是否经常出错,是否报告了这次差错,有无其他的构成因素等,以决定加重或减轻处罚。可以看出,民航业在作处罚时考虑的中心不是“处罚人”,而是“处理事”,是为了通过事让全体人员吸取教训。

1 和谐处罚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借鉴民航维修业的做法,我们认为,现代企业的生产作业管理中可以建立比传统处罚制度更有效的和谐的处罚文化。所谓企业的和谐的处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比传统的处罚制度更高层次的,以人本管理为依据的,针对全体员工作业差错所实施的科学的处置方式、行为规范和管理理念。

和谐处罚文化根本是人本化的管理,通过构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它能有效协调员工与企业的对立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氛围,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方式方法主要以教育、预防为主,而非单纯的处罚。其结构不再是由传统的物质处罚、制度处罚和精神处罚三层组成,而是开放的、全面的、系统的、交错的多元处罚文化所构成,不再有明确的层次界限与结构。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并非放松、放宽对作业差错的处置,放任对员工的管理,而是注重追根求源,采取更科学的处置手段和方法,相比于传统处罚制度,它能产生可持续改进。可以说,和谐的处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既是一种包含价值观、哲学思想、行为准则等表现企业独有的处罚文化心态和氛围,又是一种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理念,即以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根本,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员工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考虑企业乃至社会的利益,努力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最终达到"不罚而管"、"不为而治"。

2 建立和谐处罚文化的理论分析

2.1 企业生产的作业差错与处罚制度的关系

我们知道,经营管理者为了纠正差错,让员工吸取教训,实施处罚必有其原因,除了极个别有暴力、虐待等倾向之外,实施处罚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农业社会,由于原始的作业方式与共同劳动以谋生的特点,劳动者作业差错的处罚更多地体现为残酷的肉体式的惩罚。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后,以流水线作业为特点的机械化生产,推动了早期的行为管理理论的诞生,进而发展了现代管理理论。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资本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为追求最大利润,必然挥舞"大棒"对违反规定的员工进行处罚,处罚因而体现为经济罚、人身罚、精神罚等多种方式并存的特点。处罚的方式与制度经历了长时期的演变与发展,其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却始终不明显,劳资双方的对立情绪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没能得到最好地发挥,处罚作为一种负激励形式的功用让人生疑。

实证行为心理学认为,人们对所损失东西的价值估计,比得到相同价值时的估价高出两倍,且人们失去的比预期多时,损失带来的心理痛楚是最严重的。同时,管理成本学认为被管理者受到处罚之后,必会在一定的范围,以一定的程度、作一定的辩解和抗争,致使管理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单纯的处罚不但成本十分高昂,而且十分不利于企业的成长,迫切需要放弃传统的随意处罚、粗放式处罚的单一模式,寻求正激励与负激励(处罚)的"正交点",走出一条精益化、和谐式的处罚路子。

2.2 当前企业处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类企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革,一大批生产型企业或工厂从原来的公有制主体中剥离出来,在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谋发展。改革的成功是显然的,表现为生产效率、经营效益有了明显好转,但是经营的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是这种转轨初期所普遍存在的,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单从企业对于员工作业差错的处罚制度上看,却经历了从"人治"到"人治"的糟糕变化。原"大锅饭"体制下,员工积极性低,很多管理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业差错大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处罚制度依据。现在的企业管理者迫于经营压力,对员工作业差错的处罚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往往处罚的合法性、科学性甚至人道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既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影响了企业的生存状态,使实质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陷入"犯错--惩罚--矛盾激化--犯错"的怪圈。

一是处罚的范围和主体存在问题。处罚作为一种负激励手段,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才能起到警示作用,但有些企业要么随意扩大处罚范围,把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员工牵扯进去,"一人生病,全体吃药";要么以"法不责众"为借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人情代替制度规定,让少数人背上"处罚之名"而使主要当事人逃避责任。

二是处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存在问题。虽然我国《劳动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但总的来看,我国劳动法对用人单位如何"依法"制定内部处罚规章制度较为简略,对于内部处罚规章制度的制定缺乏一整套的法律规范。

三是处罚的科学性和效果存在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对于作业差错的员工实施处罚,必然能够减少员工犯同样差错的几率,必然能够对其他员工起到警示作用,必然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大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处罚的有效性从未怀疑过。事实上,通过对作业差错的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很多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其一,企业是否对其制定的处罚制度和实施过的处罚个案作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其二,随着社会的进步,员工文化程度、年龄结构、自我意识的改变,企业的处罚制度有持续改进或修订过。其三,对于员工作业差错的原因,企业有做过系统分析否。是疲劳作业造成的,还是生产工艺不合理造成的,所有这些疑问都使得我们对于单纯的处罚制度的科学性和效果产生怀疑。

3 建立和谐的企业处罚文化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完善和持续改进企业当前单纯的处罚制度,建立企业和谐的处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是与当前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相适应的。建立和谐的企业处罚文化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企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建立和谐处罚文化的基础。文化始终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企业和谐的处罚文化同样也是以企业科学完善的处罚制度为基础的。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建立完善、正规的包括处罚制度在内的各项管理制度,这一点尤其重要。和谐的处罚文化不是独立与企业的处罚管理制度之外的东西,也决不与其矛盾。中国有句谚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处罚制度,使违背企业宗旨和利益的活动均能找到制度的依据,而不是少数个人或部门意志。因此,在制定处罚制度规定时,不但要从宏观上着眼,而且还要延伸到处罚的最后一个环节、最后一道工序;不但要确保处罚制度的权威性,还要确保处罚制度规定的灵活性。

(2)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处罚文化,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企业文化构建并不是十分普遍的中国企业界,更是一个"泊来品"。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如何接受和适应这一理念,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对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作一个科学的定位,对其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层次地位、结构特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可以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入分析其特点,切实掌握其规律。多年来,很多中国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推广应用到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上来。

(3)探索建立和谐处罚文化的科学方法。如前所述,民航维修业通过MEDA的方法,对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国内的企业也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特点,认真探索有效的构建和谐处罚文化的方式方法。例如,可以将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作为一个项目,通过配备项目管理机构来在企业中推广实施。再如,可以以企业实施ISO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为切入点或为依托,推进企业建立和谐的处罚文化。

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有科学的持续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对生产或作业差错进行包括行为学、人体工学、生产工艺学及企业管理制度在内的全面系统的分析,查找差错发生的潜在原因和客观因素。其次,应设立完整的案例档案和统计数据,另外,应建立和谐处罚文化持续推进的效益评价模型和改进方法。例如,民航维修业通过实施MEDA方法意外地发现,70%的维修差错是与系统设计有关的,而只有30%的差错是机务人员的失误造成的,显然MEDA方法提供的系统设计改进的信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

(4)营造和谐的企业处罚文化氛围。任何人都不喜欢在一个处罚严厉的环境中工作,也不愿意在一个没有处罚的环境中工作,而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能力的发挥和潜力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 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处罚是负激励)的环境中,人员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使每位员工始终处在良好的和谐处罚文化环境中,是企业生产管理追求的理想状态。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经常性地加强和谐处罚方面内容的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和谐处罚观点,不断强化管理者和谐处罚意识;而且要加强企业有关和谐处罚文化的"软、硬"件建设,以开放式的处罚营造人人舒心、事事顺心、处处有心的和谐工作氛围。

企业管理处工作范文第5篇

1.1企业职工档案处理监管缺失,处置随意性较强

对于大多数以营利目的为主的企业来讲,档案与档案工作虽然能够在企业日常行政管理与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较大的参考凭证作用,但它却始终被划归到相对低调的工作岗位类别。与企业类别档案,如科技档案、产品档案或营销档案等相比,职工档案往往呈现出数量大、内容繁杂、涉及利用群体范围广等特点。从档案重要程度和影响主体范围上来看,职工档案本应当成为企业档案管理的重点资源,也是企业在转制或破产过程最应被关注的档案资源,因为职工档案记录的不仅仅是企业职工工作方面的信息,还与企业职工相关待遇认定与办理其他保险业务息息相关。但是根据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网络调研的结果来看,很少有企业在转制或破产过程中会对企业档案给予关注,即使是关乎企业员工利益的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也很少被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日程中,因此大量职工档案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被企业员工或社会人员随意处置。据笔者调查,大部分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整,管理规范性与科学性相对较差,不同类别、不同载体和不同保管期限的档案混杂管理,特别是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设档随意,材料归档、归类、归卷不规范、不及时,部分档案材料常年堆积,难以正常归卷,进而导致大部分企业职工档案材料残缺不全、内容混乱,由此很难在企业改制或破产之前被重视。与此同时,在企业破产清算或改制过程中,职工档案往往无专人监管、后续接收单位无法落实,以至于职工档案大多被认为是无价值材料,随意由他人处置,造成档案的损毁与丢失。

1.2企业职工对自身档案保存状态的漠视

笔者在对部分企业职工进行职工档案管理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一线职工不清楚自己档案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不清楚职工档案保管的相关制度与规范;有超过90%的一线工人认为职工档案只有到自己退休时才会发挥作用,平常并不在乎它的保管状态如何。由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职工对自身档案保管状态的漠视致使其在企业转制或破产时忽略其个人档案的处理,致使个人档案出现丢失或损毁的状况却毫无察觉。据相关媒体统计,自2005年以来发生的针对职工档案丢失与损毁而造成企业职工利益受损的案件,几乎100%的企业职工对企业改制或破产后个人档案的去向毫无意识,而直到自己退休或办理相关保险时才开始关注自己职工档案的去向问题,而那些早已破产十多年的企业根本无法准确给出职工档案的去向,企业职工的利益难以保障。与此同时,大部分下岗分流的职工平时缺少对自身权益受损而维权的意识与能力,多数职工选择默认、上访或打闹等非理方式解决问题。由此引发了不少下岗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件。笔者认为对自身个人档案保管状态的漠视、缺少对个人档案的保护意识、对丢失档案而权益受损维权途径的陌生等原因造成了大批企业职工不得不面临“老无所养”悲惨境地的现状。

1.3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

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破产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解释,明确企业破产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职责。其中第四章关于“企业财产”的司法解释对债权人的财产范围以及在破产程序过程中的财产处理与分配进行了规定,其中并未明确企业档案处置的相关问题。目前国内尚未针对改制或破产企业档案处置问题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曾经对该问题出台相关条例,如辽宁省档案局在1997年颁布了《辽宁省破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破产企业档案清理移交工作应当纳入企业破产工作程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各级破产清算组成员单位,负责组织、监督、指导破产企业档案的价值鉴定和清理移交工作。破产企业主管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及档案室(馆)人员负责破产企业档案的清理、移交等具体工作。”但是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真正介入到破产企业清算程序中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接收和指导却较难实现,特别是该规定只针对国有企业,而对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却难以发挥约束作用。虽然我国综合档案馆归档范围中明确指出撤销机关档案是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的主要补充源,但这个规定只针对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而破产企业的档案是否可以被综合档案馆接收却无法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特别是像企业职工档案这样关乎成千上万破产企业员工日后切身利益的档案,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和档案部门都没有接收的义务与规定。由此导致破产企业即使有上交档案的意愿,却没有机构愿意接收,进而造成档案的随意丢弃。

2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的流程

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流程应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流程之中,并作为企业破产清算的必备程序要予以保留。由此,笔者结合了当前我国企业破产清算流程提出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监管与接收的基本流程(见图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12月0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的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破产清算工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企业申请破产并受理、成立企业破产清算组负责企业破产清算、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形成并公布企业破产清算报告。

2.1企业破产清算前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企业进入破产程序要向当地法院申请,具体要求为:首先,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由其债权人或债务人向企业所在地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其次,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并宣告企业破产,企业由此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人民法院自宣告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协商指定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计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人员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此时,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介入到企业破产清算组,负责清算过程中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清查、监管及在破产清算期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其次根据破产企业档案保管现状,初步提出破产企业职工档案清查的方案。

2.2企业破产清算中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包括两大环节: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和形成破产企业清算报告。破产企业财产清算包括对破产企业的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等5项内容,其中由档案部门直接参与的有保管、清理和处理三个环节。首先,破产企业财产保管环节。该环节是要对破产企业财产进行集中收管,冻结企业涉及企业财务、资产的活动。档案部门在此阶段的工作职责是对破产企业档案进行封存,追回散存在机构其他部门的档案材料;冻结企业人力资源调动、转出和离退休程序,对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进行集中收存。其次,破产企业财产清理环节。该环节是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权属界定、范围界定、分类界定和登记造册的活动。档案部门在此环节要依据企业档案部门提供的各种档案统计数据,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数量进行核实与清查,并对档案门类与数量进行分类造册,对在保管环节要求归入档案部门却散失在档案部门外的档案进行追讨;核实干部人事档案与职工档案的内容完整性与真实性,对职工档案中存在的缺失档案现象要求当事人或企业相关人补齐相关材料或提交档案缺失说明。再次,破产企业财产的处理环节。该环节一般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财产中非货币财产变现为货币财产的过程。由于企业档案不具备变现的性质,因此对企业档案的处理主要指档案馆根据破产企业档案的类别、质量与数量确定档案的归属方案。一般来说,企业职工档案涉及面广,内容多而杂,且日后利用频繁,所以这类档案要与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会档案等档案要分别确定归属对象。最后,档案部门要对破产企业档案清算情况进行总结,指明对破产企业档案的清理情况和处理情况,进一步细化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流向,着重对与企业自身和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的处理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将企业员工关注的职工档案清理与归属流向情况进行公布。

2.3企业破产清算后档案部门的工作职责

企业破产清算结束后,破产企业档案的接收与保管要按照破产清算报告的内容予以执行。国有企业破产后,其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由当地人事或劳动管理部门负责接收,而其他档案由当地综合档案馆负责接收与保管。非公有制企业破产后,除职工档案外,其他类型档案可由当地综合档案馆进行选择性接收,或由所辖地街道办事处负责接收,或者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接收,而干部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因涉及到破产企业员工的利益,笔者建议由当地综合档案馆、人事部门、劳动管理部门协商建立统一破产企业职工档案保管机构,或由劳动管理部门牵头,综合档案馆负责对这部分人事档案和职工档案进行代管。此外,在职工档案交接过程中,破产企业代表和企业职工代表要全程参与,以保证档案交接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3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保障措施

3.1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与接收监控机制

综合档案馆应承担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与业务指导工作,特别是要介入破产企业清算流程,着重对破产企业档案,特别是要关注该企业职工档案的流向。由此,综合档案馆应结合其辖区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现状制定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监控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业务指导与监督,并着重留意有破产或改制倾向的企业,为其做好破产前企业档案的封存、清点与确定档案接收单位的工作。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结合《机关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实施企业职工档案的归档范围与类别的标准化,定期对企业职工档案的数量与案卷质量进行评估;其二,及时介入企业破产清算流程,档案行政主管机构要主动介入到破产企业的清算工作中,并将企业职工档案的提前监管与后期善后纳入到企业破产清算流程;其三,积极主动联系破产企业职工档案接收单位,在未明确企业职工档案接收单位前,综合档案馆要负责对该部分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清点和登记,并与相关行政管理机构,特别是社会劳动保障机构、人事机构和企业管理机构协商,确定企业职工档案的后续管理问题;其四,调研论证、建设企业职工档案联网数据平台,特别要为辖区内非国有制企业职工建立职工档案与档案信息追踪平台,一方面提高对非国有制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监控,及时掌握破产企业档案动态,及时介入破产企业档案接收程序;另一方面为企业员工查询其个人档案保存状态提供服务平台。

3.2建立破产企业档案接收中心,集中保管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

为进一步规范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与保管,劳动部门与档案部门可以联合建立破产企业档案职工档案接收中心,主要负责对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的接收和善后处理,规范企业职工档案的归档材料内容,为企业职工提供必要的人事档案转出、审核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2009年哈尔滨市南岗区成立了首家破产企业档案管理中心,该中心由南岗区档案局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合力筹建,首批接收来自本区十余家破产或转制企业共3万余卷各类档案,接收种类有文书档案、技术档案、经营管理档案、死亡档案、财务档案等,其中职工档案共2453卷,涉及到5000多名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的接收与日后保管,并为该区其他务工人员提供人事档案代管和业务咨询服务。目前,该中心已为全区共8300余名下岗职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其他务工人员建立人事档案,并为全区各类企业免费提供职工档案的建档与业务指导工作。该中心的成立为全区劳动力市场的稳定、维护企业职工个人权益、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档案管理的规范性提供了保障。而上海主要采取四种方式,有序分流管理本市国有破产企业的职工档案。一是按照改制后企业资产和产权关系,将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移交新的企业或上级控股公司管理;二是由控股(集团)公司或子公司授权,将破产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权限委托系统资产管理中心承担;三是根据改制企业档案保管容量大的需求,在各系统、各行业按照区域或行业板块,建立破产企业职工档案集约化管理平台;四是与上海市综合档案馆和上海市劳动保障局协商共管破产企业职工档案。

3.3制定并出台相关法规,使破产企业档案接收程序化、规范化与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