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故事(精选5篇)

  • 名言故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有了这样的生活信念,母亲对吃也就看得很淡。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在我们快要吃完的时候才得闲坐下来,吃的自然是剩饭。在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要让一家10口人吃上饭是件很难的事。记得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将花生外壳磨碎,与少许地瓜面搀和在一起烙…

名言故事(精选5篇)

名言故事范文第1篇

“嘴是个‘过道’,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

在我家乡,“过道”指的是门厅,要进入堂屋,须先经过过道和院子。按母亲的世界观,用来吃饭的嘴和用来走人的过道,作用是一样的。是否走过人,对过道来说并不重要;是否吃过好东西,对嘴也不重要,日子一样地过,所以“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

有了这样的生活信念,母亲对吃也就看得很淡。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在我们快要吃完的时候才得闲坐下来,吃的自然是剩饭。在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要让一家10口人吃上饭是件很难的事。记得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将花生外壳磨碎,与少许地瓜面搀和在一起烙成煎饼,将榆树叶、槐树花、山野菜拌少许豆面,或蒸或煮做成菜吃。有时,母亲要低声下气地到有余粮的人家,借一点儿发了霉的地瓜干做成窝头。在这种窘境中,母亲吃的“剩饭”究竟有多少,我现在都不敢想像。在我们为吃不饱而哭闹的时候,母亲常常红着眼圈安慰我们:“孩子,忍一忍吧。嘴是个过道,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半懂不懂地,我们在母亲的劝慰下熬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

当囤里有了余粮,菜里有了猪肉,母亲依然保持节俭的习惯,吃剩的饭菜,她热了一顿又一顿,直到吃完。别人送给她的稀罕东西,她总是一份一份分清:儿子闺女,孙子外甥,人人有份儿,只给自己留下一点点儿,算是尝了鲜。有两件事让我想起来就心酸,至今梗在心里挥之不去。在我大学毕业成家之后,有一次回家,给母亲买了一串香蕉,她为了让我的姐妹们“尝鲜”,竟然把香蕉挂在墙后阴凉处,直到变黑烂掉,她也没吃一根。还有一次,为给母亲过生日,我特意买了鲜奶蛋糕。母亲嫌蛋糕黏糊糊的,决定晒干后跟孩子们一起分享,没想到她养的鸡捷足先登:蛋糕盒被踩翻,蛋糕掉在了地上,群鸡蜂拥而上。母亲的愿望顿时灰飞烟灭。

我渐渐辨清了海参鱿鱼,因贪图口腹之欲而吃圆了肚皮,开始费心思琢磨减肥。这时,回味母亲的所言所行,我油然生出敬意和愧疚。

“难为自己,别难为人家”

在村里,母亲被称为“大善人”。她从没跟人吵过嘴,红过脸,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在看大了孙子孙女后,母亲主动帮邻居带孩子,让年轻的邻居农忙时无后顾之忧;在送走了自己的老伴之后,她坚决一个人过,并开始照顾一个比她低几辈的残疾老人;她抽空给村里几个老姐妹钉盖锅的盖垫,农忙时帮邻居剥玉米、摘花生,有时忙到深夜。那时母亲已年过70,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走路需拄着拐杖。

有一次,母亲去田里割草归来,正靠在一个菜园边休息。这时,一个放牛的村民看到牛把头伸向菜园,便生气地把放牛棍掷向牛,不料,棍子从结实的牛肚子上弹起,不偏不倚打在母亲的右眼上,立马红肿起来。放牛的村民吓呆了,禁不住发出一声长叹:“完了!完了!天哪,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呀!”母亲没说一句谴责的话,安慰了他几句,便捂着那只疼痛的眼睛,磕磕绊绊奔卫生室打消炎针去了。过了几天,那村民打听到没出大事,才买了1斤白糖、1斤点心前来探望。母亲好言劝慰,那村民再没为母亲花一分钱(包括医药费)。回家后我气愤难平,决心凭着自己对法律的一知半解讨个公道。因为母亲的外伤落下见风流泪的后遗症,不久又患上白内障。看我愤愤不平的样子,母亲先是一声叹息,然后半是哀求半是告诫地说:“孩子,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就别折腾了。你不知道,那家人多么可怜,穷得像王窑一样,儿子快30了还没找上媳妇。我都没敢跟你哥说,怕你哥知道了生气。唉,难为自己,也别难为人家。”看着母亲受伤的眼睛,听着母亲意味深长的话,我无言以对,更无可奈何。

白内障越来越严重,在使用偏方无效的情况下,经我一再动员,母亲决定到医院做手术。手术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我想像不出驼背的母亲是怎样平躺在手术台上熬过来的。看到母亲痛苦的神情,听到一向坚强的母亲发出的,我的心一阵阵悸痛。我暗暗祈祷,但愿母亲从此重见光明。

3个月后,我回家探望,实指望她浑浊的眼睛变得清亮,哪曾想母亲的白内障很快便复发,另一只眼睛也生出白内障。看着几近失明的母亲,我又心酸又气愤,决心到医院为母亲讨个说法。母亲再一次息事宁人:“孩子,咱钱也花了,罪也受了,就别再找麻烦了。人家医生也不容易,她还不盼着咱好呀!哎,难为自己,也别难为人家了。”母亲善良如此,宽容如此,我还能说什么?我只有心痛,只有后悔。

“老伴呀,再不好也比个狗强”

年轻时,父亲作为支前的民工,为淮海战役的将士推车送粮,为修水库整年累月地忙碌,并因饥寒落下咳嗽的病根。那时,母亲被奶奶支使得团团转,从来没有一丝清闲。奶奶去世后,父亲管家,对母亲和我们一向疾言厉色,搞得全家人都怕他。记得父亲有一次竟打了母亲,是母亲正在烙煎饼的时候。为什么打,我们不知道,只是远远地躲着偷看,只见母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事过之后,母亲一如既往地侍奉父亲,隔几天就给他煎只咸咸的鸡蛋,烫一壶廉价的散酒,让他祛寒解乏。

父亲去世前两年,因为咳嗽得厉害,已不能下地干活,于是天天坐在炕头上,指挥着全家人干这干那,稍不如意还一边咳一边训斥。我们已经长大,看他再也无力打人了,反抗的情绪与日俱增,有时公然顶撞,有时故意跟他拧着来。只有母亲,依旧一言不发,努力按父亲的意愿做事。

父亲去世后的晚上,我们晚辈都在那里守灵。在断断续续地哭了一番之后,为打发清冷的长夜,我们不知不觉地议论起父亲一生的是是非非。一直低咽的母亲,突然提高了哭声,嚎出了让我震惊且终生都难忘的几句话:“老伴呀,你再不好,也比个狗强。你走了,白天夜里我跟谁说个话呀!”

名言故事范文第2篇

Being grateful can bring us a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life.感恩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When we put a small piece of alum into muddy water, we can see the alum can soon make the water clear. If each of us has an attitude of being grateful, we’ll be able to get rid of impulse, upset, dissatisfaction and misfortune. Being grateful can bring us a 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 life.

把一小块明矾放入混沌的水中,我们发现,水很快就澄清了。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沉淀许多的浮躁和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和不幸。感恩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来源:文章屋网 )

名言故事范文第3篇

2、各位旅客,20xx鸡字第1号列车,从小年站始发,经除夕站中转,即将到达元宵站,请携幸福包,走平安门,下吉祥站台,穿如意通道,入驻团圆驿站!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3、酒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水越流越清,世间沧桑越流越淡。祝元宵节快乐,时时好心情!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4、月圆之夜,赏灯观月,品味汤圆,家人团聚,聊世间情缘,惦记远方亲朋,祝福你我传送,元宵节之际,愿你和你的家人能过的快乐!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5、明月霞光耀九州,星星点点缀银河;花灯祥光添喜庆,汤圆翻滚庆团圆;烟花璀璨增福气,短信传情增友谊;祝元宵节快乐!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6、20xx年元宵节给客户的祝福语大全: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7、所有璀灿的光芒映照你,所有欢乐的声音都是你,所有温馨的祝愿送给你:花好月圆人长久,情意浓浓闹元宵!祝您元宵节快乐!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8、浓浓的情,粘粘的面,擀成薄皮包汤圆;深深的爱,甜甜的馅,裹在心里意绵绵;欢乐的水,快活的翻,煮出美味暖人心;白白的元宵,滚滚的圆,吃在嘴里香又甜。元宵节,愿你快乐度过,吃美满汤圆,走幸福人生!lvP励志名言_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文章_一生励志。

名言故事范文第4篇

  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由符号、解释者、对象三者构成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满自足的表达体系:脱离了对象的感知属性和物理属性的符号系统并不能完全指示对象本身,“道”、“玄”等一些表示事物本体的对象由于它们具有普遍性、超时性的特征而很难被完全指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禅家都站在本家的立场来看待符号的困境,并在长期的争论中形成一个特殊的交集模式,使中国符号得以从困境中突围。中国符号交集模式中的形名、物我、言意诸命题,成为中国诗学的重要问题。

abstract: philosophers in ancient china early realized that a semantic triangle composed of symbol, expositor, and object was not a perfect expression system: symbolic system whose perceptive and physical attributes break away from object can not completely denote the object per se. some objects such as “dao”,“xuan” etc ,which signify ontology of object, are hard to be thoroughly denoted due to their universality and supra- temporalit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china, many philosophical schools including confucian, daoist, moist, faist, mingist, zaiist, and buddhist looked at symbolic plight from their own standpoints, and over a long debate a special intersection mode had been engendered, leading to a breakthrough of china's symbol from plight. in addition, the propositions such as xing-ming, wu- wo, yan-yi in the china's symbolic intersection mode, are important issues in china's poetics.

key words: china's symbol; plight; breakthrough

【关键词】 中国符号;困境;突围

[ 1 ]

一、中国符号的困境

  符号活动能力(symbolicactivity)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皮尔斯(peire.c.s)说:“对于符号,我的意思是指任何一种真实的或自制的东西,它可以具有一种感性的形式,可以应用于它之外的另一个已知的东西,并且它可以用另一个称为解释者的符号去加以解释,传达可能在此之前尚未知道的关于对象的某种信息。”[①]这个定义可以用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兹(i·a·richards)的语义三角来表示(见上图):

  从图示可以看出,符号、对象、解释者三者之间分别构成指示关系、表达关系和反映关系,形成一个完满自足的语义三角。

中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符号、解释者、对象之间的语义三角并非一个完整的体系。《吕氏春秋》中有一则故事:“荆柱国庄伯令其父‘视日。’曰:‘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曰:‘当今。’”(《吕氏春秋·淫词》)在这则故事中,庄伯的意图无法让仆人明白,也就是说,解释者与符号之间的表达关系受到了阻碍与扭曲,解释者的符号无法被接受者还原为对象。还有一则故事:“空雄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吕氏春秋·淫词》)在这个故事中,同样一个符号,不同的解释者还原为不同的对象,符号与对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指示关系。洛克说,文字的缺点在其意义含混(doubtfulness and ambiguity)。[②]

  卡西尔说:“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似乎也在相应地退却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在不断与自身打交道而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这些人为的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卡西尔,第33页)史前时代(prehistoric period)是以信号反应与物理反应为主导的时代。历史时代(historicperiod)是一个符号化(semiotization)的时代。“名号之由人事起”,(董仲舒,《春秋薄露·天道施》)人类世界自从创建之初,就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虚拟的符号符号系统,用以取代直观世界本身。[③]这个符号系统包括语言、艺术想象和神话等,其中语言是人类最完整的符号系统。人类建立符号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和对象世界直接打交道,恰恰相反,人类力图最大限度地借用间接经验与集体经验来弥补直接经验和个体经验的不足,超越对象本身的物理属性与感知属性,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与改造对象。我们从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符号系统一旦脱离对象的物理属性与感知属性,就很难对对象本身做出回应。在第一则故事中,仆人所回答的“天”、“圆”、“现在”等都属于可以直接感知的对象,而庄伯所言的“时”却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所以仆人无法将其还原为实在。“夫名非实,用之不效。”(刘劭,《人物志·效难》)这个问题与公孙龙子所说的“白马非马”略类似。他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公孙龙子坚持把符号看作与生物生理感知相对应的信号(signs)。他的离坚白理论,严格将视觉反应与触觉反应区分开来:“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公孙龙子·坚白论》)公孙龙子从对象的物理属性出发,认为马是形,白是色,形来自于触觉,色来自于视觉,来自于触觉的形不能与来自于视觉的色混同。公孙龙子将“白”与“坚”看作是单纯的操作者(operator),而不认为它们是指示者(designators)。从符号本身的逻辑性来说,马是一个种概念,白马是一个属概念,二者不能混同。白马成了一个无法应用于对象的符号。这都是由符号脱离人类的感知实践造成的。公孙龙子说:“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公孙龙子·指物论》)[④]荀子将能指与所指不对应的情况分为三种: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者,用名以乱实。(《荀子·正名》)

  解释者与对象之间的反映关系也影响到符号的功能。在中国哲学范畴中,有一些对象很难被解释者反映,因而也很难被符号所指示。如“道、玄、深、大、微、远”等对象都是“名之不当、称之不能既”的。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焉。”(《庄子·天道》)庄子将对象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象既不能被认知也不能被表达;中间层次的对象可以被认知,不能被表述;最低层次的对象则是可以被认知、可以被表达的。庄子所追求最高层次是道。他说:“语有所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庄子·天道》)道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总和,是潜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庄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成理之所稽也。”(《庄子·知北游》)这种规律不是单个感知的简单集合,而是整体体验的充分融和。《庄子·天道》:“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声名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声名者,果一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形色声名只是一种物理属性与感知属性,只能表示事物的表象(cosmology),并不能代表事物的本体(ontology)。[⑤]庄子所言的道,有点类似于马克斯·韦特海默尔完形(gestalt)的概念。符号只能与表象形成对应关系,无法与道形成对应关系。《庄子·知北游》中运用十一个寓言故事说明“道不可言”、“道不当名”的道理。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第一章)能被指示的道与名不是真正的道与名,因为它们不能脱离指事造形。葛洪曰:“道者,函乾括坤,其本无名。”(《抱朴子·道意卷》)当对象被当作符号被表达时,对象的普遍性和超时性( berzeitlichkeit)就被屏蔽了。

  与道家类似,禅宗的道、涅槃等对象也是不能被语言指示的。僧肇曰:“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于摩诘,净名杜口于毗耶。”(僧肇,《涅槃无名论》)南宗顿教的创始人六祖惠能也认为脱离了话语情境的语言符号无法完满地表达对象,主张“不立文字”而悟道。在禅家的大量公案里,“口是祸门”,说多话吃大棒的不乏其例。师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师敲鼎盖三下,曰:“子还闻否?”曰:“闻。”师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师以棒趁下。(《五灯会元》卷十)荀子说:“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 (《荀子·解蔽》)

莫汉蒂(mohanty)认为,语言指示总要经过意义的中介。语言不包含不进行意味的符号。意义必然有一个普遍性的超时性的方面。当对象作为对象被给予时,它是作为某个单一的东西,作为一个彼——此给予的。既使是所有表达式中最完全的进行指示的索引表达式也有一个不同于指示的意义方面,而且也只是通过意味他们所意味的东西进行指示。……语言指示达不到属于对象的所指的绝对确定性和单一性。[⑥]《吕氏春秋》的两个例子体现了语言在指示抽象实在时的困境,而公孙龙子的观点则揭露了语言符号在整合感觉时所表现出来的局限。道家、禅的最终理念道是一个普遍性、超时性的概念,语言符号在指示道的时候,显得出无能为力。洛克说,文字的用法有两种,一是通俗的(civil),二是哲学的(philosophical)。前者用在日常社会生活中,表示各种思想和观念,同别人谈论日常生活;后者用来传达事物的精确观念,并且用普遍的命题,来表示确定而分明的真理,以使人在追求真理时,有所依着,有所满足。[⑦]道家、禅家使用文字倾向于哲学的方式;儒家则倾向于通俗。

二、中国符号的突围

中国古代的符号学包括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命题,涵括了政治伦理、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名、辞、言等多指符号,意、心、情、志大体与解释者相当,形、象、情、实则指对象。形名论讨论符号与对象的关系,物我论讨论对象与解释者的关系,言意论讨论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形、名、意三者并没有形成语义三角,而是近于一种交集的模式,标示如下:

从图式可以看出,形与名是两个不同的集合,并非所有的形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名。《尹文子》:“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黑白方圆之实。”二者之间的交集部分,够成互相映射的形名关系。《管子·白心》:“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所以纪物也。”《管子·白心》:“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管子认为形名相交关键在于因形而定名,根据事物的感知属性来确定事物的名称要。这一点墨子说得更明确:“举,拟实也。”说曰:“告以之名举彼实也。”(《墨子·经上》31条) “言,出举也。”说曰:“故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彼言也,谓言犹名致也。”(《墨子·经上》32条)《荀子·正名》曰:“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墨子的“拟”、“画”与荀子的“缘天官”都要求命名要紧密结合对象的物理属性和感知属性。这样才可以让名与形相映射,既可以由形定名,也可以由名正形。《尹文子》曰:“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尹文子》:“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则名不可差。”《尹文子》:“故亦有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与之事物,无所隐其理矣。”《尹文子》:“有名,故名以正形。今万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则乱;万名具列,不以形应之则乖。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荀子·正名》:“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吕氏春秋·审应》:“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邓析子·转辞》:“循名责实,实之极也;按实定名,名之极也。参以相平,转而相成,故得之形名。”形和名联系在一起,就能形成图像语(iconiclanguage)。

  言是符号系统,意是思维世界。刘勰说:“言征实而难巧,意翻空而易奇”(《文心雕龙·神思》)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言与意的不同特性。《易传·系辞上》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陆机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文赋》)言意之间毕竟有共通之处。《吕氏春秋·离谓》:“凡言者,以喻心也。”《吕氏春秋·离谓》曰:“夫言者,意之表也,鉴其表而弃其意,悖。”《墨子·经上》“执其所言而意得见。”这种共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言意要相副,“修辞所以立诚”。(王夫之,《尚书引义·毕命》)符号是解释方与接受方之间传递信息的载体。发送者(addresser)与接受者(addressee)之间必须遵守某种的约定。《吕氏春秋·淫辞》:“听言者,以观其意也。”其次,还要约定俗从。解释者不是语言的自我,而是言语的双方,只有通过约定才能实现符号的传达功能(communicativefunction)。否则,就会出现“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韩非子·主道》)的情况。这种约定越广泛,符号的传达功能就越强。荀子说:“名无固宜,约定俗从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从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荀子·正名》)意和言联系在一起,有可能形成一种情绪语言(emotive language)。[⑧]

  细究起来,言意论和形名论都是以物我论作为基础的。因为符号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对象的认识而创造的。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物我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物我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看法:一种把物当作一个自在的他者,一种把物看作是与我齐一体。当物被当成一个自在的他者时,物自体的属性就不随时间、地点、认知者而改变,认知结果得以记载和传承,符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物作为一个与齐一体出现时,物与我有着丰富的同一性。庄生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人可以物化,物也可以人化。惠能说:“心动非幡动。”人的物化说明人的主体性削弱,物的人化说明物的客体性削弱。总之,物与我不再是认识过程中对立的双方,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互动的关系。如果不了解这层关系,物与我之间就会出现跨越有鸿沟,认识的可能将不会存在。认识的可能没有了,符号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对象成了“不可言说者”,(维特根斯坦语)“所指在能指的运转中无限推迟”。(德里达语)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庄子·齐物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夫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知北游》)禅宗说:“我向你道便是第二义。”(《五灯会元》,卷十)汤用彤先生认为:“夫宗核名实,本属名家,而其推及无名,则通于道家。”(汤用彤,第282页)推其实,儒家名学也应自成一派。《汉书·艺文志》名家小序:“名家者流,盖出于天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儒家名学实为礼学,孔子、荀子的正名论都由此立论。王充认为公孙龙坚白之论,无益于治。(《论衡·案书》)鲁胜《墨辩注叙》:“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晋书·隐逸传》)这些都属于儒家一派。道家的符号学偏向哲学。老子、庄子、列子、乃至魏晋玄家何晏、郭象等属于这一派。名家的符号学偏向逻辑学。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又曰:“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者。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墨子、公孙尼子等名辩学属于这一派。儒家和名辩家名学都把对象看成是一个物自体,强调的是名与实。儒家论名偏重于名位,名辩家论名偏重于名称。儒家关注社会政治伦理层面,名辩家关注日常生活情理。道家、玄家、禅家都把对象看成是物我齐一体,强调的是言与意。道家、玄家由言不尽意论引出无名论,带有解构的意味。禅家的不立文字却有借助语境另行建构的意义。禅宗十分强调顿悟(insight)[⑨],即在瞬间直觉中截断众流,剔抉纷繁复杂的关系,把握住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这个认识出发,禅宗执意将语言与文字分开,试图充分利用口头语言的情境,强化其表达功能,最大限度地弥补语言符号和缺陷,摆脱符号困境。事实上,这种做法是说不过去的。敦煌本《坛经》(46节)云:“谤法,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文字。”惠昕本《坛经》亦云:“执空之人有谤经,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根据心理学家卡米亚和布朗的实验,受试在脑电波图的甲种电波呈现时做出反应;发现他们能够这样做之后,他们继续教他们——用一种由甲波带动的听觉符号——取得对甲波的意志控制。知觉学习世界可以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内心的自我发现世界。[⑩]思维也是一种语言。

  魏晋时期,南北学派大融和,学界思辨能力大大提高,促进了对形、名、意关系的深入探讨。王弼将名实之辨深入到名称之辨:“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生乎我。”(《老子指略》)“凡名者生乎形,未有形生乎名者也。”(《老子指略》)“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求。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老子指略》)他这样就把物理世界与知觉世界绝然分开。然后,他力图指出形、名、实三者之间存在的交集,他提出“执一统众”、“举本统末”、“以实统众”、“约以存博”的思想。他说:“夫事有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总其会,理虽博,可以至约穷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又说:“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论语释疑》)“毂所以能统十三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老子十一章注》)三者的交集就象三个轮子的共轴,这个共轴就是象。王弼说:“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言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忘象者用得意者也,忘言者用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11]象是意和言之间的导体。同时,象还是物与我之间的纽带。荀粲曰:“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何劭《荀粲传》)王夫之曰:“天下无象外之道。”(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下传》,第三章)《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王弼注:“恍惚,无形不系之叹。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道无形不系,即道能与任何感知属性相联系。既然这样,完全可以以物观道。这里的物有象征意义。朱熹说:“《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朱子语类读易之法》)

  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兹(i·a·richards)说:“符号学是对语言和各种符号在人类事务中起的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它们对思想影响的研究。”[1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思想影响着人们对符号的看法。西方符号系统朝索引符号(index)方向发展,由此建立起以归纳法、演绎法为核心的符号逻辑;中国符号系统则朝象征符号(symbol)方向发展,建立起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符号逻辑。西方符号逻辑促进了解析式思维的发展,中国的符号逻辑促进了整体思维与象征思维的发展。至魏晋玄学之后,中国古代符号学终于找到了一条能让各家都接受的方法,那就是用象征与整体的方法来表达对象,力图在符号、解释者、对象之间找到一个交集,来将单一的对象与对象所蕴含的普遍性与超时性全部表达出来。至此,中国符号也摆脱了符号逻辑的纠缠,从理性的困境中突围出来,进入一个诗性表达的境界。

 

[①]皮尔斯:《皮尔斯手稿》第654号,第7页。见中国符号学研究会《逻辑符号学论集》,百家出版社1991年,第2页。

[②] “theimperfection of words is the doubtfulness or ambiguity  of  their signific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ort of ideas they stand for..”john locke. of  the imperfection of words.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2(3):105. 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③] 别赫捷列夫特别重视对符号的反应,并强调词语符号是思维、想象和意志世界发展的关键。见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林方、王景和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34页。

[④] 白马非马论与西方一个蝙蝠究竟是否是一只鸟的争论颇为相似。“whether a bat be a bird or no, is not aquestion.” john locke. remedies of the foregoing imperfections andabuse of words.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2(3): 150.

[⑤]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⑥] j. n. mohanty , phenomenology and ontology,  ⅵ.  martinus nijhoff den haag,( 1970): 60-71.

[⑦] john locke: imperfection of words.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dover publications, inc. new york, 2:104-5.

[⑧] 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兹(i·a·richards)将语言的功能分为符号功能和情绪功能两大类。他们假定语词能指称对象或表达使用者的感情,意义只存在于前一种能力中。威廉·哈迪(william·g·hardy)认为把词划分为指称词语和情绪语词,其用途是相当有限的,而且可能不象对语言和思想问题的其它几种研究那样可靠。williamg·hard, language, thought and experience: a tapestry  of  the meaning,university park press, baltomore, pp. 61—97.

[⑨] 巴甫洛夫、别赫捷列夫、华生、史密斯、格斯里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排除那种认为动物和人能够不根据以前的学习和尝试与错误活动而突然“顿悟”情境的看法。马克斯·韦特海默尔完形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认为,我们从进入整体的组成成分开始将永远达不到关于有结构的整体的理解。相反,我们有必要理解结构必要对它有所顿悟(insight)。这样才有可能使组成部分自身得到理解。鲁格尔则认为存在一种课题态度(problemattitude),在课题态度中,受试忘记了自我和表现自己的欲望而陶醉于课题本身的兴趣之中。课题态度最有利于突然而有价值的领悟。《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342、353、229页。禅宗所论的道是相当于完形,他们对道的理解也持一种课题态度,所以,提出顿悟的观点。儒家所论的道是一种行知实践,所以他们的道可以被认知。

[⑩]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347页。

名言故事范文第5篇

网络人气女作家 1.顾漫

2.桐华

3.书海沧生

4.顾西爵

5.丁墨

6.墨宝非宝

7.天下归元

8.八月长安

9.辛夷坞

10.匪我思存

1.顾漫 代表作:《何以笙箫默》

顾漫,网络作家排行榜前十名之一,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言情网文作者,并且她的故事都是以大团圆作为结局的,她的小说没有狗血的剧情,但是男女主之间的深情不负让无数书迷着迷,即使她更新的非常慢,大家还是愿意追随。

2.桐华 代表作:《步步惊心》

桐华,她也是以写言情小说出名的一位网文作家,并且不管是古言还是现言她都能驾驭得非常好,她的故事里主角的性格是比较丰满的,并且故事发展也不拖沓,行云流水,非常精彩。

3.书海沧生 代表作:《十年一品温如言》

书海沧生,这个网文作者是很低调的,她虽然作品不多,但是在网络上的呼声却不低,她的文风是比较固定的,情节婉转,如果不仔细的看或者是多看几遍,很难弄清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也不能明白男女主之间的感情。

4.顾西爵 代表作:《最美遇见你》

顾西爵,这个网文作者也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并且每一步作品质量都比较高,在网络上的超高点击率都能看出她的书迷非常多,她的作品大多都是温馨的走向,男女主角都是相互喜欢,没有第三者的插足。

5.丁墨 代表作:《莫负寒下》

丁墨,这个网文作家在网文圈的影响力非常大,她主要写言情,但是她的言情小说里面常常包好了悬疑、商战等故事,这样是的整个故事的格局更大宏大,没有局限于小情小爱之中,更能吸引人。

6.墨宝非宝 代表作:《一生一世美人骨》

墨宝非宝,这个网文作者在言情圈子里也是非常出名的,前年大热的《亲爱的,热爱的》就是她的作品改编的,她爱写作,所以浪漫美好的感情故事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在书里找到满满幸福感。

7.天下归元 代表作:《扶摇皇后》

天下归元,她最擅长写古言小说,并且将古言小说的故事写的非常精彩,她给大家展现的是不一样的古代世界,用现在女性思维去写古言,所以她笔下的女主不会逆来顺受,自己想要什么就会努力争取。

8.八月长安 代表作:《橘生淮南》

八月长安,她因为振华三部曲而出名,并且她的这三部小说是青春小说系列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她不仅作品被受书迷们喜欢,她的高考状元身份也是她的书迷们骄傲的地方。

9.辛夷坞 代表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辛夷坞,她是较早一批比较出名的网文作家,她也是以写言情小说为主,虽然说她的故事里面的男女主角最终会走到一起,但是中间总是会经受多次挑战和磨难。

10.匪我思存 代表作:《寂寞空庭春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