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5篇)

  •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5篇)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

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教师培训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二、 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从70年代起国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微格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teachfuture.com)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英特尔公司与我国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验项目,又称扩展Inter模式。 该模式首先对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每一位主讲教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一线授课教师。培训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结对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实践的讨论。在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有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课程设计由十个模块,每个模块四小时的文字教材以及一张配套光盘组成。课程主要基于微软公司的Office专业软件套件,包括互联网的使用、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其中主要软件有:Microsoft Word 2000、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Microsoft Publisher 2000、Microsoft Encarta 2000、Internet Explorer等。

该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为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在更新观念,开发课程、高效率的利用技术促进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术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归纳起来大体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1.实用性目标:目标简明、具体,操作性强。

2.模块化结构:将信息技术按相关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模块,利于教案设计、制作与逐步修订。

3.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活动为主,培训过程贯穿了交流、研讨、电子作品创作、教案修订、电子作品评价等项活动。

4.角色扮演:在学习中时常让教师扮演中小学生的角色,以加深对课堂教学情景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但我们认为其也有不足之处:偏重于技术、教法的培训,忽视信息时代高效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师德修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培养,相关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难以预测,不具备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一般教师来说,将难以在数字化时代中生存;关于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教师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能胜任这样的重任吗?师德修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者、闯路人,应充分认识到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同时还有一个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信息技术在为人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威胁,如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大量泛滥的庸俗信息、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建,这又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艺术的修养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领导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都应在培训的范围之内而且是不可或缺内容。

三、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

(一)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遵从四个原则: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的封闭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及有效的预测与控制。然而这种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它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的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因此它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开放体系------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建筑在这个范式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相应意义也就越加深化。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结构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在细胞水平上,大脑每一个细胞拥有109个网络联系,大约总共有1010种这样的细胞,总共有1019个系统连接。因此非线性、超文本的课程结构和学习路径是最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内化,也最便于迅速检索和提取,并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一创造性的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相应的教学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道的过程自身;学习不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更多的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意义创造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索。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是以“泰勒原理”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体系,更利于教师如何教,而后现代课程观更利于学生如何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力图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在充分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建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力图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和培训。

(二)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体系结构

我们认为培训模式体系结构应由培训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四部分构成。具体地讲,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目标体系——有教师指导的、学员自主制定的、个性化的、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培训目标模式;

由于学员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因此采用前测加个别访谈,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评价的结果不断动态的进行自我调节目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个人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最好稍稍高于学员的当前能力水平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活动综合课程、师生共创多种媒体资源库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设计;

具体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专家讲座、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

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视听艺术欣赏等。

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像传统授课那样进行分科集中讲授,而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怎么教”、“校校通如何建设”大的任务驱动,在这个大的任务下分层次、逐步细化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任务,如以师生共同创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等次一级的任务驱动。学员分成若干个组(一般5-7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结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

自组织、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培训班级管理和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一样,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一些行政工作。

工作业务管理:效仿企业的管理体系但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培训的任务驱动,全体学员及培训教师在考察每位学员以往业绩的基础上,集中评议产生首席执行官CEO,再由其任命技术总监、教学总监、资源总监、艺术总监等,每位总监再招聘若干名组员,以此形成学员的工作业务管理体系。此外每组都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便师生大量的互动与交流。

首席执行官CEO:负责整个项目(任务)策划、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包括人员的协调与管理)等。

技术总监:监督、指导项目(任务)技术支撑组的工作的情况,包括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及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技术辅导等工作。

教学总监:监督培训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员的意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等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等进行把关。

资源总监:负责培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

艺术总监:负责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中人机界面的设计、对人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把关,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艺术修养的辅导。

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群体及个人能动作用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培训期间施行学员自组织的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基础、充分发挥反馈调节机制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总结),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创造、收获(每一点都要有依据),最后给自己一个综合的分数;

小组评价:对每一个人的个人评价进行集体评议,尤其是评价每个人在小组学习和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帮助每个成员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集体自我评价,找出小组整体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后给个人、本组一个综合的分数;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打分。

班级总结评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学习与评价成果,包括本组主要成就与收获、小组主页,个人优秀主页,尤其是本小组在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各组投票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并平衡各组的打分成绩。在班级总结中,各组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对改进教学提出建议,在集体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

教师评价:教师在学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相应给出学员个人、小组、班级一个分数。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均包含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学员提供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的、动态的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

基于上述四部分整合形成以工作——学习——创造一体化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三)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培训前的远程教学、集中短期培训(三个月较为适宜)及培训后的远程教学。

培训前的远程教学:建设培训网站、培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建立联系、交流协商、调查问卷进行学员学习需求分析等。

集中短期培训:大体上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家讲座、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员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建立“知识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初步树立学习的目标与信念。时间为一周。

第二阶段:教育类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高效学习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创建个人学习主页、小组主页。小组交流回报,创建班级主页等。时间为二周。

第三阶段:根据学员的基础和需求,深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为大的任务驱动,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时间为四周。

第四阶段: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其它课程整合为任务驱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研究等工作。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视听艺术欣赏)及学员个人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穿插其中。时间为四周

第五阶段:到不同水平的中小学(特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实地调研、参观、实习和课题研究、实验研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所学内容。时间为两周。

第六阶段:学习总结交流、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拟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大纲,与学员所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远程联系与汇报。时间为一周。

培训后的远程教学:短期集中培训后培训网站继续开通以便培训教师和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继续交流与深化学习,同时鼓励学员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形成以培训中心为辐射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无逢连接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四、结束语:

我们提出的全新的培训模式放弃了传统教育下的培训方法,放弃了整齐划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员在任务驱动下、在开放的课程体系下自组织、自管理的高效学习,在混沌之中把握秩序,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在此我们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有意义的探索,但该培训模式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需要实践的检验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该培训模式,并期待与有关专家、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 《更新培训观》桑新民 部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专题报告 2001.10

3. 《技术— 教育— 人的发展》

桑新民《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二、三期连载

4.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红宇译

5. 《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桑新民《人民教育》2001年第八期

6.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海南出版社,

7. 《信息技术课程导论》董玉琦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8.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文集》董玉琦选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6

9. FUTUREKIDS-cn.com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个人的技术工作总结【一】 在全县召开的信息技术总结会后,我校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查差距、查不足。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信息技术中心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维护管理。

1,为使我校校园网成为师生学习的主阵地,营造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方便教师课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浏览。继续扩大了校园网的覆盖面,全校各科室的电脑都能上网,满足资源共享网络互惠的需要。

2、加强校园网网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建立了管理、维护队伍,确保网络畅通。将学校所有上网计算机IP地址进行了重新分配;网络中心做好电子监控,对全校上网进行管理;定期检查个人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情况,净化积极健康的上网学习方式。

3、培养教师使用校园网络的意识,通过培训和指导,教师网上浏览、学校公文的网上传递、电子邮件使用都得到普及,显示了校园网在学校管理现代化、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

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设备的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信息技术中心组各成员积极为学科一线教师服务,一方面努力探索制作精美课件,另一方面也培训在职教师,使他们具备独立制作课件的素质。

为推动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实验的开展,我们还出台了多媒体使用班级跟踪记录表,指导和促动教师积极使用现代教育媒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品位。

三、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格了学生微机操作要点跟踪记录表的记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将各级段学生操作的要点一一列出来,进行不间断的考核,确保训练要求落在实处。对不过关的学生,及时进行课外辅导,确保每个知识点的到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只记成功,不记失败。

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针对校内教师目前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实情,积极组织学科教师培训工作,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校内计算机培训,并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学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学以致用。

五、做好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工作。

针对办公室电脑老化、配置滞后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我校电脑又一次进行了全面保养和维护。教师微机除了平时的正常教学之外,还承担了全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维修任务,为提高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对各班及个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在1小时内给予响应,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修复,确保正常使用。

六、下一步工作设想:

1、 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使用本领,使教师使用现代技术媒体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进一步明确分工,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重视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大考核管理力度, 使每一位教师尽其所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3、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教育。由于部门工作的特点,还希望学校能安充实排一些专业人员,对现有人员安排进修学习,充分了解当前的前沿技术,以满足教育教学之需,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4、抓好信息技术器材的管理工作,从教学实际出发,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个人的技术工作总结【二】 XXXXXXXXXX技术中心于20xx年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现有研发人员50人,研发场地200㎡,科研设备原值1046万元,20xx年,公司技术中心在各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进行研发调整。现就20xx年海韵公司技术中心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1、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

20xx年公司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技术创新人员的培训,总共投入20余万元用于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培训。海韵公司20xx年为了加快占据绿色环保模塑餐具市场占有率,加上公司省级技术中心的技术支持,公司围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模塑餐具质量这一课题展开了深入的摸索和研究。20xx年度,公司总投入800余万元用来研发生产成本降低的问题。经过摸索与研究20xx年公司经过大量的实验研发了一种自动模塑成型机。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公司技术中心目前技术中心共有1个研究所(清洁生产研究所)、6个研究室(下辖草类纤维清洁制浆(造纸方向)研究室(原清洁制浆项目组升级而成)、a纤维素清洁制浆(纤维素方向)研究室,黑液处理从原清洁制浆项目组分离

拨出成立污水处理研究室,模塑餐具研究室)、11个课题组其中包括3个独立辅助课题组。计划今年与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立联合实验室1处。为了配合机构的调整,对人才激励制度、机构负责人产生办法、科研经费使用与报销办法进行了修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与齐鲁工业大学针对制浆造纸的清洁生产项目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并已经召开的可行性论证会,获得一致通过,今年,项目的实施将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基础建设方面,为配合机构的调整,新增自动模塑成型机一套,小型试验仪器两宗,恒温恒湿实验室一间,新增实验室一处、办公室一间。

3、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

20xx年公司新申请专利四项,其中发明专利一项,目前这四项专利均已收到受理申请书。

针对制浆造纸清洁生产技术,已经与齐鲁工业大学建立的合作意向,前期公司技术中心已经派人进行的接触交流,并跟踪进行的小试,效果理想,实验生产的产品不仅质量好而且理论能耗低、污染负荷小,符合清洁生产的研究方向,行业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四、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情况:

20xx年公司进行信息系统改造,在采购、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供应链管理等系统进行ERP、EBS项目建设,技术中心信息化进行相应技术改造,采用国际先进

技术架构,通过OPC技术实现了ERP/OA智能电子平台集成,建设新型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搭建报表中心、预警中心和绩效中心,实现企业绩效智能分析,以支持领导决策,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技术中心的信息交流和建设工作,保证技术中心的信息建设与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企业信息交流系统。

1.完善了企业信息交流平台。与多家茶叶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了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可以随时传递和掌握茶产业最新动态。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探究与实践

一、新课程内容

此次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列入八大学习领域,课程从原来一门课到现在六个模块;教材从原来的两本书到现在六本书;课时从原来基本上只限高一开课到现在每个学生每个学年在每个领域都要获取学分;考核方式从原来的毕业会考到现在的基础会考,有些省份还将会考成绩按比例计入高考总分。改革确实带来了很多变化,透过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学科老师,课程地位得到提升意味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是件好事。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不多,有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就更少。面对新课程改革,一接触到庞大的课程体系、繁杂的教学内容、多元的评价机制,很多老师就犯傻了,畏难、观望、消极等待、激进,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1.认为新课程“换汤不换药”,所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笔者通读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材,这些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编写的体系和依据应该是一致的,简单一点说,这些教材都突破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识、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首先阐述“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概念,接着介绍“如何获取、加工、管理、交流互联网信息”,最后还专题涉及到信息的安全。其中“信息的加工”是必修课程的重点,分“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两章,占据了教材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内容和以往课程比较接近,只不过过去的教材是直截了当地学习Office软件里的Word、Excel、PowerPoint或金山WPS等等。对课改认识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入的一部分老师就此认为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没有变,是“换汤不换药”,因而对新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教会学生看到树木,新课程的教学更要让学生看到森林。课程内容只是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教学的内涵。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2.认为新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思想上下决心要好好教,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旦上起课来就力不从心。

如果寻找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有疑虑,还苦于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新课程标准,听听专家们的解读。

二、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审议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教育时代将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超越。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这门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专家们对课程标准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一是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其他课程的任务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二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融化到其他各门学科活动中,以强调其工具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应注意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服务功能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整合

不论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还是先进技术本该发挥的作用,亦或是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显得十分必要、十分有意义。

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整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二是认为“整合”是其他学科的事情。这两种认识都会制约“整合”的进程和效果,应该努力摒弃。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由来已久、随着教育的出现而出现、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课题。综观教育史,无论教与学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都是获取、辨别和加工信息,不同时期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某类信息的集合。无论教与学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只不过每个时期使用的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技术”而已,所以,信息技术不是到各学科的课堂上展示自己,它总是为课程服务,当然就不能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分离、脱节,也就是需要与课程“整合”了。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既然明白了“整合”不是“新生事物”,我们就不能排斥它,而是要和用手中的粉笔写字、用我们的嘴巴讲课一样,适时、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其他学科老师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只要提及课程整合通常都是关注其他学科如何做、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而很少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其实高中《信息技术》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直接、最前沿的学科。实施课程整合就不能撇开《信息技术》只讨论其他学科,相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重任,大胆创新,为整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体会、感受到整合的魅力和甜头,也为其他学科老师开展整合树立信心、做出表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学科应该充分利用课程优势,积极探究、大胆实施课程整合。

四、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的探究

武平一中是福建省新课程改革的样板校,我校尽管从2006年才开始实施新课程,但是对新课程的研究至少在2004年就已开始。我们探究出“信息技术新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模式如下:

1.以“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2.向同年级的其他学科老师征集课题,其他学科老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教学进度提出研究性课题及验收方案;

3.信息技术组在综合考虑实施可行性、难易程度、完成时间等因素确定每一周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课题的同时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4.信息技术老师将以电子文稿、网页、多媒体作品、程序等形式及时把研究成果向申报课题的其他学科老师汇报;

5.信息技术组将优秀作品向有关单位推荐参评,指导老师为其他学科、信息学科各一名。

五、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的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新课程必修模块“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为题,介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的一些做法。首先说明一点,这一课题通常用8~10课时完成。

在过去的教学中“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不外乎就是教学生如何用IE上网、如何用Word处理文字、如何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如何制作幻灯片等等。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更新理念,从同年级的地理备课组中征集到“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这个同步课题,学生通过地理课中的学习,有了一些认识,但认识还很片面,缺乏系统性。在地理老师的一番鼓舞和要求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是地理课的时间有限,怎么办呢?“你们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去解决吧,到时候我们来一次评比。”地理老师的一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连同一个班的学生都交给我们了,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负担”带来的机遇,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每个环节,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1.课题准备阶段

向每位学生发放第一份表格──课题申请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根据需要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上课之前要先简单分工。

2.课题实施阶段

(1)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从互联网查资料,上网过程要填写第二份表格──信息来源表,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每一项信息都记载所在网页地址,用到的搜索方法,用过的搜索关键字等等。

(2)分析、整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对信息进行取舍、补充、加工、编辑,形成初步意见。

(3)由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这部分应该当作课程重点来教学,要让学生在不断获取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每节课还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教会他们常用软件的使用,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是在上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在泡在网吧里。

3.课题总结阶段

对于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先交流、总结,有关作品要填写第三份表格──作品登记表,写明研究的大致过程、作品的开发工具、创作脚本、运行平台等等。然后才是全班交流、总结,这一过程要多次和相关班级的地理学科老师磋商,就研究成果展开专业点评,完成课题研究。

在8~10课时内,学生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以及台风的命名、近年来破坏性大、损失惨重的几次台风有关数据、台风过后重建家园的进度等等信息,在成果方面,学生制作了很多电子绘画、电子墙报、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好的学生还制作了模拟台风的动画。成果展示时我们还在全县范围开设公开课,参加听课的有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还有本校的领导和地理学科老师,评课时与会者给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到这种程度,才真正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才真正是一种名至实归、行之有效的教学尝试。因为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列出课题研究过程用到的全部表格及其他材料,笔者拟就此教学案例另行撰文。

结束语

真正的改革都是双刃剑,改革有风险,还可能失败,但是不改革就没有创新。人类已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如今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做法要宣传、推广,改革的风险要规避、化解,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才能不负众望,起到真正实效。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通过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且让我们为教育、为民族、为国家多做一些善事吧。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2.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第3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1]17号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一、找准病根,提高研修的效度

1.研修目的不明。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校本研修仅是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而在如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如何改变教育观念等方面做的工作很少,这必然使校本研修走进死胡同。 2.研修针对性不强。研修没有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没有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使得研修盲目,流于形式。

3.研修计划性不强。研修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即便是固定了时间,也常常因为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而取消。

二、细化内容,拓展研修范围的宽度

(一)常态化的师德锤炼

师德研修是我校研修的主要内容之一,又是所有研修的基础,该项工作由校长和党办行办主抓。除通过每周的政治学习、专题讲座、心灵鸡汤、感动校园人物等时时传递正能量、弘扬正气、提升素质,还通过各种“群”的建立,利用突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信息平台,或警言、或视频、或名师博客,拉近距离,交流情感,熏陶情操。

(二)多样化的德育研修

为突出侧重点,我校在研修工作中将德育研修独立出来。在每周一次的德育例会上,德育处以主题式培训、经验交流、困惑求解等方式开展德育研修,不断更新班主任的德育理念,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如:德育主题班会比赛,班级活动微视频比赛,我身边感动瞬间微视频比赛等。在比赛中,班主任们风采尽显,个人人格魅力及О喾绺裣嗷ビ跋欤不断优化,班级管理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三、抓住契机,加大研修过程的力度

(一)以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为原动力

2012-2014年,我市强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我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借课改的强大助推力,以改革的本质、目标、意义、模式作为专题研修的主要内容,反复讨论,反复实践。并将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修的重点,不断探索。

(二)以“一师一优课”为牵引力

2015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教科室又围绕此开展了大规模、全覆盖的“磨课”运动。由于全员参与、人人实践,前后共经历了十多周时间。这一轮下来,我们又一次看到: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三)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打造”为助推力

我校教师课堂信息技术运用的整体水平始终不高,这也是我们的苦恼。2015年下期,市区开展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赛课活动,我们又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开展研修工作。这一轮下来,教师无论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运用,还是教育教学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用好技术,增强研修手段的烈度

(一)巧用同步课堂

录播室本是用来上课的,但我们却把它当成了研修的主阵地。在录播室上同步课,直接上传互联网,而互联网是向所有人开放的。

(二)善用录课

我们还有一种研修方式叫录课反思,即将课全程录制下来,执教者和其他教师都可以回看整个教学流程,仔细分析课堂中每一细节。一边观看,一边讨论,一边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然也可以针对教育名家课和优质课的课堂实录进行研讨。录课反思和课例研修,实现了教学行为的矫正和优质课堂的模仿,成为了一种新的校本研修方式。在实践、研究、反思、再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教学改善的功效逐渐彰显。

(三)活用微课

录微课和用微课是教师自我研修和共同研修的另一种重要方式。要录制一个微课,哪怕两三分钟,都不是那么简单。在反复的录制中,教师们发现自己课堂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口头语言越来越简洁,体态语言也越来越优美,课堂掌控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而微课录制完成后,怎么用、何时用也需反复讨比较、实践,这一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技术和艺术都是考验。微课的录制,有效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微课的灵活使用,多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效率。

新技术和媒体提高了研修的效率,让校本研修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更喜人的是,教师们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电子白板使用娴熟,微课录制信手拈来,音视频编辑逐渐掌握,学校出现了一大批信息技术达人。除此之外,我们还大量收集教师们录制的优质微课,建成了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信息资源库,编成我校的校本教材。

五、搭建平台,扩延研修形式的开放度

传统的研修最多的形式是听课、培训、教研等,固定不变的研修方式使得教师缺乏研修的兴趣。我校为教师研修搭建了各种常规平台,如:走出去请进来,每周学科教研,每周业务学习,每期五峰论坛等。但最高效的平台应该是各类赛课活动和联合教研。

(一)赛课活动竞风流

在赛课中,我们教师的收获是很大的。赛课的准备过程对赛课者和参谋者都是一种高效的研修方式。我校除了市区的赛课活动之外,校内每期有专题赛课。专题赛课可以是针对教学改革的不同时期、不同问题而开展的。如课改初期,我们有“113结构课堂大赛”“8421小组活动课大赛”。课改中期,我们有“复习课大赛”“习题讲解课大赛”“微课运用大赛”等活动。各种比赛促进了教师的自我研修和集体研修,从而提高了执教能力。

(二)联合教研亦精彩

小学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标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15―03

2009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推出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最新版本,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眼前。自1998年以来,《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逐渐成为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教育技术标准,并且对各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其重点主要在于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制订的影响,以及《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比较。而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体系却鲜有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愿就其作一概述。

一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1991年布什政府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两份教育改革纲领性文件,揭开了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序幕。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颁布了《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Technology Foundation Standards For All Teachers)第一版。[1]1997年颁布了第二版,第二版建立了教师技术基础标准得基本框架,明确了一级技术标准和二级绩效。

1998年6月推出了面向学生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 S);2000年6月,又推出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 T);2001年11月,发表了面向管理人员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 A)。到2002年底,美国51个州中的43个州的政府和学校教育管理部门采用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作为颁发各类证书、许可证的依据,作为制定课程计划、评估计划和其他有关教育政策的依据[2]。截至2004年5月19日,这一数字达到了49个,其应用范围包括各州的教育技术计划、鉴定、认证、课程计划、评估计划或其他官方州级文档之中[3]。

2007年6月亚特兰大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结束后第二天,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正式对外了NETS S第二版。2008年6月圣地亚哥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9th)召开,ISTE首次NETS T第二版。2009年6月华盛顿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NECC2009)召开,ISTE首次公开NETS A第二版。

十多年来,美国已经超越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也从单个《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发展成包含学生版、教师版和管理人员版在内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系列,三者之间相互支撑,共同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共同勾画了美国教学信息化的宏伟蓝图。

二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编修特点

1 广泛性

说其广泛,主要体现在参与人员、形式、范围等三个方面:

(1) 参与人员的广泛性。《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是由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联合了全美主要专业教育团体,包括课程专家、各州教育部的代表、信息技术专家、中小学校长、教师、学校董事会成员、教育管理层、师资培训部门、图书馆员、重要的大公司的代表、教育技术专家等。因为有各个层面的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参与研制,从而保证了教育技术标准的广泛适应性和较高合理性。

(2) 形式的广泛性。a.汇集了全美各地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并编成了标准中的课程案例和单元案例。b.派出了专家到美国的各个州去进行试验,形成了验证标准的草稿。c.组织了许多有关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会议、信息技术论坛。d.通过互联网和问卷方式向社会群体及个人进行了广泛的意见调查。

(3) 范围的广泛性。a.参与修订组织机构广泛性。以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为主,美国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NCATE)和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开发。b.在国际层面, ISTE还面向中国、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等22个国家的教育专业团体与个人征询修订意见。c.运用范围的广泛性,截至2004年5月19日美国共有49个州级地区采纳或修订后使用该标准,应用范围包括各州的教育技术计划、鉴定、认证、课程计划、评估计划或其他官方州级文档之中[4]。

2 阶段性

(1) 制定过程。从1993年的第一版《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面世,到2009年的《面向管理人员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 A)第二版(正式版)公开,清晰地记载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大致包括研究、开发、测试、认定和本地化五个典型阶段。这五个阶段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标准测试阶段发现了问题,就需要修改草案然后重新提交;标准组织在广泛试用时也会发现问题,反馈给测试阶段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共包括NETS S、NETS T、NETS A三个标准,具体发展阶段如图1:

(2) 内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学段具有不同的要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划分为四个阶段,K-2,3-5,6-8,9-12,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根据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要求,也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一般准备阶段”、“专业培训阶段”、“学生教学或实习阶段”和“第一年的教学阶段”。鉴于内容较多,本文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3 连续性

从图1中不仅可以了解《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阶段性发展历程,而且呈现出NETS标准的研制与修订过程的连续性,其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NETS标准的“短期刚性”与“长期柔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渐进式的标准研制过程。此过程是通过平衡的连续性、发展的连续性、动态的连续性推动着NETS标准进程的发展。

(1) 平衡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理想状态,NETS标准追求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平衡。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从不奢望仅通过颁布第一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就使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先后颁布了针对学生的NETS S、面向教师的NETS T、面向管理人员的NETS A三个分标准,三个分标准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三个标准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平衡的综合体。

(2) NETS标准实现了现实性与超前性的有机统一,将以教师发展为本、教师专业化和教师创新力等重要的教师教育理念明确纳入其标准体系[5]。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今信息社会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的新要求,NETS标准连续八年在全美K-12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实践,使之成为美国K-12教育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技术标准。

(3) NETS标准的目标是寻求协调和谐,将时代特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环境、资源、工具、策略、教学者、学习者个性特征等因素综合起来,组织成为一体,为学习者发展创建多元共生的、生态化的学习环境。NETS标准能在此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中不断地、适时地调控教学活动的进程,使复杂性、变化性和灵活性教学在动态中平衡。

4 层次性

NETS标准的层次性体现在修订体系、技术观变迁、内容等多个方面。

(1) 修订体系。NETS标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首先起草教师版NETS标准,其次起草学生版NETS标准,最后起草管理人员版NETS标准。这样的过程说明了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

(2) 技术观念的变迁。1993、1997版NETS标准反映了操作本位技术观,2000版NETS标准反映了工具本位技术观,2008版NETS标准反映了能力本位的技术观。

(3) 内容。NETS A标准针对中小学校长、地区项目主管和教育总监三类人分别提出了更为详细和明确的绩效指标。对应我国教育行政体制,这三类人分别是学校管理层、地区教委管理层和省级教委管理层。分析NETS A关于三类人的绩效指标,我们会发现其主要区别在于:因为三类人业务管辖范围的不同,故其推动技术整合于课程的方式与方法也将有一定的差异[6]。

5 实用性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有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同时还表现在制定了较详细的指南以及与之配套的绩效指标和评价工具。

(1) 体系全面完善。NETS的三个标准为所有教育主体(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开发出一套全面的基于行为表现的、使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技术标准,指导他们构建在技术支持条件下的良好学习环境。NETS标准不仅描述了实现有效应用教育技术对体系建设、可访问性、职业发展和支持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详细规定了各种评估和评价方法,而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不同学科、学段课程与技术整合的案例,这些案例充分反映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实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的过程。

(2) 配套工具齐全。由于NETS设计较为宏观,所以各州、学校和地区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细的要求和指南,指南规定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有效使用技术支持教学、学习及教学管理所必须的关于教师培养和学校学习环境的基本条件。

为了增强标准的实用性,该标准编制与修订机构同时开发了与标准配套的绩效指标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工具,用于衡量在达到教育技术标准要求方面的成就,提供可作为评价依据的行为结果,并作为证明、准许、鉴定的依据。

三 对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发展的启示

我国在推进教育技术标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国家已经制订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CETS),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但总体来讲,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建设实施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相比,与我们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研制与实践缺乏广泛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和实用性,高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存在培训目标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偏重技术,培训工作开展不均衡等缺点。通过以上对美国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分析,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就我国教师教育技术政策和实施提出以下建议,以期我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 加强宣传与推广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不管从制定过程,还是实施过程来看,其涉及的人员种类和数量之多,组织范围之广,形式多样,从而保证了标准的广泛适用。我国应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经验,加强我国教育技术标准建设前的宣传工作,全面推广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

推广先进教育理念。首先在意识上对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积极作用的认可,肯定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尽快理解、接受和热爱现代信息技术,并且乐意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探索与应用教育技术。其次我国应该严格高校教师任职要求,广开进修渠道,通过国际互联网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领域,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以适应高校教师实施终身教育的需要。最后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制,实现校本教育和社会培训结合模式。

减轻地区不均衡。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内容以及体制和模式,也拉开了教育差距,造成东西部差别、城市与农村差别、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差别,有些差别甚至超过了我们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别,形成教育的地区不均衡[7]。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向中部、西部倾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应转变为智力扶持为主,重点是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师资水平的支持。

呼吁社会各界参加。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方案应更多地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非技术本身。我国目前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来解决我国高校教师的总体技术水平比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并探索有效技术整合的方法,为高校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促进高校教师尽快养成其专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措施。

2 制定编修发展规划

图1描述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阶段性发展历程,是一种渐进式的标准研制过程。说明了教育技术标准的调整不是一步到位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教育技术素质的转变也不是一步登天,因此总体规划,分层实施是教育技术标准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采取教育信息化与社会总体信息化相匹配的走向标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总体规划,努力把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工作做得更好。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时间性规划,根据社会总体信息化标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制定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时间发展规划。美国用了十年,完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并行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以《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为指南,推动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出版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将进一步推行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更为紧密的结合。同样,我国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技术标准,规划未来的高等教育技术发展标准,使标准既具有实用性,又不失前瞻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组织与个人的积极性,使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内容规划,要注意考虑高等教育学科差异,要考虑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等不同学段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差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制定出了不同的技能培训标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后续研制与修订,有必要考虑标准制定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平衡与配合,在对标准进行阶段性修订的同时,从而实现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阶段性提高与持续性发展。

3 建立定期修改制度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自1993年草创以来,已近15载,期间,前后修订共计7次,平均修订间隔不到2年半,由此可见其修订之频。而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多位专家于2003年研制形成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系列却只是作为一项有关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像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那样得到有力的推行[8]。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之所以能够长久维持和推广,因其有专门机构负责修订和推广。而标准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广应用,只有大力开展标准的推广应用,才能使标准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为此,必须建立定期修改制度,以此来保证标准体系的完整性、连续性、稳定性。

教育技术标准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崭新的主题,随着教育技术设备增加以及教育技术理念的深入,教育技术标准问题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注意[9]。为了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早日出台,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力量加强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争取早日将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各个高校教育的实际。也只有专门的机构才能推进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定期修改,不断发展与完善。

经费保障是教育技术标准应用推广的基础,为此各级机构需要增加资金投入。除国家拨款外,要采取了多样化筹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管理部门可以制定面向学校的特别优惠政策,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其他机构投资提供硬软件和教师培训,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

4 施行分层分级制度

NETS标准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而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研制的“中国教育技术标准”系列尽管涵盖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等教育技术标准,但其并未建立明确的分级分层制度,未能细化成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因而缺少相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最终只是作为一项有关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令人至以为憾。

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必须能够正确指导各类人员实施教育技术,并能制定出符合各种需求的教育技术培训方案。而且便于各类人员使用定性分析、定量评价相结合,构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应用的成果。

高等教育标准分级必须有助于人们明确教育技术培养目标。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不只是培养人们基本信息技术技能,它还要培养人们教育技术情感、道德等健康品质。在实践上,高等教育技术标准既可以作为改进各类不同人员教育技术的工作指南,也可以作为评估机构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5 细化考核体系

从美国的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不仅要关注教师应用和整合技术的能力,更要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置于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核心地位。同时改进高等教师教育技术与课程结合案例和各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加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10,11]。这些呼唤高等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为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实施过程提供详细的技术指标,强化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作用。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审视和借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未来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探索并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技术标准,努力使这一标准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进宝.《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介绍[OL].

[2] 张进宝,李松,邓文新.《美国教育技术标准》概要[EB/OL].

[3] 臧艳美,靳晋忠.面向教师的新版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及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09,(6):84-86.

[4] 秦炜炜.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新旧版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6):105-112.

[5] 刘杨.美国面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OL].

[7] 唐永中.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9):21-24.

[8] 陈维维,沈书生.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J].现代教育技术,2009,(6):14-18.

[9] 徐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探讨[J].网络财富,2009,(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