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精选5篇)

  •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陈锡文表示,农业转基因育种技术是个新生事物,第一个转基因农产品上市到现在也就20年时间,公众对它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问题,很正常。 陈锡文介绍,近20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原则一直非常清楚:第一,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生命科学、生物科学中…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精选5篇)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农业供给侧改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和舆论非常关心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给予了回应。

西红柿、辣椒、紫薯等皆非转基因农产品

陈锡文表示,农业转基因育种技术是个新生事物,第一个转基因农产品上市到现在也就20年时间,公众对它还存在着很多疑惑和问题,很正常。

陈锡文介绍,近20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原则一直非常清楚:第一,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生命科学、生物科学中最前沿的一个高地。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农业大国,在这个领域中不能没有一席之地,不能被人落下,所以中央提出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

第二,转基因是新生事物,能不能确保安全,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评审和监测。任何进行商品化生产和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农产品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检测,只有确保安全才可以上市。中国政府现在批准可以进行商业性生产和上市的农产品转基因技术只有两项:棉花和木瓜。别的如西红柿、辣椒、紫薯等都不是转基因农产品。经过批准上市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检测,确保人们食用是安全的。

第三,充分保证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国家规定任何转基因农产品上市或者用转基因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的食品上市,必须标识含有转基因农产品在内,就是让消费者充分知情。

陈锡文还介绍了转基因农产品标识在全球的状况。世界上发展转基因产品的国家大体有两种做法:一是不标识。国家通过检测确保安全的,不需要标识,美国采用了这种做法。还有一些国家要求标识,欧盟、日本采用此种做法,也有一些国家规定加工食品中含有转基因物质超过比例后需要标识。我国实行的标准是,只要含有就必须标识。

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

陈锡文表示,中共中央今年颁布的一号文件提到,“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可以作为指导农业转基因技术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方向。

一方面是加强研发,科技前沿领域要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对于涉及亿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事情,政府一定要严格地负起责任、加强监管,才能真正做到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

陈锡文认为,“监管”一词非常具有针对性。目前看,确实有局部地区、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没有经过国家批准的转基因农产品种子流到市场上、流到农田种植的情况,政府一定要严格监管。对于这样的农产品的要销毁,对于违规作出这种行为的当事人要处罚。

粮食产量“多”“少”并存

针对我国粮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陈锡文强调,“多”和“少”的现象确实同时存在。从“多”的角度讲,粮食连续12年增产,粮食总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2015年的12429亿斤。但据测算,去年我国粮食总需求在12800亿斤以上,总产量与总需求间存在400亿斤的缺口,需要通过进口粮食来弥补,这便是“少”。

陈锡文指出,粮食是一个总概念,统计口径中粮食有5大品类: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这5个品种各自有多有少,又不一样。目前总的来看,小麦大体供需平衡;稻谷满足了自给需求以后略有结余;大豆缺口非常大,去年大豆总产量230多亿斤,不到1200万吨,离需求差得非常远,去年进口大豆1633亿斤,相当于国产大豆的7倍,可见大豆品种的产量明显是“少”了;玉米产量去年4400多亿斤,是5个粮食品种中产量最大的,相较需求量来说略多一点。但是去年玉米及可以替代玉米的品种的进口量总共达到了880亿斤。本来玉米产量就已经有点供过于求,又进口了880亿斤,显然玉米是“多”了。所以说,粮食整体上很难用“多”或“少”来形容,多和少是并存的。

陈锡文分析认为,粮食“多”“少”并存揭示出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总产量在不断增长,但粮食的品种结构在供给方和需求方还存在着明显矛盾。比如大豆明显缺了,玉米明显多了,供求之间最主要的还不是总量矛盾。粮食总量差400亿斤,但仅大豆就进口1600亿斤,可见只看总量不行,还要看品种,我们的品种矛盾比总量矛盾更突出。二是玉米供给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为什么还要进口这么多的玉米和玉米替代品?这暴露出粮食生产中的一个软肋――我们的农产品价格没有竞争力。粮食生产成本高,价格贵,和国际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因此才出现国内粮食多了还要进口。

农业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锡文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也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三个重点:第一,努力追求粮食总供求的平衡,现在还有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和稳定粮食产能。

第二,品种矛盾比较突出,所以要加强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它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棉花;播种面积;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5.06.005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从农耕时期开始的。最初,栽种植物是人类一万三千年来最伟大的成果,也是人们由狩猎生活进入定居生活的开端。人类学会种植植物后,一直在探索和改良种植方法,以满足自身对农产品的需求。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人们在不断争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很少谈论转基因农作物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系。本文就该问题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正确认识转基因农作物。

1粮食问题的本质

粮食供应是任何一个政府面都可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该问题属于历史性问题,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粮食供给95%自给自足”的目标。我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但却要为全球22%的人口提供粮食。1994年,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的莱斯特 布朗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其中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22×108hm2。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约19333hm2。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调查的结果,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09×108hm2,比上一年扩大了8.86×105hm2,增长了0.8%;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约为5.46×108t,比上一年增加了约1.56×107t,增产2.9%.《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全国人口总数约为13.5亿人,比上一年增加了669万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1976年为23%,2009年为19.5%,据估计,2050年将下降到15%左右。201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09.9kg,肉禽蛋奶的人均消耗量109kg。按照每消耗1kg肉禽蛋奶消耗2.2kg粮食计算,2010年我国人均肉禽蛋奶消耗时附带的粮食消耗量为239.8kg,剩余粮食仅为170.1kg。如果农村居民的肉禽蛋奶消耗量从29kg增加到194kg,则需要消耗粮食428.6kg,进而超出了现有的人均粮食占有总量。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7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046kg。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2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资装备落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在此情况下,我国既要维持粮食生产,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又要广泛种植棉花、油料、果蔬、花卉等经济作物,从而保证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因此,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发展工作的难度很大。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态,粮食生产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均粮食消费水平都在降低。1990年,我国农村人均消费原粮262kg,城镇人均购买粮食(成品粮)131kg;2008年,这两项数据分别降到了199kg和77kg。粮食的增量需求大部分体现在玉米和大豆上,而70%的米玉和90%的大豆均用在了饲料的制作中,这意味着居民人均肉禽蛋奶的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粮食生产始终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中央连续第九年发出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政策信号十分强烈,明确提出坚持直接补贴种粮农民,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尽管如此,我国不得不将解决粮食和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放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统筹考虑。2012年,我国进口大豆约5.84×107t,至2013年,大豆的进口量已突破6.0×107t的大关;棉花进口5.41×107t,同比增长51.8%;食糖进口3.74×107t,同比增28.4%;食用植物油进口9.6×106t,同比增长23.1%;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进口量大幅上升,净进口约1.30×108t,同比增长310%.按照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产量计算,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等于5.33×107~6.67×107hm2土地的粮食总产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2012年是我国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2004—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但当前主要农产品具有总量基本平衡、结构矛盾突出的特点。受到大量农民工进城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粮食供给增长的速度无法赶上粮食消费增长的速度。我国粮食问题的本质是饲料粮食的匮乏,即我国对大豆和玉米需求的刚性增长及玉米的无限制扩种挤占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问题。

2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提取所需要的目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重组,再对重组体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优良遗传性状个体的技术。该技术可在重组生物中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进而培育出新品种。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分子生物学,而所谓的“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着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最终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方面,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此外,转基因技术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其功能明确,进而可准确预测其后代。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在传统的育种中,只能使同一物种杂交,而采用转基因技术则可使不同的物种杂交,比如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甚至植物与动物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笔者认为,无论转换什么样的基因,其都是生物体固有的一段DNA序列。DNA序列大量地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虽然通过这些序列可产生新的蛋白质(有毒性或无毒性),但它们就像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植物一样,比如中草药,人们可鉴别其性质。因此,关于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的争论可以存在,但转基因植物的潮流不可阻挡。目前,我国具有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先进技术,并严格监管着转基因食品的进口、销售等环节,因此,转基因食品有安全保障。此外,我国还在转基因产品上标明了“转基因食品”标志,这有利于消费者自行选择转基因产品或非转基因产品。只要加强监管和积极研发新技术,我们完全可以消除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自1996年转基因农作物应用以来,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统计结果,2011年全球共有29个国家的1670万农民种植了1.6×109hm2的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0%.该面积相当于我国可耕地面积的1.3倍,约等于美国的可耕地面积。美国是世界上可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2011年,美国有6.9×107hm2的农田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占美国可耕地面积的43%,转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番木瓜和南瓜等。其中,93%的大豆、93%的棉花、86%的玉米和90%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此外,80%的包装食品都采用了转基因作物为原料,且美国和加拿大均未强制要求食品公司在产品上注明“转基因食品”标志。

3转基因农作物是未来粮食安全的保障

转基因农作物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显而易见,这与转基因农作物研究的初衷是一致的。科学家对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改良目标始终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因素,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传统遗传育种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其潜力已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掘,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当确定一个特殊育种目标,需要筛选相应的基因型时,已无法在同种农作物内部解决该问题。而转基因生物技术为跨种基因的交流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深,我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种植业方面,粮食产量并未大幅度提升,棉花产量下降,油料开始减产。如果不积极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则粮食产量很难实现大幅度增长。而转基因生物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转基因育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方法难以突破的遗传障碍,能更有效地改造农作物的遗传特性,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新品种,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降低作物对农药化肥、水的依赖性,提高农作物在恶劣种植环境中的成活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有可能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问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贾士荣指出,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对减少环境污染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以转基因棉花为例,由于其自身具有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所以,其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80%,进而大大降低了剧毒农药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危害。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要想打破耕地、水、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保障农产品的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因此,抓住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机遇,推进现代农业科技革命,成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虽然我国转基因研究的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但已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等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取得了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我国独立研制的抗虫棉花推广以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在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我们应加快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研发速度,利用已有的优势,将其发展为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樊增强.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J].红旗文稿,2011(22).

[2]孙雷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转基因作物年度发展报告[J].中国农业科学,2012(04).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组;酪蛋白酸钠;谷氨酰胺转胺酶

中图分类号:Q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09-2

重组肉是指借助于机械和添加辅料(食盐、磷酸盐、大豆蛋白、淀粉、卡拉胶等)以提取肌肉纤维中基质蛋白和利用添加剂的粘合作用,使肉颗粒或肉块重新组合,经冷冻后直接出售或者经预热处理保留和完善其组织结构的肉制品。

猪肉是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优质蛋白质,必需的脂肪酸,血红素,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改善了缺铁性贫血;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

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适宜于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4];水牛肉能安胎补神,黄牛肉能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壮骨。

以猪肉、牛肉为原材料进行重组,可以改善肉制品的感官品质同时又具有两种肉的营养特点,降低了加工成本,增加了重组肉的产品系列。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仪器

刀具若干、冷库――日本三洋公司、三门风直冷冰箱――青岛海尔公司、TMS-2000-食品物性分析仪――美国FTC公司、电磁炉――上海美的公司。

(三)方法

食品物性分析的测定方法。将制备好的重组肉样品放置在室温20-25℃的条件下2h,修成长5cm宽5cm高1cm的肉片,放置在分析仪的测试平台,使用TMS-2000食品物性分析仪对其测定样品的嫩度(剪切力)。

(四)工艺流程

原料肉预处理漂洗沥水绞碎腌制成品贮藏

二、操作要点

(一)原材料

碎猪肉、碎牛肉 符合GB 2707-2005 鲜(冻)畜肉卫生标准。

(二)预处理

去除猪肉、牛肉中的淤血和碎骨,保留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

(三)漂洗

在盛有冰水的水槽内(长流水)将猪肉片、牛肉轻轻漂洗干净,水温控制在2-4℃条件下,去除猪肉、牛肉中残留的淤血和表面污垢。

(四)沥水

漂洗干净的原料肉在自然条件下控水处理,时间为5-10min。

(五)绞碎

将沥干的猪肉、牛肉通过绞肉机处理,打碎肉中的纤维。

(六)腌制

把原材料与谷氨酰胺转胺酶、酪蛋白酸钠、食盐、复合磷酸盐混合均匀,将猪肉片与草鱼肉片的粘合,呈现两层猪肉与鱼肉叠加的状态,置于模具中,放在规定条件下。

(七)加热

在温度为60-65℃的热水连同模具一起加热,提高温度加速谷氨酰胺转胺酶活性。

(八)成品

使用TMS-2000 食品物性分析仪测定每组样品的剪切力,并与新鲜的猪肉的嫩度比较,相近者为最佳组;将切成5cm宽5cm高1cm的肉片放入在80-95℃的热水中10min中观察现象,不散为最佳组。

(九)贮藏

将最佳组成品真空包装后巴氏杀菌,置于0-4℃条件下保存。

三、最佳工艺参数的筛选

表1:单因素试验水平

注:单位为%的数值都以每百克肉总重计。

(一)食盐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如图1,食盐具有防腐效果可以改变肉的口感和风味,单独添加食盐时,由于肌肉蛋白质盐溶性的,随着食盐添加量的逐渐增大,离子强度也越来越大,使肌原纤维蛋白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加并充分溶出,这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的肌动球蛋白含量增加,粘度增加,制品的凝胶强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使肉品的剪切力增大。

(二)蔗糖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图2:蔗糖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如图2,蔗糖具有防腐效果可以改变肉的口感和风味,单独添加蔗糖,随着添加量的逐渐增大,离子强度也越来越大,使肌原纤维蛋白质的溶解度逐渐增加并充分溶出,这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的肌动球蛋白含量增加,粘度增加,制品的凝胶强度也随之增加,因此使肉品的剪切力增大。

(三)复合磷酸盐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图3:复合磷酸盐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如图3,复合磷酸盐能够提高肉制品的持水性。随着复合磷酸盐添加量的升高,肉的剪切力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复合磷酸盐具有多价阴离子结构,有较高的离子强度,在肉制品加工生产中,肌球蛋白在磷酸盐高离子强度作用下由有限膨胀转变为无限膨胀,进行了大量吸水,形成了溶胶体,加上本身粘度和极性基团及磷酸盐的乳化作用能迅速的把肉制品中的添充料统一粘合在它的网状胶体中,形成了含水溶胶团,并能很好的包裹在肉块表面,有效地阻止了肉块内部水分外溢,起到了保水作用。

(四)酪蛋白酸钠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图4:酪蛋白酸钠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如图4,增加酪蛋白酸钠的添加量,重组肉品拉伸力上升,在酪蛋白酸钠添加量为0.5%时拉剪切为120.95N,继续增加酪蛋白酸钠的使用量肉品的拉伸力反而下降,增加反应底物中的蛋白含量后,反应催化物谷氨酰胺转胺酶的活性下降,反应产物的粘合性变弱,拉伸力下降。

(五)谷氨酰胺转胺酶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图5:谷氨酰胺转胺酶对重组肉制品的影响

如图5,增加谷氨酰胺转胺酶的使用量,重组肉品的剪切力加大,在谷氨酰胺转胺酶添加量为1.0%时剪切力为128.02N,继续增加谷氨酰胺转胺酶拉伸力下降,使用量超过1.0%反应底物中的蛋白质浓度含量下降,反应产物降低,剪切力下降。

四、正交试验设计

通过对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出,食盐、蔗糖、酪蛋白酸钠、谷氨酰胺转胺酶、是影响重组肉加工的主要因素,采用L9(34)正交。

表2: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注:单位为%的数值都以每百克肉总重计。

(一)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采用TMS-2000食品物性分析仪的拉伸探头对正交试验样品进行拉伸强度的测定,并对每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表3:正交实验设计结果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得出,重组肉的最佳工艺参数与配方为A3B3C2D1,影响因素中A>C>D>B

五、结论

通过本次试验筛选出最佳工艺参数,2.0%食盐、2.0%蔗糖、0.5%酪蛋白酸钠、0.5%谷氨酰胺转胺酶,在温度4℃条件下腌制2h,重组效果、弹性最佳。该试验在增加了重组肉的系列和风味,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林正.精细重组肉制品――肉食行业发展的方向.肉类工业,1995,(5):22-23.

[2]F.Jime nez-Colmenero.J.Carballo,S.Co-frades.Healthier meat and meat products: their role as func-tional foods.Meat Science.2001,(59):5-13.

[3]Geensink G H,Koohmaraie M.Ionic strength-induced inactivation of-ealpain in postmortem uscle[J].AnimSci,2000,78:2336-2343.

[4]张荣强,俞纯方,李周权.复合动植物营养鱼肉灌肠的研究.肉类研究,1996,(2):16-17.

[5]马美湖,刘焱.嫩化型脆嫩牛肉干加工技术研究[J].肉类工业,2000,(1):27-29.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转基因玉米退运风波

【本刊讯】(记者贺涛)一场进口美国玉米退运风波已经绵延八个月之久,目前尚未看到解决迹象。

去年10月,深圳口岸首次从一船进口美国玉米中检出未经中国农业部批准的MIR162转基因成分,要求“一律作退运或销毁处理”。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16日,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在125.2万吨进口美国玉米及其制品中,检出MIR162转基因成分。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的玉米进口总量为326.5万吨,退运规模已接近去年玉米进口总量的四成。舆论将之解读为政府基于转基因安全问题考量做出的行动。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玉米进口商受到质疑,被指通过非法行为进口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带来食品安全风险。

MIR162是一种较新的抗虫转基因玉米,由总部设在瑞士的先正达公司研发。2008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之核准作为食物和饲料,两年后,美国农业部批准其商业化种植。目前,台湾、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批准进口乃至种植MIR162玉米。

然而,MIR162玉米未拿到中国政府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这是出口到中国市场的必要条件。早在2010年3月,先正达向农业部提交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申请。农业部经评审,认为先正达提供的相关材料和实验数据不完整,并存在一些问题,要求其补充材料。此后,先正达数次提交相关申请。2013年11月份,先正达再次提交了MIR162玉米的安全证书申请。根据相关规定,“农业部应当自收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27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据此推算,先正达应在今年七八月份得到批准与否的通知。

目前,有12种转基因玉米获批进入中国作为加工原料使用,并仍在有效期内。进口主要来自美国,由于美国玉米九成以上都是转基因玉米,所以中国进口的基本都是转基因玉米。

MIR162玉米在美国玉米总产量中占到一成左右。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祯对《财经》记者分析,美国将转基因食品与同类非转基因食品等同对待,认定为同样安全,对转基因食品采取不要求标识的制度。这样一来,在生产、运输、储存、加工等各个环节,各种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都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可能因此出口到中国的玉米中夹带MIR162转基因成分。

如果从源头将MIR162玉米分离出来,则要在上述各环节增加处理成本,随着价格抬升,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

据媒体报道,连续被退运,也引发美国谷物协会对MIR162转基因玉米的不满,今年初曾致函先正达,要求先正达暂停推广MIR162转基因玉米,直至获得中国批准为止。但是先正达拒绝了,理由是这对已经进入流通体系的MIR162玉米于事无补。

实际上,MIR162玉米在美国放量种植的2011年起,美国来的玉米船货中就混有这种转基因玉米。为何到2013年底才开始拒收?一位业内人士的解读是,目前国内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舆论压力非常大,“目前有多个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审批都处于停滞状态”。

业内一个普遍观点是,2013年国内玉米大丰收,阶段性供过于求,库存压力大。但这种做法无可指摘。 进展

肥胖者的健康“密码”

同样是胖子,为何有人因胖生病而有人就不会?一项国际研究发现,肥胖者健康与否和体内一种酶关系密切。

实验显示,如果人类和实验鼠体内血红素加氧酶1含量较高,则易受到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困扰;相反,这种酶含量较低的人和实验鼠即使肥胖,也能保持健康。全球有超过20亿人口超重或肥胖,其中四分之三患心脏病、癌症等疾病,而另外四分之一则代谢正常,长期保持健康。这一发现或有助于研究肥胖所致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让耳机线不打结

食品研发转正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转基因;食物;伦理;困境;自然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098-02

转基因食品是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一大产物,无论是从种植面积还是种植范围来看,都得到了大力推广,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人们对其科学伦理的争论,本文在介绍了转基因食物的历史及发展现状之后,通过分析科技伦理和社会困境两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相应的对策,鼓励科学研究者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点,从而使基因技术长期服务于人类。

一、背景介绍

(一)概念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为遗传工程,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在体外进行重组,然后把这种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之增值的技术。遗传工程与传统培育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物种在传统培育方式中透^间接的形式变更,而遗传工程则是借助于分子选殖和转化来直接变更基因的构造和特性。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克隆、制造新型疫苗、品质改良、基因诊断与治疗等。此外,基因工程也是现代科技伦理的重要领域之一。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是转基因技术的产物,即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他们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1]。现阶段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的食品(如转基因大米),或者是以转基因作物为原料进行加工出来的食品(如利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豆奶)。

(二)历史

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作物是1983年由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抗病毒转基因烟草。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食品“延迟成熟的转基因番茄”在1994年由美国推向市场。转基因作物有多种优点:如成本低、产量高;具有抗除草剂、抗虫和抗病毒等特性;可以提高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便于运输、储藏;增加保鲜性等,所以在之后的几十年迅速发展,世界上许多的国家都争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来扶持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把转基因食品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迄今为止,在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上,无论从种植面积来看,还是从种植范围来讲,都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但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多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困境和科学伦理问题。

转基因食品大力推广的同时,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看法也持不同的态度。支持的一方认为转基因食品使人类作物的培育更加多样性,食品的消费也更加宽广,是新一轮的农业革命;而反对的一方则更加关注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方面,认为转基因食品逾越了自然的界限,并将对自然界的基因产生基因污染,最终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尽管转基因食物具有一系列的优点,以及开始造福于人类,但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对基因改造的自身技术特点以及其难以准确预测的后果,其造成的社会困境不断涌现,人们对其的科学伦理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三)国内外现状

国内外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如“波兰民众示威抗议迫使总统延迟批准转基因种植的法规”“公共压力暂停了西班牙转基因医药作物种植试验”“英国正在酝酿抗蚜虫转基因小麦试验遭反对”等,国内虽无规模游行抗议,但在民众中推广却受到了阻碍。一些国家也严禁引进转基因作物。即使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但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依旧呈现前进趋势。各国甚至是抵制呼声最高的欧盟,却从未放弃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制和生产。毫无疑问,全球正在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基因食品研发的狂潮。相比较国外的蓬勃生机,国内的转基因食品的前景却是有些暗淡,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普遍有抵制的行为。新浪网调查显示,八成多的人不愿食用转基因食物,说明绝大多数人对转基因是心存抗拒至少是心存疑虑的。

二、科技伦理问题

(一)科技伦理问题现象及分析

如果转基因食品只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却不能正视其可能造成的风险,不能在伦理道德上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则这一技术很难有健康的发展,之后在民众中的普及推广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1.对人体的潜在风险。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一系列的潜在风险,如抗生素抗药性风险问题、潜在过敏反应问题、潜在毒性问题、营养品质改变问题。对于这些在转基因食品可能呈现或者已经呈现的种种风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者如何应对,这和研究者的伦理道德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出售者,是否对消费者的知情权有足够的尊重,不能采用所谓的“实质等同性”原则[2]来欺瞒消费者,而应该采取如专设柜台、标签区别等方式区分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也是伦理道德一个方面。

欧洲曾发生过因用动物骨粉和内脏做饲料而引起疯牛病的事件,这是否也意味着人类食用某种转基因食物,立马或者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某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转基因技术和科学家是没办法回答的,而且不慎重的回答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对于某些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影响,由于实验体的特殊性,研究者是否会摒弃伦理道德,用一些贫穷国家的民众做试验,这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问题,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伦理道德问题。

2.对自然的潜在风险。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会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某些转基因的作物进入生态系统之后,由于具有生存优势,便有可能排挤其他的自然种群,降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打破生态平衡。在长期的生物净化和物种演变过程中,转基因技术的危害会慢慢体现出来,最终打破生命世界的基本秩序。对于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的破坏以及对基因工程更加深入的追求方面,科学研究者要有一个权衡,确立起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态度,考虑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权利,谨慎开发转基因技术。

(二)技术伦理问题对策

对于以上出现的困境,科学研究者首先自身应该完善自己的科学研究规范。正如瑞典科学家乌普拉斯所提出的:一是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及应用和后果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二是保证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对这一代以及后代产生影响;三是科学家对其研究成果公开负有特殊责任;四是科学研究与以上原则冲突时应公开声明并说明理由[3]。只有科学研究者的伦理道德更加规范,转基因技术才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切实保证转基因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既是转基因技术自身不断完善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从事转基因工程技术的人员提出的责任和道德要求。

三、社会困境问题

(一)社会困境现象以及分析

1.国内社会困境。国内转基因食品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带有一定程度的恐惧,从而处于抵制状态。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政府。政府作为国家机构,应该在转基因问题上有明确的表态,我国政府在对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既保障其安全性,又不阻碍其发展。但在一些问题上却是遮遮掩掩,呈现出两面性。国家为了尽快完成推广转基因大业,投入了几亿的资金把转基因作为大力发展对象,农业部的官员和专家应该有更明确的解释,拿出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好处。一方面农业部的官员和专家大力鼓吹转基因食品的无害性,一方面组委会的官员和专家却声称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上的食物不含转基因。同时,我国目前在转基因食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所欠缺。2012年湖南爆出“国外机构用学生做转基因大米人体试验”转基因大米事件,湖南省、衡阳市两级疾控中心通告却称为“维生素A在人体内转化效率”的试验,此外试验负责人的转基因技术的科研背景、政府部门的不公开不透明的处理方式,更让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外国在用中国人进行试验,加深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惶恐。第二方面是专家。国内许多转基因专家、转基因技术的大力鼓吹者,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比如推进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某教授,其实验室最大的合作伙伴是美国孟山都公司,同时兼任“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孟山都奖学金评定委员会”主任。而另一些所谓的全专业全能专家,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类型,他们所呼吁所支持的事物很难使大众信服。第三方面是媒体。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总是会对事实有所夸大,这就更加造成转基因食品的“妖魔化”现象。第四方面是民众。由于民众普遍对转基因技术不了解,以及所谓的“国人作为试验体”言论的流传,更加加深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

2.国外社会困境。国外也有转基因食品的反对声。虽然国外有各种大规模抗议,但转基因食品的环境相对国内来说要好上许多。这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已销售达10年之久,品种在4 000种以上,食用者达数亿至多,且至今还没有发现1例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患病、中毒的症状,更加没有致死的例证。虽然有一部分人却出现过敏症状,但其发生概率与传统同类食品相差无几。此外,各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并纳入了法律程序,在技术和政策上大大提高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二)社会困境对策

面对上述困境,国家出台了转基因生物相关的部委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部分地方规定。一些地方如甘肃“转基因柜台”的“强制性标签制度”,统一采用“绿底+白字(黑体)”式样。同时民众应该自己做出正确理智的判断。

四、结论

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与否方面,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很多问题都没有研究清楚。所以对转基因食品的完全抹杀,或者是对转基因食物的推广发展,抑或是对转基因食物的限制发展,依旧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焦点和敏感问题。

但凡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其两面性的,所以要用不断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转基因食品的社会困境,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技术伦理不能使民众信服,也来源于其后果的不可测性。

“安全”与“危险”,只是相对的概念,关键是掌握一个度。发展转基因食品,必须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综合、辩证考虑,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慎重、客观的评价。对于基因工程这门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既不能为了追求技术无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能因为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不去开发利用这项技术,只有科学研究者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观点,才能使转基因技术走出困境,才能使转基因技术长久地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闫维毅,等.基因经济:分割绿色黄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