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

  •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最新高级英汉辞典》中,”Administration”有以下含义:1,管理;2,行政;行政机关;3,执行,施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英辞典》在”管理”一词之下,有”Manage”、”Administer”;在”企业管理”一词之下,就是”Administratio…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行政"即"管理"

"行政"这个词,英文中是"Administration",经常与"Management"(中文一般译作"管理")通用,常被译作"管理"。事实上,这两个词经常是同义词。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最新高级英汉辞典》中,"Administration"有以下含义:1,管理;2,行政;行政机关;3,执行,施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英辞典》在"管理"一词之下,有"Manage"、"Administer";在"企业管理"一词之下,就是"Administrationofenterprises"。

事实上在英文中,"Administration"、"Execution"、"Management"、"Control"、"Run"、"Supervise"等词经常通用,用来表示"管理"。比如说,按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汉英企业管理词汇》:

管理才能(又译"行政才能")-Administrativeability/Managementtalents/Executivetalents

管理层次(又译"行政结构")-Administrativelevels/Managementhierarchy

管理成本(又译"行政费用")-Administrativecost/Managementcost

管理程序-Administrativeprocedure/Managementprocess

管理技术-Managementtechnique/管理技师-Administrativeengineer

管理决策(又译"行政决策")-Administrativedecision/Managementdecision/Executivedecision

管理人员(又译"行政人员")-Administrativestaff/Managerialstaff

管理行为-Administrativebehavior/Managementbehavior

管理职能-Administrative(Management、Controlling)functions

……

可见,在英文中,"行政(Administration)"一词的原义,就是"管理";企业中的"行政(Administration)",或"行政管理"(Executivemanagement),就是"企业管理"本身,即包括计划(决策)、组织(人事)、指挥(领导)、控制等职能在内的全部企业管理活动。正由于此,西方以及香港的一些大企业的最高首长就不叫"总经理",而叫"行政总裁"或"执行总裁"。

理解偏差的根源

但是为什么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中,"行政"似乎只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有着某种政治意味呢?

原来,在西方,企业的管理科学的产生,早于国家管理科学"行政学"(Administration)的产生,后者源于前者的启迪,是从前者逐步移植、演绎而来的;它的内容,也就包括计划(决策)、组织(人事)、指挥(领导)、控制等。为了区别起见,西方又常用"Publicadministration"(中译"公共行政")一词,专指政府事务的管理即国家"行政",以区别于私营企业的管理或工商企业管理(Businessadministration)。但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是先引进了西方的国家"行政",后引进"企业管理";进而将国家"行政"移植、演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造成了中西一般观念中对"管理"、"行政"等概念理解?的差异。对于"Adnistration"一词,中国人经常按照中国古语中的"行其政事"、"行其政令"而翻译成"行政",显然就使其从一个广义的管理学概念变成了一个狭义的国家政治学概念了。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行政管理有代表国家或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功能,这就更加强了"行政"一词的政治色彩;"行政"与"管理"的分家就愈加明显。同时也使人误以为企业的行政管理是从国家管理中借鉴来的。

二、"行政"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行政"的地位

一个企业的工作,通常分成以下几大块:管理(行政)、技术(设计)、生产(施工)、经营(销售)、发展(开发)、财务(资金)等;企业"行政",亦即企业"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块。

然而管理(行政)在企业的上述几大块工作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除管理(行政)以外的其他几大块工作,其特点是局部性、专业性,我们可统称其为"业务"工作;然而管理(行政)工作却具有各种"业务"工作所不具备的全局性、统摄性;它是企业这个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它和各种"业务"工作并不是并列关系,正如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与其他系统并不是并列关系一样。

然而在许多企业中,行政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要说受到特殊的重视,连与其他各块工作同等的重视都得不到。很显然,我们经常听说某某老总特别偏心于"经营"、"技术"或"财务"等等,却从未听说有一个特别偏心于"行政"的老总。许多老总都把行政人员当成"打杂的"、"跑腿的"而随意使唤,从不认为行政人员也有人才,也不认为行政工作需要人才。这样一来,往往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公司中由上到下对行政工作的不重视,行政人员队伍往往士气不高、人才外流,结果就造成企业行政效率低下、拖累整个企业的业务;老总们恼怒之下,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动辄重斥、撤换行政人员;导致行政队伍更加士气不高、人才更加外流,造成企业行政效率更加低下、更加拖累整个企业……如此这般,每况愈下。试想一下:中枢神经瘫痪,这个企业还有什么希望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老总们的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眼光、重经营轻管理的普遍倾向之外,对企业"行政"及其在企业中的地位缺乏认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行政"的作用

企业"行政"是为推动、保证企业上述几大块"业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为做好各大块工作之间的协调、使之产生有利企业发展的最大合力而提出的一系列目标、计划、要求、规范、制度、程序、做法,以及所提供的一系列资源、条件服务,如在人力资源、办公环境、办公条件、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的服务。

必须指出的是,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并不局限于企业的专门行政部门(如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而是以总经理为最高首长、由行政副总分工负责、由专门行政部门具体实施、操作,其触角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内部的方方面面的一个完整的系统、网络。它的作用,就是承担着企业的全部管理(行政)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

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金(财务)、经营(销售)、发展(开发)等几大块业务的有效开展都有赖于高效率、高质素的管理(行政),它们之间的协调更有赖于高效率、高质素的管理(行政);任何有经验、有思想的企业管理者都会充分体会到,"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精品、管理出人才",实在不是虚言。

三、企业行政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分工

企业的上述几大块工作,包括行政(管理)工作,都以不同的程度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任何一块的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分支机构)的协同作战(这里说的并不仅仅是外在的"配合",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协作")。其中,管理(行政)更是渗透到每一个部门的方方面面。正如前面所说,企业行政工作是企业整个行政系统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行政部门的工作;正如财务工作是整个财务系统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一样。

然而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普遍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行政工作就是行政部门的工作,技术工作就是技术部门的工作,销售工作就是销售部门的工作,……以此类推。由此,在公司领导的分工安排上,众多中国企业就顺理成章地让行政副总分管行政部门,技术副总(或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分管技术部门,经营副总分管经营部门,财务副总(或财务总监)分管财务部门,等等。

这样一种认识和安排在很多企业导致了一系列弊病。其结果往往是各个副总都把自己分管的部门(或分支机构)当作自己的"自留地"、"分封国",站在个别部门(或分支机构)的立场说话和思考问题,其充当的并不是"副总"的角色,而是"大部门经理"的角色(如果分管的只有一个部门,其充当的就只不过是一个"部门经理"的角色,该部门名义上的"经理"就沦为"副经理"了)。其见识和工作水平只能长期停留在部门经理的层次上。这就使整个企业范围内的协调、协作变得十分困难,动辄要请总经理甚或董事长出面。国内很多企业就因此成了一个个封建割据下的"诸侯国"。重复劳动的增多、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外口径和内部工作标准的不一致、工作效率的低下、权力与责任的过分集中、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压力过大、干部及员工的无全局感、无责任感、无积极性、无创造热情,作风疲塌,得过且过,以及相互之间的隔膜、隔阂、推诿、扯皮、摩擦、冲突、不合作、难协调等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且让我们借用一下"系统论"。如果我们把整个企业视为一个"大系统"的话,企业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就可以视为一个?quot;小系统";但是在这一"大"一"小"两个系统之间,还有若干个"中系统";这种"中系统"一般有:管理(行政)系统、经营(销售)系统、技术(设计)系统、生产(工程)系统、发展(开发)系统和财务(资金)系统,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企业通常都有的"几大块"工作。但是,无论是用"块块"或"条条"来描述它们都不合适、不确切、不科学,因为它们其实是一个个系统、一个个网络。

这三种系统的关系是这样的:"大系统"包含了"中系统"和"小系统";然而"中系统"却不是包含着"小系统",而是将其触角深入各个"小系统"之中。也就是说,"中系统"与"小系统"并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

企业的管理(行政)、经营(销售)、技术(设计)、生产(工程)、发展(开发)、财务(资金)这几大块工作,我们不妨称之为"大行政"、"大经营"、"大技术"、"大生产"、"大开发"和"大财务"。它们是以不同的程度伸展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分支机构)的一个个网络、一个个系统。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公司领导的分工问题上,应当从管理体制上(而不是仅仅从口号上或精神上)保证公司领导之间的"分工不分家"。分管公司行政、技术、生产、财务、经营或开发的各位副总,都应是在总经理的领导下、协助总经理,统揽涉及全公司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大行政"、"大技术"、"大生产"、"大财务"、"大经营"或"大开发"的;不管涉及到哪个部门或哪个分支机构,只要是"行政方面"的事,都由行政副总统一领导和出面协调;只要是"经营方面"的事,都由经营副总领导和协调,以此类推;副总不应管"部门"(或分支机构),而只应管"方面"(即某一方面工作)。总经理则负责各位副总所代表的"各大块"工作(即几个"中系统")之间的协调(而不是各位副总所代表的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协调)。

也可以这么说:总经理统领着企业这个"大系统",负责这个"大系统"之内各个"中系统"之间的协调;各位副总统领着所分管的"中系统",负责的是所分管的"中系统"所涉及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部门经理统领着本部门这个"小系统",负责该"小系统"即本部门内部的协调。这样一来,"副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副总","部门经理"也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部门经理"。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会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

在以往,工商行政部门所属的会计人员主要通过核算手段来监督企业的资金运行状况和经营发展状况,将核算结果与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对比,监督企业的资金流通是否规范。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逐渐呈现电算化的趋势,数据的核算工作由人力完成变成了计算机来完成。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的职能发生变化,从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开始注重对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总结。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不断进步。会计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转变自身的工作方式,转移工作重点,提升工商管理对企业的发展的促进程度。

一、管理型财务会计的概念

所谓管理型财务会计,就是以管理学和会计学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预测、监督、分析、评价、总结企业的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产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之上的。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既加快了会计核算的速度,也降低了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会计电算化趋势的日益推进,让会计人员从核算工作当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总结当中,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事前的财务计划、事中的财务控制和时候财务总结三个方面。事前的财务计划建立在企业具有充足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在制定企业的财政计划之前,企业必须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搜集到企业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资源,包括市场的饱和状况、客户的实际需求、产品面向的主要群体、公司内部的管理状况、主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等等。只有综合这些信息,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才能够制定有效的财务计划,规范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中的财务控制,就是企业必须根据财务管理的制度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展开分析,对比资金实际使用状况与财务计划当中的异同,纠正出现的各种偏差,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按照计划规定的方向进行。事后的财务总结,就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或工程都要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对财务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以求达到更加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转型的意义

(一)核算型财务会计的缺陷

核算型财务会计的缺陷,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叙述:首先是工作的侧重点。对于核算型财务会计来说,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遵从工商行政管理的规定,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记录进行登记,还要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上报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方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说,核算型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于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其次,在工作方式上,核算型的财务会计提供的财务报告追求数据的准确,能够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规定,只能反映出企业大致的财务状况,不能表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成果,不利于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还有在工作时效上,核算型财务会计的工作时效主要体现在过去的财务工作上,反映已经发生的工作成果,不具有前沿性。总而言之,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核算型财务会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要向管理型财务会计进行转变。

(二)管理型财务会计的优势

相比核算型财务会计,管理型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管理效果更加明显,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也更加清晰、明确,更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的需要,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型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在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总结,解决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难题,为企业的领导层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更加着眼于企业全局。第二,在工作方式上,管理型财务会计不仅要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提交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提供所有企业管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更加充足的信息依据,促进工商行政管理的效果提升。最后,在工作的实效上,管理型的财务会计更加全面,囊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更加具有前沿性。对于过去的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会计要进行总结评价,为工商行政管理提供参考经验;对于现在的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会计要进行控制监督,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对于未来的财务工作,管理型财务会计要进行预测筹划,为工商行政管理指明了方向。

三、促进财务会计人员转型的措施

(一)转变管理观念

为了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转型,首先要转变他们的管理观念。在新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中,“遵守行业法律法规,客观反映事实”仍然是会计人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财务会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会计法》的规定,按照相关的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工作,履行法律赋予他们的职责。除此之外,财务会计人员还要转变管理观念,深刻意识到会计工作的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囊括了计划、预算、监督、控制、分析、总结评价等一系列过程,转移工作的侧重点,在制定企业财务报表的同时,也要准备相关的全部信息资料,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展开工作。

(二)完善监督机制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保持对企业的监督,尤其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的监督,才能够取得显著的管理效果。目前,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导致管理效果有限,忽视了很多企业当中存在的问题。对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监督机制进行完善。首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分析措施,依照财务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去找出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各种因素。其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财务预算制度,让财务预算方案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实际效用。这是为了针对现在许多企业财务预算方案流于形式,落实程度有限的问题。最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且与财务会计机构区分开来,强化对部门内部的监督和管理。

(三)提高人员素质

由核算型财务会计向管理型财务会计转变,大大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管理型财务会计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和会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对企业进行统筹规划的大局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能力和财务预测能力,制定激励政策和考核制度,激发财务会计人员的学习热情,建立起一支高能力、高业务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另外,还要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让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做到依法办事,爱岗敬业,充满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财务会计的管理观念,对及监督机制进行完善,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快财务会计人员的转型脚步。

参考文献:

[1]李帮月.企业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2).

[2]卢素琴.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管理[J].当代会计,2014(12).

[3]杨宏伟.关于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转为管理型的变革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9).

[4]刘晓民,马里.大型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5(26).

[5]李志刚.会计核算中心职能转型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3(06).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政工;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1.政工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政工管理无论是其内容与模式,还是其所处背景与环境,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如果仍沿用原用制度或模式进行管理,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给企业生产造成损失。为了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管理水平高、素质过硬的政工队伍。开展企业政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企业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其工作满意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推进企业内部廉洁建设,促进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开展好企业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求企业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不断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倡团队合作、鼓励创新意识、保持高度统一的企业发展思想。企业的政工工作实质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力,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同步发展、全面进步。

2.我国企业政工管理的现状

通过一系列改革与政策调整,我国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得到初步改进,但就其管理过程与管理时效而言还存在部分问题。

2.1 管理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政工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起决策作用,因此其素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政工工作水准。由于企业管理理论落后,同时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差,导致企业的政工管理水平落后,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在开展政工工作时仍然沿用陈旧的管理模式,对于此类问题应从源头上找解决方法。

2.2 对企业政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长远来讲,企业政工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好坏。对政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前程与发展。主要体现于:①管理时效性差,由于政工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得以体现,若管理者在工作时缺乏足够耐心,则会导致后期精力投入较少,政工效果不佳;②企业焦点集中于业务拓展,也就是说企业过分强调利润收入,而不注重开展政工工作。以上两点将会是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企业政工管理改善现状的策略

3.1 管理者做好示范作用

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引导者和决策者,不仅仅从思想上对企业员工的价值取向,甚至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整体方向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且从日常生活工作行为上也会对企业的员工和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企业管理者对于政工管理的重视问题就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政工管理能否从现状中脱离出来的问题,所以,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能够从自身做起,做好自身在政工管理方面的完善工作。

(1)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做好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不断在日常的工作中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政工管理理念,积极通过新闻传媒等方式,关注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动,认真学习相应的先进指导思想,能共从思想认识上与国家和党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能够讲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能够顺应适当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增加对企业政工管理的重视。

(2)企业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做好自身的日常行为管理,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以身作则,做好领导带头作用,在企业积极用自身已转变的理念,加快企业政工管理的建设步伐,积极着手企业政工管理的制度建设和人才选拨,并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进行理念的宣传和推广,让企业的政工管理工作能够在自己的日常工作行为中,以潜移默化的兴衰逐步得到推广和认可。

3.2 积极完善企业政工管理的制度和程序

完善制度和程序,是企业着手政工管理工作的必然措施,因为只有制度完善了,企业政工管理才能够得到规范,才能够有章可循,也只有程序完善了,企业政工管理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获得成效。具体来说,要完善企业政工管理制度,就要完善企业政工权责制度,明确企业政工岗位,明确企业政工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企业政工岗位人员对应的权利;更要完善企业政工薪酬福利制度,明确企业政工人员的工资结构,明确企业政工人员的福利待遇,明确企业政工人员的薪酬待遇;还有完善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制度对应岗位行为标准,明确岗位职责KPI,确定考核的方法;最后要完善企业奖惩制度,明确对应的奖励方法,规定明确的奖罚力度等等。

要完善企业政工管理的程序,就必须要能够参考相应的企业结构框架,在原有的企业结构框架的基础上,按照对应的流程来明确对应的工作程序,具体如图所示:

在这个简单的实例图中,首先,通过董事会直接向政工总经理和总经理下达政工任务,总经理对部门经理进行政工宣传,部门经理就对自己的职责进行对应的政工宣传,而政工总经理就逐级向自己的政工人员进行政工宣传,然后由政工人员对应自身的层级开展对政工人员的工作,与此同时,员工通过同级的政工人员的接触,实现对政工人员的工作监督权力,并逐层向上级汇总,由总经理直接汇总到董事会,而政工人员通过自身的政工工作,也能够掌握自身层次的政工情况,再进行逐层汇总,政工总经理向董事会进行总结汇报,通过这样的循环流程,能够通过责任落实和互相监督的方式,逐步实现企业政工工作优先高效的开展。

3.3 抓紧企业政工管理的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

企业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好的企业就是由许多优良的团队所构成的,而团队的个体就是人,优良的团队就需要有优良的人才去进行支撑,没有人才,团队就没有竞争力,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么有人才,企业的政工管理就没有人去实施,去探索,去改进,就只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口号和摆设,所以,面对政工人才欠缺的情况,企业就要能够抓住重点,为自己的政工管理基金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并管理好人才,留住人才,包括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完善的奖惩机制,公平的晋升机制;而要培养人才,企业就要愿意去投入,去投入资金,去投入人力、物力,积极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的培训学习,让企业员工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成长,成为企业政工管理的坚实力量;而要管理好人才,企业就要能够将人情化管理紧密结合,做好人才的情感工作,让他们能够甘愿成为企业的一份子,愿意为企业服务,更好做好制度化管理工作,让人在制度下有序地开展工作,实现人人都能购得到公正、公平、合理的对待。

4.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中政工管理工作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建立一个拥有完善工作制度、专业管理人才的高品质、高要求的政工管理队伍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企业的发展前景才更明朗,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文.企业政工管理方式创新措施的究初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2:14.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实施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建筑业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企业。

第三条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其拥有的注册资本、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等资质条件申请资质,经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

第四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归口管理工作。国务院铁道、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有关部门配合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相关资质类别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归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水利、通信等有关部门配合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相关资质类别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资质分类和分级

第五条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

获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对工程实行施工总承包或者对主体工程实行施工承包。承担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非主体工程或者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专业承包资质或者劳务分包资质的其他建筑业企业。

获得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分包的专业工程或者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发包的专业工程。专业承包企业可以对所承接的工程全部自行施工,也可以将劳务作业分包给具有相应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分包企业。

获得劳务分包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施工总承包企业或者专业承包企业分包的劳务作业。

第六条施工总承包资质、专业承包资质、劳务分包资质序列按照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分别划分为若干资质类别。

各资质类别按照规定的条件划分为若干等级。

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章资质申请与审批

第七条建筑业企业应当向企业注册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

中央管理的企业直接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资质,其所属企业申请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和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由中央管理的企业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同时,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方可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资质申请手续。

新设立的企业申请资质,应当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下列资料:

(一)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企业章程;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技术、财务、经营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书、身份证;

(五)企业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身份证;

(六)企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

(七)需要出具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

第九条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升级,除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本规定第八条所列资料外,还需提供下列资料:

(一)企业原资质证书正、副本;

(二)企业的财务决算年报表;

(三)企业完成的具有代表性工程的合同及质量验收、安全评估资料。

第十条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和一级企业、专业承包序列一级企业资质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铁道、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初审同意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审核部门应当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条件和申请资质提供的资料审查核实。

施工总承包序列和专业承包序列二级及二级以下企业资质,由企业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中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经同级有关部门初审同意后,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劳务分包序列企业资质由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审批,应当从受理建筑业企业的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

由有关部门负责初审的,初审部门应当从收到建筑业企业的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完成初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初审材料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批,并将审批结果通知初审部门。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结果在公众媒体上公告。

第十二条新设立的建筑业企业,其资质等级按照最低等级核定,并设一年的暂定期。

由于企业改制,或者企业分立、合并后组建设立的建筑业企业,其资质等级根据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本规定的审批程序核定。

第十三条申请施工总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应当在总承包序列内选择一类资质作为本企业的主项资质,并可以在总承包序列内再申请其他类不高于企业主项资质级别的资质,也可以申请不高于企业主项资质级别的专业承包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承担总承包项目范围内的专业工程可以不再申请相应专业承包资质。

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可以在本资质序列内申请类别相近的资质。

第十四条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在申请资质之日前一年内未发生本条第二款所列行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相应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但在申请资质之日前一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其资质条件的下一个等级核定其资质等级:

(一)与建设单位或者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二)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

(三)严重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四)发生过三级以上工程建设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者发生过两起以上四级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事故的;

(五)隐瞒或者谎报、拖延报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者破坏事故现场、阻碍对事故调查的;

(六)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经培训、考核,未取得证书上岗,情节严重的;

(七)未履行保修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情节严重的;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十五条《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不得非法扣压、没收《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第十七条建筑业企业在领取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同时,应当将原资质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建筑业企业因破产、倒闭、撤销、歇业的,应当将资质证书交回原发证机关予以注销。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监督管理。

禁止任何部门采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信、许可等建筑市场准入限制。

第十九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业企业资质实行年检制度。

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企业、专业承包一级企业资质,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年检;其中铁道、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年检。

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二级及二级以下企业资质、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由企业注册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年检;其中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联合年检。

第二十条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表》、《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及其他有关资料,并交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收到企业年检资料后40日内对企业资质年检做出结论,并记录在《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副本的年检记录栏内。

第二十一条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的内容是检查企业资质条件是否符合资质等级标准,是否存在质量、安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筑业企业年检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

第二十二条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在过去一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合格。

第二十三条建筑业企业资质条件中,净资产、人员和经营规模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但不低于资质标准的80%,其他各项均达到标准要求,且过去一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基本合格。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年检结论为不合格:

(一)资质条件中净资产、人员和经营规模任何一项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80%,或者其他任何一项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

(二)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所列行为之一的。

已经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降低资质等级处罚的行为,年检中不再重复追究。

第二十五条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基本合格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

第二十六条建筑业企业连续三年年检合格,方可申请晋升上一个资质等级。

第二十七条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由企业在资质年检结束后两个月内提出申请,分批集中办理;企业违反有关规定需要降低资质等级的,以及其他变更事项,应当随时办理。

第二十八条降级的建筑业企业,经过一年以上的整改,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查确认,达到规定的资质标准,且在此期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所列行为的,可以按照本规定重新申请原资质等级。

第二十九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参加资质年检的建筑业企业,其资质证书自行失效,且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

第三十条建筑业企业遗失《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应当在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后,方可申请补办。

第三十一条理筑业企业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应当在变更后的一个月内,到原审批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其中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企业除企业名称变更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外,企业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的变更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办理结果向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罚则

第三十二条建筑业企业在申请资质时,采取涂改、伪造有关资料和其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虚报资质条件的,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三十三条未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予以取缔,并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二十四条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三十五条转让、出借《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六条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资质变更手续的,责令其限期办理外,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视情节严重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一)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者违法分包的;

(二)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其他行为的;

(三)未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商品混凝土进行检验,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

(四)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八条本规定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和吊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决定。

第三十九条资质审批部门未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资质的,由上级资质审批部门责令改正,已审批的资质无效。

第四十条从事资质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资质审批和管理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

企业这一盈利性组织,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其规模不断扩大。行政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包括办公、财务等各个方面。行政人员同其他部门的职员一样,将企业的目标和利益放在工作首位。进行行政人员绩效管理,这对行政工作人员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特点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能够为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辅助其他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就像企业的贤内助,它的工作特点是:

(一)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其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为了最大限度控制成本,一些企业在工作人员的数量上做了相应调整。用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发挥出双倍、多倍效益。工作人员的数量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工作总量加大,则每个工作人员分担的工作也会增多。许多行政人员会临时接到非本职工作任务,并且执行任务时,需要与其他部门人员或团队进行配合。工作过于繁忙的情况下,行政人员很难在临时工作团队中有较为突出的表现,相应的绩效考评工作也没有准确数据。

(二)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而且工作弹性比较大,量化起来有一定困难。行政人员为企业人力、财务等其他部门提供的临时服务比较多,这些临时服务在量化管理上不容易评判。

(三)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而且工作中常常接到其他工作任务。跟生产部门的工作任务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没有生产计划的约束和指导,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突发性工作。这种突发性工作能够占到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总量的一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态性太强,考核起来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重视起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对其绩效考核也投入了一定的注意力。但是企业在这方面的考核工作并不理想。主要是相关考核制度和对考核的认知还不到位。具体的问题有:

(一)开始绩效考核工作之前,要对行政人员的工作进行分析。工作分析要在职责描述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员工的工作目的。目前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到位,对行政人员的工作分析也存在较为模糊的部分。尤其当前企业中各部门合作组建临时工作团队的情况比较普遍的情况下,职位和工作内容的确定存在一定问题,而且行政人员的工作效果也不明显。

(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主要为企业的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和帮助,同时它还有监督协调的功能。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依据的量化指标比较匮乏,量化过程和量化结果不够清晰准确。另外,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所用的考核指标没有灵活性,没有将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考虑在内。使用统一考核虽然能够为企业省下考核所需花费的成本,但是会打击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对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的任务和过程缺少其他部门的参与,主要由行政部门主导。行政部门和行政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能就是为生产营销部门提供相关服务。考核时应该将生产营销部门的考核评价作为重要参考意见。如果忽略其他部门的考核评价,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及考核结果,很难做到位。

(四)许多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的理解不到位,单纯地以为只有绩效考核。实际上,既包括绩效也包括管理。绩效考核属于绩效管理。绩效考核既要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有一定考核,还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缺乏重视,绩效管理效率低下。

(五)企业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之后,直接宣布考核结果。这一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沟通。绩效沟通指的是,企业内部上下级、同事之间在某一项工作上产生交流沟通。缺乏绩效沟通、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不做出及时沟通和分析、没有将员工工作态度进行比较,都会使绩效管理工作的结果大打折扣。

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管理对策

(一)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分析要明确,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工作标准。明确工作分析之后,需要根据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定出相应的绩效标准。绩效标准要明确具体的定量目标。

(二)考核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首先需要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今后在哪些具体问题上进行改正,并且以述职报告的形式上交给主管。主管对工作人员的述职报告要提出详细的改正要求。平级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日常工作中往来比较密切,对行政管理人员的真实面貌有着更为清晰详细的了解,考核时可以参照他们的意见。挑选平级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避免出现扰乱工作的情况。

(三)绩效考核的时间要把握恰当,太长或太短都会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考核时间太短,会增加整个部门的压力。太长则容易出现错误。通常按照季度或者年度进行考核。

(四)考核结果出来后,部门主管应该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将考核结果公布。这样做能够增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也为全体行政人员提供一个公平的检验考核结果的机会。

四、结束语

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发展和协调各部门有特殊作用。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为工作表现良好的行政人员提供应有的考核结果,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表现差强人意的工作人员,也能对自己的工作做出反思,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