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电子物证的检验技术 1.1传统技术 传统的技术没有应用到物联网技术,而是直接将文件进行读取,然后对读取的文件进行筛选,最终将文件恢复。所谓的读取文件就是在和显示软件、硬件以及电子信息的形成相同的环境下进行读取。文件的筛选是通过程序,并根据案…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相比互联网,物联网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其中,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网络(WSN)、Wi-Fi、GPS、云计算、IPV6等都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应用到了物联网技术,尤其是在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感知,有效地提高了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的管理和工作水平。

1.电子物证的检验技术

1.1传统技术

传统的技术没有应用到物联网技术,而是直接将文件进行读取,然后对读取的文件进行筛选,最终将文件恢复。所谓的读取文件就是在和显示软件、硬件以及电子信息的形成相同的环境下进行读取。文件的筛选是通过程序,并根据案件的性质和情况,从大量的文件中将相关的文件筛选出来。文件的恢复就是采用专门的软件把删除的文件恢复到之前的样子。这种传统的检验技术,使得工作量加大,而且不容易找到所需的电子证据。

1.2自动识别技术

所谓的自动识别技术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不用通过接触就能识别的技术,每一个特定的物品都会带有RFID的标签,当这个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通过信息读写器时,其上面的标签就会被激活,物品上所携带的信息首先会送到信息读写器,然后通过信息读写器把物品的信息送到信息处理系统,进而得到物品的所有信息。现在所用的门禁系统就是利用RFID技术来实现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佩戴一个携带自己信息的RFID证件,当工作人员通过入口时,门上的阅读器就会对证件上的信息进行阅读,由于之前在阅读器里面已经对工作人员的信息进行了保存,并设置了权限,如果工作人员的信息与之前的信息相匹配,工作人员就会获得进出门的权限,与此同时,阅读器还会对工作人员进出门的次数和时间进行记录[3]。由此看来,自动识别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就是具有很高的认证级别,通过各种信息指令流将个人的有关信息写到电子标签中,针对一些权限特别高的证件,可以采集更加详细的信息,如指纹和掌纹等,以此作为密钥,获得更高的认证级别。其次就是智能度高,工作人员如果有需要时,可以通过自己的RFID证件和实验室内的任何已经具有RFID证件的物品取得通信,实现了取证过程的自动化,而且方便快捷。还有就是具有高的加密度和安全性,在自动识别技术中用到的算法是国家密码,国家密码具有很强的加密度,被破解的可能性很小。另外,读写器和标签都要加密,具有极其高的安全性。通过以上对传统检验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的分析,我们发现自动识别技术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使得工作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经常会采用自动识别技术对电子物证进行检验。

2.电子物证检验的特点分析

电子物证的检验是必须要遵守基本的步骤和原则的,电子物证的检验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国家认可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方法,每一个检验的技术方法都有自己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只有按着这个流程进行检验才会获得真实、可靠的检验结果。另外就是所用的检验方法不能使即将检验的物证的原有的信息和内容发生改变。最重要的就是,参与电子物证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只有符合以上的几个特点,才会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物证管理中的应用

RFID标签载体、现场快速读写设备、室内阅读设备、管理系统等模块组成了电子物证管理的系统,通过电子物证管理系统,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的精度和准确度。

3.1电子物证的应用

首先,就是取证识别电子物证的提取,保存和识别都是电子物证的工作,其中电子物证的取证识别是在两个不同的方面开展的。第一,就是硬件,包含电子信息;第二就是识别电子信息。这两个过程中,比较容易的就是硬件的识别过程,相对于硬件识别过程来说,电子信息的识别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在识别电子信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案件的性质,其次就是要熟悉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会保证电子信息的识别过程顺利进行[1]。进行取证的时候,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去案发地现场进行取证,工作人员通过物证进行识别,对案发地的位置和有关案件的照片及相关的电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然后将相关信息标识到物证的包装袋上。此外,除了这些案发现场的物证之外,工作人员还应该将自己的信息和取证的时间、地点等标识到物证的包装袋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使标识的内容不会被别人修改。其次,就是追踪电子物证工作人员在完成取证之后,把获得的物证送到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然后将数据人工录入,从而对物证的数据进行记录。另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对物证处理和数据输入的时间进行详细地记录,保证工作的精确性。目前,在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里面的每个地方和取证设备上都装有RFID阅读器,因为每个电子物证上都有RFID标签,所以物证进入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之后,这个物证的运动轨迹以及过程都会被记录下来,当生成报告之后,对物证的各方面的信息了解都非常方便、快捷。最后,就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完成对电子物证的追踪工作之后,会将电子物证放到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当破案人员需要电子物证的时候,需要对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内的电子物证进行查找,当然一个一个的查找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在查找的过程中采用RFID标签,就变得非常简单和轻松,工作人员只需通过阅读器就可以找到破案人员需要的电子物证,在找的时候通过阅读器靠近物证,如果是破案人员所需要的电子物证,阅读器就会发出声音,阅读器越靠近物证,其发出的声音就会越响,最终帮助工作人员找到破案人员需要的电子物证,使得电子物证的查找过程简单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时间。

3.2监测和提醒应用

第一,就是监测取证设备的状态。目前,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在公安部门肩负着取证勘验的艰巨任务,然而对于一些经常使用的取证设备,难免会发生故障。为了保证这些取证设备正常工作,就应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这些取证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测,当取证设备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耽误破案工作。第二,就是提醒取证关键步骤。电子物证是破案人员破案的证据,对案件的发展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说,电子物证是至关重要的,法律也对电子物证的勘验具有严格的要求。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不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取证的结果就会发生不可预设的变化,进而影响案件的发展进程和审理过程,从而对整个案件的处理造成严重的影响[2]。因此这就要求在取证的关键步骤进行提醒,通过RFID技术就可以完成这项功能,通过RFID技术,在一些取证的设备上装上感应设备,这个感应设备会在工作人员进行取证工作时发出警告,进而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取证的步骤,避免操作步骤错误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4.总结

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中,可以加快破案的速度,与此同时,还将电子物证的作用和检验能力发挥到最大极限,使得取证的过程更加方便,快捷,在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节约了时间,保证破案的过程顺利进行。总之,在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应用物联网技术,对案件的处理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志鸿,王义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12,40(5):1023-1029.

[2]戴士剑,刘品新.磁盘阵列的电子物证检验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1):46-49.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控制点

一、《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内容

对于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在《电算化会计》课程的上机实验中既要学会当前流行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使用,又要涉及分析、设计和开发性实验。根据这一特点,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的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在《电算化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将课后作业与上机实验有机结合,共设计了五个实验,其中四个实验为用友U8的基本操作使用,一个实验为开发性实验,具体如表1所示。

二、《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内容分析

实验一“系统管理与企业应用平台的创建”,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用友U8.52系统基本环境和运行环境的创建;实验二“账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使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用友U8总账子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系统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出纳管理和期末转账四部分内容;实验三“报表子系统的操作使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用友U8.52中自定义报表和使用报表模板生成报表的方法;实验四“其他子系统的操作使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用友U8.52中其他子系统的基本使用;实验五“网上工资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要求学生使用Dreamveaver和Access实现网上工资系统。

其中,实验一至实验四为用友U8.52的基本操作使用,前三个实验为必做实验,实验四中包含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管理子系统、应收款管理子系统和应付款管理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做其中一个或数个子系统。实验五是借助Dreamveaver和Access,在不编程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面向对象的特点,实现工资数据的网上,包括工资数据的录入、查询、删除等基本功能,掌握将本机数据进行网上展示的基本技能。

三、《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控制点设置

(一)用友U8.52的操作使用控制点设置

实验一至实验四为用友U8.52的基本操作使用,使用的软件和数据完全一致,难免会有相同的上机实验结果和相似的实验报告,那么如何控制上机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拷贝,保证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唯一性,成为实验指导教师关注的焦点所在。下文从账套号、账套主管、关键截图以及文件夹四个方面进行控制点设置:

1.账套号控制。在用友U8.52中,账套保存一个公司或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资料,其账套号是账套的唯一标识,类型为3位字符型,最多可容纳1000套账,且在用友U8.52的界面操作中不允许修改。实验中要求每位同学将自己学号的后三位设为个人的账套号,从而使每位同学的账套唯一。如某同学的学号为“05560300”,则该同学的账套号为“300”,此法可保证每个人的实验账套唯一,避免账套拷贝。

2.账套主管控制。在用友U8.52中,账套主管负责所选账套的维护工作及部分业务操作,一个账套只能有一个账套主管。凡是账套主管做过的操作,如填制和审核凭证,在凭证上会显示其姓名,具有不可抵赖性。实验中要求每位同学将账套主管的编号设为自己学号的后三位,账套主管的姓名设为自己的姓名,从而使每位同学的账套主管唯一。如张三同学的学号为05560300, 则其账套主管的的编号则为“300”,姓名为“张三”。

3.关键截图控制。账套号和账套主管的控制,保证每个同学的电子实验账套唯一,而关键截图则保证电子实验报告唯一。实验一“系统管理与企业应用平台的创建”中,可截取“账套的用户及其权限列表”;实验二“账务处理系统的操作使用”中,可截取“录入期初余额后的试算平衡表”、“总账业务处理后的科目余额表”、“出纳管理最终的余额调节表”及“总账期末业务处理后的对账表”;实验三“报表子系统的操作使用”中,可截取“200×年×月份的利润表”;实验四“其他子系统的操作使用”中,可截取“固定资产日常业务处理后的对账结果”、“工资管理业务处理后的部门工资汇总表”、“应收款管理系统转账处理生成的所有凭证”、“应付款管理系统账表查询及其他处理中200×年×月的业务总账”。

在关键截图中,需要注意让学生截取屏幕全图,重点检查该图中的账套号和账套主管的姓名,以此判断该截图是否截自该生的账套。

4.文件夹控制。 做完以上用友U8.52操作层次的实验之后,要求学生上交每一个实验的最终账套,以此促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上交电子实验结果时,对学生个人及班级文件夹的建立提出严格要求,如张三同学实验一结果的文件夹路径及名称应为“D:\会计06-2班\张三\300账套\(2-1)基础设置”(实验一中分为两部分: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其中基础设置是在系统管理的账套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只上交该实验的最后结果“基础设置”即可,其编号为“2-1”,具体见参考文献[1])。

(二)网上工资系统的开发性实验控制点设置

实验五“网上工资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的实验结果实际上是一个网站,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在拷贝的基础上修改,变成外表看似不同风格的作品。因此如何从网站的核心数据源进行控制,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1.设置服务器路径。本实验涉及到数据库中数据的访问,需要使用网络信息服务器IIS,为网站设置虚拟服务器路径,以便调试网站。因此服务器的路径设置是控制的重点之一,如张三同学的服务器路径为“d:\finance300”,其中“300”是张三同学的学号后三位。如此以来,所有同学的服务路径可以保持唯一。

2.站点及数据源控制。在Dreamveaver MX中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站点,张三同学的站点名称应为“网上工资系统300”,该站点的存储位置为“d:\finance300”,其中“300”是张三同学学号的后三位,因此站点名称和路径具备唯一性。在Dreamveaver MX中建立ASP动态网页的前提工作是建立数据源,在数据源的“自定义连接字符串”中,连接名称和连接字符串分别输入:finance300 和 "Driver={Microsoft Access Driver(*.mdb)};DBQ=d:\finance300\data\finance300.mdb",其中“300”是张三同学学号的后三位,无论是文件夹,还是数据库文件都具备唯一性和难修改性。

3.关键截图控制。在数据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网站的特色就是其外观,因此需要学生截取网上工资系统的主要网页界面,以展示其设计风格和数据交互功能的实现。

四、结束语

以上所提供的《电算化会计》上机实验的控制措施经笔者多年实验教学证明,是有效且可取的,愿本文的控制点设置能为更多的《电算化会计》或其他课程的上机实验指导教师提供有益参考。但任何结果都不是绝对的,一些技术高明的学生可能通过间接方法对以上控制点进行突破,照样在拷贝其他同学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变为自己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新玲,房玲玲.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实验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电工电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132―03

引言

高等教育提出朝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实践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智能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并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样日益凸现出单片机和FPGA等可编程器件在电子产品设计和创新中的重要性,用人单位普遍要求求职的毕业生能够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有的单位甚至要求毕业生具有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电子产品的设计经验[1]。电子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完整应用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软硬件设计及系统调试等多方面的知识。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是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核心,由《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相关课程组成。

一 设课背景

学生经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可编程逻辑器件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和随课的验证性实验,对于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基本能够进行单元电路的设计和调试,但验证性实验多数是教材内容的演示和再现,学生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级的设计和实训,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通过分析学生参加多届电子设计竞赛的情况,我们发现,按传统理论教学和实验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时,会出现很多问题,达不到预期目标。比如:对某一功能电路进行设计,理论上设计正确但在工程上却无法实现;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各模块功能实现却无法完成一个系统等等。这是因为电子设计竞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竞赛,而是由一个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题目的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不仅要在单元电路上实现预期功能,更要考虑模块间的接口关系;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它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在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又增加了性能价格比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考核内容,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产品设计。从所涉及的课程内容上看,已经不是竞赛题目一门或者几门课程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由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群。再从竞赛使用的器件上看,有很大一部分是理论教学中没有讲授和更新的,因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体系面临了严重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建立一个新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课程体系,就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和发展高等教育的需要。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最终要走向社会,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电子信息相关的工作[2]。统计发现,到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学生通常是电子竞赛获奖或参加了电子竞赛培训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从事销售、服务等工作的毕业生很大比例是不能够进行研发,不得已才去做销售、服务的。为了使学生掌握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相关理论课教学完成后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的独立的综合设计实践课,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设计水平,为参加各级电子设计竞赛和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一举两得,事半功倍[3]。

二 实践课设置情况

系列实践课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是在随课实验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入,经过调研和讨论,听取兄弟院校、相关企业和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外,设置了一系列的独立实践课,分布于各个学期的教学中。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实践课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实践课的教学基本上在相关的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进行,保证学生在进行实践课时已经完成先导课程的学习和验证性实验,除《电子技术综合实践》,其它多数实践课是对某一课程的强化和拓展。

三 《电子技术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在系列独立实践课中,《电子技术综合实践》是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最贴近电子设计竞赛和实际工作应用的课程,要求综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单片机、FPGA等多方面的知识。该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自由选题,题目的难度一般介于验证性实验和毕业设计之间。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包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论证、器件选择、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软件编程、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总结报告、文档整理等。学生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掌握现代化仪器设备在系统设计和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并通过该课程选拔参加各类设计竞赛的参赛选手。

1 题目设置

在该实践课的教学上我们选择了多个有代表性的、难易不同的实践题目供学生选择。具体题目有: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电子秤的设计与制作、智能电梯控制系统、水温控制系统、脉搏测量仪的制作、直流数控稳压源、数字式液量测量系统、转速控制测量仪、数据采集系统、信号发生器、智能小车等等。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有的题目是历年电子设计竞赛题目的简化或分解。以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为例,该设计要求制作一个液体点滴速度监测与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实现的功能有:

(1)在滴斗处检测点滴速度,并制作一个显示装置,能动态显示点滴速度(滴/分)。

(2)通过改变h2控制点滴速度,也可以通过控制输液软管夹头的松紧等其它方式来控制点滴速度。点滴速度可用键盘设定并显示,设定范围为20-150滴/分,控制误差范围为设定值 10% 。

(3)调整时间≤2分钟(从改变设定值起到点滴速度基本稳定,能人工读出数据为止)。

(4)当h1降到警戒值(2~3cm)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这个题目中对点滴速度和液面位置的检测要用到传感器,要有声光报警电路,需要电机改变h2高度来控制点滴速度,整个系统由单片机进行控制,通常选择PID算法来调整点滴速度。从实用和智能化角度出发,可以扩展成网络,采用简单的RS-232通讯实现从站和主站之间的通信,实现智能化管理。

学生在选题过程中进行引导,避免多组学生选择同一题目,学生也可以自主拟定题目,经过指导教师审核即可。学生3人为1个小组,成员有所分工。

2 教学要求

(1)综合运用EDA软件

学生根据所选题目进行方案设计,对方案中的电路进行设计计算,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参数的计算。要求学生通过各种EDA软件进行仿真验证,选择Multisim7、Proteus、ISE等软件进行相关仿真实验。

(2)硬件电路制作

设计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领取所需元器件等材料,设计PCB电路板并且自己加工,最后焊接制作电路并调试。

本课程教学采用了“模板化”设计方法,将学生设计调试好的A/D转换器、D/A转换器、键盘、显示电路“模板化”,使系统设计的局部和整体有机结合,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实践效率,“模板化”后的单元电路在电子设计竞赛中也可使用。

(3)软件的编制与仿真。根据已设计出的软件系统流程图,编制出各功能模块的子程序及整机软件系统的主程序,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与所设计硬件电路的连接及有关指标要求。向学生推荐使用C语言进行单片机的编程与开发,用C语言进行程序开发更方便移植,贴近实际工程背景,适合开发大型的工程应用程序。

(4)系统联调。学生集中在1周内完成所选题目,3个学生为1组,按照模块化设计方式有所分工,当每个同学所负责的模块调试成功后进行系统联调,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遇到问题一起找原因、想办法,而不是相互埋怨、推脱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系统调试的经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书写高质量的工作总结是反映工作实践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应能用书面形式系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其目的是让人很容易地看懂所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案、原理、实现方法等。因此,书写实践总结报告也是实践课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3 考核方法

(1)设计方案正确性与合理性,综合考虑性能价格比和系统功耗。

(2)实践动手能力,包括PCB设计水平、安装工艺水平、焊接工艺水平。

(3)设计成果,达到的指标。

(4)调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

(5)题目的难易程度。

(6)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工作态度。

(7)总结报告完成的质量。

四 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和改革,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5年以来,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共获3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二等奖,4个省一等奖,6个省二等奖。近5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年均在90%以上,多数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少数毕业生独立创业、注册公司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此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独立申报承担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的数量都显著提高。

五 结束语

实践课主要体现在对实际工程应用系统或产品的研制,使学生经历从课题任务的提出到方案的论证、设计,软件及硬件的开发、联机调试等若干步骤。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些实践课是在理论课教学和相应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是对学生电子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训练,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剑.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77-378.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据审计;公立医院;科研管理

1引言

数据式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底层数据库原始数据为切入点,通过对底层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形成审计中间表,并且运用查询分析、多维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方法构建模型进行审计分析,发现趋势、异常和错误,把握总体、突出重点、精确延伸,从而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方式。电子数据审计是数据式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审计署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司,各级审计机关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建立数据审计体系的序幕。从实务角度出发,有两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是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缺乏系统理论框架,到底分析什么问题,大多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业务复杂,通常只能披露从数据分析角度发现的疑点,难以借助疑点的核实情况得出经济业务总体的结论。这两方面问题相互影响,导致现阶段大部分数据式审计的效率效果受到限制。归根结底,电子数据审计的分析内容需要一个具有周延性的逻辑框架来支撑,指导审计人员如何通过核实数据疑点,对总体经济业务形成结论。理论上,国内文献中部分学者认为电子数据审计的分析应围绕审计目标,以其为起点的命题验证过程,具体怎么围绕审计目标开展,如何开展验证,现有文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明确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及实施要求,提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监督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中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备受关注。文章以公立医院科研审计为主题,拟研究提出一个具有周延性的审计方法,搭建公立医院科研审计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的内容框架。

2基于电子数据的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分解和验证

公立医院科研审计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审什么、如何审,两者相互作用,息息相关。实践过程中,命题分解过程的每一个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后续验证思路的设计,即审什么的变化,直接改变如何审的实施。

2.1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的分解

2.1.1审计主题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的分解首先要确定审计主题,一般包括科研项目的财务收支、交易行为和科研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不同的审计主题指向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最终形成的审计结论也随之不同。对于以科研项目财务收支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重点验证财务收支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以交易行为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重点对交易行为的合法性发表意见;对于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通过收集证据验证其制度的健全性,如制度制定的合法性和科研管理制度执行的相符程度。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主题来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审计目标来陈述,实践过程中审计主题和审计目标是具体审计工作的内容和中心,这两者不清晰,命题验证工作很容易空洞泛化,无法有效发挥审计监督作用。2.1.2审计命题审计主体或目标往往比较宏观、抽象,实践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形成一系列的审计命题,审计主体的差异决定了被分解的审计命题的不同。对于科研项目财务收支为主题的审计,审计命题通常可细化为科研交易、经费余额和收支列报等。这些审计命题中,首先重点验证科研交易事项是否真实发生、交易数据是否存在高估;其次关注科研业务事项是否完整披露、是否存在漏报、交易数据是否存在低估;最后验证科研业务指标的计算是否准确,会计记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报。如果科研业务数据含有绩效指标,审计人员在完成相关指标真实性的验证程序后,对照立项计划书的预期产出来评价科研项目的绩效水平是否达到预期。对于以交易行为为主题的审计,从合规性角度出发,可以分解为范围和标准、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审计命题。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验证该科研交易是否真实发生,是否存在套取科研资金的行为;其次重点验证所发生的科研交易事项是否符合立项计划书载明的研究范围,相关交易的支出金额、数量是否符合科研预算书和国家相关的支出标准;最后验证科研交易事项相关的会计记录、经费余额是否准确计算,是否有错报的情形。对于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根据制度的差异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被审计的制度涵盖了多个科研业务交易行为或事项,则可以根据具体的交易行为或事项分解为一个独立的审计命题;另一种情况被审计的制度是针对特定科研交易事项或行为的,则可以将该交易行为或事项涉及的具体流程、环节分别作为独立的审计命题。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审计人员重点验证其制度的健全性,可细化为:一是该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行业权威标准;二是该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存在制度的设计缺陷,避免验证伪命题;三是该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存在执行缺陷。2.1.3审计事项清单基于审计主体、审计命题,被审项目的审计内容框架基本形成,审计人员据此制定审计事项清单,清晰列示所需的审计证据、审计载体及获取路径。审计载体存在差异性,有的是被审单位内部的,有的存在于被审单位外部,这样的差异导致审计证据获取的路径各不相同。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主体、审计命题的内容框架下,针对不同的审计事项,研究列出可能的审计载体以充分获取审计证据。

2.2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的验证

公立医院科研审计命题分解完成后,审计人员在既定的审计内容框架内实施审计命题验证程序,即根据审计事项清单的独立审计事项收集相关的审计证据。审计命题的验证过程通常是开放性的,审计载体的不同,审计获取证据的模式和手段呈多样性。以会计账项为基础的科研审计,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查阅科研业务的交易票据、会计凭证、账册等载体以取得审计证据。以制度为基础的科研审计,从内部控制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来评估审计事项中的薄弱环节,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风险为导向的科研审计,审计人员先对清单中的审计事项涉及的风险开展评估,对潜在的风险做出高中低排序,重点获取高风险领域的审计证据。尽管实践中获取审计证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从理论上审计命题的验证是相通的,可总结为三个层次。层次一,验证审计命题的真伪。一般来说,审计证据呈现的事项真实状况与既定的标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若差异程度在重要性标准可接受的误差程度内,则认为该审计命题为真,否则该命题为伪命题。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事项分别获取审计证据,进而对其代表的审计命题进行真伪辨别,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命题验证。在科研审计实践中,科研交易事项、支出金额、经费余额、会计记录等存在多个审计命题,进而产生一系列审计事项。在验证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对科研收支的财务信息是否存在错报、错报程度、科研交易行为与重要性标准相比是否出现偏差、科研管理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存在缺陷等作出分析判断,如果错报、偏差或缺陷在可接受范围内,则该审计事项为真实,审计人员将根据获取的证据对该审计事项发表结论。层次二,在完成特定审计事项的验证程序后,验证重点落在审计事项对应的审计命题之上。审计人员需要对上一层次各审计事项的验证情况,如科研收支信息错报、交易行为与标准的偏差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或执行缺陷等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各审计命题与既定标准的偏差程度,尤其是重要性标准的判断,进而针对特定审计命题发表相应的审计结论。层次三,基于审计命题形成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整合信息对审计主题实施综合验证程序。根据前文分析所得,审计主题可细分为多个审计命题,故这一层次的重点在于对各审计命题所得的审计结论进行整合判断。审计人员通过对各审计命题与既定标准的偏差判断,在考虑重要性标准的原则下,对有充分审计证据支撑的审计主题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结论;对于审计证据取证受限的审计主题,主要对审计发现的事实予以披露。以科研项目财务收支为主题的审计,对科研交易、经费余额和收支列报等审计命题的验证结论得出科研项目财务信息的整体结论。对于以交易行为为主题的审计,对交易行为导致的范围和标准、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等审计命题验证情况形成科研交易行为总体的偏差程度。对于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主题的审计,对制度涵盖的特定交易行为或事项涉及的具体流程、环节等审计命题验证后,汇总制度的设计、执行缺陷,并对其按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识别,得出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执行有效性的审计结论。

3公立医院科研电子数据审计的例证分析

G医院以2017—2019年科研项目开展电子数据审计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命题分解:一是医院内部信息比对,即医院科研管理信息已实现电子化,从科研项目本身涉及的各类审计载体出发,穿透各层级的数据,对相关载体之间数据逻辑进行比对,以比对结果作为审计证据。内部业务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验证的重点,利用不同数据表中的相同字段可以引用、关联非相同字段的数据,得到数据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二是外部信息比对,即把科研项目相关的审计载体与外部相关信息进行比对,以获取审计证据,而重点在于有效获取外部相关的电子化数据。以科研财务信息作为审计主题为例,以问题为导向的财务信息审计,旨在通过电子数据分析找出科研业务财务收支数据的差错或舞弊,主要的取证路径是全数据分析,发现疑点,圈定高风险领域,重点核实是否存在收支信息的差错或舞弊。医院内部信息比对发现,科研交易事项中基因测序委外交易占比75%,是审计的重点领域。以科研交易行为作为审计主题为例,审计人员对400家科研交易供应商实施数据分析,外部信息比对显示,部分供应商存在同一法定代表人同时注册多家公司且分别与医院发生科研业务交易、多家供应商共用一个注册地址、部分公司注册资本低于与医院合作的项目金额等。2017—2019年,G医院产生委外基因测序费的250个科研项目中,发生科研交易的共计270个供应商,意味着一个课题组就找一个供应商,导致供应商众多且分散,科研供应商选择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以科研管理制度作为审计主题为例,基于业务数据电子化的环境下,业务流程的执行有迹可循,且不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各制度控制点的执行痕迹使得电子数据审计可以形成总体结论。医院内部业务审批流程数据显示,部分科研项目存在化整为零、规避医院合同管理相关规定的嫌疑。

4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审计工作的方法、实施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电子数据审计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要求,是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审计人员要创新审计思维,有机融合数据思维与审计业务经验,为审计工作提质增效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巧玲,黄作明,丛秋实.基于PDCA循环的审计数据分析[J].商业研究,2014(3):152-158.

[2]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7.

[3]冯国富,刘军.一种基于数据流图的审计分析模型构造方法[J].审计研究,2009(4):30-34.

[4]IAPC.国际审计准则第15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Z].1998.

电子取证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锂电池;泄爆;寿命周期;安全

一、问题出现

锂-亚硫酰氯ER48XXXX单体电池进行短路试验时,总共抽取8只电池分别进行高低温短路试验,试验设备、试验方法均满足标准相关要求,其中2只正常泄放,5只未泄放也没有爆炸、燃烧,1只高温(60℃)短路出现泄爆,声音较大。此锂-亚硫酰氯电池安全试验结果未全部满足相关要求。

二、原因分析

锂-亚硫酰氯电池以金属锂Li为负极,液体亚硫酰氯SOCl2 为正极活性物质,以多孔碳极为正极催化载体及集流体,以SOCl2作溶剂,溶解LiAlCl4盐溶液为电解质。

电化学表达式为:LiOLiAlCl4───SOCl2OSOCl2(C)

电池总反应式为:2SOCl2 +4Li=4 LiCl+S+SO2

阳极反应: 4Li=4 Li++4e

阴极反应: 2SOCl2+4e= 2SO+4Cl-

锂-亚硫酰氯电池在滥用时,比如短路,大电流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快速升高,内部压力变大会产生爆炸、燃烧,所以在电池设计中必须有防爆系统,一般是通过泄放压力来保证。

该型锂-亚硫酰氯电池防爆系统由电池盖板上的环形应力槽和中心玻璃绝缘子构成,当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升高时,通过环形应力槽发生形变挤破中心玻璃绝缘子达到泄放防爆的目的。在电池设计中,压力泄放和电池泄漏是一对矛盾,电解液的非预期泄漏在一定条件下损失率要求不大于0.005%。既要保证电池在环境应力下储存和正常工作时防爆系统不动作,提高储存和工作的可靠性,又要保证在滥用和极端条件下电池能迅速安全泄放,不出现燃烧、爆炸等。

在此次试验中,泄爆单体壳盖散落几处,中心极柱脱离,电解液从泄放口喷出,有较大响声。原因可归结为中心玻璃绝缘子的结合力度过大,没有及时打开,导致出现泄爆现象,属于不可接受的个体问题;但是另有5只未泄放,其短路电流由50A左右降至1A时,单体电池表面温度最高达120℃,这也不完全符合安全性要求;虽有2只正常泄放,但后续补充抽样4只电池进行高温短路,未出现爆炸、燃烧现象,结果仍为2只正常泄放,2只未泄放,进一步验证玻璃绝缘子的结合力度偏大,同时由于制造工艺和相关设计的一致性差造成单体电池个体差异。

三、几点思考

1.短路试验是锂电池安全性试验的基本试验之一,任意一个锂电池生产厂做过的短路试验至少几百次,在正规试验时出现泄爆可能是第一次。偶然之中带着必然,安全性试验在锂电池各种标准中均着重描述,电池设计、制造、质量一致性检验都重点强调安全。因此在必须进行的安全性试验中对设备、人员、操作等的管理均应认真严格,试验实施前应制订好安全措施及预案,强化实验设备安全要求和操作规范,高度重视并确保人身安全。

2.锂电池生产厂应制定安全设计准则,新开发的产品定型前应进行严格的安全设计审核,安全防爆系统设计是重中之重,需要反复试验验证方能确定下方案,还应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保证产品制作过程稳定、受控,如供应商资质评审、采购原料控制、工艺工序在线控制、设备控制、质量在线管控等。在锂电池的整个制造、验收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源头抓起,过程控制,充分试验,验收把关”原则,按照工作程序进行踏实细致的检验验收,尽全力解决安全性试验中可能存在的“闯关”问题。我认为主要关注点如下:

(1)生产工艺鉴定。一种型号锂电池,经过设计、试制、试验后,试制采用的工艺流程是否合理可行,能否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要求,对此生产工艺进行鉴定,固化可行的工艺流程。在后续批量生产中保持或优化工艺参数、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等工艺文件对保证单体电池的质量及其批次的一致性很有必要。

(2)质量管理流程。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等标准的审核并取得认证资格的锂电池生产厂,应更加强调全员质量管理,按照“三定”(定编、定岗、定员)要求安排各工位,按照“5M1E”(人、机、料、法、环、测)各方面考虑,从原料投入到产品完工的全过程控制,对每一个产品进行唯一性标识,在生产整个流程上选取制定合理可行可信的质量控制点并严格管理把关就很有必要。

(3)质量一致性试验。锂电池生产批量较大,一次投料可能产出几千只甚至上万只单体,现代化、自动化、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设备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水平,但是毫不讳言,生产出来的单体电池总是存在差异,经过筛选后仍带有“危险”。那么把可能出现不合格现象限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批量内,按照抽样原则进行的单体电池质量一致性试验就很有必要。

(4)成组方式的选取。在市场上民用锂一次电池以亿计,二次电池数量更多,基本上是小容量和低倍率放电工况使用。满足水中兵器的大容量大电流使用就必须合理考虑单体成组方式,按照允许的偏差将数十上百只单体串并联组成模块,几个或更多模块再组成适用的电池组。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串并组合方式满足用户要求,同时在各支路甚至各单体电池上接入保险器、二极管等进一步提升其成组安全性。

(5)出厂抽比试验。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组出厂时,按照搁置期要求抽样原则选取适当比例的单体、模块甚至电池组进行相关试验应在合同协议中予以明确,确保电池组不带“故障”合格出厂。另外同批生产的单体电池在投料时应适当放量,保证不同使用期的电池能力水平评估试验所需和寿命期内备件供应。

(三)按照可靠性浴盆曲线考虑,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到不了右不稳定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储存搁置、筛选、检验验收等工作使其尽快渡过左不稳定区,让交付使用后锂电池寿命期内管理过程均处于稳定的曲线中部。在保证质量可靠的前提下,再重点关注说明书的编写、检测设备的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等环节,保证锂电池交付后的使用能力。还可以采用测量电池组的开路电压;使用专用负载进行小电流放电,测量电池起始负载电压与贮存前起始负载电压电压对比;测量电池组温度,与环境对比;测量包装箱内泄漏气体浓度,观察电池外观有无锈蚀等多种监(检)测方法保证交付后的储存及使用安全,同时也为生产厂家积累相关数据。

以上所述肯定不全面,锂电池安全性应关注的地方还有很多,方法也更多,安全性相关工作需要不断摸索。行百里者半九十,科学研究每一步都要走踏实,在锂电池研究试制的开始阶段,敲响警钟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GJB2278/1-2002锂-亚硫酰氯电池系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