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课文原文(精选5篇)

  •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示例:~动和风,一派箫韶仙苑同。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再来看看对“人杰地灵”的解释。 拼音:rén jié dì líng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精选5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1篇

拼音:wù huá tiān bǎo

解释: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示例:~动和风,一派箫韶仙苑同。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再来看看对“人杰地灵”的解释。

拼音:rén jié dì líng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示例:实在襄阳的~,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闻一多《孟浩然》

我认为作为单个的成语,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对“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进行这样的解释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把这个解释放到这篇文章中去,显然是无法解释得通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很多成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对这两个成语的解释也和这两个成语在这篇文章中的本意相去甚远了。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物华天宝”在文中应该怎样解释才合理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法上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判断它的意思。大家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个子句是由两个对仗分句组成,所以由此可以推出,“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的语法结构是一样的。课文中对“人杰地灵”的解释是“人才杰出是因为地有灵气”,从语法上来看把“人杰”和“地灵”解释成了一种因果关系,所以由此也可以推出“物华”和“天宝”也是这样的因果关系,可以解释成“物有精华是因为天有珍宝”。

其次是从语意上联系全文来判断它的意思。因为在文章的这一段中,作者主要是极力地赞美滕王阁的所在地也就是文中所指的“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的风貌,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句主要是赞美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人才杰出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那么这里的“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就都可以理解成并列结构短语。可以解释为“物有精华,天有珍宝”和“人才杰出,地有灵气”。

再次是可以依据典故来进行判断。在《晋书・张华传》有相关的记载,指的是澧城宝剑的故事。晋初,牛和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雷焕告诉张华说:“宝剑之精,上于彻天。”张华命雷焕寻觅,结果在澧城(今江西省县名,古豫章郡,也就是滕王阁的所在地)牢狱的地下,发掘到宝剑一双,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后来,这一对宝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文中的“龙光”,指的就是宝剑光。所以根据这个典故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就可以把“物华天宝”解释成“物的精华,焕发为天上的宝气”,相对应的“人杰地灵”可以解释成“人中俊杰凝聚大地的灵气”。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2篇

此序文融景、情、理为一体。景物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飘逸灵动;哲理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催人奋发;情感走向是喜而悲,悲复喜,可谓一波三折。但对贤主嘉宾的溢美之辞则贯穿全文始终,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出于宴饮的特定场合和宴序行文的需要吗?这溢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失意的王勃怎样的一种心态?《滕王阁序》的主旨真的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仅仅“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吗?本文试以“四美”之形解读其由景、情、理表现出的多重内涵之神。

一、绘美景,展盛世

夏雨消逝,潭潭秋水清澈见底,山间的暮霭在煦暖的秋阳中泛着紫晕;层林尽碧,鹤鸟徜徉,高阁临江,画栋雕梁,更有那落霞孤鹜和渔舟雁阵的旷寥和微凉,――这是才子王勃给我们描绘的清秋九月的洪州丽景。然而绘美景似乎不是作者本意,他款步登阁,凭窗远眺,一派物阜民丰的世态胜景在王勃简洁的笔下被渲染得那么雍容气派。在这山清水美的灵秀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尽享“钟鸣鼎食”的富贵人生。以景美写民乐,不亚于后世柳永《望海潮》的“归去凤池夸”,作者对阎公治下的洪州极尽赞美之情。

二、赞美宴,生悲慨

“宴”是中国庆功祝祷的重要形式,而此次竣工庆典的“大宴”之所滕王阁乃是群英会的“主会场”。作者笔下的“宴之美”可绝不是饱口腹之欲的饕餮大餐,而是另一种美。“宴之美”美在有悠扬的丝竹,如清秋的微风袅袅如缕;美在群聚着俊逸的宾主,既似五柳先生般超凡拔俗,又如陈王子建那样才气卓绝。行文至此,本该“忧思皆忘”,“会须一饮三百杯”,不料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弃乐言悲,给喜庆的盛宴带来一阵凄风,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这是作者对人世间“悲”和“兴”规律的哲理性揭示:“识盈虚之有数。”“数”解为定数,在王勃看来,纵览人世长河,物换星移,当年的睢园已经荒芜,绿池的“朱华”也都凋零,而滕王亦去,高阁蒙尘,这使后人不由得起“兴尽则悲来”的历史兴衰之叹。可幸的是,如今旧馆换新颜,“尽东南之美”的宾主和复建高阁的阎公胜饯于此,真是应天时、得地利、主人和,这又是人世轮回的“悲尽则兴来”。对人事的认知,王勃也没有否定盛极而衰,兴亡交替的宿命观念。但是,这里的“盈虚有数”还隐含着作者对兴衰规律的哲理性概括,这规律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正因为阎公的盛举,成就了今天滕王阁的复兴。同上文的绘美景一样,言理的同时又含蓄表露出对阎公的倾慕之情。

其二,这也是作者对“群公”和自我不同境遇的深沉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他观得志之“宾”,自然叹“失路”之“己”。“时非我与,雄略顿於穷途;道不吾行,高材屈於卑势。”(《上绛州上官司马书》)

高朋满座,却“尽是他乡之客”;雅士云集,独“我”为异乡之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面对宴会上达士们的“对酒当歌”“鼓瑟吹笙”,同样满腹经纶的他是多么地落寞,能不咨嗟!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由事生情,因情说理,理中蕴意。从内容上看,作者此时似乎就是想倾吐自己仕途受挫后内心的抑郁苦闷,进而希望得到在座“嘉宾”“明主”的同情和提携。从结构上看,开始写因宴之美而乐,既而写因己之“穷”而悲,这就使文章由对宴会场面的渲染转向对自我情怀的抒写。而顺理成章的是,这种抒写重心的变化自然为后文的高歌穷途之志作了欲扬先抑的铺垫。

三、歌美志,叹古人

王勃在早年写的《上刘右相书》中自陈:“死生有数,审穷达者系于天;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于己。”可谓一语命中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这一哲学要义。《滕王阁序》同样贯穿着作者这一人生至理。

先说“叹古人”。如果说对“悲和兴”的思考是着眼于世事,那么接下来对“顺逆”“穷达”“进退”等的思考就是针对个体的人。作者列举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志不得伸的“穷人”,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将其遭际归咎于“世溷浊而嫉贤兮”或统治者的亲佞远贤。那么如何看待人生的幸与不幸?作者认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乃人生常态也。这既是对人生通透达观的认知,也彰显着青年王勃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人生的这种体认下,他主张君子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随遇而安,就是课文所说的“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句话按照课文注解的译法很难懂,其实,“赖”是依靠,“见机”是抓住时机,“知命”是把握命运,再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作者认为,上述的几个人未能驰骋于当世,关键就在于他们未能“见机”“知命”,而要想改变这种多舛的命运,就需要人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动向,也就是要抓住时机、把握命运。可以说,这种“材运相符,决行藏者定於己”的思想观念正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个人乃至群体积极用世的风范,着实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考,作者接下来才尽情地倾吐了他的“美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短短几句,掷地有声:穷达进退,人生固然。不必怨天尤人,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遇挫不馁,矢志不渝,坎坷必然化为通途。多么使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修葺一新的滕王阁内,在胜友如云的赣江之畔,一个壮志万里、不畏浮云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让频举酒杯的嘉宾们刮目相看了。

也可以说,“见机知命”和“不坠青云之志”就是王勃着意向宴会的宾主阐发的生命哲学,君子和达人乃是作者自比。“向使太公失于周伯,则旗亭之屠父;韩信屈于萧何,则辕门之饿隶。又焉得鹰扬豹变,吐纳风云者哉?故曰知与不知,用与不用,观夫得失之际,亦穷达之有数乎!”(《上绛州上官司马书》)他欲以此传达的正是,命数让我有幸躬逢盛宴,“我”要把握这次宴会的良机,通过贤主和这些嘉宾实现自己的青云之志。

总之,王勃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建功意识。也许正因为有了上文失意苦闷的心灵倾诉,才愈发使作者这种笑对人生的执着坚守散射出迷人的生命光辉。

四、接美邻,抒胸臆

文章最后,作者依然在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但重心已开始转向满座的高朋和盛宴的主角阎公。首先,他把同宴的宾友比作“芳邻”十分恰切,却也隐含着别样的意味。既然是邻居,免不得以后互相往来,彼此看顾,“此真可以处子也”,依然隐约透露出了希望得到他们提携的愿望。其次,他把阎公比作杨得意和钟子期,那意思是说我以前空有一身本领无从施展,今天在这里遇到您了,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

综上所述,全文脉络很清晰。文前的重心在宾主,文中的重心在自我,文末的重心再次回到宾主。全文以美景起,以美宴承,以悲情转,又以至理再转,最后以“美情”(赞美之情)合。我们认为,文中王勃之种种举动行为,固然有逢场溢美对方的客套之意,但联系作者当时仕途受挫的处境和文中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抒写,他希望得到引荐的意图是很明显的。

“邀时誉,忘廉耻,徇苟得……举三寸之舌,屈辱豪门;奉咫尺之书,逡巡下席……岂知夫四海君子,攘袂而耻之乎?五尺微童,所以固穷而不为也。”(《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王勃素以狷介和蔑视权贵而著称,但现实告诉他这样做仕途是走不通的。此文正所谓“曲笔扬宾主,微言抒胸臆”,如若以这个角度,反观全文,王勃溢美背后的求仕心态更加清楚。下面再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在王勃看来,贾谊和梁鸿“时运不齐”不是因为政治的黑暗,而是没有人举荐他们。我和他们处境一样,需要有人提携,这些人就是在座的以阎公为首的嘉宾啊。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扶摇”借比宴会嘉宾。作者认为,理想虽然渺茫,但只要有“群公”的帮助,就可以实现到达“北海”的宏志。“桑榆非晚”是说我虽然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今天遇到了诸位这些有才能的人也不算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课文注解注为“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这个解说不确。作者是想对在座的嘉宾说,孟尝的不被重用、我的无路请缨,还不是因为无人举荐吗?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上文说积极进取,这句怎么又说舍弃功名?明显矛盾嘛!其实不然,作者的意思是,因为要去照顾老父亲,不得不舍弃功名,我不是不想做官,实在是忠孝不能两全,以后有机会我还会“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后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上刘右相书》)的。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3篇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新课改课本写为“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新课标上为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虹)销雨霁,彩彻区明(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遥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新课改课本写为“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异文:豫章、采、青、天人、即、纡、弥、轴、云、区明、遥襟甫畅、目、见机、余、兹、怀、珠。

《古文观止》:南昌、彩、清、仙人、列、盱、迷、轴、虹、云衢、遥吟俯畅、指、安贫、怀、晨、诚之为本、朱。

译文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地上物产的精华,乃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4篇

一、运用当地历史、文化、地理资源,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

1.对乡土历史资源采用内容“引进来”。例如,我在讲到高二哲学“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一框时,在课堂上用音像、图片展示了我们南昌地区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如有关道教许真君成为江西守护神灵的传说,唱响全国的一年一度的红歌会等。为了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时,我又以投影图片及配以文字解说来展示如八一起义纪念塔,创办的军官教导团等内容,说明南昌人民的巨大贡献。

2.采用将乡土文化资源从“形式”上引进课堂,我借鉴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中《家乡美》栏目,让学生即兴表演具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效果较好。例如,在关于“透视文化多样性”一框中,我就采用“引进来”的形式,把班上同学分成三组,布置任务叫他们回家搜集一个能代表本地文化的作品典型片段。然后发挥本组同学智慧,进行加工。最后推出一到两名代表进课堂表演5~6分钟。第二天第一组陈晓东、姜而为模仿南昌谐星小筱贵林,用南昌话表演一段相声“求职”;第二组王超林同学在古典悠扬的旋律伴奏下,朗诵起《滕王阁序》,抑扬顿挫的声音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第三组,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在音响的伴奏下,对唱起“方卿戏姑”中的“戏姑”片段。整堂课气氛非常热烈,效果很好,使教材成了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施“探究学习”的“跳板”。

3.善于把地理资源“引进”课堂来。例如,我在讲到高二哲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时,先用理论阐述“用发展观看问题”的三个原理,然后用投影仪把南昌的城区图片按时间顺序从远到近展示出来:图一,汉朝初年灌婴筑城的雏形范围。图二,清代南昌“七门九州,三湖九津”图片显示城市格局渐成形。图三为21世纪新版《南昌市城区略图》揭示的“一江两岸”发展模式,为做大南昌搭好了框架,并指出,城区图片内容的变迁恰恰说明了刚才我们所学“发展观”的三个要点。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教师要善于挖掘本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等,使其成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近自然,拥抱自然,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一框时,我会带学生去参观南昌的厚田沙漠,天香园候鸟等特色景区,以阐述清楚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讲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由中共的性质决定和中国人民必然选择的产物”一框时,我利用周末带学生参观以新建县“小平小道”等为代表的红色游。讲到“国家的职能”一框时,为了加深对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的理解,我利用假日带学生参观以江南名楼滕王阁、山人纪念馆、绳金塔为代表的古色游,明确重修滕王阁、绳金塔体现了政府的文化职能,重修后伴随游人增多也说明已成为南昌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经济职能。不过“走出去”旅游授课方式不可多用,否则会舍本逐末。另外要注意:每一次老师带学生外出一定要精心备课,巧妙安排,才能在有限的时间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对于有些乡土资源,我采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由于我校地处闹市,我在讲高一经济常识时,就善于利用商业资源来充实课堂。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含义与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利用课后“走出去”,对“大众购物中心”“洪客隆”“步步高”三家超市做调查,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调查得来的资料,从而搞清了这三家企业的性质和所属地区,从而领悟了市场开放性和竞争性特点,接着,再比较它们在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异同,共同解读了三家超市的“企业文化”,明白其企业文化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与竞争策略,也反映了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性,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改变了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社会实践的价值。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课改地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觉、多变化的立体式演示功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彩,师生都沉醉于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这种全新感受。许多教师从最开始的尝试、探索到依赖,每堂课如果没有用多媒体就似乎若有所失,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项比赛在评价指标上都不忘加上一句“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其更是趋之若鹜,渐渐地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运用有效地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而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确实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有利于教师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尽最大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把教师从课堂教学中分化出来,教师要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引导、指点学生。

我们知道,诗文是用文字创造的美的艺术,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与作者达到“神”的统一,也只有这种心灵的沟通才能真正开启学生心扉,受到情感的陶冶,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但是许多文章意蕴深刻,情感深沉,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氛围情趣中,才能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受学生认知情况、学校地域等限制,实现起来真的很难,而用多媒体技术则就会迎刃而解。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人口,但是我所带的学生位于西北高原,许多学生连大海都没有见过,如何能感受到这一奇景呢?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了滕王阁的图片,让学生对滕王阁的雄伟壮观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让学生产生联想,使自己登上滕王阁极目远眺,再展示鄱阳湖夕阳西下的视频,彩霞满天,水天一色,飞鸟环绕,而后再去体会这句话所创造的意境,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王勃的世界,与他一起赞叹那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的那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然天成的绝妙好景。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多媒体技术使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为广阔,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是它不是我们在教学中运用的唯一手段,也不能完全依赖它,教师必须正确把握课文内容、学生学习的自身特点,摆正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必须明确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否则,其结果必将适得其反,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好看,甚至是用一种最先进的教学技术表现一种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二、在语文课堂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一)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课堂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也为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增添了更多的要素。然而,也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作用,有时教师只关注课件的使用,不对学生的学情做具体的分析,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造成了本末倒置的后果。

(二)多媒体教学中更要关注师生课堂的互动交流

课堂上可用多媒体来提高学习兴趣,创设情境,但绝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师生的情感互动。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师生的共同参与,相互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精心

计,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速度快、容量大,新学的知识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持久保留,这就要求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的特点,增加课堂上的反馈率,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适度使用多媒体,避免师生对多媒体过度依赖

每一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师更是如此,但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过度依赖多媒体,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远离语言学科教学目标的指引,制约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影响独特的教学风格的形成。另外,适度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造成学生思维能力下降。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课文的文采,领会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仔细、反复地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出文章的“真味”。多媒体用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学生想象力受到了极大限制,失去了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失去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然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保持对多媒体的清醒、正确的认识,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凌志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4(4).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