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精选5篇)

  • 现代科学技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

现代科学技术(精选5篇)

现代科学技术范文第1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入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信息技术;兴趣;传承和交流;观察;创新精神

在素质教育响彻祖国大地的今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有效整合学科之间的联系成为时展的必然。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正好迎上了这个机会,其实各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只要把这种联系有机的整合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美术教育同样如此,提高全民艺术素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怎样做好艺术教育应该是全民的义务和愿望,更是我们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怎样做好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成为我们当前的有待解决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取得的独特作用,开始关注美育的教学,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因为青少年的美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也是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时代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以及敢于创新的生活态度,成为年轻一代家长对教育的共识;从而美术教育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评价的机制和方法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以至于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有待推进,过于强调学生的考试科目,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将谈谈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带来的好处。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特别是欣赏课,需要展示大量图片,供学生观赏,仅仅书本上的几副插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并加以文字说明,效果非常好。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表现在绘画课,往往是教师示范一次,学生再画,或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画。这样就会造成基础较弱的学生跟不上进度。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师绘画视频,让学生掌握方法步骤。然后练习,教师辅导,效果会更佳。趣味性:可以利用多媒体上活动课、手工课,甚至播放学生喜欢的动漫作品或电影等,会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通过课程整合,有助于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使得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为了一种新趋势、新方法,达到与美术课程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审美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也是资源的整合,加上现代电脑美术的出现,进一步拉近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好美术的媒材和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展示现代视觉艺术,增强学生多种感官的冲击、有效增强了学生审美教育的机会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热情和动力等。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就避免了过去老师一人讲的局面,也增强了视觉效果,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莫奈的《睡莲》、齐白石的《虾》、毕加索的《公牛》等组画的对比欣赏,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讨论、发言的积极性。通过摄影作品的欣赏学习,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和愿望。欣赏中外画家的美术作品,还有利于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过去的美术教学,一本书、几张画片等,就是一节课,想想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许多人看都没看到几张画,怎样提高欣赏?甚至于在他们头脑里还没有形成对美的正确判断,就被扼杀在美的摇篮里。现在好了,有了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养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等来直观地呈现事物和现象,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从而使这节课达到既有趣又有意义。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际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意实践的心理品质。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即鼓励学生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最好是让学生自己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具体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使学生达到努力探索的精神。在生活方面,我将广告、招贴画、摄影欣赏引入美术欣赏教学,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扩大欣赏中的“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积极地参与鉴赏活动,增加美术创新与鉴赏的实践经验,在丰富而广泛的欣赏实践中,接触美术文化所呈现的生动性、丰富性,对于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去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随着当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现代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美术现代化教育带来了挑战,教师要不断探索美术教育规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信息素养。总之,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2]美术教学参考(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范文第3篇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范文第4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学常常需要展示大量的非文字性资料,如地图、统计图、景观照片、视频材料,以及许多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概念、事物、现象和规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例如,在“地球运动”这一节课中,笔者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重、难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模拟、检测掌握知识的情况,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试题来练习。这样,参与网络活动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与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整合

1.有利于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

原有的地理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教师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正是要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活动训练。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是对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教师也可有意识地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可以设置各个参数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分析,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或展示自然界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更重要。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这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当前的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尤其注重地理与政治、历史间的学科综合。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应注重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以往,我们学习知识的特点是范围是专一的、结构组合是线性的,而网络上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树枝状”的、跨学科的。因此,网络技术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况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所以,在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我把许多热点问题设计成一个专题,让学生应用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这些专题问题公开进行讨论或评价,并通过主页链接到其他学科教师的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自己的意见、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范文第5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新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声、光、色、形俱全,综合表现力强,又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图像的翻滚、移动、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音响效果,能够给学生新异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假设的情境中,联系已有知识或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发思维、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潜水艇的游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潜水艇在水中开。

生:我看到了潜水艇在水中航行。

生:潜水艇一会在海面上游,一会儿沉到海底。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潜水?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上浮与下沉?

生:一般的船到了水里只浮在水面,而潜水艇为什么沉下去又能浮上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一起研究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好吗?

这里的课件应用取代了老师的单一讲解,也比老师演示实验来得清晰,直观,更理想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用课件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更直接了当呢。刚开始我也这样想,可仔细想来,这位老师的设计安排还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刚上课,学生还不懂潜水艇为什么能够沉浮的原理,更谈不上可以自己操作潜水艇研究了。因此,这里的课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很快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强烈地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愿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观察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依赖于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的获取知识的阶段,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不是单一的外部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著名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能听到又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象、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使学生左右脑并用,多种感官全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直接、更全面、更立体,使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更活跃。

案例:《搭纸桥》一课,老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师:大家知道吗?我的家乡承德有著名的避暑山庄,那里的景色秀丽,风景宜人,尤其是桥很有意思,看完录象后谁能提出有关桥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有水平。

(如诗如画的风景,学生看得入神)

生:为什么那两座桥300年了还不塌?

生:桥这么结实,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桥不塌会不会与桥的形状有关?

生:我觉得可能与桥的材料有关。

……

多种信息的刺激,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课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定会积极思考,认真研究的。

在一堂信息技术与自然教学整合课《寻找人类的第二家园》中,通过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浩瀚的太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页中自己寻找资料,作出种种设想,并且去论证自己设想的可行性。由于有了课件,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超越地球,飞向太空。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 “情境”)相联系的,通过多种媒体网络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起长期记忆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的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课堂上多种媒体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况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期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由于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灵活的形式,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