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精选5篇)

  •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审计工作推进难。审计机关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不仅需要本系统各级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尤其是当前正在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审计,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显重要。然而在有的领导看来,开展不开展计算机审计,无…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精选5篇)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所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是审计人员认识不到位,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难。当前,部分基层审计人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计算机审计的意识不强,对开展计算机审计这个新事物、新技术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实施计算机审计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上,依照过去的方法和套路进行审计;还有些审计人员在潜意识里认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是对其一贯运用的、多年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的一套手工审计技术的否定;加之基层审计人员大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运用则更显艰难。由此,计算机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很难开展。

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计算机审计工作推进难。审计机关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不仅需要本系统各级领导的重视,更需要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尤其是当前正在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审计,地方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显重要。然而在有的领导看来,开展不开展计算机审计,无关紧要。他们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不管是高效率还是低效率,只要有结果就行。因此对计算机审计工作多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的不重视。

三是经费不足,计算机审计硬件保障难。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致使机关业务经费主要靠审计收缴返还来维持,除了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外,还导致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硬件”不足、审计人员培训学习经费无保障。

四是审计计划管理和程序执行缺乏科学性,学习时间保证难。开展计算机审计需要加强计算机审计技术培训和学习,然而基层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时间往往很难保证。首先表现在审计计划管理过于粗放、缺乏科学性,审计人员疲于奔命。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无科学性,重点不突出;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多,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级审计机关的诸多项目都是上下联动,基层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其次表现在审计程序略显繁琐。对于基层审计机关来说,不少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量很小,经费也很少,一年就几本凭证;还有一些被审计单位,经常进行审计,对其基本情况已十分熟悉。这些项目如果按照要求,都得严格按6号令执行,实施所有审计程序。从现实看,是陷入了“例行公事”的怪圈,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没有必要。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审计人员学习时间。

五是学习机会少,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提高难。基层审计人员要想开展并搞好计算机审计,就得边工作边学习,以知识武装自己。当然,除了靠自学外,最快、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靠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与指导。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地方审计机关很难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培训与指导,最多一年一次,也好似“蜻蜒点水”,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习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水平难提高。

二、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在开展计算机审计中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和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摒弃旧观念,认识到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的高效率和高成果。审计机关只有全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计算机审计意识,明确审计发展趋势,“一把手”亲自抓,审计人员齐上阵,克服畏难和抵触情绪,老少互帮,强弱结合,形成齐抓共管之势,才能不断加强和推进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时地方领导也应多给基层审计机关有力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为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建立审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计算机审计硬件投入。开展计算机审计,不能没有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如同放牛的人没有鞭、写字的人没有笔。对基层审计机关应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基层审计机关自身也应多方筹措资金,在经费上省一点、挤一点、争取一点。同时对计算机配置、网络建设及所需财力的投入要做到统筹规划、通盘安排,确保基层审计机关能正常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第二条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达到《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实行必审制。审计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市审计局应当开展审计项目调查,加强与计划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区域范围内国家建设项目的动态情况,建立国家建设项目档案,科学编制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计划,需要上级审计机关授权的审计项目,向上级审计机关申请授权,并列入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报上级审计机关备案。

第三条国家建设项目审计计划安排,由市审计局研究决定,并明确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机关审计、审计机关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审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在媒体上公布。

第四条市审计局实施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应当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审计方案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和名称的具体情况;

(三)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目标、重点、实施步骤和预定的起讫日期;

(四)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五)编制日期。

第五条市审计局应当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六条为确保项目审计计划的顺利实施,市审计局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建设单位按《浙江省建设项目施工验收管理办法》(浙计经基[*]604号)的规定及时办理初步验收手续,编制竣工决算报表,为竣工决算审计创造条件。

建设单位应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394号)的规定,在项目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

第七条市审计局应当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做好审计结果的统计、分析、整理、归档工作。

市审计局可以将审计结果单独或结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结果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也可按规定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市审计局应根据需要、择优的原则,由局研究或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中介机构,并签定协议书。

第九条对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工程预决算审计验证资格。

第十条市审计局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或工程结算审计,应由中介机构派出审计人员,报市审计组,由市审计局向被审计单位、中介机构下发审计通知书,明确审计项目名称、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的中介机构、组成人员和审计时间。

社会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应遵循国家审计准则,按国家审计程序操作。工作主要环节包括: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签证、出具审计报告。中介机构完成每一环节,都应向市审计局汇报,经同意后,方可进入一下环节。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经市审计局经贸基建局审计科、法制审理科、分管副局长三级复核、局长审定后,向被审计单位征单位征求意见,由审计局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

社会中介机构只进行国家建设项目工程结算部分审计的,实施审计后,由社会中介机构向市审计局出具工程结算审计报告,经市审计局确认后,作为市审计局对建设项目工程结算部分的审计结论。

第十一条组织中介机构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经费,参照《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浙价服[20*]262号),根据签订协议,由市审计局支付。

第十二条根据工作需要,可聘请基建审计专业人员作为审计局派出的审计组成员,参加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

第十三条被聘请专业人员的报酬,由市审计局按临时招聘人员的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依据市审计局出具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第十五条根据《办法》条十条规定,市审计局应确定需跟踪审计的国家建设项目,实施立项后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市审计局应参加建设项目的审核和招投标、工程项目资金拼盘、隐蔽工程测量和追加工程确定及竣工验收等环节。

重点国家建设项目,应跟踪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现场勘察笔录取证。对投资大、工期长的项目,应审计在建工程物资、投资支出、施工管理、检查计划执行及投资有效性等,也可进分期、分标段完工工程决算审计。

第十六条根据《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设审计局应对国家建设项目“五制”进行审计,具体审计内容包括:国家经营性建设项目管理是否执行法人制;资本金是否落实,资本金是否符合法定出资额;建设项目的施工、设计、监理、采购是否采用公开招标,审查招标文件,审查投标单位资质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规定,招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建设项目管理是否实行合同制,合同行签订的主体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否完整,有无违反法律法规的问题,是否严格按合同执行;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是否实行监理制,监理单位资质是否符合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监理人员的资格是否符合规定,监理业务是否规范。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府财务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制度预算制度

一、引言

政府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政治的开放系统。政府依据纳税人的需求与支持,通过政治系统形成政策,依据政策规划施政计划,尔后根据施政计划编制预算并据以实施,这是系统的投入;其后达成施政目标并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这是系统的产出。该过程结束后,政府尚需依据纳税人对施政的满意程度及目标达成程度,检讨并修正其政策。上述过程中,公民纳税以维持政府施政所需,政府执行施政计划与预算,其结果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与效益性?公共服务产出的质量如何?亦即其预算与计划执行的绩效如何?这均需经过具有审计专业能力与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机关的监督和评价,这种监督与评价制度即为绩效审计,换言之,绩效审计在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肩负着信息反馈的功能。

自DavidOsborne和TedGaebler提出“新政府运动”以来,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强调成果导向、弹性授权与责任制,政府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绩效审计。2004年7月,具有83年历史的美国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为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这是该组织近年来工作内容转变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绩效审计将成为其未来工作的重心。

我国开展政府审计已有20余年,成果颇丰,但绩效审计仍处于试点阶段。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迅速,政府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推行绩效审计已是现实所需。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本文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与特征,进而对我国现行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推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英、美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英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英国近代审计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行政机关变革。1866年颁布的《国库及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中首次建立了公共支出问责制度。议会授权支出,行政机关将支出纪录与账簿送请审计长审核,审计长审校并撰写审计报告提交议会。该法案规定审计长及其下属必须审核政府机关的每一笔交易。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支出的膨胀,尤其是一次大战后,这种审计方法变得不现实,因此英国于1921年修正了《国库及审计部门法》,规定各政府机关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行管理各项收支,审计长仅需对相关的交易事项实施抽样审计,并向议会报告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议会及学界要求改革审计制度以适应政府角色的改变,特别是赋予审计长超然独立地位。1983年《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NAO隶属议会下院,其主要职责一是依《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审计;二是依《国家审计法》对各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及效益性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

NAO执行绩效审计的选案标准主要考虑金额数量、是否已显现绩效不佳迹象、议会及民众关心的程度等。每年由下属业务部门提出百件左右的方案,审计长择要选出其中的五十件左右作为该年度执行绩效审计的标的。

NAO的审计报告分两阶段提出,一是先导性研究报告,先导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是否需要实施全面绩效审计,若经评估认为需要审计,则需进一步规划审计重点及方向。二是全面审计后的正式报告。在执行绩效审计时,NAO的审计人员随时与被审单位的相关人员保持合作关系,听取对方意见。审计完毕先将审计结果的初稿送被审单位征求意见,作为撰写正式报告的参考。由于与被审单位事前及事中的充分合作,故报告提出后,受审单位对报告所提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NAO的职责仅限于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续的追踪查证工作,则由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NAO跟踪审核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向下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结果。

(二)美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美国的财政监督制度深受英国议会对政府财政控制观念的影响。直至宪法(1787年)颁布前,政府审计事务皆由议会办理。1789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财政部,由其执行政府的财政监督权。财政部长口头或书面向国会参众两院提交审计报告,依国会指示履行职责。一次大战后,国会为提高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效能,于1921年制定《预算与会计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Act),成立审计总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直属国会,自此财政部的会计检查职权划归GAO.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GAO大大增强了国会制衡行政部门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次大战前,GAO协助国会监督行政机关的支出情况,主要工作是审核各机关送审的凭单。在约翰·R·摩卡尔(JohnR,McCarl)担任审计长时,曾实施部分付款凭证的事前鉴证制度,但随着支出凭单大量增加,审计工作负荷过度。1950年颁布《预算与会计程序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ProceduresAct)时,放弃凭单的鉴证手续,废止事前审计制度。

1981年6月,鲍歇尔(CharlesA.Browsher)就任美国审计长,将GAO的工作目标定位于:①向国会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②促进GAO与国会间的沟通与联系;③加强对国防预算的审计;④强化GAO核查各联邦政府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能力;⑤加强GAO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在鲍氏的任期中,GAO两度增修政府审计准则,建立起有效的GAO与国会间的沟通制度,并将各机关年度决算的审计交由公开执业的会计师鉴证,GAO则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绩效审计,审计范围涉及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龄化、波斯湾战争中武器的使用效率、改善全国医疗健康计划、全球化的挑战等。鲍氏的不懈努力将GAO推上了世界绩效审计的领袖地位。

GAO是国会四大辅助机构之一,审计任务70%以上来自国会,依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规定,超然独立地行使其职权。与NAO类似,审计结束后,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前,GAO先将审计报告草案送受审单位征求意见,经过双方充分沟通后,再向国会提交正式的审核报告,并在正式审计报告中列明受审单位的意见,供报告使用者评断参考。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部分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公开使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重视,这对审计功能的提升尤有帮助。

三、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与英美两国相比,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该阶段,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点。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该阶段,审计机关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微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审计工作,例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05815亿元,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项目总投资达1285亿元。

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财政支出迅速膨胀,政府政务公开,提升国家竞争力等等均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驱动力。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农村电网审计、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以及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组织的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实施。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绩效审计带有明显的本土特征。首先,《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规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揉合在一起,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其次,审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属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其经济活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数量较少。第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也比较少。第五,尽管我国施行绩效审计已初见成效,但是,及至今日,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如尚无类似于美国《绩效成果法》的全国性法律及相关制度,现行的《审计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均未涉及该主题。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

四、完善我国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议

绩效审计制度是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的规范,涉及《审计法》、《预算法》及其施行细则、各项工作指南、审计准则等。经由对各国绩效审计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考虑近年来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重要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修订《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颁布迄今已届十年,《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未明确提及绩效审计。然而,由于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现行的《审计法》已无法充分适应当前审计业务的需求,修订《审计法》及相关的配套法令已成为必然,因此建议:第一,将绩效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及程序等引入《审计法》;第二,为便于监督政府新兴计划,若修法缓不济急,则可先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在不违背母法规定的前提下,先就绩效审计程序与结果的处理制订完整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

准则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用于确保审计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使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重视。推行绩效审计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俗称YellowBook黄皮书)的第六章为绩效审计工作准则,第七章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绩效审计的内涵,第二部分说明绩效审计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是绩效审计的工作规范,第四部分介绍审计长公署绩效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各项重要功能。我国目前尚无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因此建议:第一,从速制订并实施绩效审计准则,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绩效审计的工作依据和流程;第二,汇编绩效审计案例,作为审计人员办理绩效审计的参考,以利于经验承传。

(三)统一年度预算编制与绩效审计评价口径

预算是政府施政的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应满足绩效评估的需要。我国《预算法》尚未引入绩效预算观念,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预算普遍存在施政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绩效衡量指标与方法等问题,无法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成预期效益,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将绩效预算观念引入《预算法》。

(四)建立决算审计报告与行政机关奖惩关联机制

决算审计报告是预算与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报告,是政府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当前我国的决算审计报告并未与行政机关奖惩机制相关联,决算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各项审计意见普遍未受到行政机关的重视,同一问题重复发生,因此建议:修订各级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要点,将上年度预算执行绩效列为次年度预算分配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健全行政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及评估指标

犹如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政府也必须对纳税人负责,善尽公共资源管理与运用的职责。美国1993年的《政府绩效成果法》规定,各机关提交预算管理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计划绩效目标;②用客观、可量化与可评估的方式表达目标;③简要说明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过程、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④建立绩效指标;⑤确定计划成果与目标的对照基础;⑥说明所采用的效益评估方法。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因此建议:第一,参照美国的做法制定绩效成果法,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第二,由权力部门推进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以获得行政机关的积极参与支持;第三,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结果列入年度决算报告,以配合立法机关监督施政的需要。

(六)提高绩效审计信息的公开性和时效性

审计机关对外提交的审计报告,在时效上均有滞后性,这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第一,就社会各界或纳税人所关心的议题而开展的项目调查,若不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应适时予以公开;第二,设置审计机关发言人,选择适当信息,适时对外公开;第三,精选年度绩效审计案例,通过审计网站,对外公开。

(七)构建专业咨询机制

由于审计职能的变迁,许多先进国家的政府审计人员由过去传统的auditors的角色,演变为评估人员(evaluators)。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政策评估的时代,评估联邦政府的计划是否符合经济、效率与效益原则。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亦逐渐朝此方向发展,因此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尚须具备其它自然与社会学科的专业知识,诸如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信息管理、法律、土木、建筑等,同时对于政府施政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政府计划执行绩效的职能。目前审计机关因受相关制度的制约,用人渠道受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建议:审计机关可参照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建立“审计咨询委员会”(AuditAdvisoryCommittee),提供专业与技术咨询,委员们可来自审计署及社会各界,均应是其所属领域的领导者或知名专家。

计算机审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04年,浙江省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这既是一个增长方式转变、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也是政府审计从传统审计逐步向现代审计转变的关键时期。适应浙江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客观需要,逐步实现审计工作向现代审计转变,为浙江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继续走在前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摆在浙江们面前必须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调研和前几年学习考察加拿大和德国地方政府审计工作的情况,着重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从静态的审计向动态的转变

审计工作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需要,就必须从过去静态的审计向动态的审计转变,使审计监督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步合拍地前进。

1、在一些重要领域实行全过程审计。经济社会建设与其它领域建设一样,各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和连续发展的过程。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对审计对象某一具体时段或某一具体事项予以较多的关注,而对审计对象的全部过程及审计要素之间的联系往往比较为忽视,从全面的、的、发展的、辩证的和站在宏观的、全局的高度,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观察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部门预算审计,浙江们一般只进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和对决算草案进行试点审签,尚未对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三大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如何探索全过程审计,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审计机关在已经一些领域有选择地进行了尝试。如嵊州在开发区建设中专门设置了跟踪审计办公室。杭州在联网审计中选择两个部门进行动态的实时跟踪审计。上虞把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到招投标环节,对标的进行事前审计。嘉兴开始关注政府投资项目各环节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南湖区从参与区发展计划局组织的国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开始介入,使审计监督关口有效前移。杭州市审计局组织五城区审计机关,提前介入对713条背街小巷整治改善工程,紧扣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这个重点,以促进背街小巷工程的建设有序和规范进行、提高工程建设资金效益为工作目标,对整个工程开展全面跟踪审计,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监督与服务作用,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从现代审计发达国家看,他们十分重视全过程审计。如德国政府审计部门对预算的审计贯穿于预算活动的全过程。在预算编制阶段,审计法院参与预算草案的审核,并在议会预算委员会的讨论会上报告审查结果。在预算执行阶段,审计法院采用抽查、重点审查等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纠正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在预算的决算阶段,审计法院对年末报送的预算科目,逐项进行审计。再如加拿大开展的道路安全审计也是一种全过程审计,政府审计部门从预防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入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核,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加拿大政府审计认为,在项目建设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道路安全审计最重要、最有效,在已运营的道路和拟建道路项目建设期的全过程实行安全审计,在规划或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通车前期(预开通)和开通服务期(后评估阶段)都有所侧重地实行审计。通过道路安全审计可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数量及其严重程度,减少道路开通后改建完善和运营管理费用,提升交通安全文化。

2、审计项后的连接和跟踪审计。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没有行政处罚权,主要靠舆论监督和跟踪审计。如美国宪法规定审计部门无权对行政机构实施强制性的惩罚,联邦审计部门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并就解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收到审计的建议后,相关机构有义务采取有意义的改正行动。建议一旦提出,审计就会对这些建议是否以及何时得到采纳进行密切跟踪。如果有关部门没有采纳,国会将举行听证会或者采取其它措施强制其改正。国会还有权进一步要求美国司法部对相关行政机构及其负责人提出司法诉讼,最后超过80%的建议被相关机构采纳。这种审计项目前后的连接与跟踪审计,是动态审计的一种有效形式。

3、审计项目安排实行滚动计划。制定合理的动态审计项目计划,是加强审计监督,提高审计效率和效益的关键环节。现代审计不仅高度重视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而且也非常重视制定长期和中期审计项目滚动计划,通过滚动审计,既从历史的角度查深查明被审计单位的问题,发展趋势,提出系统的建设性意见、建议,同时也有效地扩大审计覆盖面,特别是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政府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连续的、动态的跟踪审计监督,确保政府全部资金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去年,省厅着手制定三年滚动审计项目计划,虽然是初步的,但是向动态的审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项目编制过程中,注意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下两个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衔接,综合考虑年度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目标、重点、审计方式方法、实施时间、所需审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等计划要素,使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中期审计项目计划形成一个统一整体,把中期审计项目计划作为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延伸,重点反映审计业务发展的脉络和方向。

二、从单位审计向项目审计转变

以推动和完善经济活动为基本目的的项目审计、专项审计,是现代政府审计发展的主流,已越来越被政府重视,并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项目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方法,与传统审计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部门)为审计对象,审计一般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年度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而项目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如对政府投资活动的审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审计等等。这种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的审计活动,组织严密,程序规范,审计深入细致,有确定的审计目标和确定的测量尺度,按特定的审计对象汇集各专业人才,能对特定的经济活动实施全面的、深入的、全过程的监控,并随着审计活动的开展不断向决策部门和项目管理部门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偏离状态,修正和完善计划的缺陷和不足,全面提高项目运行的效率、效益、效果。这种以向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高水准管理信息的审计活动,远比单纯的以财务收支合法合规性为目的的审计能更产生巨大的审计影响力,这是今后政府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与单纯审计相比,专项审计调查具有宏观目的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是现阶段实现项目审计的有效形式。运用好专项审计调查手段,有利于提升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尤其是在审计力量普遍不足,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搞好专项审计调查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审计调查与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方法上看,专项审计调查既可运用传统审计方法,同时也能运用其他调查方法,它比严格的审计要灵活,又比一般调查具有反映情况真实准确的特点。从工作对象上看,有些涉及面比较广的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各方面比较敏感、处理起来有难度的问题,采取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有利于摸清情况,提请有关方面研究解决,效果会更好。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势必触及部门利益格局,对那些潜伏着比较敏感、处理起来有难度的问题,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审计阻力,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及时高效地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以资金为主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湖北省公安县审计局创造并被审计署推广的公安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以单位、部门作为审计项目的格局,就某一课题、某一领域通过资金运行的走向进行跟踪审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问题的成因,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审计成果能够及时转化,发挥了宏观的指导作用。

三、从财务收支审计向公共资金支出审计转变

政府审计从1983年恢复以来,审计力量不断壮大,审计覆盖面不断扩展。然而,面对繁杂的经济关系、千千万万个经济实体,虽然审计机关人员不断增多,但审计工作量也在逐年上升,从上到下普遍有一种疲于奔命、顾及不暇的感觉。追求审计数量的扩展不是现代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演变为走马观花式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加大审计力度也将非常困难。实现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就必须缩小政府审计覆盖面,把主要精力从量大而广的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集中到公共资金审计上来。现实情况也是如此,随着浙江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政企分开,浙江等一些经济先发地区,政府职能已开始向公共服务方向转移。因此,政府审计就必须集中到对社会公共资金审计上来,而一般性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和审计将逐步交由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去完成,审计机关实施对社会审计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综合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对社会公共资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为政府的宏观管理服务。按照由收支审计并重向支出审计为主转变的要求,审计中重点关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支出的真实完整性、支出审批控制、支出结构和支出比例变化的合理性,对超预算无预算支出和异常增减的支出项目作重点审计,对一级预算单位和二三预算单位进行对比调查。审计的重点要转向全方位关注预算内外所有财政性资金,关注财政性资金支出的方向,关注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关注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有效使用,关注财政投资的绩效,以促进财政改革的深入和制度的完善,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绩效,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财经管理行为。通过支出审计,揭示预算编制粗放和执行随意的危害,从以往基本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为评价依据,转到从《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角度予以衡量和定性,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

审计跟着公共资金走是审计的一个趋势。如加拿大政府审计只检查公共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而并非评价政府的政策和。加拿大审计法规定,审计长应负责对政府帐目进行监督,并将拨款帐户总额中他认为是未经适当审核的亏绌和他认为不能核准的支出,向国会报告。换句话说,审计长应保证公共资金的支出不超越规定的范围,并与国会准许的用途相符。审计长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审查官,而且是公共资金支出的主计长。德国对公共资金支出的审计也值得浙江们借鉴,他们的支出审计主要包括:(1)预算支出计划的审计。财政部门受政府的委托制定预算草案,政府所属部门将计划草案报财政部之前,将计划草案送交审计院听取审计咨询建议。财税部门检查政府各部门提出的预算支出计划草案,逐项审计院提出的咨询意见进行综合平衡,将各单项预算汇总,形成政府预算草案。经政府审核后提交给议会。议会讨论审批预算时,审计院院长参加,并提出咨询建议。(2)对预算支出过程的审计,主要是对支出计划的必要性进行检查,有无必要实施这一计划,项目是否需要这些预算资金,财政部门是否有这些资金来源等,检查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是否符合要求,符合效益的原则,政府机构的设置是否必要,人员数量是否需要那么多,办公场地是否需要那么多等,还包括工作是否符合程序,人员工作效率高不高。(3)对预算支出结果的检查。先检查项目计划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再通过对项目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检查,年终时再以预期的目标来检查其是否实现,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

绩效审计成为现代审计主流至少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西方市场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趋于完善,财务活动日愈规范化, 财务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日趋减少,传统合规性财务审计减少,因此,不断扩大审计职能作用范围,向绩效审计延伸,成为审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二, 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矛盾激化,主张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凯恩斯主义占了上峰,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针对市场失灵,政府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对其进行调节,导致公营部门的大批涌现和国家公共资金占用的成倍增加,经济资源越发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严峻的压力下,人们对公营部门提高支出效益和明确支出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政府对其所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强化经济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人们获得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方面信息的欲望也不断膨胀。政府审计可以满足这种需要,以独立的第三者的身份向公共资源的所有者或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客观公证的信息,绩效审计便应运而生。浙江等先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促使财政、投资等政府审计发生了深刻变革。为适应这种变革,保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确保公共资金合法、高效运转,促进提高投资绩效,政府审计必须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与使用效果和投资的监督与评价,政府绩效审计恰恰包含上述。

政府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又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区别。当前,开展绩效审计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步步为营、稳步推进,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首要要搞好试点,积累经验。在公共财政、投资、专项资金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资金投入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焦点,以及行政管理、国家安全、政权建设等政府运转和维护国家利益领域,、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社会保障、民政等国家救济领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宏观经济调控等弥补市场缺陷领域,选择一些典型行业、单位或项目进行试点绩效审计。特别是在国家投资建设领域,进行绩效审计更为紧迫。近些年,投资绩效不高十分普遍,一些地方领导搞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已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环保、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绩效审计,不仅能有效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果,而且能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摸索路子、积累经验。

五、从挖掘内部资源向整合内外资源转变

政府审计点多面宽,涵盖了经济社会所有领域,国家公共资金流向哪里,审计监督就要延伸到那里。现代审计发展表明,仅仅靠挖掘审计机关内部潜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对政府全部公共资金进行监督的需要,只要通过整合内外审计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政府审计监督职能作用。这也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整合内外审计资源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

一是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在规定未作改变、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组织对审计并行的情况下,面对众多而难以全面审计的国有企业,审计机关应充分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力量,在对重点企业进行审计的同时,可把一般性企业真实性审计交由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组织完成,审计机关在他们审计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合法性、效益性的审计,以减少审计工作量和降低成本。加拿大国家注册审计师协会已制定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通用的审计准则、审计标准,使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进行国家审计有了法律依据和规范,同时建立各级审计专家数据库,以国家审计的名义组织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二是审计资料共享。把分散的、零星的、少数部门和个人享有的审计资料集中管理、集中使用,能极大地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一要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记载审计对象的组织架构、内部管理系统、经费运行情况以及历年审计事项摘要等;二要建立财政资金基金数据库,包括财政资金预算分布、审计监督机制以及历年审计情况记录等;三要建立全区域审计成果数据库,包括各专业审计的方式方法、各种共性的违纪违规行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审计的难点和热点等,从而实现审计资料共享,提高审计机关整体作战能力和审计效率。

三是利用先进的工具。机审计是现代审计的利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作为政府审计的基本方法。如加拿大许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成,政府审计机构和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个人终端可与他们联网,审计人员可以实时调取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收集审计有用信息,使审计结论更为可靠。从1992年起,加拿大国家年度审计报告和法文两种文本均已存入计算机系统随时可以调用,自主开发的审计软件不少已推广到世界各地。

四是突出审计监督重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现代审计的基本发展趋势。无论是长期审计项目计划、中期审计项目滚动计划,还是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都要突出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行业和政府、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进行集中力量展开审计,确保审计监督的宏观性、全局性和高层次、高质量。如在德国,最容易发生行贿受贿的是建筑领域、医药医疗器械购销领域、证照办理和项目审批部门以及发放补贴、救济金等款物的部门,为此,国家审计部门始终把监督重点放在这些部门和国家公务员,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是改进审计的方式和方法。通过信息网络系统调阅被审计单位资料、进行抽样审计、个别访谈和集中座谈、书面调查等审计方式和方法已为现代审计普遍采用,德国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广泛使用案头审计的办法,把大量的报送审计与少量的现场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时以抽样审计为主,使审计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六、从多目标审计向有限目标审计转变

现代政府是有限政府,不可能、法律也不允许包揽国家一切事务,随着民主政治的建立完善,政府管理的范围将越来越窄、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小。作为政府审计机构必然要从多目标审计向有限目标审计转变。由于浙江国的特殊国情,现阶段政府审计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境地,有的县级审计机关实际从事审计业务人员只有十来个人,一年要完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审计项目,远远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审计质量也难以保证。当前,这种局面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如:纪委要求审计机关配合查处大要案,组织部门要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后提出这个干部好不好用的意见,人大要求审计机关对部门预算细化进行审查和提供领导干部述职评议的背景材料,检察机关要求审计部门提供案件线索,等等。政府审计从多目标审计向有限目标审计转变,既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过渡所必需,也是摆脱审计机关面临困境的一项根本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