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审计论文(精选5篇)

  • 延伸审计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

延伸审计论文(精选5篇)

延伸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课堂延伸;学科精神

在笔者看来,具有学科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无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说、读、写中的任何一项。记得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月亮湾》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简单地回答了老师的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之后,就让学生闭眼想象月亮湾的美丽,紧接着又请学生把月亮湾的美丽景象摹画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同学们专心致志地“作画”,然后就是“展画”,最后进行“评画”。虽然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在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是语文学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够拓展文本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们的延伸必须建立在对课程内容的准确理解、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之上,这样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记得一位老师在介绍自己的课堂延伸经验时,曾列举其执教的《詹天佑》一文,大体的执教步骤为:先让学生思考、讨论“‘之’字铁路设计是否科学?你有什么别的方法让火车爬上山坡?”等两个问题;然后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找几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缩短工期”的问题。据该老师讲,学生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但我想追问的是:这是一节语文课,还是一节工程学课?如果是语文课,那这样的延伸至少荒废了学生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文中那么准确描写建铁路全过程的词语,学生掌握了吗?詹天佑在建成举世震惊的“之”字形铁路时的民族自豪感,学生领悟到了吗?在遇到困难时不畏艰难的勇气与善于克服困难的智慧,学生体会到了吗?詹天佑那种“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爱国情怀,学生感受到了吗?恐怕都没有达成吧!这岂不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延伸有必要吗?

此外,课堂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课堂延伸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我们有些老师可能尝试过“意外”的延伸所带来 的精彩与难忘,但千万不要忘记,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挖掘,没有对学生的准确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产生的。这样的延伸就毫无价值可言了!因此,我们的延伸一定要在执教者的控制之中,以执教者有效的引导去唤起、去预约延伸中的精彩!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否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才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所必要的,才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所必须的,这样的延伸才是构建在我们老师可控制、可引导的平台上,才会具备无可比拟的课程价值,才是我们课程改革引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所期待的!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人文精神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

我认为:其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延伸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经济活动将逐步呈现有序状态,经济违规现象逐步减少。同时,由于审计工作逐年深入,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基本得到控制,矛盾不那么突出了,审查财务收支合法性、财务状况真实性、财务成果正确性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单纯揭露违纪违规问题,片面强调监督职能,管理中的差错漏洞从账面难以反映,从而削弱了审计的服务职能。而管理审计则弥补了这些不足。由此,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成为必然。

首先,管理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已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得到普遍理解和认同,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才能获得高效益。这就要求借助管理审计的职能作用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求。改进内部审计,调整组织结构,适应新的体制,已经成为企业加强管理,完善控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其次,开展管理审计也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被审计单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高层次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审计要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特别要加强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管理审计应该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业务,是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和内部审计管理层次的需要。

第三,管理审计立足点高,定位准确,便于内部审计开展工作。管理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涉及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对企业经营流程和内部控制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组织机构,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熟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内部审计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这种“天然”优势使它更适合做管理审计工作。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主要方法

1.转变观念,合理定位。目前,在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中,有些人对管理审计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事实上,管理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管理审计都兼有监督与服务的职能,监督与服务可以统一于一种审计形式之中。管理审计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客体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管理者、被审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之,审计的主、客体应努力进行观念自我更新,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使审计工作难以开展。

延伸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 标志设计 审美变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革命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数字技术操控下的超真实的视觉拟像,使标志设计手段及传播媒介的数字化发生转变。同时也使审美主体对于数字化标志审美元素、审美范畴等视觉经验的审美发生变异,从而引起旧的审美规则被颠覆,新的审美范式产生。

一、数字化标志审美元素的拓展

数字技术在当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以简约风格为主的传统标志设计中相对平面化的图形、文字、色彩等审美元素,并使其向数字化技术下的复杂风格拓展。具体表现为标志中数字化的复杂形态、复杂肌理以及光色运动,这些审美元素的拓展和信息的迅速复制、传播与后工业社会相对应,并受到新兴抽象艺术的影响。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欧普艺术”(图1)被称为“精心计算”的视觉艺术,通过数字化明亮的色彩,造成刺激的颤动效果,达到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这一表现形式广泛渗透到多种设计领域,也拓展了数字化标志的形式维度,使之由静态的形式表达逐步过渡为动态的韵律形式,甚至是动态的表现形式。

(一)标志中数字化的复杂形态

在以往传统的标志设计中,受到设计手段及制作方式的限制,标志大多以抽象、简约的设计语言为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师和审美主体的消费者也以简洁之美作为评价标志的基本依据。而数字化的设计手段使表现标志复杂化的形态成为可能,进而也出现了审美标志复杂形态这一新的审美元素。

标志数字化的复杂形态主要体现为以计算机设计软件为工具,设计出的超出标志手绘表现范畴的复杂图形,包括立体、半立体及超写实的图形形象。这类图形具有计算机操作的数字化典型特征,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其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也随之体现为数字技术操作下的技术理性美与个性美的融合,这也是时代赋予标志传达信息的基本要求。例如英国BP石油公司标志的拓展设计形式(图2),在表达公司“关注环境保护”及“源于石油,超越石油”理念之理性美的同时,其数字化的复杂形态表达又不失个性美。

(二)标志中数字化的复杂肌理

数字技术介入下的现代标志复杂肌理形式与传统的以几何造型为主的平面化标志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当代标志新的审美元素。现代标志的复杂肌理以数字化成像手段为表现媒介,拓展了准确表达标志主题的自由度和可能性。同时也展现出当代标志数字化肌理的复杂之美、科技之美。例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标志(图3),就是由复杂肌理组成的一个象征蓝色星球的球体造型,该标志细密的线条形成的复杂肌理经过数字化的处理具有动势,又十分平衡,充分地体现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并将“改善气候需要全世界努力”的理念准确地传达出来。

(三)标志中数字化的光色运动

传统标志中要体现光色运动,一般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的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跃动,有节奏地形成视觉跳动之感,给人一种秩序之美。如美国教育中心标志(图4)就是这一手法的设计表现及审美表达。如今,数字化技术在设计操作中的应用延伸了标志表现光色运动的设计手法,并使其表现更加简单快捷,因此在现代的标志设计中,契合主题表现数字化光色运动意蕴的标志层出不穷,给人带来了数字化的律动之美。

1.静态标志中的数字化光色运动

静态标志中体现数字化光色运动的设计手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利用设计软件处理色彩的交错和透叠等功能,形成光色变化不定的运动之感。如瑞士Kalidos公司标志(图5),传达出光色运动的律动之美和数字化成像独有的美感。

另一种是利用设计软件中的“渐变”工具而形成的基本形、骨骼或者色彩逐渐的、有规律的循序变动,从而产生强烈的透视和空间感。在渐变过程中,基本形、色彩等元素的渐变程度大或者快过一定范畴时,就会给人以视觉上的跃动感。例如美国2016申奥标志(图6),运用设计软件“渐变”的表现手法形成特有的光色运动。

2.动态标志中的数字化光色运动

动态标志中的数字化光色运动是在虚拟现实数字技术基础上实现的。数字化标志的动态造型,使其突破了传统标志单一、静态、固定的外形与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标志内部的结构韵律和动态平衡来表现视觉形象的本质。通过计算机程序赋予标志结构、形态、色彩等的趣味性动态变化及光色效果,并使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在视觉意象的时空延展中得到准确、有效的识别。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会标(图7),将标志的动态形式及光色运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该标志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算生成一个能根据不同场合改变结构与色彩的波纹图形,并时刻呈现出不同的运动状态及光色效果,展现出时空流动和延伸的视觉意象,完美地体现了大会主题,被称为“会呼吸的标志”。

二、数字化标志审美范畴的延伸

数字化技术及传播媒介的出现,使现代标志打破了以往二维平面化、静态化的传统设计,在数字化的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增强了标志的视觉传播力,同时也带来其审美范畴的延伸。由于技术手段的变更,数字化标志形象体现出丰富、复杂的造型及色彩,其审美范畴主要延伸为造型形态的异质平滑,色彩的迭奏共振。

延伸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材料质量;问题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 我国建筑工程由于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所引发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施工单位是建筑材料的直接使用者,从材料员、质检员、具体操作的工人班组、工人到项目经理都要重视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1]。

1材料质量控制

防水材料的外观质量、规格和物理性能均应符合标准、规范的规定要求。并应对进场材料进行抽样,检验如下项目。

1.1卷材

①沥青防水卷材抽样检验的项目为纵向拉力、耐热度、柔性和不透水性。②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抽样检验的项目为拉伸性能、耐热度、柔性和不透水性。③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抽样检验的项目为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低温弯折性和不透水性。

1.2胶黏剂

①改性沥青胶黏剂抽样检验的项目为黏结剥离强度。②合成高分子胶黏剂抽样检验的项目为黏结剥离强度和黏结剥离强度浸水后保持率。

1.3防水涂料

检验的项目为固体含量、耐热度、柔性、不透水性和延伸性。合成高分子防水涂料还需检验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

1.4胎体增强

检验的项目为拉力和延伸率。

1.5密封材料

①改性沥青密封材料抽样检验的项目为:改性石油沥青密封材料应检验施工黏结性、耐热度和柔性;改性煤焦油沥青密封材料应检验黏结延伸率、耐热度、柔性和回弹率。②合成高分子密封材料抽样检验的项目为检验黏结性、柔性和拉伸-压缩循环性能。

1.6保温材料

①松散保温材料应检查粒径、堆积密度。②板状保温材料、应检查密度、厚度、板的形状和强度。

2常用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的相关问题

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只有使用符合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建筑材料,才有可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一定拒绝在工程上使用,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在实际工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2.1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

监理工程师及时掌握材料质量、品种、规格、价格、供货厂家、供货渠道等方面材料供应信息,能为正确选择供货厂家,获得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订购提供保证。为此,对主要材料、构配件订购前,要求承包商提供材料的订购清单,监理工程师要认真审查订购清单,包括审查材料品种、型号、规格、需要量及材料的技术性能标准等方面是否能满足设计文件提出的要求。

材料使用前,必须进行使用前的认定,如对材料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施工要求等方面都应有充分的了解,慎重选择材料使用;对重要结构、部位的材料,使用时应详尽核对、认定材料的品种、型号、性能是否适合工程特点和满足设计要求;对新材料必须通过试验和鉴定,代用材料必须通过计算和充分论证,经审核批准后才允许使用。材料经认定不合格的不允许用于工程中。对有些不合格材料,如过期水泥、受潮水泥是否降级使用,必须结合工程特点经论证审查批准后,方可用于非重要的工程部位。

2.2材料质量的技术文件审核

监理工程师对材料质量的技术文件审核主要有:1)材料订购清单的审核,主要内容有:材料品种、材料规格、订购数量、单价、供货日期等;2)材料订购前的技术性能文件审核,主要内容有:材料技术性能指标及出厂合格证书,审查供货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3)材料使用前的技术性能文件审核,若材料使用前对其技术性能持有怀疑的,可以组织抽检,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材料抽样检验的有关技术文件;4)材料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技术文件审核,主要包括有:材料库存记录,材料领料签证;5)现场配制材料的质量技术文件审核,主要内容有:配制材料的技术性能标准,配制材料的现场和实验室配合比,配制材料的检验试验证明,配制材料施工记录等。

3建筑施工中材料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加大材料流通领域监督力度

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材料,决定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耐久性不同的T程类别,不同的使用环境,不同的功能要求,对材料的自身性能要求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材料是建筑物营造的前提,只有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材料,才能使结构的受力特性、环境条件、功能要求与材料的特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效能[2]。

3.2新材料的使用

新材料通常指新研制成功或新生产出来的未曾在工程上使用过的材料。建筑工程使用新材料时,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使用经验,对新材料的某些性能不熟悉,因此必须贯彻“严格”、“稳妥”的原则,我国许多地区和城市,对建筑工程使用新型材料,都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通常,新材料的使用应该满足以下三条要求:(1)新材料必须是生产或研制单位的正式产品,有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应达到合格等级任何新材料,生产研制单位除了应有开发研制的各种技术资料外,还必须具有产品标准。如果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则应该制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材料的质量,应该达到合格等级。没有质量标准的材料,或不能证明质量达到合格的材料,不允许在建筑工程上使用。(2)新材料必须通过试验和鉴定新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验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为了确保新材料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在新材料用于工程前,应通过一定级别的技术论证与鉴定[3]。

3.3注重材料的使用监管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关键。建筑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是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构成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合格是引发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只有使用符合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建筑材料,才有可能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一定拒绝在工程上使用,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柯困军.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监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6- 35.

延伸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陈芝国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虚构的断裂与无边的延伸

这样的课程设置似乎出于减轻学习负担和教学负担的目的,其实源自一种虚构的历史断裂论。这种断裂论认为自解放初到“”结束期间长达30年的时间里没有产生任何有价值的文学作品。然而,正如李扬在《没有“十七年文学”与“文学”,何来“新时期文学”?》一文中所说的那样,20世纪“50-70年代文学”远比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史叙述者理解的复杂得多。事实上,“”后相当长时间内,王蒙、张贤亮为代表的“五七作家群”最激烈的历史冲动,并不是要回到后来被文学研究者阐释为历史起点的资本主义的“五四文学”,而是要回归“好的社会主义”的“十七年”。换言之,新时期文学教学如果绕开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又如何能讲授王蒙的《蝴蝶》、《布礼》和《春之声》呢?同样的,“文学”更是“新时期文学”摆脱不了的另一个“传统”。我们在讲授食指的《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时,又怎么能够无视他曾创作过大量的主流诗歌?食指教会了白洋淀诗人如何写诗,但食指自己的诗歌导师却是彻头彻尾的革命诗人,他们是郭沫若、郭小川和新中国成立的何其芳。另外,蒋子龙、贾平凹、韩少功、张抗抗、郑万隆、路遥、茹志鹃、实、陆天明、张炜、古华等一大批我们奉为新时期文学大家的作家,他们的名字也闪烁在“”时期正式出版的文学刊物上。于是,如欲讲述新时期文学,必先讲述“十七年”文学和“”文学。与虚构的断裂同时并存的是无边的延伸。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主流意识形态的重新收缩和市场经济的强劲推行,中国社会的文化与文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当历史强行进入作家们的视野,还没有学会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打交道的他们顿生不适之感。他们被新时代从社会中心驱赶至社会边缘,普遍的幻灭感在他们心中翻腾。不仅批评家程光炜在1991年已经悲伤地预感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了,小说家冯骥才也在1993年认为一个时代结束了,并明确地为新时期文学画上了句号。紧随新时期文学出现的是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后新时期文学。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退场,并不意味着新时期文学彻底退出文学的历史舞台。恰恰相反,新时期文学经过短暂的蛰伏之后,再次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不仅从教育层面获取了合法性,而且更成为改革开放成果在文学层面的体现。换言之,有着明确时间上限的新时期文学和同样经常受到质疑的当代文学一样,没有时间下限,一直可以无边地往前延伸。例如,陶东风、和磊合著的《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其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果。然而,由于他们对大众文化欲拒还迎的新民粹主义立场,不仅以专章论述王朔“痞子文学”的意义,而且竟然将木子美的《遗情书》与“80后”的玄幻文学和盗墓文学也一并当作了21世纪初中国文学的主要方面。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纯文学,比如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生死疲劳》、余华《兄弟》等等,其价值尚且都应打个问号,何况完全商业化的大众文学。纵观世界各国文学史,没有任何历史分期的概念可以永远保持有效性和合法性。换言之,当代文学不可永远当代下去,新时期文学也不可能无边地延伸下去。

审美、历史与对象

针对新时期文学教学在概念生成、课程设置与历史分期三个方面的困境,笔者以为应从审美、历史与对象三个方面进行调整,方能找到解困之道。从审美方面进行调整,就是要在教学中注重名家名作的审美赏析。当下的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领域有两个恶劣的趋势,其一是重视理论的演绎,重视从文化研究角度解剖作品,在某些研究者那里甚至已演变为理论旅行,作为外国理论转运汉和贩卖者的他们已不知审美批评为何物;其二是完全舍弃纯文学作品,将所有的才智与精力倾注于审美价值不高或者根本就没有审美价值的大众文学与文化,成为市场经济转轨中商业文化的推手。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新时期文学教学,其重点不在于让学员记住了多少作家的名字,不在于让学员了解了多少文学史上的知识,而在于从文本细读中让学员学会从审美角度欣赏和解读名家名作。针对新时期文学领域已经普遍存在的虚构的断裂与无边的延伸,从历史方面进行调整,就是要在教学中将这种时间演进方式倒转过来。在虚构的断裂处重新缝合历史,敞开新时期文学的史前史。在前述《教学计划》尚未得到修正之时,作为新时期文学课程的讲授者,可以考虑将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成果纳入日常的教学环节当中,尽可能地将1949年至1978年的文学现象向学员介绍,以期从现代文学的终点进行文学历史的接续。尤其在讲授王蒙等五七作家群,敞开历史比封闭历史更能得到学员的理解。其二,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学一样,不能无边地延伸下去,至少作为一门文学史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时间下限。既然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已经从文学批评术语变为历史分期概念,没有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学作品应该属于文学批评的对象,而不应作为文学史书写和教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新时期文学的时间下限,2000年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时间点。虽然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人感叹新时期文学已经结束,但无可否认的是新时期文学的诸多因素和特征仍然浮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中,换言之,20世纪90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是反叛与衍生的双重关系。相较于21世纪泡沫未破的文学作品和作家,20世纪90年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早已得到批评界广泛的认可。陈思和2010年重新修订的《新时期文学简史》仍以2000年下限,也说明从历史角度观察文学发展应该持一种比较谨慎的学术立场。最后,我们不能无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按照《教学计划》,这门课是专为中小学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进修教师量身打造的。据笔者近年来讲授此门课程的经验,该门课程的学员仍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这部分学员已具备较好的语篇分析能力,然而,他们对小说、散文、诗歌与戏剧的文体差异不甚明了,他们在解读入选中小学课本的当代文学作品和新时期文学作品时往往以教学参考书为准绳。教学参考书对作品的分析往往四平八稳,甚至完全背离文学的审美价值,只谈文学的政治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时介绍最新的有价值的新时期文学研究成果,从而打开他们已经僵化的阅读视野。其次,中小学语文教师比较欠缺解读新诗和戏剧的能力。因此,在讲授本课程时,应加强新诗和戏剧的比重,不能将新时期文学课变成新时期小说课或者新时期散文课。比如,可以考虑将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以及老舍的《茶馆》作为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