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管理论文(精选5篇)

  •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交流与人们文化需求增加而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兴起文化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文化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的板块。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在新的传播媒体代替下,对文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很大,改变很大,音像、…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精选5篇)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市场;管理;功能;方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与发展”这一重要主题,并强调将文化问题列为未来10年中全球发展的首要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市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文化市场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以交易为焦点看待文化与市场经济一体化得出的概念,而近年来出现频率颇高的文化产业是从产业经济学、以生产为焦点看待文化作为生产得出的概念。也就是说,文化市场更多的是聚焦在文化流通环节。

1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交流与人们文化需求增加而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广州兴起文化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文化市场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的板块。传统的文化传播形式在新的传播媒体代替下,对文化的交流方式促进很大,改变很大,音像、手机、互联网等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为人们精神文化的索取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播方式更为日新月异,文化市场将更加繁荣。这就给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文化市场管理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维持功能。这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首要功能,即文化管理人员通过其行政行为,在社会中建立起合理的、能够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生活规范以及道德标准,作为人民的生活准则。以维持正常的文化市场秩序,维持全社会和谐的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文化市场中人人都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遵守国家的文化市场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建立起和谐、互助、互爱的新型文化市场人际关系,使得人人都具有强烈的文化市场法制观念,联合其他部门共同为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做出努力。具体而言,文化市场管理的维持功能是管理文化市场,积极研究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文化市场的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化娱乐市场、音像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美术市场、文艺培训市场等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产品及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管理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负责音像制品的进口管理;指导文化市场稽查工作。

②管制功能。文化市场管理的对象是文化市场中的个人和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团体都具有双重性,既有自我性,又有社会性。他们各自基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开展活动,因此具有自我性,同时,他们又要和社会发生必然的联系,因此又具有社会性。而他们的自我性和社会性之间必然会有所矛盾和冲突,从而造成个人之间、个人—社会团体之间、团体之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的不协调。对于这些矛盾、冲突以及不协调的现象,如果置之不理,不加管制,任其发展下去,则势必危及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为此,就必须以公正的态度,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采取必要的行政行为做适当的管制,使矛盾与冲突趋于缓和。具体而言,各级文化局的管制功能主要有: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对文化市场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章行为依法进行调查,收集证据,提出处理意见,报本级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做出决定;建立文化经营单位市场行为档案,对其进行日常考核;具体执行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理决定。

③裁判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在发生各种联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争执、纠纷,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其中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充当裁判者的角色,来判断谁是谁非,能够充当这个角色的职能是第三者,即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裁判有争议的事件。这种裁判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在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未予以撤销之前,当事人必须服从,不得抗拒,否则,将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所以,在文化市场管理中,各级文化局就承担了裁判的角色。

④发展功能。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文化局,负有管理文化市场的重任,也应该有相应的发展,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效地履行其行政职责。在实施行政行为、管理文化市场的实际活动中,文化局能够把握住文化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也能够发现文化市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还能够检验文化管理机关的应变能力、行政决策的正误和行政行为的优劣,还能够发现工作体制和工作结构中存在的缺陷、工作方法上的优劣以及行政人员的素质如何,从而调整工作体制、完善行政决策,改善行政行为和工作方法、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促进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自身的基本和完善,最终促进文化市场的进步与发展。具体而言,发展功能有: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成立文化艺术培训行业协会;加强调研工作,参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音像市场的宣传教育,引导市场发展方向;开展培训,提高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素质等。

2文化市场管理的方法

文化市场管理方法系是指一定的文化市场管理组织或个人,为了完成文化行政任务而在开展工作时普遍采取的措施、办法或手段。文化市场管理方法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行政经验,它被认为是达成文化市场管理目标的途径,是文化市场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对于顺利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职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方法渐趋复杂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行政方法。行政方法是通过强制性或非强制性手段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文化行政部门所鼓励的工作或活动。这种方法既可以贯穿中国传统体制的精神,又最能代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这种被称之为传统的政治行为和方法,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方法。比如包括思想教育方法、行政指令方法以及、行为激励方法、参与管理方法等,而且对文化市场来说,它是市场经济比较充分作用的领域,上述的行政指令和参与管理方法并不适用,而且与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背,但是这仍然是现在存在的方法。

②法制方法。法制方法是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和司法、仲裁工作来进行管理的方法,在这里是依照国家权力机关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具有管理规范性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文化市场管理的行为和手段。其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法律和建立各种法规制度,二是注重相应的司法工作,二者不可偏废。对于区文化局而言,主要的法制方法运用是依照上级部门颁布的与文化管理有关的法规、条例、规章等进行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制定一些规范性的文件并实施。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日趋完善,整个国家管理的日趋法制化,法制手段会在文化市场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超级秘书网

③经济(市场)方法。经济方法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不同经济杠杆调节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行政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通过协调不同的经济利益关系,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优化经济结构和文化市场内部结构,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同时引导消费,达到供求平衡和市场的良性循环。

文化市场的活跃和壮大,在为人民群众带来精神食粮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现在已经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文化市场管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但由于我国文化市场起步较晚,培育度不高,区域市场发展严重不平衡,以及经营成分多元化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各省市在文化市场的实际管理中都存在着种种困惑和差别。因此,进一步研究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和方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市场;依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进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不仅关系到文化市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典型案例逐级上报制度,为加大文化市场立法力度提供科学依据

有法可依推进我国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依据。为了使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我国加快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立法步伐,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改变了我国文化市场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局面。但是,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法律法规尚未颁布和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给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加大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法律体系力度。文化市场的立法和修改是一项复杂工作,因此在立法和修订时要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新情况、新问题一般先产生于基层文化市场,县级文化市场主管部门要及时将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市级汇报,市级对每月收到的各县区的材料进行筛选、归纳后上报省级,省级对全省范围内的材料进行汇总后上报国家文化市场主管部门并备案,为今后加大文化市场立法力度,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法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东西部文化市场管理队伍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文化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对各级各类文化执法部门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建设一支知法、懂法、守法的文化市场执法队伍,是依法管好文化市场的关键所在。从全国范围来看,文化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也体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国家不断探索和抓好东部文化市场管理的同时,文化部要加强对中西部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培训,举办东西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提升对流协作培训班,增进东西部文化市场执法队伍互相了解与合作,将东部文化市场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传授给西部,增强西部文化市场管理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实现西部文化市场管理队伍依法行政能力跨越式和全国文化市场管理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平衡式发展。

三、加强对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监管

目前,文化市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依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个人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尤为突出,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形势依然严峻。各级文化市场主管部门要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通过对文化市场重大恶性违法事件严厉打击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监管,坚决打掉利益链上的保护伞,从而对其他文化市场从业人员形成震慑,打掉通过违法乱纪谋取利益的幻想。2013年11月1日晚,河南省公安厅组织警力对涉嫌色情违法行为的郑州“皇家一号”夜总会进行了依法查处,随后郑州市公安局包括副局长在内的8名民警因涉郑州“皇家一号”案,被相关部门调查。2014年2月9日下午,东莞市出动大批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娱乐场所进行了检查。针对检查之前东莞“报警不出警”现象,央视评论认为这是东莞色情产业“得到了更高级别的默认或者允许”。2015年1月21日,广东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副厅长何广平在会上宣布,东莞涉黄问题已得到较为彻底整治,说明我们党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加强队伍自身监管。

加强对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监管,是管好文化市场的重要保障,重点要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管体系。例如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对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所记录的卷宗进行检查时,不仅仅停留在检查卷宗的材料是否齐全、法律文书是否规范、格式文本是否统一,而要注重透过卷宗的表面形式,看文化主管部门对重大案件的决定,给文化市场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看执法队伍在复杂的执法过程所反映的执法理念和执法动机;看执法人员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

四、加强对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的法律教育

文化市场从业人员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经营是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为夯实和规范文化市场的发展,各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举办年度文化市场规范经营法律法规培训班,大力宣传违法、非法行为对自身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本身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现有的《会计法》制定于我国经济刚刚转型时期,现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法》某些内容已经滞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吸收多方利益团体的参与,尤其是有关证券市场方面会计准则的制定,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关键词:证券市场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是近期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一个证券市场的成功是与高水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密不可分的。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总会计师迈克尔·萨顿曾说过“美国资本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基础,可见会计准则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我国加入WTO将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需要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向国际标准靠拢。本文从世界范围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准则建立、成熟的影响角度谈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一、证券市场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根本动力

会计准则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美国是世界上会计准则建立最完善的国家,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需要,是在为证券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在1900-1933年间,美国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的企业日渐增多,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上市企业更多地重视市场的筹资功能,市场监管也相对宽松,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致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控制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会计的目的更多地是满足内部管理者的需要。这种状况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引起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广泛不满。

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时,许多财务帐面状况良好的企业纷纷倒闭,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社会各界意识到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为改善公众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疑虑,加強上市公司监管,美国1934年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审计程序进行监督,领导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引导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实务的发展方向。美国会计师协会(AIA,1957年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ICPA)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着手共同研究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问题,进行可操作性会计准则的制定。从1938年到1958年,共颁布了51项会计研究公告,在SEC的支持下,成为美国当时唯一公认的会计准则。

二次大战后,美国证券市场得到了空前发展,新的融資工具不断出现,新的交易手段层出不穷,会计准则的作用更加重要。为适应这种状况,促进公认会计准则的发展,1959年AICPA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随着证券市场深入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相关利益团体要求参加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来的呼声渐高,会计准则的独立性、客观性更加得到重视,公认会计准则演变成了一项公共事业。为此,AICPA在1972年成立了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广泛吸收相关利益团体参与准则的制定,并确保相关利益团体的意见能够被吸收考虑。FASB与有关利益集团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会计原则的发展。由于FASB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确立了其准则的权威性,满足了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的需要。自1973年到2001年7月底,FASB共颁布了14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7个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维护美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跨国融資与投资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7年底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83家公司中,国外企业达到526家,而交易量占所有交易市值的69%。同年在美国,纽交所的国外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也超过10%,外国公司仅一年时间就从美国资本市场上筹集到280亿美元资金。美国居民持有的非美国证券在1997年达到10,000亿美元。资金的国际流动使相关国家认识到对世界各国会计规范进行协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采用一套普遍适用的国际会计准则,降低全球投融资的成本,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促进资本市场的良性竞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到2000年1月,已成为拥有104个国家143个会计组织的庞大组织。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同样引起了WTO的关注,1996年1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部长级会议上明确提出鼓励IASC制定国际会计准则。IASC得到了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鼎力支持。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吸收参与者,除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信息的审核者外,还有财务信息的编制者和使用者代表参与,最明显的是突出资本市场代表的影响力;放弃了以注册会计师为导向的制定体制,代之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为导向,突出了财务信息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首要目的。目标是建立全球通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IASC的核心准则就是指应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之约,针对跨国证券发行和股票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表所需而制定的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这些核心准则为会计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它们的高质量导致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良好的可比性,保证了信息的充分披露。经过IOSOC的认可和推荐,国际会计准则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会计准则的基准。

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初期,由于证券市场还很弱小,准则的制定者基本上未考虑到证券市场的需求。但事实上证券市场的突飞猛进迫使会计准则不得不适应市场的新情况、新要求,被动地出台了一些具体会计准则,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收入、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这些准则都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而颁布的。这一系列具体准则和基本会计准则共同形成了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衔接的会计准则框架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是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

二、证券市场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根本变化

会计信息具有众多的使用者,不同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和用途。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上市公司面对着许多公众投资者(包括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需要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并据此作出相应决策。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企业风险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与企业具有最重要、直接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因此,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要至关重要。美国FASB明确指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资、信贷及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同时,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一般也能满足其他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准则的出发点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服务。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及其对期望收益的评价,他们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去发现证券的价格。财务报告应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信息,帮助他们评估股利或利息的现金收入,以及证券或信用销售、即期或远期收益金额计算、时间选择与不确定性分析等。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或坚持或更正先前预期而在决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关的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准确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靠的财务报告有较高的准确度,它使得预测相应的经营状况和收益的把握加大。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对可能影响证券价格的会计信息进行连续性披露和前瞻性披露。尽管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纯粹的会计技术的改变对企业价值没有根本的、长期的影响,资本投资及由此所决定的经营活动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因素,但会计政策、会计技术会有利于或有害于企业价值的形成。

我国会计准则的目的比较复杂,《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信息首先“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其次是“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強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准则的用户首先是政府,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居于很次要的地位。这与国际上通行的有较大差别,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目的则是通过财务资料“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主要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特殊需要不在会计准则主要服务范围之内,“各级政府可以為实现各自的目标,明确规定不同的和例外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影响为了其他用户的利益而公布的财务报表,除非它们也能满足那些用户的需要”;“管理部门可以决定额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摘自汤云为的《对基本会计准则的初步评价》一文),但这些信息的报告不在会计准则框架范围内。

事实上,我国会计准则确定的三类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差别较大。政府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需要的是较笼统的统计数据、汇总数据;国家税收的需要与会计目标有很多区别,为应付税收而设计的会计体系是满足不了其他使用者的需要的。企业管理当局需要的会计信息千差万别,主要是为内部考核服务;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因投资、借贷的需要,要求会计信息应能揭示企业的投资价值和经营风险。根据前两类用户制定的会计体系明显有别于根据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体系。而我们在根据这些复合目的制定会计准则时,未充分了解每类用户的需求差异,尤其是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而仅仅是将其他国家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设计的会计概念和会计体系借鉴过来,形成了现在会计准则多重目标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由此造成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协调,满足不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

准则服务对象的确定毫无疑问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准则制定者的价值判断。服务对象的确定是准则制定的基本前提,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和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根本的不同。在2001年六月底,我国国内上市公司达超过1100家,总市值占到国民产值的50%,二级市场投资者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机构,更有多达6000万个人的投资场所,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迫切需要会计准则质量的提高。现有的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不适应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多的是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政府做为企业投资者同样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而作为市场管理者的政府信息需要相对简单笼统,提供给投资者的信息完全能满足政府的需要。

随着加入WTO组织的到来,我国经济融入国际大循环的速度加快,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日渐增多,外国投资者也日益关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接轨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

三、以我国证券市场为核心建立国际化的会计准则

从90年代开始,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遵循“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方针,于1992年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随后又公布了具体准则的征询意见稿,在此基础上,迄今已陆续推出了13个具体准则:《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建造合同》、《非货币易》、《或有事项》、《借款费用》、《租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在所有企业施行,投资、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只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施行。这些准则的颁布推行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证券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滞后的。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计划性资源配置向市场方向转变的经济转轨时期,与发达国家的会计环境存在较大区别。会计准则的制定沿袭了会计制度的方法,由国家财政部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具有明显的政府色彩,出发点更多地考虑政府利益和国家管理的便利性,是基于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会计准则行为主体的条件下制定的。由于会计通常是经济活动的反映,政府倾向于使会计体系服从政府政策,尤其是当会计选择与税收相关时更是如此。但会计目标与政府政策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政府政策是多种目标的混合体,而会计则是为了促进资源分配的效率。政府对会计管理的绝对垄断,势必影响会计的独立性。

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需要及时转变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准则制定过程需要公开化,制定者应站在公正立场保持独立性,不倾向于某一利益集团,准则应具有广泛的认同度,能反映市场参与各方相关要求。WTO的加入无疑将要求我国经济更快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将更加突出。从世界范围看,会计准则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上市公司,无论以前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演变成为公众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得到重视,一股独大的现象受到更多批评,企业的社会性得到凸现。而这一切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尤其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围绕着证券市场,有效、合理的会计准则在我国整个会计体系中显示了从未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会计环境的特殊性不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障碍,而是国际化的前提。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中国国情与国际会计惯例间进行有效协调是我国会计准则成功的基础。在相当长一段時間,我国不可能象美国一样,完全由民间机构来制定会计准则,但参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广泛性、独立性、超然性则是完全值得借鉴的。准则制定小组的成员应具有较好的广泛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遵循严格的审慎程序,以利于协调相关团体利益,保障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广泛接受度。

现有的会计准则还不全面,我们要加快建立全面的准则体系,避免因准则缺失而出现向传统会计制度回归的现象。完善会计准则层次,逐渐形成一个与准则内容及要求一脉相承的,适用于广泛领域的技术规范。建立起既有理论高度,又切合会计实务处理的高水准的会计准则体系。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市场 体制 法制 队伍

文化市场随着改革开放而来,新的市场门类、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消费群体不断出现,体现出多变性、动态性,社会性越来越强。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大领域,文化发展的成果必然会在文化市场中得到体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文化市场越发达,市场管理就越重要,许多问题如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等,成为束缚文化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须正视和解决。

一、当前文化市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文化市场其管理、财政、行政体制,法规体系,依法行政能力束缚着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1、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当前的文化市场缺乏统一、有效、规范化的管理格局,管理体制交叉,管理主体多元化。齐抓共管使政策落实更难,违规经营屡禁不止。现行文化市场管理体制设立平行的若干部门,各司其职,由于各部门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出发,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等问题,其他部门具体的人充当保护伞、行贿受贿、谋取私利造成的文化市场混乱现象,表面上就是整个文化市场管理乱,文化部门有就表面现象不能推卸的责任。

2、文化市场财政体制不合理

现行财政体制不能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经费统一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虽然一些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早已规定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落实日常管理所需经费,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的差别,经费很难得到落实,基层执法经费大多依靠行政处罚的罚款中返还,这样必然形成了一种不成规律的规律,市场管理严格则无违规经营现象,自然罚款上不来,经费无法保障。为了部门利益使管理松一松、紧一紧,形成执法与经费挂钩的恶性循环,导致了违规经营现象不能根绝,不利于保障执法工作公正、廉洁。

3、文化市场行政机制落后

目前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方面尚未做到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执法机构的编制大多是组建时定的,与文化市场规模比例严重失调,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利用各种关系门路进来的人不能胜任涉及法律、计算机网络等多个领域、面对形形的管理相对人的执法工作。执法人员身份不统一,编制混乱问题突出,有国家公务员、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有事业单位委托执法的,束缚管理工作开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4、文化市场法规体系不尽完善

近年来的文化市场基本结束了无法可依的历史,但立法工作仍滞后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文化市场管理法,现行的法规有的不能及时清理、修订和完善,各地又不能及时制定出台与法规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在实际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依法管理的政策界限难以把握,操作性不强,协调性不强,也曾经发生过因政策界限没把握好而承担刑事责任的事件,法规的适用性成为管理者的疑问和困惑。

5、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层次不高

文化市场执法人员中很少有正规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生,知识层次偏低,不能掌握执法工作应当具备的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执法队伍形象。执法机构的廉政建设制度、干部队伍管理制度等不够完善,即使制定并细化了行政执法责任制,但很少有真正追究过错责任的,导致执法人员知法犯法、贪赃枉法,执法程序不严格,执法文书不规范,处罚随意性大,影响到规范化管理。

二、改进当前文化市场管理的建议措施

1、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

文化市场管理不能涉及多个部门,即使明确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的职责权限,仍然不利于进行有效管理。权利和责任是一种统一,没有不负责任的权力,不存在没有权利的责任。应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确立文化部门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权威。目前的消防安全行业管理就是一种无权利的责任现象,文化市场的无证经营、现象,终究会造成文化市场混乱,一线管理者存在没有权力的责任。要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必须从理顺管理体制入手,建立管理主体一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并将新兴文化市场领域及时纳入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现行管理体制上的弊端。

2、健全文化市场财政管理机制

文化市场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市场越来越重视,但执法经费不能得到落实,装备落后等许多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执法队伍现状与高强度、超负荷的市场监管任务反差很大。1999年‘费改税’、2008年取消了审批工本费,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两项经费仍未纳入财政预算。因此,应切实提高对新形势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当地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将文化市场执法、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结合实际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保障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文化市场行政体制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文化市场更适合垂直管理,单靠基层各级政府,由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根本不能解决文化市场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问题,也不能解决文化市场管理中地方保护主义。文化市场领域广泛,适用的法律法规很多,近些年来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经营项目逐渐增多,唯有垂直管理,能使文化市场执法更具前瞻性,培养出文化市场复合型管理人才,具备职业通用、职业岗位和职业发展能力,即口语表达、写作、计算机应用及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不断更新、充实知识储备,以机构建设、业务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装备建设抓手,全面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形象好、规范化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

4、加强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为监督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实行法治是文化市场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文化市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是法制管理。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一线文化行政执法人员,本人深有体会,要从根本上治理文化市场丑恶现象和违法行为,应及时制定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各项法规及时不断的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并颁布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使法律法规效力更高,更具有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如现行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超时营业的规定已不适用,易带来火灾等消防安全隐患,实名登记的规定形同虚设,不能解决网吧的违规问题,广电《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让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延边朝鲜族自治地区由于民族地域原因,安装境外地面接收设施现象严重,却屡禁不止。面对文化市场新情况新问题,法律法规的及时出台、修订和完善是很重要的。

5、依法行政,有效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依法行政是保障文化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是繁荣、发展文化市场的根本保证。文化市场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形态,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而法律的制定目的是为了执行,为了确保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有效实施,必须确立其独立的法律地位。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的思想、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以优良的廉政勤政作风、职业道德和文化市场管理专业技能,促进管理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对文化市场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行政执法的效果和质量,增强依法行政能力。

文化市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改革;市场化;趋势

一、机构设置与市场职能相适应

(一)机构设置能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应是市场的主体,能及时收集到市场信息,并对市场信号作出反应。因此,公共部门的设置就应当面向市场,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和针对性地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公共部门的基层组织进行授权,增强其决策自主性。在现代的管理理念中“,授权”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因为授权可以分解高级部门的工作负担,增加下级部门的工作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授权主要通过分散决策和政策执行的权力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将大部门分散成若干小的机构或将职权下放给较低层的政府机关等方法来实现。有了自力,公共服务部门才能对市场灵敏地作出反应。

(三)增强机构设置的灵活性,提高利用效率。减少部分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的固定性,增加其机动性有利于机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有一些是季节性、周期性强的事务,其相应的机构一旦设立,在完成特定时期的工作任务后就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到下一个周期期满后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用灵活的机构设置来代替固定的机构设置,合理利用临时办事机构,既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不增加政府负担,达到机构精简的效果。

二、行政职能突出服务性

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提供上,包括有益于社会整体的收费和不收费的公共商品和服务,将其称为“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在我国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服务性。

(一)实现职能定位的转换,减少管制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文明、市场发育和社会法制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自治的要求表现得越来越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保障、道路交通、公共文教卫生等公共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强,而公共部门提供的这些服务功能却相对滞后。因此,政府实现职能定位的转变显得日益紧迫。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明显制约着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