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精选5篇)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关于“后现代”这个概念,中外学者有过无数的阐释,至今仍然是莫衷一是。而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部电影中,“后现代”一词既然成为片名的组成部分,我们至少应该了解导演和编剧眼中的“后现代”是什么。在导演许鞍华看来,“后现代就是几个不同的年代、…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精选5篇)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许鞍华;后现代;市民生活;冲突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许鞍华的电影一直致力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从《女人四十》到《男人四十》再到近期上映的新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自始至终以她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细腻的女性触觉,展现了普通市民生活中的小喜、小怒、小哀、小乐。之所以在每一种情绪状态之前都加一个“小”字,正的因为市民生活原本就是平凡而精致的。尤其是在《姨妈》这部电影中,更是塑造了叶如棠这样一个生活在上海,并带着满身有上海特色的市民气的人物典型。而相比许鞍华之前的许多作品,《姨妈》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已经突破了单纯描绘一个女人的经历和喜哀,而是跃上了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宏观描绘社会景况,而由姨妈所扩散开来的观感和所遇之人又可以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彩小单元。为观众上演了一幕幕市民生活的浮世绘。

关于“后现代”这个概念,中外学者有过无数的阐释,至今仍然是莫衷一是。而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部电影中,“后现代”一词既然成为片名的组成部分,我们至少应该了解导演和编剧眼中的“后现代”是什么。在导演许鞍华看来,“后现代就是几个不同的年代、风格、文化、思想潮流在同一环境下并不协调的并立。”(南方都市报)而在编剧李樯眼中的后现代生活则是“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一切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泾渭不明,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新浪网)虽然二人的表述有所不同,却表现出了一串因果联系,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因果复句概括就是:“ 因为社会生活多元并立,所以产生了各种对立与冲突,又因为对立和冲突,所以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惘。”其实按照美国学者杰姆逊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即科技优先地位的确立,传统工业科技向新兴信息科技的过渡。而中国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尚未真正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更谈不上后工业、后现代社会了。在中国我们谈得更多的应该是后现代性文化的表征罢了。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一些源自现代社会的冲突与对立,而姨妈叶如棠作为对立的集中点贯穿影片始终。对立从一开始就凸现出来了,火车站里,宽宽在极不情愿的情绪中被姨妈接回了家,这一老一少,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从视觉上就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在之后二人的共同生活中更是冲突不断。姨妈极尽抠门之能事,宽宽的忍无可忍;宽宽的“失踪”、“绑架”,姨妈的焦头烂额。与宽宽的一幕幕交锋,不但是两个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对立,更是新旧两种生活方式的正面交锋。这也折射出了姨妈个人生存的尴尬处境。多年的单身生活让她害怕寂寞,时时期盼有人能够为她的生活带来充实,然而这原本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丰富起来,她却暴露了自己怯懦而忧虑的一面。她是爱着自己的外甥的,不然在警察局她不会义无返顾地承认:“这个主意是我策划的。”但是她又害怕宽宽打破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不想就此对这个既可爱又可恶的孩子产生依赖。姨妈最终送走外甥时那复杂的情绪,是在表现她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以及对新生活的拒绝,就像她坚持以英式英语教学而决不向美式英语妥协一样。宽宽走后,姨妈发现了他作为礼物留下的手机,在她一开一合的摆弄中仿佛折射出她对外甥的切实关系――看起来可爱,拿起来可亲,可一旦形影不离起来就会很烦,“像野生动物的跟踪器一样。”姨妈始终都没有使用那个手机,正是她始终坚持固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因为姨妈的固守,她的内心始终处于孤独的境地中,多年的独居,身边没有儿女,没有伴侣,更没有朋友,不得不以养鸟来打发寂寞光阴。她自视清高,以大学生自居,觉得整栋楼的人都是瘪三,都不配同她交流,就连她养的鹦鹉也会冷不防冒出一句“瘪三”,可见她平日里也没少对着鹦鹉大发牢骚了。她虚伪好面子,带着宽宽去协商家教,还得意地自诩为“策略”;她总是用表面的高傲来掩饰内心的孤独和嫉妒,甚至她和小贩较真,也是想在公众面前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来掩饰她刚被炒鱿鱼的窘态。直到她遇上比她可怜百倍的金永花时,才说了句实话:“我也是要找一个伴儿。”金永花应该算是片中最富悲剧色彩的人物了,她触及了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即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状况。讨不到工钱,脸反而还被打得鲜血淋漓、迫于生计到大街上玩“碰瓷”、 在万般无奈之下让女儿提前结束了生命。如此种种,让自私、抠门成性的姨妈都愿意出手相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政府应该做些什么、我们每一个公民又应该做些什么!这正是导演的深刻之处了。

孤独是人类尤其是老年人最可怕的敌人,除了姨妈叶如棠,影片还表现了另两位孤独的老人,邻居水太太和飞飞的外婆。这两位老人多少都有点神经质,一个成天自娱自乐,把猫当成唯一的精神寄托,一个纯粹老年痴呆,意识基本停留在自己的年轻时代。这些老人也正是现在很多老年人的真实处境,不然前两年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怎么会红遍大江南北,唱出无数人的心声呢。而这些老人也往往是被抛弃在时代洪流之外的,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繁华如锦的国际化大都市里,对于很多还沉醉在过去岁月里的老人来说,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他们已显得格格不入了。套用朱自清的一句话就是:“繁华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所以在姨妈离开上海以前,影片镜头所到之处都是平民生活的区域,陈旧的住宅、小弄堂、菜市场、面点摊,我几乎看不到属于繁华上海的影子。直到姨妈坐着出租车准备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才透过车窗看到了霓虹闪烁的上海。姨妈迷茫怅惘的眼神似乎不仅仅是不舍,还有她的恍悟吧,原来上海的繁华从来不曾属于她!当年抛夫弃女,那样的决绝,回到的竟然是一个从来不曾属于自己的城市,而如今她的心灵空间又将何去何从呢?作为一个同样年近六旬的女性导演,许鞍华的感同身受使她的镜头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种难以置身事外的关切。同时她也在提醒人们去反思和关注在这个逐步走向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空间。因此,许鞍华在媒体面前多次表现出其实姨妈代表了自己对未来的困惑。

孤独的老人往往容易轻信别人。在黄叶飘香的公园姨妈偶遇了潘知常,也迎来了一段永生难以磨灭的记忆。潘知常应该说是片中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了,从造型到表演再到情节的设置。后现代性文化的某些特征也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对应。作为影片中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潘知常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他的“暧昧性”。他在温暖而暧昧的秋季出现;带着满脸暧昧的笑;在现代化都市里大发怀旧之情;神龙见首不见尾;连他自己都很难界定自己是什么身份的人。尤其是他究竟是不是骗子、有没有合伙骗姨妈的钱,这一点在剧中都表现得很暧昧。潘知常的这种暧昧性正是后现代性文化中对深度消解、历史感消失的展现,相对于剧中的其他人物,潘知常身上似乎并没有承载着太多的社会政治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但是这样的形象却常常真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这也是对当代人在深度模式被削平之后的思维状态的反思。而导演故意把所谓的骗局处理得很暧昧,我想应该是想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单纯的被骗故事转移到一种理性层面的思考。

姨妈和潘知常的这段故事表现得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梦想和现实的冲突和对立。姨妈的青、爱情梦、发财梦,潘知常的怀旧梦、知音梦和追求美的梦。古书里有“春秋大梦”大抵是人们在春季和秋季那种温暖而暧昧的季节里比较容易做梦吧。梦想之为梦想,往往预示着他的无法实现,以及在现实面前所显现出的脆弱。然而这却不妨碍梦想驻扎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宽宽的恋爱梦、刘大凡的幸福梦、少女飞飞的独立梦……影片中有两处颇具超现实意味的影像,即出现在姨妈病房窗前和后来出现在宽宽窗前的那轮巨大而明亮的圆月。这种影像往往是作为一种有所意指的符号出现的。我认为它所指称的正是梦想。姨妈窗前的月亮升起又缓缓降下,指称正是他的梦想所经历的覆没过程;而宽宽和刘大凡一起在阳台上看到的月亮则是他们作为年轻一代正在憧憬梦想的过程。

影片中姨妈和女儿刘大凡的冲突是表现得最激烈的。女儿一身艳俗地走进医院,见到母亲后那段毫不客气的开场白,为观众设置了一个悬念。至此,姨妈那个女儿在洛杉矶的谎言彻底被揭穿,同时也揭开了一段姨妈试图尘封的沉痛记忆。姨妈和女儿间的冲突其实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就像编剧李樯所说的:“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是与非在现代社会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我们很难用传统的是非观念来判定叶如棠当年在知青返城的时候,为了回乡而放弃了丈夫和女儿究竟是对还是错,这段孽债是应该让时代来偿还的。我们也无法判定刘大凡对自己母亲的冷漠和横加指责就是对还是错。既然无法断定,那么就一直迷惘着吧,谁要咱们都是在这这样的社会里过着“后现代生活”的小市民呢!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就是这些小善、小恶、小美、小丑中构筑而成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向善的,但往往又容易被现实和环境所限制;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那么一段无奈的隐痛,这隐痛又常常会猝及不防地被现实揭开。许鞍华在为我们揭开叶如棠这段隐痛的同时恐怕也触动了每个观众心中那根压着隐痛的神经吧!这一笔虽然来得稍显突兀,但实实在在是把一个小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化,也更加贴近人心了。

姨妈终于回到了鞍山,在肃杀的严冬,回到了留下过她青春的地方,这仿佛是一种生命的轮回。白雪覆盖、死气沉沉的鞍山和之前霓虹闪烁、生机勃勃的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就像整部影片前后两部分形成强烈反差的基调一样。虽然电影的前半段会让人捧腹大笑,后半段则让人感慨万分,但是我认为其实电影通篇想表现的都是一种悲喜交织的市民生活图景,只是导演在前部分采取了轻喜剧化方式,以偶然事件将沉重化解,而后部分则是冷静客观地呈现生活真相。寂寞的独居老人,讨不到工钱还被打伤的务工者,呼吸衰竭的幼小生命,被毁容的曼妙少女,哪一个不足以牵动人们伤感的神经?而后部分姨妈回到鞍山时,观众总会抱以惋惜和同情。难道生活在大城市就一定是幸福的吗?难道小城市就没有属于小城市的温馨吗?虽然姨妈在鞍山的日子总是保持着沉默,但我相信那不过是暂时的不适应罢了。试想,在她下半生的日子里,伴随她的会是儿孙满堂、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这比起一个人在城市森林里孤苦伶仃、寂寞终老来究竟是悲还是喜呢?姨妈不过是回归了平淡、回归了生命的真谛,因为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大部分人都是过着她这种平凡生活的。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女性电影

“最美好的生活不过如此,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如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宣传海报所说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下称《姨妈》)为观众呈现了以“姨妈”为主线的中下层女性在现代社会急邃变迁中经历的种种困惑和挣扎的人生悲喜剧,真是“恨无人,解听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有人认为此片乃许鞍华氏自我记忆的电影叙事。不错,许鞍华出生于鞍山,影片中的姨妈离开上海最后回到的正是东北鞍山。但正如许鞍华自己所说的,她的生活跟“姨妈”没有交集,经历跟“姨妈”有很多不同,也许有的只是同为六十岁女人的感受吧。许鞍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晋身香港一流导演的行列,她的电影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成为她电影风格中不变的特质。从《疯劫》、《阿金》、《女人四十》到《姨妈》,她的电影镜头中总是充满着对女性的细腻刻画和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特别是这部《姨妈》,在后现代语境下,采用喜剧手法来刻画悲剧元素、现实和超自然的电影表现手法,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也给中国电影注入一丝新鲜的气息。

《姨妈》讲述的是一位退休中年妇女的日常生活以及在她周围出现的各式人物在现代都市中的众生相。围绕主人公姨妈,影片展开了三节叙事。头节是姨妈与外甥宽宽的冲突。从影片伊始便进入了姨妈与宽宽之间格格不入的生活。虽说宽宽是姨妈叶如棠的亲外甥,但在惯于独居的姨妈眼里,毕竟还是个外人。在二人的不断说谎和欺骗的交锋中,最终是外甥亲自导演了一出“绑架”闹剧。在宽宽与姨妈的交锋中,折射出姨妈生活的孤寂与无奈、既向往新生活又害怕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的矛盾心理。影片的次节叙事也是体现姨妈“后现代”的一条主线:与骗子潘知常(周润发饰)的恋爱。在潘知常的那几句唱腔和口若悬河滔滔不尽的话语下,姨妈便如灵魂出窍,开始了一出“黄昏恋”的激情。一夜激情后,她心甘情愿地拿出全部积蓄,而直至骗局败露,姨妈要的却是“你告诉我实话,哪怕是你骗了我,我不会怪你”。影片的第三节叙事是姨妈从天桥下摔下来后,其女刘大凡的出现与姨妈返居鞍山。姨妈被骗去了积蓄,在街头的摔倒让她一蹶不振,医院唤来她+几年未见的女儿,女儿面对当年抛下家庭来到上海的母亲是抗拒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姨妈随女儿返回鞍山,与前夫复合过上了一家人团圆的生活。在这貌似大团圆的结局中,营造的却是沉重和悲悯的气氛。如同我们所看到的:姨妈带着幻灭的生活理想跟着她的老伴在鞍山的集市上摆起了小摊,冬日的暖阳下,姨妈手里啃着久违的东北馍馍,默默地嚼着,但目光中却是迷茫和孤独的。

在此三节叙事中,影片围绕姨妈这个主人公讲述了后现代生活中边缘女性的困惑与矛盾。主人公姨妈叶如棠是一个年近六十、受过教育。既清高又市井俗气的形象。她既脆弱又矛盾,一方面她流利地说着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反复强调上过大学受过教育:而另一方面她吝啬小气,舍不得开冰箱、打电话。和自己的外甥AA制算账,和邻居水太太貌合神离、相互提防。姨妈是寂寞的(决定被骗的结局),在大上海这个大都市中孤独地生活。只能饲养十数只鸟来打发孤独的时光。她试图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但她的行为往往和这个时代不相适宜,在和老潘的一段“后现代”的爱情后,她失去了在上海生存的所有积蓄。只能落寞地回到了鞍山,每天操持家务、在市场摆摊,生活又回到了原点。

影片中宽宽暗恋的网友飞飞、邻居水太太、女骗子金永花以及姨妈的女儿刘大凡.这些女性都是社会的中下层女性,在现代生活中她们努力地挣扎。企图摆脱现实的桎梏与残酷的命运,努力寻找新的方向,但她们的梦想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被姨妈称为“灰带鱼”的水太太,每天变换着头发的颜色,与姨妈相互猜忌、相互提防,在看似幸福的背后。其实与姨妈一样是孤寂的,在朝夕相处的宠物猫死去后,她也忧郁而死。飞飞、金永花的叙事比重不大,但份量不轻。飞飞是生活在上海的新新人类,绚丽时尚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她脸面和心理的创伤。幼时父母的离异、外婆的失手造成了她半边脸的烫伤,这也造成了她对外婆的仇恨与麻木,她每天与外婆的交流只是一个口哨。农村妇女金永花女儿患有呼吸衰竭的绝症,她为了弄钱治病,欺骗姨妈换得瓷瓶去碰瓷儿,直至最后不堪重负拔掉了女儿的氧气瓶杀死女儿。姨妈的女儿刘大凡是一个没什么文化但脾气火爆、大大咧咧的东北厨娘,虽然在整部影片中出现得较晚,但是极具张力。在她粗俗的话语下也隐含着对未来和大都市现代生活的美好憧憬。只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在许鞍华的“平民式”的电影镜头中,将不同年龄的都市边缘女性的生活与梦想展现在观众面前,她们的孤寂、挣扎、怨恨、无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性主义注重人类中心主义,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塑制自然,强调一种宏大叙事或普遍价值。而在许鞍华的影片中,却分明体现出后现代解构主义叙事,强调个人的渺小与对自然环境的屈从。我们知道,后现代叙事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新认识边缘的价值,克服二元对立思维倡导一种个性伦理。因此在她的影片中,女主角无论是笑着流泪还是嘻哈着哭,她们最终都是一个悲凉的结局。从《女人四十》到《姨妈》,许鞍华无不流露出她对于悲剧的情有独钟,在《玉观音》中她说过:“我把我自己的人生观放到我的电影里,而我的人生观是‘悲’的。我觉得如果跟命运抗争,个人太渺小了。”在《姨妈》中这种与命运抗争无力的“悲”表现得更加透彻。从一个家庭的描写到一个社会层面的描写,许鞍华完成了一次飞跃,一次后现代语境下的飞跃。影片看起来很像是个轻喜剧的结构,却散发着悲剧的气息。影片前半段姨妈种种行为的喜剧效果,与影片结束时寒风中头发花白的姨妈摆着小摊、目光迷离形成了鲜明的效果,令人倍感痛心!而片中的其它角色也是带着“悲”的色彩,女骗子金永花费尽心思却最终自己杀死了女儿:刘大凡一心想出国最终还是要在餐馆里做厨子:水太太忧郁而死:宽宽成了瘸子……这些角色的塑造无不体现导演的悲情主义:与命运抗争,个人太渺小了。人无法完全宰制自然。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要求创作者“具备真挚、深沉、丰富而美好的情感,并且通过影片,充分调动起观众类似的情感,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情感的宣泄与满足。”一部电影要想在艺术上获得双赢,必须要具备观赏性和艺术性。影片长镜头的运用、细腻的人物刻画充分展现了导演的艺术功底。如姨妈埋葬水太太宠物猫的片段,头发花白的姨妈在冰天雪地中摆着小摊子啃着馍馍,目光呆滞地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收音机中播放着曾经熟悉的京剧唱腔的描写,导演借助特 写镜头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细节表演上,“展现出隐蔽的角落和事物的无声无息的生命”。正是在这种强烈的人文关怀氛围中,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深深打动了观众。

评论家们对于许鞍华女性电影作品是很感兴趣的,一方面,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命运一直是许鞍华电影作品中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她在影片中并不是从男女两性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更多的是“隐蔽女性视角”。虽然许鞍华电影中并没有明显的女性视角,但是在影片中,她还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对于女性形象进行新的塑造。她突破了传统男权话语系统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是将自己的人生观投入到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上.如“姨妈”的塑造就反映了她在现阶段的生活态度和困惑,她认为女人是命运的承担者,她们往往是刚强的。在女性电影工作者看来,她们的电影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女性的观点对女性重新定位,具体表现为:对女性情感的理解,对女性内心渴望的讲述,对女性悲惨遭遇的人文关怀,对女性权利的现代性思索等。”从《姨妈》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在后现代语境下,女性电影的二元对立的性别思维在慢慢消解,承认性别上的差异,但“在差异中寻求平等,在平等中彰显个性与独立。”此影片体现了女性电影发展的新趋势:迈向后现代的女性电影。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3篇

茶圣陆羽第一个把饮茶发展成“茶道”,列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而乾隆把这一物质层面的茶道,发展为精神层面上的茶道,“琴棋书画戏文茶”,大大丰富了中国茶道的内容。乾隆这一发展,还得从江南惠山的竹炉山房说起。

明代洪武年间画家王绂因热爱无锡家乡山水,与惠山寺僧性海法师设计竹炉,吸泉沏茶,特创作竹炉煮茶图。到成化至弘治年间,有当地名人、官至贵州巡抚的邵宝,回到家乡无锡这座山脚下,创办尚德书院,修建藏书万册的“二泉精舍”,以及供人品茗的茶舍“竹炉山房”。明朝的文人墨客惯用手中毛笔绘画作诗,发泄心中的感受,借题发挥、借古讽今。为防人“耳目”,他们喜欢隐居在深山竹林中。明朝大画家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等都来到惠山竹炉山房品茗议事,还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尤其此地紧挨着天下第二泉,适宜沏茶,因此它从明至清代,是江南文人墨客喜品茗的著名茶舍,声名远扬。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了惠山竹炉山房。之后乾隆在北京、承德、奉天等各地兴建了十五所茶舍,但其原型均为无锡惠山的竹炉山房,这有诗为证:“到处竹炉仿惠山,武文火候酌斟间。”

从史料中可知,乾隆皇帝在自己创建的任何茶舍中品茗,尽管茶叶有杭州龙井、长兴紫笋、宜兴碧螺春、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六安瓜片等不同品种,但茶舍的活动始终是精神上的、一贯的。主要是赏画题诗钤章,或作诗吟诗、绘画赏书,或弹琴把玩自己收藏的各种艺术珍宝,从不在茶舍理朝政,完全沉浸在愉悦的中国文化中,感悟文化的快乐,以提炼自己的艺术修养。

妈妈十分勤快,在我记忆里,除了生病,妈妈从来没有早上8点以后起过床。我老是和她开玩笑:“我怎么没有遗传您的勤快呀?每次早起、每次干活,我且得做思想斗争呢!”妈妈说:“人勤快点儿,并不吃亏。”妈妈退休后,做过生意,经营很有方略,生意很好。这两年岁数大了,交给接班人,退居二线了。

现在,妈妈还是闲不住,研究起食疗养生。姥爷是医生,专治妇科疾病,但那时候社会落后,没有传给妈妈,妈妈一直都很遗憾。这两年妈妈把家里的中医书籍都翻出来了,研究起食疗。《内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方》、《中国传统食疗》等书中的食疗保健药方妈妈都认真做了笔记和分析。《食全食美》、《健康生活》等电视节目中,妈妈认为有食疗作用的好方法也记录下来,又查资料又实践。以前妈妈有高血压,老吃药。这两年妈妈有了新方法:“食疗计划”。一周吃一次玉米,用高压锅把玉米煮得很软,煮时一定要加一些玉米须,之后喝一小碗汤。因为,玉米须有很好的降压健胃作用。现在妈妈的血压平稳了很多,一般不吃药了。妈妈的老同事史阿姨也有高血压,要效仿妈妈的食疗方法。妈妈告诉她:“老史啊,你不能多吃玉米,因为你有轻微的风湿病,玉米不利于风湿病治疗。你选用山楂降血压吧!”妈妈给史阿姨介绍了一个做山楂羹简单又好吃的方法。把山楂洗净,用小刀把两头挖去,再用小刀沿山楂中部拉一圈,轻轻一掰,山楂就成两半了,除去核儿,就行了。大块的冰糖(多晶冰糖)好,但不易弄碎。把大块冰糖放入微波炉中火加热2分钟,用铲子轻轻一敲,冰糖就碎了。把山楂放入大碗中,加1/2的水。用微波炉高火加热3分钟取出。用勺子把山楂碾碎,加入冰糖,再高火加热5分钟。取出山楂羹搅拌一下,碾碎。妈妈还叮嘱史阿姨山楂不可多吃,容易上火,眼睛痛。我用妈妈的方法也做过,又好吃又健康。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4篇

姨妈已经离开我好多年了,算一算如果活到现在已经100多岁了,我的姨妈年长我母亲13岁,说是我母亲的姐姐,其实我姨妈对于我母亲来说就是妈妈了,因为我的外婆在我母亲1岁多时候就精神失常了,是我的姨妈一手把我的母亲带大的,姨妈是母亲唯一的姐姐也是母亲唯一的亲人,几十年姐妹俩相依为命,姨妈给母亲以母亲般的温暖,才让母亲的童年能够幸福健康的成长,姨妈的一生就像蜡烛一样总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在我心里姨妈就像我的外婆、我的母亲!

我跟我姨妈的感情非常非常的深,小时候我就是姨妈的跟屁虫,无论是姨妈上田还是织布我都跟随在姨妈左右,在姨妈嘎达嘎达的织布声中度过了我的童年,姨妈给我无限的母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由于母亲体弱多病,我的童年是在姨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在我大约4岁的时候母亲得了肺结核需要住院治疗,我在姨妈家一住就是半年多,那时姨妈就已经快60岁的人了,一双裹了足的小脚,既要照顾我又要照顾长我两岁的孙子(是姨父的孙子,姨妈跟姨父是后到一起的),忙里忙外的,姨妈是一个克勤克俭的人,记得我在她家的时候,天还黑嘿的就起床浇菜园了,大约也是2。3点钟吧,等我们起床的时候姨妈不但把菜园浇完了,并且做好了香喷喷的早饭,喂饱了猪和鸡,家里家外都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姨妈是一个能干的人,虽然在我记事的时候姨妈就已经60多岁了,但姨妈的身体特别的好,手脚从来就没闲着过,姨妈家每年都要喂两头猪,一头作为年猪,一头换回零花钱,姨妈家还养了十几只鸡还有几只鹅、鸭,记得姨妈家还养过几只羊,姨妈家的院子很大也很整齐,最有生机的时候还是夏季,姨妈的院子可谓是生机盎然呀!你看那一洼洼的黄瓜、豆角,你看一垄垄的大葱和土豆,你看那一株株的葡萄秧爬满了葡萄架,那看那一颗颗的向日葵每天迎着朝阳努力的向上生长……。。,到了秋天,姨妈家的小院更是硕果累累,你看那金黄的倭国,那紫红的是葡萄和茄子,那鲜红是辣椒,那碧绿的是大白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靠姨妈的一双勤劳的手呀!姨妈的这种勤劳治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呀!

姨妈没有上过一天学,说不出什么深刻的大道理,但姨妈的行动就是无言的教诲,姨妈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那种勤奋、那种坚韧、那种隐忍、那种无私,那种乐观都值得我们学习,也许跟姨妈开朗、豁达、乐意助人的性格有关吗吧,姨妈的人缘特别的好,邻居们都愿意跟她交朋友,有什么事都找姨妈帮忙,姨妈当然也全力帮忙,姨妈就是那种宁可苦了自己也不亏待别人的人,记得姨妈家每年过年都要杀年猪,但那时的年猪也就是100多斤,都是喂青菜长大的(在粮食紧缺的时候哪有粮食喂猪呀),杀了猪后一半要给在城里的儿子送去(姨父的亲儿子),剩下的另一半,在杀猪的当天要请客吃肉,一请就是十几桌,然后再给我们割几斤,再给知近的亲朋送几斤,这样下来也就剩下4分一了,就是剩下的这些肉,姨妈和姨父就再也不敢吃了,因为儿子一家过年要回来过年要吃,正月来客人要吃,姨妈就用剔下的骨头炖酸菜吃,骨头在酸菜里一遍遍的炖,酸菜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骨头还是那块骨头,炖的发白了都啥不得扔掉呀!现在想一想不由得鼻子有些发酸,我的好姨妈呀!您是天底下最好最无私的好人了,您是最让我想念的人了!

姨妈,在这感恩节的日子里我最应该感谢的你,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的幸福童年,是您用您瘦弱的肩膀无私的帮衬我们全家走过那最困苦的岁月,我是在我们家下放到农村的第二年出生的,有了我后,妈妈就落下了一生的病,不能干活,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干过农活,在生产队只能算半拉劳力,给生产队放牛,挣最低的工分,我和哥哥都还小,在哪艰苦的岁月如果没有姨妈的帮衬真的不知道度过了,姨妈总是背着姨父在菜篮子底下放上粮食接济我们,走出姨妈家的时候还要告诉妈妈装成篮子很轻的样子,怕儿媳的姐姐看看告诉儿媳生气,记得母亲生病我住在姨妈家的时候,裤子坏了,姨妈给我缝了一块补丁,姨妈的孙子还回去给他妈告状,说姨妈喜欢我那,因为姨妈有了我们这个穷亲戚没少生闲气呀!姨妈真的是竭尽全力的帮着着我们一家,记得有一年哥哥上学要交学费,母亲四处拆借无门的情况下不得已再一次向姨妈求救,姨妈已经被我们一家拖累的很苦很苦了,手里也没有一分钱了,最后姨妈从手上撸下了金戒指,哥哥拿到城里的典当行典当了,交了学费,说了真的心酸,你知道那枚金戒指当时典当了多少钱吗?只典当了9元钱呀!后来姨妈就用一个铜戒指代替那金戒指的位置了,到死姨妈再也没有换上金戒指,如今每当我看到金戒指的时候,我的心都会不由得一紧,真的对不起疼爱我的姨妈,没有在她的有生之年给她换上一枚金戒指,其实姨妈没有自己的孩子,我就是姨妈的女儿,姨妈,你的女儿真的很想你,也很愧对你呀!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理想生活 悲剧 衰亡 直面人生 安宁

[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48-02

该片是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继《女人四十》之后的又一情感力作,故事情节以男孩宽宽的视角展开,十二岁,带着打了石膏的伤腿孤身一人来上海看望姨妈(叶如棠,斯琴高娃饰),一个独身、吝啬、不甘于平庸的都市小人物,精于算计又不乏善良的本性,影片全方位表现了姨妈的生活、个性与追求。片名虽强调了时代,但只是为故事发生作一个时间注解,其实在任何一个时代,所有做着繁华梦的“姨妈们”,她们的人生旅程无不暗藏着灰暗无奈,她们的归宿无不在自守认命中获得安宁。

一、荒原与蜃楼

姨妈总是强调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说的是标准英式英语,年轻时演过虞姬,京剧国画都在行,算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一场让她本该繁花似锦的生活撇向了荒凉冷冽的东北。种种迹象表明,姨妈迷恋上海的日子,但她拗不过时代,只能在东北插队,绝望中嫁人生了孩子。等到时机成熟,她“毫不犹豫”(她女儿对她当时出走时的形容)地抛夫弃子,奔向脑海中的蜃楼。这蜃楼是有教养、商品丰富、灯红酒绿、中产阶级可以享受优雅生活的大上海。也许正是这点对蜃楼的向往让她挺过了绝望的荒原时光。

回到大都市后,姨妈的生活充满琐碎,丝毫没有潇洒的影像。她失去了过理想生活的可能性,进不去知识分子的阵营,又无法融入市井的烦杂卑下里,人生呈现一种极度孤独的状态。她的生活由无数片景拼接而成,这些碎片是她自认够得上安身立命的权宜之所,造成了姨妈生活的游离――任何一个阶层里都没有她的存在余地又都有她此身的嵌入。不屑上海人势利、琐碎、爱打听,所以,她选择和鸟儿相伴;票友们在公园中聚会,她独自打着太极拳;看到随意在街头倒脏水的路边摊主,会大声教训她们破坏市容……在姨妈的生活中,上述这些人各自象征着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去教富人家小孩学英语,被辞退,意味着她引以为傲的知识不合时宜;和邻居水太太你来我往的比斗,是熟人世界的浓缩,更是金钱与物质力量对她的挤压;公园里票友们的小圈子,她融不进去,赖以怡情的艺术也无法让她找到合适的位置……被挤出社会的大转轮之外,她不拥有任何存在的标签,困在无数碎片拼接而成的后现代生活里,痛苦而彷徨。

当虚假的爱情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时,追逐梦想的姨妈一夜间白了头,是她的女儿将她领回了那个曾经视之如敝履的家。告别繁华如梦境般的都市,回到粗鄙的丈夫、荒寒的东北、陌生的女儿身边,她贴上了妻子、母亲、卖假皮鞋的老太太一类的标签,毫无寄托,等待她的只是风中残年的慢慢凋落。

二、妄执与爱情

姨妈在东北那么多年,英语专业没落下,太极还能打得很好,身为票友,表演功夫仍余当年风采,还有那条泡在水里会掉色的红毛线泳衣(也许这正是她多年的珍藏),可以猜想,由这一切构成的高品质生活在她精神世界里的分量,正是出于对这种想象中理想生活的执著让她有那样绝决丢掉亲情、拖着红皮箱出走的举动。

在公园里与潘知常相识,正是求之不得之事,正如《春阳》中婵阿姨的感觉一样,“到底是春天了,一晴就暖和……一片晃眼的亮,这使她平空添出许多兴致……一阵很骚动的对于自己的反抗心骤然在她胸中灼热起来……”①单纯的姨妈做着爱情的美梦,养着每天要吃排骨、做面膜的男人,尽管这样,精于算计、生活又不甚宽裕的她心里仍是欢喜的,这种欢喜在他们披上戏服的那一刻达到了高潮。似乎理想的生活境界来到了她身边,这一刻,高雅生活让姨妈有逝者如斯来者可追的庆幸感,而最关键的是,追求的东西终于得偿所愿,这是怎样一种满足。

知道被骗后,姨妈老泪纵横,心知肚明却又死死拽着潘知常的衣服,几近歇斯底里地问道:“你告诉我,就算真的是骗了我,我也不会拿你怎么样”。无奈与不死心同时存在,其实就算是老潘告诉了她真相,只需“半为苍生半美人”地哄上几句,姨妈一样乖乖就范。如果他们能够继续在一起,到后来会变成当代版葛微龙,对自己最大的解释也只是一句:“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而对方则是玩笑道:“你也用不着我来编谎给你听。你自己会哄自己……”而她最大的自卫则是认命的绝望:“我是自愿的”。②为了心中的那份执著,不惜自欺度日。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老潘连欺骗都吝啬施予,或许人老色衰的姨妈在他而言,只是浪子兼骗子生涯中最不起眼的一点收获。姨妈的固执追问,是多数人都有的感慨与不死心,无法相信生活回赠给自己的竟是这样的残酷现实。

三、梦想与成长

成长就是失去梦想的过程。

姨妈倒在病床上,白发苍苍,皮肤干枯,干渴的眼神望着窗外那轮巨大的黄铜色月亮,缓缓进入视野,直到胀破整个窗棂,桔黄的月光投进她的房间。在那一刻,时光与空间急速飞转,而永恒的是那轮月亮,人生千古,明月只是旧相识,它象征见证了理想、人类情感最美好、纯洁的渴望,离我们那么近,仿佛伸手可及;但永远挂在眼前,萦绕心头,只给人以情感的召唤与寄托。知天命,知道梦想的不可挽回,姨妈从寻梦的幻想与惊梦的仓皇中飞速跌进老年的无奈。

在电影中,月亮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姨妈的窗外,另一次在宽宽深夜睡不着时。宽宽“终于还是个瘸子”,出国前的晚上,告别亲人、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和他爱着的飞飞,他安慰自己道“反正我也有过不瘸的时候”,是一种无法圆满的感慨。这预示着,童年的世界过早地结束,而人生的追求终究难得如意。而后来坐在他身边的姨妈的女儿(赵薇饰),与男朋友分手了,一反平时的浮躁与不靠谱,安静地坐着,陪宽宽一起沉默。她的生命更是充满困顿,甚至有种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但月亮仍是一样缓缓地升起,占据了几乎整个天空,那样近,将天地染成一片黄晕的光,宁静如天地诞生之初。月华之下,宽宽和姨妈的女儿沉静如水,褪去生命的惶惑不安,暂时获得了安详。在这安宁里,他们总会找到路,因为生活还在继续。

影片的结局是,宽宽走了,姨妈在东北的小集市里就着北风,吃着干硬的馒头,脚下是一堆假皮鞋,耳边播放着那曲刻满了记忆的《锁麟囊》,灰暗的基调弥漫开来,无论接受与否,这是生活,人能做的只是改变心态,而此时的姨妈不再歇斯底里,而是一脸风霜与坦然。

电影没有以一种悲悯来俯视姨妈的生活,也不要求人们在看后作出所谓的对生活方式的正确选择,而是以表现人的存在来传达一种对普遍人生的关怀与思考。电影所表现的是对待姨妈们选择的道路,既不觉得痛苦,也没有感到欣然,曾经的追求与浮华如梦,终将尘埃落定,世界又失去一个做梦人。

编剧李樯在谈到该片时曾说:“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你的理想早已飘走,你自己也被社会所抛弃,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太过悲观,但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姨妈的衰亡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③

梦想固然美好,追逐之路却总是硌痛双脚,行走世间,需要有直面惨淡人生的力量和勇气。这部电影越到结局越发悲凉,正如人生旅程,出生是喜剧,成长或是轻喜剧、正剧,结局则不免悲从中来。有的时候,只展示美好是不够的,悲剧更有升华情感的力量,更有警醒的作用,只有见识了、明了了这种无奈,人们才能经由他人的实践而找到自己身心的归宿。无论电影的结局是喜是悲,表现的是圆满还是残缺,不过是为了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为人们寻找诗意生存的方式提供借鉴而已。

注释:

①施蜇存.春阳.善女人行品[M].选自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


克拉玛依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员会党校(克拉玛依行政学院)